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技术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05.77 KB
- 文档页数:5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摘要】纳米润滑脂添加剂是近年来润滑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定义、特点以及市场现状。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具有粒径小、润滑性能好和抗磨损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等领域。
在研发方面,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技术不断创新,性能优势逐渐显现。
未来,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发展趋势将更趋多元化,市场前景也将不断拓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长,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必将在未来取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推动整个润滑技术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市场现状,应用领域,研发进展,性能优势,未来发展趋势,市场前景1. 引言1.1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纳米润滑脂添加剂是近年来润滑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提高机械设备运行效率和延长使用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在当今工业领域,纳米润滑脂添加剂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首先介绍纳米润滑脂的定义与特点,深入探讨其微观结构和性质。
接着,我们将分析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在市场上的现状,总结其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
随后,我们将着重介绍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在不同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探讨其在汽车、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我们将关注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性能优势,比较其与传统润滑脂的差异和优势所在。
本文将展望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潜在的市场前景和商业机会。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将能够更好地了解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与指导。
2. 正文2.1 纳米润滑脂的定义与特点纳米润滑脂是一种采用纳米技术制备的润滑剂,具有微观尺度下的特殊性质和优势。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纳米尺度效应:纳米润滑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边界面积,因此在摩擦表面形成的纳米尺度薄膜能更有效地减少摩擦和磨损,提高润滑效果。
风电齿轮箱的润滑与密封技术进展综述风电齿轮箱是风力发电机组中至关重要的组件之一,它承担着将风轮转动的力矩传递到发电机上的重要任务。
在工作过程中,齿轮箱的润滑与密封技术直接影响着发电机组的性能和寿命。
本文将对风电齿轮箱的润滑与密封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润滑是风电齿轮箱正常运行的关键。
风电齿轮箱在高速、高温和大负荷条件下工作,因此对润滑油的要求也很高。
传统的润滑系统使用玉米油或合成油进行润滑,但随着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型润滑技术逐渐应用于齿轮箱中,以提高其润滑性能和工作寿命。
首先,纳米润滑技术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纳米润滑技术通过向润滑油中添加纳米粒子,可以改善油膜的形成和保持,减少润滑失效,提高齿轮箱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此外,纳米润滑技术还可以减少齿轮箱的摩擦和磨损,降低噪音和振动水平,改善整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然而,纳米润滑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如纳米粒子的稳定性、流动性和离析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其次,多级润滑技术也是提高风电齿轮箱润滑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多级润滑技术通过在润滑系统中设置多个级别的滤油器和冷却器,使润滑油在流经齿轮箱之前得到充分的过滤和冷却,从而减少杂质和热量对齿轮箱的影响。
此外,多级润滑技术还可以根据实际工况需求对润滑系统的参数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齿轮箱润滑状态的精准控制和管理。
此外,密封技术也是风电齿轮箱润滑的重要方面。
由于风电齿轮箱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密封技术需要保证对外界环境的隔离,同时又要确保内部润滑油在齿轮箱内的循环和供应。
传统的密封结构存在着易磨损、易泄漏等问题,无法满足齿轮箱运行的要求。
因此,研究人员采用了一些新型密封技术来改善密封效果。
一种新型的密封技术是采用气体密封。
气体密封是通过气体形成的封闭空间隔离内外环境,从而实现对润滑油的保护。
采用气体密封技术可以减少因摩擦而产生的热量和磨损,降低齿轮箱的温升和能源损失。
表面织构润滑减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随着新材料、新结构以及新工艺的出现,表面织构润滑减摩技术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表面织构润滑减摩”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表面织构润滑减摩”技术(简称“表面润滑减摩技术”)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探讨表面润滑减摩技术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表面润滑减摩技术的研究现状表面润滑减摩技术是一种基于表面织构的润滑减摩技术,其目的是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的织构、纹路和孔隙布局,提升产品的耐磨性能和寿命期。
国内外研究者从磨损机理、表面织构润滑减摩效果、润滑条件、表面润滑减摩装置以及表面润滑减摩过程等多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工作。
1、磨损机理针对磨损机理方面,国内外研究者分析和探讨了表面润滑减摩的磨损机理,包括织构的抗磨损性、织构润滑流体的抗磨损性、织构结构的抗磨损性以及表面润滑减摩过程及其影响等。
目前,新型抗磨损材料和新型表面减摩润滑技术的研究也是研究热点。
2、表面织构润滑减摩效果针对表面织构润滑减摩效果,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表面润滑减摩的实验数据,总结出表面织构润滑减摩的优良效果,并将其应用到工业上。
此外,不同的表面织构润滑减摩工艺也带来了不同的减摩效果。
3、润滑条件对润滑剂的类型、性能及适用条件进行研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普适的适合于表面润滑减摩的润滑剂,这些润滑剂可在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压力条件下使用,具有良好的抗磨损性能。
4、表面润滑减摩装置根据具体工况,学者开发出多种表面润滑减摩装置,其中包括诸如气垫润滑装置、滤油润滑装置、油封润滑装置、齿轮润滑装置以及膜式润滑装置等。
