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精选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18.22 KB
- 文档页数:7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1.引言要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首先必须与女性主义结合起来,而女性主义又是跟女权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
他们共同的基调就是要消除两性的差别,改变女性受歧视、受压迫的现状。
从20 世纪70 年代初开始,女性主义者们发现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受教育权、就业权和选举权等社会政治领域,并且在文化领域内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为此,女性主义首次将性别引入到对文学批评的研究中,旨在揭示女性在社会、历史、文化中处于最低层的根源,通过探讨性别与原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向传统的以男权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发起挑战,从而达到赋予女性话语权、提高女性社会政治地位、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汲取了女性主义思想的精髓,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兴起便一路高歌,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在众多翻译理论中脱颖而出,以迅猛的势头不断发展起来。
其代表人物包括Simon, Flotow, Chamberlain, Godard 等。
从理论上来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解构主义翻译观、后殖民主义翻译观以及文化学翻译观如出一辙,都具有全新的研究视角,突出强调翻译的政治性。
翻译的政治(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 ) 是来自孟加拉国的斯皮瓦克于1993 年在《局外的教学机器》(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一书中提出的命题,主要指翻译在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呈现或隐现的权力关系,主观因素涉及译者的能力、身份、操纵策略与组织方式,客观因素则是含媒体、出版社、期刊等在内的赞助人制度、作为成果的译作以及暴力与挪用等层面。
在书中,作者对“翻译的政治”的内涵、外延以及产生的语境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对其中包含的权利内容作了深刻的讨论,将此命题推上了科学化的轨道。
翻译的政治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学、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以及后结构主义等领域。
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奠基人Simon 在其《翻译的性别》(Gender in Translation) 一书中也提出了翻译的政治的论题,只是采用了“传译的政治”(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这种说法。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文学翻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译者在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时,不仅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还要注入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是确立翻译个性的基础。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性格、生活经历和审美取向,这些个体特质将直接影响到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译文的呈现。
正是这些个性化的特质,才使得不同译者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所呈现出来的译文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是保持文学作品鲜活性的关键。
文学作品是有生命力的,而译者必须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原作中的鲜活情感和生动意象传递给目标读者。
译者主体性对于在译文中保持原作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主体性是促进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桥梁。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观念与情感共鸣的传递。
译者的主体性使得文学作品得以在不同文化间建立起共鸣和联系,从而实现文学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需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手段来实现。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些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1. 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在文学翻译中,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义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原作中的情感和意义传递给目标读者。
译者应该尽量贴近原作的情感蕴含和文化内涵,保持原作的情感张力和精神迸发。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通过增加修辞手法、运用特定语言风格和结构等手段来使译文更贴近原作的情感和意义,从而实现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 注入译者个人的审美情趣译者的审美情趣对译文的呈现具有重要影响,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审美观念和语言风格,注入译文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译文产生特定的审美效果。
通过增加修辞手法、塑造特定的意象和情感表达等方式,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展现个人的审美情趣,使译文更具艺术感和生命力。
摘要:传统的翻译理论注重译本的忠实,强调与原作对等,而译者本人则被看做是翻译机器、仆人。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开始得到学界的关注。
本文以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为研究对象,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从文本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几个方面着手,探究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老人与海》[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2一、引言文学翻译,包括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是翻译的重要形式。
不同于非文学翻译,文学作品的译者多是作家,其本身的创作意识决定了他们在翻译过程中主观意识的发挥。
杨武能对文学翻译的译者曾作如下分析:“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都是他们的创作的客体。
而在这整个创作性的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
基于此,本文以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为例,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文本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的影响,探究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主体性是主体的一种内在能动性,它作用于主体的对象性客体,是主体意识的外化。
