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研优势培养创新人才
- 格式:pdf
- 大小:94.17 KB
- 文档页数:2
科研机构加强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发展工作总结特色亮点材料汇报本文档旨在总结科研机构加强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发展工作的特色亮点。
以下是我们的总结:1. 创新导向我们的科研机构始终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我们通过提供优质的研究环境和创新导向的教育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我们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创新的研究设备和资源,并组织创新比赛和交流活动,促进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
2. 多元化培养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采取了多元化的培养方式。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还提供实践课程、实机会和项目导师制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能。
我们还鼓励学生参与学科交叉研究,拓宽视野,培养综合能力。
3. 导师指导我们注重导师制度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指导。
我们拥有悉心照顾学生发展的导师团队,他们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教学能力。
导师与学生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指导他们的研究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他们成长为优秀的科研人才。
4. 团队合作在我们的科研机构中,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倾听和沟通,并研究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我们组织团队项目,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研究任务,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实践应用我们重视实践应用的培养。
除了理论知识的研究,我们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我们与实践机构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我们的科研机构通过创新导向、多元化培养、导师指导、团队合作和实践应用等特色亮点加强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发展工作。
这些举措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优秀科研人才,为科研工作的创新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以上为我们的总结,请您查阅。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竞争优势,培养出大批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对于高校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高校在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学校支持、导师制度和实践平台这四个方面,来探讨高校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一、课程设置高校应该注重设计和优化科技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
首先,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科技创新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科研能力。
其次,开设科技创新课程,教授学生科技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帮助他们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建立科技创新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科技创新的技巧和方法。
二、学校支持高校应该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和资源支持。
首先,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提供科研经费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其次,建立科技创新中心或实验室,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实验场地,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科技创新导师制度,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三、导师制度高校应该加强导师制度的建设,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
首先,学校应该选拔具有一定科研水平和经验的教师作为导师,帮助学生制定科技创新方向和计划,并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
其次,导师应该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组织讨论和报告会,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
另外,导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科研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开展科技创新实践。
四、实践平台高校应该积极提供科技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首先,建立科技创新竞赛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实习和就业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接触到真实的科技创新项目,并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另外,高校还应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积极将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与机制近年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各个领域发展的重点。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承担着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
但是,如何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有序、可持续地发展,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与机制,展开讨论。
一、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从创新成果来看,虽然高校的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真正具有可应用性、产业化水平较高的成果较少,且产业化转化率不高。
从创新人才来看,高校毕业生中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数量较少,有的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
从科研经费来看,高校的科研经费相对不足,可支配资源有限。
此外,高校科研人员流动性大、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也是目前制约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高校科技创新模式的探究1.学术型科研模式传统上,高校的科技创新主要采用学术型科研模式,即以学术为导向,以科研成果为目标,强调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研究模式以发表高水平SCI论文为标准,着重注重理论和基础研究。
学术型科研模式在高校内部的推广度较高,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2.技术型科研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高校也逐渐采用技术型科研模式,更加注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解决现实问题和促进产业升级。
技术型科研模式的研究侧重于技术创新,强调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研究,以专利和技术转让为标准。
这种研究模式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3.创新型科研模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双创”政策的深入推进,创新型科研模式也成为高校科技创新的新趋势。
创新型科研模式强调科技和创新的结合,旨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助力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种模式注重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型科研模式充分发挥了高校的人才、学科和科技资源优势,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
科研平台助力教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近年来,科研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科研平台既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谈及科研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促进教学与科研的互动科研平台可以作为教学资源的延伸,为教学提供真实的应用案例和问题,从而促进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当教学与科研两个领域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科研平台也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课题和研究方向,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形成知识创新和教学创新双向推进的良性循环。
二、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科研平台为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跨学科合作能够促进创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自身优势,培养跨领域、协作、创新能力。
三、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开展科研实践、创新创业、论文发表等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
学生通过参与科研平台的运营,可以接触到前沿的技术,学习到科研的方法和思维,更好地发掘个人优势,增强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而这些都是现代职场所需要的各方面技能。
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平台不仅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更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
科研平台可以为科研项目的申请、课题研究、技术转移等提供支持,促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通过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人才和服务。
总之,科研平台在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动力和科研支持,为高校和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优质人才和科研成果,进一步推进了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