这些装置不仅具有良好的减摩效果,而且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具有可行性。
5、表面润滑减摩过程学者们还开发出了多种表面润滑减摩过程,它们大致分为液冷却过程、激光冷却过程、冷却润滑过程和超声波润滑减摩过程。
通过以上不同的表面润滑减摩过程,可以起到很好的减摩效果。
综 述红外光谱法在润滑油分析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马兰芝1,2 褚小立1 田松柏1 左 凤2(1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3;2 92117部队,北京,100072)摘 要 综述了红外光谱法在润滑油分析和监测方面的应用与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该方法在润滑油总酸值、总碱值和水含量方面的应用和研究情况,分析了该方法用于润滑油分析的优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展望了该方法在我国润滑油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红外光谱法 润滑油 研究进展 酸值 碱值 水分作者简介:马兰芝,女,1976年出生,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在读博士。
E mail:mlz66@s oh 1 引 言在润滑油的验收、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都需要对其质量进行检测。
长期以来,润滑油的质量检测测通常是对其理化指标进行测试。
理化指标检测通常采用标准方法,但方法存在操作繁琐,信息单一等缺点。
由于润滑油的红外光谱含有丰富的分子结构信息,采用直接或间接关联的红外光谱法可同时测定润滑油总酸碱值、水分、氧化值等多项指标,这些方法已被美军列入油液分析计划。
红外光谱法还具有无溶剂污染,简单快速等优点,一些方法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有些项目在国内外已成为标准分析方法。
例如,我国电力行业2005年颁布了采用红外光谱法测定矿物绝缘油、润滑油结构族组成的方法(DL/T 929-2005)[1]。
该方法测定润滑油在720cm -1和1610cm -1处的特征吸收峰,根据吸光度与烷链碳、芳香碳的函数关系分别计算出烷链碳(C P %)和芳香碳(C P %)的含量,再用归一法得到环烷碳(C N %)的含量。
另外,针对润滑油用油的质量监测问题,美国ASTM 制订了E2412方法[2],测定参数包括:氧化值、硝化值、磺化值、水分、燃料稀释、烟炱、乙二醇等。
该方法在国外已被广泛用于油液监测体系,可为润滑油换油以及设备故障诊断提供参考信息。
国际市场上也出现了多种针对这一标准方法的专用红外光谱分析仪。
固体自润滑材料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固体自润滑材料的种类、性能、组织、应用以及自润滑机理。
指出为了满足科技的日益发展,迫切需要研制从添加润滑剂到无须添加润滑剂而具有自润滑的材料。
关键词:自润滑摩擦磨损组织机理前言固体润滑是指利用固体材料来减少构件之间接触表面的摩擦与磨损的润滑方式。
而自润滑材料是具有固体润滑的性能。
固体润滑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从二战以后的航空工业、空间技术等高技术领域开始的。
在某些不能或者无法使用润滑油和润滑油脂的高温、超低温、强辐射、高负荷、超高真空、强氧化、海水以及药物等介质的条件下,固体自润滑技术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船舶、桥梁、机械、原子能等工业领域,因而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受到相当的重视。
1固体自润滑材料的性能1.1铝、铅及石墨的含量对铝铅石墨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固体润滑剂的加入对材料的摩擦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采用常规的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铝铅石墨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进行了研究。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人们就已经发现,两种或者多种固体润滑剂混合使用时,会产生一种料想不到的协同润滑效应。
其润滑效果比任何一种单独使用时都好[1]。
考虑将石墨和铅作为组合固体润滑剂同时使用。
多元固体润滑剂的复合使用是固体自润滑材料的一个发展方向。
实验通过不同的成分配比,采用常规的粉末冶金方法。
将各种原料粉末按实验需要的配比称好后置于V型混料机中干混4~6h,在钢模中进行压制,压制压力为0.5Gpa,然后在高纯氮气保护气氛下烧结60 min。
得到的样品,对其进行性能测试。
主要是对其样品进行力学性能、物相分析、金相分析及摩擦学性能的测试。
通过实验的测试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2]:1)在铅和石墨总含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铝铅石墨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但石墨含量对强度的影响不如对硬度的影响程度大。
2)铅和石墨有着良好的协同润滑效应,随着石墨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减小,同时材料的磨损量也明显下降。
空间技术用固体润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空间技术是我们探索太空的重要领域,随着人类对太空研究的不断深入,空间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其中,固体润滑技术是空间技术中的一项重要进展,它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航天器和卫星的可靠运行。
本文将介绍固体润滑技术在空间技术中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一、发展现状固体润滑是指通过在机械运动部件的摩擦表面上形成一个极薄的润滑膜,使得机械运动部件在运转时减少摩擦、磨损和热损失,从而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与液体润滑相比,固体润滑具有较高的温度稳定性、抗氧化性和化学稳定性,因此更适合应用于航天器和卫星等高温、高真空、高辐射环境中。
目前,固体润滑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应用在轮轴轴承、减震器、推进器等机械部件上。
例如,美国宇航局(NASA)在发射火箭之前会在发动机燃烧室内涂上一层石墨润滑剂,以减少高温高压下的摩擦和磨损。
同时,固体润滑技术也在卫星环境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中国的鹊桥号着陆器上就采用了多种固体润滑剂,保证着陆器的可靠运行。
二、发展趋势未来,固体润滑技术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并且会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下面介绍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1、多功能化固体润滑技术将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即通过改变润滑剂的组分和添加相应的功能性附加剂,使其既能够实现润滑减摩的功能,同时也可以起到智能传感、防腐防护等多种功能。
例如,固体润滑剂中添加纳米材料可以提高其机械强度和温度稳定性,从而可以应用在更加苛刻的高温、高速、高负荷环境下;添加复合材料可以提高其防护和抗磨性能,从而使其在高辐射环境下能够更加稳定地运行。
2、智能化固体润滑技术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即通过与传感器、监测设备等技术的融合,实现对机械部件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实现对运行状态和润滑剂状况的智能化控制。
例如,多功能固体润滑剂可以通过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测机械部件的运行情况和润滑膜的厚度,从而实现对润滑状态的自适应控制。
三、结论固体润滑技术是空间技术中的一个重要进展,它可以提高航天器和卫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新型润滑油添加剂的制备及润滑油性质研究进展润滑剂是机械设备正常运转以及材料制造加工过程中必需的工作介质,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全世界润滑剂消费量逐年攀升。
