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特点、症状、诊断和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鸡住白细胞虫病应该如何预防
鸡住白细胞虫病,病鸡因红细胞被破坏及广泛性出血,鸡冠呈苍白色所以又称为白冠病。
近几年为养鸡行业造成了比较大的危害。
本病与一些吸血昆虫活动的季节相一致,六月到十月为发病季节七月到九月是发病高峰季节。
各种年龄段的鸡都会发病,小鸡和青年鸡最容易感染本病。
住白细胞虫病的生活史由3个阶段组成,孢子在昆虫体内生殖,在宿主的组织细胞内裂殖生殖配子在宿主的红细胞或者白细胞中生殖。
本病发病时需要有中间宿主的媒介(吸血昆虫)发病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6到10天。
小鸡症状明显,死亡率高。
病初发烧,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流口水,下痢粪便成绿色,贫血鸡冠和肉垂苍白,生长发育慢,两肢轻瘫,活动困难感染十二到十四天,病鸡会因咯血,呼吸困难死亡成年鸡死亡率较低,病情也较轻,病鸡鸡冠发白消瘦,拉水样白色或绿色稀粪,产蛋鸡产蛋率下降甚至停产。
死后剖检的主要特征白冠,全身性皮下出血,胸肌腿肌,心肌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各内脏器官上有灰白色或稍带点黄色,针尖至栗粒大小与周围器官有明显分界的白色小结节。
如何预防?
鸡住白细胞虫病的传播和吸血昆虫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说消灭这些昆虫是防治本病的重要环节。
用杀虫剂将他们灭杀在鸡舍周围的环境中,每过一周用杀虫剂进行一次喷雾,可以起到很明显的预防作用。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鸡住白细胞原虫病(Eimeria tenella)是一种常见的家禽寄生虫病,主要感染鸡的肠道,导致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本文将介绍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一、流行病学1. 病原体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病原体是原生动物原虫Eimeria tenella。
2. 传播途径鸡住白细胞原虫病主要通过飞虫传播,感染鸡的方式主要有粪便、食物和饮水传播。
饲养环境卫生差、密度过大、气候潮湿等因素会增加病原体传播的可能性。
3. 发病季节鸡住白细胞原虫病通常在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传播,夏秋季是该病的高发季节。
二、临床症状1. 消瘦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感染后,受影响的鸡在生长速度上会出现明显减缓,甚至出现明显的消瘦现象。
2. 腹泻患有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鸡,会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粪便通常呈黏稠状,甚至带有血丝。
3. 贫血由于寄生虫在鸡的肠道内大量繁殖,导致肠黏膜受损,鸡体内失血增加,从而出现贫血症状。
4. 羽毛蓬松患有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鸡,由于消瘦、贫血等原因,会使羽毛失去光泽变得蓬松,严重影响鸡的外观。
5. 生长受阻病情严重的鸡,受影响的生长和发育会受到较大程度的阻碍,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以上症状一旦出现,应当立即进行实验室诊断确认病因,并进行相应的防治措施。
三、实验室诊断1. 粪便检测通过取患鸡的粪便样本,使用特殊染色方法,观察寄生虫卵囊形态,即可确定鸡是否感染鸡住白细胞原虫病。
2. 鸡尸体解剖对于死亡的鸡,可以进行尸体解剖并取鸡肠道组织样本,进行镜下检测,观察肠道组织内是否有寄生虫卵囊存在。
以上实验室诊断方法可以有效地确认鸡是否感染鸡住白细胞原虫病,为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四、防治措施1. 环境消毒定期对鸡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工作,保持鸡舍内干燥、清洁,减少病原体传播的可能性。
2. 改善饲养条件合理控制鸡的密度,保证饲养环境的通风良好,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减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摘要】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家禽传染病,引起了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经济损失。
本文从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表现、实验室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等,临床症状表现主要有食欲减退、羽毛蓬松和体重减轻等。
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镜检和PCR等。
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环境消毒。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和定期检测等。
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对于及时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防治措施,预防措施。
