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所-福建农业科学院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2
顾 问:陈宗懋 中国工程院 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施兆鹏 湖南农业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任委员:刘仲华 中国工程院 院士、湖南农业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副主任委员:杨亚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 首席科学家肖力争 湖南农业大学 教授、湖南省茶叶学会 理事长张曙光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所长委 员(以姓氏拼音为序):包小村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陈常颂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陈 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陈宗懋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陈正武 贵州省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郭桂义 信阳农林学院 教授龚自明 湖北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 研究员黄建安 湖南农业大学 教授黄亚辉 华南农业大学 教授姜仁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江用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刘本英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吕才有 云南农业大学 教授李赛君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廖万有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黎星辉 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 教授倪德江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阮建云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粟本文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茶叶通讯》编辑委员会唐劲驰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屠幼英 浙江大学 教授汤 哲 中南大学 教授王 云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王岳飞 浙江大学 教授王沅江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韦朝领 安徽农业大学 教授肖力争 湖南农业大学 教授肖文军 湖南农业大学 教授徐 泽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尹军峰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叶乃兴 福建农林大学 教授杨普香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杨 阳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杨亚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朱海燕 湖南农业大学 教授张丽霞 山东农业大学 教授张曙光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张士康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 研究员张正竹 安徽农业大学 教授。
DOI :10.20045/ki.issn.2096-0220.2023.06.001引文格式:俞滢,梁子钧,张磊,等. 福建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 茶叶学报,2023,64(6):1−12. 优秀学者论坛 俞滢,女,1990年生,茶学博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任《茶叶学报》青年编委。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各1项。
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Scientia Horticulture 》《Molecules 》《园艺学报》《分子植物育种》《茶叶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篇。
福建特异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俞 滢1,梁子钧1,2,张 磊1,赵翊暄1,2,陈 强1,2,杨如兴1*(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福建 福州 350013;2.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摘 要: 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丰富,特异资源种类繁多,这些茶树特异资源为研究茶树遗传多样性和茶树生物化学特性发挥重要的作用。
茶树特异资源研究有利于拓展茶树资源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更高的市场价值。
本文综述了福建地区高氨基酸、高茶多酚、高咖啡碱、低咖啡碱、高苦茶碱、高EGCG 、高EGCG3"Me 、叶色变异、高香型等茶树资源的研究进展,对今后茶树特异品种资源应用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茶树遗传育种的研究重点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树;种质资源;特异;育种;进展中图分类号: TS272;S57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2096−0220(2023)06−0001−12Research Progress on Specialty Tea Germplasms of FujianYU Ying 1, LIANG Zi-jun 1,2, ZHANG Lei 1, ZHAO Yi-xuan 1,2, CHEN Qiang 1,2, YANG Ru-xing 1*(1. Tea Research Institute ,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Fujian Branch of National Tea Tree ImprovementCenter , Fuzhou , Fujian 350013, China ; 2.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 Fujian Agriculture andForestry University , Fuzhou , Fujian 350002, China )收稿日期: 2023−12−01初稿;2023−12−15修改稿基金项目: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CARS-19);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23J05065);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23R1089);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自由探索科技创新项目(ZYTS2023007)。
