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案例一:线性方程组的解法背景描述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线性方程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2.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3.能够灵活运用线性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如某班级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线性方程组的兴趣和思考;2.概念解释:教师向学生简要解释线性方程组的含义和基本形式;3.解法演示: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线性方程组例子,详细演示解法步骤;4.学生练习:学生进行多个练习题的解答,巩固线性方程组的解法;5.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个复杂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来解决;6.案例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解法和思路;7.结果呈现:学生将自己的解法和思路展示给全班同学;8.教师总结:教师总结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并提醒学生注意细节和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效果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解答练习题和实际问题时的表现和答案的准确性;2.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和他人在解题过程中的发现和思考。
案例二:二次函数图像的研究背景描述二次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基本形态和变化规律;3.能够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图像。
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抛物线形状的水池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兴趣和思考;2.概念解释:教师向学生简要解释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特点,如顶点、对称轴等;3.图像观察:教师给学生展示多个二次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共同点和差异;4.图像绘制:学生进行多个二次函数图像的手绘练习,加深对图像形态和变化规律的理解;5.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并绘制对应的二次函数图像;6.案例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图像形态和变化规律的发现;7.结果呈现:学生将自己的图像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解释自己的思路和发现;8.教师总结:教师总结二次函数图像的基本形态和变化规律,并提醒学生注意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释。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能够掌握如何列方程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2)理解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和方法。
(3)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并理解使用方程式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1)能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且与伙伴合作,互相切磋,提高解题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如何使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方程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切实解决问题。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解题。
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利用生活中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
(2)课堂讲解法:针对学生理解不透彻的问题,进行逐步解释。
(3)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互动讨论,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介绍课题,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并且告诉学生方程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2. 讲解(1)老师通过多个实际问题的例子,向学生形象化地描述如何使用方程解决问题。
(2)解释方程的意义和方程的基本形式。
(3)介绍如何将所述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的形式。
(4)对学生进行统计学习,让他们能了解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 操作演练老师与学生合作,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方程实例:(1)小丽比小芳多5岁,他们俩加起来是25岁,请问小芳多少岁?(2)硬币有两种,10毛和1元的,共有30枚硬币,总价值22元,请问这两种硬币各有多少枚?(3)一张长方形纸板,宽为12厘米,其中一个角落去了1*1厘米的正方形,请问剩余的面积是多少?……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解答,学生将对方程的理解加深,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方程。
4. 案例导入让学生与老师一同地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解决过程的体会,写出来。
例如,一道小学六年级的一道奥数题目:在1至1000中,有多少个不含数字2且是 7 的倍数的整数?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问题进行分类,形成严谨的思考,最后转换成方程,获得正确的答案。
教案:《列简单方程解决问题》第6课时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简单方程的概念,并能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简单方程的概念。
2. 学会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
2. 如何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视频,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决方法,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列简单方程解决问题。
二、新课讲解1. 教师通过PPT讲解简单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2. 教师通过教学视频展示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并解方程求解。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四、合作学习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2.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运用方程解决问题,并将结果进行分享。
3.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结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作业布置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 学生将作业提交给教师,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简单方程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并运用方程求解。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一: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教学目标:1.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买了一些苹果,每个苹果1元,共花了10元,问他买了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2.发现规律(10分钟)教师通过给出一些简单的方程式,如:“x+2=5”、“3x-4=10”,引导学生找出解的规律。
3.解一元一次方程(15分钟)教师介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包括等式两边加减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乘除同一个数等。
然后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解题步骤,并进行讲解和示范。
4.解决实际问题(2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情境相关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如:“小明有29枚硬币,其中一部分是1元硬币,一部分是5元硬币,总面值为85元,问小明有多少枚1元硬币和多少枚5元硬币?”学生结合方程的解法,找出问题的答案。
5.练习与拓展(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类似的练习题给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补充一些拓展题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水平。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
四、教学评估: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2.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答案;3.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板书设计:解一元一次方程1.基本概念2.解题方法3.实际问题解决方法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发现规律和解题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维模式。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练习题的方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并加深了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
整体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都较为清晰明确,教学过程也比较具体实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人教版列方程解决问题例8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学会分析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例8: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1,并且这个两位数大于30且小于50。
这个两位数是多少?三、教学方法和技巧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做好准备。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尝试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程资源与材料准备准备教学PPT,包括例题的图片和问题建模的演示。
准备教学案例,包括一个两位数的问题和类似的实际问题。
准备练习册,包括与本例题类似的练习题。
五、学生评估与反馈机制评估方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小组讨论和口头测试,了解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掌握情况。
反馈策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六、作业与项目安排作业:完成练习册中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并提交作业。
项目: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并提交解决方案。
