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 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75.50 KB
- 文档页数:12
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5.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重点突破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两汉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进步。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胜。
●教学难点.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归纳两汉时期的经济成就,找出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从而归纳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学习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课堂导入:1、引导学生复习前课内容导入,如提问:西汉和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出现了什么局面?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一、农业的成就:1、水利:西汉__________、东汉__________治理黄河2、农具: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手工业的成就1、丝织业:①______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____2、冶铁业:①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
③_________我国最早发明炒钢技术三、商业繁荣:1、大一统的经济措施及作用:_________________2、东西二京:长安、洛阳①规模宏大:人口_________、________。
②布局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商业区___________市合作探究: 1.讨论两汉经济繁荣的原因 2.P72页动脑筋精讲点拨:1. 讲述农耕技术的改进时,可分为两个方面讲解:一是农具的改进,包括犁壁和耧车的发明;二是牛耕技术的改进,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法。
2.两汉农业的进步表现在兴修水利、农具的改进和农作物的种植三个方面。
3.提花机是一种提花设备,能在织物上织出花纹。
4、解释五铢钱。
并同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比较。
5.强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兴盛。
讲授新课:一、农业的新成就1.兴修水利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
两汉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汉武帝和汉明帝时,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出示《关中水利图》) 汉初,黄河屡次决堤,造成严重的水灾。
汉武帝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
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东汉时,黄河河道南移,黄河下游泛滥成灾,淹没了几十个县,“百姓怨叹”,汉明帝时,在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下,黄河流域的几十万劳动人民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使泛区广大土地重新得到耕种,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减少了。
2.改进农耕技术和农具汉朝的农具有很大改进。
(1)犁壁(展示犁壁图)西汉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展,这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图) 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
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
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
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
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
3.粮食作物的种植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
4.蔬菜的栽培汉代蔬菜的品种增多了,今天我国人民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候都有了。
那时人们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
西汉宫廷里有专门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
5.桑麻的种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
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
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三、手工业的兴盛西汉时期,农业迅速发展,铁器广泛使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冶铁业的发展那时候冶铁业发展很快,作坊多,规模大。
考古发现许多汉代冶铁遗址。
(指导学生看《汉代手工业分布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汉代冶铁发达的地区。
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南阳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
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用水力推动排扇来鼓风。
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而水排的发明和使用使鼓风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它的优点是供风稳定、供风的能量较大、节省劳动力。
这是东汉冶铁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这比欧洲早1000多年,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
东汉的铁器制作精细,那时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器。
2.冶铜业秦汉时,冶铜业仍然很兴盛,汉朝的铜器制作精美,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工艺之精、构思之巧,是世界罕见的(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并简要介绍)。
3.丝织业的进步两汉的丝织业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产品最为有名。
那里的丝织品产量大、种类多、工艺精,有名贵的锦、绢、纱等。
当时已经使用提花机,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四、繁荣的东、西二京汉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最大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人称东西二京。
长安有人口50万左右,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
长安城商业很繁荣,全城有九个专门的商业区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货物齐全。
长安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
小结: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两汉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重点讲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新成就,请按表的要求填写相应内容,并总结哪些是新成就。
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请看导入框中的内容。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黍禾,衣裳食京师,亿万之口。
