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初中科学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294.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科学教学措施和意见
初中科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
以下是一些初中科学教学的常见措施和意见:
1. 强化实验教学: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
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通过
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来学习和理解科学现象。
2. 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初中学生正处于观察和探索世界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
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了解周围的科学现象。
例如,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或者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地理环境等,让学生把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包括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
通过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构建假设、设计实验方法和收集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能力。
4.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
教师可
以通过使用实验视频、动画和模拟软件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
知识。
5. 培养科学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
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有趣的科学实验和科普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
索欲望。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教学的措施和意见应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展开,注重实验教学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培养科学兴趣等方式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标下的科学课教学方法探索在新课标下,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积极的互动与讨论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科学课的教学方法。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而科学思维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和解释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解答。
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实践与实验。
科学课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实践和实验。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科学的魅力,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原理和概念。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设计和组织各类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和解释科学原理。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究,如通过设计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和分析结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综合分析。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合作与交流。
科学是团队协作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是科学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在合作中培养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将课堂组织成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的环境,例如通过讨论和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和理解问题,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初中科学教育中的创新实践案例与研究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初中科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创新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探讨初中科学教育中的创新实践,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创新实验设计,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科学实验教学往往是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新性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压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鸡蛋入瓶”的实验。
准备一个瓶口略小于鸡蛋的玻璃瓶,将一张点燃的纸条放入瓶中,然后迅速将鸡蛋放在瓶口。
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鸡蛋居然被“吸”进了瓶子里。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不仅直观地感受到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会主动去思考其中的原理。
再如,在学习“电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制作一个“水果电池”。
学生们将不同的水果、金属片和导线进行组合,尝试让小灯泡发光。
这个实验不仅让学生们对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项目式学习,培养综合能力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科学教育中,开展项目式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调查”的项目。
学生们需要分组对校园内的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分类,并制作植物图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来识别植物,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运用信息技术来制作展示成果。
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科学知识,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自制净水器”的项目也深受学生欢迎。
学生们需要了解水的净化原理,然后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净水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考虑材料的选择、装置的结构和净化效果的评估。
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在现代科学教育中,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探究性实验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观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
本文将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标、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动机。
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实验探究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
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论。
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等环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即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通过实验的亲身经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1.设计启发性实验。
启发性实验是指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情境和实验内容,激发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实验,例如利用简单材料模拟真实环境,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起到引导者和辅助者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实验材料和参考资料,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思路和方法。
3.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合作完成一项任务。
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借助集体智慧和协同学习的力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发展中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新方向近年来,科学实验教学在中学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
科学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往往较为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学科学实验教学,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方向。
首先,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注重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对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的过程,并培养他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学会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来创新实验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可以应用到实验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实验体验。
