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教版数学必修2 第1章 1.1.4 直观图画法
- 格式:ppt
- 大小:4.80 MB
- 文档页数:38
1.1.4 直观图画法学习目标 1.掌握斜二测画法的作图规则.2.会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知识点 斜二测画法思考1 边长为2 cm 的正方形ABCD 水平放置的直观图如下,在直观图中,A ′B ′与C ′D ′有何关系?A ′D ′与B ′C ′呢?在原图与直观图中,AB 与A ′B ′相等吗?AD 与A ′D ′呢?★★答案★★ A ′B ′∥C ′D ′,A ′D ′∥B ′C ′,A ′B ′=AB , A ′D ′=12AD .思考2 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直观图如图所示,在此图形中各个面都画成正方形了吗?★★答案★★ 没有都画成正方形.梳理 (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的规则(2)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规则画立体图形的直观图,在画轴时,要多画一条与平面x ′O ′y ′垂直的轴O ′z ′,且平行于O ′z ′的线段长度不变,其他同平面图形的画法.类型一 平面图形的直观图例1 画出如图水平放置的直角梯形的直观图.解 (1)在已知的直角梯形OBCD 中,以底边OB 所在直线为x 轴,垂直于OB 的腰OD 所在直线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对应的x ′轴和y ′轴,使∠x ′O ′y ′=45°,如图①②所示.(2)在x ′轴上截取O ′B ′=OB ,在y ′轴上截取O ′D ′=12OD ,过点D ′作x ′轴的平行线l ,在l 上沿x ′轴正方向取点C ′使得D ′C ′=DC .连结B ′C ′,如图②. (3)所得四边形O ′B ′C ′D ′就是直角梯形OBCD 的直观图,如图③.引申探究若将本例中的直角梯形改为等腰梯形,其直观图如何?解 画法:(1)如图①所示,取AB 所在直线为x 轴,AB 中点O 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画出对应的坐标系x ′O ′y ′,使∠x ′O ′y ′=45°.(2)以O ′为中点在x ′轴上取A ′B ′=AB ,在y 轴上取O ′E ′=12OE ,以E ′为中点画出C ′D ′∥x ′轴,并使C ′D ′=CD . 连结B ′C ′,D ′A ′,如图②所示.(3)所得的四边形A ′B ′C ′D ′就是水平放置的等腰梯形ABCD 的直观图,如图③所示.反思与感悟 在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时,选取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是关键之一,一般要使平面多边形尽可能多的顶点落在坐标轴上,以便于画点.原图中不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可以通过作平行于坐标轴的线段来作出其对应线段.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是关键之二,借助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顶点后,只需把这些顶点顺次连结即可.跟踪训练1如图所示,为一个水平放置的正方形ABCO,它在直角坐标系xOy中,点B的坐标为(2,2),则在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的正方形的直观图中,顶点B′到x′轴的距离为________.★★答案★★2 2解析正方形的直观图如图所示.由直观图的画法知,O′A′=1,又∠A′O′C′=45°,过点A′作A′D′⊥O′C′,垂足为D′,∴点A′到x′轴的距离为A′D′=O′A′·sin 45°=2 2.又A′B′∥x′轴,∴点B′到x′轴的距离也是2 2.类型二直观图的还原与计算命题角度1由直观图还原平面图形例2如图所示,△A′B′C′是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斜二测直观图,将其还原成平面图形.解①画出直角坐标系xOy,在x轴的正方向上取OA=O′A′,即CA=C′A′;②过B′作B′D′∥y′轴,交x′轴于点D′,在OA上取OD=O′D′,过D作DB∥y 轴,且使DB=2D′B′;③连结AB,BC,得△ABC.则△ABC即为△A′B′C′对应的平面图形,如图所示.反思与感悟 由直观图还原平面图形的关键(1)平行x ′轴的线段长度不变,平行y ′轴的线段扩大为原来的2倍.(2)对于相邻两边不与x ′、y ′轴平行的顶点可通过作x ′轴,y ′轴的平行线确定其在xOy 中的位置.跟踪训练2 如图所示,矩形O ′A ′B ′C ′是水平放置的一个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其中O ′A ′=6 cm ,C ′D ′=2 cm ,则原图形是________.★★答案★★ 菱形解析 如图所示,在原图形OABC 中,应有OD =2O ′D ′=2×22=42(cm),CD =C ′D ′=2(cm),∴OC =OD 2+CD 2=(42)2+22=6(cm), ∴OA =OC ,故四边形OABC 是菱形.命题角度2 原图形与直观图的面积的计算例3 如图所示,梯形A 1B 1C 1D 1是一平面图形ABCD 的直观图.若A 1D 1∥O ′y ′,A 1B 1∥C 1D 1,A 1B 1=23C 1D 1=2,A 1D 1=O ′D 1=1.试画出原四边形的形状,并求出原图形的面积.解 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xOy ,在x 轴上截取OD = O ′D 1=1,OC =O ′C 1=2.在过点D 的y 轴的平行线上截取DA =2D 1A 1=2. 在过点A 的x 轴的平行线上截取AB =A 1B 1=2.连结BC ,即得到了原图形.由作法可知,原四边形ABCD 是直角梯形,上、下底长度分别为AB =2,CD =3,直角腰的长度AD =2,所以面积为S =2+32×2=5.反思与感悟 (1)由原图形求直观图的面积,关键是掌握斜二测画法,明确原来实际图形中的高,在直观图中变为与水平直线成45°角且长度为原来一半的线段,这样可得出所求图形相应的高.