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猪沙门氏菌病
- 格式:pdf
- 大小:177.98 KB
- 文档页数:2
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因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养猪技术猪沙门氏菌病也叫做仔猪副伤寒,是一种条件性传染病,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传染病。
急性者以败血症,慢性者以坏死性肠炎,有时以卡他性或于酪性肺炎为特征。
急性型出现败血症变化,慢性型出现肺炎及大肠坏死性炎。
主要是2~4月龄断奶仔猪非常容易发生,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种因素都能够引起发病,如气候骤变、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不良等,必须加以防控。
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因猪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2-4月龄的仔猪比较容易发生,成年猪较少会出现发病,而哺乳仔猪通常不会发生该病,也不会感染病菌,这可能是由于其通过吮乳获得足够的母源抗体而导致。
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尤其是猪霍乱沙门氏菌主要是经由猪来进行传播,而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非常多的传染来源,普遍认为生存在猪场中的啮齿类动物老鼠能够传播该病。
病猪和带菌猪能够经由粪便排出病原菌,导致环境、水源及饲料发生污染,进而通过消化道导致其他健康猪发生感染。
尤其是鼠伤寒沙门氏菌,能够在猪淋巴组织、消化道以及胆囊内潜藏,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而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菌就会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内源性感染。
2、临床症状急性型。
主要是断乳后的仔猪容易发生,表现出败血症,往往突然发生死亡。
如果仔细观察,可发现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超过41℃。
病程持续稍长时,会表现出呼吸困难、腹泻以及腹痛的症状,且耳根、腹下和胸前出现紫斑,大部分发生死亡。
病程一般可持续1-4天不等。
亚急性或者慢性型。
这是该病的常见类型,感染后具有较轻的症状。
病猪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精神萎靡,体质渐进性消瘦,生长发育停滞,贫血。
长时间发生腹泻,排出黄绿色或者灰白色水样粪便,散发恶臭味,并含有大量的纤维状分泌物或者坏死组织碎片。
后躯被灰褐色粪便粘污,被毛粗乱,皮肤出现痂状湿疹。
浅谈猪沙门氏菌病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536-01猪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是仔猪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成年猪很少发生。
临诊上多表现为败血症和肠炎,也可使怀孕的母猪发生流产。
目前认为引起猪副伤寒的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及其变种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其哥本哈根变种、肠炎沙门氏菌等。
猪霍乱沙门氏菌(sajmoneeachoieraesuis)是导致2~4月龄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病原,感染猪后引起急性败血症、慢性坏死性肠炎、顽固性下痢等典型症状。
该菌常引起断奶仔猪大批发病,如果伴发或继发感染其他病原时死亡率较高。
及时的诊断、治疗及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措施可防止或减少该病造成的损失。
1 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然后取病猪的血液、内脏器官、粪便等做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和其他实验室诊断。
1.1 临床诊断猪沙门氏菌病在临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型即败血型,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不食,后期呼吸困难、下痢,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病程2~4 d,病死率很高。
临床多见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病猪体温升高、寒颤,眼睛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少数角膜混浊甚至溃疡。
病猪食欲不振,起初便秘后下痢,粪便呈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
部分病猪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和浅表溃疡。
1.2 病理诊断急性病猪主要为败血症的病理变化,睥肿大,颜色暗中带蓝,坚硬如橡皮,切面呈蓝红色,脾髓质不软化。
淋巴结和肝肾不同程度肿大,充血和出血。
有时肝实质有极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
全身黏膜、浆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胃肠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的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肠壁增厚,黏膜上覆盖有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如腐乳状物质,剥开可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
