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事诉讼中裁量性证据失权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摘要:新《民事诉讼法》第65条是关于举证期限的规定,举证期限同证据失权有着密切的关系,逾期举证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证据失效。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几经变革,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到严格提出主义直至今天的柔性提出主义,到底哪一种模式更适合中国司法现状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
作为决定案件胜负的证据的一道准入门槛,证据失权制度将走向何处,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严格证据失权;理论;模式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141-02引言学术界对于证据失权制度的研究已久,证据失权制度是多种利益冲突中的一种价值选择,排除了起着关键作用的证据进入法庭。
新民诉法确立的柔性证据失权作为当下的主流,结合司法解释对证据的失权做了缓和处理。
把证据的失权程度界定到多少才最合适,是这一制度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证据失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一)程序公正价值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程序公正是一种过程公正,表现为双方当事人亲自参加诉讼程序,促使争端从心理上得以解决,建立起当事人对国家司法审判的信任。
程序公正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当事人地位平等,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提供有利于己方的证据来获得诉讼的成功,不允许处于优势的一方或者多方恶意诉讼,拖延期限,带给无辜之人额外的负担。
第二,审判公开原则。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进行证据的质证、认证,使得案件事实真相以一种双方都能看得见的方式展现出来,禁止部分当事人对于关键证据的突袭,证据失权制度会让试图证据突袭的当事人因惮于承担失权的风险而放弃证据突袭的想法。
因此,可以说证据失权制度使得证据突袭失去了操作的可能性,也使法庭更有效地做出判决。
(二)诉讼效率价值一般认为,迟延诉讼或积案实际上等于拒绝审判[1]。
诉讼效率是指以最快的时间来解决案件纠纷,是当事人和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共同追求的目标。
基于诉讼效率原则,一方面,当事人双方在法定的期限内及时收集证据以便法院的集中审理,避免法院因多次开庭而导致的程序重复,促成纠纷的早日解决,为当事人节省时间和金钱。
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措施(一)内容提要]:民事证据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
本文探讨了我国现行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缺陷,对当事人举证与法院查证、庭前交换证据、举证时效、证人出庭作证、质证和认证、鉴定人出庭作证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民事证据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民事法律法规中与证据有关的规定和规则的总称,亦称“民事证据制度”。
近年来,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方式改革中推行的“一步到庭”、“排期开庭”、“庭前交换证据”等等程序规则,已得到绝大多数法院的认同。
但是,由于民事证据立法尚在制定研讨之中,象当事人举证与法官查证、庭前交换证据、举证时效(或证据失权)、质证和认证,证人(或鉴定人)出庭作证以及专家证人等问题,对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来说,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拟就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作进一步探讨。
一、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缺陷随着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的颁布实施,传统的审判方式在立法上被基本否定。
然而,作为民事证据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事证据制度中的证据规则,如关于举证、质证、庭前交换证据等程序规则,除现行民诉法规定的诉讼程序规范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外,近几年各级人民法院根据以上程序规范和司法解释又出台了大量的内部文件规定。
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民事证据规则就难免不带有现行程序规则与实体规则存在的双重缺陷:既不能保持已有辩论式审判方式下的诉讼效率,又难以体现我国现有审判方式改革后所要求达到的司法公正目标。
表现之一:证据立法滞后,司法解释又囿于效力位阶的限制,而各法院之间的证据规则地方化、司法割据现象较为严重。
一般而言,民事证据制度和证据规则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前者包括后者而且是后者的集中与概括;后者从属于前者而且是前者的组成部分和具体内容。
毋庸讳言,我国目前的民事证据制度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事证据立法滞后。
民事诉讼法方向选题(共233个)1.论我国民诉审级制度2.论民事权利保障与民事公益诉讼3.浅议民事诉讼公开审判制度的改革和完善4.浅论群体性纠纷的诉讼模式5.民事纠纷调解解决机制研究6.人民调解制度刍议7.试论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不足及其完善8.民事诉讼级别管辖若干问题刍议9.论法院辩论原则10.民事纠纷救济机制成本分析11.民事检察权保障制度研究12.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的法律地位13.由ADR制度谈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改革14.论司法最终解决原则15.论民事审判两审终审制16.浅论法官释明权17.论阐明权的界限18.论医疗纠纷的调解制度19.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司法救济20.既判力的作用及其正当化根据21.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处分权22.略论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23.浅析法官强制调解的原因及对策24.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合理建构25.论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重构26.对民事案件审判的法律监督27.论法官独立28.法官独立与舆论监督29.人大代表个案监督的法律思考30.论民事诉讼中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31.我国释明权制度之规范与完善32.论当事人处分权的程序保障33.论民事诉讼中的公开审判制度34.和谐社会语境下的诉讼合意35.民事诉讼发回重审制度之重构36.论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37.医疗过失举证责任研究38.我国举证时限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39.证人出庭难的法律原因及对策思考40.试析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的价值标准41.论证人拒证权42.论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43.医疗纠纷中医生过错认定及其归责原则44.关于当事人合理逾期举证的思考45.民事诉讼当事人取证权保障探析46.民事举证妨碍规则初探47.完善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的思考48.