(2)若一个平面多边形的面积为S ,它的直观图面积为S ′,则S ′=24S . 跟踪训练3 如图所示,一个水平放置的三角形的斜二测直观图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 ′B ′O ′,若O ′B ′=1,那么原三角形ABO 的面积是________.★★答案★★2解析 直观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1,因此面积为12.又直观图与原平面图形面积比为2∶4,所以原图形的面积为 2. 类型三 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例4 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为4 cm 、3 cm 、2 cm 的长方体ABCD —A ′B ′C ′D ′的直观图.解 (1)画轴.如图,画x 轴、y 轴、z 轴,三轴相交于点O ,使∠xOy =45°,∠xOz =90°.(2)画底面.以点O 为中点,在x 轴上取线段MN ,使MN =4 cm ;在y 轴上取线段PQ ,使PQ =32 cm.分别过点M 和N 作y 轴的平行线,过点P 和Q 作x 轴的平行线,设它们的交点分别为A ,B ,C ,D ,四边形ABCD 就是长方体的底面ABCD .(3)画侧棱.过A ,B ,C ,D 各点分别作z 轴的平行线,并在这些平行线上分别截取2 cm 长的线段AA ′,BB ′,CC ′,DD ′.(4)成图.顺次连结A ′,B ′,C ′,D ′(去掉辅助线,将被遮挡的部分改为虚线),就得到长方体的直观图.反思与感悟 直观图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图形的直观图时,图形中平行于x 轴、y 轴、z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应分别画成平行于x ′轴、y ′轴、z ′轴的线段.(2)平行于x 轴、z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保持不变,平行于y 轴的线段长度变为原来的12.(3)直观图画法口诀“一斜、二半、三不变”.跟踪训练4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六棱锥P -ABCDEF 的直观图,其中底面ABCDEF 为正六边形,点P 在底面上的投影是正六边形的中心O .(尺寸自定)解 (1)画出六棱锥P -ABCDEF 的底面.①在正六边形ABCDEF 中,取AD 所在的直线为x 轴,对称轴MN 所在的直线为y 轴,两轴相交于点O ,如图(1),画出相应的x ′轴、y ′轴、z ′轴,三轴相交于O ′,使∠x ′O ′y ′=45°,∠x ′O ′z ′=90°,如图(2);②在图(2)中,以O ′为中点,在x ′轴上取A ′D ′=AD ,在y ′轴上取M ′N ′=12MN ,以点N ′为中点,画出B ′C ′平行于x ′轴,并且等于BC ,再以M ′为中点,画出E ′F ′平行于x ′轴,并且等于EF ;③连结A ′B ′,C ′D ′,D ′E ′,F ′A ′,得到正六边形ABCDEF 水平放置的直观图A ′B ′C ′D ′E ′F ′.(2)画出正六棱锥P -ABCDEF 的顶点.在z ′轴正半轴上截取点P ′,点P ′异于点O ′. (3)成图.连结P ′A ′,P ′B ′,P ′C ′,P ′D ′,P ′E ′,P ′F ′,并擦去x ′轴、y ′轴和z ′轴,便可得到六棱锥P -ABCDEF 的直观图P ′-A ′B ′C ′D ′E ′F ′,如图(3).1.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边长为3 cm 的正方形的直观图,正确的是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答案★★ ③解析 正方形的直观图应是平行四边形,且相邻两边的边长之比为2∶1.2.已知一个正方形的直观图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有一边长为4,则此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答案★★ 16或64解析 等于4的一边在原图形中可能等于4,也可能等于8,所以正方形的面积为16或64. 3.已知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锥,底面重合在一起(底面平行于水平面),其中一个圆锥顶点到底面的距离为2 cm ,另一个圆锥顶点到底面的距离为3 cm ,则其直观图中这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cm. ★★答案★★ 5解析 圆锥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即圆锥的高,故两顶点间距离为2+3=5(cm),在直观图中与z 轴平行的线段长度不变,仍为5 cm.4.如图所示为一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则此平面图形可能是下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答案★★ ③解析 在x 轴上或与x 轴平行的线段在新坐标系中的长度不变,在y 轴上或与y 轴平行的线段在新坐标系中的长度变为原来的12,并注意到∠xOy =90°,∠x ′O ′y ′=45°,因此由直观图还原成原图形为③.5.画出一个正三棱台的直观图.(尺寸:上,下底面边长分别为1 cm,2 cm ,高为2 cm) 解 (1)作水平放置的下底面等边三角形的直观图△ABC ,其中O 为△ABC 的重心,BC =2 cm ,线段AO 与x 轴的夹角为45°,AO =2OD .(2)过O 作z 轴,使∠xOz =90°,在z 轴上截取OO ′=2 cm ,作上底面等边三角形的直观图△A ′B ′C ′,其中B ′C ′=1 cm ,连结AA ′,BB ′,CC ′,得正三棱台的直观图.1.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关键是确定直观图的顶点.确定点的位置,可采用直角坐标系.建立恰当的坐标系是迅速作出直观图的关键,常利用图形的对称性,并让顶点尽量多地落在坐标轴上或与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2.