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名校模拟卷 (192)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语文卷(六)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10
2019年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黄振萍传统中国有一套发达的监督系统。
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所谓“钱粮刑名”),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
传统中国的官员具有“道德一政治”两重功能,那么对官员的监督也就有了两个维度。
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即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
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言官选任尤为严格。
言官的职能主要是进行谏诤和封驳,纠举百官,肃清吏治。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
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
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器识远大,学问赅博。
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
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
”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责资格限制。
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资格。
总之,言宫的选任在官员选任体系中属于最为严格的范围。
在选任程序上,一般有荐举和考选两种途径,在洪武之后,通过科举的考选成为主流。
但是,通过科举之后的任命程序。
言宫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幸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
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考核的标准主要有除革奸弊、审理冤枉、扬清激浊等,非常完备。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语文本试题卷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法自然的智慧赵建永“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
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
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
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
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该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
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
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
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
“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
“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
“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
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三)(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福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
从现有资料看,中国人的福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并具有了丰富的内涵。
《尚书·洪范》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后人关于福的观念,基本上是在五福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起来的,福文化的内涵主要有衣食、长寿、平安、多子孙、修德、和谐等。
儒家文化是封建社会正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有着至远至深的影响,对儒家的福文化考察可以看出中国福文化的本质。
周代福文化是儒家福文化的源头。
周人认为上天是福祉的赐予者,天子和诸侯谨慎修德,通过祭祀和民众的呼声将天子之德上达于天,上天就会赐予百姓福祉但周人又认为,上天赐予福祉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周人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思想。
周人认为福主要表现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人们的精神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儒家福文化在继承周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观念的基础上,将忠君、孝道等联系起来。
《礼记.祭统》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
非世所谓福也。
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可以看出,儒家在福文化内涵中增加了顺、备的含义。
儒家认为只要做到上顺于天,外顺于君王,内顺于父母,就会受到福的眷佑,就会一顺百顺。
同时,福与顺又是在儒家定义的“亲亲尊尊”等级秩序框架内得到实现的。
民间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各种民俗中都有表现。
民间福文化大多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表达着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
民间福文化主要有:一是丰收.民以食为天,对丰收的渴望和丰收后喜悦的表达是民间福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8年春季高二期末考试暨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得分:___________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咅盼,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G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孑厅实未制作之。
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却曾以六艺教弟子。
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
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昼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
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
