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
- 格式:pdf
- 大小:136.50 KB
- 文档页数:1
历史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邓小平同志说:“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事关教育教学的成败。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课程的目标定位,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使学生的学科基本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
“过程与方法”的提出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闪光点。
它强调对历史的认识,亦即历史的结论,形成于历史过程之中。
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维,同其它学科相比,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在我国,历史课程目标非常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加强人文教育,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科学历史观的形成,完善的人格的塑造等等。
这些观念都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历史教师要格外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的达成。
为了能在教学中切实地落实好历史课程目标的三维目标,教师就要在深入学习、领会历史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制定出三维目标在每一课中的具体运用。
教师在制定具体课的目标时,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可以分别制定,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这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使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一堂历史课中。
要不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以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问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开拓,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一节两节历史课就能够实现的。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现场,与历史人物“对话”,获取情感体验;通过扮演历史角色,开展辩论,明辨真理,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通过丰满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价值观;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作者:历史科组学科网站群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60 更新时间:2007-11-14历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工作的主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历史课堂教学是完成历史课程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每位历史教师必须明确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原则。
一、教学目的明确历史课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大任务应当在教学中有机结合、具体体现、符合大纲、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
二、教学观点正确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统帅教学内容,做到观点和材料统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教学过程规范1、教学准备充分:教案详实, 结构合理, 突出重、难点。
2、教学程序科学:环节完整,条理清楚,过渡自然。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但不得随意扩大教学深度和广度,以确保历史课程的基础性。
3、讲授史实准确;各历史知识要素(时间、空间、人物、事件、评价)讲解落实,详略得当。
4、归纳总结精炼:点明章节主题,揭示历史现象的发展线索、内在联系或基本规律。
5、信息反馈及时:采取当堂再认、再观、复述的方式巩固知识,适量布置课外思考题,作业题。
6、教师素质表现:教学仪态端正、自然。
口齿清楚,语言生动,表述准确。
板书工整、简要,层次分明,系统性强。
四、教学方法灵活1、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倡多种教法并用。
2、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教学注重趣味性、启示性、思辩性。
3、寓情于史,情理交融,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活动,使教学节奏有张有驰,调控得当。
4、充分利用现代视听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效果。
5、注意跨学科的知识迁移,开拓学生视野,活跃思维。
五、教学特色突出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能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设计处理,体现不同章节的各自特色。
总体上应注重突出思路的教学,把握章节、单元的结构体系,阐明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和相互关系,适当贯穿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
如何做好一名历史教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广阔同学的接触交流,主要有以下几项体会。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我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已经多年,之所以能有一些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可谓是一举两得。
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做为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
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
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方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标准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高二学生必备的技能。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这方面,我们研究得还真是很不够。
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常常没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求”一抄了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便“大功告成”了。
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不甚了了,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灵魂”,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迷失“方向”。
一、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下列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
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
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
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摘要:新课程三维目标是相互关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观念一、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历史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历史课程的根本所在,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过程与方法”强调的是历史认识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闪光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以及由此升华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人生理想;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人格,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国际视野、全球文明和开放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与灵魂,也是教学过程中最有创新潜力的领域。
新课程三维目标是相互关系、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教学的总目标,不偏废、不落入套路,不流于形式。
强调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
作为一门人文属性极强的课程,历史课程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积极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要设计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这方面,我们研究得还真是很不够。
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常常没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求”一抄了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便“大功告成”了。
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不甚了了,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灵魂”,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迷失“方向”。
一、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下列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
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
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
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历史课堂实施方案历史课是学生了解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我们制定了以下历史课堂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二、教学内容。
1. 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注重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
2. 教学内容要求生动有趣,注重历史事件的故事性和情感性,引导学生通过故事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
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体验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历史场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认知。
四、教学手段。
1. 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历史课堂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2. 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趣味性。
3. 制定教学辅助材料,如PPT、教学手册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五、教学评价。
1.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和历史情感态度的评价。
2.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