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长河中,作者中心论和原作中心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否以原作为中心,忠实地再现原文是评判译作好坏的主要标准。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被提出,人们对翻译有了重新的认识,翻译研究者开始把译者放在主要的地位研究。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定义主体性呢?学者查明建和田雨将其定义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2]。
译者的主体性受其主体意识的操纵,中国翻译学者许钧认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意识”[3]。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种较新的翻译观念,其指出翻译时应该考虑到译者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情感表达,将自己的个人特色融入到翻译过程中,这样能够使译文更贴近原文的精神和风格,同时也能够赋予译本新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看,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问题,译者需要借助自己的主体性来解决问题,而译者主体性的应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理解原文的主体性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自我认识与创作所产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呈现,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就是一种主体性的表达。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通过自己的认知和领悟,切实理解原文的主题、人物性格及背景等重要内容,才能在翻译过程中表达出原作的意境和情感,这就要求译者有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原文与译文的互通。
比如,翻译《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时,译者需要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以及原作所表达的深刻意境,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让译文表达出与原作同样的深刻含义。
二、译者的语言表达和风格译者可以融入自己的语言特色和表达风格,使译本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但同时需要遵循原作的文体和语言风格。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在保证原作的风格和译文的流畅性之间进行权衡。
比如,翻译《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名著时,译者需要准确表现原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同时采用风格优美的中文表达,准确传达出原作的情感和思想。
三、译者的艺术创新译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添加适当的情节、语言或细节等元素,进行艺术创新。
这种创新并不是单纯改变原作,而是在保留原作核心思想和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创新,使译本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成就。
比如,在翻译《小王子》这本书时,译者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些更加精彩的情节和细节,同时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思想核心不变。
总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过程,需要兼顾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原作的内在精神,以达到最佳的文学艺术效果。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加入的个人理解、感情、审美观点等因素。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于译作的质量和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进行浅析。
可以说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译者在翻译这些作品时难免会受到情感、审美等因素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改动原文,而是指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译者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译者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符合文学作品的特点。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复杂性,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全面理解原作的内涵和风格,然后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无法完全做到对原作的机械翻译,而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重新创作出适合目标读者接受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需要在保持原作思想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达和结构调整来呈现出译者个人的风格。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丰富译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形式,它需要通过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可以使译作在表达方式和感染力上更加丰富和生动。
译者可以通过合理的语言调整和情感投入,使译作更好地契合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为译作赋予新的生命力和魅力。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
teiner)将阐释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文学翻译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对翻译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再创作,将原文重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语言信息,还要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和品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将原著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译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译文语言,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得当,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再创作译文,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信息和含义,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
译者的主体性在译作中的体现作者:张晓菲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第07期摘要:在《呼啸山庄》的众多译本中,杨苡和方平的两个译本广受读者欢迎。
两位翻译家都受过良好教育,翻译态度亦都勤恳认真,但两个译本在人称称谓、遣词造句、语言风格的选择和斟酌方面大有不同,甚至译者在译序和译后记中体现出的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