1. 引言1.1 疾病概述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一种由鸡住白细胞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家禽,尤其是鸡。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鸡住白细胞原虫通过传染性强的卵囊在鸡体内传播,引起鸡白细胞减少和免疫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感染鸡体质量下降和产蛋率减少。
这种疾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且易在鸡群中传播,一旦发生疫情,对养殖户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及时了解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表现、实验室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和预防措施,对预防和控制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鸡住白细胞原虫病进行综合介绍,以帮助养禽业从业人员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疾病。
2. 正文2.1 流行病学特征鸡住白细胞原虫病主要通过感染的家禽传播,感染源主要包括感染了原虫的鸡、鸭等禽类。
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黏膜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家禽密度高、卫生条件差的养殖场容易发生病例暴发。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在不同地区和季节有不同的流行特点。
在一些地区,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疫情容易蔓延。
而在干燥寒冷的地区,疫情相对较少。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还具有一定的年龄和性别特征。
一般来说,幼鸡和老鸡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感染病原体。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概述:住白细胞原虫病是血孢子虫亚目的住白细胞原虫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血孢子虫病。
本病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发生,特别是南方地区较普遍,常呈地方性流行,对雏危害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
(一)病原住白细胞原虫分为卡氏白细胞原虫、沙氏白细胞原虫和休氏白细胞原虫3种,我国已发现了前2种。
卡氏白细胞原虫是毒力最强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住白细胞原虫寄生于的红细胞、白细胞等组织细胞中。
卡氏白细胞原虫的发育需要库蠓参加,发育可分为裂殖发育、配子发育和抱子发育三个阶段。
第一、二阶段的大部分是在体内完成的;第二阶段的一部分及第三阶段是在库蠓体内进行的。
当库蠓叮咬时,将含有成熟孢子的的卵囊输入体内。
子孢子从卵囊中逃逸出后,首先寄生于血管内皮细胞中,发育为裂殖体,每个子孢子至少形成十几个裂殖体。
内皮细胞被破坏,释放出的裂殖体随血流转移到肾、肝、肺及其它器官中殖子。
这些裂殖子可以再进入肝实质细胞形成肝裂殖体,或被巨噬细胞吞食,从而发育为巨型裂殖体;或进入红细胞、白细胞,开始配子发育。
肝裂殖体和巨型裂殖体可重复2~3代,形成的裂殖子再进入配子发育。
裂殖子进入红细胞、白细胞发育,最后形成大、小配子体。
这一发育阶段是在体的末梢血液或组织中完成的。
在末梢血液中的大、小配子体被库蠓带入胃中,迅速在胃壁发育形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合子,逐渐长大成为卵合子,继而形成卵囊。
成熟的卵囊内含有许多子孢子,聚集在库蠓的唾液腺内,库蠓吸血时,便可传染给。
(二)流行特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北京地区一般在7~9月份发生流行。
3~6周龄的雏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到10%~30%。
大的死亡率是5%~10%。
前一年曾感染过的大有一定的免疫力,一般无症状,也不会死亡。
但未感染过此病的会发病,出现贫血,产蛋率明显下降,甚至停产。
(三)临床症状病雏伏地不动,食欲消失,冠苍白。
拉稀,粪便青绿色。
脚软或轻瘫。
大雏生长发育受阻,成年产蛋减少或停止,时间可拖至一个多月。
农家参谋畜牧水产-138-NONG JIA CAN MOU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断与防治管伟民(扬州市江都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扬州,225200)【摘 要】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又被称为白冠病,它是由卡氏住白细胞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出血性疾病。
任何品种和年龄的鸡都可以感染该种疾病,特别是笼养蛋鸡和大棚饲养的肉鸡。