未来,科研平台将在不断的发展中持续发挥其巨大作用,助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1.成果总结多措施并举,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一)动机和基础自上世纪90年代中,随着经济及信息传播渠道发展和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加上社会浮躁心态影响,同学们的发展和就业取向呈发散状的多样化,部分学生甚至厌学。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自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启动了以灵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为主要特征的培养方案(已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04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证书复印件见附件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自2009年开始,国家实施“优秀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探索回答并解决“钱学森之问”,培养优秀创新型拔尖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
随着高校人事聘任制度的改革,科学研究成果成为评价高校教师的首要因素,于是教师都把主要精力和多数时间投入科研工作、把教学和人才培养放在次要位置,其副作用已被广泛抱怨。
类似的现象在发达国家也如此。
于是,具有良好师资、学生和资源的研究型大学如何完成其根本使命,即本科生培养,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作为中国物理学科优秀人才培养的重镇,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应该就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做出贡献。
前述的课程体系改革部分地解决了讲授内容与同学们的发展和就业多样化期许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厌学)的问题。
但如何进行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培养仍需要探讨。
经进一步研讨,学院内达成了持续改革的共识(附件2为2016年组织的回顾并评估若干年来的改革方案和成效的“物理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道)。
通过将对学生的定位由“知识接收器”转变为“参与发现、创造或解释知识以及形成新思想的人”,使同学们从近乎发散的发展和就业多样化取向转变到潜心学术,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同学们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
使同学们“参与发现、创造或解释知识以及形成新思想”需要有全面训练和实践的平台、需要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学者的指导和引领,物理学院根据教师队伍普遍学术造诣高深、全院科研条件和资源雄厚的特点,提出并实施了“多种措施并举、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的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四大基本职能骆平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就高校而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必须以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为根本着力点,积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科学的发展。
高校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对、思索与完成的基本命题。
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不仅需要探索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并且必须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使之实现价值、发挥才能的长效机制。
纵览国内外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可以发现,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以理想为动力,知识做基础,制度成保障。
其中,“立德树人”则是确保这个培养体系良性循环的思想基础。
胡锦涛同志曾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战场,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德育工作。
发挥高效学科及人才优势发挥高校学科及人才优势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作为我省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在实施科教兴滇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中,为加快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一,”十五”高校科技工作回顾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十五”期间,我省高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科技成果,高校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大加强.l,高校科技发展势头强劲,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我省高校科技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04年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有9790 项,其中与企业及社会有关单位合作研发的横向项目2249项,研究经费近5亿元,目前在研的项目有3759项.与”九五”相比,科研立项的数量,层次,水平及研究经费有大幅度增长和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获奖级别也创下了历史新高.四年中出版着作1l87部,发表学术论文3.3万篇,被SCI,EI,ISTP收录1092篇.申请专利256项,获专利129项.有619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其中云南大学侯先光教授与西北大学和南京古生物研究所2003年联合申报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同年侯先光教授又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云南大学副校长张克勤教授的中国根结线虫生防菌剂的研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昆明理工大学戴永年院士硬锌真空蒸馏提锌和富集锗,铟,银200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教授在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研究成果2001年获”国际农业研究科学奖”,2004年又获”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和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技产业35高校科技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及在生物技术,环境工程,新材料,新药研究领域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高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结合.目前高校企业有100多家,仅2005年上半年就创利税6千多万元,出口创汇100多万美元.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孵化基地,短短几年已向社会输送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生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园已被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评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以学科建设推动科技刨新能力建设,不断提升高校科技综合实力各高校把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发展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高技术学科的建设,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遴选和培育了100个重点学科,重点建设一批能体现学科综合水平,以我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服务于高技术和支柱产业发展的优势学科群.目前已有3个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68个成为省级重点学科,续建的有32个.同时培育了一批国家重点学科的备选学科,不断增强我省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3.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脱颖而出各高校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中,把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纳入高校创新体系建设,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构筑人才队伍汇聚和成长的高地.”十五”期间,在7所高校组建了9个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一体,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开放,流动,联合,竞争为运行机制,以首席科学家为领军人的”云南省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其学科覆盖了环境科学,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医药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2002年,我省高校实施了特聘教授(研究员)岗位制度,9名国内外知名特聘教授分别在5所高校的岗位上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在他们的带领下,以优势,特色学科群为平台的科技创新团队正在逐步形成.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我省的”春晖计划”取得了实质性进展,l1个国家28位专家赴云南开展合作研究,联合培养科技人才.省院省校教育合作在合作研究,共建学科,联合培养,教师互访,进修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通过努力,我省高校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层次,水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入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高校教师有30余人, 成为省学术,技术骨干及进入人才梯队的有近百人,引进和培养的博士生导师突破600人,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一大批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脱颖而出,成为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4.高校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取得进展科技支撑体系逐步形成高校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取得可喜进展.截至2004年底,我省高校建立国家部委的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1个,9个博士后流动站和一批产学研联合基地.高校已拥有相当数量的大型精密仪器和系统设备. 2005年又有云南师范大学可再生能源材料先进技术与制备,云南大学自然资源药物化学开发研究,昆明理工大学有色稀贵金属先进材料等一批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启动建设. 经过多年建设,支撑高校科技发展的基础平台,人才队伍,学科体系及制度环境已初具规模,促进科技创新的支持体系正逐步形成. 