本文从描写翻译学理论出发,探讨了译者的性别差异、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和个人的学术背景对译本的巨大影响,彰显出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和翻译批评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必须以忠实原作为基准,否则就是胡译乱译了。
关键词:《呼啸山庄》;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的性别差异;时代社会背景;学术背景1.导言《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小说,也奠定了她作为英国小说家的地位。
尽管这本书的艺术价值曾饱受争议,但现在普遍认为,该书在艺术上超过了《简·爱》。
杨苡和方平分别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将该书译成中文。
两个译本都广受当时的读者欢迎,但细细读来,大有不同。
两位译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翻译的态度又极其认真,如果仅从传统的规范性翻译批评角度来审视两个译本的语言转换是否忠实,是否流畅,则很难解释两个译本为何在人称称谓、词汇选择、句式变换和语言风格等上有那么多的不同。
而若从描写翻译学理论的角度,突显译者的主体性,从译者的性别差异、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和个人的学术背景来探讨两个译本的差别,则比较顺畅合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描写翻译学理论兴起,译者的主体性逐渐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描写翻译学派对翻译有两个基本的认识。
一个是翻译的…不完整性‟(partiality),就是说你不可能把原文百分之百统统翻到译文中去。
在这个基础上导出描写学派的另一个认识,即任何翻译都经过了译者程度不等的摆布(manipulation)。
因此同一个原文会在不同的译者手里,会在不同的的时代出现许多不同的译文。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摘要】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借助自身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情感体验,赋予原作独特的诠释和表达。
本文首先从翻译的定义和主体性入手,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特点和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以及译者主体性在实际翻译中的表现方式和与原文的关系。
接着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实际应用,讨论了其作用和局限性,并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与看法做出总结。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以启发出更具个性和魅力的译文,但也可能使原文的意境和细节有所偏离。
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自身主体性,以确保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作又能传达出独特的译者风格。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翻译、定义、重要性、表现方式、关系、实际应用、作用、局限性、理解、看法1. 引言1.1 翻译的定义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指的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字或口头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翻译扮演着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的角色。
通过翻译,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作品和思想,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不仅仅对文字进行准确的转换,还要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确保所译文本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最终翻译成果的质量和效果。
了解并认识译者的主体性对于深入理解文学翻译的本质和意义至关重要。
1.2 翻译的主体性翻译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审美情趣所表现出来的特质。
翻译并非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个充满个人色彩和体验的艺术过程。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每位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这些因素会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译者主体性不仅能够为译文增添个性和鲜活感,还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的内涵和风格。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许渊冲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论文导读::木文通过对许渊冲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在古诗词的翻译中以创补失再现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的文学翻译思想的分析,阐释了其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体现。
论文关键词:许渊冲, 主体性,以创补矢意美,音美,形美引言: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也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
在其一生中翻译了大量的英法互译作品,数量之大,质量之高,他通过自己六十年的文学翻译实践(用中、英、法文出版了五十多本文学作品,把两千多首诗词译成英法韵文)提出了许多有真知灼见的文学翻译理论,为中国译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所有的这些都是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积极发挥创造性、主体性的体现。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证实了自己提出的理论,并再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他的主体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中以创补失再现原文的“三美〃一"意美〃、“音美〃、"形美〃。
一译者的主体性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和跨时空的复杂活动。
译者一作为翻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
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主体性是指主体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能动的改造客体,影响客体,甚至控制客体使之为主体服务。
同样,译者的主体性则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对原文进行改造或对其产生影响。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被动的转述原文的意义, 而是要在仔细阅读原文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体会作者思想,然后能动的将原作者思想意图尽可能真实的表达出来也即翻译。
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译者自身不同的个人经历,观点、立场等就会不可避免的在译文中融入译者自己的风格,在译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加入自己的创作和主观因素,所以说译作是译者发挥主体性、创造性,是其再创作的产物。
解构主义理论家宣称,译者是创造的主体,翻译文木是创造的新生语言。
①译者的创造性由此可见一般。
浅谈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发挥作者:李向清迟文成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旨在阐述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使得翻译不可能完全的出现等值或者等效的终极作品,进而出现翻译主体性的创造性发挥。