七、实践活动与案例分析活动安排: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调查本班学生的生日月份并求出最受欢迎的月份等。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八、教态调整与改进策略关注学生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改进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如加强个别辅导、增加实践环节等,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案
标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数学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识别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列方程的方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地识别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计算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这些问题是否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2. 新课讲解:
(1) 定义方程:以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如购物问题,如果一件商品的价格是未知数x,而你有50元钱,你可以列出一个方程50=x+y,其中y是你购买其他商品的花费。
(2) 列方程步骤:明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找出问题中的未知数;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 实践活动: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分给他的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得到2个苹果,问他可以分给多少个朋友?要求学生写出这个问题的方程。
4. 小结:
强调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步骤,以及在实际问题中找到等量关系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作为作业,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理解并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数学教案标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程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列方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将从基础的等式和不等式开始,然后逐步引入方程的概念,并学习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我有两个苹果,你也有两个苹果,那么我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回答这个问题。
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吃掉一个苹果,那么现在还剩下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稍微复杂一些,但是学生仍然可以用算术的方法来解答。
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除了算术方法之外,他们还可以用方程来解答这类问题。
(二)讲解新课首先,教师需要解释什么是方程。
方程是一个包含未知数的等式,比如“x + 2 = 5”。
然后,教师需要讲解如何解方程。
解方程就是找出能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
例如,对于方程“x + 2 = 5”,我们可以先从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2,得到“x = 3”。
接着,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更复杂的方程,并讲解如何解这些方程。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方程“2x - 3 = 7”,并解释如何通过加法和除法来解这个方程。
(三)课堂练习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方程。
这些题目应该包括一些简单的方程,以及一些更复杂的方程。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方程来解答。
例如,教师可以问:“如果你有10元钱,你想买一本价值6元的书,那么你还剩下多少钱?”(四)课堂总结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尝试用方程来解答。
四、作业布置:布置一些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让学生回家独立完成。
列方程解决问题(四)—盈亏问题(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沪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主要围绕盈亏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教学。
盈亏问题是指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盈余或亏损现象,通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将介绍盈亏问题的概念、特点及解决方法,并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掌握盈亏问题的解题技巧。
教学目标1. 理解盈亏问题的概念,明确盈亏问题的特点;2. 学会运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盈亏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教学难点1. 盈亏问题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2. 列方程解决盈亏问题的方法及技巧;3. 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盈亏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案例、练习题;2. 学生准备: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盈亏问题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盈亏问题的概念及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盈亏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决盈亏问题的步骤。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PPT展示盈亏问题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列方程、求解。
4. 练习巩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盈亏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注意事项。
6. 课后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1. 盈亏问题的概念及特点;2. 列方程解决盈亏问题的方法及步骤;3. 具体案例展示;4. 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作业设计1. 基础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盈亏问题的基本概念及解决方法;2. 提高题: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培养合作交流能力;3. 拓展题: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课后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2.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方程,并能解答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技巧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3.能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并用方程表示。
4.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难点:1.解一元一次方程。
2.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材、教具、黑板笔等。
2.学生准备好课本、笔、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什么是方程?”、“方程中有什么元素?”、“你们知道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吗?”等等。
二、讲解(15分钟)1.向学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举例进行说明。
2.讲解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例如利用加减法、乘除法等。
3.引导学生理解方程两边对等的概念,以及解方程的基本原则。
三、练习(20分钟)1.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例题:3x+5=172.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练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小红一共有多少本书,已经借出了5本,还剩下8本。
四、拓展(15分钟)1.教师将简单的问题转化为方程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实际生活中如何利用方程解决问题。
2.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用方程表示和解决。
五、总结(5分钟)1.教师巩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学生回答问题,检测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1.完成课后习题。
2.设计一个实际问题,并用方程表示和解决。
3.复习本节课内容,备战下节课的测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方程,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并能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开始认识到,列方程解决问题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教育科技的迅猛发展,更多的教师们开始融入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翻转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列方程解决问题这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数学教案:列方程解决问题(二),是一堂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为核心的数学课。
这堂课不仅能够拓展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等综合素质。
我们来看看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此次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了解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2. 练习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3. 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三个目标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第三个,因为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们来讲解一下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引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数量关系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在例子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例如:现在有三个数 a、b、c,其中a=2b,b=3c,请问a和c的关系是什么?通过这个例子,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出方程式,逐步深入了解方程式的应用。
