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的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摘要:参加腹腔镜培训课程,让我对微创手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也拓宽了视野。
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感想与收获。
正文: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创手术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腹腔镜培训课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腹腔镜手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想与收获。
一、理论基础扎实在培训过程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腹腔镜手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手术操作技巧等。
这些知识为后续的手术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理论学习,我对腹腔镜手术的原理、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操作技能提升在培训课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模拟操作训练。
通过反复练习,我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模拟器上,我学会了如何进行腹腔镜设备组装、器械使用、镜头调整、手术操作等。
这些技能对于实际手术操作至关重要。
三、团队协作意识增强腹腔镜手术需要医生、护士、麻醉师等多学科人员紧密协作。
在培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通过与其他学员的互动交流,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协调,共同完成手术任务。
四、微创理念深入人心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坚定了微创手术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融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五、实践经验丰富在培训课程结束后,我有幸参与了一例腹腔镜手术的观摩。
在手术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观摩,我对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步骤、操作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独立开展腹腔镜手术积累了宝贵经验。
六、拓展了视野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授课和手术演示。
通过他们的讲解和演示,我了解到了国内外腹腔镜手术的最新进展,拓宽了我的视野。
总之,参加腹腔镜培训课程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腹股沟疝气治疗体会引言腹股沟疝气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域的突出物。
该疾病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本文将分享我个人在腹股沟疝气治疗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
了解腹股沟疝气在接受治疗之前,我首先对腹股沟疝气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腹股沟区域是人体较脆弱的部位之一,易于发生疝气。
我了解到腹股沟区域存在着一个称为鼠径环的结构,它在正常情况下可以防止内脏器官通过腹壁缺陷突出。
但当鼠径环松弛或损伤时,内脏器官就会通过这个缺陷突出形成腹股沟疝气。
这种突出物可能随着活动或咳嗽而变大,并且可能引起不适和压迫感。
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在确诊患有腹股沟疝气后,我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选择一个经验丰富、信誉良好的外科医生非常重要。
我咨询了多位医生,听取了他们对我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的建议,并最终选择了一位经验丰富且备受推荐的医生进行治疗。
术前准备工作在手术前,我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是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和心电图等。
这些检查可以评估我的身体状况,并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
此外,还需要停止服用某些药物,比如抗凝药物,以避免手术过程中出血风险。
医生还告诉我在手术前一天晚上要禁食,并在手术前洗净腹部和鼠径区域。
手术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我决定进行腹股沟疝气手术治疗。
手术可以通过传统的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我选择了腹腔镜手术,因为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手术当天,我被送入手术室进行麻醉。
术前,医生再次核对我的个人信息和手术部位,并与整个手术团队进行了沟通。
在麻醉下,医生通过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其他必要的工具。
通过观察显示器上的图像,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疝气部位,并修复缺陷。
在我的案例中,医生使用了一种称为网片植入术的技术来加固鼠径环,并防止内脏器官再次突出。
整个手术过程非常迅速,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左右。
随后,我被转移到恢复室进行观察。
术后护理与康复在手术后的第一天,我需要留院观察。
医生会检查我的伤口并观察有无异常情况。
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的体会总结目的提高腹股沟斜疝的手术疗效。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3年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的8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讨论。
结果80例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均获治愈。