例如,虚拟仿真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降低实验成本,还可以提高实验的安全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手机应用程序,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探究科学原理,对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另外,我们还可以将跨学科的思维融入到实验教学中。
科学实验往往能够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相互联系,通过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例如,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数学规律,或者通过物理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才能真正地体验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和挑战。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加大实验的难度和复杂性,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究。
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实验过程的引导和监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安全地完成实验,并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科学探究实践课堂教学初探摘要:科学课程要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倡导以探究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和工程与实践的过程,强调学习内容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螺旋式进阶,逐步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激发创新思维。
关键词:探究实践一、问题的提出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科学学习方式,然而我们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探究习得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不能将其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与探究相关联的实践活动。
因此笔者尝试了新课标理念下的示·探·践·评科学探究实践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技术与工程实践技能。
二、关于示·探·践·评科学课堂教学示·探·践·评是一种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新样态:它继续强调科学探究在获得、理解科学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突出工程与实践在运用、迁移知识中的重要价值,通过示-探-践-评四个环节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感知、获得、应用和迁移,逐步构建高效、和谐的科学课堂教学的新样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进阶性建构,养成良好的探究能力和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示:指师生有目的地利用或创建特定的教具或实验,创设良好的情境,并通过具体演示,呈现某种现象或技能,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感知知识。
探:指学生基于问题解决,利用一定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并借助一定的仪器或工具获取事实与证据,分析、处理数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并交流评价,从而获得知识。
践:指学生基于探究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运用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针对需要明确的问题,提出有创意的方案,实施方案,利用工具和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并能用自制的装置或模型验证或展示某些原理、现象和设想,实现知识应用。
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科学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们需要不断探讨和改进教学方法。
尤其是在新课标下,科学教学的内容和要求都有了新的变化,因此如何应对这些变化,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了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往,科学教学往往是教师主导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者主角,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新课标要求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实验,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新课标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得知识更加形象化和直观化。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教师也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灵活的运用。
四、注重实践和探究在新课标下,科学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或者活动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验精神和动手能力。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新课标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第21卷第2期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6月巡:呈!:№:至匹幽些堡蛩望螋望型塑趔垡堕避!墅坚:2巡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初探秦国成(浙江绍兴皋埠镇中,浙江绍兴312000)摘要:用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对新课程中如何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了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25(2008)02-0136—02作者简介:秦国成(19r7卜),男,浙江绍兴人,中学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中学科学教学。
以实验为基础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以往我国的实验教学过于注重对科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验证,多验证性实验少探究性实验,多教师演示实验少学生实验。
而且实验指导手册在编写上过于详细,缺少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结果学生在实验中更多的是动手而没有动脑,得到锻炼和培养的只是实验技能,达不到培养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目的。
所以,课改前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发展(特别是长期发展)来说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目前科学新课程中虽然有较多有价值的实验内容,但是,限于紧张的课时,许多实验要么没有开展,要么在实验中学生没有探究机会,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呈现实验结果,给出实验结论,留给学生的只是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没有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这是一种形式化的、低效的实验教学。
所以说,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什么样的实验教学是有效的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
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
一个有效教学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
以前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科学实验通常有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收稿151期:2008-05—12维、培育品德等功能。
初中科学教学方法探索在初中科学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教师如同指挥家般,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科学奥秘。
科学教学的方法,是我们共同探索的道路,既充满挑战,又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来谈谈启发式教学法。
它如同一位激发灵感的艺术家,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学生的探索,引导他们发现科学的规律。
例如,在探索物质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自主发现各种物质的独特特性。
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交互式教学法就像是一场动态的对话。
教师不再是孤单的讲解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伙伴。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们在交流中理解和消化知识。
例如,在生物学中,通过模拟生态系统的运行,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深入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再者,实验教学法犹如一位引导者,带领学生从书本走向实践的世界。
通过设计简单但富有启发性的实验,学生们能够亲身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来发现科学规律。
例如,在物理学中,通过自制简易电路,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电流的基本概念,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公式。
最后,多媒体教学法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表演者,通过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使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生动形象。