在进入主题环节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包括定义、计算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发放一些有关于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情况下,发现这些知识点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的环节是重头戏:让学生在列方程式的基础上,运用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挑战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思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下面这个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甲车间有a个工作量,乙车间有b个工作量,要求两个车间一起完成,需要c天,假设每天两个车间的工作量相等,问甲车间和乙车间各需要几天才能完成工作?这个问题相对较难,需要学生自己理解问题,在列出方程式后,根据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去解答。
数学教学案例是很好的一种教育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一份关于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案例。
这份教学案例主要涉及到如何利用方程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它非常实用。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份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实施吧。
一、教学目标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学生将学会应用方程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并学会已知条件写方程、推导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本课教学的难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讲授、演示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和探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考核。
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知识的引入、知识的解释和实例分析。
1、知识的引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方程式的含义和应用,需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方程,以及方程式的基本构成和应用方法。
同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方程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比如利用方程式来计算人口增长率等。
2、知识的解释在这个阶段,老师将详细地讲解方程的构成和求解方法。
是生活中常见的一元一次方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领会方程的含义和求解过程。
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再介绍一些高阶方程的求解方法,如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等。
通过教授和讲解,学生会得到对方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理解,为下面的实例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实例分析在这个阶段,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在学生中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方程式的使用,从而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让学生选择一到两个在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通过已知条件、分析问题等方法构成方程式,再通过求解方程式来得到问题的定量化结果。
比如,一辆火车经过一段长度为L的隧道所需时间为T,请你计算出火车的速度。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此案例计算出火车的速度,提高学生对方程式的熟练应用。
数学教学案例分享解决初三学生数学难题数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普遍感到困扰的科目之一。
尤其是在初三阶段,学生们需要掌握更加复杂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许多学生面临数学难题而感到挫败和困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分享一些数学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初三学生们突破数学困难,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一、案例一:解决代数方程的困难在初三数学课程中,代数方程是学生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之一。
以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例,通常学生们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遇到未知数同时出现在方程的两个不同侧,二是遇到括号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老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利用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通过给学生们提供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理解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例如,通过物品购买的问题,让学生们分析购买数量、价格和总体费用之间的关系,并将其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
2. 引导学生将方程化简和移项:通过在板书上示范方程的化简和移项步骤,引导学生们掌握方程转化的方法。
重点强调将未知数移至等式的一侧,并将已知数移至另一侧。
同时,可以使用颜色或箭头等视觉提示帮助学生们理解移项操作。
3. 提供丰富的练习机会和解题技巧:为学生们提供大量的练习题,并教授一些解题技巧,如备选法、代入法等。
通过反复的练习,帮助学生们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二、案例二:解决几何问题的困难几何问题也是初三学生们常常感到头疼的问题之一。
对于理解和应用几何概念、运用几何公式解题,学生们往往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习。
以下是解决几何问题困难的教学方法:1. 激发学生对几何问题的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和实际应用,引发学生们对几何问题的兴趣。
例如,通过展示建筑设计、地图测量等实际应用中的几何问题,激发学生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建立几何概念和图形关系:通过通过具体的实物模型或幻灯片展示实例,引导学生们建立几何概念和图形关系。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通过面积和高度的关系进行解释。
解方程启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教学案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方程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解方程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从小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解方程启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数学教学案例。
一、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解方程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运算,它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解方程的过程需要分析问题、建立模型、运用逻辑推理等思维方式,通过解方程问题,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小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常采用朴素的直观思维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解方程进行求解。
例如,给小明出了这样一道问题:“若一个数的两倍加上3等于7,求这个数。
”学生可以通过列方程2x + 3 = 7进行求解。
这样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教学案例为了进一步理解解方程在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我们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学教学案例。
案例一:小明和小刚的年龄问题小明和小刚的年龄相差5岁,其中小明的年龄是小刚的2倍。
请问他们的年龄分别是多少?解决方法:设小刚的年龄为x岁,根据题意,可以得出小明的年龄为2x岁。
由于小明和小刚的年龄相差5岁,可以列出方程2x - x = 5,并解得x = 5。
因此,小刚的年龄为5岁,小明的年龄为10岁。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二:田田和林林的身高问题田田比林林高2米,而田田的身高是林林身高的2倍减去1米。
请问他们的身高分别是多少?解决方法:设林林的身高为x米,根据题意,可以得出田田的身高为2x - 1米。
由于田田比林林高2米,可以列出方程2x - 1 - x = 2,并解得x = 3。
因此,林林的身高为3米,田田的身高为5米。
1.了解方程的定义及基本形式。
2.勾画出方程解题步骤。
3.掌握方程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
1.了解方程的定义及基本形式。
2.掌握方程的应用场景。
教学难点:
如何将方程解题步骤清晰易懂地传达给学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白板、书籍资料。
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笔、笔记本。
第一步: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两个数的和等于十五,这两个数各是多少?引入方程的概念。
第二步:以实际问题为例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3和7,问学生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从而让学生了解求解面积的公式。
第三步:一步一步构造出方程
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x,长是y,宽是多少?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一步一步构造出方程。
第四步:解方程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些苹果,问学生苹果的数量是多少?依靠之前的知识点,让学生解出方程。
第五步:应用
在第四步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些小狗和小鸡,问学生小狗和小鸡的数量分别是多少?由此让学生意识到方程的应用场景很广泛,并且让学生动手尝试解决问题。
第六步:总结
教师在黑板上总结方程的应用、解题步骤等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点。
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方程的定义、基本形式及应用场景,并且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以致用。
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尝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勇于提问,同时掌握好教学节奏,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及消化课堂内容。
《方程》教学案例
教学片断:
一、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请看大屏幕,让我们一起读出它的名字,好吗?(板书:方程)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位朋友吧
二、创设情境,感知平衡
师:老师听说咱们五年级的学生课外活动特别的丰富,那么大家玩过跷跷板吧?
