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理论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58.10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然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加强政府支持和规范管理。
发展趋势方面,应当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品牌化和市场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正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以农民为主体组织起来,通过自愿合作、平等协商、集体经营,从事某一特定产品或服务领域的经济组织形式。
成立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发展现状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几年中,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为170多万家,规模从小到大,约90%的专业合作社规模在100人以下。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强农民组织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首先,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资金来源单一、管理体制不完善、信息技术落后等问题,导致生产效益不尽如人意。
其次,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过小、经营人员素质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影响了其发展潜力。
发展趋势方面,未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会继续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转变,推进农业品牌化和市场化,提高竞争力。
同时,还需加强政府支持,具体而言,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规范管理,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行业也应积极加强技术研究和开发,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推广现代化养殖、种植、加工等技术,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和质量。
综上所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应当继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和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农业经济和就业增长中的作用,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研究综述□狄海英郑红伟许婷【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高了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较好地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了对接,降低了生产成本及交易费用,分享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关键词】农民收入;农业经济;经济合作;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作者简介】狄海英(1985.10 ),女,陕西镇安人,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郑红伟(1986.3 ),男,河北衡水人,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许婷(1985.10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涵义农民经济合作的本质是农民之间的相互合作帮助,是“集体互助协作”。
对于合作这个词的意思,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共同工作,即农民之间的一种互助行为。
二是为了共同目的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这是利用集体力量进行自助。
所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民自愿参加的,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加入组织的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方面的互助合作,按照一定的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的互助性经济合作组织。
长期以来,对这种组织形式名称的表述不尽统一,《农业法》称“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称“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2004年和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部的一系列文件中也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无论在名称上如何表述,行政审批的部门也各有不同,但其内涵和实质是一致的,可以用“农不现实的。
浅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进程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对于帮助提高农民收入、组建合作组织及实现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合作經济;组织形式一、20世纪50年代以农业合作化为主的组织形式(一)第一阶段,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成仅带有某些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组1.农业合作化的最初过渡形式:互助组农业生产互助组,是我国农民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劳力、耕畜、农具缺乏的困难,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劳动互助组织。
从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
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
2.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特点从建国至1953年底,主要发展互助组,特点是保持生产资料私有制,收获完全归个人,在个体经营基础上实现集体劳动。
就其集体劳动这一点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因为它不改变农民土地私有制权,所以深受农民欢迎。
分为临时互助组,一般由三五家组成,是忙时互助闲时收,还有常年互助组是比较固定,有少量公共财产。
(二)第二阶段,在互助组的基础上,仍然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号召农民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农业合作化的决定性的过渡形式:初级社从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的阶段。
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
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
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范文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范文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由农民自愿结合在一起,遵循合作、互助、互利的原则,共同经营农业生产或从事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经济活动的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基本形式,是由农民自愿结合而成的经济组织。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源于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初期,1982年我国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了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此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组织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3.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生产、供销、加工、服务和综合等类型。
在组织管理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会员共同管理、共同分红。
4.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助于整合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另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5.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于解决农村产业发展难题,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获得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7. 总结和回顾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只有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才能更好地激发农村活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发挥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文献综述第一篇: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文献综述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文献综述内容提要: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近发展。
首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对各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及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最后,综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演进进行了评介。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文献综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学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它伴随着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重大事件的发展而加以推进。
但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词正式出现较晚,专门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