例如,在化学中,通过展示动画模拟原子的结构和化学反应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之间的互动。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一场不断创新和改进的旅程。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适用场景,教师们应当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让我们在这个探索的旅程中,不断追问、不断探索,共同铸就更加灿烂的科学教育之路。
新课标下的科学课教学方法探索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科学课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灌输知识,缺少互动和实践环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取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掘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实践探究、合作互动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本文将探讨适应新课程标准的科学课教学方法。
一、实践探究引导学生探索实践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科学课的实践探究方法包括课堂实验、场地实验、田间调查、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等。
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将面对真实情境,积极参与,动手实践,不断探索科学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对于化学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以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为特点的学习模式。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选择一个科技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研究,组织实验并分析结果,最终得出结论。
相比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生命科学课程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生物课题进行研究,如了解人体代谢物在体内的作用、影响生活的环保课题等。
这样的研究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命科学的本质。
三、合作互动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合作互动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
在科学课教学中,合作互动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集体探究、合作设计等方式来实现,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物理课程中,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开展一项物理实验,通过探究和讨论来了解物理环境的变化和规律性。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相互借鉴和切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
四、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元评价是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拓展初中生科学实验的多元化教学科学实验是初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只有固定的实验步骤和结果,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为了拓展初中生的科学实验经验,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学习效果,我们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实验教学往往是老师指导学生完成一系列步骤,并达到预期的结果。
这种方式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下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实际应用场景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光的折射实验时,可以讲述光的折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显微镜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应用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多样化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拓展实验的内容,让学生参与到更多不同领域的实验中。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个性化的实验项目。
例如,对于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对于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关于运动、电磁学等方面的实验。
三、探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实验教学中,老师通常会给出明确的结果和结论,限制了学生的探索和思考。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将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环节,学生可以全面参与实验的各个方面,并发展出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入科技手段,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教育效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引入科技手段来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教育效果。
例如,利用虚拟实验软件,学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各种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调整实验条件,并观察结果。
这种虚拟实验不仅可以拓展实验的范围,还能够减少实验材料的使用和实验设备的成本。
五、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科学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初中科学教学中创新实验的研究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为学生发挥创造潜能提供独特的创造性环境;初中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勇于探索、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潜能。
因此科学实验教学环节应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育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好这块资源开展创新教育,是我们初中科学教师应探索的课题。
下面是本人在近几年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学所进行的一些尝试。
一、以教师的创新教育观和创新素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观念、能力、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实效。
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
新课程标准尤其重视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
现行教材中的“ 探究”、“ 想想做做”、“ 动手动脑学科学”等,具体实验步骤、方法文字表达较少,甚至只有一幅漫画或插图,看似实验内容少了,要求低了,而实质是为我们的创新留足了空间,这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创造性的开展科学实验教学。
因此教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做实验,也不要仅仅局限于科学教科书中的实验,更不应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看实验、背实验,而要积极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
当然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外;可以使用现有实验室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甚至可以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应有“ 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 的意识。
教师对科学实验这种满腔热忱的态度和在实验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必然会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的创新情感。
二、改进科学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增加实验探究成分,在探究过程中寻求创新过去科学实验时,教师总是让学生预先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以及最后的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背熟实验步骤后才能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学生根本不考虑为何要这样做。
初中的科学研究与实验探究科学研究与实验探究是初中科学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研究与实验探究,学生们可以巩固和拓展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下面将从初中科学研究与实验探究的意义、方法和例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初中科学研究与实验探究的意义重大。
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亲自实践,观察现象,进行探究。
这种亲身体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提出问题,制定实验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这样的实践会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初中科学研究与实验探究的方法多样。
科学研究和实验探究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观察法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通过观察科学现象,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