由于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的典型特点是鸡冠贫血,所以该种疾病又被称为白冠病。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治对策,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诊断;防治临床上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和养殖场蚊虫活动有密切关系,患病鸡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贫血。
最近几年,随着鸡养殖产业不断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养殖场环境日益恶化,卫生条件较差,大量蚊虫繁殖生长,为某些寄生虫疾病的传播流行提供了条件。
养殖户需要充分认识到住白细胞虫病危害的严重性,然后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方案,提高防治效果,降低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可能。
1 流行病学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是由疟原虫科住白细胞原虫寄生在鸡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内,引起全身出血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能够引起鸡出现急性和慢性白冠病。
发病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常常发生于每年夏秋高温高湿季节。
养殖场选址不合理,周围存在大量污水河沟,有利于库蠓的大量繁殖,病原孢子在库蒙体内会进行增殖,并通过吸血将唾液和孢子注入到机体内,使得病原在鸡群中快速传播蔓延,常常引起大面积流行。
2 临床症状该种疾病可以感染危害任何年龄的鸡,其中对雏鸡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
成年鸡感染卡氏住白细胞虫之后,临床症状较轻或成隐性经过。
雏鸡发病一般在感染12~14天后表现为突然出血咯血,呼吸极度困难,在临死之前,全身肌肉抽搐痉挛,从口腔中流出鲜血。
发病初期,患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下降,羽毛杂乱,双翅下垂,并出现严重的腹泻症状,常常在发病1~2天之后死亡。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鸡住白细胞原虫病(Chicken Leukocyte Ehrlichiosis,CLE)是鸡的一种重要传染病,由原虫引起,主要侵害鸡的白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和生产性能。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等方面对鸡住白细胞原虫病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鸡场,尤其是在温热湿润地区更为多见。
病原虫主要通过跳蚤、蜱虫等昆虫传播,也可经由母鸡传至子代。
病原虫还能通过血液传播感染其他正常的鸡。
在鸡场中,密集养殖条件和不良的饲养管理是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
二、临床症状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患病鸡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食欲下降、生长缓慢、发育迟缓;羽毛干燥、暗淡无光泽;腹膜充血,腹腔内液体增多;鸡肠道有很明显的黏囊炎。
严重感染的鸡还可能表现为贫血、腹部水肿、腹水或心包积液等症状。
有些患病鸡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粘膜苍白等症状。
三、实验室诊断为了准确诊断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来确定。
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血液涂片镜检、PCR扩增技术、ELISA检测等。
血液涂片镜检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可直接观察到感染的白细胞内的原虫形态。
PCR扩增技术则可以检测到病原体的DNA,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而ELISA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来确认是否感染鸡住白细胞原虫病。
四、防治针对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防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营造良好的鸡舍环境,保持鸡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2. 控制鸡的外虫寄生,对鸡圈进行杀虫消毒处理;3. 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减少交叉感染;4. 选择抗原虫病毒的饲料,进行预防性投放;5. 发病鸡群及时隔离,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对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在养殖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疾病防控,减少相关损失。