对视听资料法律地位的再思考49.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问题探析50.论民事诉讼中的心证公开51.构建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52.试论民事诉讼“明显优势证据”证明标准53.民事诉讼中预决事实研究54.从非法证据看偷录偷拍的判断标准55.论民事诉讼证明标准56.浅析民事诉讼中的事实推定57.浅议民事诉讼中的专家证人制度58.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定位59.我国民事证人制度的构建与完善60.知识产权诉讼证据问题研究61.对医疗侵权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思考62.试论我国民事诉讼“明显优势证据"证明标准63.论拟制的自认64.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保全制度及其完善65.论民事诉讼司法认知对象的认定66.法律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民事诉讼举证期限制度下的思考67.对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开示制度的分析68.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的制约与保障69.鉴定结论的审查和认定70.证明责任正置分配标准71.论民事证据合意72.民事诉讼举证之期限及效力73.论私录视听资料的证据合法性74.环境诉讼因果关系推定比较75.虚拟财产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76.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成立的举证责任分配77.论保险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制度78.论民事诉讼的免证事实79.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及其成立要件80.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81.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思考82.论知识产权不侵权之诉83.反诉类型化研究84.论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85.民事撤诉制度的法理及相关立法86.论民事反诉制度87.论民事再审原则88.小额诉讼程序的法理基础89.建立我国公司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思考90.家事事件程序的法理分析91.民事抗诉若干问题的探析92.消费者公益诉讼的法理与规则分析93.论诉讼保全中保全对象94.论诉讼保全中的保全措施95.略论在途期间之立法完善96.关于我国检察机关在消费者权益诉讼的作用的思考97.对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探讨98.执行参与分配制度之探析99.执行异议之诉的程序构造100.论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与性质101.试议民事强制执行救济制度的完善102.浅论民事强制执行权的分权运作103.我国民事执行制度的反思与改革104.论民事强制执行的改革与完善105.论外国仲裁裁决在我国的承认与执行106.论民事执行中的强制拍卖107.论家事案件之执行108.试论我国的委托执行制度109.论强制执行程序中的权利保障110.民事案件执行难问题分析111.论代位执行制度112.民事协助执行人浅论113.试论被执行人的变更和追加114.试论民事执行中的豁免115.民事执行中的被执行人权益保护116.集团诉讼中律师作用研究117.试论民事错诉的法律规制118.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若干问题探讨119.试论建立我国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120.论民事上诉中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121.浅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模式选择122.诉前财产保全123.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124.反诉提起条件初探125.论我国证券民事诉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26.民事地域管辖的完善127.论我国体育纠纷诉讼解决机制128.论仲裁的机密性129.再审中的诉权与即判力130.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现状评析及其完善131.现代社会医疗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132.完善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几点建议133.证券侵权赔偿民事诉讼机制若干问题研究134.论股东派生诉讼费用135.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定位136.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思考137.论民诉法基本原则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完善138.民事简易程序现状分析及改革构想139.论我国督促程序之完善140.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141.我国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之反思142.关于完善我国商事仲裁司法监督制度的思考143.民事诉讼救助144.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系统思考145.论民事判决既判力的客观范围146.试论我国的仲裁环境及其优化147.论知识产权不侵权确认之诉148.民事执行权的配置方式与民事执行体制的构建149.论集中审理原则及其制度构想150.我国环境民事纠纷仲裁制度的构建151.造法性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研究152.论民事诉讼专家辅助人及其诉讼程序153.略论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154.对完善我国民事再审启动事由的思考155.关于“诉讼契约”的思考156.论民事错诉责任制度157.确权诉讼程序法律问题研究158.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健全和完善159.“恶意民事诉讼”的法律规制160.保险代位求偿诉讼若干问题探讨161.浅谈法官中立162.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权益保护163.抵销诉讼及其判决的效力164.关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发回重审制度的思考165.美国证券集团诉讼与我国证券民事诉讼形式之完善166.民事公益诉讼模式论167.试析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构成要件168.现代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与民事纠纷解决路径选择169.论民事再审程序的缺陷与完善170.略论我国的股东诉讼制度171.关于民事诉讼行为保全若干问题的法律思考172.中国涉外民事管辖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73.论法院监督仲裁裁决的范围174.我国民事诉讼法法典体例的反思与重构175.论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176.现代型民事诉讼中的原告资格和当事人适格177.论仲裁第三人178.主观预备合并之诉179.论股东派生诉讼的当事人180.对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思考181.论民事诉讼收费的不合理性与改革182.调解真实原则质疑183.派生诉讼的适格原告及客体范围184.论我国仲裁司法监督制度的完善185.医疗诉讼中医患双方的举证范围和取证方式186.我国民事诉讼缺席判决制度的构建187.民事再审程序提起主体制度之改造188.人事争议仲裁法律适用问题的思考189.督促程序中债权人的程序障碍探究190.知识产权案件请求权基础理论研究191.