用斜二测画法画图时要紧紧把握住:“一斜”、“二测”两点:(1)一斜:平面图形中互相垂直的Ox、Oy轴,在直观图中画成O′x′、O′y′轴,使∠x′O′y′=45°或135°.(2)二测:在直观图中平行于x轴的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长度取一半,记为“横不变,纵折半”.课时作业一、填空题1.在斜二测画法中,位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M(4,4)在直观图中的对应点是M′,则点M′的坐标为________.★★答案★★(4,2)解析由直观图画法“横不变,纵折半”可得点M′的坐标为(4,2).2.如图,△A′B′C′是水平放置的△ABC的直观图,A′B′∥y′轴,B′C′∥x′轴,则△ABC的形状是______三角形.★★答案★★直角解析∵A′B′∥y′轴,B′C′∥x′轴,∴在原图形中,AB∥y轴,BC∥x轴,故△ABC为直角三角形.3.给出以下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水平放置的矩形的直观图可能是梯形;②水平放置的梯形的直观图可能是平行四边形;③水平放置的平行四边形的直观图可能是矩形;④水平放置的菱形的直观图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答案★★①②解析由斜二测画法规则可知①②不正确.4.下面各组图形中2个边长为1的正△ABC的直观图不是全等三角形的一组是________.(填序号)★★答案★★③解析可分别画出各组图形的直观图,观察可得结论.5.如图,用斜二测画法画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为一个正方形,则原来图形的形状是________.(填序号)★★答案★★①解析直观图中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2,故在平面图形中平行四边形的高为22,只有①满足条件,故①正确.6.如图所示,△A′B′O′为水平放置的△ABO的直观图,由图判断△ABO中,AB,BO,BD,OD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答案★★OD,BD,AB,BO解析由题图可知,在△ABO中,OD=2,BD=4,AB=17,BO=25,故OD<BD<AB<BO.7.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对其中的线段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原来相交的仍相交;②原来垂直的仍垂直;③原来平行的仍平行;④原来共点的仍共点.★★答案★★ ①③④解析 根据斜二测画法,原来互相垂直的线段未必垂直.8.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4,8,4,则画其直观图时对应的长度依次为____________. ★★答案★★ 4,4,4解析 根据斜二测画法规则可知,水平线段长度不变,平行于y 轴的线段长度减半,竖直线段长度不变,所以其长度分别为4,4,4.9.在如图所示的直观图中,四边形O ′A ′B ′C ′为菱形且边长为2 cm ,则在坐标系xOy 中,原四边形OABC 为______(填形状),面积为________ cm 2.★★答案★★ 矩形 8解析 由题意并结合斜二测画法,可得四边形OABC 为矩形,其中OA =2 cm ,OC =4 cm ,∴四边形OABC 的面积为S =2×4=8(cm 2).10.如图所示,四边形OABC 是上底为2,下底为6,底角为45°的等腰梯形,用斜二测画法画出这个梯形的直观图O ′A ′B ′C ′,则在直观图中,梯形的高为________.★★答案★★ 1解析 作CD 、BE ⊥OA 于点D 、E ,则OD =EA =OA -BC 2=2(cm),∴OD =CD =2 cm ,∴在直观图中梯形的高为12×2=1(cm).二、解答题11.如图所示,画出水平放置的四边形OBCD 的直观图.解 (1)过点C 作CE ⊥x 轴,垂足为E ,如图①所示.画出对应的x ′轴,y ′轴,使∠x ′O ′y ′=45°,如图②所示.(2)如图②所示,在x ′轴的正半轴上取点B ′,E ′,使得O ′B ′=OB ,O ′E ′=OE ;在y ′轴的正半轴上取一点D ′,使得O ′D ′=12OD ;过E ′作E ′C ′∥y ′轴,使E ′C ′=12EC . (3)连结B ′C ′,C ′D ′,并擦去x ′轴与y ′轴及其他一些辅助线,如图③所示,四边形O ′B ′C ′D ′就是所求作的直观图.12.如图,△A ′B ′C ′是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试画出原平面图形△ABC .解 (1)过C ′,B ′分别作y ′轴的平行线交x ′轴于点D ′,E ′.(2)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在x 轴上取两点E ,D ,使OE =O ′E ′,OD =O ′D ′,再分别过E ,D 作y 轴的平行线,取EB =2E ′B ′,DC =2D ′C ′,连结OB ,OC ,BC ,并擦出辅助线及x 轴,y 轴,即求出原△ABC .13.如图所示,在△ABC 中,AC =12 cm ,AC 边上的高BD =12 cm ,求其水平放置的直观图的面积.解 方法一 画x ′轴,y ′轴,两轴交于O ′,使∠x ′O ′y ′=45°,作△ABC 的直观图如图所示,则A ′C ′=AC =12 cm ,B ′D ′=12BD =6 cm , 故△A ′B ′C ′的高为22B ′D ′=3 2 cm , 所以S △A ′B ′C ′=12×12×32=182(cm 2). 即水平放置的直观图的面积为18 2 cm 2.方法二 △ABC 的面积为12AC ·BD =12×12×12=72(cm 2). 由平面图形的面积与直观图的面积间的关系,可得△ABC 水平放置的直观图的面积是24×72=182(cm 2).三、探究与拓展14.水平放置的△ABC ,有一边在水平线上,用斜二测画法作出的直观图是正三角形A ′B ′C ′,则△ABC 是______三角形.★★答案★★ 钝角解析 将△A ′B ′C ′还原,由斜二测画法知,△ABC 为钝角三角形.15.用斜二测画法画出正三棱柱ABC —A ′B ′C ′的直观图.解 (1)画轴.如图,画出x 轴,y 轴,z 轴,三轴相交于点O ,使∠xOy =45°,∠xOz =90°.(2)画底面.作水平放置的三角形的直观图△ABC .