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39.93 KB
- 文档页数:5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案设计(10篇)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案设计篇1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教具:课本“探究”内容;补充材料制成投影片.学生准备: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学具:课本“探究”内容.学法解析1.认知题后:学习了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以后学习本节课内容.2.知识线索:3.学习方式:采用动手操作来发现新的知识,通过交流形成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逆向思索教师提问:1.平行四边形定义是什么?如何表示?2.平行四边形性质是什么?如何概括?学生活动:思考后举手回答:回答: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回答:2.平行四边形性质从边考虑:(1)对边平行,(2)对边相等,(3)•对边平行且相等(“”);从角考虑:对角相等;从对角线考虑: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借助上图直观理解).教师归纳:(投影显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课本P96和P97“探究”的问题.用问题牵引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发现、归纳、论证,可以让学生分成4人小组讨论,•然后再进行小组汇报,教师同时也拿出教具同学在一起探索.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探究.在活动中发现:(1)•将两长两短的四根细木条(或用硬纸片),用小钉铰合在一起,做成四边形,如果等长的木条成对边,那么无论如何转动这四边形,它的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2)•若将两根细木条中点用钉子钉合在一起,用像皮筋连接木条的顶点,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两根木条,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将两条等长的木条平行放置,•另外用两根木条(不一定等长)用钉子予以加固,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案设计篇2教材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
1、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一等奖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任务分析勾股定理是平面几何有关度量的最基本定理,它从边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直角三角形的特点。
学习勾股定理极其逆定理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需要,也是后续有关几何度量运算和代数学习的必然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对勾股定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1、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3、经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4、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勾股定理的应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有些探究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学会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重点。
把实际问题化归成数学模型是难点。
二、教学设想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理念,我想尽量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实际问题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第1课时《方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方差》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第1课时的重要内容。
方差是描述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稳定程度的量。
通过学习方差,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波动情况,为以后学习概率和统计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掌握了平均数、标准差等基础知识,能理解数据的波动情况。
但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并运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方差的概念,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能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方差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差的概念,方差的计算方法。
2.难点:方差公式的推导,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方差的计算。
3.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
2.准备方差的计算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实例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学生的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波动情况?引入方差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方差的定义,用公式表示。
并通过动画演示方差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方差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些方差的计算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方差的计算题,检验自己对方差的理解。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方差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进一步体会方差的意义。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复习》主要是对八年级上册的知识进行复习,包括实数、不等式、函数、几何等知识点。
本章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通过大量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实数、不等式、函数、几何等知识点,对数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所遗忘。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实数、不等式、函数、几何等知识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实数的性质和运算2.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3.函数的性质和图像4.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PPT和教学课件3.练习题和测试题4.板书和教学工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本章的复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和教学课件,呈现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实数的性质和运算、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观点。
3.操练(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教学目标确定的科目范围应与学生研究情况密切相关,符合年级水平要求和教育部门颁布的教学标准。
本教案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及考试要求编写,力求达到以下目标:2.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学期重点内容,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3.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等,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4.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研究。
同时,通过探究和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重点:1. 知识重点:重点讲解本学期各章节中的重点知识,如初中数学常用基本图形的性质,线性函数及其绘图方法等。
2. 能力重点:通过展示典型问题、实例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难点一:线性方程组及其解法。
通过理论知识、例题演示、练,逐步解决学生难以掌握的问题,提高数学研究效果。
2. 难点二: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通过表格、图形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函数,逐步形成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本教案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把握,强调教师的导入与思路表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演示、练、探究等,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内容:本教案重点围绕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展开教学,旨在打好基础、加强训练、提高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数学基础训练1.1 “整式的加减乘除”讲解1.2 “算术基本定理和质因数分解”讲解2. 几何图形的认识和性质2.1 “初中数学常用基本图形的性质”讲解2.2 “平面直角坐标系”讲解3. 等式、等式方程、异中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初步研究3.1 “初中数学中的等式和等式方程”讲解3.2 “初中数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判定”讲解4. 线性函数4.1 “初中数学中的函数”讲解4.2 “线性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其解法”讲解5. 解直角三角形实例实施方案:本课程计划实施10周,每周安排8个课时。
