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入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西北地区省际R&D投资规模和结构的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8
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研发规模与高校基础研究科研产出的关系——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张宝生打王天琳打王晓红2(1.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2.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摘要:高等院校是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运用Hansen面板门槛模型,以政府科研投入强度和人均政府投入科技经费为门槛变量,基于201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探讨政府科技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规模对高校基础研究科研产出的非线性影响关系。
研究显示,二者对高校基础研究科研产出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政府投入强度处于中等区间为政府科技经费投入对基础研究产出的最优促进区间;人均科技经费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充分发挥研发人员规模对基础研究的促进作用;强调资源配置和优化结构比单纯追求投入规模的增加对基础研究活动更有意义。
我国整体上处于政府科研投入强度中等偏高、人均科技经费不足的情况,科研资源配置存在优化空间。
关键词: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研发规模;基础研究;科研产出;高等院校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D Personnel Scale and Output of Bas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Threshold Regression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Zhang Baosheng1,Wang Tianlin1,Wang Xiaohong2(1.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150025;2. 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150001)\i-i r.ici: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important carriers of basic research.Based on the Hansen panel threshold model,taking the intensity of govern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input and per capita government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reshold variables, based on2010——2017provincial panel data,it discusses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ing and R&D personnel scale on university basic research output.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Both of them have double threshold effect on the output of basic research.The intensity of government input is in the medium range which is the optimal promotion range.Only when the per capita fund reaches a certain level,can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R&D personnel scale on basic research be brought into ful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网络型知识组织成员错时空的隐性知识合作机制及其实现研究”(7170203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隐性知识流转网的成员合作机制及网络结构优化研究”(16YJC870019),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社会变迁视角下大城市生人社会的熟人社区协同共建研究”(16SHD0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产业集群视角下的企业创新能力与政府补贴关系研究”(2105219031)。
问题2023-11-08contents •引言•工业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概述•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工业产业结构趋同对西北地区的影响•应对策略与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03研究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对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与意义01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
02产业结构趋同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发展受阻、区域间矛盾加剧等问题。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对象以西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和陕西等省份。
研究内容分析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趋同现象,探讨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表现、影响及应对措施。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分析、统计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02工业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概述产业趋同是指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产业结构在相同或相似方向上的变化趋势。
具体来说,它反映的是不同地区或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程度逐渐缩小的现象。
产业趋同的概念VS产业趋同的度量方法常用的度量方法包括:相关系数法、距离法、聚类分析法等。
相关系数法是通过计算两个地区或国家的相关系数来衡量它们的产业结构相似程度。
距离法则是通过计算两个地区或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距离来衡量它们的产业结构差异程度。
聚类分析法则将多个地区或国家按照产业结构上的相似程度进行分类。
产业趋同的影响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发展阶段、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等经济因素也会对产业趋同产生影响。
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区域合作政府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引导会对产业趋同产生影响。
区域合作程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从而加速产业趋同的趋势。
科技进步和新技术应用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产业趋同。
03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总体结构特征重工业占主导地位西北地区重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
产业结构变动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国家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推进,西北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种变化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这种影响。
第一,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经济增长。
随着西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以及政府部门对新兴产业的大力支持,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
比如,生物医药、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它们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中,原本单一的产业链逐渐向上下游延伸,打造出更完善、更有竞争力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从而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产业结构变动推动了技术进步和创新。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壮大,西北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转移。
