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_
- 格式:pdf
- 大小:531.76 KB
- 文档页数:6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
新媒体艺术的出现,给世界的艺术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开创了新的美学思考浪潮。
它是艺术家将媒体、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用于表现形式,创造出互动性和可定制性,以及多种表现形式。
新媒体艺术以多媒体形式将艺术进行表现,它从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
灵感,它结合了视觉艺术、多媒体技术和环境艺术,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抒情、感性和关联性的视觉。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在于,它的表现形式具备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作品
中来,实现自由创造。
艺术家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数字绘图和音频处理程序,对艺术作
品的色彩、导视、时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这使作品能够更好地实现其“色彩、形态、轨迹”的美学概念。
观众可以通过操作艺术作品,体验到艺术带来的满足感,甚至可
以利用他们最喜欢的照片和视频,将其与创造性的艺术结合起来,创造出他们自己独特的
作品。
通过交互性功能,新媒体艺术探索创造与表现的结合,将传统的艺术表现主张带入崭
新的领域,有利于开拓美学视角,生成绚丽的新内容和叙事形态,丰富了叙事内容的多元化。
新媒体艺术在当今艺术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美学意义,拓宽
了艺术家拓展新媒体艺术创作的视野。
正是由于新媒体艺术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多样
性的影响,才使美学思考得以不断发展和拓展,从而真正实现“自由创造”的概念。
书评•广告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技术与美术的结合与发展—评《数字媒体艺术》高玉臣(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河北唐山064100)在技术加速迭代、信息爆炸发展的时代,美学已深入渗透于视听文本等,其内容融入日常生活、精神文明、传媒文化等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态度和审美习惯,参与构建人类的良好生存空间。
观照现实,可以清晰看到当代人正面临审美泛滥的冲击,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刻不容缓,亟待突出美术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因此,在新媒体浪潮的影响及技术革新带来的有利环境下,美术与技术应用相结合,是敏锐把握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关键,对于重构新媒体时代的美学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这一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
“它(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精神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以数字化媒体方式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的统称。
”这充分表现了艺术在科技作用下巨大的发展潜力。
与此同时,为保障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其相应的大学学科教育应运而生。
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表示数字媒体艺术属于设计学类(130508)和计算机类(080906)。
数字媒体艺术结合了技术与艺术,特别是代表着美学传统的美术,在美学层面推动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时代难题,拓宽技术红利下的研究视野。
本文通过简要评析《数字媒体艺术》一书,探讨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技术与美术的结合与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由邹梅和董璐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12月出版,是面向大学生的一本专业基础教材。
该书旨在加深对“技术”和“艺术”概念的本质思考和体验,围绕数字艺术的核心和一般规律,了解与掌握技术和美术相结合后所表现的作品光鲜亮丽的外在形式,以及内在的深刻思想。
该书内容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是数字媒体艺术理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时代背景、数字媒体艺术与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与影视艺术、数字媒体与广告艺术、数字平面涉及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教育。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新媒体艺术是指利用数字技术、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创作的艺术形式。
而其中的交互性则是新媒体艺术的一大特色,它不仅使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也为美学思考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以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为切入点,探讨其带来的美学思考。
一、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及其美学意义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是指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可以进行双向沟通和互动。
相比传统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使得观众不再是 passively receiving,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到艺术创作和呈现中。
这种互动性不仅令观众获得了更加丰富、个性化的艺术体验,也为传统艺术美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可能性。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使得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更加开放。
传统的艺术作品往往是由艺术家独自完成,并呈现给观众。
而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使得观众可以直接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甚至可以成为作品的“共同创作者”。
这种开放的创作方式打破了传统艺术中“权威者”的概念,使得艺术创作变得更加民主化、多元化。