六、教学效果。
1.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期望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培养出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期望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态度,增强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总之,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热爱历史。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摘要:落实好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核心问题;把握过程与方法是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保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已任,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从多种角度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018-01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应,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
教学目标作为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别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历史新课程改革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达成,首先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有效,教学目标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实施和达成度,是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才能了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估建议等。
新课程目标是指本课程要达到的结果,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决定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
三维目标是感知历史、学习历史、理解评价历史的有机结合,是由浅入深,不可分割的整体。
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感知历史的过程,是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阶段;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实现过程是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必经阶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对历史理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实现“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因此只有整合落实“三维目标,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整合与落实目标呢?一、目标制订要科学、合理,要突出重点和难点以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七专题第二课《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要求是“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相比而言,《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课程目标上一方面严格遵循《历史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又对《历史课程标准》目标进行了细化、扩充和升华,使新课程目标更加符合我省普通高中的教学实际。
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三维目标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确立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过程与方法”是中学历史课程主要的认知策略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中学历史课程关键的认知人格目标。
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要建立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来落实,学生要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情感与价值观倾向,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学习情感,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新课程强调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又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取决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那么,历史新课程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呢?一、巧设疑,善引导,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运用有效的设问技巧,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巴黎公社》一章的教学中,学生阅读了课文之后,教师可提问:“‘普法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学生回答:“是法国企图扩张领土的战争。
”这样的回答本来可令人满意了,但教师还得抓住这个问题继续问:“那么对普鲁士来说,又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学生思考后回答:“那当然是一场抵抗法国侵略的正义战争!”“是吗?那巴黎工人为什么要武装起来与普军战斗呢?教材中又为什么要把与普军签订结束战争协定的梯也尔政府说成是坚持卖国立场呢?”经过一番争论,学生基本趋向一致的看法是:普法战争的性质可分为两段。
第一阶段,法国进行的是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普鲁士方面则是防御性的正义战争;第二阶段,普鲁士转变为进行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而法国方面则变为防御性的战争了。
决定战争性质转变的因素是普鲁士入侵法国。
学生上述结论看来是正确的,但不是从本质上去划分战争的侵略与防御的性质界限。
-007-2021年第35期(总第287期)摘 要: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在基础教育发展中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以三维目标为指导的中学历史学科教育已经实施十余年,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教育部将中学历史的教学目标浓缩为五项核心素养,即要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五项核心素养。
文章在前人学者、专家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的发展历程,重点探讨了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探索了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以促进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三维目标;历史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罗晓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6)浅析我国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目标之变迁“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会议以及谈话中都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有赖于每一次的教育改革。
其中,课程标准的每一次变动都牵动着每一位教师的神经,在历次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主要从注重知识的“双基”再到“三维目标”,再到关注学生个人综合能力体现“核心素养”的提出,每一次改变都标志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因此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应作出相应改变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笔者希望立足历史学科,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梳理中提出相关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我国历史教育目标的概述(一)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受当时环境、政策的影响,全国各行业包括教育界都积极向苏联学习,中学历史教育也不例外。
国内大批研究教育理论的学者基本上都以研究苏联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为主,并且邀请苏联教学法专家相继来华对我国教育进行指导与评讲。
初中历史课教学目标设计导语: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学科,对于中学生来说,历史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其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因此,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层面,探讨初中历史课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知识层面1. 掌握历史事实和事件: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和发展趋势,了解历史的进程和变迁。
2. 理解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了解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构建历史脉络: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和归纳,形成历史脉络,了解历史发展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二、能力层面1.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评价等,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与历史相关的问题。
2. 培养历史研究与解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方法,如翻阅资料、查找信息、进行实地考察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研究和解释。
3. 增强历史文献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正确理解文献中的信息,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判断。
三、情感层面1. 培养历史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对于自己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文物、艺术品等,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对于美的理解和欣赏。
3. 培养历史责任感与文化自信心: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历史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结语:初中历史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包括知识层面的掌握、能力层面的提升和情感层面的培养。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目标设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确保目标可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引下重构教学目标—以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为例2022年4月下旬公布出台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义教课标”),它更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包括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甚至是历史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教学目标的设计构建首当其冲,如何在2022年版义教课标的指引下重新设计构建历史教学目标呢?一、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参加工作以来经历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关注教学目标的变化不难发现,教学目标很长时间都从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展开设计,而如今升华到了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从过于强调学科知识和技能,进步到关注学生的态度养成和人格发展。