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
吴王寿梦第四子季礼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
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
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
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
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
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 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剔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本试题卷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将面世,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
据悉,英文版《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以三部、九卷的形式陆续出版。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
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传入我国后亦常被冠以“侠”的称号——《三个火枪手》变成《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钟楼驼侠》……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
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
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
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
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
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
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
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
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
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2019-2020学年湖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
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8年春季高二期末考试暨2019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得分:____________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
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却曾以六艺教弟子。
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
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
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
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
吴王寿梦第四子季礼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
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
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
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
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
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
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
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
《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语文试题(附中版)炎德·英才大联考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本试题卷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文人趣味”的生成与演变(节选)春青人们的美学观念、文艺思想固然受制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而趣味则是意识形态的心理基础。
趣味与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离开趣味作为基础,意识形态就成为空洞的口号与说教,而不能得到意识形态确证的趣味也只能表现为自生自灭的时尚与习俗。
因此可以说,趣味具有阶级性,也具有历史性。
“文”可视为中国古代贵族趣味的标志性符号。
在周代典籍中随处可见的“文”是贵族趣味与贵族意识形态的纽结点,它既包含着以等级观念为核心的贵族价值体系,又包含着以礼乐为核心的贵族趣味系统。
孔子赞扬周代的政治文化:“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今人则常常用“繁文缛节”来评说周代文化,这些都是对“文”这一趣味特征的理解。
“文”就是一切形式化的人为建构,包括典章制度、礼仪、知识系统、诗、乐、舞、建筑、绘画、雕塑、器物等,也包括贵族阶层在正式场合的一切言说。
这个“文”的系统把贵族与其他社会阶层区别开来。
“道”可视为士人或士大夫阶层趣味的标志性符号。
汉之后,受过教育的布衣之士有机会进入官僚行列,于是已做官的读书人和希望做官的读书人就构成了新的社会知识阶层,即“士大夫阶层”。
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是士大夫趣味结构的基本涵。
西周贵族阶层话语系统中没有“道”的位置,它与士大夫阶层相伴而生。
士大夫阶层是春秋战国之际从原有贵族阶级蜕化而来的,他们在贵族文化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文化系统,这就是以孔孟老庄为代表的诸子百家之学。
可以说,士人阶层一切精神文化的建构都是对他们所尊奉的“道”的诠释,而“道”也成为士人阶层文化心态、性情倾向与观念系统的综合性呈现。
正因如此,“文”“道”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一个延续千年的基本主题。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本试题卷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那时便已开始,并成为中国后世主要的建筑形式。
与世界许多古文明不同,不是石建筑而是木建筑成为了中国建筑一大特色。
在《诗经》等古文献中有“如翚斯飞”“作庙翼翼”之类的描写,可见当时木建筑颇具规模,并具有审美功能。
从“翼翼”“斯飞”来看,大概已有舒展如翼、四宇飞张的艺术效果。
这时的建筑,不只为避风雨,更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秦始皇大修阿房宫,使这种追求达到高点。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特点及可能,不以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接连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因而重视建筑物的整体有机布局。