二,高校科技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科技工作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一是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高校科技的发展带来36中国科技产业[2005.11]新的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业产业化,必然要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已成为新形势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必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集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let益紧密,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中重要作用的凸显都给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提供了用武之地,高校已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大力加强科研机构,大学,企业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是依靠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我省加强科技自主创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高校科技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以及各方面对高等教育和高校科技的重视, 支持,必将有力推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促进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促进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目前,我省正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这对高校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必须改变高校科技发展滞后,支撑力度不强,贡献率不高的状况.高校科技工作在克服体制机制障碍, 改变拔尖创新人才匮乏和难以汇聚的状况,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链,提高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扭转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等方面也面临着挑战.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开创高校科技工作新局面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整合科技力量, 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创新文化,努力实现科技创新,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新突破.1.深化改革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改革完善高校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科技成果评价与奖励制度和科研计划财务管理制度.在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要逐步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目标体系,权责明确的执行责任体系和严格高效的考核监督体系.尤其要在用人制度,科研成果业绩贡献三挂钩分配制度, 资源配置制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校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多学科队伍的凝聚,多学科综合,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与集成的有效连接.以加强自主创新为目标,以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为着力点,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产生重大科技成果.2.突出重点,大力推动高校科枝创新体系建设根据云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城的要求,着力建设以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三类平台为主体的高等学校创新平台体系.要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须结合云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我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进行必要的整合.同时要根据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同时,逐步改变重点实验室为学校所有,部门所有的各自为政的局面.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科研基地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成为高水平科研工作和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基地,新兴学科和交又学科的研究基地.5.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育高校竞争优势,争取重大科技任务继续实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名师工程和百千万人才工程,充分发挥省院省校合作人才培养渠道的作用,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促进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积极探索以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牵引, 凝聚学术队伍的组织模式,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和集成,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大力加强高校高水平科技管理队伍和具有支撑作用的工程技术队伍建设,争取实现创新研究群体的新突破.中NI-4技产业37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及人才优势,按照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深入分析,凝练新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集成,引导培育一批影响未来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大科研项目.充分利用省院省校合作和多种开放渠道,开展校际,校企合作的重大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推动学科交叉创新,不断增强高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竞争力.4.促进产学研结合,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高校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联合,共建, 融合等方式,积极建立与企业,科研饥构之间有效的联系渠道,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多种形式的合进高校科技资源与经济社会的优化配置.要积极主动将高校科技成果列入国家或省,行业的推广开发计划,使其尽快实现成果转化,进而产业化.进一步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昆明北理工科技孵化器基地揭牌乍.要以项目或工程为依托,互惠互0为原则,共同发展为目标,逐步实见与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有条件可共同建立研发机构和培训机构. 要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形戈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参与建殳以企业为核心,高等学校和科研几构共同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促功能,创造社会资金与高校师生科技知识相结合,共同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平台.同时进一步健全大学科技园的中介服务功能,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促进专利申报工作,运用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各种方式,强化高校科技开发的辐射作用,提高高校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5加强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高校的科技水平充分利用对外合作交流的各种途径,积极选派高级研究学者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研究.鼓励高校与着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乃至建立科技机构,合作联盟.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开放已形成的国际关系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全面合作的机遇,支持高校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创造条件积极吸引在外优秀留学人员和国内优秀学者到我省高校任职,邀请世界科学名人,高水平专家前来进行学术交流, 把我省高等教育放到教育国际化的环境中思考,谋划,提升我省高校科技的发展水平.国家的兴旺,地区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摇篮, 又是知识创新的源头,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加快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等学校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全省科技大会的精神,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及人才优势, 强化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克服困难,积极进取,为实现云南与全国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贡献138中国科技产业【2005.11】。
贵州大学统战部: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优势,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建言献策(贵州大学记者团曾剑平喻荣摄影报道)自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通过,贵州省结合自身资源丰厚,工业基础较好的良好条件提出了深化推进工业化发展步伐,并实施了工业强省战略。
贵州大学为响应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思想,统一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凝聚心力谋发展。
11月22日下午,贵州大学统战部组织召开了“统一战线工业强省座谈会”。
工业强省之必要前提——人才引进、培养及储备贵州大学作为贵州省唯一的“211”重点大学,其主要作用便是为贵州省输送大批的各型优秀人才,为贵州省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座谈会上,各位教授、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人才”这个问题的瓶颈所在。
与会人员各抒己见,围绕着“如何培养高层次人才”纷纷做了讲话。
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彭志炜:加强建设人才队伍,其必要措施便是尽可能地将我校各专业知识介入到企业岗位学业培训当中。
将专业知识实用化,同时根据实际检验来完善专业知识。
同时深化工业硕士建设,扶持、引进高层次工业人才。
理学院教授、民进贵大总支主委谢泉:我校的人才培养很先进,很到位,可是人才的储备却远远不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沿海发达城市的吸引,导致优秀人才外流;各个相关专业就贵州省本地不对口,专业知识没有产业化,“无用武之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应当将教学方式由“开放式”转变为“自主式”,留住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保送到自己的学校;同时注重研究生的留任,并有选择性的引进博士,讨媳妇来生孩子还需要一床啊!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教授黄剑:注重长期人才与短期人才的双向培养相结合。
根据我省具体省情,建议省委省政府牵动大项目建设与小工业、小企业匹配发展。