万万没想到茶叶包装上的数字代码,竟是如此含义!中国汉字博⼤精深数字也能延伸出各类含义“520”代表着我爱你“1314”就是⼀⽣⼀世连11.11也能联系到“光棍”那么我们在茶叶外包装上常看到的数字是随意拼凑,还是另有深意呢?云南普洱茶的“唛号”在普洱茶外包装上,最常见的便是“唛号”。
如7571、如75341等。
这并不是随意的搭配组合,每⼀个数字都有它的含义。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茶叶总公司给云南四家普洱茶⼤⼚定了编号:1代表昆明茶⼚,2代表勐海茶⼚,3代表下关茶⼚,4代表普洱茶⼚。
△昆明茶⼚△勐海茶⼚△下关茶⼚△普洱茶⼚“唛号”有4位数和5位数之分。
普洱饼茶的“唛号”是4位数,其中头两位数字代表该款茶的创制年份,第三位代表原料⽑茶等级,第四位代表茶⼚编号。
如“唛号”为4位数的“7572”的饼茶可以解读为:勐海茶⼚在1975年选⽤7级⽑茶制成的茶饼。
普洱散茶则⽤5位数表⽰,前两位为该款茶的⽣产年份,第三、四位为⽑茶原料的等级,末尾⼀位为⽣产茶⼚的编号。
如“唛号”为5位数的“75341”的散茶可以解读为:昆明茶⼚在1975年选⽤3级、4级的⽑茶制成的茶。
⽂字母代表乌龙茶中⼀个⼤类的品名。
△1998年中茶厦门公司留存的乌龙茶参考样C代表武夷奇种,H代表佛⼿种;K代表铁观⾳,S代表⾊种,L代表乌龙;Y代表闽北⽔仙和闽南⽔仙,B代表武夷⽔仙。
加上三个阿拉伯数字,⾸字表⽰产地名(“1”代表安溪,“2”漳州,“3”代表闽北⽔仙,“4”字头永春);第⼆字代表季节(“0”代表春茶,“1”代表秋茶);第三字代表等级(“0”代表特级,“1”代表⼀级,“2”代表⼆级)。
如K100,代表着特级安溪铁观⾳(春茶)。
现在的茶⾏业怪相乱⽣,茶叶品质也是层次不齐,“唛号”“英⽂字母”等也很少有茶⼚再去延⽤。
不论是“唛号”,还是英⽂字母代表品类,在特定的时期,对于商品进出⼝、茶叶质量起到了信任作⽤,⾄少在⼀定程度上代表了上个世纪茶叶品质的分量。
茶叶科学 2017,37(3):266~272Journal of Tea Science 投稿平台:收稿日期:2017-02-16 修订日期:2017-03-22基金项目:农业部福建茶树及乌龙茶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福建省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16R1011-2、2014R1012-4、2015R1012-6),福建省创新资金项目(2016C0060),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PI 项目(2016PI-33)作者简介:孙君,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茶树栽培与资源利用研究。
*通讯作者:zwj6618855@变温烘焙技术对丹桂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孙君1,朱留刚1,林志坤2,张文锦1*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 福安 355015;2. 宁德市茶业管理局,福建 宁德 352100摘要:采用L 16(45)正交设计探讨变温烘焙技术对丹桂乌龙茶香气感官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处理13(A 4B 1C 4D 2E 3)丹桂乌龙茶香气品质最佳,变温烘焙较佳参数为120℃、20 min ,90℃、130 min ,120℃、30 min 。
烘焙后,丹桂乌龙茶中的醇类、醛类、碳氢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共检出香气成分64种,主要为反-橙花叔醇、α-合金欢烯、苯乙醛、吲哚、苯乙醇、2-甲基丁酸-2-苯乙酯、苯乙腈、二氢芳樟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烯等,约占香气总量的90%。
极差分析表明,香气品质影响因子的主次顺序为:烘焙Ⅲ阶段温度、Ⅲ阶段时间>Ⅰ阶段温度、Ⅰ阶段时间>Ⅱ阶段温度,即3个烘焙阶段的影响顺序为Ⅲ>Ⅰ>Ⅱ,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丹桂乌龙茶的烘焙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丹桂;乌龙茶;烘焙;变温;香气;GC-MS中图分类号:TS272.5+9;TS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2017)03-266-07Effects of Changeable Baking Techniques on AromaQuality of Dangui Oolong TeaSUN Jun 1, ZHU Liugang 1, LIN Zhikun 2, ZHANG Wenjing 1*1. Tea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an 355015, China;2. Ningde Tea Administration, Ningde 352100, ChinaAbstract: Orthogonal test of L 16(45) was design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hangeable baking temperature on aroma quality and components of Dangui Oolong tea in southern Fujian. Results showed that treatment of A 4B 1C 4D 2E 3 got teas with high aroma quality.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baking process of Dangui Oolong tea could be divided in three steps, with the optimal process of 120℃-20 min, 90℃-130 min, 120℃-30 min. Totally 64 kinds of aroma components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alcohols, aldehydes, nitrogenous compounds, hydrocarbons. The main componentsweretrans-nerolidol,alpha-farnesene,benzeneacetaldehyde,indole,phenylethylalcohol,phenylethyl-2-methylbutanoate, benzyl nitrile, dihydrolinalool, benzyl alcohol, linalool and styrene, which totally accounted for nearly 90%.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aroma quality of Dangui Oolong tea were bak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in the third step, followed by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steps. High temperature could improve tea aroma. These finding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es on baking technology of Dangui Oolong tea. Keywords: Dangui, Oolong tea, baking, changeable temperature, aroma, GC-MS丹桂[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cv. Dangui ]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肉桂自然杂交F 1代中系统选育而成的高香型乌龙茶新品种(国品鉴茶2010015),属灌木型、3期孙君,等:变温烘焙技术对丹桂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267中叶类、早生种。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育成的国家级和省级茶树良种简介1.福云6号 C.s i ne ns is c v.Fu y un61957-1971年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种的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分离选育而成的无性系新品种。
