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7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与特色发展研究随着科技不断进步,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技术创新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保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本文将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特色发展进行研究。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是指通过科技成果研发、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等手段,将新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应用到高端装备制造业中,不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基础技术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但是不断提高技术的完善度和整合度,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
提高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进行基础技术的创新。
例如,针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不仅使企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而且使得企业对设计制造和售后服务之间的紧密结合得到加强。
2.前沿技术创新在基础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来说,前沿技术的创新更加重要。
这些技术可能是从其他行业或领域引进的,也可能是由高端装备制造业自己发表研究得到的。
技术创新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促进产品的细化和特化,同时也使得产品技术优势变得更加突出,强化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智能制造技术创新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智能化制造,智能制造技术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实现“一机一码”、“大数字化”,并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和生产成本,更加切合市场的需求。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寻找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特色发展,可以指标准创新、产品差异化、服务细化等方面的特殊发展属性。
1.标准创新标准创新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之一,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追求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日本应急产业技术发展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摘要:文章通过对日本的应急产业技术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总结了日本应急产业技术发展对我国的一些启示,包括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装备目录体系、加强应急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高效协作、建立健全应急产品标准规范体系、实施应急产业科技工程、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有效的研发和生产机制,提高应急装备保障能力,建立与我国应急管理相适应的保险制度,加强应急产业国际合作。
关键词:应急管理;应急产业;应急技术;应急救援一、日本的科研机构体系及对灾害和危机事件的防范研究(一)日本的科研机构体系日本的应急科技研究机构众多,体系较为完备、职责分工明确、独立高效、受到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其应急科技研究成果在日本的各种灾害应对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日本政府于2001年1月成立“日本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对国家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进行统筹与规划。
该会议是日本科技政策的策划、拟订、调查、审议、推进机关,对日本科技政策、规划及发展方向进行审议和决策。
日本政府下设多个省厅,分别为总务省、财务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
各省厅分别管理本系统内的研究机构的相关工作。
与此同时,为了增进省厅之间的横向联系,政府制定了一个省厅间的联络会制度,联络会主要功能是定期交流各省厅的长期规划、制定研究开发重点等。
此外,还在文部科学省下设一些科技学术审议机构及学术会议等,作为文部大臣的咨询机构。
此类机构,将根据各部大臣的要求,就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性重要事务以及振兴学术的重要事项提出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在日本,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活动的机构主要有研究所、大学及附属科研机构、民间企业研究所。
总体上来看,日本的科技创新体制可概括为政府引导、企业作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支撑、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的有机系统。
这个系统是在日本科技创新的长期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的相互支撑与协作,在推动日本的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2024年两化融合经验交流会心得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创新工业发展模式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信息化与工业深度融合是党的“____”提出的明确要求。
两化深度融合在改造传统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道路大有可为。
为做好河北省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讨论两化深度融合的内涵,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加速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一、两化融合的基本知识当今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技术正全面应用、渗透、融合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改变了整个社会。
本质上讲,信息化就是信息和知识的规模生产和大量消费过程。
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进步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既改变了生产组织体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又推动了人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迈进。
工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工业领域各要素中的应用、渗透、融合、变革和创新,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工业基础设施、工业技术、工业产品、工业装备、工业管理、工业市场环境、1工业经济运行等各个层面应用、渗透与融合,形成全新业务形态和企业运营模式,建立新型工业体系,全面提升工业能力和工业素质的过程。
1、两化融合的目标两化融合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领域相关要素的应用渗透、融合提升和变革创新,逐渐打造软硬一体化的工业装备,其最终目标是:构筑新型工业体系,提升我国工业的能力和整体素质,提升我国工业的竞争力。
2、两化融合是工业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大型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突破了传统车间-企业-社会-国家的界限,迫切需要两化融合构建、形成全球产业链骨干企业:需要信息化与业务融合,构建支撑业务的能力平台,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核心能力,参与全球竞争中小企业。
需要信息化与业务的融合,形成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业务模式,积极参与全球制造链的竞争,为全球产业链提供配套、支撑与服务。