当事人的概念与当事人的更换192.追本溯源—-民事送达制度和程序保障权关系初探193.试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完善194.论司法为民与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援助制度195.试论民事诉讼中上诉利益的衡平救济196.我国民事上诉制度之重构197.略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案件受理费问题198.计算机网络交易纠纷中的管辖权问题探析199.我国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之重构200.民事诉讼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及其制约201.民事撤诉制度之重构202.民事诉讼中补强证据问题探讨203.论诈害案外人恶意诉讼之程序法规制204.论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205.民事诉讼契约化基本问题研究206.关于民事审判中当庭宣判之思考207.浅谈我国的仲裁司法监督208.建立我国体育仲裁制度的研究209.论破产程序的完善210.论民事诉讼中的审判委员会211.论民事诉讼中的证人制度212.论民事诉讼中的质证213.论民事诉讼中的视听材料214.论涉外民事诉讼中的管辖215.论涉外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216.论法院独立审判217.论股东派生诉讼218.论诉讼成本219.论我国选任制度的完善220.论我国律师的管理体制221.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222.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223.论共同诉讼224.论陪审制度225.论中国律师的地位226.论民事诉讼中的财产保全227.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适格228.论法院的诉讼指挥权229.论审级制度230.论司法公正231.论诉讼中的和解232.论管辖权和移转233.论法院依职权收集证据。
自由裁量权在民事案件适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处理案件时,根据法律规定和具体情况,自由决定是否适用法律规定的一种权力。
在民事案件中,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适用也常常引发一系列法律问题。
首先,自由裁量权的适用范围问题。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自由裁量权不能超出法律的范围,应当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行使。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法官可能过度行使自由裁量权,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导致判决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公正性。
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自由裁量权的适用范围,以保证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
其次,自由裁量权的合理约束问题。
自由裁量权是法官的特权,但也需要受到一定的约束。
在实践中,由于缺乏明确的约束机制,一些法官可能滥用权力、随意裁量,导致司法不公和不稳定。
因此,建立完善的自由裁量权约束机制,对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合理限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自由裁量权的适用标准问题。
自由裁量权的适用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但缺乏明确的适用标准可能导致不同法官对同一案件做出不同判断。
为了保证判决结果的一致性和公正性,应建立一套明确的自由裁量权适用标准,使法官在行使权力时有据可依,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
最后,自由裁量权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关系问题。
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应当与法律规定相一致,不能随意改变法律规定的效力。
然而,由于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一些法官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对法律规定进行解释和调整,导致判决结果与法律规定相悖。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明确自由裁量权与法律规定之间的界限,确保法律规定的权威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自由裁量权在民事案件中的适用存在一系列法律问题。
为了保证司法公正和权威,需要明确自由裁量权的适用范围、合理约束、适用标准,以及与法律规定的关系。
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才能实现司法公正和稳定。
证据失权制度浅析证据失权制度[摘要]文章通过证据失权制度中诉讼正义价值的探讨,阐述制度合理性的同时直指现有相关制度的缺乏对证据失权带来的障碍和实体正义的落空。
对证据失权的适用抱以审慎态度,同时在民诉法中完善相关制度才能发挥该制度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证据失权;正义;制裁一、问题的提出证据失权是指因当事人逾期举证而丧失向法院提供证据的权利。
证据失权制度与举证时限制度有着密切联系,它们都属于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要求。
作为对民事诉讼法的弥补,举证时限制度作为2002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作为一项制度创新,被认为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带来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举证时限制度下当事人需在规定或指定期限内向法院提交证据,否则将丧失提交证据的权利,也就是证据失权。
该制度从2002年开始实施以来可谓阻力重重。
比如一些法院在一审程序中依据证据失权制度将逾期证据排除,而二审法院则认为该对证据进行质证于是发回重审。
再比如,因证据失权的败诉当事人会认为在铁的事实证据面前法院还能如此判决那就是法院的不公,于是不断上访缠诉,损害了法院权威;而法院若认定证据效力另一方当事人会认为法院违背《证据规定》继续上诉。
[1]本身合理的制度受到如此诟病,是水土不服,还是推行制度时机未到?2007民诉法修订没有涉及该制度,那么今年修订该制度将会何去何从?证据失权制度面临着严峻考验。
二、证据失权制度与诉讼正义诉讼正义是法律正义在诉讼中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
程序正义要求诉讼程序必须是公正的有保障的,而实体正义体现为诉讼结果的正义。
我们对证据失权所带来的诉讼效率认可了其合理性,但是证据失权仍然面临困境:当事人因为超过规定或指定期限提供证据而使本来应当证据确凿胜诉的案件败诉而感到极度不公正,同样明知拒绝证据会使真正权利人败诉而使对方当事人从判决中获利,而不得不按照证据失权制度作出裁判的法官接受者良心的拷问。
论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及其规制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及其规制在司法实践中,法官自由裁量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司法权力。
它确保了司法裁量的公正与合理,但也存在部分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情况。
所以,在我国法律中,也对法官自由裁量权进行了规制。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一下法官自由裁量权到底是什么。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根据案件的基本事实、法律规则及其精神、司法实践和社会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裁量的权力。
在执行判决时,法官可以按照自己的裁量进行处理,而不受上级机关或当事人的规制。
