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传染的网络理论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198.94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银行同业之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视角一、本文概述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银行业务的多元化以及金融机构间相互关联性的增强,流动性风险已成为影响我国银行业发展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
特别是在经济周期波动、金融市场动荡等外部冲击下,一家银行遭遇的流动性困境可能通过复杂的业务往来和资金链关系迅速蔓延至其他银行,形成系统性风险。
对银行同业间流动性风险传染的精准识别、有效监测与妥善管理,对于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构建银行同业流动性风险网络模型:以我国银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际业务数据,如同业拆借、信贷互保、债券投资等,构建反映银行间资金流动关系的复杂网络模型。
该网络将银行作为节点,资金往来作为边,量化刻画各银行之间的互联程度及潜在的风险传导路径。
刻画风险传染特征与机制:应用复杂网络理论中的度分布、聚类系数、最短路径长度等指标,分析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揭示流动性风险在银行间传播的规律。
进一步,引入网络动力学模型模拟风险传染过程,探讨风险扩散的速度、范围及敏感性等因素。
识别关键节点与脆弱环节:通过计算节点的重要性度量(如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特征向量中心性等),识别在风险传染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银行个体,以及网络中易于引发连锁反应的薄弱环节。
这些识别结果有助于监管部门聚焦重点监管对象,以及银行自身优化风险管理策略。
提出风险防控政策建议: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国际最佳实践与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微观风险控制手段以及应急处置预案,旨在增强银行体系抵御流动性风险传染的能力,维护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定。
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文献综述、理论建模、网络分析、仿真模拟以及案例解析等。
数据主要来源于公开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银行年报、监管报告等权威资料,以及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的银行业务数据。
先进的统计软件和复杂网络分析工具将被用于数据处理、模型构建与结果解读。
浅谈金融风险的国际传染1. 引言1.1 金融风险的定义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或市场在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这种损失可以来自于市场波动、政策变化、机构自身的风险敞口等各方面。
金融风险通常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形式。
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损失可能,主要体现在证券价格、利率、汇率等市场变化时导致资产负债价值下降。
信用风险则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约义务导致的损失。
流动性风险是指在需要时无法及时变现或者以预期价格变现所引起的损失。
操作风险则是由于内部或外部事件导致的机构损失。
在金融业务中,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管理金融风险却是金融机构和市场必须做好的工作。
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和市场面临的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金融风险的定义和管理对于金融机构和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2 国际传染的背景国际传染是指金融风险在国际范围内传播和扩散的现象。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也在增加。
这种国际传染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全球金融市场的互动性增强。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资金、信息、风险和投资往来频繁,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一国金融市场的波动往往会对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金融创新带来了新的金融工具和产品,推动了跨国金融交易的发展,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速度和范围。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和连续,使得金融风险更容易在国际间传播。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
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变动性加大,全球经济周期波动不断,各国经济增长不稳定。
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金融风险传播的概率和影响力。
了解国际传染的背景对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金融风险在国际间传播的途径1. 跨境资金流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资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一旦某国发生金融风险或危机,可能会引起国际资金的流出,从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产生影响。
金融网络及传染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文/巴曙松、左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朱元倩(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金融机构通过相互持有资产、资产价值相互关联等关系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大大小小的金融网络。
