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公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优秀11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篇一教学设想:七年级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教学时应重在诵读。
再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大概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直至成诵。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文化教育的渗透,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更深入地把握文言文的知识点。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2.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
导语: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生:(略)(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生:(略)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1.听录音朗读。
(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2. 学生自由练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
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生述。
(可合作交流)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语,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精读文章,解读共工的挑战精神,赏析共工的悲剧英雄形象。
3、了解神话特点,传承挑战精神。
【教学重难点】4、教学重点:精读文章,解读共工的挑战精神,赏析共工的悲剧英雄形象。
5、教学难点:了解神话难以完全超离现实的特点,传承挑战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中国古典神话是远古历史的回音,许多神话故事伴随我们长大。
天地如何分离?(盘古开天辟地)人是怎么来的?(女娲造人)那么,日月星辰是如何变换,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河水为什么自西向东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里,去看看智慧的远古人们为我们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简介神话。
复习其它文学体裁。
二、解题《淮南子》作品介绍。
“共工”“不周山”介绍。
三、整体感知,读通读顺结合注释,仔仔细细地把课文读上两遍,圈画有疑难的字音和停顿,放声自由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停顿指名朗读,并点评。
点评指导:可以从字音和停顿上去指导。
1、读准字音颛顼水潦尘埃2、读出停顿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第二声)怒而触/不周之山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齐读课文。
3、读通意思作为一篇文言文,仅仅读顺还是不够的,还要读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把这则神话读懂,有疑问的可以举手或寻求同伴帮助。
重点词:绝:地位绝(断;断绝)焉:故日月星辰移焉(于此,于是)以为妙绝(达到极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怎么)群响毕绝(停止,消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读书,韦编三绝(?)心不在焉(?)余音绕梁,三日未绝(?)那你读懂了这个故事了吗?这讲了个什么故事呢?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
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备课内容《共工怒触不周山》课时 1主备人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难点分析1、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2、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情分析对于神话故事,七年级学生了解不多,可以让学生上网查一些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自学导学教学用具小黑板1、字词注音:颛顼﹙﹚水潦﹙﹚尘埃﹙﹚2、词语解释:争为帝﹙﹚地维绝﹙﹚天倾西北﹙﹚水潦﹙﹚3、填空:《共工触怒不周山》选自_____,又名________,是西汉淮南王_____及其_____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公共怒触不周山原因:二雄相斗争帝经过:败后怒触不周结果:日月星辰移位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唤醒(激发求知欲,唤醒思维)分钟对话(实现师、生、教材多维对话,亲历知识生成。
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分钟(一)、学生展示预习内容。
(二)翻译,整体感悟(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在多媒体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三)问题探究(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答:“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两句话?答:,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答: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迁移(精选习题训练,促进知识迁移,融会贯通。
)分钟讨论:对共工与颛顼为帝而“争”,你是怎么看的?(传说中的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教案标题: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阅读和理解。
2. 分组讨论和合作,展示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习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等。
2. 呈现:给学生展示《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情节和相关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3.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并回答相关问题。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并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1. 回顾: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解读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
2. 比较: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小组的解读和理解,让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神话故事的含义。
3. 创作:让学生个人创作,写一篇关于神话故事的短文或绘制一幅相关的插图,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 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分享自己的创意和想法。
教学评估:1. 阅读理解题的答案评估。
2.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表现评估。
3. 个人创作作品的评估。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来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2. 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的舞台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解读。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博物馆或展览,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物和艺术品。
教学资源:1.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文本和插图。
2. 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3. 分组讨论和汇报的指导材料。
4. 个人创作的指导材料。
5. 学生展示作品的展板或投影仪。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故事,并能够运用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分析和解读。
本篇文章旨在探究传说中的山神形象,以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进行剖析和分析。
一、故事情节回顾《共工怒触不周山》讲述了共工技艺精湛、势力强大,意图挑战天帝地位,结果与天帝大战三日三夜,最终被天帝击败,跳进辽阔的海洋中。
共工得不到胜利,便气愤难平,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他,结果却被共工发现,共工又气急败坏,拿起一块巨大的玉石朝周公砸去,周公非常生气,将不周山从山脚处割下一块,放在公元之巅,终于将山压稳了。
二、对山神形象的探究《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五座山,其中“不周山”是最具有代表性和神秘感的一座山,而不周山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山神的象征。
1.不周山的命名从不周山的命名来看,它显然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有特殊寓意的。
传说中,这座山的地势险峻,山势奇特,峻峭而不可以攀登,因此被命名为“不周山”。
不周一词,“周”原指完美、圆满之意,而“不周”则表明不够完美、有缺陷。
