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社会心理学从众心理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学科。
其中,从众心理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群体或社会压力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或观点的心理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从众心理进行详细分析。
一、心理学原理1.1 社会认同从众行为往往源于个体与群体的社会认同。
人们常常希望被别人接受和认可,因此会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以获取社会认同感。
在不确定或模糊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追随大多数人的行为。
1.2 信息不确定性当个体面临新情境或缺乏信息时,他们倾向于参考群体的行为来解决信息不确定性。
群体中的成员可能具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因此个体会选择相信并跟随群体的决策,以便减少自身的认知负担。
1.3 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指导。
个体常常感受到社会规范的压力,而追求社会认同和避免被孤立。
为了符合社会规范,个体会在行为和态度上选择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
二、个体动机个体从众行为的出发点是个体自身的动机。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个体动机:2.1 情感性动机个体希望被认同和接纳,因此会追随群体以获得和他人的情感共鸣。
从众行为可以满足个体的情感需求,强化他们与群体的情感联系。
2.2 认知动机个体可能出于认知需求而进行从众行为。
在缺乏信息或不确定的情况下,个体追随群体是为了获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以便更好地处理问题和做出决策。
2.3 社会动机个体有时候追随群体的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
个体希望通过从众行为来表达对社会价值和规范的支持,同时也避免与群体产生冲突。
三、影响因素3.1 群体特征群体的特征会对个体的从众行为产生影响。
同质性群体或具有共识的群体更容易引发个体的从众行为,因为这些群体能够提供更具统一性和权威性的信息。
3.2 群体规模群体规模也会影响个体的从众行为。
大规模的群体可能会导致个体感到无力和被动,因此更容易从众。
相反,小规模的群体更容易激发个体的个性和自我表达。
25种人类出现的心理学现象导语:人类作为复杂的心理生物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
本文将介绍25种常见的人类心理学现象,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模式。
1. 选择偏差: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受到情绪、个人经验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偏差。
比如,社交媒体上的滤波器永远只会显示给人们他们想看的内容,形成信息的选择性。
2. 羊群心理:人们倾向于追随他人的行为和意见,以避免与主流观点不符合或被孤立的感觉。
这种心理现象在消费、投资和政治等方面有明显体现。
3. 定义陷阱:人们在讨论问题或争论时,常常陷入定义不清晰的陷阱中,争论的焦点转向对术语的理解,而忽略了问题本身。
4. 短期满足心理:人们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而忽视长期利益。
这种心理现象在购物、饮食和金钱管理等方面很常见。
5. 自我实现预言:人们的信念和期望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结果,并使他们的预言成为现实。
这一现象在教育和领导力中具有重要影响。
6. 认知失调:人们在面对矛盾信息时会产生认知失调,为了减轻这种不适感,他们会采取各种方式来调整自己的信念和态度。
7. 社会认同:人们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纳,为了符合社会期望,他们可能压抑自己的独特性和追求。
8. 心理适应:人们倾向于适应各种环境和情境,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压力。
9. 集体无意识:人们在群体行为中往往追随无意识的规则和信念,这使得群体行为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10. 锚定效应:人们在做决策时,容易受到已有信息的影响,往往会过分依赖起始点或锚点,而无法灵活地考虑其他因素。
11. 投射:人们将自己的思维、情感和特点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评价和看法。
12. 合作与竞争:人们既有合作的倾向,又有竞争的需求,这取决于情境和个体的目标。
13. 自我确认:人们倾向于寻找与自己认知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与之相悖的信息,以维护自己的自我形象和自尊。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书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书: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本书介绍了心理学研究的本质、内容、科学方法和社会意义,它以深入浅出、充满睿智的论述去纠正人们对心理学的误解,帮助读者了解心理学的真相。
可以说它是一本引导“消费者”认识心理学“文化产品”的指南,故定名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内容简介
本书对揭开人们对心理学之误解的面纱做了很大的贡献,让读者看清心理学的真面目。
强力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想知道心理学是怎么样一回事以及心理学知识是如何累积起来的读者。
它指出心理学虽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是却拥有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因此人们对它的误解也很深,以为对心理学研究所累积的知识,可以不用现代“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及评价。
本书则告诉我们,判定心理学知识的好坏,是和其他的科学一样,一定要用“科学”的标准。
书中用了许多精彩的例子说明这些标准是什么,以及要如何用之来分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知识与迷域大众的伪科学心理学常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充满活力的心理学――在科学阵营里还干得蛮好
第二章可证伪性――如何阻挡脑袋中的鬼精灵到处捣蛋
第三章操作主义及本质主义――不过,博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第四章见证和个案证据――安慰剂效应和神奇兰迪
第五章相关和因果――烤面包机与避孕
第六章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聪明汉斯的故事
第七章“但,真实生活不是这样的啊!”――“人为性”的批评与心理学
第八章别了,爱因斯坦综合征――证据集中的重要性
……
参考文献。
读《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有感当我们刚进入大学课堂的时候,心理学老师就会问我们“什么是心理学”,当然答案是五花八门的。
那时的我们还是懵懂的少年,脸上充满了无知。
我们的回答总离不开同性恋、催眠、心理疾病、犯罪心理以及迷信这样的关键词。
当我们真正学这门学科时才知道,心理学是多种多样的,正如书中介绍的美国心理学会的分支机构一样,数不胜数。