其次,为了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我国对这种权力进行了规制。
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规定。
这些法律规定明确表明,法官必须遵循法律、注重实际情况、坚持公正、合理、审慎原则,在裁决案件时应尽量准确地认定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规则。
但由于人的主观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自由裁量权的规定也不一定能根治所有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情况,导致法律的适用不公,进而产生了一些意外的恶劣影响。
这些影响甚至还可能波及到当事人的生活。
而法律则规定了一些相关机制,例如上诉、申诉、监督等方式,来纠正裁判错误的行为,确保司法是公正的。
案例一:2019年4月,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法院判决一起入侵性隐私案,要求被告支付原告20万元的赔偿金。
但在当事人上诉后,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现被告对原告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指出原判存在事实认定不清、适用法律有误和赔偿金额过高等司法问题。
最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决定撤销原判,并发回一审法院重新审理。
该案例的反思:判决入侵性隐私案需要拿捏度,如何权衡被诉行为是否违法并防止滥用权力本就是裁判者需要面对的难题。
此类案件中我们不仅需要尊重失范行为的被诉方的权利解释,还需要权衡社会公共利益、法律上的道义准则等其他因素,使得经理折中的法律决策不受部分统治的恶文化认知。
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规则与适用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法律基础,为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证据规则和适用是民事诉讼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对于保障诉讼公正、确保案件公正裁决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何为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
简单来说,证据是指当事人为证明其主张或否认对方主张的事实而提供给法院的具体材料。
证据具有确凿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特点,起到确保诉讼公正、客观裁判的作用。
证据在法院的审理过程中,被广泛采用,能够显著增加诉讼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证据的规则和适用是有法律依据的,民事诉讼法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是指直接能够证明事实的证据,如书面文件、录音、录像等。
而间接证据则是通过推理、推断能够证明事实的证据,如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
在证据的适用方面,民事诉讼法也有明确规定。
首先,根据公平原则,法院对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应该公平对待,既不能主观排斥某方当事人的证据,也不能主观偏袒一方当事人的证据。
法院应该根据证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充分性加以评判和采纳。
其次,关于证据的质证和辨认也有特殊规定。
质证是指法院对提交的证据材料进行审核和鉴定,确保证据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辨认是指法院对提交的证据材料进行辨别和确认,确定其与案件事实的相关性和可信性。
除此之外,在证据的适用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具体案情和证据情况灵活运用。
判断证据证明的有力程度是关键,法院不应仅以数量多少为标准,而应以质量优劣为准绳。
对于有争议的证据,在法院裁量权的范围内,应采用合理的证据推定方式进行处理。
在实践中,证据规则和适用也会遇到一些难题和困扰。
首先是证据收集的难题。
要有效地收集证据,需要当事人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协议和排除证据的法律风险。
其次是证据鉴定和证据效力的评估难题。
对于某些复杂的证据和专业领域的技术性证据,法庭缺乏相关专业知识难以做出准确评估,这就需要鉴定机构的介入和专家的证言。
浅析证据失权制度[摘要]文章通过证据失权制度中诉讼正义价值的探讨,阐述制度合理性的同时直指现有相关制度的缺乏对证据失权带来的障碍和实体正义的落空。
对证据失权的适用抱以审慎态度,同时在民诉法中完善相关制度才能发挥该制度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证据失权;正义;制裁一、问题的提出证据失权是指因当事人逾期举证而丧失向法院提供证据的权利。
证据失权制度与举证时限制度有着密切联系,它们都属于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要求。
作为对民事诉讼法的弥补,举证时限制度作为2002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作为一项制度创新,被认为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带来了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举证时限制度下当事人需在规定或指定期限内向法院提交证据,否则将丧失提交证据的权利,也就是证据失权。
该制度从2002年开始实施以来可谓阻力重重。
比如一些法院在一审程序中依据证据失权制度将逾期证据排除,而二审法院则认为该对证据进行质证于是发回重审。
再比如,因证据失权的败诉当事人会认为在铁的事实证据面前法院还能如此判决那就是法院的不公,于是不断上访缠诉,损害了法院权威;而法院若认定证据效力另一方当事人会认为法院违背《证据规定》继续上诉。
[1]本身合理的制度受到如此诟病,是水土不服,还是推行制度时机未到?2007民诉法修订没有涉及该制度,那么今年修订该制度将会何去何从?证据失权制度面临着严峻考验。
二、证据失权制度与诉讼正义诉讼正义是法律正义在诉讼中的体现,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
程序正义要求诉讼程序必须是公正的有保障的,而实体正义体现为诉讼结果的正义。
我们对证据失权所带来的诉讼效率认可了其合理性,但是证据失权仍然面临困境:当事人因为超过规定或指定期限提供证据而使本来应当证据确凿胜诉的案件败诉而感到极度不公正,同样明知拒绝证据会使真正权利人败诉而使对方当事人从判决中获利,而不得不按照证据失权制度作出裁判的法官接受者良心的拷问。
评新《民事诉讼法》第61、71、72、73条之规定摘要:我国证人在不出庭的情况下的作证方式,30年来经历了由单一化到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使法官在其中作出选择。
依学理分析,证人特殊作证方式可分为单向叙事、双向交流、多向交流三种类型,各种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接近直接言词原则。
法官的选择应有一定顺序,根据证人作证条件和查明案件事实的需要,按照最接近直接言词的规则确定证人在不出庭情况下的具体作证方式。
关键词:不出庭证人特殊作证方式;新《民事诉讼法》;法官裁量中正文:证人不出庭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从法律社会学视角分析,证人出庭问题有必然性,其解决结果可能永远无法达到法律学人期望的理想状态。
然则,将证人出庭与不出庭采取对立性思维,对不出庭的特殊作证方式未从理论上深入探究,相关程序构思粗疏,制度应用就会失去应有的弹性。
就本文而言,证人特殊作证方式是指证人在不出庭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手段向法庭陈述案件事实或者接受询问的替补性方案。
随着现代技术发展和司法经验积累,证人特殊作证方式不断增多,必然使法官面临机能、成本各异的具体作证手段选择问题。
对于新《民事诉讼法》确定的多种证人特殊作证方式,如何判断每一种方式在事实审理中的价值,如何从证人特殊作证方式系统功能最优化的视角进行科学设计,以使案件审理活动符合民事诉讼的基本目标追求,都需要对新《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进行深入理解。
