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视技术中的微光成像和红外热成像技术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22.36 KB
- 文档页数:6
简谈红外和夜视的区别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可见光按波长从长到短排列,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其中红光的波长范围为0.62~0.76μm;紫光的波长范围为0.38~0.46μm。
比紫光波长更短的光叫紫外线,比红光波长更长的光叫红外线,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红外线的。
因为数码摄像机用CCD感应所有光线(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等),这就造成所拍摄影像和我们肉眼只看到可见光所产生的影像很不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数码摄像机在镜头和CCD之间加装了一个红外滤光镜,其作用就是阻挡红外线进入CCD,让CCD只能感应到可见光,这样就使数码摄像机拍摄到的影像和我们肉眼看到的影像相一致了。
红外夜视就是在夜视状态下,数码摄像机会发出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红外光线去照亮被拍摄的物体,关掉红外滤光镜,不再阻挡红外线进入CCD,红外线经物体反射后进入镜头进行成像,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由红外线反射所成的影像,而不是可见光反射所成的影像,即此时可拍摄到黑暗环境下肉眼看不到的影像。
夜视JVC采用的“夜视”方法采用的是彩色数码夜眼功能。
这一功能与松下彩色夜视功能类似,由于采用的是慢速快门,所以在拍摄的时候最好使用三角架,用手持的方法难以获得良好的画面,比较适合拍摄不移动的彩色画面,当拍摄移动的物体时,与松下的彩色夜视功能一样,影像会有拖尾现象,画面表现得有些断断续续。
值得一提的是,索尼公司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它传统的红外线夜摄和超级红外线夜摄功能之外,也新开发了彩色慢速快门功能,与松下彩色夜视功能、JVC彩色数码夜眼功能类似,适合拍摄不移动的彩色画面,该功能仅限于摄像状态下使用,拍摄静像不能用。
影像虽然变成彩色的了,但是随之也出现了拖尾、画面断续的问题。
松下数码摄像机采用的“夜视” 方法是:“彩色夜视”。
彩色夜视功能是利用1LUX(快门速度控制在1/2秒时)的亮度,使被拍摄目标明亮起来。
彩色夜视摄像机不象红外线夜摄的机型那样发出红外线,它不发出任何光线,而是采用延长CCD的曝光时间的手段,使得光线在CCD上产生的电荷进行逐渐的增量积累,同时运用数码摄像机的电路进行高增益运算而完成“夜视”功能的。
战争中的夜视与红外技术应用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现象,而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
在现代战争中,夜视与红外技术的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夜视技术和红外技术两个方面,探讨其在战争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战争的影响。
一、夜视技术的应用夜视技术是一种利用光电子器件将弱光增强的技术。
在夜晚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下,夜视技术可以通过有效地获取周围的微弱光线,使人眼看到更清晰的图像。
在战争中,夜视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为敌情侦查、夜间巡逻、特种任务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首先,夜视技术可以大幅度提升战场的情报收集能力。
士兵配备夜视仪后,能够在夜间获取敌军的情报,提前了解对方的动态。
夜视仪可以将微弱的光线转变成清晰的图像,使士兵能够更容易观察到敌方的行动,从而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这在夜间阵地防守和突袭等作战行动中尤为重要。
其次,夜视技术还可以增强士兵的作战意识和反应能力。
在黑暗环境下,士兵的视野受限,容易受到敌方的偷袭。
而夜视仪的使用,则使得士兵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周围的环境,提前掌握敌人的存在。
这样一来,士兵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目标射击,还能更加灵敏地做出反应,保护自己和战友的安全。
再次,在夜间追踪和搜捕敌人时,夜视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士兵的作战效率。
夜视仪的应用可以帮助士兵发现隐藏在黑暗中的敌人,追踪其行动轨迹,更好地展开搜捕行动。
这对于打击敌方游击队、切断敌人后方补给线等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红外技术的应用红外技术是一种利用物体自身的红外辐射进行侦测和观测的技术。
在战争中,红外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实现对敌方目标的探测、识别和跟踪。
首先,红外技术可以进行隐蔽目标探测。
在夜间或者有烟雾、浓雾等条件下,常规的观察手段往往不起作用。
而红外技术则可以通过探测物体的红外辐射,精准地寻找隐藏在黑暗中的敌人。