这一点不仅影响了艺术的创作方式,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直接、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
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也使得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变化多端。
传统艺术作品往往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观众只能通过视觉、听觉等有限的感官来感知。
而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使得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观众的互动行为来改变,甚至可以跨越不同的媒介和空间。
这意味着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声音、运动等更加直接的方式来感知和参与艺术作品,从而使得美学体验更加立体、多元化。
为了更好地展示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对美学思考的影响,可以参考一些具体的实践案例。
以动态雕塑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作品,通过激光、声音、光影等技术呈现出多种形式的雕塑作品,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移动和手势来改变作品的形态和意义,从而将观者和艺术作品融为一体。
这种互动性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艺术体验,也使得美学思考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文化艺术研究 A Study of Culture and Art217浅析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新媒体艺术孔莹莹(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000)摘要:中国当代艺术系统中的艺术形式多样而丰富,而艺术的发展又与社会环境和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以新媒体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向,探讨新媒体艺术的独特属性和艺术观念,并试图解析新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技术;当代艺术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下,科技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阶段,不仅发展速度迅猛,而且成果斐然。
近几年,数字技术异军突起,并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全新领域,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也包括艺术。
技术与艺术在这一时期互相交融、充分结合,其深度和广度使得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当代艺术的发展路径变得扑朔迷离、错综复杂。
科技与艺术互相影响与吸收,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一方面体现在与新技术、新媒介相伴相生的新的艺术类型,如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上,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使传统艺术的传播、接受等生存状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由此衍生出来的新媒体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在技术的催生下成为当代艺术里一支重要的队伍,并在技术的推动和艺术家们的创作努力下,逐渐派生出一些独特的艺术观念,形成了作为新媒体艺术的一些独特风格。
一、新媒体艺术特点如果说新媒体艺术是寄生于技术发展的一种艺术流派,那么它除了艺术的普遍基本特征以外,还打上了技术的烙印,贴上了“新”媒体的标签。
在高新科技的加持下,这种艺术形式改变了艺术家们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同时也扩大了艺术传播范围,丰富了艺术交流的途径。
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处于当代艺术系统中的新媒体艺术的几个基本特征:(一)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形式灵活自由新媒体艺术系统中的艺术创作活动具有更加自由灵活的形式,源自它对于传统化的媒介约束限制的摆脱。
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摘要】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已成为当今文化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首先探讨了新媒体对传统美学观念的冲击,引发了对美学定义和诠释的重新思考。
其次分析了新媒体如何塑造美学体验,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接着讨论了新媒体与审美趣味的共生关系,探讨了数字化时代审美观念的变迁。
然后探讨了新媒体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展示了新媒体在视觉和听觉艺术上的突破。
探讨了新媒体在美学价值传递中的作用,强调了新媒体对美学观念传播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展望了新媒体的美学未来,探讨了新媒体美学的社会意义以及其引领美学思潮的可能性,呼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新媒体带来的美学变革。
【关键词】新媒体、美学思考、传统观念、美学体验、审美趣味、艺术形式、创新、美学价值传递、未来展望、社会意义、美学思潮、新媒体引领、共生关系1. 引言1.1 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给美学思考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传统美学观念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挑战和冲击,传统对于美的定义和审美标准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
新媒体如电子媒体、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等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影响着人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
它们不仅改变了美学体验的方式和形式,还为艺术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空间,推动了美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新媒体与审美趣味的共生关系也成为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人们在新媒体的世界中不断探索和拓展对美的理解,同时新媒体也在不断塑造和引领人们的审美趣味。
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更在美学价值传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递着审美情感和文化理念,引领着美学思潮的变革和发展。