八年级数学下期教学方案〔精选10篇〕八年级数学下期教学方案〔精选10篇〕八年级数学下期教学方案篇1一、学情分析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学期尤为重要,学生根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算才能、阅读理解才能、理论探究才能得到了开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才能得到了开展与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培养,绝大局部学生可以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展学习与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开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泼。
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展探究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根底性与现代性的统一,进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论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的主体,老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才能。
关注学困生和女生。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络,教材的教学目的,重、难点分析如下:第十六章二次根式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
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
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那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途更多。
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根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八班级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人教版精选7篇八班级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人教版精选7篇抓好课堂,稳定数学优生,培育数学能力爱好,要培育好退各班的优生,留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随时留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下面我带来的八班级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人教版,希望大家喜欢!八班级下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人教版精选篇1一、指导思想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为指导,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实施,其目的是教书育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进展。
通过初三数学的教学,提供参加生产实践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育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以及初步的唯物主义观。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所教初三数学包括第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章命题定理与证明,第三章解直角三角形,第四章相像形,第五章概率的计算。
三、教学目的教育学生把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育学生的规律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洁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洁的推理。
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
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逐步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
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究的新思想。
培育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技能目标:把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会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命题、定理、证明等概念能正确写出证明把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三角函数及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把握相像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方法把握概率的计算方法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目标:培育学生的观察、探究、推理、归纳的能力,进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规律推理能力和推理认证表达能力,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行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供天津用)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整式第一节整式加减第2小节整式的加减。
二、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式”有关概念的延展学习,为后继学习整式运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数知识奠定基础,是“数”向“式”的正式过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了较强的数的运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识(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时也具有初步的观察、归纳、探索的技能。
因此,我结合教材,立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有针对性、多样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和谐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活动不但培养学生化简意识,提升数学运算技能而且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同类项的含义,并能辨别同类项。
2、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熟练的合并同类项。
3、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熟练进行运算。
(二)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同类项定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能力。
2、通过合并同类项、整式加减运算的练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算技能,提升运算的准确率培养学生化简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情感价值目标:1、通过交流协商、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敢于探索未知问题的精神。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合并同类项五、教学关键:同类项的概念六、教学准备:教师:1、筛选数学题目,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两个长方体纸盒实物模型,并能展开。
3、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要凸显①单项式中系数、字母、指数的特征②长方体纸盒立体图、展开图。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分类
- 理解并应用集合的运算规则
- 发展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2. 集合的分类和特点
3. 集合的运算规则和应用
4.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
活动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法
- 通过图片和实例介绍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表示法
- 学生读取和理解集合的表示形式
活动2: 集合的分类和特点
- 分组讨论,了解集合的分类和特点
- 学生通过实例判断集合的分类
活动3: 集合的运算规则和应用
- 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运算规则
-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集合的运算进行解决
活动4: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学生根据实际情境,构建集合并应用集合运算规则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
- 通过解答问题、练题和实际问题,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 进行小组讨论和整体讨论,评价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个人报告展示实际问题解决过程
教学反思与改进
- 加强对集合分类和特点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 提供更多实际问题和例子,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 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案(集锦15篇)八年级数学教案1菱形学习目标(学习重点):1.经历探索菱形的识别方法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探究意识与合作交流的习惯;2.运用菱形的识别方法进行有关推理.补充例题:例1. 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线。