在发现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疫情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效遏制病情的蔓延。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一种由鸡住白细胞原虫侵犯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对禽类养殖产生了较大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一、流行病学鸡住白细胞原虫病主要流行于全球各地的鸡群中,尤其是在亚洲地区。
该病主要通过寄生在感染鸡的体内,然后通过大小肠排泄物排出体外,在饮水和食物中传播,感染其他鸡只。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传染途径有直接传播和水、食物传播两种方式。
二、临床症状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道症状:感染的鸡会出现呼吸急促、喘鸣、咳嗽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气喘。
2.消化道症状:感染的鸡会出现食欲不振、食物不消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感染的鸡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肌肉震颤、头部抽搐、颈部僵硬等症状。
4.免疫系统症状:感染的鸡会出现免疫系统抑制,表现为体温升高、免疫功能下降等症状。
5.其他症状:感染的鸡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毛色暗淡、粪便异常等症状。
三、实验室诊断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两种方法。
1.病原学检测:可通过病原学检测方法检测鸡的粪便、血液和组织标本,发现住白细胞原虫的囊体,从而确定是否感染鸡住白细胞原虫。
四、防治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饲养时要提供清洁的饮水和饲料,保持鸡舍和周边环境卫生,减少鸡住白细胞原虫的传播。
2.预防接种:可根据鸡住白细胞原虫的流行情况,对鸡进行预防接种,提高鸡的抗病能力。
3.药物治疗:对感染的鸡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如使用特效抗原虫药物控制病情。
4.定期检测:定期对鸡进行健康检测,及时发现病变,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禽白细胞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也叫做禽住白细胞原虫病。
这种疾病主要侵害鸡的白细胞,造成鸡体免疫功能下降,严重的话还会导致鸡的死亡,给鸡的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那么,本文将就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以及防治方法进行讨论。
一、流行病学鸡住白细胞原虫病主要流行于全世界的鸡群中,大多数传染源是携带有禽白细胞原虫的鸡,包括感染和潜在感染的鸡。
感染鸡的排泄物,如粪便、尿液、眼泪等,也是传播禽白细胞原虫的重要途径。
气候条件、饲养环境和卫生水平也是影响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二、临床症状鸡住白细胞原虫病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
1.神经系统症状包括鸡头颈后部发生肿胀,癫痫样抽搐等症状,重者可出现鸡的躯体抽搐,发生瘫痪等现象。
2.呼吸系统症状包括鸡出现呼吸急促,气促和喘鸣等。
病鸡还会出现食欲下降,羽毛不整齐,腹水等症状。
三、实验室诊断对于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直接镜检、血浆培养法和PCR方法。
1. 直接镜检就是从发病鸡的脑组织、外周血、肌肉、脾脏等组织中,取样涂片,再用甘氏染色法或吉姆萨染色法镜检。
在镜检中可见到病原体原虫形态,以此作为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诊断依据。
2. 血浆培养法则是将患鸡的血液进行培养,等待禽白细胞原虫在培养基上生长。
若生长出禽白细胞原虫,则证实了患鸡感染了鸡住白细胞原虫病。
3. PCR方法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对从病鸡体内取得的DNA进行扩增,从而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禽白细胞原虫的存在。
四、防治方法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对这种疾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防治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强化饲养管理,保持鸡舍的卫生和干净,避免封闭和过度拥挤,减少禽白细胞原虫传播机会。
2. 选择安全的饲料和饮水,防止饲料和饮水成为传播禽白细胞原虫的途径。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摘要】本文主要对鸡住白细胞原虫病进行了研究,包括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防治策略。
研究发现该病在鸡群中有一定的流行趋势,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精神萎靡、羽毛蓬松、食欲不振等表现,实验室诊断则主要通过血液检测和病原学检测来确定。