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启示一、标题: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
本篇论文旨在分析全球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为我国制定战略规划提供启示。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即为高技术、高附加值、加工与制造技术密集的产业。
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涉及医疗保健、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领域。
医疗保健:全球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医疗保健产业也成为了全球的热门产业。
目前,美国是全球医疗保健服务的主要出口国,同时也是全球医药研发的中心。
信息技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日本等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清洁能源: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日益增加,清洁能源产业也成为了全球的焦点。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同时也是全球的清洁技术制造中心。
二、标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篇论文旨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就业机会。
此外,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良性循环的效应。
挑战:新兴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较高,投资风险也较大。
同时,与传统行业相比,新兴产业的市场和竞争环境更加复杂,需要具备更高的创新能力和敏捷性。
应对措施:鼓励科技创新、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优化金融服务等都是应对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挑战的措施。
三、标题:新兴产业与国际贸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国内的经济结构,也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篇论文旨在分析新兴产业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同时探讨相关政策的制定。
新兴产业作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
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和技术的进步,对于其他传统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国际竞争激烈,需要大量出口,从而对国际贸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借鉴川崎转型经验,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赴日本川崎培训学习心得10月下旬,我有幸参加由市委组织的赴日本学习培训班。
在为期两周的培训学习中,通过课堂讲授、实地考察、互动交流等方式,我对川崎在产业转型、城市升级、环保建设、自主创新、港口建设等方面的做法有了较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川崎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感到受益匪浅,启发很大。
现结合***实际情况,谈谈我的认识与思考。
一、经验:四大举措推动工业都市转型创新城市川崎是日本18个政令指定都市之一,在政令指定都市中面积最小,仅有144平方公里。
正是这个“袖珍化”城市,2008年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高达4万9千亿日元(约500亿美元),相当于上海的四分之一。
作为日本的传统工业城市(工都),川崎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重新崛起,成为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重化工业的聚集地。
自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川崎积极谋求转型发展,经过川崎市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川崎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基地向现代创新基地的变迁过程,经历了传统产业的衰落、新兴产业的兴起以及彼此之间的替代过程,培育和构建了创新集群,在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氛围中培育符合时代潮流和世界潮流的新兴产业(如知识产业、生态产业等),从而实现了川崎市的可持续发展。
概况而言,川崎通过实施以下四大举措成功实现转型:(一)大力引进科技人才资源,提升研发能力科研机构和人才的大量引进对川崎成功转型发挥了关键作用。
转型前川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端人才缺乏,研发设计能力低下。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川崎逐步认识到研发机构以及人才对提升产业层次的极端重要性,利用川崎生产成本较低,交通便利的优势,开始引导高校、研发机构入驻。
1980年,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庆应义塾大学在川崎设立分校区,随后,明治大学等高校也效仿庆应义塾大学在川崎“跑马圈地”,一些大企业也纷纷在川崎设立研发机构。
大量高校和研发机构在川崎的聚集带来了人才的集聚效应,为川崎当地企业开展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
日本产业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产业政策是一个国家通过干预产业或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以及干预某一特定产业内部的组织结构,来影响该国经济发展的政策。
纵观全球,产业政策在日本的经济政策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从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产业政策,明确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有效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发展、高速增长,引领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日本的产业政策愈来愈引起西方世界各国的重视,也对于当前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一、日本实施的主要产业政策1、“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1945-194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国民经济基本上陷入瘫痪状态,当时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经济、恢复生产,通过大力扶持基础工业部门,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物资设备和能源的支持,带动其他行业恢复生产。
煤炭和钢铁是当时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部门,政府在这一时期主要采取了优先发展煤炭和钢铁两个部门的“倾斜生产方式”产业政策。
“倾斜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努力增加煤炭生产,并将其重点分配给钢铁部门,以增加钢材生产;然后又将钢材重点分配给煤炭部门,进而增加煤炭生产;以这两个基础工业部门相互促进、循环恢复和扩大生产规模为核心,为其他工矿业的恢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再以此逐步推动电力、农业化肥、运输等其他基础工业部门的恢复,逐步带动整个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倾斜生产方式”的效果: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好转,重要基础工业部门产量明显增长,由此形成了基础雄厚、扎实发展的基础工业部门,为改变日本落后的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创造了物质前提条件,对下一阶段采取的产业政策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产业政策。
2、“产业合理化”的产业政策(1950-1955年)1949年后日本经济重新出现了不稳定局面,“倾斜生产方式”宣告结束。
日本学术界通过展开“开发主义”和“贸易主义”以及“静态国际分工理论”和“动态国际分工理论”两场大争论,确立了“贸易立国”发展战略。