关键词:翻译主体性创造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04-021 传统的翻译学传统翻译学以原语为中心,以译品是否忠实原语文本来评价译品的优劣。
它简单狭义地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
传统翻译理论家从翻译名家的翻译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些经验,然后浓缩成“标准”,如严复的“信、达、雅”和泰勒的“三原则”。
同时他们过分地强调语言间的共性和语言规律的客观性,把语言规律等同于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最后通过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制定出规范,即翻译技巧,并用这些标准和技巧规范跨越时空地指导所有的翻译实践,鉴定翻译的终极产品。
法国翻译家巴特认为译者是原作的仆人。
歌德曾不客气地把翻译家比喻为下流的职业媒人。
译者被看作是原作者和原作的仆人、附庸,完全不能拥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任务只是忠实地再现原文意思。
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到,如果让他描述译者这一角色的话,他会用“隐身(invisibility)”这个词汇,意思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隐身,作品看不到译者的痕迹。
在中国翻译史上,译者的地位同样不高。
在周代,译员又统称为“舌人”。
所谓“舌人”,就是口头传达别人意思,像鹦鹉学舌一样。
国内翻译界知名学者、四川外语学院高翻学院院长廖七一教授说,“作为一名仆人,译者应该在思想上和风格上忠实于原文和主人。
对原文任何改变都是不被容许的,包括长度、顺序和原文的任何语言特征。
”2 译者主体性的创造性发挥产生的原因翻译主体性也就是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策动者,一方面具有许多不依赖于作为客体的原作而存在的独立性,要达到翻译的目的,他就必须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主体性的发挥也并不是没有限度和范围的。
145从翻译工作的本质来看,这一过程属于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作品性质和翻译者都会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效果产生相应影响。
这也是不同翻译版本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版本中,其翻译工作开展的切入点和侧重点有细微差异。
一、文学性与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1.文学性的具体体现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学性是基于不同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来反映和体现的。
首先,从文学性的理解维度来讲,文学性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
在文学性的背景下,这些内涵的维度是一种并存关系,即使部分内涵分析在角度上存在对立性[1]。
在对文学性基本内涵的理解产生差异后,则会进一步衍生出不同的翻译理论。
具体的翻译工作在不同的翻译理论指导下会在具体内容的翻译上产生差异,而从文学性的角度切入进行分析,可知文学性的典型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语言和修辞方法体现文学性。
第二,通过文体风格体现文学性。
2.译者主体性的具体体现第一,文本选择中体现的主体性。
主要是指从翻译者的角度讲,在文学作品翻译工作开展之前,会通过主观选择的方式,决定翻译哪位作家的什么作品[2]。
在作品选择过程中,翻译者还可以更进一步对翻译的作品主题和时代背景进行选择。
从本质上来讲,这个选择的过程是非常具有主观性的,所谓来源于客观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的时代背景和语言文化环境上。
但从翻译专业和翻译效果的角度来讲,文本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主观上划定翻译范围和翻译风格的过程。
第二,作品理解阶段的主体性。
这方面的主体性体现主要集中在一些非文本理解的维度上。
非文本理解的内容由于包含作者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不同的翻译者对其理解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差别,会造成在这些非文本因素的分析和理解与翻译中,翻译者的主体性会存在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
第三,翻译呈现过程中的主体性。
主要是指不同的翻译者其对于翻译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驾驭程度有所差异,即便在翻译内容的基础含义上,不同翻译者在相应的内容和含义理解方面有一定的趋同性,但经过转化和二次呈现后,不同的翻译者由于其理解翻译表达能力上的差异,也会产生来源于其主体层面的差异。
试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作者:于琦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摘要:在文学翻译中,需要以原文为中心,忠实于文学原作者情感与原文中语句含义。
因此,本文以《追风筝的人》为例子,就《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主要内容、译者主体性在《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中具体体现进行论述。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翻译风格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是重要主体,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等对作品翻译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翻译研究开始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受到众多方面广泛关注、分析、研究。
因此,本文以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为例子,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主要内容《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一部经典作品。
其主要内容讲述了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童年生活及其长大后为了自己、父亲进行赎罪的过程。
小说紧紧围绕阿米尔与周边人群之间在亲情、友情之间关系为重要叙事主体,对中东地区文化、政治、阿富汗人命运进行了描述。
《追风筝的人》中译本目前有两个。
一个是李继宏先生2006年翻译而成的,主要在大陆地区发行。
另一个是台湾翻译者李静宜女士在2005年出版的繁体字《追风筝的人》,主要在港台地区发行。
李继宏先生在翻译《追风筝的人》时,其主要特点是保障作品具有可读性,对主要句子进行结构上改变、对其中习惯性用语进行有效诠释,即他采用归化策略,将作品主要定位于为广大普通读者服务。
而李静宜女士认为,翻译是重新进行创作的一个过程,需要应用自己思想将作品进行诠释,需要尽量贴近原文,需要将小说中可以打动读者的力量进行表达[1]。
二、译者主体性在《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中具体体现(一)原文诠释体现译者主体性在《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中进行充分体现。
具体来讲,第一,原文诠释不同。
比如:在书名翻译上,两个译本也不同。
浅析文学作品中译者的主体性译者是整个翻译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显现出来,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经典作品经常复译。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备受争议,再次将译者的主体性推向了风口浪尖。
本文以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的张爱玲及余光中的两个不同译本为切入口,论述译者在从事文学作品翻译时的主体性,进而得出结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肆意的,无节制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原文文本及原作风格的制约,不能天马行空,肆意妄为。