许多经济金融学家开始利用生态系统、物理系统、社交系统等领域发展成熟的网络理论知识以及数学、工程学等研究工具,通过金融网络研究金融学和经济学中的一系列问题。
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关于金融机构破产导致的多米诺骨牌传染(contagion)效应。
早在1997年东南亚危机爆发之后,就有学者开始利用金融网络研究危机的传导机制。
而随着网络理论、网络动态学以及图论等知识在其他领域的不断发展完善,人们有了更加多样化和深入化的工具对金融网络进行分析和学习。
而近年来,CDS、CDO等许多金融衍生工具的引入使得整个金融系统变得更为复杂,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也加剧了金融传染的发生;再加上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后续的欧债危机的陆续爆发,人们对于金融传染的危害性、研究金融网络的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金融网络的研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近年来,利用网络研究金融传染的路径主要包括如下两种:一是微观层面的路径,是利用风险管理、复杂网络、网络动态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结合金融传染的发生机制、市场参与者的决策行为等,得出最优的金融网络应具有哪些重要微观特征,从而为金融体系及其结构的顶层设计给出设计蓝图;二是宏观层面的路径,研究金融网络的宏观拓扑结构,结合图论知识判断其属于哪一类网络宏观结构、在传染过程中起到怎么样的作用,从而对当前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传染路径及其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除了运用网络研究金融市场的传染问题之外,还有学者利用网络研究资产组合以提取相关性等重要信息,或者利用网络解决与之相关的一些难题,如最优化问题、动态均衡理论等。
本文将对运用金融网络度量金融传染,并基于金融网络的相关理论解决金融稳定的研究进行回顾,从金融网络的角度给出提高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建议。
现代营销中旬刊近年来,世界经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减慢,且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如贸易保护主义等,经济摩擦也不断出现,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金融稳定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些发达国家多次调整货币政策,对全球范围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放缓,金融系统的周期性、体制性等多种矛盾凸显,金融领域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银行风险等也在增加,在发展中缺乏完全的规范化管理,这些问题给经济和金融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我国金融体系主要是以银行为中心,银行对风险的防范水平会影响整个金融的稳定发展,从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资产质量相对较低,风险积累增多,不良贷款率也在增长。
面对金融发展的新形势,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以促进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体制结构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效应,还需要多方配合和协调,消除潜在风险。
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金融体系的发展中,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影响,形成金融网络,个体风险又可通过网络传播,从而导致金融整体风险水平的提高。
因此,必须重视理解研究金融机构尾部风险关联及理论,分析金融机构尾部风险水平,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从而推进金融改革和提升资产组合管理水平。
一、金融机构尾部风险相关理论分析(一)相关理论概述为了更好地通过网络视角对金融机构尾部风险传染效应等进行分析,需要先厘清相关概念。
一是金融风险。
金融市场发展中,受到不同随机变量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对市场主体和金融资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且存在普遍性、多样性和传播性等特点,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业务往来,风险承担也存在很大的关联性,且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密不可分,因此,金融风险也会对实体经济、社会发展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二是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专门从事金融活动和业务的机构,结合具体的业务范围,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机构。
金融风险传染与系统性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传染是指在金融市场中,一种风险在某一金融机构或者市场上出现后,以波及和蔓延的形式传递给其他金融机构或者市场,进而形成系统性风险的过程。
系统性风险是指金融体系中的风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性造成威胁。
一、金融风险传染的形式金融风险传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 信用风险传染: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的一种常见风险,当某一金融机构无法按时履行其债务义务时,可能导致其债权人的信用风险暴露。
信用风险的传染会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联动效应而扩散。
2. 流动性风险传染:流动性风险指金融机构在一段时间内无法满足其到期债务的清偿需求,导致其资金链断裂。
当某一金融机构面临流动性风险时,可能会引发其他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危机,进而造成金融风险传染。