结论腹股沟斜疝治疗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方式。
标签:腹股沟斜疝;外环横小切口;腹膜前间隙;合成纤维网本文回顾了我院2010~2013年手术治疗的8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获得的满意的疗效,现将手术治疗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年龄2~70岁,均为择期手术病例。
其中单侧67例,双侧13例。
9~17岁12例(11.3%)。
18岁以上74例(69.7%)。
同时合并隐睾1例,鞘膜积液1例,前列腺肥大4例,慢性支气管炎4例。
1.2方法均采用手术方法。
15岁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2~17岁患者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其中2~8岁患儿采用腹股沟横小切口经外环途径手术方式;>18岁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
其中疝环缺损3 cm我们采用的是双层补片修补法;其中一层补片放入术中建立的腹膜前间隙,将补片展平,下缘盖住股管上口,上缘至内环和海氏三角缝合固定,另一层补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1]。
1.3结果8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经手术方法均治愈。
术后住院5~7 d,近期随访无疝复发,5例出现阴囊水肿,经抬高臀部渐消退。
2手术注意事项2.1婴幼儿斜疝手术的关键是寻找到鞘状突,找到鞘状突并结扎牢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点。
鞘状突一般位于精索前内侧,术中仔细分层寻找,用蚊式钳提起可疑的透明组织,都能找到。
但要做到耐心[2]。
2.2应用双层补片的病例需在腹膜与腹横筋膜间游离一个与下层补片大小相当间隙并展开,注意保护腹壁下血管。
术中为了可靠的固定,并做到平整,把补片的下角修整成圆角状,以求适应腹股沟的形状,采用多点缝合不留明显缝隙。
2.3防止手术中损伤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
腹股沟手术中,髂腹股沟神经、髂腹下神经或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由于其解剖位置的关系,可被损伤,所以手术中做好神经性的保护。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一)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一)作者:刘秋平、胡兴平、朱丽丽【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疝修补术中中西医结合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案,总结并总结围手术期护理经验。
结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腹腔镜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案。
术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是治疗腹股沟疝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中西医结合围手术期护理对减少和预防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疝修补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在前面的部分,你应该解释你的研究背景,也就是为什么你应该学习和总结你的内容。
例如,解释疝气的腹腔镜手术、其可能的失败率、可能的并发症等(如果其他人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您相同,您的护理方法总结是否有价值?),传统护理方法的缺点(如果其他人的护理方法没有缺点,你的护理方法的价值是什么?这也为你在讨论中分析和总结你的护理方法的优点铺平了道路。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疾病之一。
腹腔镜疝修补术是90年代新起的新术式。
与开放无张力手术方法比较,具有手术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等优点,目前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但腹腔镜下疝修补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如血肿、皮下气肿、全麻后呼吸道感染等。
我科自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完成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100例,经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配合医疗手段,收到较满意效果。
现将围手术期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数据1.1一般资料100例106侧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1.35±6.71岁(x±s),其中左侧68例,右侧32侧,有6例为双侧。
斜疝92例,直疝8例,双侧疝6例,8例为骑跨疝。
1.2方法本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和全麻下完成手术,其中95例为腹腔镜腹股沟疝全腹膜外修补术(TEP),5例为腹腔镜腹膜前修补术(TAPP)。
腹股沟疝气治疗体会
腹股沟疝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常常会引起不适和疼痛感。
我在治疗腹股沟疝气的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和经验想要分享。
首先,早期发现和就诊是非常重要的。
腹股沟疝气是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的,但如果不及时处理,疝气可能会逐渐扩大,并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所以,一旦出现腹股沟区域的不适和突出,应该尽早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其次,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气的主要方法。
我选择了腹腔镜手术治疗,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手术中,医生会将一些腹股沟区域的组织重新放回到腹腔中,并加强腹股沟区域的壁,以减少再次复发的可能性。
手术后,需要注意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并避免过重的体力活动,以免对手术部位造成压力。