(3)画侧棱.过A ,B ,C 各点分别作z 轴的平行线,并在这些平行线上分别截取线段AA ′,BB ′,CC ′,使得AA ′=BB ′=CC ′.(4)成图.顺次连结A ′,B ′,C ′,并擦去辅助线,将被遮住的部分改为虚线,得到的图形就是几何体的直观图.。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空间几何体(总1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 三视图: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 画三视图的原则: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2 圆柱的表面积3 圆锥的表面积2r rl S ππ+=4 圆台的表面积22R Rl r rl S ππππ+++=5 球的表面积24R S π=(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 3台体的体积 h S S S S V ⨯++=)31下下上上( 4球体的体积 334R V π=222r rl S ππ+=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几何体中是多面体的一组是()A 三棱柱四棱台球圆锥B 三棱柱四棱台正方体圆台C 三棱柱四棱台正方体六棱锥D 圆锥圆台球半球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三角形的多面体是棱锥B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均为梯形的多面体是棱台C 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均为平行四边形的多面体是棱柱D 棱柱的两个底面互相平行,侧面均为平行四边形3、下面多面体是五面体的是()A 三棱锥B 三棱柱C 四棱柱D 五棱锥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一个三棱锥可以由一个三棱锥和一个四棱锥拼合而成B 一个圆台可以由两个圆台拼合而成C 一个圆锥可以由两个圆锥拼合而成D 一个四棱台可以由两个四棱台拼合而成5、下面多面体中有12条棱的是()A 四棱柱B 四棱锥C 五棱锥D 五棱柱6、在三棱锥的四个面中,直角三角形最多可有几个()A 1 个B 2 个C 3个D 4个二、填空题7、一个棱柱至少有————————个面,面数最少的棱柱有————————个顶点,有—————————个棱。
13.1.3直观图的斜二测画法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了解斜二测画法的概念.(重点)2.会用斜二测画法画出一些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直观图.(难点、易错点)3.会根据平面图形及空间图形的直观图还原出平面图形及空间图形.(难点)1.通过对用斜二测画法画直观图的学习,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素养.2.借助于斜二测画法的相关计算,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在工程制图中,正投影被广泛应用于绘制三视图,但三视图的直观性较差.如何把立体图形画在纸上?思考平面图形水平放置图应怎么画图,才能体现图形的立体感?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平面图形的直观图的规则(1)画轴: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两轴相交于点O.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x′轴与y′轴,两轴交于点O′,且使∠x′O′y′=45°(或135°),它们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面.(2)画线: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或y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x′轴或y′轴的线段.(3)取长度: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为原来的一半.2.空间图形的直观图的斜二测画法规则(1)在空间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x轴和y轴,两轴交于O点,再取z轴,使∠xOz =90°,且∠yOz=90°.(2)画直观图时把它们画成对应的x′轴、y′轴和z′轴,它们相交于O′,并使∠x′O′y′=45°(或135°),∠x′O′z′=90°,x′轴和y′轴所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面.(3)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y轴或z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分别画成平行于x′轴、y′轴或z′轴的线段.(4)已知图形中平行于x轴或z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度为原来的一半.思考:画平面图形直观图的关键和注意点是什么?提示:(1)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借助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顶点后,只需把这些顶点顺次连接即可.(2)用斜二测画法画直观图要掌握水平长度不变,垂线长度减半,直角画45°(或135°).1.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原图形中平行于x轴的线段,其对应线段平行于x′轴,长度不变.()(2)原图形中平行于y轴的线段,其对应线段平行于y′轴,长度变为原来的1 2.()(3)画与直角坐标系xOy对应的坐标系x′O′y′时,∠x′O′y′必须是45°.()(4)在画直观图时,由于选轴的不同,所得的直观图可能不同.