3. 传导性风险传染:传导性风险是指金融市场不同板块之间、不同市场之间的风险相互传导。
例如,股市暴跌可能引发债市的风险扩散,债市风险的扩散又可能影响到货币市场等。
二、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措施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出现,金融市场应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各国监管机构应加强合作,建立起相互沟通、协调一致的监管体系。
监管机构需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2.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等环节。
同时,加强内部控制,防止内部风险对金融机构的扩散和传染。
3. 提高市场信息披露水平:金融市场应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准确地向市场公布相关信息,使市场参与者能够充分了解市场状况和风险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4. 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为了应对流动性风险的传染,需要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保证市场能够满足金融机构的融资需求。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供流动性支持,稳定金融市场的运行。
5. 强化危机应对机制:金融市场应建立健全的危机应对机制,包括紧急贷款措施、金融机构救助等措施。
扩散模型在金融风险传染中的应用一、扩散模型概述金融风险传染是指在金融市场中,由于某些特定事件或因素的触发,导致风险在不同金融主体之间传播和扩散的现象。
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甚至可能引发。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金融风险的传播,扩散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1.1 扩散模型的定义与特点扩散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和预测风险在金融系统中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型。
它通常基于网络理论,将金融机构看作网络中的节点,而金融交易则被视为节点间的连接。
扩散模型的特点包括动态性、复杂性和预测性。
1.2 扩散模型的应用场景扩散模型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信用风险分析:评估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风险,预测违约风险的传播。
- 市场风险评估:分析市场波动对金融机构的影响,预测风险的传播路径。
- 系统性风险识别:识别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关键因素,评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二、扩散模型在金融风险传染中的机制2.1 风险传染的途径金融风险传染的途径主要包括直接传染和间接传染。
直接传染通常发生在具有直接金融联系的机构之间,而间接传染则可能通过市场情绪、资产价格等渠道影响更广泛的金融机构。
2.2 风险传染的驱动因素风险传染的驱动因素包括宏观经济因素、市场结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风险在金融系统中的传播。
2.3 扩散模型的构建构建扩散模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网络构建:根据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联系构建金融网络。
- 风险评估:评估网络中各个节点的风险状况,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 传播机制:设定风险传播的机制,如传染概率、传播速度等。
- 模型验证:通过历史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扩散模型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3.1 风险预警系统扩散模型可以应用于构建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金融网络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风险传播的苗头,为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提供决策支持。
3.2 风险管理策略制定金融机构可以利用扩散模型分析风险传播的潜在路径,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如资产分散化、风险对冲等。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金融市场风险传染机制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金融市场风险传染机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金融市场风险传染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因地区和资产类别而异,而风险管理策略对于降低金融市场风险传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市场,风险传染,相关性,风险管理正文:第一章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风险传染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这些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因此,对于金融市场风险传染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金融市场风险传染机制,通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深入了解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为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风险传染的规律和应对策略,以期达到降低金融风险的目的。
第三章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利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数据,构建相关模型对不同地区和资产类别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险管理策略,进一步了解风险管理对于降低金融市场风险传染的作用。