这种能力在山地战和丛林作战中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地发现并消灭隐藏在地形、植被中的敌人。
其次,红外技术可以进行目标识别和跟踪。
1基于微光与红外融合的夜视技术关键字:红外器件红外焦平面阵列微光夜视仪夜视技术光机扫描红外热成像红外热像红外图像量子效率BCG-MCPIV摘要:以像增强器为主线概述微光成像技术,以红外探测器为主线概述红外热成像技术,分别介绍各自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对这二种夜视技术进行了比较,最后介绍微光图像和红外图像的融合技术。
将微弱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进一步放大、转换成可视信号的固态电子器件。
是在黑夜或低照度(小于1勒克斯)下扩展人眼视力的微光夜视技术的关键部件。
其中包括:①直接微光成像器件。
功能是把微弱的光学图像转换成电子图像,再经过增强传递到荧光屏上,以得到人眼可视的照度(1~105勒克斯)和可见的光谱范围(350~760纳米)。
②把微弱光信息转换成视频信号的微电摄像器件。
把收集到的光学图像以其光强的分布转换成电荷量的分布并存储,随后将存储的电荷图像转换成视频信号,从而扩展人眼接收微光信息的范围。
在工、农业、航天、科研、国防、公安等部门中,凡需要采集低照度下的光学信息时,都离不开微光器件。
由微光器件组成的微光夜视仪广泛应用于战术武器和防盗系统。
1背景:20世纪40年代研制成功的主动式红外夜视仪是夜视器材的鼻祖,它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看到黑暗中的目标。
主动式红外夜视仪成像清晰,对比度好,但由于需要红外光源照射,存在着能耗大,易暴露的缺点。
1962年,美国人研制成功像增强器,使得夜视器材的发展产生了一个飞跃。
我们平时所谓的黑夜,很少是绝对黑暗的,因为自然界总是存在着微弱的光线,例如星月光,大气的辉光和黄道光。
即使肉眼不容易察觉的星星,对地面的照度仍然可以达到2x10负4次方勒克司。
能够利用如此微弱的光线进行观测,是因为两个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首先,研制成功了灵敏度极高的光电阴极,既S-20多碱光电阴极。
比以前的光电阴极灵敏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使得夜视仪的光电增益大大提高。
另一个突破是采用了光学纤维面板。
夜视成像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发展趋势随着战争的发展,军事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
夜视成像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夜视成像技术可以让战斗人员在夜间进行作战,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和生存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夜视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
本文将就夜视成像技术在军事应用中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夜视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夜视成像技术从诞生到今天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夜视仪主要是利用红外线,灯光等辅助夜视。
这种技术的缺点是成本高,像素低,视野狭窄。
第二代夜视仪采用了夜视管,可以将夜晚的光线通过放大管来提高成像效果。
第三代夜视仪采用了微光增益技术,使得成像效果更加清晰,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
第四代夜视仪则采用了数字成像技术,可以通过软件来优化图像。
这种技术不仅成像更清晰,而且还可以减少夜视设备的尺寸重量和功耗等问题。
此外,随着夜视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地图定位,人脸识别等技术也被应用于夜视成像中,使得夜视成像技术更加智能化。
二、夜视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夜视成像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军事领域。
因为作战需要经常在夜间进行,一个好的夜视成像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作战的效率和生存率。
军队也在不断地更新夜视成像技术,以适应现代作战的需要。
此外,夜视成像技术还应用于消防救援,公安警察,安全监控等领域。
三、夜视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夜视成像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
未来夜视成像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夜视成像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的结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无线通信可以解决夜视成像设备传输数据的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夜视装置更加便携,而且还可以实现夜视图像的实时传输,方便其他人员了解情况。
2. 软件化技术的应用软件化技术可以使夜视设备更加智能化。