()[答案](1)√(2)√(3)×(4)√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等的角,在直观图中仍相等B.长度相等的线段,在直观图中长度仍相等C.若两条线段平行,在直观图中对应的线段仍平行D.若两条线段垂直,则在直观图中对应的线段也互相垂直C[由斜二测画法规则知,角度、长度都可能改变,平行性不变,所以A、B、D错误,C正确.]3.已知两个圆锥,底面重合在一起(底面平行于水平面),其中一个圆锥顶点到底面的距离为2 cm,另一个圆锥顶点到底面的距离为3 cm,则其直观图中这两个顶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cm.5[由空间直观图的画法知,在z轴上或平行于z轴的线段长度保持不变,所以两顶点间的距离为2 cm+3 cm=5 cm.]4.如图是水平放置的△ABC的直观图△A′B′C′,A′B′∥y′轴,则△ABC的形状是________三角形.直角[由斜二测画法规则知,在直观图中,AB⊥BC,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例1】画出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等腰梯形的直观图.[思路点拨]建系―――――→依据斜二测画法定点―→连线成图[解]画法:(1)如图所示,取AB所在直线为x轴,AB中点O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画对应的坐标系x′O′y′,使∠x′O′y′=45°.(2)以O′为中点在x′轴上取A′B′=AB,在y′轴上取O′E′=12OE,以E′为中点画C′D′∥x′轴,并使C′D′=CD.(3)连接B′C′,D′A′,所得的四边形A′B′C′D′就是水平放置的等腰梯形ABCD的直观图.1.在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时,选取适当的坐标系是关键,一般要使得平面多边形尽可能多的顶点在坐标轴上,以便于画点.2.画平面图形的直观图,首先画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平行性不变),与坐标轴不平行的线段通过与坐标轴平行的线段确定它的两个端点,然后连接成线段.[跟进训练]1.画一个锐角为45°的平行四边形的直观图(尺寸自定).[解]如图(1)在平行四边形上建立坐标系xOy,再建立坐标系x′O′y′,如图(2)在x′轴上截取O′A′=OA,O′B′=OB.(1)(2)在y′轴上截取O′D′=12OD,过D′作线段D′C′=DC且D′C′∥A′B′,连接B′C′,A′D′,则四边形A′B′C′D′即为▱ABCD的直观图.画空间图形的直观图锥的直观图.[思路点拨]根据斜二测画法,选择恰当的坐标系画出正三角形的直观图,进而确定出正三棱锥的顶点即可.[解](1)先画出水平放置的边长为3 cm的正三角形的直观图,如图(1)所示.(2)过正三角形中心O′建立z′轴,画出正三棱锥顶点V′,使V′O′=3 cm,连接V′A′,V′B′,V′C′,如图(2)所示.(3)擦去辅助线,遮住部分用虚线表示,得到正三棱锥的直观图,如图(3).(1)(2)(3)1.用斜二测画法作空间图形的直观图时,应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常寻找原图中共点且互相垂直的三条直线为坐标轴,或利用图形的对称性建系.2.在画棱柱、棱台的直观图时,可确定下底面的直观图,确定好高度后,把坐标系平移上来,再画上底面的直观图即可.3.z′轴方向上的线段,方向与长度都与原来保持一致.[跟进训练]2.用斜二测画法画正六棱柱(底面是正六边形,侧棱垂直于底面)的直观图.[解](1)画轴:画x′轴、y′轴、z′轴,使∠x′O′y′=45°(或135°),∠x′O′z′=90°.(2)画底面:在平面x′O′y′内,画出正六边形的直观图ABCDEF.(3)画侧棱:过A,B,C,D,E,F分别作z′轴的平行线,在这些平行线上分别截取AA′,BB′,CC′,DD′,EE′,FF′都等于侧棱长.(4)成图:顺次连接A′,B′,C′,D′,E′,F′,并加以整理就得到正六棱柱的直观图,如图(2)所示.(1)(2)将直观图还原为原平面图形1.如图所示,一个平面图形的直观图为平行四边形,则四边形ABCD的实际形状是什么图形?[提示]矩形.因为∠D′A′B′=45°,由斜二测画法规则知∠DAB=90°,又因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原四边形ABCD为矩形.2.如图,一个平面图形的水平放置的斜二测直观图是一个等腰梯形,它的底角为45°,两腰和上底边长均为1,这个平面图形本身是等腰梯形吗?其面积是多少?[提示]不是等腰梯形,是直角梯形.根据斜二测画法,等腰梯形A′B′C′D′的高为22,所以A′B′=1+2×22=1+2,在平面图形中,AB的长为1+2,CD的长为1,AD的长为2,所以这个平面图形的面积为12×(1+1+2)×2=2+ 2.【例3】如图,△A′B′C′是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将其还原成平面图形.[思路点拨]画直角坐标系→利用平行、长度、定点→连接点,得图[解](1)画直角坐标系xOy,在x轴的正方向上取OA=O′A′,即CA=C′A′;(2)过B′作B′D′∥y′轴,交x′轴于D′,如图(1)所示.在OA上取OD=O′D′,过D作DB∥y轴,且使DB=2D′B′;(3)连接AB,BC,得△ABC.则△ABC即为△A′B′C′对应的平面图形,如图(2)所示.(1)(2)由直观图还原为平面图的关键是找与x′轴,y′轴平行的直线或线段,且平行于x′轴的线段还原时长度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还原时放大为直观图中相应线段长度的2倍,由此确定图形的各个顶点,顺次连接即可.[跟进训练]3.已知△ABC的直观图△A′B′C′是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求原△ABC的面积.[解]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xOy′,△A′B′C′的顶点C′在y′轴上,A′B′边在x 轴上,把y′轴绕原点逆时针旋转45°得y轴,在y轴上取点C,使OC=2OC′,A,B 点即为A′,B′点,长度不变.已知A′B′=A′C′=a,C′D′为△A′B′C′边A′B′上的高,C′D′=32a,∴OC′=2·32a=62a,∴OC=6a,故S△ABC=12A′B′·OC=12a·6a=62a2.1.