秦汉、唐宋、明清建筑基本延续着且保持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而这个风格就是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中国建筑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君主居住的场所。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独尊儒术以来,在世俗的观念和礼仪中,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以进一步发展。
于是,不是出世的、象征超越世俗生活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上苍的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人间的联想;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太过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会使人慢慢游历在复杂多样的楼台亭阁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入世的、实用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而对反理性的意识予以排斥,这种反理性意识又是构成许多宗教建筑审美的基本特征。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和上层浪漫思潮,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受了本不应有的挫折。
李自成的失败带来了满清帝国的建立,落后的少数民族总是更易接受和强制推行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
资本主义因素在清初被全面打了下去,在那几位所谓"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漫长统治时期,巩固传统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了明确的国家指导思想。
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变易。
与明代那种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极一时的是全面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
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伤感文学。
《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则是这一变易的重要杰作。
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阶段。
在第三阶段(乾隆),时代离解放浪潮相去已远,眼前是闹哄哄而又死沉沉的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
复古主义已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明末清初的民主民族的伟大思想早成陈迹,失去理论头脑的考据成了支配人间的学问。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那是多么黑暗的世界啊。
像戴震这样先进的思想家也只能以考据名世,得不到人们的任何了解,他自已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痛斥宋儒"以理杀人"的《孟子字义疏证》,连他儿子在编集子时也把它排斥在外,视为无足轻重。
那是没有曙光、长夜漫漫、终于使中国落在欧洲后面的十八世纪的封建末世。
在文艺领域,真正作为这个封建末世的总结的要算中国文学的无上珍宝《红楼梦》了。
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上述具有深刻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
其实,正是这种思潮使《红楼梦》带有异彩。
2019年高考(192)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六)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六)语文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清时期,土地交易颇为频繁。
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通过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重保障,明清土地契约得以顺利履行。
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产生实质性分离,由此出现了买卖、典当、质押等多种类型的土地契约文书。
这些土地契约虽然因为土地移权属类型、乡间俗例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是为了双方快速便捷交易,明清时期已形成类似标准化的格式合同。
这种契约几乎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
例如,明万历三十九年浙江会稽县叶汝兰与祁某某的绝卖契,出卖人叶汝兰享有订立契约当日收到地价银180两的权利,同时应保证自己拥有出卖的两段山地的所有权;买受人祁某某则应向叶某交付价银,按照推头通例交纳契税完成过户后,即拥有该土地的所有权。
契约文书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范,对这一时期土地权属流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契约的顺利履行首先有赖于当事人的自觉自愿,取决于当事人是否重信守诺,是否能做到自我的道德约束。
但实际契约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能因为各种缘由而中断或者撕毁契约,从而导致纠纷、争诉等。
这就需要外部力量对双方进行监督,以协助契约的顺利履行。
几乎所有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都有中人中保人等。
中人扮演了中介、担保人、调解人、证人等多种角色。
中人要保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没有争议,要参与土地定价、土地贫瘠与否、土地大小等交易过程中实质性问题的讨论和鉴别。
有些中人在促成交易方面颇有经验,他们会将也许并不太熟悉的交易双方约在一起三面言议,凭借自身的威望或者智识,说服当事人最终达成协议签订契约。
一旦契约出现纠纷或者争诉,中人有责任进行调解。
中人凭借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威望,以及对交易双方实际情况的熟悉,会督促双方履行相关义务,或者适时进行调停、斡旋、说合,尽力解决双方争端化解纠纷。
如果调解无果,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
作为保障社会规范正常运行的最后措施,法律会适时介入各种契约纠纷。
双方合意达成的契约文书称为白契,也称为私契。
经政府登记入册认可的契约文书则为红契,也称官契。
通常红契附有由承宣布政使司统一印制的官府收取契税的证明——契尾。
契约经过交契税盖官印后,买受人即可持往过户,过户后,产权入买受人名下,买受人同时承担相关赋税。
《明律·户律·田律》规定:凡典买田宅,不过割者,一亩至五亩笞四十,每五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其田入官。
没有交过契税的白契和已经交过契税的红契长期并存。
清代乾隆年间,土地交易频繁,脱逃赋税现象严重。
因此,清政府开始严厉打击白契,大力推广红契。
清《户部则例》规定:凡民间置买田宅,于立契之后,限一年内呈明纳税,倘有逾限不报者,照例究追。
按照《大明律》和《大清律例》的规定,卖方违背诚信原则,重复典卖土地,中人若知情,则与卖地者同罪。