凸显译者主体性的前提是吃透原作的风格,对源语文本特色进行准确把握,进而结合自身的优势,在译文中努力再现原作风格,不能一味地突出译者的主体性,枉顾原作作者真实的表达意图。
标签:译者的主体性;对比研究;老人与海自古以来,文学就是人类灿烂文明的集中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滋养着文学作品的创作,使世界文学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随着世界各国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与深入,文学成为了联系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要纽带,搭建起了促进各民族友好交往的桥梁。
人们对异国文学作品兴趣日渐浓厚,需求日益旺盛,文学翻译逐渐走向繁荣。
面对两种语言的极大差异和两种文化的强烈撞击,文学翻译的难度大大增加。
译者是整个翻译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显现出来,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经典作品经常复译。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备受争议,再次将译者的主体性推向了风口浪尖。
人们开始质疑,随着时代的发展,译者所处的文化氛围不断演变,译者是否应该轻视原作作者的创作初衷,忽略原作的风格,更多地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从而使自己的译本看似“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答案不言而喻。
翻译一部文学作品,能否忠实而传神地再现原文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作家的艺术特色,是判别与评价译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对译者主体性的认知众所周知,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主体,但他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主体,他永远处于与原作者、原作、译文读者,甚至包括译文、译文环境等复杂互动关系之中。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获奖科研报告近年来,随着翻译和翻译理论的发展,新的翻译方法和理论,尤其是那些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的翻译方法不断出现。
其中,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成为研究的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的出现,对中国与西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1970年代的“文化转向”阶段。
自那以后,翻译研究的范围扩展了很多。
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开始阶段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着重强调翻译的重要性。
1996年,袁莉写了一篇文章,指出文学翻译应该强调译者的主观感觉,“译者的角色和定位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最重要的主题研讨会”。
第二阶段始于2002年,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译者的主体性。
此阶段介绍了西方学者的最新发现,对译者主体性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如目标文化的角度来看、女性形象的角度来看和解构主义的视角。
一、关闭全屏阅读主体性,一个哲学术语,被人们定义为有能力的认识和实践。
对象,对立的主体,是可能被认为和练习的主体。
在哲学家的眼中,主体性具有其自身的属性,如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
主体性是一个用来描述工作的人的术语,指的是主体的创造性、自觉性、意图性和主动性。
王玉墚曾经说过,主体性是一门专业学科。
具体而言,主体性是指内在力量的外化。
主体性的主体计划是最重要的特征。
也就是说,主体性只能存在于主体的行动。
翻译的主体和客体是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翻译的对象是源语言文本,这个观点在翻译领域得到学者们的一致认可。
与此同时,我们会听到一些不同的定义“翻译”的主体的声音。
在总结国内学者的不同看法时,陈大亮是这样说的:“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作者是文学创作和读者接受的主体。
”鉴于翻译活动的复杂性,译者的主体性集中地显示在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
翻译主体性主要指的是译者的主体性。
查明建给出了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译者的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的主体,以实现翻译为目的,译者在尊重源版本的前提下利用他的主观能动性来翻译作品。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色和个性色彩。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对于保持原著风貌和表达译者个人风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有助于保持原著风貌。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而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并传达原作的风格和情感。
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理解和感受,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来保持原著风貌。
对于一部幽默搞笑的小说,译者可以运用自己的幽默感和理解,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让读者领略到原著的幽默风格。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让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和魅力。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审美观,他们可以通过在翻译中采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为作品注入新的灵感和创意。
这种独特的个人风格可以让读者对原著有更深的感受,从而使文学作品在不同语境中得到更多的欣赏和理解。
译者可以通过更加流畅和通顺的句子结构,使原著的情节更加生动和紧凑,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也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学作品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而译者则是文化之间的中介者。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原著中的文化元素,并将其传达给读者。
通过在翻译中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译者可以更准确地传达原著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译者主体性应该建立在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之上。
译者在运用个人风格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时,应该注意不要偏离原著的意图和风格,从而导致翻译的误差和失真。
译者主体性应该尊重和体现原著作品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过度突出个人的主观色彩和偏好。
