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流行病学(六)Meta分析及其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89
Meta分析及其应⽤概述1976年英国教育⼼理学家G. V. Glass在教育学⽂献综述中⾸次命名Meta分析,并将其定义为:“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arge collection of analysis results from individual studies for the purpose of integrating the findings”。
Meta分析并⾮⼀种单纯的统计学⽅法,⽽是⼀个汇总多个同类研究结果,并对研究效应进⾏定量合并的分析研究过程,包括提出研究问题,收集相关⽂献、制定⽂献纳⼊和排除标准、提取⽂献信息、统计学处理和报告结果等,是⼀种定量的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
Meta分析最先在教育学和⼼理学领域应⽤,从80年代后期起,Meta分析⽂献⼤量涌现,并逐步引⼊中国。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在医学领域尤其是临床医学和公共卫⽣领域的应⽤⽇益⼴泛。
例如,1988年临床上对短暂性脑缺⾎发作患者是否能应⽤抗凝药预防中风存在很⼤争议,研究结果互相⽭盾,Meta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抗凝药能使脑⾎管病患者死于中风、⼼肌梗死的风险减少22%,这⼀结果使临床上对短暂性脑缺⾎发作患者使⽤抗凝药问题取得了公识。
在流⾏病学研究中,⼈们常发现⼀些关联强度较弱但⼜具有潜在重要公共卫⽣意义的危险因素,如被动吸烟与肺癌、⼝服避孕药与乳腺癌、饮咖啡与冠⼼病等。
例如,美国环保局根据19个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对⼥性被动吸烟与肺癌的关系进⾏Meta分析,结果表明,被动吸烟使⼥性患肺癌的风险增加42%,并据此结果将被动吸烟列为致癌物。
M e t a分析基本原理假定从⼀个均数为1.5、标准差为0.7的正态总体中作随机抽样,样本含量分别为20、50、100、200、300、500、1000,不同样本含量均作20次抽样,共得140个样本。
现以样本均数为横坐标,样本含量为纵坐标作散点图,可见散点以样本含量较⼤的均数为轴,左右基本对称。
Meta分析Meta分析是指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多个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和概括,以提供量化的平均效果来回答研究的问题.其优点是通过增大样本含量来增加结论的可信度,解决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 meta分析是对同一课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定量的综合性分析。
它是文献的量化综述,是以同一课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为研究对象,在严格设计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多个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客观、定量的综合分析。
meta分析的主要优点有:1)能对同一课题的多项研究结果的一致性进行评价;2)对同一课题的多项研究结果作系统性评价和总结;3)提出一些新的研究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4)当受制于某些条件时,如时间或研究对象的限制,meta分析不失为一种选择;5)从方法学的角度,对现阶段某课题的研究设计进行评价;6)发现某些单个研究未阐明的问题;7)对小样本的临床实验研究,meta分析可以统计效能和效应值估计的精确度。
因此,设计合理,严密的meta分析文章能对证据进行更客观的评价(与传统的描述性的综述相比),对效应指标进行更准确、客观的评估,并能解释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异质性。
meta分析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是与循证医学的思想完全一致的,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Meta分析的起源Meta分析的前身源于Fisher 1920年“合并P值”的思想;1955年由Beecher首次提出初步的概念;1976年心理学家Glass进一步按照其思想发展为“合并统计量”,称之为Meta分析;1979年英国临床流行病学家Archie Cochrane提出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SR)的概念,并发表了《激素治疗早产孕妇降低新生儿死亡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什么是Meta分析Meta分析国内翻译为“荟萃分析”,定义是“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large collection of analysis results from individual studies for thepurpose of integrating the findings.”中文翻译:对具备特定条件的、同课题的诸多研究结果进行综合的一类统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