在润滑剂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通过泄漏、溢出或不恰当的排放等多种途径进入环境,严重污染着土壤和水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传统润滑剂产品由于生物降解性能差,正面临环境要求的严峻挑战,现代润滑技术已从仅关注使用效能向使用效能与生态效能双重性方面发展,开发新的可生物降解的润滑剂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润滑剂行业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概述随着车辆发动机及传动系统设计的进步和机械设备的发展,对润滑油的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添加剂的最大市场在运输领域,其中包括用于轿车、载货车、公共汽车、铁路机车和船舶的发动机及传动系统。
过去10年,润滑油添加剂的重要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受新法规的影响,美国环保局采用的毒性和废液处理条例对一些常用有毒添加剂要取缔,促进了一些新的添加剂组分及复合剂的开发,今后10年将要求对金属加工液重新研究配方。
从车用润滑油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将向更低粘度、更苛刻的挥发性、更好的燃料经济性方向发展。
为了达到延长换油期的要求,预计添加剂的加入量将会超过10%。
环境保护、排放法规和节能的要求对添加剂的配方设计产生了影响,如汽油发动机油低磷化、柴油发动机油低灰分化、延长润滑油的使用寿命、生物降解性润滑油对添加剂需求的特点等。
国外清净剂、分散剂、粘度指数改进剂、极压抗磨剂、抗氧剂、摩擦改进剂、降凝剂、复合剂等的品种齐全,其中清净分散剂及粘度指数改进剂是添加剂需求的最大品种,但增长缓慢,而较小品种添加剂,如抗氧剂、极压抗磨剂、摩擦改进剂等的发展势头强劲,目前的开发动向主要是提高单剂性能并开发某些新品种,发展多功能添加剂和复合剂,以及改进配方并提高使用经济性,满足环保和节能的要求。
2改性润滑油添加剂2.1硫化物改性剂研究MoS2纳米颗粒作为添加剂的润滑油的摩擦性能。
基于先进制备技术的金属自润滑材料研究引言金属自润滑材料是一种在摩擦表面形成自身润滑膜的材料,可以在摩擦过程中减少摩擦与磨损,提高机械设备的寿命和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先进制备技术的金属自润滑材料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当前金属自润滑材料研究的进展和应用前景。
先进制备技术的应用先进制备技术是一种将材料制备过程与材料性能之间联系紧密的新型技术。
在金属自润滑材料的研究中,采用先进制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并实现自身润滑的目标。
一种常见的先进制备技术是电化学制备法。
通过在电解液中以金属材料为阳极,在特定电位下,通过阳极与电解液中的阴离子反应,形成金属盐溶液。
再通过减小电位或改变电解液中离子浓度,使金属离子还原并析出成金属微粒,最终在基体上形成润滑层。
另一种常用的制备技术是物理气相沉积法(PVD)。
PVD法将金属材料加热至蒸发温度,由高能电子束或离子轰击进行蒸发或溅射,使金属离子沉积在基体表面形成润滑层。
金属自润滑材料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金属自润滑材料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其中,基于纳米技术的金属自润滑材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纳米金属颗粒的引入可以提高金属自润滑材料的润滑性能。
纳米金属颗粒的高表面能和特殊的形状可以增加与磨损表面的接触面积,形成更加均匀和稳定的润滑膜。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还将先进润滑剂与金属材料结合,制备了新型的自润滑材料。
这种材料在摩擦表面摩擦过程中,润滑剂能够从微孔中释放出来,形成润滑膜,进而起到减小摩擦系数和磨损的作用。
金属自润滑材料的应用前景金属自润滑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对推动先进制备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汽车、机械设备、航天等领域,金属自润滑材料可以大幅度减小摩擦与磨损,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此外,金属自润滑材料的制备技术还有望应用于微纳尺度机械设备领域。
随着纳米机械系统的发展,研究人员对于其摩擦学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金属自润滑材料的研究可以为微纳尺度机械设备的摩擦学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固体润滑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摘自<能源研究与信息>润滑就是用润滑剂减少(或控制)两摩擦表面之间的摩擦力或其他形式的表面破坏的作用。
润滑剂包括润滑油、润滑脂、润滑性粉末、薄膜材料(粘结干膜、电镀、电泳、溅射、离子镀固体润滑膜、陶瓷膜等)和整体材料(金属基、无机非金属基或塑料基自润滑材料等)。
润滑剂根据其物质状态可以分成四类,即气体、油类、脂类和固体润滑剂。
固体润滑是将固体物质涂或镀于摩擦界面,以降低摩擦,减少磨损的措施。
利用固体润滑剂进行润滑的方法称为固体润滑。
利用固体润滑剂对摩擦界面进行润滑的技术统称为固体润滑技术。
当前,可作为固体润滑剂的物质有石墨和二硫化钼等层状固态物质、塑料和树脂等高分子材料、软金属及其各种化合物等。
固体润滑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工业,后来应用于一些高科技领域解决了一些液体润滑剂难以解决的困难,现在逐渐推广到常规生产领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而,固体润滑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加之当前全球性能源紧迫,因此将固体润滑逐渐代替液体润滑的呼声日见高涨。
目前,虽然从理论上研究固体润滑机理日益增多,应用固体润滑技术解决日常遇到的润滑问题所取得的成效也日益显著。
但各种物质的润滑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许多制备工艺还有待完善[1~6],润滑技术的效果和经济效益还有待提高。
本文在分析固体润滑机理的基础上,归纳评述国内外固体润滑技术的研究进展,阐明了各种润滑方式的优缺点,以期对实际遇到的固体润滑问题有一定的参考。
1 固体润滑机理固体润滑的主要目的是用镀、涂等方法将固体润滑剂粘着在摩擦表面上形成固体润滑膜,摩擦时在对偶材料表面形成转移膜,使摩擦发生在润滑剂内部,从而减少摩擦,降低磨损。
润滑膜一方面可以防止对偶材料表面直接接触,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接触薄层的剪切强度,从而显著减小摩擦系数。
固体润滑剂具有润滑作用的薄膜主要包括物理吸附膜、化学吸附膜、化学反应膜、氧化膜、涂层润滑膜以及自润滑膜等。
第52卷第12期表面技术2023年12月SURFACE TECHNOLOGY·1·专题——多场赋能清洁切削/磨削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磨削性能研究进展宋宇翔1,许芝令2,李长河1*,周宗明3,刘波4,张彦彬5,Yusuf Suleiman Dambatta1,6,王大中7(1.青岛理工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2.青岛海空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山东 青岛 266520;3.汉能(青岛)润滑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100;4.四川新航钛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什邡 618400;5.香港理工大学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 999077;6.艾哈迈杜·贝洛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扎里亚 810106;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航空运输学院,上海 200240)摘要:微量润滑是针对浇注式和干磨削技术缺陷的理想替代方案,为了满足高温高压边界条件下磨削区抗磨减摩与强化换热需求,进行了纳米生物润滑剂作为微量润滑的雾化介质探索性研究。