同时,充分利用我校教师自理资源,于我校组建专题调研的智囊团,有预见性地做专题调研,并实地做好开发创新性科研项目。
工业强省之重要措施——专业知识产业化,科研项目具体化座谈会上,各学术专家教授对贵州省情作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实施方案与措施。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摘要:结合创新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重新构建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并从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践基地以及强化创新能力训练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技术先进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
结合创新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湖南工业大学通过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创新能力训练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贯彻“把科学实践活动全面渗透到本科教学中去”的理念,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重新构建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付诸实施。
一、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培育科研优势,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1.鼓励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支持教师的科研活动。
为支持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学校按照1:1的比例为省级以上课题提供配套经费。
作为省级重点专业,学校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鼓励教师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并提供人员、场地、设备、图书和优惠政策支持教师的科研活动。
2002年以来,自动化专业教师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2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以上教研课题11项,其中国家级3项。
教师在《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自动化学报》等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在《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教育探索》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教研论文近30篇。
2.资助教师出国研修、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视野。
学校一直鼓励教师努力创造条件参加国内外的一些学术研讨会。
一方面,围绕会议内容撰写论文;另一方面,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开阔思路和视野,促进教学。
2004—2008年,本专业有5位教师分别到德国、加拿大、英国、芬兰作访问学者一年。
10位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多场,撰写论文30多篇。
发挥自身优势,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做法
发挥自身优势,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发掘自身潜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要想在科技创新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可以通过自我评估、职业测试等方式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不断学习充电: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要想在这个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可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自学、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来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参与科研项目:参与科研项目是投身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技术成果,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提出创新性想法:科技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和思路。
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可以尝试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想法和思路,并不断完善和优化这些想法。
积极寻求合作机会:科技创新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要想发挥自己的优势,需要积极寻求合作机会,与不同领域的人才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工作。
坚持不懈追求目标:科技创新需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要发挥自己的优势,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
总之,发挥自身优势,投身科技创新需要不断学习、发掘自身潜力、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出创新性想法、积极寻求合作机会、坚持不懈追求目标等。
只有不断努力和实践,才能在这个领域中取得成功。
科研平台助力教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平台作为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研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科研条件和技术支持,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一、科研平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支撑作用1.提供科研环境与设备科研平台提供优越的科研环境和设备,为教师和学生创新研究提供必要条件。
科研平台中设备先进、技术成熟、可以大规模地开展实验和研究,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具备市场竞争力。
2.完善创新研究的指导科研平台能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实践机会,促进学生更好地获得实践能力和研究经验,并为学生开展研究上的重要问题提供思路和意见,引导学生主动发挥和创新研究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科研平台的参与,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
通过研究实践,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科研平台有效的合作研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4.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通过科研平台的培养,学生更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具备崭新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质量科学技术的切实应用型项目、以及开放创新设计能力。
现如今,许多高等院校的科研平台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成为建设发达的研究机构和创新平台的标志性实践,同时也为培养出众优秀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未来要从事实践工作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科研平台的实习实践,可以大大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
这些学生已经迈入了科研的殿堂,能够和科研人员一起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研究。
他们能够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升学术水平。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得到更加广泛、全面的知识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此外,在科研平台中,学生能够从促进他们表达、理解和分析问题,发展学术技能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更深入体验中受益。
培养创新人才与科技发展的相互作用分析一、引言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能力成为促进国家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
培养创新人才被视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培养创新人才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创新人才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人才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他们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创造力。
创新人才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发展通过不断提出新的科技理念和研究方向。
他们深入探究现有科技的局限性,并提出革新性的想法和方法。
例如,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创新人才的不懈探索和努力。
其次,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发展通过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他们不仅注重基础研究,还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创新人才不仅致力于基础研究,还努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最后,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发展通过培养后继者。
创新人才不仅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还是后继人才的重要培养者。
他们通过指导和教育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传承并扩大科技创新的能力。
三、科技发展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科技发展也起到了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科技发展为创新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并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首先,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资源和设备条件。
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实验室设备和研究资金进行创新研究。
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科研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
其次,科技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机遇。
科技的进步和应用需要一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进行支撑。
因此,科技发展为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科技领域。
此外,科技发展还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创新。
例如,各级政府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为创新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研究资金和政策支持。