2. 正文2.1 新媒体对传统美学观念的冲击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美学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冲击。
传统美学观念通常依赖于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和哲学思想等传统文化形成,而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这种传统的美学框架。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方式挑战了传统美学的规范和标准。
在传统美学中,对于美的定义往往是相对固定的,例如对称、比例、色彩等因素被认为是构成美的要素。
《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研究——以动画艺术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已成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其中,动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绽放光彩。
本篇论文将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动画艺术的审美性,从艺术表现形式、受众心理反应及社会文化价值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动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美学特征和价值。
二、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新媒体时代的动画艺术,融合了传统动画与现代科技,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从二维手绘到三维立体,从静态图像到动态视频,动画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其特点包括:1. 技术创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实现高度逼真的画面效果,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2. 表现力丰富:通过色彩、光影、动作等元素,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内涵。
3. 跨文化交流:动画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成为全球观众共享的艺术形式。
三、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视觉审美:动画作品通过精美的画面、流畅的动作和丰富的色彩,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其视觉审美不仅体现在画面本身,还体现在画面的组合与构图中。
2. 情感共鸣:动画作品通过讲述故事、塑造角色,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发对作品美学的思考。
3. 创新表达:动画艺术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可以表现现实世界中无法观察到的现象,或是超越现实的想象世界。
四、动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反应在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的受众心理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娱乐性吸引:动画作品以轻松、有趣的风格吸引观众,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
2. 情感投射:观众在观看动画作品时,往往会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角色身上,与角色共同经历喜怒哀乐。
3. 文化认同:动画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认同,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五、动画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动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2023年新媒体艺术专业介绍新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兼具艺术性、技术性、交互性的综合性专业,是数字化时代下新兴的艺术门类。
在这个时代,新媒体艺术正逐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中,在影视、传媒、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今后艺术创作和表现的主要方式之一。
下面,本文详细介绍新媒体艺术专业。
一、专业概述新媒体艺术专业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型艺术。
它是一种跨学科的艺术,既要具备传统艺术的美学素养,也要熟悉计算机、软件程序、数字图像、互联网、移动设备、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的应用。
因此,新媒体艺术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数字媒体的制作和运用,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能够思考和把握当今时代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二、专业课程1. 数字媒体设计基础该课程介绍数字媒体的相关概念、基本技术、美学原理和设计方法。
重点讲解数字摄影、平面设计、3D建模、视觉特效等基础技术和数码成像原理,使学生具备数字媒体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该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直接参与数字媒体设计的实践中,了解并掌握数字媒体设计的实际应用。
2. 数字影像制作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承担数字影像制作的能力和实践技能。
通过学习摄像、剪辑和后期制作方面的技能与知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电影、电视节目、广告等影像制作项目。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影像拍摄与制作基础、影像特效技术、影像剪辑及导演语言等。
3. 数字艺术欣赏与批评该课程涉及数字艺术的概念、发展、理论及创作原则,主要介绍数字媒体艺术的历史、技术、应用和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常见的数字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该课程的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数字艺术的发展历程、基本想法和美学原则,以及对数字艺术进行批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三、就业前景随着时代的急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具备的技术和能力正受到各大行业的关注,从而将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数字媒体公司数字媒体公司是新媒体艺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
对新媒体艺术的思考一、概念界定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