因此,不周山的命名反映出它在隐晦地表达着“超越完美”的意味。
这也为我们解读山神形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线索——山神不必完美,却可以超越完美。
2.不周山的形象特征同时,不周山还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形象特征。
故事中提到,共工悍然一掌拍打不周山后,导致山崩地裂,周公率众神穿山而过来看望共工。
神话中穿山而过被认为是神通广大的表现,因此,不周山具有超凡脱俗的特性,或者说它不仅是一个山神,还有着类似神话传说中的神明的特点。
在故事中,不周山还被描述为高大壮丽。
这种高大和苍劲显然是值得推崇和尊敬的。
因此,不周山也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纯粹、高深莫测的性格特征。
3.不周山作为山神的意义综合以上探究,我们可以看出,《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中,不周山代表了一种超越完美的精神。
而这也是山神形象所具有的意义——神秘、超凡、高深的象征。
山神不同于其他神明,它们的形象符号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表现出山神对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它是朴实、原始栖息地的象征,代表了人类对于山林、大自然的尊敬和敬畏。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课堂教案: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艺术欣赏能力一、教材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山海经》中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共工因为嫉妒神农氏,一怒之下触山重归海中,引起了大自然的变化,人类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这篇文章生动有趣,情节紧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在阅读中,既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能够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内容,学会分析故事的结构、特点和背景,培养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2、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阅读和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人的责任与担当等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水平,对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做些介绍。
还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资源,如图片或视频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故事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国学意识和文化素养。
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己朗读一下文章,加强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
2、启发思考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互相听取,然后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回答一些导入性的问题,如“你们知道共工为什么会愤怒吗? 他和神农氏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以此引导学生思考。
3、导读分析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导读分析,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题、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生阅读在学生自己朗读一遍后,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故事内容。
同时,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重点词语的注释、段落的重点理解和人物的性格描写等等。
5、情感交流在学生阅读理解了《共工怒触不周山》之后,可以以“我喜欢/不喜欢这个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意见,鼓励学生发言,加深学生的情感交流和共同体验。
6、思考回顾在课堂结束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点、思路、体验感和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此体现本节课的效果和作用。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2)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3)分析夸父和公共的形象特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两篇短文的意义。
(2)学会通过课文注释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夸父和公共的神话背景。
(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吸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短文。
(2)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3)分析夸父和公共的形象特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1)理解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的神话背景。
(2)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的神话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夸父和公共的形象特点及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篇短文,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神话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夸父和公共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品析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两篇短文的优美语言和表达技巧。
(2)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吸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的勇于追求、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两篇短文。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夸父和公共的故事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背诵短文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质量。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来,让我们把课文读起来!2.看图片(“共工怒触”的图片),学神话知识。
神话是古代人民以幻想的方式集体创作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3.介绍课文出处。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整体感知学习活动一:精细地认读1.请同学们拿起笔圈下六个字,教师板书。
任务是:每个字的意思都要理解,用一个成语来印证,你懂了这个字的意思。
昔、触、绝、焉、满、归2.齐读美妙成语昔:抚今追昔今非昔比触:一触即发触手可及绝:与世隔绝络绎不绝焉:乐莫大焉心不在焉满:寿满天年誉满天下归:殊途同归百川归海、学习活动二:精妙地朗读:1.讨论:经典结构起因:争为帝。
经过:怒而触不周山结果:天傾西北,地不满东南。
2.读出它的怒气和豪气。
学生个别读3.齐读课文。
学习活动三:精要地品读“怒”的义项。
(一)品读共工“愤怒”1.共工愤怒,是为了什么?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2.介绍共工、颛顼是怎样的人?3.猜猜争帝原因?5.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共工?(二)品读共工“气势强盛”1.找出共工的怒不可遏的句子?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2.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桌之间讨论)(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来想象联想)3.演读“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共工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巨嚎一声)怒而触不周之山,(随即,只听得天地间一声巨响)天柱折,地维绝。
4.你读出了怎样的共工?(三)品读共工“谴责”1.他迎来了一个怎样的新世界?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结局。
3.这样的地理形势要是换成普通人会形成吗?。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2)理解两篇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习并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两篇短文的内容和主题。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将故事情节进行拓展和改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和热爱,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篇短文。
(2)理解两篇短文的大意和主题。