中美德日制造业对比分析及启示作者:郭晓蓓金辉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02期摘要: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原动力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在整体竞争力、人均增加值以及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等方面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在世界制造业发展和升级过程中,德国、美国和日本代表着不同的升级演化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比较优势。
我国应借鉴制造强国的发展经验,通过完善金融、科研创新、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政策,发挥企业、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确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成本;技术优势;自主创新;产业政策一、各国制造业整体发展现状分析1. 主要国家制造业总体发展情况。
纵观美、德、日三国的经济发展史,制造业的崛起带来了巨大经济成就和市场繁荣,这些国家也都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强国,均曾被称为“世界工厂”。
美国、德国制造业起步较早,在19世纪末形成强大竞争力,此后都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
日本制造业发展起于战后,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快速,在20世纪80年代全面超越欧洲,追赶美国。
日本在汽车、钢铁等重点产业形成了远强于美国的竞争优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拥有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制造业生产体系,市场份额位居全球首位。
但是,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仍然以低附加值的零部件生产、组装和销售为主,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较低,还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时代,同美、德、日存在较大差距,还需要提升。
2. 主要国家制造业国际贸易份额对比分析。
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贸易国,近年来中美德日所占份额发生很大变化。
其中,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成长迅速,装备制造、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等产品出口规模快速攀升,目前中国出口市场份额达到18%,位于全球第一,进口规模实现较快增长。
一、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1. 东京是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产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2. 东京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包括金融、保险、地产等。
3. 制造业方面,东京也有一定规模的汽车、电子、机械等产业。
4. 东京的高科技产业发达,包括IT、通讯、生物科技等领域。
5. 东京的旅游业也非常发达,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二、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启示1. 服务业的发展:东京的服务业发达,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2. 高科技产业的培育:东京的高科技产业发达,这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
3.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虽然东京的制造业规模不如过去,但仍有一定规模的制造业产业。
我国应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4. 旅游业的发展:东京的旅游业发达,对我国启示是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我国对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借鉴1. 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益,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
2. 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
3. 加大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4. 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尾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效借鉴东京都的产业发展经验,加大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力度,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希望我国能够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提升实力,走向世界。
五、东京都产业结构的特点1. 东京市作为日本的首都和最大城市,拥有发达的金融、保险和地产服务业。
这些服务业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2. 除了服务业,东京市也拥有着一定规模的制造业。
虽然近年来制造业在东京的比重逐渐下降,但该地区的汽车、电子和机械制造依然不可忽视,这也为东京市的经济增长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国际对比研究——基于中、美、德、日四国的对比马静洲;伍新木【摘要】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赢得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环节.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走出危机、实现经济复苏的重要手段.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选取的重点发展领域和政策措施各有千秋,总结其成功经验,有助于了解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水平;制定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建立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8(026)004【总页数】7页(P22-28)【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措施;国际比较;经验镜鉴【作者】马静洲;伍新木【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2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重大科技问题上的突破和创新推动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使经济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均衡水平。
近年,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临着深刻调整。
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一系列政策加强科技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在此背景下,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下简称《决定》)[1],标志着我国正式实施这一重大经济发展战略。
从国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来看,发达国家普遍运用了多种政策工具,将不同的政策手段有机结合并发挥出了巨大的协同效应[2]。
高端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针对当前发展形势,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以往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国家发改委组织研究编制了《高端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目标以及具体举措。