通过类型化思考,确定相应的选择规则,方能使不同作证手段在立法上衔接有序,实现各方诉讼主体或者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一、证人证据(1)、民事诉讼证据的定义民事诉讼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用以证明和确认案件事实的各种依据。
它具有以下作用:1、证据是人民法院查明事实真相的手段,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案件一旦发生就成为过去,我们无法让时间倒转。
唯一有效和可能的手段就是通过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最大限度地还原案件的本来面目。
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在法律上以证据材料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民法院对这些证据材料通过严格的程序筛选,获得了有用的证据,并通过这些证据查明了事实真相,案件事实得以重构。
最⾼⼈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规定最⾼⼈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规定(2001年12⽉6⽇最⾼⼈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法释〔2001〕33号中华⼈民共和国最⾼⼈民法院公告《最⾼⼈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规定》已于2001年12⽉6⽇由最⾼⼈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并⾃2002年4⽉1⽇起施⾏。
⼆○○⼀年⼗⼆⽉⼆⼗⼀⽇为保证⼈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依法⾏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当事⼈举证第⼀条原告向⼈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附有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第⼆条当事⼈对⾃⼰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以证明当事⼈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承担不利后果。
第三条⼈民法院应当向当事⼈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当事⼈因客观原因不能⾃⾏收集的证据,可申请⼈民法院调查收集。
第四条下列侵权诉讼按照以下规定承担举证责任:(⼀)因新产品制造⽅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对其产品制造⽅法不同于专利⽅法承担举证责任;(⼆)⾼度危险作业致⼈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加害⼈就受害⼈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四)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倒塌、脱落、坠落致⼈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或者管理⼈对其⽆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五)饲养动物致⼈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或者管理⼈就受害⼈有过错或者第三⼈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六)因缺陷产品致⼈损害的侵权诉讼,由产品的⽣产者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七)因共同危险⾏为致⼈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为的⼈就其⾏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因医疗⾏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参考选题(适用于法学、历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法学专业论买卖合同中的瑕疵担保责任论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论我国国家财产所有权的范围民事登记的效力问题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适用关系的研究论小产权房的法律保护论民法中的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范围及其限制论触电人身损害赔偿事故中的法律适用论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论宪法原则对我国宪政建设的指导意义论公民劳动权的宪法保护1975年宪法的反思刑事诉讼中的律师辩护与代理比较论刑事诉讼中证人的保护机制论侦查阶段律师的诉讼地位李昌奎案与程序正义或死刑制度浅谈刑诉中的罪刑法定与自由裁量刍议新刑诉法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从许霆案谈法与道德从李庄案看新时期律师职业道德的建构法律逻辑之说服与纠纷解决论法的价值实现与和谐社会的建立论法制建设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以《选举法》的修改为例从杜培武案看程序正义论我国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以端午节韩国申遗成功为视点论消极自由主义下的行政法原则从国际战争中看第四代人权——和谐权民间继承习俗与法定继承制度的关系研究从三部婚姻法看我国婚姻家庭理念变迁关于我国现行夫妻财产制之约定财产制的思考浅析我国无效婚姻制度试论事实婚姻中的离婚问题非法同居中女性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思考试论日本代位继承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试论遗嘱不利情况下配偶继承权益的保护台湾与大陆特留份制度的比较研究关于完善我国遗嘱继承形式的建议浅析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关于“丧偶儿媳”“丧偶女婿”继承地位的思考论我国转继承制度的不足和完善从配偶继承权的视角看香港法定继承制度对我国大陆的启示部分犯罪共同说的理论价值研究对刑修案八新增罪名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研究我国犯罪构成三要件化研究女职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我国同工同酬的法律思考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论行政信息公开制度对我国政府廉政建设的意义浅析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论听证制度在行政程序中的作用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效力论行政法中的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浅论我国公务员法律制度的特色论行政指导的法律规制论行政强制执行手段的合法性论抵押期间抵押人擅自转让抵押物的效力商品房预售合同中买受人利益的法律保护论破产抵销权论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虚假广告的侵权责任研究网络环境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论旅游消费安全的法律保护民生财政运行的法治化企业对外贸易中法律保护的研究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法律思考地方政府行政垄断问题的探讨房地产领域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及其对策网络购物产品质量问题及对策论我国个人律师事务所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从李庄案看刑法第306条的存废论网络侵权的地域管辖论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正义从任建宇案看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论恶意