未来夜视成像技术还将继续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3. 多模式集成的平台化技术多模式集成的平台化技术可以集成多种夜视成像技术,使得夜视成像设备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主动红外夜视镜夜视技术是借助于光电成象器件实现夜间观察的一种光电技术。
夜视技术包括微光夜视和红外夜视两方面。
微光夜视技术又称像增强技术,是通过带像增强管的夜视镜,对夜天光照亮的微弱目标像进行增强,以供观察的光电成像技术。
微光夜视仪,是目前国外生产量和装备量最大和用途最广的夜视器材,可分为直接观察(如夜视观察仪、武器瞄准具、夜间驾驶仪、夜视眼镜)和间接观察(如微光电视)两种。
利用光电转换技术的军用夜视仪器。
它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前者用红外探照灯照射目标,接收反射的红外辐射形成图像;后者不发射红外线,依靠目标自身的红外辐射形成“热图像”,故又称为”热像仪”。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红外夜视仪,都是主动式的。
被动式红外夜视仪一般都不叫夜视仪,都改名为热成像仪。
所以本文以下的介绍都是介绍主动式红外夜视仪、微光夜视仪,红外热成像仪一、主动式红外夜视仪; 2、微光夜视仪; 3、红外热成像仪;主动式红外夜视仪。
(本品广泛应用于民用产品)原理:仪器向外发射红外光束,照射目标,并将目标反射的红外图像转化成为可见光图像,从而进行夜间观察,军事上主要用于夜间瞄准、驾驶车辆、侦察照相等。
特点:不受照度的限制,全黑情况下可以进行观察,且效果很好,价格便宜。
2-1、微光夜视仪。
(本品广泛应用于民用产品现已经被主动式红外夜视仪所代替)特点:因微光夜视仪是利用夜天光进行工作,属被动方式工作,因此能较好的隐藏自己,对从事特殊工作的部门,如军事、刑侦、辑毒、辑私、夜晚监控、保卫的应用等、它都是最合适2-2 (微光夜视仪之数码夜视仪)(此款是适用是取证、执法、警用、军事等)相对于传统的夜视仪,数码红外夜视仪的原理是完全不同。
数码红外夜视仪不是使用增像管作为图像增强器,而是使用低照度的CCD作为图像增强器。
低照度的CCD能够辨识非常暗的光线,然后转换为可见的数字信号,显示在夜视仪内部的液晶屏上。
3、经红外热成像仪(此夜视仪针对军事领域,价格昂贵,非民用品)原理:红外热成像仪是根据凡是高于一切绝对温度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有辐射红外线的基本原理、利用目标和背景自身辐射红外线的差异来发现和识别目标的仪器。
不得不知!热成像仪选购时的镜头参数的重要性!本文要点:1.热像仪镜头,在关注焦距指标时,为什么更要关注光圈和口径大小?2.为什么很多厂家只标注镜头焦距,而没有镜头光圈和口径的指标?3.为什么热像仪必须采用F1.0光圈的镜头?4.为什么同样焦距大小的热像仪,镜头口径大小不一样?总所周知,远距离观察式热像仪,与其它的光学设备一样,需要配备镜头。
选择热像仪时,应该如何判断其配备的镜头的好坏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一点:热像仪配备的镜头镜片材质为非普通光学玻璃,采用的是锗玻璃,锗玻璃价格昂贵,以重量进行计价。
为什么热像仪要使用价格昂贵的锗玻璃呢?这是因为锗玻璃在2-16um具有很好的透光性能,化学性质也比较稳定,不易与金属氧化物,酸性物质空气和水反应。
红外测温仪器和热成像仪里面需要用到中远红外的滤光片,测温仪和热成像仪一般工作波段在2-13um,而锗玻璃刚好在中远红外具有很好的透光性,普通的光学玻璃在这些波段透过率极低,所以很难实现。
加上在锗玻璃上镀上光学薄膜,可以大大增加它的透过率,减少锗玻璃表面的反射率。
锗玻璃在可见光波段是不透过的。
由于锗玻璃价格昂贵,稍微大一点的锗玻璃镜头动辄数万元。
在选购热像仪时,应该选择配备多大口径的热像仪镜头呢?在这之前,需要明白一下几个光学镜头的参数概念:1.原理:热像仪基本光学原理与普通望远镜一样,只不过其内部传感器只对大约波段在2-13um远红外线感光成像。
而普通望远镜是对可见光成像而已。
2.焦距:理论上焦距越大,放大倍率越大。
大倍率意味着必须使用长焦镜头。
这和我们普通数码相机上的概念是一样的。
3.光圈:光圈计算值为焦距/通光直径(也就是镜头口径)简称为F值(也叫焦比)。
F值越大,光圈越小。
反之,F值越小,光圈越大。
与传统相机一样,光圈越大(F值越小),通光率越好,成像越清晰明亮。
正是由于光圈大小对成像的影响,高倍镜头(长焦镜头)理论上必须配备大口径的镜片,否则会导致F值过大,光圈过小,成像暗淡,严重影响成像效果。
红外夜视仪和微光夜视仪哪个好红外夜视仪和微光夜视仪,实际都是被大家误认错误的,市面上有把微光夜视仪又称为红外微光夜视仪,也称为红外夜视仪,这种叫法很容易让消费误会,也导致很多外行,不懂的朋友引导错误信息。
红外夜视仪按正规说法就只分为“主动红外夜视仪”和“被动红外夜视仪”“主动红外夜视仪”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微光夜视仪”,以及带有IR功能,也就是发射红外线的夜视仪,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动红外夜视仪都有微光和IR功能,包括1代的夜视仪也都有这些功能,不存在只有先进的夜视仪才带有红外和微光两种功能“被动红外夜视仪”就是我们俗称的“红外热成像仪”。
而实际正规叫法就是红外夜视仪,但是现在这种叫法与微光夜视仪掺合一起叫的夜视仪,所以我们叫这种被动红外夜视仪就叫红外热成像仪,也就是热像仪。
一、红外夜视仪和微光夜视仪的区别:两种夜视仪的区别在于,主动式的是通过夜视仪本身的IR照射到物体,然后将红外光反射到夜视仪的物镜上,或者通过自然界的星光照射到物体上,然后反射到物镜,通过夜视仪中的图像增强管来看到成像。
而被动式的夜视仪是通过物体本身所发出的红外辐射来成像的,两者的关键在于,一个是通过物体反射,一个是通过物体自发。
二、微光夜视仪和红外热成像仪观测上的区别1.微光夜视仪视野是圆的,热成像仪视野是方的。