译者应该保持客观和中立的立场,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作品和读者。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帮助译者保持原著风貌,使文学作品在翻译中获得新的生命和魅力,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译者主体性的应用也需要注意在准确理解原著和尊重原著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以保证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文学翻译领域的不断研究,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针对译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目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再创作。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作用、方法以及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换句话说,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仅仅是单纯地转换语言,而是通过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重新创造出一个符合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彰显了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种互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译者主体性有利于译者准确理解原著的内涵,把握其中的文化和语言细节,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其次,译者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原著中的一些不足,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
最后,译者主体性也能为译文增添一些个性化的特色,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传达原著中的情感和意义。
译者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译者要注重理解原著的内涵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
其次,译者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读者的阅读习惯,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
最后,译者还需要发扬创造精神,积极尝试不同的翻译方案和表达方式,不断完善译文的质量。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意译和美感。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译者可以通过调整语言结构、押韵和节奏等方式,使译文更符合原诗的韵律和意味;在翻译小说时,译者可以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表达,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情感和主题。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译者必须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创造出一篇符合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的译文。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译者主体性创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程晓丽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李可心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摘 要:文学作品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对于优化人类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作品的魅力超越古今,跨越中西而历久弥新。
不同国别的文化有着色彩各异的特色,不论哪个国家的文学作品,无不流露出人间的真善美,展示着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波诡云谲。
外国文学是认识本国之外更加广阔的文学艺术的重要途径,因此,翻译承担起了不同语言和国别文化流通的重要任务。
外国文学作品本身的文化特性对人们产生了深深的吸引力,而高水平的译者在不改变原著表达意图的基础上所发挥的译者主体创新,无疑是在原有著作艺术水平上的锦上添花。
古往今来,不论是对文言文的翻译,还是对其他国家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涌现出了很多经典作品。
为经典原著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通过度文学作品翻译当中译者主体性概述和译者主体创新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译者在翻译中充分发挥主体创新性,提升翻译作品质量提出积极建议。
关键词:文学作品;翻译;主体;创造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39-01一、文学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性创新缺失的表现1、翻译质量不高文学作品翻译是一项集文化交流与语言交际的活动,在不同的语言转换过程中体现了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而文学翻译的主要任务是真实准确的还原文学作品,让不同国别的阅读者感受到语言文字和作品本身的魅力。
因此,高质量的翻译和基础性的翻译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语言之间的组合规则和适用规则千差万别,尤其是很多词语随着年代久远已经推出了语言交际领域。
而译者要将这些信息翻译出来,一方面要对作品有足够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如今翻译质量不高,最明显的是语言不通顺,对语言规则缺乏真正的了解,一些词语翻译错误,表达不准确。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形象塑造中的体现--以《罗刹海市》英译文学形象为例袁晓亮【摘要】自从翻译“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体验和认知的视角阐释了译者主体性。
以《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的两个英译本为例,探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在文学形象塑造中的体现。
%Since the cultural diversion of translation , studies on translators ’ subjectivity have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than ever .A cognitive linguistic viewpoint on translation explain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dily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translators ’ subjectivity i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Rakshas and the Sea Market, and illustrates the translators ’ 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imag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期刊名称】《兰州工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译者主体性;文学形象【作者】袁晓亮【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翻译是一项原文本、原作者、译者、译本、读者等多个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
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中的体现
黄伟龙
【期刊名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8)005
【摘要】文学翻译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复杂的对话活动,译者作为这一对话活动的主体,能动地参与原文意义的构建,运用创造性的语言再现原文的艺术美,其主体性地位不容忽视.文章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作《老人与海》中的体现,旨在说明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合理性.