1987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级品种。
小乔木型,大叶类,特早芽种,植株高大,分枝较密,叶形长椭圆,叶色淡绿,发芽整齐,发芽密度较大,芽梢较肥壮,茸毛多。
适应性广,扦插繁育发根力强,成活率高,幼树生长迅速,成园快,易于栽培,产量高,适制红、绿茶。
适宜在我国江南部分(红、绿茶)茶区推广。
2.福云7号 C.s i ne ns is cv.F uy u n 71957-1971年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茶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
1987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会员认定为国家级品种,编号GS13004-1987。
无性系,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
二倍体。
植株高大,树姿直立,主干显,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
叶长椭圆形,叶色黄绿,富光泽,叶面平或微隆起,叶缘平,叶身平,叶尖渐尖,叶齿较钝深密,叶质较厚软。
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95.0g。
芽叶生育力强,发芽较密,持嫩性强。
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中。
产量高,每667m2可达200-300K g。
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氨基酸 3.7%、茶多酚24.2%、咖啡碱 3.9%。
适制红茶、绿茶、白茶,品质优。
制工夫红茶,条索肥壮,色泽乌润显毫,香高味浓;制烘青绿茶,条索肥壮,色黄绿,白毫多,香高长,味醇厚,是窨制花茶的优质原料;制白茶,芽壮,毫多,香清爽,味醇和。
抗寒、抗旱能力较强。
扦插繁殖力强,成活率较高。
3.福云10号 C.s in en si s c v.Fu y un 101957-1971年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茶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育种法育成。
1987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会员认定为国家级品种,编号GS13005-1987。
茶科所职能
茶科所全称为茶叶科学研究所,是一个综合性的茶叶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能如下:
1. 茶叶科研:茶科所的首要职能是开展茶叶科学研究。
通过研究茶叶的种植、加工、品质、营养、药用价值等方面,探索茶叶的生长发育规律、品质形成机制以及茶叶的保健功效,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品种选育:茶科所负责选育优良的茶叶品种。
通过遗传育种和杂交育种等技术手段,选育出适应不同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的茶叶品种,提高茶叶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3. 种植技术研究:茶科所研究茶叶的种植技术,包括茶园的选址、土壤管理、茶树栽培、施肥、植保等方面。
通过优化种植技术,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4. 加工工艺研究:茶科所研究茶叶的加工工艺,包括采摘、摊晾、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环节。
通过改进加工工艺,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口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5. 茶文化研究:茶科所还承担着茶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通过对茶文化的历史、传统、礼仪、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推广茶文化,促进茶叶消费。
6. 技术推广:茶科所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为茶叶生产者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编写技术手册、现场指导等方式,普及茶叶生产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提高茶叶产业的整体水平。
7. 质量检测:茶科所负责茶叶的质量检测工作,建立茶叶质量标准体系,对茶叶的外观、香气、口感、化学成分等进行检测和分析,确保茶叶的质量安全。
总之,茶科所的职能涵盖了茶叶科研、品种选育、种植技术、加工工艺、茶文化等多个方面,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萎凋温度对茶鲜叶萎凋失水及白茶品质的影响林清霞;项丽慧;王丽丽;杨军国;宋振硕;陈林【摘要】为改进白茶萎凋工艺,实现白茶加工品质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以15个茶树品种春季鲜叶为原料,在控湿条件下考察不同萎凋温度(30、25、20℃)对鲜叶萎凋失水速率、白茶感官品质及生化成分的影响,并通过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和主成分分析对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进行模式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鲜叶失水速率随萎凋过程均呈逐步减小趋势;温度越高,萎凋失水速率越快,萎凋失水拟合方程均符合双曲线函数.与室内自然萎凋相比,在25℃环境下平均萎凋时长缩短了13.6 h.感官审评表明,在萎凋温度为25℃时,白茶品质最优,与自然萎凋的白茶品质相当,且各生化成分的含量与自然萎凋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在萎凋温度为25℃时可以大幅缩短白茶的萎凋时间,且制成的白茶品质优异.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白茶生产效率和改进白茶工艺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年(卷),期】2019(045)004【总页数】9页(P434-442)【关键词】白茶;萎凋温度;失水速率;品质;生化成分【作者】林清霞;项丽慧;王丽丽;杨军国;宋振硕;陈林【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72白茶是六大茶类中加工工艺最简单的茶类,主要有萎凋和干燥2道工序[1-2]。
大量研究表明,白茶富含茶多酚、茶氨酸、酶类等多种生物学活性物质,使其具有较好的“三抗三降”、延缓衰老、镇静、杀菌等活性,已成为国内外茶叶市场新兴的消费热点[3-7]。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茶叶学报》
【年(卷),期】2024(65)1
【摘要】本所成立于1935年。
现有职工68名,其中高级职称25名,博士13名,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专家2人。
拥有国家茶树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国家土壤质量福安观测实验站、福建省茶树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平台15个。
【总页数】1页(P52-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研业绩简介
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简介
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向“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捐赠二十五万元