然而,由于纳米生物润滑剂的理化特性与磨削性能之间映射关系尚不清晰,纳米生物润滑剂作为冷却润滑介质在磨削中的应用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上述需求,本文基于摩擦学、传热学和工件表面完整性对纳米生物润滑剂的磨削性能进行综合性评估。
首先,从基液和纳米添加相的角度阐述了纳米生物润滑剂的理化特性。
其次,结合纳米生物润滑剂独特的成膜和传热能力,分析了纳米生物润滑剂优异的磨削性能。
结果表明,纳米生物润滑剂优异的传热和极压成膜性能显著改善了磨削区的极端摩擦条件,相比于传统微量润滑,表面粗糙度值(Ra)可降低约10%~22.4%。
进一步地,阐明了多场赋能调控策略下,磨削区纳米生物润滑剂浸润与热传递增效机制。
最后,针对纳米生物润滑剂的工程和科学瓶颈提出了展望,为纳米生物润滑剂的工业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磨削;微量润滑;纳米生物润滑剂;多场赋能;表面完整性;理化特性中图分类号:TG5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60(2023)12-0001-19DOI:10.16490/ki.issn.1001-3660.2023.12.001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Grinding Performance of Nanobiolubricant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SONG Yu-xiang1, XU Zhi-ling2, LI Chang-he1*, ZHOU Zong-ming3, LIU Bo4,ZHANG Yan-bin5, DAMBATTA Y S1, WANG Da-zhong7收稿日期:2022-11-03;修订日期:2023-05-19Received:2022-11-03;Revised:2023-05-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05457,51975305);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2021TSGC1368);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园区培育计划(23-1-5-yqpy-17-qy);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tsqn202211179);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SDAST2021qt1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3QE057,ZR2022QE028,ZR2021QE116,ZR2020KE027)Fund: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2105457, 51975305);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MEs Innovation Capacity Improvement Project of Shandong Province (2021TSGC1368); Qingd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Special Park Cultivation Programme (23-1-5-yqpy-17-qy); The Special Fund of Taishan Scholars Project (tsqn202211179); The Youth Talent Promotion Project in Shandong (SDAST2021qt12);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ZR2023QE057, ZR2022QE028, ZR2021QE116, ZR2020KE027)引文格式:宋宇翔, 许芝令, 李长河, 等. 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磨削性能研究进展[J]. 表面技术, 2023, 52(12): 1-19.SONG Yu-xiang, XU Zhi-ling, LI Chang-he,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Grinding Performance of Nanobiolubricant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J]. Surface Technology, 2023, 52(12): 1-19.*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2·表面技术 2023年12月(1.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Qingdao, 266520, China;2. Qingdao Haikong Pressure Vessel Sales Co., Ltd., Shandong Qingdao, 266520, China;3. Hanergy (Qingdao) LubricationTechnology Co. Ltd., Shandong Qingdao, 266100, China; 4. Sichuan New Aviation Ta Technology Co., Ltd., Sichuan Shifang 618400, China; 5.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ltra-precision Machining Technology,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999077, China; 6.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Ahmadu Bello University, Zaria, 810211, China;7. School of Air Transport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ABSTRAC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raditional mineral oil based grinding fluid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uman health and manufacturing costs can hardly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green manufacturing.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MQL) atomizes a small amount of biodegradable biolubricants with compressed air to form micro droplets to providing lubrication and anti-wear effects, which is an ideal alternative to flooding and dry grinding technology defects.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nti-wear and friction reduction and enhanced heat transfer in the grinding zone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boundary conditions, nanobiolubricants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as atomised media for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nanobiolubricants as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media in grinding still faces serious challenges due to the unclear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nobiolubricants and grinding performance.