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现在已经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
特点: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过: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可以让使用者和作品之间进行直接互动,而不是简单地让艺术家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公之于众,有时还会需要参观者的加入,这样才能将作品的真正内容更好地展现出来。
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与科技相结合,有时,新媒体艺术更像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
我认为新媒体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通过数字化合成技术,来虚拟现实,然后重构世界。
现在有很多加入了虚拟艺术的艺术作品,在建筑、雕塑、绘画、电影、摄影等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
在之前参观的一场新媒体艺术展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新媒体艺术。
当时参观时的感觉就是那些展品都很新奇,也很吸引人.新媒体艺术给人的感觉是类似于3D错觉艺术,但是比那更加高级,艺术家们能把一些科技结合进自己的作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画纸上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而在课上,老师对新媒体艺术的简短介绍,又使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二、对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考新媒体艺术的特殊属性对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为艺术与技术的探索带来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在现代的社会,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学艺术的发展,相对地美学艺术的发展又能使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快速革新,两者相辅相成。
同时,计算机、网络等新型工具的出现又对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将新技术融入其中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美学等艺术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
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对于美学等技术是重要的,美学的存在和创新发展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更为重要,为新媒体艺术的进步和提升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素材。
新媒体艺术的诞生和发展概述新媒体艺术是在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出现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和传统艺术之间的交叉点,以数字化媒介为基础展现创意和探索。
这种艺术形式的诞生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它开辟了艺术表达与传播的全新途径。
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实验电影和视频艺术运动,艺术家开始运用电视、录像和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并跳脱了传统绘画和雕塑的限制。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艺术逐渐发展成为跨越多媒体的艺术形式,使得艺术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互动装置、网络媒体等技术创造全新的艺术体验和创作方式。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受到了数字时代的浪潮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变得更加依赖和熟悉数字化媒体,这为新媒体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艺术家们通过互动装置、虚拟现实装置以及网络媒体等形式,与观众直接互动,打破了传统艺术作品的单向性,使观众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增强了观众参与感和沉浸感。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创作领域。
在社交媒体的普及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数字媒体平台分享、交流和评论艺术作品,这种媒体互动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艺术家们也开始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来推广自己的作品,并与观众建立更为直接的联系。
然而,与传统艺术相比,新媒体艺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媒体艺术作品很快就会过时,艺术家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来保持创新。
其次,由于新媒体艺术的跨界特性,其定义和评价标准也变得模糊不清,艺术家们需要不断探索和辩论。
另外,对于观众而言,新媒体艺术可能需要更高的技术素养和理解能力,以便真正体验和理解艺术家的创意。
总之,新媒体艺术的诞生和发展为艺术创作和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可能。
它不仅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形式和观赏方式,也使得艺术与科技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将进一步拓宽数字媒体的应用范围,提高艺术创作的创新性和互动性,为人们带来更丰富、多元的艺术体验。
《新媒体的语言》读后感马诺维奇在《新媒体的语言》一书中。
系统地分析了自计算机以来新媒体的发展,提出了新媒体发展的数值化呈现、模块化、自动化、多变性和跨码性。
他并没有像其他关于新媒体理论的书籍一样对未来媒介的发展方向进行预判和预测,而是着重于观察现有媒介的发展,总结二十世纪以来新媒介发展的成果,并以电影为参考系,重新思考新媒介的到来给旧有媒介所带来的影响。
在本书中,马诺维奇以新媒体的物质实体为开端,逐渐深入到了新媒体的形式,构建了一个媒介考古学的框架,将那些新的、基于计算机的新媒体创造艺术与过去那些呈现和模拟的技术连在一起,从而考察新媒体的文化环境。
在最后一个章节中,马诺维奇注重考察了电影这一大众文化形式与新媒体之间的联动关系,这也是本篇读书报告最为关注的重心。
在第六章电影是什么中,马诺维奇分了数字影像与运动影像的历史和电影的新语言两个部分进行讨论,马诺维奇认为我们应该在两个方向上思考电影与新媒体的关系,第一个方向是从电影到新媒体,第二个方向则是从计算机到电影。
从计算机到电影,即计算机如何生产影像。
计算机如何生产影像,不仅关涉到计算机影像的新属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计算机生产的影像如何改变了影像的文化生态问题。
在第一个方向上,马诺维奇对数字影像与运动影像进行了媒介考古学的工作,现有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的本质在于记录现实的能力。