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斜二测画法”的概念并掌握斜二测画法的步骤,会用斜二测画法画出一些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直观图,难点是用斜二测画法画出一些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直观图.2.本节课要重点掌握的规律方法(1)画平面图形直观图的方法步骤.(2)画简单空间图形直观图的方法步骤.(3)直观图与原图形之间的关系.3.本节课的易错点是直观图、原空间图形形状之间的相互转换.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对其中的线段说法错误的是()A.原来相交的仍相交B.原来垂直的仍垂直C.原来平行的仍平行D.原来共点的仍共点B[根据斜二测画法,原来垂直的未必垂直.]2.把△ABC按斜二测画法得到△A′B′C′(如图所示),其中B′O′=C′O′=1,A′O′=32,那么△ABC是一个()A.等边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底边与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D.三边互不相等的三角形A[根据斜二测画法还原三角形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如图所示:由图易得AB=BC=AC=2,故△ABC为等边三角形,故选A.]3.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得到的图形形状是________.[答案]椭圆4.如图所示,梯形A′B′C′D′是一平面图形ABCD的直观图.若A′D′∥O′y′,A′B′∥C′D′,A′B′=23C′D′=2,A′D′=O′D′=1.试画出原四边形的形状,并求原图形的面积.[解]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xOy,在x轴上截取OD=O′D′=1,OC=O′C′=2.在过点D的y轴的平行线上截取DA=2D′A′=2.在过点A的x轴的平行线上截取AB=A′B′=2.连接BC,即得到了原图形(如图).由作法可知,原四边形ABCD是直角梯形,上、下底长度分别为AB=2,CD =3,直角腰长度为AD=2.所以面积为S=2+32×2=5.。
苏教版-----------------------------------必修1----------------------------------- 第1章集合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1.2子集、全集、补集1.3交集、并集第2章函数2.1函数的概念2."1.1函数的概念和图象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2函数的简单性质2."2.1函数的单调性2."2.2函数的奇偶性2.3映射的概念第3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3.1指数函数3."1.1分数指数幂3."1.2指数函数3.2对数函数3."2.1对数3."2.2对数函数3.3幂函数3.4函数的应用3."4.1函数与方程3."4.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必修2----------------------------------- 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1.1空间几何体1."1.1棱柱、棱锥和棱台1."1.2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3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1."1.4直观图画法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平面的基本性质1.2."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直线2."异面直线1.2."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平面平行2."直线与平面垂直1.2."4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1."两平面平行2."平面垂直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1."3.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1."3.2空间几何体的体积第2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直线与方程2."1.1直线的斜率2."1.2直线的方程1."点斜式2."两点式3."一般式2.1."3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2."1.4两条直线的交点2."1.5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2.1."6点到直线的距离2.2圆与方程2."2.1圆的方程2."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2.3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3空间直角坐标系2."3.1空间直角坐标系2."3.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必修3----------------------------------- 第1章算法初步1.1算法的意义1.2流程图1."2.1顺序结构1."2.2选择结构1."2.3循环结构1.3基本算法语句1."3.1赋值语句1."3.2输入、输出语句1."3.3条件语句1.3."4循环语句1.4算法案例第2章统计2.1抽样方法2."1.1简单随机抽样1."抽签法2."