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nanoparticles on lubricants is a result of multiple coupling factors.Nanoparticles will not only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biological lubricants, but also increase their viscosity. However, the coupling mechanisms between the two factors are often be overlooked. In addition, as a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medium,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nanobiolubricants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workpiece materials also needs to be further summarized and evaluated. To address these need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grinding performance of nanobiolubricants based on tribology, heat transfer and workpiece surface integrity.Firstly,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nobiolubricants were describ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ase fluids and nano additive phase. And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nanobiolubricants were analysed. Secondly, the excellent grinding performance of the nanobiolubricants was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their unique film-forming and heat transfer capabilities. Coolingand lubrication mechanism of nanobiolubricants in grinding process was reveal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nobiolubricants can be used as a high-performance cooling lubricant under the trend of reducing the supply of grinding fluids.The excellent heat transfer and extreme pressure film-forming properties of nanobiolubricant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extreme friction conditions in the grinding zone, 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values (Ra) could be reduced by about 10%-22.4%, grinding temperatures could be reduced by about 13%-36%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Furtherly, the multi-field endowment modulation strategy was investigated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nanobiolubricant infiltration a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 the multi-field endowed grinding zone. Multiple fields such as magnetic and ultrasonic fields have improved the wetting performance of nanobiolubricant droplets, effectively avoiding the thermal damage and enabling the replacement of flood lubrication. In the grinding of hard and brittle materials, ultrasonic energy not only enhances the penetration of the grinding fluid through the pumping effect, but also reduces the brittle fracture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value (Ra) can be reduced by about 10%-15.7%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Finally, an outlook for engineering and scientific bottleneck of nanobiolubricants was present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nanobiolubricants.KEY WORDS: grinding;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nanobiolubricants; multi-field empowerment; surface integrit;physicochemical property磨削作为机械加工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是保证表面完整性所必需的精密加工方法[1]。
水润滑轴承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410082徐海洋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410126曹清香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410682易勇【摘要】介绍了水润滑轴承材料、磨损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设计者们着重在材料的选择和改性上进行研究,以提高该轴承的承载能力并扩大其应用范围;对基本方程组求解算法进行改进以完善其润滑机理;分析磨损机理以提高其极限范围性能。
所有这些研究对扩大该轴承的应用范围,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润滑轴承材料磨损机理Present Status of R 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W ater Lubricated B earings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water lubricated bearings was introduced,including material,wear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Many works of designers are focused on material selection and performance modification to improve supporting capability and widen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the bearings,modifying solving algorithm to perfect the lubrication mechanism,and analyzing wear mechanism to improve performance of bearing in limit range.All of these have common and important meaning for expanding application range of bearings.K eyw ords water lubricated,bearings material,wear mechanism中图分类号:T H13313文献标识码:A随着水润滑轴承的逐步推广应用,改变了长期以来机械传动系统中都是以金属构件组成摩擦副的传统观念,不仅节省了大量油料和贵重的有色金属,而且简化了轴系结构,避免因油泄漏污染水环境的状况。