2000年以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提法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支持,至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普通进入了研究视野。
尤其是2005年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越来越重视,对此问题的研究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从研究数量来说,可谓汗牛充栋;从研究质量来说,可谓层层推进。
综观这十多年来的研究,前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亦留给当今更多的思考,因此,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从2000至2005年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起步阶段;第三阶段是2006年以来的近几年,可以作为发展阶段。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的准备阶段20世纪90年代,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更多是集中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协会、农村股份合作企业、农村社区合作组织等经济组织的研究。
从往后学者的研究来看,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并列,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徐旭初,2005),因此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实质上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打下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筹备开好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场推进会议,按照市委要求,市农委、市供销社、市科协联合组成调查组,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广大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伟大创举。
近年来,这一新生事物在农村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已逐渐成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市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萌芽、发展、巩固提高几个阶段。
截止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到个,会员万人。
分布在全市10个县(市)区个乡镇,涉及到农村各业。
从全市范围看,我省农技协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多种类型并存。
按组织类型划分,全市有农民专业协会个,专业合作社个,农民股份合作公司个,各类联合体个,行业协会个;按产业划分,从事种植业个,养殖业个,加工业个,其它产业的个;按领办单位划分,专业技术部门牵的个,村级组织牵头的个,能力领办的个,其中,乡村干部领办的个。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实体化方向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市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支柱产业或经济效益高的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兴办经济实体,以公司带农户、连市场为主要形式,开展技、农、贸配套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和实体化发展。
特别是近年新成立起来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足高起点,主动寻求与高效益产业相结合,协会、公司、基地一齐运作,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创造出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愈来愈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要国家的人员编制和国家一分钱投入,完全依靠农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能人会长和农村经纪人的带领下,引品种、学技术、闯市场,不仅在市场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和财税收入的增长,已逐渐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的国内研究综述摘要: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是联系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型的农村合作组织。
文章主要从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的含义、组织模式以及作用发挥等方面进行了基本回顾,从而对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述评。
关键词: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含义;组织模式;功能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
但是”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而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随着产品贸易化和市场化而产生的一种非政府序列的农民自助组织。
它能较好地适应商品生产的市场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成为高度分散的农户组织与竞争激烈的市场之间相联系的纽带,使农户与市场能直接对接起来,有望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性手段。
由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协调区域间的发展,作为联系农户与市场纽带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应梳理其在发展过程的现状特点,探寻出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的最优模式,最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一、关于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含义的研究翻阅相关文献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而目前理论界对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义,而且其通用的名称也各有不同,比如说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但其基本涵义变化不大,主要涉及的都是该组织是联系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并为农户提供服务的组织。
杨文志(2002)提出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的基础是经济,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的基础是专业技术。
而傅晨(2006)认为农村专业技术合作是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其组织载体一般被称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接着他将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定义为”以农村中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为核心,以专业户和科技户为基础,在农民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的以技术合作为主的组织。
”由此看来,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更强调的是技术的合作,相比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范围小,但是现在很多的专业技术合作组织除了承担技术推广的功能外,也会为农户提供产、供、销的服务。
1农民合作社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方因素的推动下得到迅猛发展,但基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步晚的历史性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
王运宏,刘芳(2014)通过对湖南省湘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规模小、服务层次低、品牌意识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1]。
马占丽(2014)认为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对该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视程度不够,并且认为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内部机制不健全和资金不足等问题[2]。
贾晓松(2015)认为河北省农业合作社现存在农民入社率较低、政府相关惠社政策缺乏或实施力度不够、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不合理、科技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杨冀蓉(2016)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覆盖率不高、规模偏小、干部化严重、内部治理不规范、人才短缺、竞争力不强、国家扶持力度有限等问题。
张焕芳(2016)对江城县农民养牛专业合作社进行研究,她认为该合作社组织规模小,合作社与成员联系不紧密;合作社成员文化程度较低,总抱有观望态度,无长期合作的观念;对政府有过强的依赖心;合作社带动能力差;在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上,仅能制作脱水的半干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王贤举(2016)认为宁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规模小,总体实力较弱;由于登记的门槛低使得许多合作社都为空壳社,大部分的合作社都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2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的研究现状要加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资金的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部分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那么融资的问题就更值得关注了。
施生旭,庄哲耕(2015)认为从内部融资的角度来说,大股东的数量对内部融资渠道有较显著的影响,大股东是合作社主要的内部资金来源,负责人社会地位对合作社内部融资渠道是有促进作用的,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对外部融资渠道有显著影响,在外部正规融资渠道方面,合作社获取贷款的最大障碍是缺乏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