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从康菲漏油事件看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金山公司诉周鸿祎微博名誉侵权案与言论自由论我国未成年人暂缓起诉制度论我国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亲属拒证权问题之探讨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完善论民事诉权滥用及其法律规制论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援助问题论宪法权利的演进论孙中山的宪法思想论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宪政意识论宗教信仰自由的宪法保护当代大学生的宪法教育论邓小平的宪法思想浅析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浅谈高校对大学生人身安全的监护责任从许霆案件看“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略论社会组织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浅析农村选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浅析网络交流平台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试述张太雷在中国共产党创建中的作用试述陈独秀建党思想浅析周恩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贡献浅谈邓子恢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贡献浅析农村养老问题及对策——以南皮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思考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思考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现状及对策沧州献县未婚男青年婚姻现状调查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及其应对策略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现状及对策地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实践思索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适应问题的实证探析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现存问题的思考浅谈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论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浅析农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再议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论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的转换论政治课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试论中学政治课的启发艺术低碳经济下马克思生态哲学解析浅析叔本华的人生观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传统孝道及其现代价值中华传统美德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培养浅谈当前家庭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探析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现状及对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探究城镇化过程中农地经营权流转问题的探析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交往状况探析杜威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关于实践概念及其形式的思考论语言、符号在认识中的作用浅析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幸福观浅谈辛集皮革加工可持续发展景县农村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元氏县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与对策浅谈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儒家诚信思想的现代价值浅析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的当代意义三、历史学专业王阳明“致良知”思想探析唐代妇女社会地位探析郭嵩焘外交思想探析从天津教案的处理看曾国藩的外交思想曾国藩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从兰州机器局的创办看左宗棠的洋务思想及实践浅析曾国藩洋务思想及其实践浅析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浅析马歇尔计划对联邦德国的影响浅析二战中法国速败的原因从盟友到敌人——论战后美国对苏联态度的转变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文化建设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以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为例明初文官制度管理分析论明代官德的现代借鉴意义浅析艾哈德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对联邦德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对明清陵墓形制的影响论抗大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论俾斯麦的外交艺术晚清直隶的灾荒救济交子与宋代商业繁荣的关系论西路军与西进运动论洋务运动中的军事自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试述张之洞的《劝学篇》及其思想精髓论文明开化政策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浅谈德国统一对其经济迅速崛起的影响论俾斯麦在近代德国崛起中的作用论林肯的人权思想从敦煌文化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地域文化的传承宋明理学对清代的影响浅析魏晋门阀士族兴盛的原因论石家庄喜庆民俗文化--以藁城宫灯文化为例试论国学在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浅谈二战后初期义务教育在联邦德国经济复苏中的作用浅析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举措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分析浅析冷战初期美国的遏制政策曹操用人思想评述论清朝前期对东北地区的开垦政策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现代意义略论吴起改革得失从邢侯迁都夷仪看春秋时期浆水的战略地位古代民勤绿洲历史时期的环境变迁望都尧母故里探究清入关前对辽东汉区统治述论浅析张居正为官之道试论武则天政治之得失论贞观之治的局限性商鞅变法溯源与缺陷探析隋唐时期河北私学分布情况初探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简论试论隋唐时期女性教育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当代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研究网络环境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的创新研究中国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网络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及对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趋势研究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大学生专业思想状况及其对策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影响的特点及对策11。