《先进润滑技术及应用》读书随笔目录一、先进润滑技术概述 (3)1.1 润滑技术的定义与作用 (4)1.2 润滑技术的发展历程 (5)1.3 先进润滑技术的特点与优势 (6)二、润滑技术分类 (7)2.1 按照润滑剂类型分类 (8)2.2 按照润滑方式分类 (9)2.3 按照应用领域分类 (11)三、典型先进润滑技术 (12)3.1 无油润滑技术 (14)3.1.1 无油轴承技术 (15)3.1.2 无油润滑齿轮技术 (16)3.2 微量润滑技术 (17)3.2.1 微量润滑油的开发与应用 (18)3.2.2 微量润滑空气技术 (20)3.3 高效环保润滑技术 (21)3.3.1 低挥发性润滑油开发 (22)3.3.2 生物基润滑油研究 (24)3.4 智能润滑技术 (25)3.4.1 智能润滑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26)3.4.2 基于人工智能的润滑技术预测与优化 (28)四、先进润滑技术的应用 (29)4.1 金属加工润滑技术 (30)4.2 机械设备润滑技术 (32)4.3 航空航天润滑技术 (33)4.4 汽车制造润滑技术 (34)4.5 其他领域的润滑技术应用 (36)五、润滑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6)5.1 节能减排 (38)5.2 环境友好 (39)5.3 可持续发展 (40)六、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41)6.1 技术创新与发展方向 (42)6.2 应用领域的拓展 (43)6.3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5)七、结论 (46)7.1 润滑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 (47)7.2 对未来润滑技术发展的展望 (48)一、先进润滑技术概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润滑技术作为制造业中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对材料磨损、摩擦损失和能量消耗等方面认识的加深,传统润滑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于高效、环保、节能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先进润滑技术及应用》一书应运而生,为我们揭示了润滑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风采。
第39卷第3期2021年6月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Vol.39No.3 Jun.2021文章编号:2096-398X(2021)03-0122-08三元氧化物润滑材料研究进展高东强,曹王博(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21)摘要:随着航空航天、核工业和电力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装备核心运动部件的服役温度越来越高,对润滑材料的高温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元氧化物润滑材料由于其优异的高温稳定性及自润滑性能,成为了近年来高温摩擦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三元氧化物润滑材料用作高温固体润滑剂的研究,重点介绍了三元氧化物在高温环境下的减摩降磨机制,并讨论了三元氧化物在高温自润滑材料体系中的应用.同时,阐述了三元氧化物的结构、化学和电子性质随温度的变化及其与摩擦学性能和机械性能的相关性.最后,介绍了三元氧化物润滑材料在工业中的应用.探索能够克服常规固体润滑剂温度敏感性的新型润滑材料,实现单一润滑材料在室温至高温(25°C〜1000°C)的宽温域内连续润滑,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关键词:三元氧化物;高温固体润滑剂;摩擦学性能中图分类号:TH117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ternary oxide lubricating materialsGAO Dong-qiang,CAO Wang-bo(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Xi'an 710021,China)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such as aerospace>nuclear industry and electric power,the service temperature of core moving parts of equipment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and higher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high-temperature stability of lubricating materials・Ternary oxide lubricating materials have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in the field of high temperature tribology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ir excellent high temperature stability and self-lubricating properties・In this paper9the research of ternary oxide lubricant used as high temperature solid lubricant is summarized,the mechanism of friction reduction and wear reduction of ternary oxide under high temperature environment is mainly introduced,and the application of ternary oxide in high temperature self-lubricating material system is discussed.The variation of the structure,chemical 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ternary oxide with temperatur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tribolog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described.Finally,the application of ternary oxide lubricating materials in industry is introduced,and new lubricating materials that can overcome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conventional solid lubricant are explored.It is proposed that continuous lubrication of single lubricating materials in wide temperature range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high temperature(25°C〜1000°C)will becom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收稿日期:2020-12-11作者简介:高东强(I960-),男,陕西大荔人,教授,研究方向:表面工程第3期高东强等:三元氧化物润滑材料研究进展•123•Key words:ternary oxide;high temperature solid lubricants;tribological properties0引言随着航空、航天、核电和能源动力等高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在高温、高速、高载、高真空、强辐射、高氧化和强腐蚀等环境中工作的机械设备愈来愈多•长期处于苛刻工况下的这些机械零部件对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润滑和耐磨问题已成为显著影响机械系统可靠性和寿命乃至决定整个系统设计成败的技术关键弘。