实验法是用以验证科学假设和解决科学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比较法是通过比较不同情况下的现象和数据,分析其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找出规律。
归纳法是从多个具体事实中抽象出普遍规律和概念的方法,而演绎法则是根据已知的前提条件和一些已知规律,由一般到特殊地推导出新的结论。
初中科学研究与实验探究的方法多样,学生们可以根据具体的问题和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实验。
最后,来看一个初中科学研究与实验探究的例子,以加深对这个过程的理解。
假设初中学生想要探究植物生长过程中光的作用。
他们可以先观察自然界中不同生长环境下植物的生长情况,比较得出结论,光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然后,学生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比如将相同的植物放置在不同强度光线的环境中,观察不同光线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可以得出结论:光的存在对于植物的生长是必需的。
这样的科学研究与实验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帮助他们理解了光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加强初中科学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1-02-28T10:56:46.377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周宁静
[导读] 教师首先要根据课标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周宁静(乐清市乐成镇第二中学,浙江温州325600)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观察、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掌握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这是课程标准对初中科学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
然而,目前实验教学的常用模式是:实验前教师明确讲清有关的知识点,将实验方案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明确地教给学生,再进行演示实验,然后再把实现现象、结果与所讲授的新知识作对应比较,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做概括总结。
甚至有些教师采取讲实验、背实验的方法完成实验教学,所以科学实验教学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力也未得到锻炼和培养。
如何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
一、变演示为边学边实验,培养操作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是教师演示,学生是观众。
由于学生处于被动的旁观者地位,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难以得到较好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某些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即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将演示实验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实验去探求新知,获得必要的感性体验,从而自己总结出结论的过程。
这样做既能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的机会,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科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学习“浮力”时,每人桌上发了一块形状规则的正方体木块,让学生将木块投入烧杯中。
然后设法将木块按入水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向上托的力”,这样,对课本关于“浮力”的定义就领会更深一点了,再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增加了在用弹簧秤称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后,让学生用手向上托物体,观察弹簧秤读数也会减小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仅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同时还领悟到浮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直接来测量,即F 浮=G 空-G 水。
这种类型的实验课起到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起不到的作用。
2.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边学边实验。
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
学习“功率”时,可将教材安排的“登楼”测功率的小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测量,计算自己登楼时的功率是多少瓦特,加深对功率这一概念的理解,较好地解决了“功率”这一教学上的难点。
二、做好分组实验预习,培养设计实验能力
一次成功的分组实验,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树立自信心,而且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做好实验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的欲望。
事实上成功的实验离不开实验前的预习,而最基本的一条就要学生很好地理解实验原理。
从近几年的新课程实验来看,单独让学生自己预习,有时也得不到预想的结果。
教师必须强调实验前预习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上好预习课,讲清实验原理,启发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计划、观察操作、数据处理、分析总结的能力。
教师首先要根据课标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如设计实验证明氯酸钾中有氧元素和氯元素。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如下:
(1)把氯酸钾装入试管中进行加热分解。
(2)收集生成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就表明收集的气体是氧气,即证明氯酸钾中含有氧元素。
(3)等试管冷却后,再将所剩固体充分溶解,取少量滤液,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的沉淀生成,则表明氯酸钾中含氯元素。
三、开展探究实验活动,培养探究实验能力
以往学生实验是指教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及注意点等详细而周密地告诉学生,甚至将实验的现象、结果也公布于众,学生只需“照方抓药”做一下实验就可以了。
而科学新课标要求“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实验是科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成败的关键。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一种能够引起学生探究欲望、造成学生思维冲突的教学情景,启发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才能使探究性学习有所收获。
如在讲授《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内容时,出示了下列一段问题材料:小李、小张、小王三位同学骑车自东向西而行,到达目的地以后,小李说今天东风,小张说今天是西风,小王说今天没有风。
再配上一段插图,以便让材料更加生动、直观。
看到这些材料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探究活动非常积极,也提出了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
如什么是风,东风、西风怎么定义?也有学生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小王对或小李对,或小张对,还有赞同两个答案的,甚至三个答案的,等等,通过学生各自的探究活动,思维更加活跃,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习的内部机制更加健全。
2.尝试探究
这是一个中心环节,主要包括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及实验论证。
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支配材料直到完成实验,要鼓励学生通过种途径广泛收集并探究相关信息。
例如,在讲分子时,提供了一些仪器和药品,请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分子的特征。
作为引导,笔者演示了氨水使酚酞变红的实验。
受启发后有学生提议:“把水和酚酞滴到纸上,再把纸放到氨水上方来证明微粒是在不停的运动。
大家照她的方案,实验得到满意的效果,这个同学非常自豪。
讨论之余,又有人大叫喊:“变红的纸条又褪色了。
”立刻有学生解释说:“氨气分子又运动走了。
”可见学生是何等的兴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升华。
3.开放实验
在开齐课本实验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去设计、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查阅资料、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
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的现状,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丰富教学资源,又能增强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
例如,用
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做反应容器等。
4.课外实践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
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学生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因此,实验教学要突破教室这个空间,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体验。
如教月相变化有关内容时,要求学生用一个月的时间,每天观察月相变化情况,并将它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而后再进行交流。
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探究月相变化的积极性,拓宽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空间。
总而言之,在《科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努力变演示为边学边实验,培养操作能力;积极做好分组实验,大力开展探究实验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小实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潜力,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