(3)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2)将故事情节进行拓展和改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篇短文,理解大意,感受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夸父和公共的相关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篇短文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分析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如夸父的勇敢和毅力,公共的智慧和勇气等。
(2)学生尝试将故事情节进行拓展和改编,如想象夸父追日的原因和过程,公共怒触不周山的后果等。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两篇短文。
2. 选择一个角度,分析两篇短文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写一篇短文。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中学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课文,累积文言词汇。
2. 读懂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古人探究、制服大自然的心愿和意志。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探究、制服大自然的心愿和意志。
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短文两篇)中的第—篇(夸父逐日),从中我们了解到了夸父是一个怎样的神话人物?〔学生答〕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看一看这个人物又是怎样的呢?二、作品简介三、相关资料介绍共工与颛顼的故事。
四、整体感知学生先齐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再听范读,注意听清楚字音和节奏,再齐读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疏通文意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3、教师补充,改正。
六、质疑探究1、“怒而触不周之山〞一句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教师明确:“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明确: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情愿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比拟两篇短文,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教师明确:①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
②夸父和共工都情愿牺牲自己来为人类造福。
他们都是神话传闻中华夏民族的英雄。
六、背诵课文七、拓展延伸八、课堂小结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
通过对话,表现了陈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仪,告诉我们重礼守信的重要性。
九、安排作业做练习册第63页“理解与鉴赏。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古代人民理解、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水平。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启发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水平。
◆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故事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西方神话中天地是这样创造的:起初神创造天地。
地是空虚混沌。
渊面黑暗。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
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空气为天。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神说,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使旱地露出来。
事就这样成了。
神称旱地为地,称水的聚处为海。
神看着是好的。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能够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并要发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事就这样成了。
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的管昼,小的管夜。
又造众星。
就把这些光摆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
管理昼夜,分别明暗。
神看着是好的。
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天地万物都造齐了。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那么中国神话中,天地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老师一起翱翔于中国古代神话世界。
二、走进作家作品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何海蓓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课文内容。
2.分析共工的性格,感受共工用于反抗的精神。
3.感受神话的那种瑰丽的想象,窥探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与今天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作比较。
导入:《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
”开战后,黄帝率领“熊、罴、狼、豹、貙、虎”六部军队在阪泉之野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纛”之旗,列开了阵势。
这场战争打的是惊天地,泣鬼神。
最后以炎帝战败收场。
师: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们来瞧瞧,炎黄两帝的后代有发生了什么事。
文言字词梳理:1.请一生朗读全文,纠正及指导读音。
然后全班齐读。
2.给学生时间,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及字典,疏通文章大意。
(PPT呈现课文的重点字词)PPT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然后检测成果。
检测方式:PPT呈现无标点符号的原文,让学生关上书,在底下试着复原课文里头的断句。
然后请一生起来断句。
PPT: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4.请学生起来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下“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过程。
分析课文:师:同学们觉得共工的性格如何?生:1、脾气暴躁,刚烈,不顾后果。
课文中的依据:1、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
“触”:《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抵也。
”(可让学生查古汉语字典)从“触”一字,大家可以想象共工撞向不周山时的动作,姿态——以头撞向不周山。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情景,体会他当时的情绪。
可见共工是个暴脾气,烈性子。
2、造成的后果: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解“不周之山”相传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只可惜不周山终年寒冷,长年飘雪,非凡夫俗子所能徒步到达。
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公共怒触不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夸父追日》和《公共怒触不周山》两篇短文。
(2)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特点,把握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3)通过分析比较,认识夸父和共工两位神话人物的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子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将神话故事改编或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理解神话故事,培养批判性思维。
(3)通过学习神话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2)分析夸父和共工两位神话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评价神话故事。
2. 教学难点:(1)理解夸父追日的故事背景和象征意义。
(2)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缘由和故事寓意。
(3)如何将神话故事改编或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特点和意义。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神话故事,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两篇短文,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夸父和共工的故事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夸父和共工两位神话人物的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评价神话故事。
(2)学生发表自己对神话故事的看法和感受。
5.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神话故事改编或创作。
(2)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四、课后作业: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进行改编或创作,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1、能力与知识:①、积累文言文字词,了解神话特点。