第四章研究过程首先,收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数据,包括不同资产类别的收益率、波动率等指标。
然后,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不同市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计算,并构建传染指数模型对风险传染效应进行衡量。
此外,采用事件分析法对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评估。
最后,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第五章研究结果研究发现,金融市场风险传染具有普遍性和复杂性。
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中,不同资产类别之间的相关性因地区和资产类别而异。
同时,风险管理策略对于降低金融市场风险传染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险管理策略发现,多元化投资、动态对冲等策略能够有效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
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关联性与风险传染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中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分,一旦发生风险传染,可能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因此,了解金融市场的关联性和风险传染对于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来说,都非常重要。
一、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关联性近年来,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这导致了世界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紧密,投资者不仅可以在本国市场进行投资,也可以通过跨境投资访问其他国家市场。
国内外金融市场间关联性的表现主要有三种:第一,全球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时,金融市场的跨国联动更加明显。
第二,国内外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较为复杂。
一方面,国外市场的走势对国内市场有着较大的影响,例如,美国股市的动向往往会对全球市场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国内经济运行和政策变化对国外市场也有着较大的影响。
第三,金融市场之间的链式反应作用日益明显。
一旦局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或金融风险,很容易引发全球范围内其他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
二、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是指,在一个金融市场发生风险和危机时,由于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可能会导致其他金融市场和相关机构也发生类似的风险问题,从而引起全球性金融危机。
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机制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实质性风险传染,也就是实际的金融损失和风险扩散。
例如,美国次贷危机时,一些从事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出现违约,这些违约引发了一系列的风险传染,直接导致了很多金融机构倒闭。
第二种是期望性风险传染,也就是市场对某一金融机构或市场的信心下降,从而引发其他金融机构和市场的恐慌。
例如,在欧债危机时,市场对希腊和其他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信用评级出现下调,市场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进而造成了大规模的市场恐慌。
第三种是政治风险传染。
政治因素往往对金融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些政治风险事件引发的市场波动可能会扩大到整个金融市场。
例如,在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市场对于大选结果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市场波动和危机预期。
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金融市场是一个充满着各种机会和风险的世界,它的运作对整个经济体系具有重要影响。
不可避免地,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会传染并扩大,给整个经济系统带来不确定性和波动性。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风险传染效应的原因、种类以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风险传染效应指的是金融市场中的一个风险事件在一个或多个相关市场中扩散和蔓延的现象。
这种传染效应通常是由于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赖造成的。
一个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恐慌和信心破裂,进而导致其他市场受到波及。
这种连锁反应可能带来金融危机和经济的快速下滑。
风险传染效应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和关联。
例如,金融机构可能通过贷款和债券发行等方式进行跨市场交易和融资。
一个市场中的触发事件可能会引起相关市场的投资者也出现恐慌性抛售行为,从而扩大风险传播的范围。
其次,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也来源于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
市场参与者通常无法完全了解其他市场的情况和风险暴露。
当一个市场中出现风险事件时,投资者往往会采取保守策略并将风险转移到其他市场,形成连锁反应。
这种信息传递和反应的错位性进一步加剧了风险传染的程度。
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可以表现在不同的形式。