最后,术后康复很重要。
手术后的康复期通常会持续几周到几个月,期间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的调整。
避免过食和便秘,以免对手术部位产生过度压力。
适当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并避免过重的负重训练,以帮助恢复和加强腹股沟区域的肌肉。
总的来说,腹股沟疝气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及时发现和治疗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困扰和并发症。
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气的主要方法,术后的康复期也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的调整。
每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建议在治疗前咨询医生,以便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小儿疝气腹腔镜手术配合及护理腹腔镜微创手术以其创伤少,愈合快,切口美观等优点在临床上已得到充分肯定,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已开展腹腔镜下小儿疝气内环口缝扎术230例,效果显著,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疼痛短,切口愈合快,患儿1~2 d 就出院,大大地缩短了住院的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小儿疝腹腔镜微创护理1.术前访视1.1心理护理小儿认知能力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敏感于环境的改变,进入手术室会产生恐惧感而哭闹不止。
手术室接到手术通知单后,于术前1天到病房行术前访视,访视者态度亲切和蔼,面带微笑、有礼貌的言谈和举止等情感表达,让患儿及家属对手术室护士有一种亲切感,主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
首先对患儿的认知能力进行评估,对年龄较小的患儿尽量采用抚摸的方法,对年龄较大的患儿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采用支持、鼓励、表扬的方法,尽快消除他们对手术的恐惧心理。
1.2健康教育利用小儿腹腔镜专科术前访视卡主动介绍手术室环境、设备、入手术室前的准备、微创手术优点等,使家长认识到腹腔镜微创技术对患儿身体损伤轻微,术后恢复快,让他们帮助患儿以最佳的状态配合手术。
2.术前准备2.1患儿的准备告知家属术前少食或禁食豆制品、牛奶及含糖食品,以减少肠道胀气;按常规术前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入手术室前排空膀胱,以减少膀胱损伤几率,扩大术野[1]。
因腹腔镜手术多选择脐部为手术入路,应加强脐部皮肤的清洁,尤其是小儿皮肤娇嫩,常规手术用作清洁的松节油有时会导致小儿皮肤红肿、刺痛等现象,甚至影响切口愈合。
因此,采用消毒棉签蘸75%乙醇清洁脐部。
2.2器械物品的准备:包括摄像显像系统、人工气腹系统、普通器械1套,小儿腹腔镜器械1套,疝修补针1。
2.3仪器摆放及性能检查: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必须全面掌握腹腔镜整套仪器的性能、使用及连接方法,腹腔镜仪器应摆放在手术床的右下角,接通电源,检查二氧化碳气瓶气量是否充足及各仪器是否运作正常,并将二氧化碳气流量调至5L/分、压力调至1.07kPa,保证仪器性能良好,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腹腔镜手术与普通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对比分析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国内广为开展。
但相对于常规1cm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其优势仍存在异议。
对于一侧手术对侧存在“鞘状突未闭合”者,其命名尚不统一,发生率少见报道。
本文通过两种手术方法的对比,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00例,随机选取同一时期病人,均为男性,年龄6月~6岁。
根据确切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结合超声检查,均诊断为单侧腹股沟斜疝(左侧或右侧)。
选取病例除外对侧曾有或怀疑有腹股沟斜疝病史者,根据家长意愿选择术式而分成腹腔镜组与常规手术组。
为便于比较,两组病人样本相同,均为100例,腹腔镜组右侧66例,左侧34例。
常规手术组右侧85例,左侧15例。
二、手术方法腹腔镜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脐正中纵0.5cm切口,开放置入第一trocar,建立co2气腹。
于脐左侧腹直肌外缘处,置入0.3cm trocar,作为操作孔。
腹腔镜下,应用带线雪橇针,腹膜外绕内环口,缝合一周,避开精索血管及输精管,体外打结,高位结扎疝囊。
如患侧阴囊内有积气,结扎前将积气挤入腹腔。
探查对侧,如存在鞘状突未闭合,予以同时治疗,操作方法相同。
常规手术组: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取外环体表投影处1cm横切口,分开浅筋膜,提出精索,分开提睾肌,找到疝囊,高位结扎。
结果两组病例均获治愈,无复发病例,无切口或穿刺孔感染等并发症。
腹腔镜组100例,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共44例,发病率44%。
其中右侧66例,29例存在左侧鞘状突未闭合,发病率43.93%。
左侧34例,15例存在右侧鞘状突未闭合,发病率44.12%,均同时手术治疗。
1例左侧腹股沟斜疝患儿,术中探查未见右侧存在明确鞘状突未闭合,但术后13月出现右侧鞘膜积液,考虑为右侧未闭合鞘状突开口过小,术中未能发现。
故将此例亦归入对侧鞘状突未闭合病例中。
常规手术组100例均未做对侧探查,术后共有4例对侧发病,发病率4%。
小儿腹腔镜鞘突管高位结扎术的护理配合体会王兰芬张红英邓丽娟林桦( 广西省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广西南宁 5 3 0 0 2 2 )我院从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采用小儿腹腔镜鞘突管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230例,护理配合密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本组230例均为男性患儿,年龄10个月至12岁,左侧97例,右侧81例,双侧鞘膜积液52例;睾丸鞘膜积液117例,精索鞘膜积液78例,交通性鞘膜积液35例。
患儿平卧,对小于5岁患儿采用基础麻醉加骶管麻醉,大于5岁者则施行硬膜外麻醉,臀部垫高,分别在脐缘下和右脐旁3~5cm处皮肤尖刀切开,置入Tr o c ar、观察镜和操作钳。
镜下找到未闭合鞘突管,在体表投影处腹壁皮肤刺入带线针,将鞘突管完整缝扎一圈,从体外收紧线尾打结。