一、《规划》的总体目标《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首先,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的智能化、现代化、优化化,推进装备制造的全面升级改造,加快推进装备制造的质量和效率双升级;其次,要提升装备制造的技术含量,加强装备研发能力,拓展装备机电一体化制造,贴近市场需求;第三,要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实现机械化、电子化、智能化、信息化、互联化,开展装备制造服务、增值服务;最后,要全面推进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规划》的具体措施为了贯彻落实《规划》,相关部门将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首先,要加强对装备制造行业的研究和投入,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提高装备质量和精度,提升装备制造的效率和技术水平;其次,要积极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升现代装备制造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第三,要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业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推动装备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要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实施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法等相关政策,加快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步伐。
三、加强装备制造业发展行业政策支持为进一步加强装备制造业发展行业政策支持,相关部门还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要完善行业贸易政策,加强装备制造业国内外市场开拓,为企业拓展境外销售渠道提供政策支持;其次,要积极落实技术支持政策,完善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支持体系,实施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补贴等政策;第三,要加强人才培训和创新支持,推动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鼓励企业投资技术研发;最后,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为装备制造企业实施有效的金融服务,加强装备制造企业的资金支持。
大国重器观后感大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国重器》,一部记录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大国重器》,一帘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
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成就,作为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从这个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及巨大的潜力。
从几十年前我国的装备不被其他国家认可,出口一台机器简直比登天还难,还要看尽外商的脸色,但如今世界各地的施工现场上都有中国制造的机械装备的身影,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每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转变。
例如在世界上最大的磷肥选矿厂,这也是沙特政府矿业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个项目需要很多的设备,把几百家生产的设备集合起来,变成一套完整的设备,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设备系统,就无法做世界上工程的总承包,而在这个项目中有中国制造的机械在参与运转。
装备制造,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装备中国是为整个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基础的手段。
装备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以前中国是磷肥进口国,但现在我们所用生产的这套机器核心设备已经完全国产化,中国现在是磷肥第一大出口国,这就是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
现在中国已经挤进全球225家承包商的行列。
装备质量研讨发言稿范文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发言,与大家一同就装备质量进行研讨。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将就装备质量的重要性以及提升装备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讨论,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首先,装备质量是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与军队备战能力。
装备质量的好坏不仅仅关乎军队的实力,更关系到战胜敌人的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装备质量的提升,确保我们的装备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
那么,如何提高装备质量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关键的因素:首先,加强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
科技是装备质量提升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不断推动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才能够保持装备的先进性和竞争力。
我们需要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吸纳高端人才,构建创新型科研团队,不断挑战装备质量的瓶颈。
其次,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是保障装备质量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加强对质量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落实,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同时,加强质量监督和检验,确保装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第三,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装备质量依赖于人才的智慧和技术能力。
我们要加大对相关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全方位的人才梯队,打造一支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团队。
同时,要加强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合作态势。
最后,加强装备测试和评估工作。
装备质量的提升需要经过反复的测试和评估。
我们要建立科学的测试和评估体系,确保每一款装备的技术指标和性能指标能够达到预期要求。
这不仅需要我们完善测试方法和手段,还需要加强与实际作战情况的对接,不断进行改进和优化。
以上是我对于提升装备质量的几点个人看法,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当然,提高装备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相信,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一定能够共同推动装备质量的提升,为我军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24年一德四新心得体会与反思2024年一德四新是指中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四个新的历史使命,分别是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和开放发展。
这一发展理念在过去的几年中在中国各地得到了积极实施和探索,我在此期间亲身经历并观察到了一些成果和问题,因此我有以下的体会与反思。
首先,创新发展是我在这几年最为欣喜的方面之一。
中国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许多科技企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我曾经参观过许多科技园区和科研机构,见识到了先进的科技成果。