随机数表法2."1.2系统抽样2."1.3分层抽样2.2总体分布的估计2."2.1频率分布表2."2.2频率分布直方图与折线图2."2.3茎叶图2.3总体特征数的估计2."3.1平均数及其估计2."3.2方差与标准差2.4线性回归方程第3章概率3.1随机事件及其概率3."1.1随机现象3."1.2随机事件的概率3.2古典概型3.3几何概型3.4互斥事件-----------------------------------必修4-----------------------------------第1章三角函数1.1任意角、弧度1."1.1任意角1."1.2弧度制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2同角三角函数关系1.2."3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3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3.1三角函数的周期性1."3.2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3函数y=Asin(ωx+ψ)的图象1."3.4三角函数的应用第2章平面向量2.1向量的概念及表示2.2向量的线性运算2."2.1向量的加法2."2.2向量的减法2."2.3向量的数乘2.3向量的坐标表示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3.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4向量的数量积2.5向量的应用第3章三角恒等变换3.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二倍角的三角函数3.3几个三角恒等式-----------------------------------必修5-----------------------------------第1章解三角形1."1正弦定理1."2余弦定理1."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第2章数列2."1数列2."2等差数列2."2.1等差数列的概念2."2.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等比数列2."3.1等比数列的概念2."3.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2.3."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3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3.2一元二次不等式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3."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3."3.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3.3."3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4基本不等式ab a b(a0,b0)3."4.1基本不等式的证明23.4."2基本不等式的应用-----------------------------------选修1-1----------------------------------- 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1.1四种命题1."1.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3.1量词1."3.2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圆锥曲线2.2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圆锥曲线的共同性质第3章导数及其应用3.1导数的概念3."1.1平均变化率3."1.2瞬时变化率——导数3.2导数的运算3."2.1常见函数的导数3."2.2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3.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3."3.1单调性3."3.2极大值和极小值3.3."3最大值和最小值3.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选修1-2----------------------------------- 第1章统计案例1.1独立性检验1.2回归分析第2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合情推理2."1.2演绎推理2."1.3推理案例欣赏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直接证明2."2.2间接证明第3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3.2复数的四则运算3.3复数的几何意义第4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选修2-1-----------------------------------第1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及其关系1."1.1四种命题1."1.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1."2简单的逻辑联结词1."3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3.1量词1."3.2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第2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圆锥曲线2."2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2."6曲线与方程2."6.1曲线与方程2."6.2求曲线的方程2."6.3曲线的交点第3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3."1.2共面向量定理3.1."3空间向量基本定理3."1.4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3."1.5空间向量的数量积3."2空间向量的应用3."2.