4.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简介
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废弃物资源化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朱留刚;程晓夏;张文锦;吴志丹;江福英【摘要】近年来茶叶的需求增长迅速,进一步促进了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茶叶种植、加工环节产生的茶废弃物的数量也随之大量增加。
由于未能有效利用,不仅造成了茶废弃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增加了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负荷。
因而,如何把茶产业中的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当今乃至未来茶产业与环境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茶产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茶废弃物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以及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途径与成效,以期为有效解决茶产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为“化废为宝”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Recent years ,the rapid growth of tea demand further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The solids waste which produced by tea 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 is also increasing . This not only causes the tea industry tremendous waste of resources , but also brings some pressure and burden to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how to utilize the solids waste becomes to be addressed ,or not to be ignored significant research study in tea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 area in future .The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solid wastes resource in tea industry ,exploring the status of the solid waste reuse and focusing on the applica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field . Aiming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numerous solid wastes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olid wastes reuse in tea industry .【期刊名称】《福建农业学报》【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6页(P1310-1315)【关键词】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治理【作者】朱留刚;程晓夏;张文锦;吴志丹;江福英【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TU999.3茶废弃物是指在茶叶种植、加工及流通消费等过程中产生的,以茶叶生物质为主体的废弃物的总称。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测定茶叶中10种有机酸含量王丽丽;杨军国;林清霞;项丽慧;宋振硕;张应根;陈林【摘要】从流动相配比、柱温、流速、检测波长等方面优化色谱条件,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及验证性试验,从而建立了一种同时分离和定量测定茶叶中10种有机酸(草酸、D/L-酒石酸、甲酸、L-苹果酸、抗坏血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和富马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优化后的色谱条件为:采用TSKgel ODS-100V(4.6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0%磷酸水溶液(A相)和50%乙腈水溶液(B相),洗脱方式为100%A(0 min)→100%A(12 min)→0%A(17 min)→0%A(25 min)→100%A(30 min)→100%A(33 min),后运行2 min,柱温为40℃,流速为1.0 m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在210和245 nm波长下检测抗坏血酸,在210 nm波长下检测其他9种有机酸.结果显示,各有机酸组分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5以上,其精密度和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小于1%,稳定性的RSD小于4%(除抗坏血酸外),回收率为97%~116%.说明该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对组分分离效果较好,可用于茶叶中10种有机酸含量的测定.【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年(卷),期】2019(045)001【总页数】7页(P47-53)【关键词】茶叶;有机酸;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作者】王丽丽;杨军国;林清霞;项丽慧;宋振硕;张应根;陈林【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福安 355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72有机酸是组成茶叶香气和滋味的主要成分之一,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3%左右[1]。
丹桂与名优乌龙茶品种香气特征比较
陈荣冰
【期刊名称】《茶叶科学》
【年(卷),期】1998(000)002
【摘要】用GC/MS法分析了丹桂与名优乌龙茶品种的香气组成,结果表明,
丹桂等5个名优乌龙茶品种的主要香气成分如下:丹桂茶是橙花叔醇,α-法呢烯,香叶醇,(Z)-3-己烯基苯甲酸酯,β-紫罗酮+(Z)茉莉酮;肉桂茶是橙花叔醇,α-法呢烯,吲哚,香叶醇,芳樟醇;黄旦是橙花叔醇,香叶醇,α-法
呢烯,(Z)-3-己烯基苯甲酸酯,β-紫罗酮+(Z)茉莉酮;铁观音是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苯甲醛、β-紫罗酮+(Z
【总页数】1页(P113)
【作者】陈荣冰
【作者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72.59
【相关文献】
1.乌龙茶和绿茶品种茶鲜叶儿茶素类和嘌呤碱HPLC指纹图谱特征比较 [J], 陈林;项丽慧;王丽丽;陈键;宋振硕;余文权;尤志明
2.乌龙茶品种试制扁形绿茶品质比较试验 [J], 李传忠;高士伟;叶飞;王雪萍;王红娟;
郑鹏程;龚自明
3.乌龙茶品种加工东方美人茶品质比较研究 [J], 周炎花;蔡烈伟;杨双旭;吴士斌;胡
波;郭胡津;张艳丽
4.瑞香与名优乌龙茶品种香气特征比较 [J], 游小妹;黄福平;陈荣冰;陈常颂
5.福建乌龙茶香气特征的比较 [J], 吴秋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