【总页数】4页(P94-96,100)
【作者】黄伟龙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心所欲不逾矩——译者主体性在张爱玲译作《海上花》中的体现 [J], 王宁
2.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体现--以《夏洛的网》的两个中文译本为例[J], 石蕊;沈传海
3.译者主体性在文学自译作品中的体现——以张爱玲自译作品《金锁记》(The Golden Cangue)为例 [J], 邱明华;李霞;金基瑶
4.浅谈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作品中的体现 [J], 王猛;
5.浅谈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作品中的体现 [J], 王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要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首先必须与女性主义结合起来, 女性主义又是跟女权主义、 妇女解放运动紧密相连的。
他们共同 的基调就是要消除两性的差别, 改变女性受歧视、 受压迫的现状。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 女性主义者们发现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不仅存在于受教育权、 就业权和选举权等社会政治领域, 并且在 文化领域内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为此,女性主义首次将性别引
入到对文学批评的研究中,旨在揭示女性在社会、历史、文化中 处于最低层的根源, 通过探讨性别与原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统的以男权为核心的思想观念发起挑战, 从而达到赋予女性话语 权、提高女性社会政治地位、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汲取了女性主义思想的精髓,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兴起便一路高歌,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在 众多翻译理论中脱颖而出, 以迅猛的势头不断发展起来。
其代表
人物包括 Simon, Flotow, Chamberlain, Godard 等。
从理论上 来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解构主义翻译观、 后殖民主义翻译观
(Outside in the Teaching Machine)
1. 引 i=r
向传 以及文化学翻译观如出一辙,
都具有全新的研究视角, 突出强调 翻译的政治性。
翻译的政治(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
是来自孟加拉国的斯皮瓦克于 1993 年在《局外的教学机器》
书中提出的命题,主要
指翻译在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呈现或隐现的权力关系,主观因素涉及译者的能力、身份、操纵策略与组织方式,客观因素则是含媒体、出版社、期刊等在内的赞助人制度、作为成果的译作以及暴力与挪用等层面。
在书中,作者对“翻译的政治”的内涵、外延以及产生的语境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对其中包含的权利内容作了深刻的讨论,将此命题推上了科学化的
轨道。
翻译的政治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学、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
义以及后结构主义等领域。
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奠基人
Simon 在其《翻译的性别》(Gender in Translation) 一书中也
提出了翻译的政治的论题,只是采用了“传译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这种说法。
创造性叛逆”一词是 1961 年由法国社会文学家罗伯特
•埃斯卡皮在其《文学的关键问题一一“创造性叛逆”》
“ Creative Treason ” as a Key to Literature )中首次提
出的。
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正是这适度的创造性赋予了作品崭新的面貌,不仅延续了原作的生命力,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Godard, 199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此为依据,强调译者的主体性,提倡女性译者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即通过“增补,劫持、转化、修正和重复”的手段,以女性意识驾驭文本,在具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文化中创造一种与原文对应的行文方式,使译作同样能引起人们对性别问题的思考
徐来, 2004)。
增补” (supplementing) 是西方女性主义译者惯用的有
意干涉原文的一种实践方式,即在译文中增加一些译者自认为原文中隐藏或缺失的内容以凸显其女性主义立场和信仰。
“劫持” (hijacking) 也称“挪用”,意为译者以自己的喜好或主观意图为出发点,对原作中有悖于女性主义观点的内容以女性主义的方式进行改写。
“转化” (transforming) 是指译者根据自己对原作中性别身份的理解和原作中主人公所处的具体环境不断作出调整,从而使原作的基调和意义均产生巨大的变化。
“修正” (adjusting) 顾名思义是指译者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叛逆手段,对原作中不符合女性主义观点的文本进行修改、更正,从而纠正原作的男权思想和性别歧视。
“重复” (repeating) 意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有意
重复原作中某些能激起读者共鸣的内容 (多与女性有关的),从而拓展并延伸原作的意义,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存的空间。
2. 《呼啸山庄》杨苡译本的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鉴于已经有多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者们对增补、劫持、转化等手段进行过全面的分析研究,本文作者仅从修正和重复两种手段来谈谈《呼啸山庄》杨苡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1)修正手段 (adjusting)
例句 4:She sprang at her precious epistles, but I held them above my head; and then she poured out further frantic
entreaties tha t I would burn them do anything rather
than show them. And being really fully as inclined to laugh love in its sympathy, and joy in its fulness.
