《茶馆》全文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64
《茶馆》第二幕课文分析(一)一、《茶馆》的时代与冲突《茶馆》所反映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所描写的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遭际命运,又是怎样揭示这一时代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呢?从清末到解放战争之前,是由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由受剥削、受压迫到逐渐觉醒抗争,起来掀掉压在他们头上的三座大山的时代。
剧本描写的三个时期,都被这个时代的特点贯穿着,深化着,通过各阶级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升沉变化的命运显示出来。
因此,结构庞大而不散,人物众多而不乱。
在第二幕上场的人物中,有吃皇粮的旗人,借“改良”而谋生存的商人,破产的农民,军阀的军官、大兵、警察,还有依附于清朝、军阀的社会渣滓:特务、流氓、相面的、拉纤的等等。
还有一个像一片沉重的暗影主宰、君临在一切人头上的人物,他不出场但随时随地都可感触到,那就是帝国主义。
这些人物,有的贯穿三幕,也即三个时期,完成其性格的发展和命运的归宿。
如茶馆的老板王利发,随着三个时期的变化,不断地进行着改良。
所谓改良,就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形势,作生存挣扎的努力。
但终于逃不脱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产阶级的魔掌而趋于灭亡;再如常四爷,在第一幕中是个有“铁杆庄稼”特权的满族旗人,到了第二幕第三幕,他成了卖蔬菜卖花生米的贫民,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从原来的阶级中分化出来,成为贫苦的自食其力者,但还是逃不脱毁灭的命运。
有的只出一幕,,有的只出两幕,如松二爷、唐铁嘴、刘麻子,他们的出场虽没有贯穿全剧,但他们在剧中承担的任务——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阶层在这动荡变化的时代的历史命运,并没有中断,仍在生活的明流或潜流中继续着,直到最后完成。
这么多的人物,通过他们的相互关系——同情和斗争,通过他们的命运变化,交织成一幅时代生活的画面。
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买办、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灾难深重、反抗斗争的时代,这是一个无情地死亡的时代,也是热烈地新生的时代。
高考名着《茶馆》阅读材料老舍自传老舍曾写过一篇自传,质朴自谦,妙趣横生。
这篇自传全文如下: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
生于北平。
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
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
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
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
27岁发愤着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34岁结婚,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
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
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
如此而已,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投湖自尽)。
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着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柳家大院》、《断魂枪》;剧本《龙须沟》、《茶馆》、《方珍珠》。
他的作品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茶馆》的内容简介:?1957年发表开始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茶馆》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在西欧的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五十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宣告旧中国必然走向灭亡。
老舍《茶馆》分析张闽我主要从民族主义文学、《茶馆》和特定历史环境、《茶馆》中的第二作者、《茶馆》和京味文化四个方面分析《茶馆》。
一、民族主义文学1、传统民族文化和殖民者文化我们知道,艺术作品不是从个人的意识里产生的,而是从民族的立场所形成的生活意识里产生的,茶馆不仅是老舍先生个人意识的体现,也是他所属民族的产物。
在《茶馆》中,邹福远和卫福喜是两个说评书的能手。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传统艺术评书和京剧都已不上座,卫福喜和邹福远唱一出戏都挣不上3个杂合面饼子的钱,老舍先生通过邹福远之口,说出了他对传统文化淡出人们视野的这种现象的惋惜——“咱们哪,全叫流行歌曲跟《纺棉花》给顶垮喽!”“咱们这点玩艺儿,再过几年都得失传!”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人受到来自国民党方面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榨,帝国主义的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交织混杂在一起,帝国主义文化代表着一种上层的,先进的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被看成是最不入流的,最落后的文化。
洋文化由此泛滥在人们生活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老舍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即将被西方文化侵蚀的现状。
他想通过这一情节的设置,提醒人们保护自身传统文化以抵制文化殖民。
这也是文学借鉴和教化功能的体现。
2、民族主义的世界性《茶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它代表的民族主义,如反抗帝国主义,反抗外来侵掠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共通性,人们在战争、动荡、暴力和普遍的愚昧自欺中经受的苦难是相同的,他们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勇于进取的民族气节也是相通的。
从这个角度说,《茶馆》所表现的民族性超越了国籍,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民族主义。
二、《茶馆》和特定的历史环境1、《茶馆》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虽然说小说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文学,但是小说的要求都是人物的逼真和活灵活现。
北京的茶馆作为公共的社交场所,娱乐场所,是北京三教九流茶客经常光顾的地方,不同时期的茶客谈论的话题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历史。
老舍先生通过典型的事例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反映了普遍性,规律性的历史内容。
老舍《茶馆》分析张闽我主要从民族主义文学、《茶馆》和特定历史环境、《茶馆》中的第二作者、《茶馆》和京味文化四个方面分析《茶馆》。
一、民族主义文学1、传统民族文化和殖民者文化我们知道,艺术作品不是从个人的意识里产生的,而是从民族的立场所形成的生活意识里产生的,茶馆不仅是老舍先生个人意识的体现,也是他所属民族的产物。
在《茶馆》中,邹福远和卫福喜是两个说评书的能手。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传统艺术评书和京剧都已不上座,卫福喜和邹福远唱一出戏都挣不上3个杂合面饼子的钱,老舍先生通过邹福远之口,说出了他对传统文化淡出人们视野的这种现象的惋惜——“咱们哪,全叫流行歌曲跟《纺棉花》给顶垮喽!”“咱们这点玩艺儿,再过几年都得失传!”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人受到来自国民党方面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榨,帝国主义的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交织混杂在一起,帝国主义文化代表着一种上层的,先进的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被看成是最不入流的,最落后的文化。