其中一种形式是资产价格的传染。
当一个市场中的资产价格大幅波动或崩溃时,相关市场的资产价格也会出现类似的变动。
例如,在次贷危机中,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稳定。
另一种形式是信用风险的传染。
当一个市场中的金融机构出现信用违约或破产时,市场上的其他金融机构也会受到影响。
这种信用风险的传染效应可能导致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破裂和金融市场的冻结,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
为了应对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相关的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和市场机制是防范风险传染的基础。
监管机构应强化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性,防止不良资产和风险传染的扩散。
天津外国语大学期末考试运用阶段分析理论分析危机传播现象姓名:徐景洋学号:1208514028专业:传播学年级:2012级班级:12806运用阶段分析理论分析危机传播现象12806班徐景洋28号西方经典性的危机传播研究大致有以下主要的理论模式:斯蒂文·芬克(Steven Fink)的阶段分析理论;威廉·班尼特(William Benoit)的形象修复理论;托马斯·伯克兰(Thomas Birkland)的焦点事件理论。
以下要探讨的危机传播现象就是结合斯蒂芬·芬克的理论模式进行的。
斯蒂文·芬克(Steven Fink)的阶段分析理论。
斯蒂文·芬克在1986关于危机传播提出了四段论模式。
第一个阶段是危机潜在期。
这个阶段是危机处理的最容易的时期,但是却最不易为人所知。
第二个阶段为危机突发期。
这是四个阶段中时间最短、但是感觉最长的阶段,而且它对人们的心理造成最严重的冲击。
第三个阶段为危机蔓延期。
这是四个阶段中时间较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如果危机管理得力,将会大大缩短这一时间。
第四个阶段是危机解决恢复阶段。
此时,组织从危机影响中完全解脱出来,但是仍要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危机仍会去而复来。
芬克的这种危机阶段分析理论的特点是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循环往复的危机全过程。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微信、博客、SNS为代表的自媒体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已经到来,公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逐渐转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同时,网络舆情的及时性、广泛性、互动性、极化性,也使网络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情绪更极化。
面对网络背景下危机事件的新要求,政府部门运用传统危机公关的方式,已经难以妥善解决网络危机事件,容易出现信息发布滞后、缺乏舆情应对技巧、舆情引导不当等失当行为,不仅未能达到危机公关的目的,反而耽误了危机事件的解决,给政府形象和公信力造成新的损害。
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辨析内容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相关研究的增加,近义词混淆越来越严重。
本文就金融危机传播、传染、传递、传导与扩散这些容易混淆的近义词进行辨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为实务界和学术界规范使用概念提供帮助。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导辨析相关概念比较(一)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界定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
侧重从金融指标的统计学意义上界定了金融危机的内涵。
如果从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上定义其内涵,Mishkin认为金融危机就是一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变得太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不能够有效地将资源导向那些拥有最高效率的投资项目而导致的金融市场崩溃。
关于金融危机的定义还有很多,学术界并没有达成共识,研究角度的不同就会得到不同定义以及派生的概念。
本文研究的金融危机传导及其相关概念就是属于这样的一个现象。
(二)金融危机传导及相关概念1.金融危机的传播(spread)。
“Spread”是一个很普通常用的词汇,在文献中较为常见,主要是指传播;散布;蔓延;扩散的含义。
冯芸(2002)认为金融波动是金融系统的固有特征,金融产品的价格随着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供需变化而上下涨跌是必然规律。
因此,金融危机是一种波动,然后由波动到危机、由传播到传染的过程。
“传播”这个概念强调金融市场的内在波动性。
2.金融危机的传染(Contagion)。
在众多的关于金融危机的文献中,“Contagion”的使用频率最高。
英文含义为疾病的接触传染,运用在金融危机中采用其引伸义。
不同的理论对传染的解释差异较大,至今仍未形成一个比较公认的看法。
Forbes & Rigobon(2001)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传染定义或者定义传染的方法。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金融危机的传染分三个层次:宽定义、限制性定义和严格限制性定义。
网络舆情不确定性对金融市场影响的研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观点的主要渠道。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网络舆情分析也日益成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面对网络舆情不确定性时,金融市场常常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一、网络舆情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网络舆情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短期波动网络舆情的发布和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媒体,可以瞬间引发市场的一系列反应。