明清加大了打击契约履行中的违法行为的力度,确保了民间土地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土地问题直接关系到赋税征收、人口变迁等重要问题。
明清时期在充分考虑社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优先尊重土地交易当事人的意愿,同时辅之以熟人社会网络关系制约,更有国家法律制度加以规范,尽可能保障土地交易流关系的安全稳定,从而实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摘编自姬元贞《明清履行土地契约的三重保障》,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时期,在履行一份土地契约时,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者缺一不可。
B.明清时期出现了买卖、典当等多种土地契约,这与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
C.明清时期,契约出现纠纷,中人应从中进行调解,以尽力解决争端。
中人也负有一定的法律责任。
D.明清土地买卖中的私契由双方合意达成,未交契税;而官契则经政府登记认可并已向官府缴纳契税。
1.A(三重保障缺一不可错误,只有个人道德修为不足以化解土地交易中的纠纷时才需要后两者之一或全部来参与解决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为总分总结构,先提出总观点,再分别从当事人自觉履约、中人监督协助履约、国家法律规范强制履约三个层面具体阐述,最后进行总结。
B.文章指出明清土地契约文书已较完备,形成了类似标准化的格式合同,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并举明代绝卖契佐证。
C.文章分析了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常有中人的原因,阐述了中人的具体职责和作用,阐明了土地交易时中人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D.文章列举了明清土地交易时不过割、脱逃赋税、不守诚信重复典卖土地等违法现象的处罚措施,说明国家法律制度在三重保障中最为重要。
2.D(文章并未指出法律制度在履行土地契约的三重保障中最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的土地契约几乎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因此,契约中应写明了交易双方姓名、标的物价格等内容。
B.明清时期的土地交易中一旦出现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的情形,则意味着当事双方的个人道德修为不好。
C.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的中人与交易双方均为熟人,扮演中介、担保人、证人等角色,和今天的房产中介相同。
D.在当今的土地流和房地产交易过程中,我们只有借鉴明清的经验,才能保证交易流关系的安全稳定。
3.A(B项,则意味着当事双方的个人道德修为不好为主观臆断且太武断。
C项,中人和今天的房产中介不完全相同。
D项,我们只有借鉴明清的经验,才能保证交易流关系的安全稳定错,条件关系错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欲说陈寅恪与张荫麟的有关学术分歧,要先说一下张荫麟这位史学天才。
1923年,年仅18岁、考入清华学堂仅半年的张荫麟,在《学衡》杂志发表处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梁启超对老子事迹之考证提出异议,史学界一时震动,梁启超也对他大加赞赏。
之后其论著不断问世,被目为史学界最有希望之天才,深受梁启超、陈寅恪、熊十力等大家推重。
至于分歧之由来,则要从陈寅恪对龚自珍一首诗的评价说起。
也许是善于从诗史互证角度看待文学,陈寅恪以为龚自珍诗多有借古讽今之作,他对其《汉朝儒生行》的评价就是如此。
龚自珍此诗写于道光二年,时龚氏正在京城。
杨芳为清朝著名将领,曾于道光元年至三年任直隶提督,而龚氏好友魏源此时就在杨芳家坐馆。
魏源离京赴杨芳处时,龚自珍还曾送行。
因此,龚自珍对杨芳当比较了解。
作为汉人而能受到清廷重用,杨芳可谓罕见,自然也会受到他人特别是满族将领的妒忌。
陈寅恪认为,龚自珍此诗中自托为汉朝儒生,主旨就是讽喻杨芳。
按照陈寅恪的学术地位,他既然这样解释龚自珍的诗,一般也就等于是定论。
不过,还是有人敢于质疑,当然这质疑也要有底气。
1933年,张荫麟在《燕京学报》第12期发表《龚自珍汉朝儒生行本事考》,表示不同意陈寅恪之说,认为诗中所写之某将军不是杨芳而是岳钟琪。
张荫麟文章发表后,陈寅恪以为不确,坚持认为该诗就是写杨芳之事。
张荫麟遂再撰《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进行商榷。
根据张荫麟的论证,从龚自珍诗中所提及时间看,解释为写杨芳确实不如解释为写岳钟琪更加贴切。
不过张荫麟并没有完全否定陈寅恪,相反在陈寅恪说法的启示下,有所感悟。
如此,则张荫麟和陈寅恪之最后观点其实还是基本一致,即认为该诗是龚自珍借历史人物讽喻杨芳。
张荫麟的考证极为精彩和严谨,如果说还有什么欠缺之处,就是未能结合当时汉族文人的思想状况以及统治阶级对文人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来阐释此诗,也就不能悟出该诗更深刻的意蕴。
在陈寅恪看来,也就是未能做到所谓对古人理解之同情。
龚自珍认为历代统治者对文人无非两种手段,即约束之,羁縻之。
所谓约束就是采取严酷的高压政策,迫使文人就范,而所谓羁縻就是以怀柔方式收买文人,使其逐渐丧失自我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能力。
龚自珍以为,可以容忍社会其他阶层平庸和堕落,却不能容忍文人如此,因为只有他们才是拯救那个时代的最后希望。
对龚自珍的上述观点,陈寅恪自然理解且有切身体会,戊戌变法以来的社会动荡、陈氏家族的命运还有王国维的自杀等,早已给陈寅恪留下沉痛记忆。
陈寅恪指出该诗为咏杨芳事,就是试图通过阐释龚自珍诗歌的深刻寓意,来揭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话说回来,不能苛求张荫麟没有理解龚自珍的深意,毕竟他的人生阅历比起陈寅恪来还是简单,假以时日他当会有更大成就。
大概也就是为此,陈寅恪在张荫麟发表《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后,并没有公开回应。
后张荫麟英年早逝,陈寅恪极为悲痛,特撰诗表示追悼:流辈论才未或先,著书曾用牍三千。
共谈学术惊河汉,与叙交情忘岁年。
(摘编自刘克敌《大家间的商榷与论争》,有删改)【相关链接】比闻希白先生言,尊意以为定庵《汉朝儒生行》所咏实杨芳事,拙考以为其中之某将军乃指岳钟琪者误。
拙考所提出者乃一假说,未敢遽以颠扑不破也;苟有其他假说能予本诗以更圆满之解释,固不惮舍己以从。
然尊说似不无困难之处。
考本诗作于道光二年壬午《定庵诗自编年》而叙某将军再起定乱时已卅年久绾军符矣。
然壬午以前杨芳踬后复起,定乱之事,仅有嘉庆十八年平天理教匪一次。
自是役上溯其初由千总升守备(嘉庆二年)相距仅十一年,使所歌者为杨芳,定庵何得作卅年久绾军符之语?然此诗遂与杨芳全无关系欤?似又不然。
因先生之批评之启示,使愚确信此诗乃借岳钟琪事以讽杨芳而献于杨者。
杨之地位与岳之地位酷相肖似也。
杨以道光二年移直隶提督,定庵识之当在此时,因而献诗,盖意中事。
本诗与杨芳之关系,愚以前全未涉想及之。
今当拜谢先生之启示,并盼更有以教之。
(张荫麟《与陈寅恪论汉朝儒生行书》)据1947年3月3日《燕京新闻》这样评价:陈先生是一个勤奋的垦荒者,他不多说话,尤其不唱高调,只是一个接着一个地在解决历史上的疑案。
用很简练的笔法写出来,却是一篇一篇的短论文,登在学术水准很高的杂志上。
他虽身体羸弱,在教授学生方面极严格,风雨无阻,绝少辍讲。
他享有字字精金美玉之称。
据牟润孙回忆:陈寅恪在清华大学讲书……专讲个人研究心得,繁复的考据,细密的分析。
(《陈寅恪传》)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荫麟十八岁即引起史学界瞩目,后被视为史学界最有希望之天才,得到梁启超等多位大师的赞赏和看重。
B.陈寅恪评价龚自珍《汉朝儒生行》是借古讽今之作,希望借此诗的深刻寓意来揭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C.陈寅恪所谓对古人理解之同情,即在理解古人的诗作时要心怀悲悯之情,结合古人创作时的背景来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