DE∥AC交AB 于E,DF∥AB交AC于F.四边形AEDF是菱形吗?说明你的理由.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四边形AFCE是菱形吗?说明理由.例3.如图, ABCD是矩形纸片,翻折B、D,使BC、AD恰好落在AC上,设F、H分别是B、D落在AC上的两点,E、G分别是折痕CE、AG与AB、CD的交点(1)试说明四边形AECG是平行四边形;(2)若AB=4cm,BC=3cm,求线段EF的长;(3)当矩形两边AB、BC具备怎样的关系时,四边形AECG是菱形.课后续助:一、填空题1.如果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矩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菱形2.如图,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且DE∥BA,DF∥ CA(1)要使四边形AFDE是菱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使四边形AFDE是矩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解答题1.如图,在□ABCD中,若2,判断□ABCD是矩形还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 ,平行四边形A 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A=4,OB=3,AB=5.(1) AC,BD互相垂直吗?为什么?(2) 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3.如图,在□ABCD中,已知ADAB,ABC的平分线交AD于E,EF ∥AB交BC于F,试问:四边形ABFE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
4.如图,把一张矩形的纸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E处,BE与AD交于点F.⑴求证:ABF≌⑵若将折叠的图形恢复原状,点F与BC边上的点M正好重合,连接DM,试判断四边形BM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八年级数学教案2学习重点:函数的概念及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5《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4.5《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初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包括中位线等于底边的一半,平行于底边,以及中位线所分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内部结构,为后续学习解三角形和不等式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
但他们对三角形的中位线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线的性质。
同时,学生可能对中位线与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关系产生疑问,这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包括中位线等于底边的一半,平行于底边,以及中位线所分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
2.难点:中位线与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中位线的性质。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中位线的性质。
3.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教学图片。
3.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中位线与这些线有何关系?2.呈现(15分钟)展示三角形的中位线模型和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中位线的性质。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中位线与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出一个三角形,画出其所有中位线,并验证中位线的性质。
《因式分解》大单元教学设计【选用教材】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单元课题】因式分解【单元教材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对“因式分解”进展了较大的调整。
将“因式分解”安排在课本第四章。
内容包括“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
共有三节内容:第一节《因式分解》,利用99³-99例子突出与因数分解的类比,体会因式分解的必要性;并用几何图形的拼图解释因式分解。
在了解因式分解的根底上,体会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第二节“提公因式法”,它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或者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如此,对于学生来说,难点是怎样在多项式的各项中发现公式。
为此,教材安排学生从简单的多项式ab+ac中发现一样因式,由浅入深地体会如何寻找公因式,并以例题示X的形式学习用提公因式法进展因式分解与其须知事项,形成根本技能。
第三节“公式法”,其关键是熟悉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与其特点,学生初学时的一个难点是根据一个多项式的特点选择运用恰当的公式。
为此,教材将这两个公式分别分开教学,然后综合运用学习,加深学生对公式特点的认识。
【单元知识网络】【单元课标解读】《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55页要求:能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利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展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单元内容数学分析】1.因式分解是代数的重要内容,是在学习了“整式的运算”之后提出来的内容。
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运算有密切的联系,事实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
2.因式分解是整式的一种重要变形,它在恒等变形、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
3.因式分解为学习分式运算,解方程与方程组与代数式和三角函数式恒等变形提供必要的根底。
也是分式运算和化简、恒等变形、解高次方程的根底。
“因式分解”对于与化归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的培养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又在逆向思维品质培养形成等中有着较重要作用和教育价值。
5.作为今后学习的根底,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式分解与其变形的应用,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学数学乃至大学数学,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2.矩形有哪些性质?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4.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例1(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
四边形是矩形;(×)(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指出:(l)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2)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判定方法不同,则需要利用定义和判定方法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例2(补充)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 是等边三角形,ab=4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分析:首先根据△aob是等边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判定出abcd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从而得到面积值.解:∵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o=ac,bo=bd.∵ ao=bo,∴ ac=bd.∴ abcd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在rt△abc中,∵ ab=4cm,ac=2ao=8cm,∴bc=(cm).例3(补充)已知:如图(1),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分析:要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题目可分解出基本图形,如图(2),因此,可选用“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来证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1.理解掌握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五篇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可能会发现有些学生对数学有厌学心理,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就要激发通过性们对数学的兴趣,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
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观察后,小组议一议。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八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二
教学目的:
1、知道平行四边形、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会说出并熟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对边相等的性质。
2、会度量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会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进行有
关的论证和计算。
3、在由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
的联系和发展,培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从具体到抽象、化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
5、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平行四边形的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教学
难点:探索、寻求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发现法、自学法、练习法、类比法
教学过程:
:四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定理?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
2.讲解
练一练:课本例1后练习第1、2题。
说明和建议:要求学生在解答时先画出图形,写出应用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求解的过
程
猜一猜:如图4.3-3,∥,线段AB∥CD∥EF,且点A、C、E
在上,B、D、F在上,则AB、CD、EF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还能画出与AB等长的线
段吗?试一试可以画出几条?