对于防治策略,建议采取合理的防疫措施和治疗方案,以减少病害对鸡的影响。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鸡农提供对该病的更深入了解和有效防治方法,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该病的传播机制和更有效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防治策略、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一种由鸡住白细胞原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危害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随着家禽养殖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鸡住白细胞原虫病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方法和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主要通过感染的鸡粪传播,易在养殖场内快速传播,引起大规模感染。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鸡体重下降、蛋产量下降、蛋壳薄弱易碎、腹泻等,严重感染还会导致死亡。
目前,诊断鸡住白细胞原虫病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方法,如PCR技术和血清学检测等。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策略,包括改善饲养管理、加强卫生防疫措施、定期检测确诊和采取药物治疗等。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病原学特点和流行规律,为制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原虫寄生在鸡体内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这种疾病对于鸡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策略,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1. 引言1.1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简介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又称鸡白细胞原虫病,是由鸡白细胞原虫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该病主要通过感染了鸡白细胞原虫的寄生虫携带者传播,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和昆虫叮咬传播,引起家禽感染。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一种潜伏期长、病程迁延而又极易复发的疾病。
感染了鸡白细胞原虫的鸡群往往表现为明显的免疫抑制现象,免疫功能下降,易导致合并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
在鸡群中,特别是生长发育迅速的肉鸡群中,一旦出现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感染,常导致生长停滞,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引起养殖户高度重视和关注,并对此进行积极预防和控制。
1.2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对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掌握疾病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信息,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首先需要明确疫情的基本情况,包括病例的地理分布、发病季节和年龄分布特点等。
需要了解疫情暴发的可能原因,例如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状况等。
通过对病例的追踪调查,可以找出病例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特点,有助于确定病因和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调查还可以分析宿主的易感性及抵抗力,揭示疾病的传播规律。
还能够评估预防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为预防和控制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是把握疾病流行规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鸡的健康,保障养殖业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临床症状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 发病初期:鸡感染住白细胞原虫后,通常在发病初期会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精神萎靡等症状。
鸡羽毛也可能出现不整洁、暗淡无光的情况。
2. 呼吸道症状:感染严重的鸡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症状。
鼻翼扇动明显,甚至有涎泡和鼻涕分泌物增多。
3. 消化系统症状:鸡住白细胞原虫病还会引起消化系统问题,表现为拉稀、腹泻、腹部膨胀等症状。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本病是由住白细胞原虫寄生于鸡的白细胞或红细胞而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