如果你用过普通的数码夜视仪,会发现,数码夜视仪和一般的红外夜视仪(微光夜视仪),观测感觉完全不一样。
这是因为,一般的红外夜视仪(微光夜视仪)是通过镜头直接观测目标,所以看到的视野和望远镜一样是镜头的圆形的。
而数码夜视仪,是电子的,其实你眼睛看到的是内部的液晶屏上的成像,而不是直接看到目标,所以看到的视野都是方形的。
热成像夜视仪在这方面给数码夜视仪是一样,无论是手持式的热成像夜视仪(液晶屏在机器外部),还是望远镜式热成像夜视仪,视野都是方形的,并不是直接看到目标,是看到液晶屏上的成像。
所以热成像仪都是数码。
普通的数码夜视仪的效果是无法与热成像仪相比的,也无法与2代+的普通夜视仪相比的。
如何区分夜视仪、微光夜视望远镜和红外望远镜?2021.11.03第一,通常所说的红外望远镜,即所谓的夜视仪,是利用光电转换技术的军用夜视仪器。
红外望远镜分为主动夜视望远镜和被动夜视望远镜两种:主动夜视望远镜用红外探照灯照射目标,接收反射的红外辐射形成图像;被动夜视望远镜不发射红外线,依靠目标本身的红外辐射形成热图像,所以也叫热图像仪。
普通人理解的夜视望远镜,是希望白天能像普通望远镜一样使用。
晚上这款望远镜还有超强的夜视能力,可以看到和白天一样的距离,几乎接近的效果。
但其实没有这样的机器,技术上做不到。
第二,微光夜视望远镜又是怎么回事?微光夜视是指利用夜间目标反射的低亮度光,将其增强放大到几十万倍,从而达到肉眼夜间侦查、观察、瞄准、车辆驾驶等战场作业的目的。
它只是放大了微小的光线,不能在绝对黑暗的环境中使用。
常用的微光夜视仪通常可以观察到200米左右的距离,对干扰光线的环境和烟雾的有效性很低。
微光夜视仪和普通望远镜有很大区别。
(1)望远镜主要是白天观察,所以倍数大。
它通过拉近镜片和物让我们看得更清楚,所以望远镜的倍数是7倍以上,但是晚上望远镜用的不多(有灯光环境可以用)。
②微光夜视仪是专门为夜间准备的。
它通过增强管将光线放大到一定的倍数,让我们在夜间看到。
所以微光夜视仪的放大率不高,一般在五倍以内,白天不能使用微光夜视仪(强光下没用)。
因此,许多人认为那种夜视望远镜,也可以说是所谓的红外望远镜,其实根本就是一种普通的望远镜,只是简单的镀了一层红膜。
没有任何夜视作用,但是在晚上,如果你看到的物体有光,你也可以看到一点。
严格来说,不是夜视,只是稍微增加了一点光线,完全不能满足人们晚上观察的要求。
人们的传统观念大概受到了沿街和电影的宣传:红外夜视,价格高的可以透视,甚至网上做的透视图和视频。
这些都是假的。
这种红膜望远镜根本没有基本的夜视功能。
很多人想买美国动作片的眼镜,携带方便,可以透视夜视。
不知道国军有没有做出来。
红外热成像PK微光微光夜视和热成像技术在实际应用上有些类似,这两种技术的摄像机主要应用在夜间且对设备的隐蔽性有一定要求的特种监控场所,比如军事、刑侦、缉毒缉私、保卫等,在这类监控场所该两款设备都是非常合适的。
微光夜视摄像机是将微弱自然光生成的电子图像增强到可实现有效监视的视频图像,来对场景进行监视。
而热成像技术是利用高于绝对温度零度(-273℃)以上的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的原理来工作的,由于各种物体红外线热辐射强度不同,从而使人、动物、场景的一切物体都能被清晰地观察到,且不受烟、雾及草丛等障碍物的影响,白天和夜晚都能工作。
现在常说的红外摄像机都属主动红外,即是利用红外光束补光,照射的目标不受限制,全黑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效果良好且价格适宜,但补光距离有限,隐蔽性不强,易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且各类目标对红外光的反射效果有较大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到成像质量。
就目前而言,红外热成像技术要比微光成像技术在安防上使用得更广泛,行业相关人士分析并将红外热成像的具体应用作了以下几点简单的归纳。
1、夜间及恶劣气候条件下目标的监控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基于可见光的监视设备已经不能正常工作,如果采用人工照明手段,则容易暴露目标。
若采用微光夜视设备,它同样也工作在可见光波段,依然需要外界微弱光照明。
而红外热成像仪是被动接受目标自身的红外热辐射,无论白天黑夜均可以正常工作,并且也不会暴露自己。
即使在雨、雾等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由于可见光的波长短,克服障碍的能力差,因而观测效果差,但红外线的波长较长,特别是工作在8~14um的热成像仪,穿透雨、雾的能力较高,因此仍可以正常观测目标。
因此在夜间,尤其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采用红外热成像监控设备则可以对各种目标,如人员、车辆等进行监控。
2、防火监控由于红外热成像仪是反映物体表面温度而成像的设备,因此除了夜间可以作为现场监控使用外,还可以作为有效的火警探测设备。
应用红外热成像仪可以快速有效地发现这些隐火,并且可以准确判定火灾的地点和范围,透过烟雾发现着火点,做到早知道早预防,早扑灭。
微光夜视技术又称像增强技术,是通过带像增强管的夜视镜,对夜天光照亮的微弱目标像进行增强,以供观察的光电成像技术。
微光技术是光电高新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微光夜视产品中,图像增强器是核心器件,利用图像增强器将夜空中微弱的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气灰光增强几百倍、几万倍达到使人眼能够进行远距离观察的程度。
黄绿光是人眼最敏感的波长,因此,这种颜色的荧光屏常常被应用到增像器上。
我们在电影电视里看特种部队进行夜视成像时,夜视镜头里的图景呈现黄绿色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红外成像技术红外夜视技术分为主动红外夜视技术和被动红外夜视技术。