腹腔镜下观察鞘突管完全封闭,则关闭C O2气体,退出Trocar、操作钳等。
脐部切口缝合一针,其余切口用爱必肤粘合皮肤。
阴囊或腹股沟区的肿物,用注射器抽吸囊内积液,可使肿物消失。
2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
单侧手术时间13~15分钟,平均14分钟,双侧平均20分钟。
术后愈合良好,3~4d治愈出院。
[1]3 护理3.1 术前准备3.1.1 心理护理:术前1天手术护士到病房查阅病历,询问家长和患儿对疾病及手术的认识和思想状况,讲解手术的基本过程及腔镜手术相对于传统手术的优越性和安全性,麻醉配合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对其提出的各种疑问耐心解释,消除心中顾虑,减轻对手术的恐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1.2 用物准备:常规准备小儿腹腔镜手术器械及仪器设备,如摄像系统、气腹机、C O2、0度腹腔镜、3m m腔镜分离钳、5.5 m m和3.5mmTrocar各1套,带线针、气腹针等并保证其性能完好。
3.2 手术配合3.2.1 巡回护士配合术前调节室温,将仪器设备推至床边,合理安置,连接电源检查,使之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小儿单侧鞘膜积液对侧鞘状突的腹腔镜探查与治疗杨志林;徐万华;尹鉴淳;赵为广【摘要】目的:总结724例小儿鞘膜积液对侧鞘状突的腹腔镜探查及治疗情况,以为临床决策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们收治单侧鞘膜积液患儿724例,其中左侧291例,右侧433例。
2岁以内97例,2岁以上627例。
均于腹腔镜下缝扎未闭的患侧鞘状突,同时探查对侧鞘状突,若对侧鞘状突未闭,予同时缝扎。
统计单侧鞘膜积液对侧鞘状突未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与左右侧及患儿年龄的关系。
结果724例中,409例(56.5%)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其中左侧187例(64.26%)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右侧222例(51.27%)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经卡方检验,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岁以内患儿61例(62.9%)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2岁以上患儿348例(55.5%)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经卡方检验,P =0.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术后无一例出现与对侧鞘状突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随访未发现对侧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
结论腹腔镜技术可以清楚显示对侧鞘状突是否闭合,且可以同时治疗,创伤小,疗效满意。
左侧鞘膜积液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的机率较右侧高,建议对左侧鞘膜积液行腹腔镜手术时,更加注重探查对侧鞘状突情况。
小儿鞘膜积液对侧鞘状突未闭的发生率与年龄无相关性。
多大的鞘状突未闭需要手术,尚待进一步研究。
%objective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ntralateral processus vaginalisin children presenting with unilateral hydrocele is still controversial.We summarize the laparoscopic exploration and repair of contra-lateral patent processus vaginalis (CPPV),to investigate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 Methods From June 201 1 to May 201 3,724 children with unilateral hydrocele were admitted in our department,including 291 patients with left hydrocele,and433 patients with right hydrocele.Ninety-seven patients were under 2 years of age and 627 were over 2 paroscopic exploration and repair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symptomatic side,and we ex-plored the CPPV,and repaired if it was present.Results There were 409(56.5%)patients with CPPV in all the patents.CPPV was present in 1 87(64.26%)patients of left hydrocele and in 222(51 .27%)patients of right hydrocele (P =0.001 ).CPPV was present in 61 children(62.9%)under 2 years old and in 348 children (55.5%)over 2 years (P =0.1 72).There was no occurrence of contralateral hydrocele or hernia after opera-tion. Conclusions Laparoscopic exploration in CPPV is an accurate,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which is admitted by most doctors.Left hydrocele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revalence of CPPV.It is advised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PPV in left hydrocele.The prevalence of CPPV is not correlated with age.Fur-ther studies on the nature of CPPV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indications for repair of CPPV.【期刊名称】《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305-306,309)【关键词】腹腔镜;睾丸鞘膜积液;治疗;儿童【作者】杨志林;徐万华;尹鉴淳;赵为广【作者单位】深圳市儿童医院泌外一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28;深圳市儿童医院泌外一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28;深圳市儿童医院泌外一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28;深圳市儿童医院泌外一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28【正文语种】中文鞘膜积液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传统手术方法为开放手术结扎鞘状突,但术后一部分患儿发生对侧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原因是对侧鞘状突未闭合,引起临床症状。