说明和建议:学生不难猜得结论并加以证明,让学生经历合情推理到逻辑推理的思维过程。
学生通过画图可以进一步感知: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问题:如图4.3-3中,线段AB、CD、EF都与直线垂直,那么又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说明与建议:学生由AB∥CD∥EF,得到AB=CD=EF。
教师接着可指出:这说明夹在平行线间的垂线段相等。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意义,即一条直线上的任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
量一量:在图4.3-4中,AB∥CD,量出AB与CD之间的距离。
建议:要求学生先画出表示AN、CD间距离的线段,再量出它的长度。
例题解析
例:即课本例1说明:1因为图中的平行线段多,因此可引导学生用“化繁为简”的方法,从图4.3-5l中分解出图2、3、4。
2在例中的第2小题,还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的推论来证明,证明如下:
∵A′B′∥BA,BA′∥AC,
∴BA′=AC′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BC∥B′C′,AC∥BC′,
∴AC=BC′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B′A=BC′.∴点B是A′C′的中点。
同理可证C′A=B′A,B′C=A′C。
∴点A、C分别是B′C′和A′B′的中点。
课堂小结:师生合作总结
目前,关于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中,由平行四边形,我们可以得到哪些隐含的条件?关于边和角的关系
跟踪练习
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交BD于O,则AO=OB=OC=OD。
2、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到一组对边的距离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
创新练习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和它的边,可以组成对全等三角形。
A2 B3 C4 D6
达标练习
1、已知O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AC=24mm,BD=38mm,AD=28mm,求三角形OBC的周长。
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C交BD于O,AE⊥BD于E,∠EAD=60°,
AE=2cm,AC+BD=14cm, 求三角形BOC的周长。
3、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一边AB=25cm,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三角形AOB的周长比三角形BOC的周长少10cm,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
综合应用练习
4、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与边垂直,且此对角线为另一边的一半,则此平行四边形两邻角的度数之比为
A1∶5 B1∶4 C1∶3 D1∶2
一、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原则
第一,生动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遵循生动性的原则。
用直观形象的情景设置来诠释理论性较强的数学原理,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向学生大脑传输数学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第二,实践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遵循实践性的原则。
初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放在生活上的,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结合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知识或者将数学故事的讲述落脚在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让学生学会用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去处理实际问题;第三,悬念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遵循悬念性的原则。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
所以,情境的创设就离不开学生的兴趣,悬念性比较强的情境才可以让学生身心投入到数学问题的学习和探究之中。
二、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渗透与融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导致学生课堂参与性低下。
受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影响,有些情况下,虽然教师进行了比较生动的教学情境创设,但是却很难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导致出现成绩比价差的学生没有兴趣去学习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日益低下,逐渐失去了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兴趣。
2.教学情境创设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新课表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给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是,部分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创新能力却比较有限,导致部分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
的情境大致相同。
久而久之,就越来越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不利于学生对数
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教学情境的创设一味追求新意,却不具有实用性。
与教学情境创设千篇一律问题相对应的就是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情境创设的新颖性,而
脱离了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具有实用性。
这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虽然具有
新颖性的特点,但是,由于受限于自身的理解能力,大多数学生并不能真正理会老师进行
教学情境创设的真正目的,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有适得其反的不良影响。
三、完善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渗透与融合应当遵循的策略
1.通过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来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故事和数学典故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是用熟知人物,但不
知晓人物具体事迹的数学故事、典故,更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致,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
热情的积极作用。
例如,讲述勾股定理时,可以引用古典数学巨著《九章算术》的知识,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
2.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来进行情境创设。
初中学生认知中最熟悉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用到的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已经
在他们头脑中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
所以,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更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教授。
3.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新课标要求进行互动性强的教学,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情境创设,要求老师转变自身高
高在上的思想观念,与学生建立人格平等的关系,老师要与学生一起进行数学理论的学习
和探讨,要从学生认知状况和生活实际进行考虑,更多的让学生发挥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
4.情境创设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现实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在教授之前利用创设情境进行知识
的引入,而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情境进行教学辅助。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贯穿整个
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学生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创设内容各异、难易有别的教
学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保持和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四、结束语
成功的初中数学教学不在于让学生硬性的掌握多少数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形成数学知
识探索和求知的习惯和方法。
教学情境的渗透与融合要更多地服从于教学内容,服务于教
学牧鞭,服务于教学重点,服务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让学生开
心的学习数学,开心的锻炼能力,开心的全面发展,成长为知识、能力、情感和谐共进的有用之才。
作者:陈翔单位: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蒙古族中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