新兴产业的涌现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着整个经济体系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特别是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西北民族地区正在迎来一波新的技术革命,为促进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创新动力。
第三,产业结构变动有利于促进就业。
新兴产业的不断壮大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了西北地区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诸多就业机会,拓宽了就业市场;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转型需要人才和技术支持,也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更重要的是,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使就业市场不断扩大,而且吸引了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的质量和贡献。
第四,产业结构变动推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西北民族地区是贫困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随着新的产业革命在该地区的逐步展开,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西北民族地区会有更多的产业投入到城市和农村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就业岗位和优质社区资源,促进了城乡居民的收入稳定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综合以上几点,产业结构变动对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产业结构转型的持续推进,这种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助力西北地区构建更加多元化、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中国西北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中国西北地区,位于广袤的中国大陆西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相较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必须选择适合的主导产业。
本文将对中国西北地区主导产业选择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针对西北地区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广泛研究。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
部分研究过于侧重理论分析,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
在研究方法上,许多学者采用定性分析,缺乏量化支持。
现有研究多从单一角度出发,如资源优势、区位条件等,而未能全面考虑多种因素。
为了更准确地选择西北地区的主导产业,本文将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了解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西北地区已有主导产业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发展经验与不足。
通过数据分析,对西北地区的产业进行全面评估,找出具有发展潜力与优势的产业。
经过对西北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深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西北地区的主导产业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化工、农牧业等产业。
考虑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因素,应适当发展旅游业和特色文化产业。
政策制定者应根据各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促进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西北地区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原有主导产业可能面临一系列挑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
因此,需要不断对主导产业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西北地区在发展主导产业时,应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政策制定者应产业链的完善与延伸,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西北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机制,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
黄明凤姚栋梅石榴(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摘要]文章利用2001-2014年西北地区R&D投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R&D投入的规模和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规模和结构上的R&D投入能有效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水平。
从投入要素来看,R&D人员投入的影响弹性高于经费投入;从不同地区来看,青海省R&D投入对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显著,甘肃省R&D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而新疆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从结构角度分析,高校在R&D人员的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正面促进效用最显著,政府在R&D经费的投入上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用最明显。
[关键词]R&D投入;产业结构升级;面板模型;协整检验科技投入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作者简介]黄明凤(1966-),女,四川三台人,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姚栋梅(1993-),女,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统计;石榴(1993-),女,江苏如皋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统计。
———基于西北地区省际R&D投资规模和结构的视角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中长期经济增长及质量的提升。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成效显著。
从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度来看,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的贡献度已达到50.5%,比第二产业高出10%。
虽然三产将逐步代替二产成为我国对经济拉动最大的主导产业,但产业内部结构性升级相对较弱,缺乏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新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推进科技创新和“双创”有机结合,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需更加高效,促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创新发展与科技投入的支持息息相关,有效利用科技创新这一经济发展强动力,从科技投入角度探讨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对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水平意义重大,同时为政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制定优化产业结构政策与措施提供科学合理的借鉴与参考。
科技投入是一个国家保持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
国际上常常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来表示。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各部70XINJIANG STATE FARMSECONOMY门之间协调发展程度以及各部门内部整体素质和效率的演进,这需要以创新技术为支撑,以高效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来转变粗放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广泛的众创平台来打造新产品、新业态等发展引擎。
可见,科技投入作为创新发展的基础,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三个角度对产业结构升级展开研究:一是测度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并做相应分析。
李博[1]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对产业结构升级做了测评及比较,研究发现该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水平呈现出先提高后下降的趋势。
姚志毅[2]借助全球生产网络,研究发现地区间产业结构升级程度差异很大。
二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
孙晶[3]认为金融聚集会显著提升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水平。