腹腔镜在小儿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发布时间:2021-04-25T15:28:57.51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6期作者:杨斌范林林王素梅郭娜王晓丹杨雪刘闯郭士磊李立[导读]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小儿对策隐匿性鞘状突未关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斌,范林林,王素梅,郭娜,王晓丹,杨雪,刘闯,郭士磊,李立伟,陈海涛保定市儿童医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小儿对策隐匿性鞘状突未关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之间来我院治疗的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200例,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将患儿分成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腹腔镜手术,对照组患儿采用开放式手术,手机两组患儿各项观察指标,对比并总结评价腹腔镜在小儿对策隐匿性鞘状突未关闭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观察组患者患儿手术所用时间相对较短,创口小,患儿痛苦较少,且术后康复所需时间较短,有利于患儿的康复,同时腹腔镜手术相对而言术后医疗消费水平较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相对较高,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下的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未关闭可以有效降低患儿痛苦,减少康复所用时间,手术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开放式手术;小儿侧隐形鞘状突未关闭;侧隐形鞘状突未关闭一般是手术过程中侧内环口未关闭,呈现出类似旋涡的形状,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在内环口给予扎结处理[1-2]。
本次实验主要研究腹腔镜微创手术对小儿鞘状突未关闭的治疗价值,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之间来我院治疗的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200例,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式不同将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患儿100例,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患儿男性98例,女性2例,年龄在2岁至8岁之间,平均年龄(4.32±1.42)岁,双侧关闭患者3例,单侧关闭患者97例;对照组患儿100例,采用开放式手术,患儿男性99例,女性1例,年龄在1岁至8岁之间,平均年龄(4.29±1.37)岁,双侧关闭2例,单侧关闭98例。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的体会作者:苏真伟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2期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的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
方法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36例,均在腹腔镜下行内环口荷包缝合高位结扎术+积液抽出术。
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 36例48侧疝及鞘膜积液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随访2~21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及无一例复发。
结论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结扎术+积液抽出术具有安全有效、瘢痕小、创伤轻、康复快、住院时间短、操作简便、无需特殊器械等优点,非常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腹腔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2.065
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是最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疝囊或鞘突高位结扎术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腹腔镜下行疝高位结扎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对患儿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瘢痕小及可同时诊治隐性疝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本组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36例(48侧),其中小儿腹股沟斜疝26例,男20例, 25侧。
女6例, 9侧,共34侧。
鞘膜积液10例, 14侧。
年龄22个月~11岁,平均年龄4.4岁。
其中术前临床体检发现单侧腹股沟斜疝及单侧鞘膜积液23例,双侧疝合并1侧隐睾1例;术中发现对侧鞘突未闭12例。
1. 2 手术器械采用Olympus腹腔镜系统。
5 mm直径30°微型腹腔镜及穿刺套管。
术前禁食4~6 h,清醒状态下自行排空尿液,无须置胃管和导尿管。
气管插管麻醉。
脐部开放式入腹腔,在脐窝置入1个5 mm Trocar,建立CO2气腹, 8~10 mm Hg(1 mm Hg=0.133 kPa)。