马诺维奇认为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数字化发展,是一种向19世纪“前电影”实践的回归,原因我认为有二。
首先在“前电影”的实践中,动画作为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手动修改电影影像为主要和基础性的工作,而随着电影实践的发展,电影获得人类瞩目的主要原因在于震惊和惊奇体验,而这种体验无法与电影对真实世界的记录剥离开,因为电影的这个属性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从而产生了电影与动画的分野,同时这也构成了二十世纪纪录美学的发展的一个方面,绘画从对文艺复兴空间的重视发展到捕捉光影的印象派,再到摄影成为记录现实的静态影像,最后到电影,完成了人类对于现实无限贴近的夙愿,但是动画作为人为痕迹严重的艺术加工品,与纪录属性相悖而被人类赶到了电影领域的边缘,当然,电影这种索引的艺术与现实的直接关联也离不开胶片这一基础性的介质。
新媒体艺术的美学研究一、新媒体艺术美学的概念新媒体艺术美学是对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审美功能和审美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的学科领域。
它是对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和规律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是对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表现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的学术思考。
新媒体艺术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观念、审美体验、审美表达和审美教育等多个方面,是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
新媒体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数字艺术、互动艺术、网络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其审美特征和审美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前卫性。
新媒体艺术美学的内涵包括传统美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涉及到艺术创作的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表现、审美与教育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前瞻性。
新媒体艺术美学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媒体性:新媒体艺术美学的创作形式多样,可以融合声音、图像、文字、影像等多种媒体元素,具有较强的视听效果和表现力。
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以多媒体形式呈现,能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拓展了传统艺术形式的边界。
2. 互动性:新媒体艺术作品通常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观众可以通过参与、操纵或接触作品来实现与艺术作品的互动,从而产生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使得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艺术创作和表现中去,实现了艺术与生活、观众与作品的有机结合。
3. 跨界性:新媒体艺术美学融合了艺术、科技和人文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较强的跨界性和综合性。
新媒体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艺术传统和表现形式,而是可以融入到多种科技元素和人文思想中,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丰富了艺术的内涵。
4. 虚拟实境性:新媒体艺术美学作品常常涉及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虚拟实境技术,具有较强的超现实性和超验性。
新媒体艺术的虚拟实境性使得艺术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二维或三维表现形式,而是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和超验的审美体验,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媒介、文化、技术美学与想象力消费一、媒介美学与想象力消费媒介美学与想象力消费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媒介、文化和技术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想象力消费。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探讨媒介美学与想象力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媒介美学的概念,媒介美学是指对媒介(如电影、电视、广告等)进行审美分析的学科。
它关注媒介如何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元素以及叙事结构、符号系统等方面,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不仅传递信息,还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消费则是指人们在使用媒介时,通过想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这种消费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艺术创作和娱乐活动,还包括虚拟现实、游戏、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
想象力消费的核心在于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而媒介正是满足这些需求的重要工具。
媒介美学为想象力消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对媒介的审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美学价值和创意元素,从而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部成功的电影往往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富有创意的视觉效果,这些都是想象力消费的源泉。
想象力消费推动了媒介美学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媒介的需求和期望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媒介不断创新和发展,从而形成了新的美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人们对媒介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媒介美学的研究和实践。
媒介、文化和技术美学共同塑造了想象力消费的形态。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媒介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存在差异,这使得想象力消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技术的发展也为想象力消费提供了新的可能,如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都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想象力消费体验。