棕榈油脂肪酸在润滑脂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棕榈油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油,由于其成本低廉、易获取及诸多优异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作为棕榈油的主要成分之一,棕榈油脂肪酸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因此在润滑脂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对棕榈油脂肪酸在润滑脂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棕榈油脂肪酸在润滑脂工业中的优异特性是其应用的关键原因之一。
棕榈油脂肪酸具有较低的蒸汽压和相对较高的闪点,这使得它可以在高温条件下提供稳定的润滑性能。
此外,棕榈油脂肪酸还具有较低的毒性和环境友好性,不会对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
这些特性使得棕榈油脂肪酸在润滑脂工业中成为一种理想的替代品。
其次,棕榈油脂肪酸与其他成分的复配也是润滑脂工业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很多能够与棕榈油脂肪酸相互配伍的物质,例如酯类、羧酸盐、烷基苯和聚氨酯等。
这些复配物可以进一步提高润滑脂的性能,增强其抗氧化、抗腐蚀和极压等特性。
因此,深入研究棕榈油脂肪酸与其他成分的复配关系对于润滑脂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棕榈油脂肪酸的改性也在润滑脂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对棕榈油脂肪酸的物理、化学或酶法改性,可以改变其分子结构和性质,从而使其适用于不同的润滑脂应用领域。
例如,通过氢化、氧化或酯化等方法,可以提高棕榈油脂肪酸的抗氧化性能、耐高温性能和低温流动性能。
这种改性技术的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润滑脂的性能,还可以拓宽棕榈油脂肪酸在润滑脂工业中的应用范围。
此外,棕榈油脂肪酸在生物润滑脂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润滑脂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替代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由于棕榈油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环境友好性,棕榈油脂肪酸在生物润滑脂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已经通过改良棕榈油提取技术和酶法合成技术,成功地生产出了优质的生物润滑脂。
这种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润滑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棕榈油脂肪酸在润滑脂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文章编号:1672-4364(2007)01-0015-05润滑技术研究进展王德岩(空军油料研究所,北京100076)摘要:从润滑剂方面简要介绍了润滑技术的发展,纳米技术和智能技术是未来润滑技术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润滑技术;润滑剂;纳米技术;智能技术中图分类号:TH117.22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6-10-06作者简介:王德岩,男,助理工程师,毕业于后勤工程学院油料应用专业,已公开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
所谓润滑就是用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液体、气体、固体等)将发生相对运动的摩擦表面分隔开来,避免两摩擦表面的直接接触,变干摩擦为润滑材料分子间的摩擦,达到降低磨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技术。
机械设备离不开润滑,润滑既可以降低摩擦,减少磨损,又可以冷却(散热)、清洗、防锈、减震和降低噪声。
据估计,全世界1/3~2/3的能量消耗在摩擦上,约有近80%的机械故障或零件破损是由摩损引起的[1]。
摩擦、磨损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等灾难性的事故。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摩擦学的研究,近代摩擦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传统的润滑剂和润滑系统转移到了摩擦学材料和表面工程方面,可以说摩擦领域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给“润滑”一词赋予了新的更广泛的含义。
润滑的产生是由于摩擦和磨损的存在,影响摩擦、磨损以及材料性能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有应力状态、材料和摩擦面性能以及润滑剂的物理、化学作用三个方面,由此而产生的润滑可分为气体动、静压润滑、流体动、静压润滑、弹性流体动压润滑和边界润滑等主要类型[2]。
但需要强调的是润滑状态是与摩擦工况紧密相关的,由于摩擦工况参数的改变可导致润滑状态的转化,即随着载荷的增大和速度的减小,原来是流体动压润滑的摩擦副就可能逐步过渡到边界润滑,甚至最终成为固体摩擦。
对于实际机械中的摩擦副通常总是几种润滑状态同时存在的,并统称为混合润滑状态。
1 润滑技术研究现状传统润滑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基础液和添加剂的改进方面。
目前,世界润滑油基础油正由API Ⅰ类向API Ⅱ和API Ⅲ类转变,基础油加氢技术发展较快,并出现了一些合成油新工艺,尤其是天然气费托合成技术和合成蜡加工取得重大进展,其中GTL (GasToLiquids )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基础油合成的一个重要、崭新的研究领域[3,4]。
我国也研发了加氢和临氢异构降凝技术,提高了基础油的质量,满足了高档润滑油的低排放,低油耗、长周期等的使用要求。
另外,润滑剂添加剂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研究和应用高性能润滑剂奠定了基础,创造了物质条件,促进了润滑方式的改进。
研制了大量的多功能复合添加剂取代单剂,明显降低了使用量,但却起到了更好的使用效果。
1.1 水基润滑剂水代油来进行设备的润滑是人们一直所盼望的,近些年,由于金属加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人们实现了用水润滑的想法。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发和使用水基润滑液,尤其在液压液和切削液方面发展迅速,用量已超过水基润滑剂总量的50%。
水基润滑剂具有优良的经济性、冷却性和安全性,其缺点是润滑性能差,常处于边界润滑状态[5]。
512007年34卷第1期合成润滑村料SYNTHETICLUBRICANTS虽然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研制优良的水基润滑剂添加剂,改善水基润滑剂的润滑性能是今后水基润滑剂研究的关键。
国外在该方面的研究较早,目前已具有成型的商品出现,而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单位有兰州化物所、上海大学、湖南大学、后勤工程学院等[6~9]。
1.2 薄膜润滑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流体润滑的设计膜正在不断减少以满足高性能的要求。
滑动表面间的润滑膜厚可达到纳米级或接近分子尺度,这时就在弹流润滑和边界润滑之间出现一种新的润滑状态即薄膜润滑[10]。
薄膜润滑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研究的新型润滑状态,它是介于弹流润滑和边界润滑之间的一种过渡润滑状态,它具有自己的润滑本质和变化规律。