”这首歌谣是当年民间赞颂汉武帝接受白公建议开凿白渠,给百姓带来的好处。
白渠在长安附近,长200里,引泾水注入渭水,灌溉田地45万亩。
从这里不难看出,汉武帝重视兴修水利。
两汉时除了白渠以外还有哪些水利工程?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那时的手工业、商业也很繁荣,城市兴旺。
这节课将带你回到汉代,看看那时的繁荣景象。
[导入语例示二](教师挂“秦汉关中水利图”)同学们,我们现在来看这张“秦汉关中水利图”。
图中连接泾水和渭水的这个水利工程叫白渠,是汉武帝时接受白公的建议开凿的,白渠在长安附近,长200里,灌溉田地达45万亩。
对关中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班固在《汉书·沟洫志》里记载当时百姓得其利而歌其功曰:“……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汉代,除了白渠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建设,都为汉王朝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本课的第一个问题,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板书]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进步⎩⎨⎧ 1.水利的兴修⎩⎨⎧ [教师引导]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她一方面用她宽广的胸膛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一方面她又桀骜不驯,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改道,给两岸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在汉朝,就多次决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因此,治理黄河、使黄河变害为利,就成了两汉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前两段的大字内容。
看看两汉是怎样治理黄河的。
看完之后,要求同学们要把主要内容复述一次。
[学生看书]……[学生复述]汉武帝时,黄河下游决口,十几个郡遭受洪灾。
武帝下令治理黄河,经过这次治理,有八十多年,黄河下游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西汉末年黄河水患又严重起来,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
经过几十万人一年的辛勤劳动,疏通黄河,修筑了千余里的黄河大堤。
黄河下游两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八百年里,黄河没有改道。
[教师过渡]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
[板书]汉武帝时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负责治理黄河[教师引导]除了治理黄河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水利工程建设?[学生回答]有,白渠。
[教师补充]除了白渠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水利工程。
如:漕渠、成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
(教师可指图讲解)[板书]修建白渠等水利工程[教师讲解]黄河原称“河水”,西汉初年开始有了黄河的称呼。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状况良好,适合农业生产。
中游气候温和,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
下游气候湿润,湖泊较多。
秦汉时期,这一区域的森林开始遭到破坏。
商鞅变法时因大规模垦殖而遭受破坏的西安附近塬区森林和秦岭北坡边缘森林,到了秦始皇时期,因大兴宫室,砍伐殆尽。
直接后果是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水泥沙含量增多 ,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抬升,黄河开始泛滥。
治理黄河成了汉朝统治者不得不时常关心的大事。
汉武帝与汉明帝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正是认识到了“农业是天下之本,水利是农业之本”的表现。
他们采取的措施,使汉代水利事业得到发展,农耕区域扩大。
不过,同学们应该明白一点的是汉武帝也不是一开始就想治理黄河的,他对黄河水患的认识有一个可以说是相当漫长的过程,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年,直至影响到了国家财政收入,他才下决心治河的,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第一个子目下面的第一段小字内容,说一说,田蚡为什么不让武帝治河?汉武帝为什么会听他的话?[学生看书]……[学生回答]田蚡是为了个人私利不让治河的。
因为他的田产在黄河北岸,河道南移,可使他的田地免除水患。
田蚡在阻止汉武帝治河时的理由是“江河之患是上天的事,不要以人力强行堵塞,强行堵塞未必顺从天意”。
所以迷信的汉武帝听了他的话,听任黄河水泛滥了二十多年。
[教师过渡]两汉农业的发展,除了水利兴修之外,它的另一个表现为农具的改进。
[板书]2.农具的改进⎩⎨⎧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看第一子目里第二段小字内容,把农业在汉代发展的表现全找出来。
[学生看书]……[学生回答]汉代农具有了很大进步。
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士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
这比欧洲早了一千年。
牛耕普遍使用二年抬杠的耕作方式。
西汉新型的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小麦已在北方普遍种植,南方多种水稻。
种桑种麻现象较为普遍。
[教师引导]我们先来看一下农具的改进:[板书]耕作工具:犁壁出现、二牛抬杠法播种工具:耧车[教师讲解](用模型演示或图片显示,不具备条件的让学生看课本上插图)西汉时犁、镢、铲、锹、镐、锄、镰、耙、刀等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铁犁有大中小之分,以适应不同的土质和耕作条件。
在考古发掘中,不少地方出现了铁犁壁。
犁壁能翻土成垄,也能碎土和深耕,是犁的重大更新,这一农具的出现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
牛耕是当时普遍的耕田形式。
武帝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协作。
即以二牛挽犁;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一个控制犁的深度。
到西汉末年,牛耕技术又有改进,用二牛抬杠的形式,扶犁者同时用牛鼻穿环来控制牛的方向,用犁箭控制犁的深度,由一人操作即可,又叫二牛一人犁耕法。
这是牛耕技术的重大进步。
耧车也是赵过发明。
耧车是播种机械,有三个铁制耧足,同时播三行,所以又称三脚耧。
一人一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地,效率很高。
使用这种耧下种,深浅一致,行距均匀,利于作物生长。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农作物的种植,并用板书表示出来。
[板书]3.农作物的种植⎩⎨⎧⋅ 桑麻广泛种植小麦为主南北分别以水稻[教师引导]课本上提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植桑树,还出现了‘千亩桑麻’的大规模经营。
”请同学们想一下,种桑、种麻是为了什么?[学生回答]种桑是为养蚕,种麻为了织布。
[教师引导]养蚕可以收蚕丝,丝可以制成丝织品,麻可以织布。
而丝织、麻织都属于手工业的范畴。
那么广泛地种桑种麻就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是什么?[学生回答]汉代的丝织业和麻织业发达,由此反映了汉代的手工业也是发达的。
[教师过渡]桑、麻的广泛种植确实可以反映出汉代丝织业、麻织业的发达,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手工业的发达。
那么,汉代的手工业除了纺织业以外,还有哪些部门?发展水平如何?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问题“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板书]二、手工业的发展⎩⎨⎧1.丝织业的发展⎩⎨⎧[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第二子目第一段的内容。
根据课本列举出丝织业发展的表现。
[学生看书]……[学生列举]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很高,能织出精美的花纹和万紫千红的色彩。
[教师板书]工具先进:提花机织技高超:花纹精美染技非凡:色彩多样[教师讲解]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