主动红外夜视技术是通过主动照射并利用目标反射红外源的红外光来实施观察的夜视技术,对应装备为主动红外夜视仪。
被动红外夜视技术是借助于目标自身发射的红外辐射来实现观察的红外技术,它根据目标与背景或目标各部分之间的温差或热辐射差来发现目标。
其装备为热成像仪。
现阶段监控摄像机装备的都是主动红外系统,对被动红外系统的应用还较少。
微光成像技术之所以被各国军队大量应用在夜视上,是因为它的全面性。
该技术相比红外技术,不需要红外灯发射红外线、不需要被观测物体必须有热量。
从而很好的适应军队在不同环境下作战。
选择红外成像技术,第一得考虑红外灯的损耗和维护,第二要考虑被观测物体是否自身含有热量。
而微光成像技术不需要考虑这么多,只需借助自然光即可达成夜视效果。
同时,微光夜视仪图像清晰、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使用和维修方便、不易被电子侦察和干扰,应用范围广,这些也是红外夜视成像不可比拟的。
微光成像技术的缺点在于易受周边环境影响。
如怕强光,具有晕光现象。
在遇到强光的时候夜视仪无法进行观测,观测者会感到眩晕。
微光图像的对比度差、灰度级有限、瞬间动态范围差、高增益时有闪烁、只敏感于目标场景的反射,与目标场景的热对比无关。
红外成像技术的优点在于其无需借助外部环境光,自身发射红外线光进行夜视成像。
夜视范围广,受环境影响小。
夜视器材是借助微光和红外线来看清黑暗中物体的吗?夜视技术能破解黑暗并观测出看不见的物体,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热议的话题就是是否可以利用微光或红外线来看清黑暗中物体。
下面这篇文章将详细探讨夜视器材是否真的能够借助微光和红外线来看清黑暗中物体:一、夜视技术的原理1. 光学原理:夜视器材通过微光或红外线的射线赋予世界不同的层次,从而使得夜晚的景象可以看得很清楚;2. 智能分析技术:夜视器材同时具有高度的智能分析能力,可以准确分析物体的形态,大小等多属性,以及分析出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3.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通过光线感应元件,将脉冲红外线转换为电信号,有效地将暗处物体细节记录起来,从而保证了不受光照影响时的视觉效果。
二、夜视器材是否真的能够借助微光和红外线来看清黑暗中物体?1. 原理上是可行的:夜视技术无疑是借助微光和红外线来实现视觉的,它可以利用夜间的微弱光线,抑或采用红外线的原理,来解锁看不见的物体,可以很好地满足需求;2. 考虑可行性:尽管基于原理上夜视可行,但考虑到实际应用场景,微光或红外线需要满足特定的波和功率要求,且无论哪种夜视器材都受被视物的反射率影响,空气的湿度也会影响视野距离,因此考虑到各种可能性,用夜视器材可能难以看清黑暗中的物体。
三、夜视器材的局限性1. 目标标识:夜视器材的识别能力受限,物体的形态和大小很难被精确标识;2. 内容变换:夜视器材在变化的夜间环境中,通常只能看到局限的细节,难以捕捉全貌;3. 稳定性:夜视器材的稳定性不够,将兠率性因素考虑进来很难做到快速准确的监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始终使用与夜视有密切关系的物体来提高检测效率。
综上所述,夜视器材确实可以借助微光和红外线来看清黑暗中物体,但其依然受到一定的条件和局限性的制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普及范围,因此更多的是作为专业应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夜视像增强技术在红外光学系统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军事装备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
红外光学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它在夜间作战和探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市面上的普通红外光学系统在低照度条件下,所得到的图像较为模糊,可见度也很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夜视像增强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夜视像增强技术在红外光学系统中的应用。
1. 夜视像增强技术的简介夜视像增强技术是指增强在极光等微弱光源下对人眼不可见的图像,使其可见并提高对比度和亮度的技术。
主要思想是将红外光信号转换为可见光信号,使其在黑暗环境下能够被肉眼直接观测,并且可以清晰地显示物体的轮廓和细节。
在红外光学系统中,夜视像增强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系统在低照度条件下得到更清晰、更亮度的图像。
2. 夜视像增强技术的原理夜视像增强技术的原理基于红外光学系统中的光电转换。
一般来说,夜视像增强技术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夜视放大器,一种是数字夜视器。
夜视放大器是通过光电转换将红外光转换成可见光,来增强图像对比度和亮度的。
它基本上是一个放大器,使用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PMT)来转换信号。
一般来说,红外光学系统中的红外波长通常在0.7μm到5μm之间,这些波长是属于低能量的长波红外线(long-wave infrared,LWIR)。
夜视放大器将接收到的低能量长波红外线转换成高能量可见光,从而可以更清晰地观察目标。
数字夜视器则是将光电转换器换成了固态传感器。
其工作原理是将可见光和红外光信号分别转换成电子信号,然后再使用码盘和转换器将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
