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新课改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摘要】本文提出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语文教学出现的实施难题和在践行中出现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新课程改革是否和高考指挥棒相矛盾,本文对此问题进行重点了分析,得出两者是理念相通,可以相辅相成的结论,并提出了把新课程与高考相结合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解决的方法。
【关键字】新课改;高考;高中语文
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难题与出现的问题
新课改要求在新课程中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
由以知识为本位、学科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体现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力求培养学生具有学习和挖掘语文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维目标给我们教师乃至学校提出了很大的难题。
首先,在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方面就有很高的要求。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没有很深的知识素养是很难做到的。
那么一些师资力量不是十分雄厚的学校怎么办?在山东,乃至全国,除去一些重点中学,大部分学校的师资都存在些许问题,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师资问题。
其次,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有一定
的要求。
有些知识点本来就需要扎扎实实地学,要做到生动有趣很不容易。
比如古文,这些年代久远的文学作品学习起来本来就是件十分吃力的事,且不说我国,英国学生去学习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样是困难重重。
所以,如何把这些艰深的文章教得生动有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再次,教学和学生的本身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各地的学生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一样,要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谈何容易!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只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发他们的兴趣就是新课程。
这在新课程实施中已经成为的较为普遍的现象。
尤其在近几年来的新课程公开课展示中,一些过分追求形式的课堂教学引起了许多资深教师的质疑。
追求形式上的新颖有趣而忽视了知识的主要性和核心地位,这样的课,用到实在的授课中,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学到多少东西?教出来的学生考试成绩会怎么样?考试、高考,这是我们高中教学的最实际目标,是学生高中学习的最现实的目标,尤其在许多重点中学中,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和学生的成绩挂钩,那么新颖活泼的形式又有多少意义?站到这些实际的东西面前许多教师不知所措;许多教师在实际授课中用的一套,在公开课中用的是另一套。
这就出现了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际教学出现脱节的现象,而出现这样情况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许多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指挥棒相违背。
二、新课程理论和高考理念彼此相通
对于认为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指挥棒相违背的看法,本人认为,两
者并无矛盾。
理论往往要站到一个很高的角度来指导实践,但如何去运用并不见得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就如读军校的人都读过不少军事理论,但不见得所有的人都会指挥作战。
如何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本来就是个不容易的事情。
但我们能否认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错误吗?不能。
我们可以看到,它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在以往注重知识性的基础上加强了对技能、过程与方法的重视,力求摆脱和消除以往存在的不良的填鸭式教学。
当你放手不教时,孩子能很自由、很平稳、很大方、很自信地走出去,这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放开高考不谈,我们教学生,在他今后一生的记忆里留下那几篇文章对他来说作用并不见得很大,但如果他能够学习几篇课文而获得一些求知的方法,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这将对学生未来的生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会了方法,他们便有能力去获得新知,知识量还怕会不足吗?
所以说,新课程改革和高考一点都不矛盾,而且,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贴切的教学理念,为高中语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三、站在高考的高度,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来实施教学
要提高、保证学生的成绩,就必须站到高考的高度去俯视高中三年的语文的教学,以课文教方法,才能实现与新课程理念的统一。
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精心研究高考题,从整体上去把握高中语文的知识点
其实不只是对高中教学,无论是学哪门知识,如果不跳出知识的
圈子去把握这门知识的最高要领,那么就很难能够把握到最核心的东西。
魏书生曾让他的学生整理”知识树”,抓住了主干就能顺蔓摸瓜抓住枝干和叶子,如果不先抓主干而是一味地去抓叶子的话往往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学知识也不成系统。
所以,在着手教学之前,必须精心地研究高考题,从整体上去把握高中三年学生需要掌握的东西,也就是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东西。
只有站到这个高度,才能从全局出发去布局整个高中三年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去把握细到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把握重点、难点,不必面面俱到,一课一得足够
有些教师惟恐学生吃不饱,一堂课设置的知识量相当大。
然而,恰恰相反,学得太多反而会记不住。
一节课如果集中来讲一个重点知识,反而学生的记忆能深很多。
比如讲诗歌,以讲意象为主,教学生如何从意象入手去品味诗歌。
对于古诗的把握,无外乎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手法四大关键,高中三年对古诗的学习如能把握这四点足以,用一节课乃至几节课来讲意象都不过分,其它的细枝末节都可以砍掉。
本人很喜欢理科老师的授课方法,一节课教一到两个的例题,其他时间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解法的解题,这就是方法教学。
(三)形式多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面说到,要真正在一堂课中实现三维目标,十分不易,因为教师的素质不可能立即提高,知识点的难易度不可能立即变更,学生素质和个性不可能全部统一,那么我们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上力求去
实现三维目标呢?许多教师已经思索过,并实践过,就是改变教学形式。
但是,要注意的是,形式的变更,并不是单纯的、简单的改变,要多样化。
比如,许多教师喜欢运用小组合作式教学,但这能运用到所有的教学当中吗?不见得。
比如有些难度很大,又很重要的篇目就很需要教师的讲授,由学生去把握很不容易把到重点和难点。
还有些教师喜欢运用探究式教学,但并不是所有的篇目都适合探究。
比如一些抒情小散文,能探究出什么来呢?所以,单纯地、简单地改变形式是不行的,而应该施行教学的多样化。
针对不同的篇目特点,学生的特点,每篇课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此一来,课堂便千变万化,想不引起学生的兴趣都难。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教师想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首先自己要表现出对语文的热爱。
要想学生的思维活跃,首先自己要思维活跃。
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个新意百出的老师,他们会期待你的每一节课,对语文的兴趣自然就上来了。
兴趣有所提高,学生必然加强了对语文科目的学习,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当下,有困难也存在着问题,但我们不断努力并探索着。
力求发掘新课程与高考的最佳结合点,把新课程改革更顺利、更自然地开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国栋《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6年7月1日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课的学与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