②、培养学生想象与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读,加感叹词,情景对话等方法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解读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②、培养学生的英雄情节。
重点: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难点: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收集神话故事,你能说说都有哪些神话故事?同学们,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翻阅上古神话史册,无论是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却被杀头的鲧,还是与日逐走,道渴而死的夸父,这些悲剧的英雄令人赞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去了解古代神话中传奇人物。
1、读准字音,听读录音2、同桌正音,齐读。
疏通字词。
小组展示翻译。
3、读通文意: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概括故事内容4、检测 ppt2绝断潦积水维绳子学生回答时,教师适当点评。
过渡:解决了字音,读通了文意,下面让我们请出主人公。
这两位神奇的人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1、问题:共工为什么要争夺帝位?板书:争2、链接背景材料 ppt3颛顼者,黄帝之后也,治国,政严民怨。
共工善水利,重农耕,为民谋利。
颛顼不满工之所为,恐摇其位,遂与共工战。
ppt4 共工者,炎帝之后也,力大无穷,善治水利,发明筑堤蓄水法,为民谋利……小结:传说共工有一颗爱民心,他一心想为人民做事,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去争地位,从这里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共工。
ppt5共工共工共工共工共工过渡:共工是这样的为人民着想,他真想当上皇帝,拥有权力为人民做更多的事,可是他如愿以偿了吗?文中哪个字可以看出他不服。
1、初读“怒”ppt6怒而触不周之山2、为什么“怒”①链接背景资料 ppt7颛顼恐共工威大,以修水利不敬土神之名,鼓动部落民众,孤立共工,颛顼卒胜。
②归纳: A、失败,B、败得不服,对方使了阴招C、他爱人民,而人民却误解他。
3、再读“怒”①读“怒”A、个别读;B、一组男生读C、所有男生读D、全班读E、皱起眉头,加上手势读②创设情景对话:颛顼当上皇帝后,与共工狭路相逢,想象他们的对话:③出示PPT8情景对话:共工曰:“非人哉!欺民而胜,不武也!”颛顼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过渡:同学们听到这样刺激的话,共工受得了吗?是啊,我们仿佛听到了共工内心的那一声呐喊。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郁流星教材简析:共工神话源远流长了几千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怒触不周山。
为什么在所有的共工神话里,怒触不周山会脱颖而出?从文学本体上,它又有何价值?放在神话这个特定的题材中去,怒触不周山的高明之处又在哪里呢?对我们今天来说,学习神话究竟是为了什么,除了继承传统文化外,有没有更深刻的含义?带着这些疑问,重新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短小的文本包含了更多丰富的内容。
教学设计:首先要看到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作为双重文本在教学上的意义。
第一,它是一篇短小的古文;第二,它是一篇神话。
那么在教学设计上如何兼顾两者,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就成了首先要关注的东西。
幸而,不周山实在很短,而且对于“言”的要求实在不高,这也为课堂教学的延续性提供了便利。
那么接下来要思考的是,究竟应该让学生学什么,通过这个文本,应该让学生知道些什么。
也就是确定教学内容。
对于文言文教学,诵读和背诵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不周山也不应该例外。
所以,熟读成诵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围绕这个教学内容,应该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当堂成诵,同时也要注意多读。
另外,共工怒触不周山也不仅仅只是一篇文言文,他更是一篇神话作品,对于神话作品应该如何来读,神话与其他文学题材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在思考归纳之后,私以为神话最大的特点就是留白。
只有留白才能真正扩大神话的想象空间,从而保持神话的神秘感,也为后来人对神话的二次创作留下余地和空间。
所以,设计将以不周山为例,感受和分析神话的省略艺术。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2、以《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省略艺术。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共工之怒。
2、不周山的省略艺术在神话中的广泛运用。
3、不周山的省略艺术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原型意义。
教学步骤: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
有谁来介绍一下《淮南子》这本书,上学期学过的《塞翁失马》也选自它。
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下面是笔者为大家准备好的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七年级语文共工怒触不周山教案范例3篇一◆教学目标:? 1.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 2. 在朗读与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正确认识人物形象,充分把握文章主旨,学习古代英雄人物的优良品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全面分析人物形象。
3. 引导同学合理想象,培养其创新精神。
4.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
神话作为其中一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璀璨夺目。
它不仅传承了华夏文明,更营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
2. 介绍神话的相关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在古代,人们由于受生产力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于是就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编造了许多神话故事,以此反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3. 同学们都知道神话英雄夸父,那一片泽被后人的桃林正是他的手杖化成。
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反映出我国境内河水东流的自然现象,那这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想象力丰富的古人又把这种现象归结到谁的身上了呢?正是咱们接下来要认识的共工。
二、基础知识1.请同学介绍:《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 检查预习情况。
【采用轮流回答方式,全面检查】字音:颛顼(zhuān xū)、倾(qīng)、潦(lǎo )、埃(āi )听范文跟读,同学朗读,师生纠音,齐读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教学背景分析:《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部分,讲述了共工因与尧帝争斗而愤怒触动不周山,从而引发了大洪水的故事。
此故事融合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以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理解传统文化中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字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阅读和理解古代神话故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进一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分析:四、教学方法与过程设计:1.情境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发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好奇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故事讲解:通过讲述《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给学生提供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故事中的细节展开探讨与分析,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共工会愤怒触动不周山?为什么不周山会引发大洪水?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体现了环境保护的意识?4.阅读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把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意义写下来,再进行讲解和讨论。
5.制作海报: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故事中的情节或主题,用图片和文字制作海报,表现出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意义。
六、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阅读理解和制作海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对于学习的态度。
七、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环保意识。
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参与,使他们能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