数字夜视器的内部有不同的滤光器,可以根据需要过滤掉不同波长的光线。
3. 夜视像增强技术的优缺点夜视像增强技术的优点主要在于其可以提高低照度条件下系统的可见度和对比度,使得用户可以更快、更简单地获得实时图像信息。
在实战中,这对于夜间侦察、打击和侦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在夜视像增强技术中,数字夜视器的优点在于其可以对不同波段间的红外光进行分离和处理,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降低系统噪音,增加图像细节信息。
夜视技术及其应用人的眼睛本身就是一个极灵敏的多功能图像探测仪,它比任何用于类似目的的光电仪器小得多,而它的总的性能又是单个仪器所无法比拟的。
但是,人眼的视觉范围主要集中于具有一定照度的0.38~0.76um的可见光区域。
白天,我们人眼能看到自然界中的景物,是因为眼睛接收到它们表面反射太阳的直射光或是散射光。
夜晚,由于没有太阳光照明,人眼就看不见自然界中的景物了。
但在多数夜间,仍有月光、星光、大气辉光存在,自然界中的景物表面仍然要反射这些微弱的光线,于是我们人眼还能模糊地看到近处景物、大景物的轮廓。
在夜暗环境中存在着少量的自然光,如月光、星光、大气辉光等,统称为夜天光,因为与太阳光比起来十分微弱,所以又叫做夜微光。
人类在这些微光环境中无法正常观察。
在夜间观察,基本矛盾是人眼接收到的光强不足。
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1.使用大口径的望远镜,尽可能多地得到光能量;2.象电子学那样,设法对微弱的光图像进行放大;3.用红外线探照灯或红外照明弹对景物进行照明;4.利用景物在红外波段的辐射能量实现热成像。
应用不同的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就形成了不同的夜视方法。
夜视技术是借助于光电成像器件实现夜间观察的一种光电技术。
1934年,荷兰的霍尔斯特(G·Holst)等人制成第一只近贴式红外变像管,树立起了人类冲破夜暗的第一块里程碑。
随着夜视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包括微光夜视和红外夜视两方面。
夜视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将人眼的视觉范围扩大到微光以及红外区,从而使人眼通过夜视系统获得目标信息,以适应夜间或无光照环境下作业。
夜视技术通常分为红外夜视技术和微光夜视技术两大类,前者包括红外像转换技术、红外热成像技术、红外照相技术、红外固态成像技术等。
后者包括微光像增强技术、微光电视技术、微光照相技术、微光固态成像技术等。
尽管合成孔径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也能用于夜视,但夜视成像器材的主流还是以红外夜视技术与微光夜视技术为主。
二、红外夜视技术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区间从几个纳米(1nm=10-9m)到1毫米(mm)左右。
夜视成像技术的原理与应用1. 原理介绍夜视成像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低光环境下进行图像捕捉和显示的技术。
它通过利用低光强度场景中的微弱光信号进行增强和放大,使用户能够清晰地观察深夜或黑暗环境下的目标。
夜视成像技术主要包括热成像技术和光子增强技术两种。
1.1 热成像技术热成像技术利用物体在红外波段不同辐射特性来进行成像。
红外辐射是一种由物体本身发出的热量,不受外界光照的影响。
热成像技术通过检测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将其转化为电子信号,并经过信号处理后生成图像。
热成像技术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主动热成像和被动热成像。
主动热成像是指通过红外激光、红外灯等外部设备对目标进行照射,然后利用目标反射的红外辐射进行成像。
主动热成像技术适用于较暗的环境,能够提供较高的图像清晰度。
被动热成像是指利用物体本身发出的红外辐射进行成像。
被动热成像技术适用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但相对于主动热成像技术,图像清晰度较低。
1.2 光子增强技术光子增强技术,也称为图像增强技术,是通过增强低光强度场景中的光信号来提高图像清晰度。
光子增强技术主要包括光电子增强和光子晶体增强两种。
光电子增强是通过光电倍增管将光子转化为电子信号,并经过放大后显示出图像。
光电子增强技术对于光线较暗的环境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对强光环境会出现像斑状干扰。
光子晶体增强技术是将光子晶体嵌入到图像感光器件中,通过光子晶体的光调制作用来增强光信号。
光子晶体增强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像斑干扰,提供清晰的图像,但成本相对较高。
2. 应用场景夜视成像技术在军事、安防、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1 军事领域夜视成像技术在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在黑暗中进行目标观察、侦察和监视,为军队提供了夜间作战的能力。
同时,夜视成像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夜间导航、飞行安全等方面,提高军事行动的效能。
2.2 安防领域夜视成像技术在安防领域被广泛应用于监控系统中。
通过安装夜视摄像头,可以实现对黑暗环境下的监控和录像。
腾讯内容开放平台
用于轻武器的夜视瞄准镜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新型装备。