媒介美学与想象力消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媒介美学为想象力消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而想象力消费则推动了媒介美学的发展和创新。
101夏开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气氛美学与新媒体艺术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德国当代美学家格诺特·柏梅(Gernot Böhme ,又译格诺特·波默)把“气氛”(atmospheres )概念引入美学中,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美学。
不过,就像柏梅自己也承认的那样,一种美学能够称得上“新”,必然是对艺术发展动态做出了某种回应。
从这点来看,柏梅所谓的新美学仍然是不够“新”的[1],它虽有所拓展,但总体来看依然充满了传统美学的味道。
虽然柏梅也偶尔论及一些当代艺术,比如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 )的作品,但总体上态度是审慎的,并未充分展开。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柏梅的不少论述实际上已经触及或暗示了这样的可能性:气氛美学可以被运用到对新媒体艺术或本文所说的非物质装置的解析中,甚至将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非物质装置的特性。
因此,本文试图在弄清柏梅气氛美学的基础上,探讨气氛与非物质装置作品之间的关系,进而讨论非物质装置的新物质性问题,同时尝试引入“原象”概念,对这种新物质性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和扩展。
【摘 要】 柏梅的气氛美学强调人在某个空间因身体性在场而获得的感受,气氛艺术则是制造某个场景并邀请观众置身其中而进行体验。
作为气氛艺术的典范,非物质装置以虚拟化的方式让观众摆脱对事物物质性的关注,并以沉浸在某个空间的方式体验气氛。
但在新唯物主义者看来,数字物和数字艺术具有一种新物质性。
非物质本身就是一种特别的物质,它完全可以成为激活物质的东西。
我们可以用“原象”概念概括这种特征。
原象就是非物质装置的新物质性,是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互动和再生。
原象的不确定性使世界秩序和意义得以重组,因而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可能性;原象的不可预期性使作品成为观众作为参与者干预之下的偶然形成物。
它是事件性的,重构了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气氛美学;新媒体艺术;非物质装置;新物质性;原象[1] 比如克里斯蒂安·保罗就认为与“新美学”密切相关的是“后数字”和“后互联网”这些艺术实践形式。
我现在的新美学观我的新美学观:一、弘扬新思想:1.追求真理、美和善:真理是必不可少的,有事实基础,反映客观规律,人们必须努力追求真理,美和善也是相当宝贵的,人们通过发展和完善艺术,探索发现、塑造美,通过道德审美与道德实践来发现和塑造善。
2.注重审美创新:审美创新要超越传统,借鉴、结合多种美学形式,注重新的结合和潜台词,形成更加饱满完整的审美形态和结构。
3.注重实践:实践能够更好地检验一切真理和理论,才能实现艺术与审美创新。
二、扩展新美学范畴维度:1.延伸美学边界:美学范围在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文学、艺术、审美、宗教等美学范畴之外,人们还能与理论、历史、诗歌、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结合,扩展出更加系统、完整的美学体系。
2.形成美学跨学科的一体化:一方面,多重学科的结合会丰富美学的视野、研究方式,从而更加深入地去探索审美;另一方面,美学作为一门学问,实践性强,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指导和工程应用,共同推动人类文化进步。
三、对美学的运用与实践:1.坚守文艺传统的改造:文艺传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做出改造,以新的思维思想把文艺传统发扬光大。
2.艺术及其审美意义的发掘:要通过探索、深入细致地发掘和挖掘艺术与审美的隐含性和寓意,使艺术有更加深刻的审美意义和涵义。
3.形成系统完备的审美思想:形成更加完整的审美思想体系,提供良好的指导及标准,帮助大家系统、完整地学习美学,发展出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
四、面向未来的新美学重建:1.多元化的美学思想:开放性美学观不断拓宽,尊重多元多样美学思想,为美学细分、深入研究,扩展疆土,在美学创新大家庭中,用心去探究和体验美的触控,发现和建构新的美学新体验。
2.关注精神的养护:我们要关注美的触控与精神的养护,构建浪漫、智慧、平等、理性的精神新生活,提高精神质量,实现人的精神自由,丰富精神的内容,营造情感的乐园空间,使人们增强审美情趣,获得新的精神满足感。
3.未来式审美:要把新信息时代中的生活体验、科技新技术新媒体应用,潜心钻研研究,创造性地发掘和研究,提出新意见与认识,全面实现新美学价值传播,实现未来式审美创意,让未来审美更加多元化、多样化。
浅谈新媒体艺术的音乐美学徐菲【摘要】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从审美渊源来看,新媒体音乐系从传统音乐发展而来,并运用了多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科技,但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可能脱离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规范的。
在新媒体环境下,音乐艺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亦有所变化。
因此,音乐的文化吸引力在广度和深度上同样得到了加强。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2页(P88-89)【关键词】新媒体艺术;音乐美学;传统媒体;音乐发展;传统音乐;媒体环境;艺术传播;音乐系【作者】徐菲【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音乐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12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从审美渊源来看,新媒体音乐系从传统音乐发展而来,并运用了多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科技,但在本质上,它还是不可能脱离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规范的。
在新媒体环境下,音乐艺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亦有所变化。
因此,音乐的文化吸引力在广度和深度上同样得到了加强。
一“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目前,新媒体被定义为以网络大环境为基础出现的一种媒体的传播形态,也有学者把它定义为“互动式的数字化复合式媒体”。
广泛地来说,新媒体艺术作品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信息”媒介为基本语言和最小构成单位的新的艺术学科门类,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码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不确定性,在现代社会科技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很多作品是利用影音技术、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的基本媒介的,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