as scold for I esteemed it all girlish vanity I at length relented in a measure.
杨译:她跳起来抢她的宝贝信,可是我把它们高举在头顶上;
然后她发出许多狂热的恳求,恳求我烧掉它们――随便怎么处置
也比公开它们好。
我真是想笑又想骂――因为我估计这完全是女
孩子的虚荣心――我终于有几分心软了。
frantic ”的原意是“发狂似的”,杨将之译为“狂热
的”,从字面上来看,前者是贬义词,而后者属于中性词。
杨正
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将本身具有贬义的词修正为中性
词,从而让读者感受到女性译者对女主人公的包容与怜爱,并产生强烈的共鸣。
同时表达一种愿望,那就是希望女主人公今后有
好的表现,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2)重复手段 (repeating)
例句 5:I don't know if it be a peculiarity in me, but I am seldom otherwise than happy while watching in the
chamber of death, should no frenzied or despairing mourner share the duty with me. I see a repose that neither earth
nor hell can break, and I feel an assurance of the endless and shadowles s hereafter the Eternity they have
entered ―― where life is boundless in its duration, and
杨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特性,但是,当
我守灵时,如果没有发狂的或绝望的哀悼者跟我分担守灵的义 务,我是很少有不快乐的时候的。
我看见一种无论人间或地域都 不能破坏的安息, 我感到今后有一种无止境、 无阴影的信心 他们所进入的永恒一一在哪儿,生命无限延续,爱情无限和谐, 欢乐无限充溢。
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当女主人公死后, 她的奶妈当时无限悲伤
is boundless in its duration, and love in its joy in its fulness ”译为“生命无限延续,爱情无限和
谐,欢 乐无限充溢”。
通过每句重复的“无限”二字, 让读者感受到了 译者对女主人公的“无限”爱怜和同情, 以及良好祝愿, 愿她在 天国安息,不再有痛苦和折磨,永远快乐。
3. 结语
目前国内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对 《呼啸山庄》 这部具 有女性主义特色的作品进行的研究不太常见, 只有少数学者对它
情有独钟”,因此作者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是具有现实意义
的。
本文通过对杨苡译本的研究表明, 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 分运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所推崇的“创造性叛逆”的手段, 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
可以说, 在翻译具有女性主义倾向的文学 作品时,译者所具有的女性主义意识和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会对 译文的基调产生明显的影响, 并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诠释女性 主义文学作品。
由此可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翻译实践 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一定的价值。
然而,同其他任何学派一样,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具有其局限性。
比如,张景华认为,女性主
义翻译理论片面强调语言的差异性和政治性, 从而导致了译者主 体性的过分张扬;葛校琴认为,女性主义所倡导的翻译给人一种 矫枉过正的感觉,如使用一些诸如“劫持、妇占、剥夺”等过激 性的词汇,有待于自身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因此,我们应该对它 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不可否认,女性译者的不懈努力积极推 动了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同时也为她们自身争取了权利和解 放。
女性主义的女性特色让世人都认识到:性别,作为意识形态 的一种形式,在翻译活动中扮演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角却又为她的女主人能够得到解脱而感到释然的心境。
笔者认为杨 苡最能体现她译者主体性的地方就是将原文中的“
where life
sympathy, and 充分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