当然,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并不矛盾,只不过三维目标是上一轮课改中对所有课程提出的普遍性教学目标要求,对于单学科而言比较笼统、指导性还不够强。
在2022年版义教课标中,依据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并结合高中课标相关要素确定课程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综合、深化和提升。
所以,在未来历史教学的目标设定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可能性与达成度的预估。
教师可以根据2022年版义教课标指引,努力落实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见图1)[1]:从图 1 可以看出,五大核心素养与历史认识层次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既是历史研究过程的科学性体现,也是历史认知心理活动的必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
因此在实施“新课标”时,教师一定要认清五大核心素养的结构性关系,整体把握历史课程的目标要求,切忌简单碎片化处理。
以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知道古希腊的地理位置以及城邦的历史时期,知道亚历山大帝国建立时间和涉及的地理范围。
新课程下对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和实践华实高中高芬华摘要: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培养目标”的课改方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尤其三维目标设定上的不足导致在教学实践上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盲点,本文试图在分析这些现状的同时寻求一定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历史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策略随着课改的深入,中学历史教育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在改革中发生了不少变化,尤其在三维目标上的重大变化,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培养目标”的课改方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但在这场课改的“革命”中,通过三维目标的改变,从教师的主体地位转让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是不小的挑战。
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问题就更为突出。
一、问题与困惑首先,突出的是一个总体性的问题,因为分而述之,把三维目标分为三个目标,导致教师在设计思路也容易出现目标的割裂,未予以整合。
此外,各个具体的目标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技能目标不落实。
知识与技能,“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知道‘是什么’、会重复‘怎么做——这样做’”。
1“是什么”是知识的问题;“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指的就是技能问题。
教师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在“是什么”的问题上叙述过重,“重复怎么做”等技能目标阐述不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不到位。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在理念上的突破性创举,却也是最让老师感到困惑所在。
,“其概念的不确定性受到了质疑,加之这一目标尚未完善,少了些可操作性,更让人平添茫然”,直接导致众多老师连最基础的表述都存在不够精确这一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切实际,突出表现为或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或设定上空洞。
“学生从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上1《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聂幼犁,《历史教学问题》2009.1的死知识和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历史课上缺乏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
历史课程标准实施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历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详细介绍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
首先,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应明确课程目标。
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因此,课程目标的设定应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全面的素养提升。
其次,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应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贯穿古今中外,注重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和多维度,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同时,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再者,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因此,评价方式应该注重对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和历史能力的全面评价,避免简单的死记硬背和机械性的应试训练。
综上所述,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教学部门和学校应该积极落实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不断完善和改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历史教育资源,培养更加优秀的历史人才。
教师历史课堂教学计划介绍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历史素养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以如何设计教师历史课堂教学计划为主题,探讨如何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历史知识、强化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历史情感等方面。
一、目标明确教学计划的第一步是明确目标。
通过历史课程,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掌握历史人物的异同以及理解历史对现实的影响。
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该合理均衡,涵盖了历史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三、选择适合的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因此应该选择一本内容全面、权威性强的历史教材。
在选择教材时,教师还应该注意教材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
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形成合理的历史观点,以及学会使用历史资源进行研究。
五、开展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一个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六、利用多媒体教具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教师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组织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组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增强对历史的感知。
八、设计互动活动互动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参与度。
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历史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九、评估学生学习成果教学计划的最后一步是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小组项目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
十、总结与反思每个课程结束后,教师都应该进行总结与反思。
总结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的空间,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总结教师历史课堂教学计划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通过明确目标、选择适合的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用多媒体教具、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提高历史素养。
我看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课程目标指课程预期的学生行为与思想方式的变化、发展及其程度。
这是从课程的角度来命名的。
如果从教育、教学或学习的角度来命名,可称为‚教育目标‛、‚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
我们现在提倡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
所谓教学的三维目标,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变化、发展及其程度,是学生了解和习得的该学科最重要的显性成果。
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知道‚是什么‛,会重复‚怎么做——这样做‛。
就历史课程而言,其中‚知识‛是指知道、记住和重复教材、教师告诉他的历史事实,以及对这些史实的整理、思考、解释、评价及其程序。
如‚记住‘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时间及意义、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等‛。
‚能力‛是指会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基本相同或形式有所不同地复现这些‚知识‛。
如‚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通过学习及分析使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并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此,这里的‚知识‛、‚能力‛并非通常使用的概念,而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较低的心理或行为上的掌握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及其程度,是指通过获得和怎样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经历,形成从这些经历中抽象或概括的更有统摄力的思维程序与思维方法,即思维方式。
通俗地讲,就是从知道‚是什么‛和复现‚怎么做——这样做‛的经历中,形成从中抽象或概括出来的‚怎样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的思维方式。
它反过来促进理解与掌握已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并使其能迁移——举一反三,又有利于学习新的‚知识与能力‛。
就历史课程而言,这个‚过程‛指的是让学生在浓缩、简化或概括的情景和条件下,经历和体验史学界确认史实,解释与评价历史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