民事审判中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然性及其规制作者:殷玉萍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19期殷玉萍(牡丹江大学黑龙江 157011)摘要:在民事审判中,充分的发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对于更好的适用法律、实现个案的正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鉴于国内法官综合素质水平的原因,为防止自由裁量权滥用,有必要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给予必要的规制,以便更好的发挥这一制度的作用。
关键词:自由裁量权必然性规制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a)-0225-011 民事审判中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然性民事审判中的自由裁量权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法官在法律规则的限度内,或者是在没有既定的法律规则可供适用的情况下,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运用自身的法律知识,对案件进行权衡并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判的权力。
我们不能否认民事审判中自由裁量权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具有必要性。
首先,现有成文法的局限性要求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法律制定出来并不是完美的,法律规则是在对一般社会现象归纳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并不一定能全部涵盖整个社会关系,因为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
法律规则本身要求具有普遍性,法律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高度抽象而来,它离弃了个别社会关系的特殊性,而表现为同类社会关系的一般性。
但是法律的这种普遍性使其忽视了社会现象的特殊性,对于一般情况适用的法律规则可能会导致个案的不正义,从而导致法律适用与立法目的的背离。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成文法的制定并不能涵盖整个社会现象,这必然使得现行的法律规则中存在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这些原则性规定本身是模糊的,需要法官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适用,所以这也必然要求民事审判中存在自由裁量权。
其次,法律解释的局限性同样要求赋予法官在民事审判中享有自由裁量权。
法律制定出来是高度抽象的,在具体适用时候就必须要对其进行解释。
在现实司法过程中,特别是非判例法国家,如何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以保证不同法官对相同条文作出同样的解释就成为立法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论民事诉讼中的自由心证制度》篇一一、引言自由心证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它对于保障司法公正、促进司法效率、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制度的含义、特点、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自由心证制度的含义及特点自由心证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官根据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结合自己的理性判断和经验,对证据的证明力进行评估和判断,并最终形成内心确信的制度。
其特点主要包括:1. 主观性:自由心证制度强调法官的主观能动性,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需要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和经验进行判断。
2. 独立性:法官在评估证据的证明力时,应当独立地、不受任何干扰地做出判断。
3. 灵活性:自由心证制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法官可以根据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三、自由心证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自由心证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证据的认定:法官在审理案件时,需要对证据的证明力进行评估和判断,以确定其是否能够证明案件事实。
自由心证制度为法官提供了灵活的判断空间,使得法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2. 事实的认定:在认定案件事实时,法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证据和因素。
自由心证制度使得法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避免了机械地适用法律规定。
3. 裁判的公正性:自由心证制度能够保障裁判的公正性,因为法官在做出判决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依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和经验进行判断。
四、自由心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尽管自由心证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官的主观性过强、判断标准不统一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完善建议:1. 加强法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法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运用自由心证制度进行判断。
2. 制定明确的判断标准:为了保障裁判的公正性和一致性,应当制定明确的判断标准,使得法官在判断时有所依据。
3. 建立监督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对法官的判断进行监督,防止滥用自由心证制度。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裁量性证据失权制度
作者:谢明睿
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5期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制度设置,裁量性失权制度还存在若干问题需要予以深入研究。
在适用要件上,应根据当事人违反诉讼促进义务的不同,区别规定强制性失权效果与裁量性失权效果。
在适用后果上,应通过对不同的制裁措施设置差异性的适用条件。
在配套措施上,应与强制答辩制度相协调,并加大费用制裁力度,以实现实质上的“武器平等”原则,保障当事人免受不必要的失权制裁。
关键词:裁量性;举证期限;证据失权;实体公正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079-02
长期以来,强制性失权制度虽然有利于加快诉讼程序进行,却因有损实体公正之虞而广受诟病。
新《民事诉讼法》第65条通过设置多样化的法律后果确立了裁量性证据失权制度,该制度更加注重间接强制功能而弱化延迟排除功能,以程序制裁的方式替代实体制裁对程序瑕疵加以补正,避免实体正义受损;同时更保障了当事人的证明权等程序利益,深化其程序性主体地位。
一、问题之提出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颁布的《关于适用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下称《证据规定》),通过第34条设置了举证时限制度的核心——强制性证据失权制度,由此确立了我国民事诉讼对于证据的提出由“随时提出主义”转向“适时提出主义”。