它区别于弹流润滑之处在于其润滑分子在剪切诱导和固体表面吸附势等作用下处于取向有序状态,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润滑特性,如尺寸效应等;它区别于边界润滑之处在于具有相当的膜厚,润滑剂具有流动性,因而粘度等对润滑性能具有重要影响[11]。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薄膜润滑的研究异常活跃,如Smeeth等人提出了富集分子物理模型的薄膜润滑机理[12],我国清华大学摩擦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温诗铸、雒建斌[13,14]等一直积极从事该项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们应该看到薄膜润滑是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领域,在理论研究上人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如何针对具体的应用工况开展研究,已成为目前的迫切问题,这还需科研工作者继续努力。
1.3 绿色润滑剂所谓绿色润滑剂就是指润滑剂在满足设备正常润滑工况的条件下,本身及其耗损产物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危害,具有特殊性能的润滑剂[15]。
润滑剂一般由基础液和添加剂组成,因此,目前绿色润滑剂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基础液和添加剂以及两者的匹配上,其中基础液显然是润滑剂生态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但添加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绿色润滑剂的基础液主要是合成脂和植物油,添加剂主要有多种碱金属盐,有机胺和硫化脂肪等。
植物油(如蓖麻油、菜子油、橄榄油等)有优良的润滑性能,粘度指数高,无毒和易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是指能被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消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以及可再生受到人们瞩目。
植物油抗氧化稳定性不好,如何提高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是其用作润滑基础油的关键。
国外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油酸含量的植物,如高油酸葵花籽油等,其油酸含量可达90%以上。
另外可以对植物油进行化学改性,改性方法主要有氢化、酯交换等,其主要目的是减少植物油的双键含量。
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合成酯和植物油结合起来,先将植物油水解分离出来的脂肪酸纯化处理,除去亚油酸和亚麻酸,但不对脂肪酸进行蒸馏分离,将混合脂肪酸与三羟甲基丙烷进行酯化反应,最后得到低温性能和氧化稳定性较好的产品[16~18]。
绿色润滑剂的添加剂与传统矿物油的添加剂物理化学性质不同,传统润滑油添加剂都是针对矿物油而设计的,而绿色润滑油与矿物油在添加剂的感受性上有很大差异,且基础油与添加剂的作用机理也有所不同。
绿色润滑油要求添加剂低毒性、低污染、可生物降解,而传统的添加剂分子设计主要从满足润滑油的使用性能角度出发,很少考虑到环保和健康等因素。
添加剂的加入对基础油本身的生物降解性能会有所影响,尤其会对基础油降解过程中的活性微生物或酶有危害作用,从而影响基础油的生物降解率。
所以研制适用于绿色润滑油的添加剂是实现绿色润滑油实际应用的重要前提,而这一工作在世界范围内还刚刚起步。
研究表明,一般含有过渡金属元素的添加剂和某些影响微生物活动和营养成分的清净分散剂会降低润滑油的可生物降解性,而含氮和磷的添加剂因为能提供有利于微生物成长的养分,可提高润滑油的可生物降解性。
硫化脂肪是非常适用于可生物降解润滑油的极压抗磨添加剂。
但由于植物油或合成酯的酯类结构具有较强的极性,与添加剂在摩擦表面形成竞争吸附,所以相对添加量较大,无灰杂环类添加剂是一类很好的多功能型润滑油添加剂,预期其在绿色润滑油中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19~21]。
绿色润滑油的研制和开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61合成润滑村料SYNTHETICLUBRICANTS2007年34卷第1期展很快。
国外已经有多种产品问世,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
在一定范围内,绿色润滑油取代对环境有害的矿物基润滑油是必然的。
我国虽然还没有大量开展绿色润滑油的研究工作,但已在这一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
随着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环保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润滑油将得到迅速发展,应用范围也必将更为广泛。
1.4 纳米润滑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润滑体系中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高扩散性,易烧结性,熔点降低,硬度增大等特点,不但可以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易剪切的薄膜,降低摩擦因数,而且可能对摩擦表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填补和修复[22]。
用纳米材料作润滑油添加剂,可对摩擦副凹凸表面起填充和修复作用,减小表面粗糙度,增大实际接触面积,起到减摩作用。
纳米粒子尺寸较小,可以认为近似球形,在摩擦副间可自由滚动,起到微轴承的作用,对摩擦表面进行抛光和强化,并支撑负荷,使承载能力提高,摩擦因数降低[23]。
另外,纳米微粒具有较高的扩散能力和自扩散能力,容易在金属表面形成具有极佳抗摩性能的渗透层或扩散层,表现出原位摩擦化学原理[24]。
纳米材料具有突出的抗极压性能和优异的抗磨性,较好的润滑性能,适合在重载,低速,高温下工作,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固体润滑材料,它综合了流体润滑和固体润滑的优点。
有人认为应用纳米材料制备的添加剂,对摩擦后期摩擦因数的降低起决定作用[25],可以解决常规载荷添加剂无法解决的问题。
纳米润滑的研究处于纳米摩擦学,润滑学,纳米材料学,现代表面科学等先进学科的结合点,对于完善润滑理论,揭示薄膜润滑的机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5 固体润滑固体润滑是将固体物质涂或镀于摩擦界面以降低摩擦,减少磨损。
利用固体润滑剂进行润滑的方法称为固体润滑。
固体润滑材料也是一类重要的润滑材料,只不过与润滑油脂相比,人类研究和使用这一类润滑材料也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尽管这类润滑材料历史不长,但它却以优异的性能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其经济效果好,适应范围广,发展速度快,能够适应高温、超低温、高压、低速、高真空、强辐射等特殊工况,特别适合于给油不方便、装拆困难的场合,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在以航空航天为代表的军工高技术领域,固体润滑材料更以其出色的性能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后来居上,占据了润滑材料的首选位置,解决了一些液体润滑剂难以解决的困难,现在逐渐推广到常规生产领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习惯上人们把固体润滑剂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
前一类包括石墨、二硫化钼、氧化物、氟化物、软金属等;后一类包括聚四氟乙烯、尼龙、聚乙烯、聚酰亚胺等。
固体润滑膜的承载能力很好,但使用寿命不理想,如何找出既具有好的承载能力,又具有理想耐久性的固体润滑材料是今后固体润滑技术研究发展的方向[26~28]。
1.6 油气润滑油气润滑在学术界被称为“气液两相流体冷却润滑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润滑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在油气管道中,由于压缩空气的作用,使润滑油沿着管道内壁波浪形地向前移动,并逐渐形成一层薄薄的连续油膜。
经油气混合块混合而形成的油气流通过油气分配器的分配,最后以一股极其精细的连续油滴流喷射到润滑点。
油气分配器可实现油气流的多级分配。
由于进入了轴承内部的压缩空气的作用,既使润滑部位得到了冷却,又由于润滑部位保持着一定的正压,使外界的污染物和水不能侵入,起到了良好的密封作用[29],它与传统的单相流体润滑技术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