生:玩过。
(出示简易跷跷板图)
师:如果现在老师和你们玩,老师坐在右边,小明同学坐在左边,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跷跷板朝向右边,因为老师重
师:现在小明走了,让老师坐在左边,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生:老师重,跷跷板他那头朝下。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在游戏中也有数学知识。
通过玩跷跷板可以比较轻重。
那现在任老师坐在左边,我还坐在右边,结果跷跷板平衡了,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一样重了
师:你能用数学语言叙述一下吗?
生:任老师的体重=张老师的体重
师:大家真聪明,我们人类很早就受跷跷板的启发,发明了称物体的天平。
出示天平
老师这里有一个天平,大家请看天平的变化(让学生体验平衡与不平衡)
师:天平两边平衡了,说明什么呢?
生:天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
师:真聪明!你能开动脑筋想想,如果用你学过的一个数学符号表示这种情况,你会用什么呢?
生:等于号(=)。
三、发现体会方程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第88、89页,回答下面的问题(“设问导读”1题)
出示幻灯片天平图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说明天平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
师: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列个式子吗?生:x+5=10
师:像这样的式子我们叫它等式
2.认识月饼图
师:像这样的式子还有很多,请看图片(出示月饼图)从
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生自由回答
四人一大组讨论完成“设问导读”第2题
每组代表汇报,集体交流
3.出示水瓶图
师:大家表现的很棒,现在请大家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我们一起来向高难度挑战,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水吗?老师在倒水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较复杂的现象,请看幻灯片(出示幻灯片)四人一组讨论,这个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完成“设问导读”第3题
四、认识方程
请同学们两人一小组说一说我们刚才列的几个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如果要给他们起个名字的话,应该叫什么呢?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师:方程(板书)在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请看资料(出示幻灯片)。
看了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谈感受
师:我们应该从小就热爱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师:既然方程在我们国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那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了
五、通过多样练习,认识方程
1.认方程
“巩固练习”第一题
2.看图写方程
出示幻灯片和巩固练习第二题
3.根据方程编故事
出示幻灯片
4.方程与等式
拓展练习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方程,交了这个朋友,其实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秘。
七、板书: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平衡---左边=右边
X+5=10
4y=380
2z+200=2000
课后评析:
1.案例评析:
设计本节课时我的想法是着重体现“让学生学习生活化的数学”的理念,希望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方程”的概念,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相等关系的模型。
学习的重点是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同学们喜欢的游戏入手,让学生发现跷跷板的原理,进而介绍天平,并引入方程,且根据课本例题设置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
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我分四部分进行: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1.从跷跷板感受平衡
师:大家都玩过跷跷板吧?这儿有一个简易的跷跷板(展示图)现在老师坐在左边,小明同学坐在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我坐在左边,请数学张老师坐到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我还坐在左边,让英语老师坐右边,结果跷跷板平衡了,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平衡”,又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从天平感受等量关系
师:人类很早就根据跷跷板的原理发明了天平,出示天平实物,并放东西让学生感知“平衡”与“不平衡”。
进一步理解“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根据天平体会等式。
二、发现体会方程
(一)具体情景中感受方程
通过书中的四幅直观图,分析等量关系,并列方程。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是放手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的过程。
(二)总结抽象,认识方程
同学们讨论三幅图中算式的共同特点,引入方程的概念,并通过资料简单介绍方程。
设计意图是,认识方程,并了解方程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思想教育。
(三)及时练习,辨析方程
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写方程”和“编故事”两种形式强化学生对方程的认识。
教学反思:
由于初次接触五年级学生,上课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够高。
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并起到了
一定的效果:
首先,用跷跷板引入天平,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感知跷跷板和天平的同一原理,为方程的引入埋下了伏笔。
其次,利用天平这个直观教具,形象地说明等式的含义,从而让学生能根据天平列出等式,进而根据等式列出方程,本节课中学生对等式的理解较快,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方程的兴趣。
再次,在本节课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小组讨论的效果较明显,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相对较轻松。
最后,我通过设计“列方程、编故事”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中,正确的分析等量关系是列出方程的关键,大部分学生均能独立完成,个别学生还需要小组的力量,这样也看到了小组的合作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学案式”教学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