汪伟[4]研究发现我国人口老龄化不仅能够促进三次产业间的结构优化,更能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内部技术结构优化。
三是从R&D规模角度探讨R&D投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如赵志坚[5]分析了R&D经费投入对三产发展的影响,表明科技投入与第二产业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而第一产业GDP、第三产业GDP与科技投入之间都不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张海英等[6]认为R&D投入强度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增加R&D投入强度会促使产业结构调整。
饶萍和吴青[7]分析了融资结构、研发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发现研发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强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学术界分析R&D投入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果较少,且是从全国层面进行整体分析。
我国要素禀赋分布不均,东中西部发展存在较大差异,针对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相对较低的西北地区,鲜有学者进行针对性研究。
另外,除了R&D投入强度,R&D投入结构是否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同时,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上,仅用传统单一的产业产值或占比能否科学全面地反映产业结构升级?这些问题都很有必要在本文中进行详细深入探讨。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以及向西开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北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尤其是和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
鉴于此,为进一步提高西北地区科技活动的投资效率,加快创新驱动下产业结构升级,文章采用2001-2014年西北五省的面板数据,借助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R&D投入规模和投入结构两方面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展开详细探究,以期为西北地区创新发展下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力参考。
本研究的创新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科技投入视角出发,研究创新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符合当前创新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二是充分考虑R&D投入的结构性因素,分别从不同的结构性因素视角探讨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能优化科技投资结构,有效提高西北地区对产业发展的投资效率,实现创新投入要素配置更加高效。
二、模型的设定与检验(一)模型设定测算产业结构升级(Y)的指标,文章采用付凌晖[8]提出的量化方法。
根据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作为空间向量中的一个分量,构成一组3维向量,以测算X0和产业从低层次至高层次的排列向量X1=(1,0,0),X2=(0,1,0)的夹角θj:最后,根据θj的取值计算产业结构升级的指标值。
其中,Y的取值愈大,说明产业结构升级程度愈高。
为了详细研究R&D规模与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R&D规模分为人员投入规模(RDE)与经费投入规模(RDH),分别用R&D人员全时当量占从业人员的比重和R&D经费支出占GDP71的比重表示。
根据执行部门的不同,R&D结构分为研发机构人员投入(G_RDE)、研究机构经费投入(G_RDH)、高校人员投入(U_RDE)、高校经费投入(U_RDH)、企业人员投入(I_RDE)和企业经费投入(I_RDH),分别用政府、高校和企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支出与地区R&D人员全时总量及R&D经费总额的比值表示;根据研究类型的不同,R&D结构又分为基础研究(FR_RDH)、应用研究(AR_RDH)和试验发展(ED_RDH),分别采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试验发展的R&D经费支出与地区R&D经费总支出的比值代表。
因按研究类型区分的人员全时当量数据缺失较多,故不作考虑。
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变量分别取对数。
综上,模型设定的一般形式如下:(1)其中,k=,1,2,…,11,分别与1nRK代表的RDE、RDH等R&D变量相对应;下标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CK表示常数项系数;αK表示相关变量的回归系数;εK,it表示零均值、同方差的随机扰动项。
(二)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面板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有LLC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Breitung检验(H0:含有单位根)和Hadri检验(H0:不含有单位根)。
通过Eviews6.0分别对1nY及1nRk(k=,1,2,…,11)进行单位根检验,表1给出了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若均能通过检验,则认为该变量为平稳序列。
结果表明,1nY和1nRk在1%的显著水平下均为非平稳,一阶差分都平稳,说明1nY和1nRk序列都存在单位根,且都是一阶单整变量。
在做回归分析前,为避免出现伪回归,还需检验1nY与1nRk的协整关系。
考虑到本文样本期较短,PanelADF-stat统计量和GroupADF-stat统计量的检验效果较好,因此,仅给出这两个统计量的检验结果作为判断依据(见表2)。
两种方法在5%的置信水平下,1nY和1nRk(k=,1,2,…,11)均存在协整关系,说明R&D规模和R&D结构的各个变量均和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长期均衡关系,说明模型(1)的设定是正确的,可以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三、R&D规模和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面板模型在进行模型估计前应先确定模型的具体形式,文章通过协方差分析检验法对模型的形式加以判断。
使用Eviews6.0软件做相关的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资料来源:2002-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72XINJIANG STATEFARMS ECONOMY表2面板协整检验结果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估计及检验,确定1nY与1nRk(k=,1,2,…,11)之间均应建立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
(一)R&D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表3为R&D规模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回归估计结果。
模型1、模型2分别为R&D人员投入规模和R&D经费投入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和F统计量可知,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均较高且方程整体的线性关系显著。
各地区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大都通过了t检验,表明R&D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显著。
截距项C的取值(1.715、1.785)反映了西北地区R&D规模投入产出效果的整体水平,截距的固定影响系数ck揭示了各地区之间的差异。
αk为各地区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反映了各解释变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方向及强度。
由表3可知:(1)在两个模型中青海省的截距项均最大,说明青海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受R&D人员投入规模和R&D经费投入规模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较大。
这也是青海的R&D投入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不显著的一个关键原因。
此外,2000年以来,青海省大力发展工业,其二产在地区经济结构中的占比不断增大,最高达到58.4%,而三产的占比则不断降低,促使青海产业结构升级总体呈现出波动递减的态势,这与总体呈递增趋势的R&D规模呈现出反向关系(见图1),从而导致青海省的回归系数为负数。
(2)R&D人员投表3R&D投入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回归结果注:***、**和*分别代表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括号中为t统计量73入规模和R&D经费投入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最大的地区为甘肃,其弹性系数分别为3.4%和1%,这是由于该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2.8‰,但R&D人员投入规模与R&D经费投入规模的年平均增速分别是3.4%和3.2%,说明R&D投入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很大。
除甘肃外,陕西和宁夏的回归系数也相对较大,说明这些省区的R&D投入规模对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