鸡感染后大量的红细胞遭到破坏,部分组织器官出血,造成贫血,由于贫血使得鸡冠发白故又名“白冠病”。
此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库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健康鸡被携带子配子体的库蠓叮咬吸血时传染发病。
1、病情况
2007年9月20日,沧县一养鸡户来我处就诊。
主诉:饲养肉杂鸡2500只,
35日龄,从9月17日开始鸡群有零星死亡,鸡群采食量减少,粪便变稀,黄绿便
增多,鸡冠变白的也多了,检查死鸡外表时有出血现象,鸡口内有鲜血凝血块,到20号就诊时一天的死亡数升至10多只。
2、剖检症状
剖检病死鸡9只,其中3只口腔内有凝血块。
将胸部、腿部皮剥离后发现胸肌、腿肌有出血,呈斑块状;胸肌、腿肌表面有散在的小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结节;心肌表面小结节最为明显,多而集中;肾脏出血,有的鸡肾脏表面甚至被凝血块覆盖;肠系膜腹部脂肪表面也可用肉眼看到针尖大至粟米粒大小的结节,有的结节周围有一圈红晕围绕。
3、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剖检时的特征性病变,可诊断此群鸡所患疾病为住白细胞原虫病。
后又从带来的活鸡翅下静脉采血,涂片,用姬姆萨染色,在高倍显微镜下观查,看到白细胞内有大的配子体,红细胞周围有小的配子体,确诊这群鸡患有住白细胞虫病。
4预防与治疗 4.1由于本病是由吸血昆虫传播,建议畜主清除鸡舍周围
的杂草,鸡舍的门窗安装窗纱,并在鸡舍周围喷撒溴氢菊脂类药物以减少舍内外的吸血昆虫量。
4.治疗,磺胺甲咪唑拌料,首次加倍,连用5天,饮水中加入2%的小苏打。
5天后用白头翁散按说明使用再用7天,疗效甚好。
鸡白冠病的综合防治鸡白冠病又称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住白细胞原虫引起的以内脏和肌肉组织广泛出血为特征的一种高度致病性原虫病。
一、流行特点(1)本病的发生、流行与库蠓等吸血昆虫的活动有直接关系,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南方多发于4—10月份,北方多发于7—9月份。
(2)本病在夏末秋初,库蠓、蚊子等吸血蚊虫活动频繁时,发病率较高,传播速度较快。
二、临床症状病鸡初期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甚至废绝,羽毛蓬乱,精神沉郁,下痢,粪便呈绿色水样。
病鸡贫血,外观鸡冠和肉髯苍白。
个别病鸡表现突然咳血,呼吸困难,常因内出血而突然死亡。
产蛋鸡发病,可导致产蛋率下降,软壳蛋增多,甚至死亡。
三、剖检变化病鸡血液稀薄,不易凝固,皮下、肌肉出血,尤其是胸肌、腿肌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出血斑,表面有寄生性小结节或血囊肿突起。
肝脏肿大、出血,表面出血斑点,质地脆弱,易破裂,常见血凝块。
脾脏极度肿大,质脆易破裂,表面常有灰白色坏死点。
心肌有出血点和灰白色小结节。
胰腺表面有细小的出血囊和灰白色小结节。
腺胃出血,肠系膜表面、肌胃表面、十二指肠表面有细小的出血囊。
四、防治要点1、预防扑灭传播者——库蠓等吸血昆虫是预防本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用疫病光驱蚊,定期挑拣感染鸡只。
2、治疗(1)白冠鼻炎灵或者博特饮水,严重者配合佳冠红拌料使用,连用4—5天。
(2)速补纳维饮水,连用4—5天。
(3)夜间用疫病光熏蒸。
3、特别提示:(1)产蛋鸡要考虑本病以及药物对产蛋的影响。
建议在治疗后期添加蛋日升或者益肾增蛋散+倍耐欣,连用3—5天,促进产蛋的恢复。
(2)使用磺胺药物时,配合0.2%小苏打饮水,可降低肾毒性,增强疗效。
doi:10.19369/ki.2095—9737.2020.03.071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陈岩(黑龙江省呼玛县畜牧总站,黑龙江大兴安岭165199)摘要: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于红细胞和单核白细胞内寄生有卡氏住白细胞原虫或者沙氏住白细胞原b而导致的传染性贫血疾病,主要特征是出血和贫血。
任何品种、不同性别、各个日龄的鸡都能够感染,通常发生于夏秋季节,尤其是8〜9月出现发病高峰。
雏鸡、育成鸡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病死率,能够达到30]〜50%;成鸡发病率也较高,但病死率低,只有5]〜10%。
现概述鸡住白细胞原b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以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鸡;住白细胞原b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S85&31文献标识码:B1流行病学1.1病原我国已经发现有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和沙氏住白细胞原虫两种类型,其中卡氏住白细胞虫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造成较大危害。
1.1.1氏细胞b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的配子体主要在鸡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内寄生。
根据配子体的形成的阶段不同,可将发育过程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期,在鸡的血浆中散布。
取血液制成涂片或者组织制成触片后进行染色、镜检,可发现血液中有游离的紫红色虫体,有时3〜7个或者更多虫体成堆排列。
第二期,此时虫体已经进入宿住细月内,往往处于细胞一端的胞浆内,通常每个红细胞寄生有1〜2个虫体,虫体形状类似于第一期虫体。