洋文化由此泛滥在人们生活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老舍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即将被西方文化侵蚀的现状。
他想通过这一情节的设置,提醒人们保护自身传统文化以抵制文化殖民。
这也是文学借鉴和教化功能的体现。
2、民族主义的世界性《茶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它代表的民族主义,如反抗帝国主义,反抗外来侵掠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共通性,人们在战争、动荡、暴力和普遍的愚昧自欺中经受的苦难是相同的,他们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勇于进取的民族气节也是相通的。
从这个角度说,《茶馆》所表现的民族性超越了国籍,是一种世界范围的民族主义。
二、《茶馆》和特定的历史环境1、《茶馆》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虽然说小说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文学,但是小说的要求都是人物的逼真和活灵活现。
北京的茶馆作为公共的社交场所,娱乐场所,是北京三教九流茶客经常光顾的地方,不同时期的茶客谈论的话题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的历史。
老舍先生通过典型的事例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反映了普遍性,规律性的历史内容。
《茶馆》第二幕课文分析(二)二、《茶馆》的人物形象以人物命运的沉浮变化,来反映时代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向,是《茶馆》深刻思想性的鲜明体现。
课文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大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的走狗,另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
如果说《茶馆》中有主角和中心人物的话,那就是贯穿全剧的茶馆掌柜王利发。
这是一个富有光彩的艺术典型。
在王利发这个人物身上,生动的再现了一个旧社会中精明干练富于混事经验的北京茶馆老板的形象,刻画出了自私、圆滑、怕事,却又一心往上爬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典型。
在旧中国,王利发比穷苦百姓有钱,有地位,财势高出一头,心理、性格、思想和广大受压迫劳动者根本不同;可是,旧中国的三座大山和反动政权庇护下的大小爪牙们——官差、太监、军警、地痞流氓,有无一不再他的头上拉屎撒尿,他又是个受压迫者、可怜虫,这又是他和反动统治阶级中的人物不同。
在旧中国,王利发这种人是大量存在着的。
他们日趋破落的境遇和悲惨命运,无疑也是广大中国人民被压迫的遭遇的一部分。
王利发在第二幕出场时,已是中年了。
我们看到:这以人物和这一茶馆的种种变化,在剧本中互为一体的融合在一体。
一开幕,老舍先生就采取了已景物烘托人物的戏剧手法,人物尚未登场,周围的情景已展示了十多年来人物思想的发展和命运的变化。
茶馆地点未变,只是前半部分卖茶,后半部分却改成了出租的公寓;茶座也今非昔比,一律是小桌和藤椅,;此外,外国香烟的广告画,已经取代了前清的醉八仙画轴和财神龛……这一切都显示出茶馆主人力图通过改良来振兴茶馆的愿望。
为了保住这份祖传的家业,他使出了浑身解数:加紧剥削克扣自己的帮工,学识贸、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出路。
他像一个落水者那样进行挣扎,他仍然胆小怕事,自私保命。
但在受了军阀和兵痞的压迫欺诈之后,表面上,仍然和过去一样面笑容,低声下气,和这帮家伙周旋,可是内心上却产生了不平、懊恼和愤慨。
《茶馆》人物形象分析及课文赏析1、王利发的形象?“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您等等,……我感恩不尽~”(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
)?“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
)?“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
)?“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
)?“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
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
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2、常四爷的形象:?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
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
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多的监狱。
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
茶馆作者简介老舍中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剧作家。
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
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老舍父亲是清末皇城的护军,在抗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中阵亡。
老舍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大杂院的日常生活,使他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
大杂院的艺术熏陶,使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为它们的魅力所吸引。
他从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了与现代中国大多数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艺术启蒙。
这些,都对他有极大的影响并在他的创作中留下鲜明的印记。
1900 年--1906 年,在别人的资助下,老舍进私塾读书;三年后,转入新式学堂。
1912 年,小学毕业后,他在普通中学读了半年;翌年,考入学杂膳宿费用都由国家供给的北京师范学校。
1918 年,老舍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兼国民学校校长。
1920 年9 月,提升为郊外北区劝学员,还陆续兼任私立小学教师、国语补习会经理等职。
1924年夏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
老舍旅居英国5 年。
1929 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国回国。
1928 年老舍在伦敦1930 年3 月,老舍回到祖国。
1931年与胡洁青女士结婚。
1934年夏至1936年夏在青岛山东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并继续写作。
自1938年3月至1945年抗战胜利,一直是该协会的主要领导人。
这期间他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利用各种文艺形式对爱国抗日做出了贡献。
1949年10月正在美国养病的老舍先生接到周恩来总理请他回国的信后,立即回国,于当年12月回到北京。
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1951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 人民艺术家" 称号。
1966年受“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于8月24曰投湖去世著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火葬》《四世同堂》《骆驼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