大学里如何发挥科研和创新的驱动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科研和创新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大学里,科研和创新有着极其重要的驱动作用。
本文将从大学科研和创新的重要性、大学里科研和创新的驱动作用、以及如何发挥科研和创新的驱动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学科研和创新的重要性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载体,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基于这个目标,大学里的科研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大学科研和创新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大学作为科学技术的发源地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许多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进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大学可以揭示许多日常生活中所犹如闹钟一样难以解释的现象。
同时,在创新方面,大学可以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推动许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各个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大学科研和创新可以培养创新人才。
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大学应该扮演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角色。
通过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大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才华和能力的舞台。
大学也可以通过提供富有挑战性的科研和创新项目,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大学科研和创新可以为社会提供服务。
基于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和分析,大学可以通过科研和创新来探索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大学研究组织可以把社会关注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通过跨领域的合作和集成创新,为社会提供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科技兴国、创新强国”的目标。
二、大学里科研和创新的驱动作用在大学里,科研和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驱动作用。
它们可以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转移,推动学术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
首先,科研和创新可以促进知识的创造和转移。
大学是一个知识创造和传播的重要场所,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是知识创造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学术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言,与大家一同探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挑战。
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推动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而科技创新的核心就是人才。
只有培养出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我们才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如我们所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培养出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不仅可以满足行业的需求,更可以推动自身的进步和发展。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需要能够不断创新的人才来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
只有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够在变革的时代中不断适应和突破。
其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挑战,并从根本上解决它们。
首先是培养模式的问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
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和创新。
其次是师资的问题。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需要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需要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参与。
这就需要我们提高科研工作者的待遇和声誉,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的教育和研究工作中。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呢?首先,我们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立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实验和项目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科技的魅力与挑战。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和锻炼,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们要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引入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培养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因为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团队的协作与共同努力。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完善科研育人机制托举创新人才培养发言稿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作为当前教育体系的一份子,我们深知科研育人的重要性,也清晰地认识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性。
高校如何发挥科研创新的作用提升学校知名度随着现代科技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各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中国而言,高校科研创新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何发挥高校科研创新的作用,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高校如何发挥科研创新的作用,提升学校知名度。
一、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高校的科研成果是其提升知名度的重要保障。
搭建一个良好的科研平台,是提高高校科研效率、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
在搭建科研平台过程中,高校应注意以下要点:1.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人才是科研创新的核心要素,高校应当加大对于优秀人才的招聘力度,尤其是优秀的科研人才。
同时,高校还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和战略定位,将优秀的人才引入到学校中来。
2.整合现有的科研资源。
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整合已有的设备、技术与人力资源,建立一个完善的科研体系。
3.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向企业主动发起合作。
与企业联手,可以共同探索新的技术领域,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二、注重创新研究的实际应用高校的科技研究成果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应用效果。
高校应当注重实际应用,与企业密切结合,围绕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力争取得应用方面的突破。
这样可以保证科研成果的实质性价值,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社会价值。
三、加强科技成果的宣传推广科技成果的宣传推广是提升高校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当重视自身的宣传工作,加强科技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网络和公开课等进行科技成果宣传推广,提高大众对学校科研成果的认知度和知晓率。
这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高校自身的科研实力,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加强学术合作和交流加强国际、国内学术合作与交流是高校提升其科研创新水平的重要措施。
高校应当积极与国内外的相关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这可以吸收外来的优秀资源,带来更多的创新思路,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国际的学术地位。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培养情况近年来,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青年人才的培养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然而,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关注不够,导致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式上进行改革,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青年人才的培养对于科技创新的发展至关重要。
青年人才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他们拥有创新思维和活力,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然而,青年人才的培养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青年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
另一方面,青年人才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需要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为了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培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加强科研机构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此外,加强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认可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最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
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培养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
我们需要在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式上进行改革,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同时,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