短期内,网络舆情可能会引发股票价格大幅波动,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领域、公司或者政策的观察,更有可能造成市场的暴跌或大涨。
例如,2018年9月底由于华为公布了京东方出现瑕疵问题,导致华为、BOE、京东方三只A股个股同时大幅下跌。
2. 整体走势网络舆情往往也能影响整个市场的走势。
当舆情呈现明显的负面或者正面趋势时,市场可能会出现持续的下跌或者上扬。
例如,2018年中美贸易战一度升级,国内股市连续下跌,当贸易战传出改善的消息后,国内股市也随之反弹。
3. 信息不对称网络舆情可能会造成一些重要信息在市场上的失衡,导致信息不对称。
例如,当一些重要的细节信息在网络上流传时,有些股民有可能获得比其他股民更多的信息,从而在市场上获利。
这也就是为什么金融市场监管机构一直在注意信息公开的原因。
二、网络舆情不确定性的原因网络舆情不确定性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快速传播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导致了信息的失真和篡改,尤其是对于重要信息或者突发事件的报道,容易形成虚假信息和不实报道,影响市场的判断和决策。
2. 信息垃圾网络信息的庞大数量也会导致垃圾信息的出现,这些信息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含有大量的谣言、猜测、联系和虚假信息,更容易引起市场的混乱。
3. 不确定性网络信息的速度和规模越来越快,网络内容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复杂,金融市场的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判断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和后续影响。
同时,在政府政策、公司管理、行业变化、国际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网络舆情受到的影响也很难准确预测。
金融市场网络分析与风险传染一、引言金融市场作为经济的核心部分,对整体经济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各种金融活动交互影响日益增强。
因此,分析金融市场网络及其风险传染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网络分析与风险传染的相关问题。
二、金融市场网络分析1. 复杂网络理论复杂网络理论提供了一种分析金融市场网络结构的框架。
该理论将金融市场视为一个由各个金融机构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通过研究网络的结构、拓扑特征和网络节点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金融市场的内在规律。
2. 节点重要性分析节点重要性分析是金融市场网络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方法通过计算节点的中心度、度中心性和介数中心性等指标,确定金融市场中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机构。
这些机构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风险传染具有重要影响。
3. 社区发现社区发现是金融市场网络分析的另一重要内容,旨在找到金融市场中相互联系紧密的机构群体。
通过社区发现可以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内部机构之间的关联关系,为风险传染的研究提供基础。
三、金融市场风险传染机制1. 直接风险传染直接风险传染是指金融市场中一个机构的风险对其他机构产生直接影响。
股票市场中的股价下跌、债券市场中的违约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直接风险传染。
2. 间接风险传染间接风险传染是通过金融市场网络中的连接关系传播的风险。
当一个机构面临风险时,其对其他机构的偏好和信用关系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3. 纵向传染与横向传染纵向传染是指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从上至下、从大到小传递的过程。
横向传染则是指风险在同一层次的机构之间传递。
四、风险传染的应对策略1. 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是预防和控制金融市场风险传染的重要手段。
监管机构应加强资本监管、风险监测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工作,增强金融市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2. 加强合作与信息共享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具有全球性特征,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信息共享。
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与系统性风险控制在当今全球化的金融市场中,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成为了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
当某个市场出现风险时,其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其他市场,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系统性风险控制成为了金融稳定的重要课题。
一、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是指当一个市场中的风险扩散到其他市场,从而导致其他市场也出现风险的情况。
这种传染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例如:1. 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当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依赖关系时,一个机构的风险问题可能会传播到其他机构,引发连锁反应。
2. 资本市场的关联性:不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也是金融风险传染的重要途径。
当一个市场出现风险时,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从其他市场撤出,从而引发其他市场的破裂。
3. 国际间的金融联系:全球金融市场的互连性使得金融风险可以在国家之间迅速传播,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很容易影响到其他国家。