新媒体艺术起源于观念艺术。
它作为当代艺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并且更多地体现在艺术实践上。
艺术实践离不开社会现实,所以,它也应当活跃于现实生活中。
新媒体艺术离不开数字媒介和技术,但无论怎样强调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的表现形式如何变幻莫测,创作作品的方式如何多种多样,交互接口的装置如何出人意料,信息主体客体之间的联结如何广泛分布,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还是由观念驱动技术的艺术性创造活动,它的本质还是艺术,因为仅仅通过技术应用来实现的创作不能称为艺术创作。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章教案第⼆章数字媒体艺术美学●教学⽬的:(1)了解照⽚合成与拼贴艺术与数字艺术的渊源;(2)了解数字电影和动画、⽹络和游戏艺术的特征。
●教学重点:(1)了解照⽚合成与拼贴艺术与数字艺术的渊源。
●教学难点:(1)了解照⽚合成与拼贴艺术与数字艺术的渊源。
●教学计划:使⽤4课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其中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0课时。
●教学⽅法与⼿段:讲授法,教案。
●教学内容:⼀、图像拼贴与现代艺术1、数字图像的重构美学和传统艺术的创作⽅式不同,数字媒体艺术往往采⽤现成的数字媒材(照⽚、图⽚、绘画等)通过剪辑、结构、拼贴、重组的⽅法,来产⽣荒诞的、梦幻的、具有独特视觉冲击⼒的作品。
这种创意思想可以界定为利⽤拼贴和同构等⼿法,将元素组合在⼀个相互异质的空间中,并使编织进作品中的符号和图像,在互⽂中⾃动产⽣意义。
数字重构美学特征是:通过对图像的解构、扭曲、重组或融合,来产⽣⼀种充满荒诞、⽆理、⿊⾊幽默和诙谐搞笑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氛围。
这类作品也反映了计算机在解构和重构传统摄影媒材⽅⾯的强⼤处理⼿段。
2、毕加索与现代艺术的诞⽣⽴体主义出现的意义:⽴体主义⽤物体的各个侧⾯取代所有的单⼀视.点。
舍弃了画⾯特殊的三维视错觉绘画⽅式,⽽是通过图纹、光线、质感,在画⾯上的相互影响阐释作者的视⾓,在传递信息中激发观众的参与性。
―马歇尔?麦克卢汉评毕加索⽴体主义绘画舍弃了远近法的视错觉,给予物体以全⽅位的感知,使观众能⾝临其境,充分把握作品传达的信息,显⽰了“媒体即信息”的理念。
代表性作品:(1)《亚威农少⼥》是20世纪初艺术转型的代表作品,它被普遍视为⽴体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雏形之作。
从那时起,艺术的表达从⼆维的透视转向平⾯化。
作品描绘了巴塞罗那妓院中五个裸体的妓⼥。
毕加索在⼯维平⾯内对艺术原有的表达⽅式进⾏了改造。
同时,放弃了透视法,彻底告别了传统的欧洲绘画模式。
《亚威农少⼥》 (布上油画)毕加索 1907)(2)《藤椅上的静物》(毕加索,1912)油画史上拼贴艺术的开篇之作,也是现代西⽅艺术上第⼀个拼贴作品。
概念做了细致研究,按照他的看法,影像艺术使自发性和共时性成为可能。
“视频技术的同步记录传输和多维展示形象的性能对这些艺术家们具有吸引力,探讨时间的瞬间性和同步性成为他们共同关注问题,这一问题恰巧就是电影所忽略的,作为一种主要在时间的维度上展开的媒介,视频艺术呈现出多种对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被视频技术设备的功能所打乱。
”①影像艺术诗人比尔·维奥拉将影像比喻成一种凝视现实、同时进入藏身于现实中的世界的途径,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探讨,揭示出他对生命弧线的提问和沉思。
在他新的影像声音装置作品《致千禧年的五个天使》(Five Angels for the Millennium)中,以五个影像分开陈列于一个L型的大空间里,影像包括“启程”、“诞生”“火”“堕落”“创造”等标题。
维奥拉以象征性的手法——高空跳水的动作来描述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充分表现了对科技媒体、空间、时间与观念的掌握。
尽管新媒体作品喜欢利用空间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表达,虚拟空间却不是真实的空间。
“在赛博空间没有空间!”②虚拟空间是另类的空间,它为交互性的审美体验提供了可能性。
第五节 艺术体验:在线交互式的游戏审美新的存在方式、表现方式和时空观自然造就了新的艺术体验。
比如,录像艺术的空间感必然促使观众参与到录像装置艺术作品中,是一种在场(On Spot)的审美;网络艺术中超链接的表达方式和共时性特点,使得观众也成为作品创造者之一,是一种在线(Online)的审美。
交互式艺术体验产生是必然的。
艺术家在更加纯熟地运用传统表现手段的同时,又在科学技术的诱导下,开始使用声、光、电和信息等一系列的新媒介。
新时代的艺术家通过图像、声音、虚拟环境等各种表现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发挥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即时性、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生命本来具有的交融性,由此构成了一部历史上任①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 NEW MEDIA ART》[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54页② Lev Manovich.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M].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2001, Page 252何艺术表现也无法达到的,由光、时间、运动、与视觉、听觉、触觉相融合的新型感官空间,创造了一种历史上从未有人体验过的互动艺术。
在网络世界里,互动不只是一种可能性,而是必须的行为。
我们可以从认知建构和艺术家和观者的主客体关系变化的角度理解它所呈现的新的艺术经验。
1、交互性审美:新型的艺术创作和观看之间的关系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
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
你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以及你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会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
网络与数字科技最主要特点就是为促使观众(使用者)和作品进行互动并介入参与作品转化与演变。
这些作品可能是显示于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统、抑或环境式的结构;但共通点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藉由触摸、在空间中的移动、抑或所发出的声音。
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观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性质的。
连结性乃超越时空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导致的结果。
在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搜寻天涯远方的数据库以及信息档案、渗透到异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