但是,证据失权也是一种风险相当大的选择。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结案率和审限的压力,强制性失权制度将逾期提交的证据一律排除于诉讼之外不予认定,有损害实体公正之虞而广受诟病。
①2012年新《民诉法》中第65条②的规定设置了多样化的程序制裁,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裁量性失权制度。
裁量性失权制度与强制性失权制度相比较,二者都体现了审理集中化、追求诉讼效率的精神和价值,都致力于防止突袭以保障程序的安定性,体现了民事诉讼的诚实信用原则。
但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裁量性失权制度作为立法者的最终选择,其明显优势在于:一方面缓冲了诉讼促进与明确事实间的紧张关系,弥补了强制性失权效果的刚性对实体公正可能造成的损害;另一方面保障了当事人的程序利益,体现了当事人程序性主体地位。
在比较哪一种诉讼制度更理想时,应当站在制度适用者的立场,裁量性失权制度更能保障当事人的程序性利益与实体利益,且与民事诉讼的主要价值——发现真实相契合,因此,裁量性失权制度为较佳选择,正当性基础更为充足。
但是,裁量性失权制度在发挥积极功能的同时也要承担程序本身所带来的风险,如增加法院负担等;且作为一种新的制度设置,裁量性证据失权制度还存在若干问题需要予以深入研究。
二、裁量性失权制度的适用要件之检讨
(一)未及时提供证据
我国《民诉法》第65条并没有明确列明失权制裁的适用要件。
只是在法条中表述为当事人应当“及时”提供证据,并在逾时提交证据时就有无“正当理由”向法院负担说明义务。
据此推定,我国民事诉讼适用证据失权制裁的条件为当事人在诉讼中“未及时提供证据”并且“无正当理由”等。
“及时”一词是不明确的立法表述,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需要法官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当事人的主张和诉讼进行的状况加以具体化。
但也有学者指出,裁量性失权制度中由法官划定举证期限的做法有利于促进口头辩论的一体化构造[1]。
(二)未善尽说明义务
我国裁量性失权制度设置了当事人的说明义务以缓和强制性失权制裁的严苛。
当事人逾时提出诉讼资料则推定其系属可归责,当事人欲免责,应当向法院善尽说明义务;法官透过当事人说明的理由,判断当事人是否存在主观过错及过错程度。
考虑到如果当事人因轻微过失逾时提交证据即受失权之制裁过于严苛,我国在失权制裁的主观要件上应以故意或重大过失为限,即当事人若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逾时提交证据,则可认为当事人不存在正当理由。
当事人若因一般过失、轻微过失逾时提交证据,则仅适用训诫、罚款加以规制。
故此处的说明义务类似于大陆法系民事诉讼中的释明义务[2]。
因释明对证明度的要求较低,法官只需对当事人无故意、重大过失获得薄弱的心证即可免去失权制裁。
(三)无豁免理由
裁量性失权制度的适用须当事人不存在豁免事由。
当事人在适用失权制裁时不存在豁免事由是指不存在《证据规定》第35条规定的举证期限重新确定、《证据规定》第41条、第44条第2款、第43条第2款、《举证时限通知》第10条中关于“新证据”的认定、人民法院重新指定举证期限以及依新《民诉法》第65条获得的举证期限延长等情形。
另有学者认为,在证据失权适用要件的豁免事由中应当包括法院未向当事人为充分之释明。
其实,法官保障当事人程序利益的职责是否善尽,是从侧面保证当事人未“及时”举证与造成诉讼迟延之间的因果关系,证据失权制度的良好运行需要法官充分行使其释明权加以协调配套。
三、裁量性失权制度的适用后果之检讨
《民诉法》第65条明确由人民法院对举证期限加以确定,当当事人逾期举证的理由不成立时,应有以下三种处理情形:第一,人民法院不予采纳该证据。
第二,人民法院采纳该证据,并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单独适用训诫、罚款。
第三,人民法院采纳该证据,并根据案件的
具体情形合并适用训诫、罚款。
显然在训诫、罚款、证据失权三种制裁措施中,前两种制裁措施的性质为程序制裁,作为妨碍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予以适用;而后者作为实体制裁,最为严厉。
然而,我国《民诉法》没有明确区分何种情形下适用何种法律后果。
从正当理由的说明义务到证据失权,对当事人的苛责程度越来越高;况且训诫作为一种程序制裁,最为轻微,对当事人的程序利益或实体利益几乎没有任何不利影响。
训诫与证据失权之间的制裁幅度存在天壤之别,立法却不设定任何差异性的适用条件,将实体性制裁或程序性制裁的权力悉交法官掌握,法官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偏好做出选择。
很显然,法官被赋予了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权力无制约则会被滥用,司法腐败与司法不公由此得以滋生和蔓延。
因此,出台相对应的司法解释将不同的适用情形加以细化可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之流弊,如2015年2月4日起施行的《〈民诉法〉司法解释》第102条第2款即对训诫制裁的适用做出了规定:“当事人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采纳,并对当事人予以训诫。
”
四、裁量性失权制度配套制度之设想
裁量性失权制度的顺利运行需要一系列周边制度的配合。
同时,作为对当事人的限权性规定,需要其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以充实举证责任规则,软化失权制裁适用的法律刚性,增强对当事人的程序性保障。
(一)裁量性失权制度应与强制答辩制度相协调
从我国《民诉法》第125条第二款及《证据规定》第32条来看,适时提出答辩不仅是当事人的权利,也是当事人的义务。
但由于没有对被告未在答辩期内提出答辩规定相应的不利后果,目前我国民事诉讼并未确立答辩失权制度。
答辩失权制度是证据失权制度的前提。
答辩失权制度的功能一方面在于促使当事人在答辩状中提出攻击防御方法以协助法官整理、限缩争点,加快诉讼进行,这与证据失权制度所追求的集中审理主义之精神相契合。
另一方面则在于对对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保护,一方当事人未在答辩状中争执的事项,对方当事人基于对此的信赖,免去证明之必要,否则一方当事人因未知晓对方当事人的“武器”,为避免失权制裁的不利后果而将全部攻击防御方法同时提出,徒增加法院之负担。
这种“…单边‟的失权制度将会形成只许被告用等到开庭时才提出答辩意见来对原告实施意外打击,却不允许原告针对被告新提出的争点收集和提供证据反驳的现象”[3]。
深谙诉讼技巧的被告从打事实打证据转向打规则,法院却仍不得不适用证据失权制度,增加了错判的风险。
原告没有答辩失权制度的保护,却有证据失权制度的束缚,有违“武器平等”原则。
因此,裁量性失权制度应与强制答辩制度相协调。
(二)裁量性失权制度应与费用制裁相配合
费用制裁是指在证据不被排除的情况下,通过让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诉讼费用、赔偿对方当事人的经济损失来对逾期提供证据的一方进行制裁[4]。
费用制裁有别于训诫、惩罚等民事强制措施,它是法官出于公平公正的考虑,让一方当事人承担因逾期举证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包括但不限于诉讼延期的差旅费、误工费、鉴定费等。
①即便其制裁力度不如证据失权,但为了使逾期举证的行为受到处罚,费用制裁应当是一种更恰如其分、更具平衡感的处置方法:一方面,费用制裁针对的是当事人造成诉讼延迟的行为,受到制裁的当事人即使不是心悦诚服,至少也无话可说,可谓是罚当其过,增强了裁判的正当性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证据规则不可能脱离国情追求纯粹的程序公正,符合国情的选择应当是在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发生冲突时以实体公正优先,并对程序公正提供相应的保障;而费用制裁使得法院的裁判建立在明确事实的基础上,缓冲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之间的冲突,达到了两者的统一。
因此,很多情形下费用制裁可以作为证据失权制裁的替代性处罚措施。
当然,若当事人故意或因重大过失而造成诉讼拖延,应当适用证据失权制裁。
参考文献:
[1]段文波.一体化与集中化:口头审理方式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法学,2012(6).
[2][日]松冈义正.民事证据论[M].张知本,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3-14.
[3]李浩.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J].中国法学,2005(3).
[4]李浩.民事诉讼法典修改后的“新证据”[J].中国法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