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3.2."2空间线面关系的判定3."2.3空间的角的计算-----------------------------------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导数的概念1."1.1平均变化率1."1.2瞬时变化率——导数1."2导数的运算1."2.1常见函数的导数1."2.2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1.2."3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1."3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1."3.1单调性1."3.2极大值和极小值1.3."3最大值和最小值1."4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5定积分1."5.1曲边梯形的面积1."5.2定积分1."5.3微积分基本定理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合情推理2."1.2演绎推理2."1.3推理案例欣赏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直接证明2."2.2间接证明2."3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3."2复数的四则运算3."3复数的几何意义-----------------------------------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两个基本原理1."2排列1."3组合1."4计数应用题1."5二项式定理1."5.1二项式定理1."5.2二项式系数的性质及用第二章概率2.1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2.2超几何分布2.3独立性2."3.1条件概率2."3.2事件的独立性2.4二项分布2.5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5.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2.5."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与标准差2.6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独立性检验3.2回归分析-----------------------------------选修4-1----------------------------------- 1.1相似三角形的进一步认识1.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1.1."2相似三角形1.2圆的进一步认识1.2."1圆周角定理1.2."2圆的切线1.2."3圆中比例线段2."4圆内接四边形1.3圆锥截线1.3."1球的性质1.3."2圆柱的截线1.3."3圆锥的截线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2----------------------------------- 2.1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2.1."1矩阵的概念2.1."2二阶矩阵与平面列向量的乘法2.2几种常见的平面变换2.2."1恒等变换2.2."2伸压变换2."3反射变换2.2."4旋转变换2.2."5投影变换2.2."6切变变换2.3变换的复合与矩阵的乘法2.3."1矩阵乘法的概念2.3."2矩阵乘法的简单性质2."4逆变换与逆矩阵2.4."1逆矩阵的概念2.4."2二阶矩阵与二元一次方程组2.5特征值与特征向量2.6矩阵的简单应用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4-----------------------------------4.1直角坐标系4.1."1直角坐标系4.1."2极坐标系4.1."3球坐标系与柱坐标系4.2曲线的极坐标方程4.2."1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意义4.2."2常见曲线的极坐标方程4.3平面坐标系中几种常见变换4.3."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变换4.3."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伸缩变换4.4参数方程4.4."1参数方程的意义4.4."2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4.4."3参数方程的应用4.4."4平摆线与圆的渐开线学习总结报告-----------------------------------选修4-5-----------------------------------5.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5.2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5.2."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5.2."2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证明5.3不等式的证明5.3."1比较法5.3."2综合法和分析法5.3."3反证法5.3."4放缩法5.4几个著名的不等式5.4."1柯西不等式5.4."2排序不等式5.4."3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5.5运用不等式求最大(小)值5.5."1运用算术-几何平均值不等式求最大(小)值5.5."2运用柯西不等式求最大(小)值5."6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学习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