比如,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然而,我也深感创新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科技成果转化不理想、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等。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转化和应用,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使创新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其次,绿色发展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过去几年,中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很多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态保护区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曾经参与过一次生态志愿者活动,亲身体验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然而,我也看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农业面源污染等。
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坚定地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共建美丽中国。
共享发展的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性。
在这几年,中国在扶贫济困、教育医疗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提升。
我曾经参与过一次支教活动,亲眼见证了农村教育的差距和不公平。
然而,我也认识到共享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城乡差距、收入分配不均等。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缩小社会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开放发展为我揭示了中国与世界的密切联系和互动。
产业发展模式经验交流材料产业发展模式经验交流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产业发展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下面我将结合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实践,就产业发展模式进行经验交流。
一、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经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也逐渐意识到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中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1. 投资促进科技创新:中国政府通过大力投资研发和创新,推动了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例如,中国政府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升核心技术和品牌竞争力。
2. 推动产业升级:中国政府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的投入。
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3. 推动企业国际化:中国政府鼓励企业进行走出去的战略,通过海外投资、并购等方式,提升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例如,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的投资和合作,推动了企业国际化进程。
以上经验都是中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
这些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帮助其更好地引领产业发展。
二、其他国家的产业发展模式经验1. 德国的质量优先模式:德国注重工业品的质量和技术创新,在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德国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培育高端品牌。
德国企业注重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不断推陈出新,确保产品的领先地位。
2. 美国的创新驱动模式:美国是全球科技创新的领军者之一,其产业发展模式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美国政府通过加大科研投入、鼓励高校和企业合作等方式,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
同时,美国政府也鼓励创业和创新,提供税收优惠和风险投资等支持,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日本高端装备创新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作者:满颖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3期摘要:日本长期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政策,重視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并及时发布引领报告和战略、注重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的推广、普遍重视创新政策的支撑和创新生态的构建。
进入21世纪,日本提出了完全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逐步建立起一套“官产学”相结合的完整的自主研发体系,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走出了一条自强振兴之路。
当前,对于我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而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创新发展日本长期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创新政策,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引进工作,其关注点不仅仅是装备本身,更重要的是图样设计、技术诀窍等,通过制定严格的进口审查标准对技术引进工作严格把关,坚决杜绝重复引进;注重博采总长,鼓励消化吸收不同国家的技术,促进技术融合。
日本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力较强,日本的智能制造装备如精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表等多领域都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
进入21世纪,日本提出了完全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逐步建立起一套“官产学”相结合的完整的自主研发体系,在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走出了一条自强振兴之路。
日本政府为重振日本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于2013年6月发布了以创新驱动经济复兴和社会发展为宗旨的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本复兴战略》。
该战略力求以推行创新性的经济政策,面向国内外全面实行开放式创新,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快速流动起来。
为此,日本政府同步推出了《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力图以实施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战略发展创新经济,推动日本的经济复兴和国家复兴。
《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跟随《日本复兴战略》每年进行修订,适时提出新的目标任务和战略性措施,以适应和应对世界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态势及变化。
日本新一轮科技创新战略有两个亮点值得我们重点关注:一是科技创新被视为实现“新层次日本创造”,推动经济复兴和国家复兴的重要推动力,提出要依靠新一轮的科技创新使日本成为“世界顶级创造强国”和“世界最宜创新之国”;二是沿用了日本政府2016年发布的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首次提出的“社会5.0”概念,即超越“工业4.0”的“超智慧社会”概念,将其作为日本今后科技创新的一个主要目标和任务,强调科技创新服务于人类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并要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实现“超智慧社会”。
“新层次日本创造”体现在智慧化、系统化和全球化三个方面。
智慧化着眼于各个产业的知识产业化。
通过在各个产业领域引入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国民生活的便利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率和生产率,促进开拓新业态、新模式和新领域,这与我国的“互联网+”很相似。