二、系统性风险的概念及影响系统性风险是指金融系统整体面临的风险,其特征是当个别金融机构或市场发生问题时,这些问题可能在整个金融系统中迅速传播和扩大,并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对于一个国家或全球金融体系而言,系统性风险具有以下影响:1. 金融危机:系统性风险的传播往往会引发金融危机,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信贷紧缩和经济衰退。
2. 社会稳定:金融危机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等社会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
3. 国际间的连锁反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可能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引发国际间的连锁反应,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三、系统性风险控制的策略为了控制系统性风险,各国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策略:1. 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通过要求金融机构保持足够的资本缓冲,可以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少风险传染的可能性。
2.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加强金融监管,提高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的发生。
金融危机传染的网络理论研究述评*陈国进 马长峰内容提要:金融危机传染主要依靠资产负债联结和信息传播,而网络能够深刻反映金融系统内部之间资产负债联结的本质特征。
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危机传染的网络理论研究已经出现了一系列进展。
本文将对银行系统、金融市场和支付清算系统中危机传染的网络理论模型及其在金融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实证研究进行述评。
关键词:网络理论 系统性风险 危机传染 流动性2007年初由次贷合同违约增加触发的流动性危机扩散到整个抵押贷款市场,进而蔓延到其他金融市场,形成了全球金融危机。
然而,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损失相对于这期间股票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损失非常小。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次贷危机迅速发展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海啸并且引起全球经济的衰退呢?B runner m eier(2009)指出,原因来自金融机构的借贷联结和网络效应等放大机制。
这些放大机制将抵押贷款市场的损失放大并迅速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进而引起实体经济走向衰退。
具体而言,一方面资产价格下跌引发的资本损失和融资困难迫使金融机构出售自身资产,从而引起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
另一方面,大多数结构性金融产品是场外交易的,这使得金融机构之间风险敞口和相互依赖关系严重不透明,某些机构遭受的冲击会由于资产负债联结而迅速蔓延到其他机构和市场,从而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因此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资产负债联结至少是危机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金融的全球化和复杂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使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资产和负债关系日益紧密,而金融网络恰好能够从全局而不是局部体现金融系统的本质特征,所以网络理论对于理解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机制及其危害是至关重要的。
通俗地说,网络由一系列节点及其相互之间联结关系构成,网络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领域,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频发的金融危机传染促使学术界开始进行金融危机传染的网络理论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一、金融危机传染的网络模型危机传染是系统性风险的核心。
国际清算银行1993~1994年报中将系统性风险定义为:系统性风险是指参与者由于不能履约而引起其他参与者违约,进而发生连锁反应最终导致范围更广的金融困境的风险。
这个定义强调了危机传染在系统性风险中扮演的角色,并且表明系统性风险包含两个要素:引起市场中参与者丧失正常功效的初始冲击和能够将冲击效应传播到更广的范围或者全部系统的传染机制。
金融危机传染模型可分为银行系统、金融市场和支付清算系统三种情形。
目前银行系统中金融危机传染的网络模型相对丰富,而另外两个领域的理论模型相对较少。
(一)银行系统危机传染的网络模型银行系统安全对于金融系统稳定至关重要。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D ia m ond&Dybv ig(1983)模型(以下简称D-D模型)为基础,出现了大量研究银行挤兑的文献。
银行挤兑文献虽然解释了单个银行不稳定的原因和机理,但并未涉及少数银行遭受的冲击扩散到更大范围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而银行系统危机传染的网络模型却为我们提供了分析金融系统稳定的崭新视角。
1.外生流动性冲击与银行危机传染的网络模型。
A llen&G ale(2000)基于D-D模型的假设,用116*本文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9Y J A790118)、(08J A790109)和福建省软科学项目(2009R0075)资助。
银行网络表示银行间交叉存款市场,流动性冲击来自消费者消费时间的不确定性。
在银行系统经受的流动性冲击完全相关的情形中,银行网络能够在流动性盈余的银行和流动性不足的银行之间提供相互流动性保险,相互流动性保险不会使外生冲击发生传染。
当总的流动性存在不确定性时,贷出方银行由于借入方银行的破产而发生了资本损失,如果这个溢出效应超过自身的资本缓冲,则会发生由借入方银行向贷出方银行的传染,直至系统崩溃。
按照这个模型的分析,银行网络的联结程度对于传染可能性影响很大。
A llen&Ga le(2000)指出,提前清算长期资产对于传染具有显著影响:一方面增加了借入方银行的资产损失从而增加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减小了每个银行的资本缓冲。