探查腹腔,如果为单侧鞘突未闭合,在同侧相当于麦氏点的稍上方置入另外1个5 mm Trocar;在疝囊颈上方的稍外侧穿入一带线缝针(爱惜康2-0非吸收丝线),将线尾留于体外,在腹腔镜监视下术者单手持针在疝囊入口水平,分3~4次将缝针在腹膜下潜行环绕鞘突入口完整1周,助手挤出疝囊内的积气,收紧缝线检查无漏洞后,采用单手打结技术结扎鞘突。
最后采用穿腹壁途径取出缝针。
如果为鞘膜积液或圆韧带囊肿,则在结扎鞘突之后用5 ml注射器取无血管区抽出积液。
如果对侧鞘突未闭合,则在不增加戳孔的条件下,用同样方法缝合结扎鞘突。
术后不应用抗生素,麻醉清醒后4~6 h 进食。
2 结果
36例患儿应用上述方法全部获得成功。
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时间24 min。
单侧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术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12例,均结扎封闭内环口。
1例5岁女孩右侧斜疝,该患儿14个月前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穿孔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术中发现患儿右侧鞘突未闭合,但因腹腔感染较重未予行鞘突高位结扎。
本次手术再次经脐部开放式置入Trocar顺利,除大网膜与右下腹壁有粘连予以松解外,手术过程顺利,未影响缝闭内环口。
2例腹壁气肿, 2 d后自行消失。
1例8岁右侧斜疝男孩术前超声检查发现有双侧睾丸微石症,术中经过顺利,腹腔探查未发现精索及输精管异常。
1例9岁男孩双侧腹股沟斜疝合并左侧高位隐睾,术中行右侧鞘突高位结扎术及左侧睾丸牵引固定术。
36例患儿术后随访时间2~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3.4个月,无一例复发,超声检查无睾丸萎缩和坏死,无脐部戳孔疝、肠粘连、肠梗阻、髂腹股沟及髂腹下神经损伤及腹股沟区疼痛麻木等并发症。
3 讨论
胚胎期睾丸或卵巢在下降的过程中,腹膜在腹股沟管内形成鞘状突起,它随睾丸或卵巢一同下降阴囊或大阴唇内。
正常发育时,出生前后鞘状突逐渐萎缩闭塞。
如发育异常,鞘状突未闭塞、闭塞不全或部分闭塞时,则形成腹股沟疝、鞘膜积液或子宫圆韧带囊肿[1]。
腹腔镜下行小儿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已见大量报道。
Yuk Him Tam等[2]用勾形针在腹膜外环行高位结扎疝囊颈。
李宇洲等[3]利用自制的带线针和针钩,采取提插式内环缝扎法缝合针缝合关闭内环口。
李炳等[4]用20 ml注射器针头穿线缝合疝囊颈。
牛志尚等[5]采用经腹壁穿入腹腔一2-0带针丝线,单持针器打结法荷包缝合未闭合内环口。
本组患儿采用此种操作方法。
尽管手术方法及器械大同小异,最终都是通过结扎内环口而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
如果内环口宽大、周围腹膜松弛、腹横筋膜薄弱的病例,在内环高位结扎的基础上将脐内侧襞与内环口周围的腹横筋膜缝扎或腹横筋膜及腹内斜肌的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缝扎[6]。
也可将将脐正中襞缝合覆盖疝内环口及周围[7]。
在实践中作者体会到,与传统手术相比较,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有如下优点[8]:①创伤小,腹股沟管的解剖结构不被破坏,对内环周围的腹壁下血管及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均不造成损伤。
②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
③同时检查对侧鞘突关闭情况,对于小儿常见的双侧鞘突未闭,在不增加戳口的条件下同时完成两侧手术;④绝对高位结扎鞘突,无阴囊水肿血肿等并发症发生;⑤术后痛苦轻、恢复快,术后切口瘢痕不明显;⑥复发率低。
李宇洲等[9]报道腹腔镜手术复发率为0.82%。
本组患儿术后无一例复发,可能是由于样本量较小或部分病例随访时间短等原因。
⑦由于手术范围解剖结构比较固定、变异小、术野清晰,操作步骤简单,手术过程安全,是小儿腹腔镜初学者积累经验极好的适应证。
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患者数量多。
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设备简单、操作容易、学习曲线短,非常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金哲,杨啟政,刘贵麟.中华小儿外科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6:459-464.
[2] Yuk Him Tam, Kim Hung Lee, Jennifer Dart Yin Sihoe, et al.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 in children by the hook method: a single-center series of 433 consecutive patientsy.J Pediatr surg, 2009(44):1502-1505.
[3] 李宇洲,姚干,梁健升,等. 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鞘突未闭10年回顾.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8, 29(2):90-93.
[4] 李炳,刘树立,陈卫兵,等. 腹腔镜治疗小婴儿腹股沟斜疝79例体会.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2, 33(1):70-72.
[5] 牛志尚,郝春生,叶辉,等. 经脐单一部位单通道与双通道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对比研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12):1112-1115.
[6] 戚聿昌,叶辉,李龙,等.内置操作通道腹腔镜经脐单孔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应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 12(3):223-229.
[7] 向国安,陈开运,王汉宁,等.脐正中襞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附105例报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6, 6(10):764-765.
[8] 李龙.小儿腹腔镜外科的新进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2, 2(z1):31-34.
[9] 李宇洲,姚干,梁健升,等.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4500例体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 7(12):1149-1151.
[收稿日期:20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