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部分变成干酪样。
40 猪业科学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09年第l2期脾稍肿大,肝有时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
国畜禽种业中2019.07作者简介:咸跃宏(1990.2-),男,辽宁省大连市人,大学本科,助理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医学。
猪沙门氏菌病诊断及防治进展咸跃宏(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116041)摘要:近年来,由于沙门氏菌频频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让人们惶恐不安,相关专家也加大了对该类疾病的关注。
沙门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之一,尤其是猪类发病率高,就其病原而言,沙门氏菌本身属于流行性病菌的一种,也常在猪类中传播,诱发大量的败血症和脑膜炎等疾病。
本文针对猪类沙门氏菌病理,相关流行病特征、诊断方式和防治角度进行分析,希望能为相关养殖人员提供采纳借鉴。
关键词:沙门氏菌;猪类;防治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病菌,其威胁着人们的食品安全和家畜的生命健康,在猪类养殖中,由于沙门氏菌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抗药性,再加上日常养殖中抗生素滥用,导致沙门氏菌在猪类养殖中不断出现,诱发了大量猪类疾病,降低了我国优质绿色猪类的生产,本文针对养殖场中沙门氏菌的养殖技巧和防治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为相关养殖单位提供参考借鉴。
1猪类沙门氏菌的病原学和相关流行病学猪沙门氏菌又被称为猪霍乱,其主要是由于猪类常见的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的一种流行性传染病,由于该细菌属于条件性细胞外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肠杆菌,且其和抗原结构类似,因此在猪类养殖中较为常见。
参见附图。
附图猪霍乱沙门氏菌病菌图就其病原学而言,猪沙门氏菌污染源主要源于人和动物的粪便、乳液、水资源等,且饮食环境对整个沙门氏菌传染影响较大,也常见于哺乳动物养殖。
其中,在6月龄以下仔猪患病率较高,随着外界环境感染和气候变化,猪类患病概率会增加,且猪会发生厌食、腹痛、抑郁等现象,患病时间一般都在半周内[1]。
就猪沙门氏菌流行病症特点而言,该类疾病主要集中在养殖场中,且在断奶期爆发现象较为广泛,一般成年猪不会存在感染现象。
据分析,就其流行病特征而言,母源抗体是引起该类疾病传播的主要手段,相关研究表明,很多猪沙门氏菌产生原因是养殖场内部的其他动物如老鼠携带了病原体,污染了饲料、水资源,让猪产生感染,同时,猪的饲养密度较大,容易为流行性传播制造条件。
养猪SWINE PRODUCTION2018第3期图1猪沙门氏菌病肝脏剖检变化沙门氏菌对养猪业的危害及防治措施马梓承,古金元,彭涛,王玉超,孟凡亮,刘照虎,王宏宇,胡东方,王方坤,刘思当(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00)中图分类号:S858.282.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957(2018)03-0123-041沙门氏菌分类与临床病变猪沙门氏菌病(Swine salmonellosis )是由沙门氏菌属包括猪霍乱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变型、猪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变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卑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2~4月龄仔猪,故又称仔猪副伤寒。
该菌两端钝圆,无芽孢无荚膜,有鞭毛,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
沙门氏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适宜生长温度为34℃,适宜pH 为6.7~7.7,在普通的平板培养基上培养即可,对营养需要不高,菌落呈圆形,直径为2~3mm ,光滑整齐,无色半透明,湿润,对外界因素如光照等有一定的抵抗力,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常用化学消毒剂可以将其杀死,对消毒药抵抗力不强。
多数沙门氏菌具有毒素,尤其是肠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很强的毒性,75℃加热1h 毒力依然存在,人食用可引发中毒[1]。
1.1不同类型沙门氏菌感染猪后的临床表现猪副伤寒沙门氏菌。
急性型:又称败血型,多发生于断乳前后的仔猪,常突然死亡。
病程稍长者,表现体温升高(41~42℃),腹痛,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斑,多以死亡告终。
病程1~4d 。
亚急性和慢性型:为常见病型;表现为体温升高,眼结膜发炎,有脓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粪便。
病猪消瘦,皮肤有痂状湿疹。
病程持续可达数周,终至死亡或成为僵猪。
猪霍乱沙门氏菌。
猪霍乱沙门氏菌是副伤寒沙门菌的一种,是引起仔猪副伤寒的主要病原菌,可见病畜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发抖,常趴下不起身。
猪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养猪技术1流行病学传染源: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菌往往经由尿液、粪便、乳汁及流产的胎儿、羊水和胎衣排到体外。
易感类群:任何年龄和体重、大小的畜禽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幼龄畜禽更容易发生感染。
猪群中,通常是6月龄以下的仔猪容易发生该病,尤其是2~4个月龄最容易感染。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经由消化道以及交配等方式进行传播,即健康猪只可由于食入污染有病菌的饮水和饲料而通过消化道发生感染,也可与病猪进行交配,或者人工授精过程中使用患病种公猪的精液,从而发生感染。