第三期,通常在组织触片中发现明显增大的深蓝色虫体,宿住细胞的整个胞浆都被虫体填满,导致细胞核被挤至一边。
第四期,能够区分出大、小配子体,其中大配子体呈椭圆形或者圆形,而小配子体呈不规则的圆形,如同梨状、哑铃状,虫体的全部体积都被核占据,变得比较透明。
同时,宿主细胞也逐渐增大,变成圆形,细月核受到挤压变为扁平状。
第五期,该期虫体通常在末梢血液涂片中比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3—0127—02较容易被观察到,其染色情况基本与第四期虫体相同。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梁娟来源:《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9年第4期梁娟(南阳市宛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南阳 473000)摘要: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一种由住白细胞虫属的多种住白细胞原虫寄生在鸡的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与红细胞中引起的急性血孢子原虫病。
该病经蚋、库蠓等血吸虫传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对幼雏危害严重,死亡率高,发病病程短。
病鸡以鸡冠颜色苍白和内脏实质器官与肌肉组织大范围出血为特征,造成鸡体贫血,因此该病又称“白冠病”。
成年鸡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有的仅表现出产蛋减少,多为隐性感染的带虫鸡。
该病除鸡容易感染外,鸭、鹅、火鸡和雀等也容易感染。
关键词: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卡氏住白细胞原虫;裂殖生殖;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S831.7 文献标识码:B文章顺序编号:1005-5959(2019)04-034-02不同品种的鸡对住白细胞的易感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外来品种鸡如来航蛋鸡和双A肉鸡对该病的易感性较高,而本地土种鸡对该病的易感性相对较低。
1 诊断该病的确诊主要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病原检查等进行综合诊断。
1.1 主要症状发病初期或病情稍轻时,病鸡主要表现为卧地不起、不食或减食、精神萎糜和羽毛松散,病情较重的鸡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突然咳血、死亡前口流鲜血,水槽、料槽边常粘有病鸡咳出的红色血液。
病死鸡大多因内出血而死亡,部分鸡可耐过康复。
1.2 病理变化该病的典型病理变化是鸡冠苍白,口流鲜血,全身脏器组织出血,骨髓黄染,一些内脏器官及肌肉组织有白色的小点结节。
全身肌肉尤其是腿肌、胸肌有出血斑或出血点,皮下出血;肝、肺、肾等内脏器官出血广泛,心、脾、胰、胸腺偶有点状出血,腺胃、肌胃及肠道偶见大量积血;腿肌、心肌、胸肌、肝和脾等实质性器官散在针尖状小点结节,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它们是众多裂殖体聚合在一起形成的现象。
1.3 病原体的检查取病鸡的血液或肝、脾、肾等组织涂片或肌肉上的小点结节压片,经姬姆萨染色镜检,观察住白细胞原虫各期的配子体及裂殖体,通过观察其大小和形态,从而进一步确诊。
一起鸡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沈娜来源:《福建畜牧兽医》 2019年第5期沈娜福建省永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永安 366000摘要2019年6月中旬,永安市某养殖户饲养的2 000羽肉鸡发病,表现为精神沉郁,鸡冠发白,排绿色稀粪等症状,根据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鸡住白细胞虫病,通过采取药物治疗和防控措施,取得了满意疗效。
关键词鸡住白细胞虫病治疗防控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4331(2019)05-0070-02鸡住白细胞虫病是由卡氏住白虫和沙氏住白虫寄生于鸡白细胞和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血液原虫病,主要侵害血液、肌肉和内脏器官,临床上以肌肉和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为特征[1]。
该病由携带住白细胞虫的蠓或蚋叮咬而传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福建省常发生于4月中下旬至10月,并呈现一定的地方性流行[2]。
各种日龄的鸡均可感染发病,以4~6周龄雏鸡最常发生,发病急且病死率较高,成年鸡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通常较低,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出血、鸡冠和肉垂苍白、粪便呈绿色等症状。
该病会影响鸡群的生长发育和降低鸡群生产性能,是一种危害很大的原虫性疾病。
1 发病情况永安市某养鸡户于2019年5月15日引进2 000羽鸡苗,6月18日下午,发现一些鸡只出现精神萎靡,采食量减少,鸡冠发白,排黄绿色或青绿色粪便等症状。
并有死亡,且每天的死亡数呈递增趋势。
至6月21日前往诊治时共有240多羽发病,发病率为12%,死亡51羽,病死率21%。
2 流行病学调查该鸡场建于竹山边,鸡舍为半开放式砖木结构,地面设置料槽和饮水器,并铺了垫料,鸡舍外约有 1 000 m2空间供鸡群活动。
鸡场周围植被茂密,杂草丛生,角落边长满了苔藓。