但是,智慧化的重点是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传递、处理、积蓄和应用数据与信息,促进各个产业自身的知识产业化以及社会生活的便利化。
系统化着眼于集成优势,放大附加价值。
日本拥有许多世界第一或唯一的高品质产品及技术,但未必都获得了其应有的市场份额。
因此,促进这些优势产品和技术集成,使其系统化,提升其附加价值,能够助力日本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全球化着眼于全方位的国际化视野,全面实行开放式创新。
不仅在国家层面,从个人到企业、大学以及区域的所有创新主体都将参与全球化的“知识”竞争,开拓国际视野。
同时,还要引进海外的人才、技术、资金,推进开放式创新,使日本成为“世界的科技创新平台”。
日本政府把推进产学研合作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手段,运用多项国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进行合作。
1981年,日本科技厅和通产省确立了“官产学”三位一体的科研体制;90年代,制定了《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等法律,并创办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研成果产品化。
日本政府在大学和科研机构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立了促进科研成果产品化的“高科技市场”。
日本政府主导建立“协调者”制度,主要以日本文部省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推出的以大学共同研究中心为主,支持“官产学”合作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政府通过设立“综合科学技术会议”(Council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CSTI)、合并日本科技厅与文部省等一系列行政体制改革,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官产学”合作模式和体系(见图1)。
从架构上看,在这个体系中,CSTI组织召开官产学合作会议、协调各省厅根据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具体要求通过各种支持事业,各有侧重地具体推进官产学合作,并通过官产学会议和专业调查会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评价结果反馈给CSTI,以便及时对官产学合作机制、政策等进行调整,为下一期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变革,日本的“官产学”合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官产学合作的流程层面看,日本的官产学合作主要经历了四个环节,即合作研究、发明的权利化、研究成果的转让和研究成果的孵化。
在这四个环节中,离不开一些专业化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参与,如大学知识财产本部,负责管理大学的知识产权,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及知识产权价值提升;技术转让机构,负责加速日本大学科研成果的社会输出过程等。
同时,日本政府还推行官产学合作协调员制度,通过政府出资为大学组织内的产学合作机构选聘协调员,并以文部科学省产学官合作协调员的身份配置在技术转让机构、高科技市场等中介机构中,为企业和大学之间构建起沟通、协调的桥梁。
在这样的官产学合作推进模式作用下,日本企业、产业界将原来高风险的技术开发业务逐步转向了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来持续开发出具有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
而大学除了教育与学术研究之外,还通过产学研合作创造、活用、转化知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政府则主要承担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承担研发风险、配置研发资源、引导产学官有效合作以及评价成果等重任。
日本以“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为核心,指导制造业创新生態系统,它是日本内阁府五大重要政策咨询会议之一,主要通过审议科学技术政策、科技预算、科技资源分配等,来发挥总体把控和横向连接各部门的功能,推进科技振兴和创新政策一体化。
现阶段,日本已经形成了以互联工业、机器人、工业价值链等为代表的制造业创新生态。
(一)互联工业在2018年版的《日本制造业白皮书》中,重点强调日本制造业已经处于一个“非连续创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日本以全面质量管理(TQC,Quality Control)为代表的“持续改进”(Kaizen)闻名于世,但这种优势已经被“非连续创新”所削弱。
按照日本专家的理解,目前日本纯粹的自动化产品竞争非常激烈,难以形成高的附加值,因此,日本制造业希望自动化与数字化融合的解决方案,获得更高的附加值。
如果以净资产收益率视为附加价值的指标,统计数据显示,在同一时期,日本制造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总是低于欧美企业。
2016年美国、欧洲、日本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布为18.1%、13.4%、8.5%。
《日本制造业白皮书》认为,持续的低收益率成为日本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中,日本经产省明确“互联工业”(Connected Industries)才是日本制造的未来。
作为日本国家战略层面的产业愿景,“互联工业”强调“通过各种关联,创造新的附加值的产业社会”,包括物与物的连接、人和设备及系统之间的协同、人和技术相互关联、既有经验和知识的传承,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联。
其中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熟练的技术员和年轻的技术员相接,实现技术的传承,由此创造更多的价值。
而在整个数字化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日本的两大优势:高科技和高现场力,构筑一个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人为本的新型产业社会。
“互联工业”面向各种各样的产业,通过企业、人、数据、机械相互连接,产生出新的价值,同时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提高生产力,这与日本政府一个更高的目标“Society5.0社会5.0”密切相关。
(二)机器人日本是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数量最多的国家,其机器人产业也极具竞争力。
为适应产业变革的需求和维持其“机器人大国”的地位,2015年1月,日本政府发布了《机器人新战略》,旨在构建机器人创新生态,并提出三大核心目标:一是成为“世界机器人创新基地”,通过增加产、学、官合作,增加用户与厂商的对接机会,诱发创新,同时推进人才培养、下一代技术研发、开展国际标准化等工作,彻底巩固机器人产业的培育能力;二是成为“世界第一的机器人应用国家”,在制造、服务、医疗护理、基础设施、自然灾害应对、工程建设、农业等领域广泛使用机器人,在战略性推进机器人开发与应用的同时,打造应用机器人所需的环境,使机器人随处可见;三是“迈向世界领先的机器人新时代”,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和数据的高级应用,所有物体都将通过网络互联,日常生活中将产生无数的大数据。
因此,未来机器人也将通过互联网交换和存储数据,平台安全以及标准化也会不可或缺。
(三)工业价值链日本机械学会提出了工业价值链计划(IVI,Industrial Value Chain Initiative),工业价值链是日本制造界为了解决不同制造业企业之间的“互联制造”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创新生态。
旨在通过建立顶层的框架体系,让不同的企业通过接口,能够在一种“松耦合”的情况下相互连接,来解决不同制造业企业之间的“互联制造”问题,从而形成一个日本工厂的生态格局,主要以大企业为主,也包括中小企业。
工业价值链的三大关键理念是互联制造、松耦合和人员至上。
目前工业价值链生态系统已经有180多家机构参与,100多家都是企业。
在未来的制造环境中,互联制造将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方面制造厂越发集中关注其核心的生产流程,并予以投资;另一方面又要与其它企业在赛博世界和物理世界进行动态的供应链互联。
这些互联企业还要参与工程链,这是因为它们的生产线要在整个生命周期用自身的工程参数与其他互联企业的生产线协同运营,在互联的平台环境中得到共享数据的支撑。
2016年12月8日,日本工业价值链参考架构IVRA(Industrial Value Chain Reference Architecture)的正式发布,标志了日本制造优势的智能工厂得以互联互通的基本模式形成,为互联企业的制造运营设计了一个生态协同平台。
IVRA是一个3维模式(见图2),与工业4.0平台的RAMI4.0类似。
3维模式的每一个块被称为“智能制造单元(SMU)”,将制造现场作为1个单元,通过3个轴进行判断。
纵向作为“资源轴”,分为员工层、流程层、产品层和设备层;横向作为“执行轴”,分为Plan、Do、Check和Action(PDCA循环);内向作为“管理轴”,质量(Q)、成本(C)、交货期(D)、环境(E)(QCDE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