另外,也可能发生子宫内感染。
此外,鼠类也能够携带病菌而传播该病。
流行特点: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通常呈散发性或者流行性,猪只一般在潮湿多雨的季节较容易发病。
多数情况下,外观健康的猪只也能够携带病菌,一般在淋巴组织、消化道以及胆囊内存在病菌,如果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而导致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就会使病菌大量繁殖而发生内源性感染。
例如,环境过于潮湿、严重污染,饲养密度过大,饲料中缺乏B族维生素,供水不足,长途运输过程中天气恶劣、机体饥饿和疲劳,发生寄生虫病,手术、分娩以及断奶过早等,都能够成为该病的诱发因素。
2.临床症状败血型:主要是4月龄以内的仔猪容易发生,而大约6月龄的猪只由于已经建立完善的免疫系统,即使感染也基本不会出现发病,但能够在较长时间内携带本菌。
病猪主要表现出现不安,食欲减退,出现昏睡,体温明显升高,达到40. 5~41.6℃,还可能伴有轻微呼出性呼吸困难以及浅湿性咳嗽,并存在显著的黄疸。
病程持续稍长的病猪,能够表现出呼吸困难、腹泻以及腹痛,大部分发生死亡。
病程一般持续1~4天,开始出现发病时有猪只拒绝活动,往往在猪栏的角落内蜷缩,甚至发生死亡,通常不会L现腹泻。
发病第三天或者第四天,病猪排出水样的黄色粪便。
结肠炎型:是该病最常见类型,主要特征是发生腹泻。
发病初期,病猪排出水样的黄色粪便,不会混杂黏液或者血液。
仔猪副伤寒怎么治疗?概述: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
急性者为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给公共卫生也带来较大的危害。
一、西医疗法大批发病时,最好将分离的菌株作药敏试验,以选择最有效的药物。
1.抗菌素疗法的首选药为氯霉素,其次为土霉素和新霉素。
氯霉素、土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60~100毫克,或新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分2~3次口服,连续用药4~6天,其后剂量减半,继续用药7天;2.磺胺类药物疗法,采用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或磺胺嘧啶(SD),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加甲氧苄胺嘧啶(TMP)每千克体重4~8毫克,混合后分成2份,每天2次,连用7天。
或用复方新诺明(SMZ-TMP)每千克体重70毫克,首次加倍,连用4~7天;3.呋喃类疗法是用呋喃唑酮每天每千克体重20~40毫克,每天分2次喂服,连用7天。
二、中西医疗法(1)肌肉注射恩吉诺(主要成分:恩诺沙星等),按每千克体重0.2毫升,每天2次,连用3天。
(2)肌肉注射息热(主要成分:磺胺嘧啶等),按每千克体重0.2毫升,每天2次,连用3天。
(3)同时配合中药治疗,方剂:青木香10克,黄连10克,白头翁10克,车前子10克,苍术6克,地榆炭15克,炒白芍15克,烧大枣5枚为引,研末,分2次拌料或喂服,连用3天。
全群仔猪饲料内添加喘痢杀(主要成分:环丙沙星等),按说明用,连用5天,并增加多种维生素,增强猪体的抗病力。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性的防治措施,第二天病猪症状大大减轻,第三天猪基本恢复正常,5天后猪群全部恢复健康。
综合点评本病主要发生于4个月龄以内的仔猪,因此在这个月龄段的仔猪,特别要加强饲养管理,注意仔猪圈舍内的温度、湿度,搞好圈舍内的卫生消毒工作,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养环境,猪群尽量分小群饲养。
仔猪1月龄口服感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均匀地拌入饲料让猪自己采食,断奶后再口服或注射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这样可以使猪群获得坚强的免疫力,免遭本病的传染。
仔猪副伤寒的中药疗法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一种传染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
下面专业人士主要介绍一种中药治疗仔猪副伤寒的方案。
仔猪副伤寒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一种传染病,又称猪沙门氏菌病。
下面专业人士主要介绍一种中药治疗仔猪副伤寒的方案。
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扶正健脾为治则,好与西药配合使用,以巩固其疗效。
处方一:黄芩500克,黄柏500克,杜仲500克,贯众500克,生半夏500克,明矾250克,雄黄250克,五味子500克,胡椒200克,油皂250克,使君子250克,麝香25克。
【作用】治疗猪沙门氏菌病。
【用法】共粉碎为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体重5~15kg的小猪3~5克,20~30kg的中猪4~10克,40~60kg的大猪6~20克。
处方二:黄芪50克,桂枝30克,升麻30克,生地35克,麦冬50克,金银花50克,枇杷叶30克,桑叶50克,知母35克,黄柏50克,秦皮35克,陈皮40克,木香50克(另包后下),滑石50克,车前子45克,甘草50克。
【作用】益气养阴,清热除湿,治疗猪沙门氏菌病。
【用法】按处方配药,水煎取汁,候温分2次内服,供5头仔猪(体重15~20kg)1次服用,每天1次,连用3~5天。
处方三:连翘10克,桑叶10克,杏仁10克,薄荷10克,桔梗15克,陈皮15克,竹叶15克,通草10克,桑白皮10克。
【作用】治疗猪沙门氏菌病。
【用法与用量】如咽喉肿加射干、山豆根、大力子各15克,用水煎服,每日2~3次,连服3~5天。
处方四:苍术25克,北辛5克,防风25克,白芷25克,苓皮25克,贯众25克,麻黄15克,甘草5克。
【作用】治疗仔猪副伤寒。
【用法与用量】苏根、石菖蒲、茅草根、臭草根为引,煎汤取汁,候温灌服,每日2次,连用2~3天。
处方五:黄连10克,黄柏15克,白头翁25克,金银花20克,煨葛根30克,茯苓20克,枳实10克,槟榔15克,【作用】治疗猪沙门氏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