鸡群已按免疫程序免疫了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高致病性禽流感、鸡痘等病的疫苗,没有发生过重大动物疫情。
饲养模式为全进全出,5月15日引进鸡苗后,没有再调进新的鸡苗。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特点、症状、诊断和防治
作者:王艳飞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8年第10期
摘要:鸡住白细胞原虫病也叫做鸡住白虫病或者鸡白冠病,是由于血液细胞和内脏器官组织细胞内寄生有住白细胞原虫而发生的一种原虫病。
该病主要是危害幼龄鸡,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该病会严重危害育成鸡和蛋鸡,使其生长发育受阻,产蛋性能变差,严重时导致大量死亡,应加以防治。
关键词: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类症鉴别;药物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10-0075-01
1 流行特点
鸡住白细胞原虫的传播需要吸血昆虫的参与,其中沙氏住白细胞原虫是通过纳传播,卡氏住自细胞原虫是通过库蠓传播。
纳可存在于春、夏、秋三个季节,其中在夏季6~7月时数量达到最多,主要在自天活动,尤其是黎明和黄昏时非常活跃。
库蠓存在于每年4~10月,其中7~8月数量达到最多,每天有2次活动高峰,在库蠓2次活动高峰中,傍晚的密度相对较高,往往可达到清晨的3倍左右。
另外,库蠓的活动与天气变化相关,通常在无风晴朗的天气活动,而在有风、阴天或者雨后往往不会活动,在下雨时基本完全停止活动。
当纳或者库蠓吸取病鸡血液时,体内的原虫(发育成大小配子体)经由血液侵入到纳或者库蠓体内,并进入胃内继续发育成大小配子,接着在肠内二者结合成为合子,之后进行孢子生殖,生成大量的子孢子,并不断在唾液腺聚集。
当此种纳或者库蠓于健康鸡体表吸血时,就会将体内的子孢子注入到鸡体内,从而出现发病。
由于该病的发生、流行直接与吸血昆虫的活动相关,通常温度超过20℃时,纳和库蠓的活动力强,且快速繁殖,此时造成流行更加严重,因此该病的发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病鸡及隐性感染的带虫鸡(即成年鸡)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另外在鸡舍附近栖息的鸟类(如雀、鸦等)也可能是该病的传染源。
2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病鸡,具有6~12天的潜伏期。
发病初期,病鸡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甚至完全废绝;精神萎靡,机体乏力,经常昏睡;两肢轻瘫,运动失调,走动困难。
病鸡症状较轻时,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减少采食,卧地不动,排出绿色稀粪,经过1~2天由于内出血而死,但部分能够耐过并逐渐康复。
感染严重时,病鸡往往由于呼吸困难、内脏出血以及咯血而突然发生死亡,典型症状是临死前有鲜血从口流出,因此往往在料槽和水槽边存在红色鲜血。
育成
鸡和成年鸡感染发病时,通常造成较低的病死率,主要表现出鸡冠苍自,发生腹泻,排出自色或者绿色水样粪便,生长发育迟缓,产蛋量降低。
3 诊断
取病鸡1滴血液,涂片后自然干燥,接着使用甲醇进行固定,然后进行瑞氏染色或者姬姆萨氏染色,最后置于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细胞或者白细胞的胞浆中存在配子体和裂殖子,呈椭圆形或者圆形,血浆中存在紫红色的裂殖子,呈圆点状,由此即可确诊发生该病。
另外,还需要进行深度检查,即两项鉴别诊断。
这是由于该病会导致患鸡的腿肌发生出血,肝脏出现贫血,此时容易人为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炎(IBD),所以要进行IBD琼脂扩散实验(AGP );由于剖检可见病鸡腺胃发生充血、出血,肌胃存在溃疡,与鸡非典型新城疫(ND)类似,为此还要进行ND血凝抑制试验(H1)。
如果通过BID的AGP实验和ND的H1实验发现机体免疫水平都正常,即可排除发生BID和ND,再结合镜检时发现虫体,就能够确诊发生住白细胞原虫病。
4 类症鉴别
禽霍乱。
二者相似处是病鸡排出绿色稀粪,全身发生出血,肝脏表面存在灰自色的病灶;区别是禽霍乱可呈急性败血症经过,该类型病程持续时间短,病死率较高,慢性经过会使肉髯发生肿胀,并伴有关节炎,肝脏存在弥漫性坏死灶,而住白细胞原虫病会导致肝脏表面散布坏死灶,且表面存在出血斑点。
磺胺类药物中毒。
二者相似处是导致病鸡全身发生广泛性出血;区别是磺胺類药物中毒是由于病鸡饲喂过量磺胺类药物而导致,病鸡面部、头部皮下存在大片出血,肾脏死后没有发生出血变化,但肾脏色泽发自,发生肿大,输尿管增粗明显,管内存在大量白色的尿酸盐,肌肉、肝脏色泽发黄。
曲霉菌病。
二者相似处是病鸡的肺脏存在灰白色的小结节,且往往伴有出血,主要在炎热潮湿季节发生;区别是曲霉菌病往往呈急性暴发,主要是雏鸡易发,病鸡肺脏存在黄自色的圆盘状结节,接近豆粒大小。
5 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
氯喹,按体重口服10mg/kg,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停止用药3天,再连续使用3天;磺胺喹噁琳,每天在饮水或者饲料中按50mg/kg添加,连续使用3~5天。
加强饲养管理。
鸡舍要选择在向阳、干燥、通风的地方建设,远离纳和库蠓滋生繁殖的地方。
鸡舍的门窗、通风口以及风机口处要设有超过100目的纱帘,避免纳和库蠓进入。
出现纳和库蠓的季节,可在鸡舍四周堆放艾叶进行闷烟,避免虫体栖息。
在该病流行的季节,可使用0.1%敌杀死对鸡舍环境进行喷雾消毒,每3~5天1次。
由于鸡体内的自细胞原虫可以裂殖体
形式安全越冬,因此对于当年患病的鸡群要采取淘汰处理。
在进入流行季节前,可提高饲料中维生素C、电解多维等的用量,以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