在面对和评析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时,我们要提问的问题是:作品具有何种特质的连结性与(或)互动性?它是否让观者参与了新影像、新经验、以及新思维的创造。
”①互动性成为数字化艺术最鲜明的特征。
罗伊·阿斯科特的意思是:在艺术方面,个人表达与个人创意已经由艺术家延伸到了观众,人们对艺术家的要求不再是创作动人的内容,而是设计环境、空间,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艺术家现在所做的不再是在现实世界中取样以反映他的个人观点,而是构造框架,任由观众在其中创造自己的世界。
在新媒体艺术中,交互是多方面:艺术家与观者、艺术家与科学家和艺术人员、艺术家与机器、观众与观众、观众与机器、访客与作品之间都有互动关系。
①罗伊·阿斯科特的新媒体艺术专栏[EB]. /zhuanti/1112_04/index.html比如,互动艺术展现了一种数据(图像、文本、声音)的流动和一系列虚拟的智能结构、环境和网络。
在这种方式中,观众能影响这种流动、修改结构、参与环境或驾驭网络,由此发展为直接介入影像艺术的电子交流。
人们第一次意识到:艺术可以参与。
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加拿大艺术家乔治·布尔斯·米勒(George Bures Miller)和简瑞·卡迪夫(Jeanet Cardiff)合作的《天堂院》,很巧妙地提供给观众一种融合虚拟与实景的新剧场经验,让观众的身体透过时空的转移进入一种复杂而动感的旅程。
对于影像艺术而言,新技术词汇语境的贡献在于这些技术手段带来两个基本的文本性能:即时和互动。
“即时和互动的文本促使一个不同于电视和电影的‘开放式’的影像文本的形成,影像作品的原意和图像可以被不断的修改和改变走向,它的文本重点在于作品的过程,观看者也是这个过程的一员,观众的作用是对这个开放文本作出一些反馈。
”①交互式的审美体验在网络艺术中表现最为明显。
这里所指的网络艺术是一种狭义的网络艺术。
“狭义的网络艺术是指通过包交换在因特网上传播的数码艺术,相当于英语中的Net Art 或者Art Online。
”②网络传播的特性是交互性。
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具有双向作用的个体,其个性化特征又在其中有很好的显现。
“网络使信息的个人化、分散化成为可能。
网络传播具有非强迫性,网络传播的过程完全是开放的、非强迫性的。
不过,从传播效果来看,却不及传统媒介的传播效果。
信息的强迫性固然引起受众的反感,但这样的传播方式却能够保证为广大观众接受。
”③网络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差异就是作者权(Authorship)的转移。
过去,一个画家可以是作品唯一的创作者,但数码艺术工作者却只是为作品提供最初概念的人。
随着技术人员的加入,作品会逐渐改变,最后出来的是共同创作的成果。
新媒体艺术尽量不去重复别人以前见过的事,要给人新的视觉经验,或者说单纯的视觉经验还不够,而应该是全身心的新感受。
“艺术家的工作不再是他传统角色中的创造内容,而在于创造能够憾动人心的环境,观众在其中能够经由互动参与影像、概念与经验的产生。
”④网络艺术家在网络中架构出一个舞台,让参与者由被动的观众角色摇身一变成为主动的表演者。
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而“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①朱其.《VIDEO:20世纪后期的新媒介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78页②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第11页③曾耀农杨柳.《网络传播的审美特性》[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5,(9)第13卷第3期④关明新.《如何在图像时代中解读艺术作品》[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第25卷第1期:第82页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而更在于它的形成过程。
”①比如,新媒体艺术作品《可读城市》,在这个装置中,一辆自行车放在三个巨大的投影屏幕中,当观众骑上车去时,他同时出现在曼哈顿、阿姆斯特丹和汉堡的城市上,城市的街道、行人、商店、广告牌由构成单词和句子的字母组成,并随脚踏车的运动而出现或者消失。
试想,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观众,就不成其为一件完整的作品了。
互动成为网络当仁不让的理由,互动和虚拟是计算机视觉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使艺术趋向无限开放性。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搭建了一个平台,作品需要靠观众的参与和游戏来完成。
这使艺术作品的内涵不断延展,其主题往往会因为游戏的结果不同而被赋予了多义性。
”②2、未完成的美感互动的审美体验使得艺术作品本身成为一个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
如果观众参与了作品的创作,那么艺术的体验就是常新的,艺术品就是动态的。
观众每一次点击鼠标、每一次进入艺术品当中都可以改变艺术品的叙事结构、造成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结果。
在新媒体艺术的词典里,完成不代表盖棺定论,而是更新改进的开始。
对于新媒介艺术家而言,艺术创造的过程比一件具体的作品的完成要重要。
“他们甚至希望创造一个新的、充满种种发展可能性的、未定型的作品来探索艺术创造的边界,将艺术感性和科技理性的互动推向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和前沿,而并不仅仅满足于一个审美对象的创造和审美符号的生成。
”③比如,2001年,由奥地利许多青年艺术家组成的团队推出的作品《互动城市》,这件作品连接了两岸城市的动脉,当观众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铺设的地面枕木上走动时,通过电脑的记录,在另一个城市同样装置在地面上的枕木便会浮起,像有个隐形人走过。
这个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现在已经重新制作过很多改革的版本,让它的整体更加显得完美。
这是科技艺术向时间挑战而将创意概念延续的方式。
①刘洋.《谈谈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人文性观念和技术性观念的关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11),第20卷,第11期:第88页②许苍.《闪客时代平民的狂欢》[J].《新闻周刊》2003,(3)③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 NEW MEDIA ART》[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22页3、游戏功能:在数字化的世界里自由畅游新媒体艺术还彰示着影像文化的另一重要维度——游戏功能,把观影的体验功能与新媒体艺术,特别是网络艺术的播映功能结合在一起,让网站与文本形成互动,促使访客产生“融入、代理、转变”的新型美学体验,即“融入”到“浸入本文世界的体验”,“代理”慢慢演化为“我们参与本文的能力”,“转变”成为“电子本文赋予我们的在一个始终充满变化的世界中转变立场、改变身份、扮演角色或成为变形人的能力”。
所以,这种影像文本与新媒体艺术共同提供了观影或游戏体验时的数字魔力。
①以网络为主的传播媒介带来了艺术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以及传受关系的变化,而传播效果也起了相应的变化,也就是审美效果的变化: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契合了游戏的本质,两者紧密结合,统一到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
虚拟社区以及游戏斗争的背后是人与人的交流,游戏者分明能感受到虚拟背后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