更重要的是,一旦某个银行受到超额流动性冲击,相互交叉存款便会失去相互保险的作用,即不能将盈余的流动性配置到流动性不足的银行。
这是因为所有银行都避免清算长期资产,总是首先利用银行间市场的交叉存款获取流动性,使得所有银行之间的交叉存款相互抵消,结果原本提供流动性保险的银行间市场不再提供任何流动性。
一旦出现超额流动性冲击,银行除了清算长期资产之外别无选择,传染风险不可避免。
因此,不同于银行挤兑情形,银行间存款合约并不能消除传染。
银行挤兑的原因是银行流动性不足以支付约定的款项给存款者,被迫清算长期资产,这说明银行个人存款市场与银行间存款市场不同,银行危机传染不同于银行挤兑。
Fre i x as et a.l(2000)同样基于D-D模型的基本假定,但外生的流动性冲击不像A llen&Gale (2000)认为的来自消费者消费时间的不确定性,而是源于消费者消费地点的不确定性。
银行同样为了避免流动性冲击而形成相互联系的银行间市场,这一方面降低了持有流动性资产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低效率和不稳定性:虽然银行间市场提供的流动性保险可以吸收掉某个银行的损失,但是这种系统稳定性以这个资不抵债的银行继续运营为代价;联结程度越高,同样越不容易发生危机传染,但却使这个银行容易遭受挤兑。
因此央行应该担负起危机管理者的角色:当所有银行都具有偿债能力时充当协调者避免银行挤兑;当某个银行资不抵债时有秩序地关闭它,进行事前监督。
2 内生流动性冲击与银行危机传染的网络模型。
未预期流动性冲击破坏了银行间交叉存款形成的流动性保险机制,迫使经受初始冲击的借入方银行清算长期资产而破产,从而导致贷出方银行遭受资产损失也破产,最终发生了危机传染。
在上面的模型中,流动性冲击是外生的。
而通过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机制可以将流动性冲击内生化。
Dasgupta(2004)证明存款者之间关于银行资产信息的不确定性(非对称信息)能够减少存款者之间的协调要求,从而避免了D-D模型中的多均衡状态,得到了惟一的动态贝叶斯纳什均衡,即在这个惟一的均衡中,借入方银行的倒闭不仅由于银行间市场减少了贷出方银行的资产,而且导致贷出方银行发生挤兑,从而产生传染。
传染并非因为外生的流动性冲击,而是源于不利信息和银行间的资产负债联结。
这个模型表明相对不稳定的银行系统中银行的最优选择是不完全联结,而相对稳定系统中银行应该选择完全联结以避免流动性冲击。
B r usco&Casti g li o nesi(2007)在D-D模型和A llen&Ga le(2000)的假定条件中加入一项投机性长期资产,通过银行的道德风险将传染引发机制内生化。
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保险机制使流动性不好的长期资产更具吸引力,银行会投资更多长期资产而承担过多风险,因此破产和危机传染的概率严格为正。
在较高的流动性冲击情况下,一旦风险项目失败就会发生危机传染。
研究描述了借入方在传染中的角色。
另一方面,银行财务状况恶化时会减少对外贷款,导致其他银行出现融资困境,这会发生由贷出方向借入方的传染。
即贷出方也在危机传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Peydro&Iyer(2005)注意到了这一点,基本面信息不佳时,贷出方银行会减少市场中的期望流动性,从而加重了初始冲击对银行的压力,因此银行网络可以放大初始冲击的危害程度。
3.银行资产价格传染的网络模型。
危机情形中的资产价格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除资产负债关联引起的违约冲击的传染渠道之外,C ifuentes e t a.l (2005)研究了资本充足要求导致的资产价格变化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渠道。
资本充足要求来自外部管制、内部风险控制或者盯市(m ar ked to m arket)等。
仿真研究表明,随着联结程度增加,系统稳定性先是下降然后上升。
更重要的是,流动性水平比资本充足水平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系统性风险。
Gai&Kapadia(2008)利用复杂系统的数学方法,研究在任意结构的资产负债关系构成的银行网络中,未预期冲击造成的传染,将传染概率和危害程117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2期度分离开来。
一方面,联结程度在某个区间内可能发生传染,区间之外却不会发生传染;区间之内随着联结程度增加传染概率减小,但接近上限时一旦发生传染则危害程度极端严重。
另一方面,资产价格变化效应既能增加传染概率又能增强危害程度,说明了资产价格风险对于危机传染的重要影响。
(二)金融市场间危机传染的网络模型金融市场间传染研究的重点是,某个金融市场的崩盘(crash)或者流动性危机对其他金融市场或者实体经济的影响。
金融市场虽然会崩盘,但却不像银行等金融机构会破产,这使得金融市场传染分析难度更大,目前明确针对金融市场传染的网络理论研究相对较少。
Laguno ff et a.l(2001)建立了投资者具有直接风险敞口的传染模型。
他们假设投资项目运营的必要条件是融资水平不低于某个下限值,因此任何投资者持有的资产组合的收益依赖于其他投资者的资产配置。
初始状态中,任何两个投资者会通过共同的投资项目联结,形成链式网络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然而当他们预期到损失时会切断联结。
投资者没有预期到传染损失可能性的情形中,某个投资项目的失败会导致持有项目头寸的这两个投资者遭受损失,因而投资者被迫调整投资组合。
这引起网络中相邻的投资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而失败,进而形成渐进性传染,直至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在投资者预期到传染损失的情形中,所有的投资者同时转向安全资产,所有的投资项目同时出现危机,形成同时性传染。
分散化投资不但会减小系统性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且能够增加某个项目失败而被传染的其他投资者数量。
复杂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市场传染网络模型的研究。
N ay lor et a.l (2008)将关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金融市场,提出了基于异质行为者的金融危机传染模型,主要研究了网络整体拓扑结构参数对于外汇市场传染的影响。
他们将外汇市场设定为稀疏聚类网络(sparsely clusteri n g net w or k),研究门限参数值、聚类内部和外部的联结程度等网络整体拓扑结构参数对于外汇市场危机传染的影响。
通过仿真研究发现,聚类外部联结的模式和密度以及每个节点被赋予的行为规则是诱发传染最重要的因素;初始冲击发生在哪个聚类中,而不是这个聚类的性质特征明显影响传染效应;危机传染取决于聚类之间的外部联结而不是其内部联结。
(三)支付清算系统中危机传染的网络模型支付清算系统为银行和证券市场的交易提供了后台保障,因此支付清算系统的内在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冲击如何在金融系统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