主要有红外夜视瞄准镜、微光夜视瞄准镜和热成像夜视瞄准镜三种类型。
红外夜视瞄准镜也称为主动红外瞄准镜,是第一代夜视瞄准具。
英、美、苏、德等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研制成功了主动红外夜视仪,随后便作为瞄准镜在机枪等轻武器上使用。
主动红外瞄准镜的优点是射手可利用图像来确定目标的位置与形状。
主要缺点是发出红外光辐射,易被对方探测发觉。
因此,在发达国家,这种瞄准镜已经退出了装备序列。
微光夜视瞄准镜是采用像增强技术的瞄准镜。
20世纪60年代出现第一代,采用级联式像增强管;70年代初出现第二代,采用内装式微通道板像增强器;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三代,采用负电子亲和势光电阴极。
△AN/PAS-13式热成像瞄准镜
热成像夜视瞄准镜是20世纪70 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夜视器材,90年代初达到实用阶段。
它是通过接收目标的热辐射来捕捉目标的。
热成像瞄准镜将收集到的目标热辐射图像转换成可见光图像,利用目标与背景的温差来识别目标,如美国AN/PAS-13式热成像瞄准镜等。
AN/PAS-13式热成像瞄准镜是美国休斯公司20世纪9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1996年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美军,有基本型、中间型和重型三种型号。
其中,基本型配用于“毒刺”式防空导弹等武器,中间型配用于M16式步枪,重型配用于各种机枪、榴弹发射器和狙击步枪。
夜视技术中的微光成像和红外热成像技术比较夜视技术中的微光成像和红外热成像技术比较1引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微光夜视技术靠夜里自然光照明景物,以被动方式工作,自身隐蔽性好,在军事、安全、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微光夜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基础上,第四代技术应运而生。
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红外热成像技术也走过了三代的历程,它以接收景物自身各部分辐射的红外线来进行探测,与微光成像技术相比,具有穿透烟尘能力强、可识别伪目标、可昼夜工作等特点。
可以说,微光成像技术和红外热成像技术已经成为夜视技术的二大砥柱。
2微光夜视技术及其发展2.1第一代微光夜视技术20世纪60年代初,在多碱光阴极(Sb-Na-K-Cs)、光学纤维面板的发明和同心球电子光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完善的基础上,将这三大技术工程化,研制成第一代微光管。
其一级单管可实现约50倍亮度增益,通过三级级联,增益可达5x104~105倍。
第一代微光夜视技术属于被动观察方式,其特点是隐蔽性好、体积小、重量小、成品率高,便于大批量生产;技术上兼顾并解决了光学系统的平像场与同心球电子光学系统要求有球面物(像)面之间的矛盾,成像质量明显提高。
其缺点是怕强光,有晕光现象。
2.2第二代微光夜视技术第二代微光夜视器件的主要特色是微通道板电子倍增器(MCP)的发明并将其引入单级微光管中。
装有1个MCP的一级微光管可达到104—105亮度增益,从而替代了原有的体积大、笨重的三级级联第一代微光管;同时,MCP微通道板内壁实际上是具有固定板电阻的连续打拿级,因此,在恒定工作电压下,有强电流输入时,有恒定输出电流的自饱和效应,此效应正好克服了微光管的晕光现象;加之它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所以,第二代微光夜视仪是目前国内微光夜视装备的主体。
2.3第三代微光夜视技术第三代微光夜视器件的主要特色是将透射式GaAs光阴极和带Al2O3,离子壁垒膜的MCP引入近贴微光管中。
与第二代微光器件相比,第三代微光器件的灵敏度增加了4倍-8倍,达到800μA/Im~2600μA/Im,寿命延长了3倍,对夜天光光谱利用率显著提高,在漆黑(10-4lx)夜晚的目标视距延伸了50%-100%。
第三代微光器件的工艺基础是超高真空、NEA表面激活,双近贴、双铟封、表面物理、表面化学和长寿命、高增益MCP技术等,又为发展第四代微光管和长波红外光阴极像增强器等高技术产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图1所示是用三代微光夜视仪在同样条件下分别获取的图像,从图中可明显看出第三代要优于第二代,而第二代又远远优于第一代。
2.4微光夜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微光夜视器件的研究方向是致力于提高已有的几代产品的性能,降低成本,扩大装备;进一步延伸新一代产品的红外响应和提高器件的灵敏度。
2.4.1超二代微光夜视技术超二代微光管采用与第三代微光近贴管结构大体相同的技术,主要技术特点是将高灵敏度的多碱光电阴极引入到第二代微光管中,并借用第三代微光MCP、管结构、集成电源以及结晶学、半导体本体特性等机理和工艺研究成果,其成像质量大幅度提高,由于工艺相对简单,价格相对较低,因而成为目前的主流产品。
2.4.2第四代徽光夜视技术近来,微光管的设计者从MCP中去除离子壁垒膜以得到无膜的微光管,同时增加1个自动门开关电源,以控制光电阴极电压的开关速度,并且改进了低晕成像技术,有助于增强在强光下的视觉性能。
1998年Litton公司首先研制成功无膜MCP的成像管,在目标探测距离和分辨力上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极低照度条件下。
其关键技术涉及到新型高性能无膜MCP、光电阴极与MCP间采用的自动脉冲门控电源及无晕成像技术等。
这种无膜的BCG-MCPIV代微光管技术虽然刚刚起步,但良好的性能使其必然成为本世纪微光像增强技术领域的新热点。
3红外成像技术及其发展3.1第一代红外热像技术热成像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起初只能研制出基于单元器件的热像仪,场频较低,只限于小范围应用。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长波碲镉汞(MCT)材料与光导型多元线列器件工艺成熟之后,热像仪才开始大量生产并装备军队。
热像仪的种类繁多,可大致分为二类:一类是通用组件化的热像仪;另一类是按特殊要求设计的热像仪。
美国发展的是60元、120元与180元光导线列器件并扫的通用组件化热成像体制。
它们的帧频与电视兼容,也是隔行扫描制,每场只有60行、120行和180行,并分别由同步扫描的60元、120元和180元发光二极管对应地显示每帧的图像。
在欧洲,以英国的热像仪为代表采用了串并扫体制。
它以扫积型光导MCT探测器为基础构成了英国的第二类通用组件热像仪。
这是一种完全电视兼容、分辨率与普通电视相同的热像仪。
不论串扫、并扫或串并扫体制的热像仪都需要光机扫描。
因此,此类热像仪统称为第一代热像仪。
3.2第二代红外热像技术最近,正在大力发展不用光机扫描而用红外焦平面阵列(IRFPA)器件成像的热像仪。
由于去掉了光机扫描,这种用大规模焦平面成像的传感器被称为凝视传感器。
它的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高。
在俯仰方向可有数百元以上的探测器阵列,可得到更大张角的视场,还可采用特殊的扫描机构,用比通用热像仪慢得多的扫描速度完成360。
全方位扫描以保持高灵敏度。
这类器件主要包括InSb IRFPA、HgCdTeIRFPA、SBDFPA、非制冷IRFPA和多量子阱IRFPA等。
此类热像仪被称为第二代热像仪。
3.3第三代红外热像技术第三代红外热像技术采用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单元数已达到320x240元或更高(即105-106),其性能提高了近3个数量级。
目前,3μm-5μm焦平面探测器的单元灵敏度又比8μm-14μm探测器高2~3倍左右。
因而,基于320x240元的中波与长波热像仪的总体性能指标相差不大,所以3μm-5μm 焦平面探测器在第三代焦平面热成像技术中格外的重要。
从长远看,高量子效率、高灵敏度、覆盖中波和长波的HgCdTe焦平面探测器仍是焦平面器件发展的首选。
3.4红外技术的发展趋势红外技术的发展以红外探测器的发展为标志,可以从红外探测器的发展来推断其发展趋势。
(1)红外焦平面器件发展到高密度、快响应、元数达到106—10。
元以上的大规模集成器件,由二维向三维多层次结构发展,在应用上就可以实现高清晰度热像仪,极大地缩小整机体积,增强功能。
(2)双色、多色红外器件的发展使整机可同时实现不同波长的多光谱成像探测,成倍扩大系统信息量,成为目标识别和光电对抗的有效手段。
(3)探测器在焦平面上实现神经网络功能,按程序进行逻辑处理,使红外整机实现智能化。
(4)提高探测器工作温度,高性能室温红外探测器和焦平面器件是发展重点之一,不需要制冷器,将会使整机更精巧、更可靠,从而实现全固体化。
(5)提高成品率,降低价格。
4夜视技术的未来发展4.1红外热成像技术与徽光成像技术的比较由于工作原理不同,红外热成像技术与微光成像技术各有利弊。
(1)红外热成像系统不象微光夜视仪那样借助夜光,而是靠目标与背景的辐射产生景物图像,因此红外热成像系统能24小时全天候工作。
(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红外热成像系统具有完整的软件系统以实现图像处理、图像运算等功能,图像质量大大改善。
(3)红外辐射比微光的光辐射具有更强的穿透雾、霾、雨、雪的能力,因而红外热成像系统的作用距离更远。
(4)红外热成像能透过伪装,探测出隐蔽的热目标,甚至能识别出刚离去的飞机和坦克等所留下的热迹轮廓。
(5)微光夜视仪图像清晰、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使用和维修方便、不易被电子侦察和干扰,所以应用范围广。
(6)微光夜视仪的响应速度快,利用光电阴极像管可实现高速摄影。
(7)一般微光成像面为连续靶面,期间的分辨率很高,目前最高达到90lp/ⅡHn。
相当于l600以上的电视行。
(8)微光夜视频谱响应向短波范围扩展的潜力大,包括高能离子、x射线、紫外线、蓝绿光景物的探测成像基本上都是基于外光电转换、增强、处理、显示等微光成像技术原理口。
从学科和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红外技术有一定优势。
可见光的存在是有条件的,而任何物体都是红外源,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所以红外技术的应用将无处不在。
目前,在近距离夜视方面,由于微光夜视仪价格低廉,图像质量也较好,仍然占据主要地位。
随着红外器件价格的降低,红外热像仪必将大有作为。
而在远距离夜视方面,红外热像仪的作用更为突出。
4.2微光图像和红外图像的融合在微光与红外技术各自不断进展的时期,考虑到二者的互补性,在不增加现有技术难度的基础上,如何将微光图像与红外图像融合以获取更好的观察效果,成为当前夜视技术发展的热点研究之一。
微光图像的对比度差,灰度级有限,瞬间动态范围差,高增益时有闪烁,只敏感于目标场景的反射,与目标场景的热对比无关。
而红外图像的对比度差,动态范围大,但其只敏感于目标场景的辐射,而对场景的亮度变化不敏感。
二者均存在不足之处。
随着微光与红外成像技术的发展,综合和发掘微光与红外图像的特征信息,使其融合成更全面的图像已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夜视图像融合能增强场景理解、突出目标,有利于在隐藏、伪装和迷惑的军用背景下更快更精确地探测目标。
将融合图像显示成适合人眼观察的自然形式,可明显改善人眼的识别性能,减小操作者的疲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