而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理由在于,心理学“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来研究人或非人的所有行为,以及把这些研究成果在付诸应用时,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达成”。
作者通过一系统举证指出“不承认心理学是科学的人往往对什么是科学的认识也是一团糟”。
作者在第二章阐述了可伪证性,表明允许“承认错误”、只有“想法”是不值钱的。
在第三章,作者分析了本质主义的弊端,以及操作主义对心理学的贡献。
坦白说,这两年没有好好学心理学,不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走,以至于到期末才去翻一本本崭新的书。
学霸们复习,我预习。
虽然大都侥幸过关,但是速记的知识点考后瞬间不翼而飞,忘得一干二净,而一学期又一学期就这么浪费了。
直到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当初自己学心理学的初衷已相距甚远。
我觉得我不配在这样的集体中浑水摸鱼。
所以我要努力,没有任何一点不学习的理由。
现在我越来越相信心理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科。
心理学有太多的优点,来让我找到自己的位置,正确地认识自我,而不会草莽一生。
我开始发现、思考生活中的心理学问题,生活处处皆学问,心理学问题非常有趣,远比单纯的研究摩擦力迷人的多。
然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就必须要严谨的实验研究,而不能口说无凭。
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好《心理学研究方法》,结合其他心理学学科,为一个问题做一个完整科学的回答。
心理学让我学会客观地看待生活。
这些,既是我两年来学习心理学的感悟,也是《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带给我的感想。
如果我毕业了,没有从事心理学相关的职业,我想心理学一定教会我做人的道理,让我能够在别的方向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作为一本心理学方法论的心理学普及读物,《与众不同心理学》为平常普通百姓介绍了怎样运用批判性思维技巧,更好的理解心理学的论题及人们周围世界发生的事情。
序论批判性思维是能够独立评价心理学信息所必须掌握的。
即使若干年后学习者不再记得心理学入门课程中的内容,但他们仍然可以运用本书所涵盖的基本原理评判有关心理学的言论;辨别在媒体中不断涌现的心理学信息的真伪。
一旦掌握这些可以终身受用的思维技巧,就有助于我们去评判各种理论主张。
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专家的观点;所以在获取知识时,判别专家观点的可信度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第一章心理学是一个主题非常广泛但相对松散的学科。
它包括一些不能用同一个内容来概括的众多研究主题。
然而它可以通过“都是用科学方法研究行为”这一标准整合为一门学科。
所谓科学方法,最重要的三点:1科学运用了系统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它以可以公开可以验证的知识为研究目标3它努力寻求用实证方法可以解决的,可以发展出可以付诸验证的理论为研究课题。
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世俗智慧的冲突是经常碰到的。
也正因为它可以提供机会验证那些存在了几百年的被广泛认可的“常识智慧”,才不断吸引人加入这个领域的研究。
现代思潮中有一种趋势:我们要尽量避免让大众知道事情的真相,在这些人的面前遮上一层无知的面纱是必要的,因为他们不曾学会如何处理事实真相。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的邻居都很健康,我们也会很好。
为了要比别人更健康,而垄断所有的药物供应,不给周围人用,是非常愚蠢的。
对待知识也同理。
邻居的无知对自己也是不好的。
而且还可能造成我们不好的原因。
我们都是要依赖其他人的技能和特长的。
第二章科学家通常所说的可解决的问题是指一个可验证的理论。
可验证的理论在科学上如何定义呢?——可能被证伪的理论。
如果一个理论不能被证伪,那它对真实世界毫无影响,也就毫无用处了。
好的理论是那些做出具体预测的理论。
因此他们具有很高的可证伪性。
越是具体的预测,一旦得到证实,给理论提供的可借鉴性就越大。
十大心理学效应和十大心理效应的区别心理学效应和心理效应是心理学领域中常被讨论的概念,它们虽然听起来相似,但实际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形中受到各种心理学效应和心理效应的影响,因此了解它们的区别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至关重要。
十大心理学效应1.巴纳姆效应: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些模糊且泛泛的性格描述适用于自己,这种效应源自于人们对于自我认知的模糊性。
2.多维思考效应: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倾向于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而非集中精力在一个维度上。
3.组均效应:个体在小组中的表现受到群体表现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个体努力度下降的情况。
4.错觉的力量:错觉会对人们的感知产生影响,如大小错觉、颜色错觉等。
5.锚定效应:人们在做决策时,倾向于受到最先接收到的信息(锚点)的影响,即使这些信息并不是决策的关键因素。
6.社会认同:人们倾向于与自己认同的群体保持一致,以获取社会认同感。
7.选择支持效应:人们倾向于寻找和记住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视对自己观点构成挑战的信息。
8.认知失调:当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发生冲突时,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感会促使人们进行行为上的改变。
9.暗示效应:人们倾向于受到他人的暗示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10.薇薇克斯效应:继承个体在主观上认为对新问题的回答比实际上高时,该个体的应对行为也会更多地表现出这种观点。
十大心理效应的区别相较于心理学效应,心理效应更侧重于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中的感知、情绪、态度等方面的影响。
心理效应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感知变化或心理状态改变,而心理学效应更多涉及于认知、社会心理等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
另外,心理学效应通常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测量得出的普遍规律,而心理效应则更多地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互动和应对过程中。
心理学效应对人类行为的推导更多基于科学实验和统计学方法,而心理效应更多依赖于实践和观察。
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心理学效应可能会更加系统和全面,而心理效应更多关注于情境下的瞬时反应和体验。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读后感以前啊,我对心理学就有那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觉得它特神秘,好像心理学专家能一眼看穿别人心里在想啥似的。
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好多我以为的心理学,都是被那些伪心理学给误导了。
就像是那些星座分析,说什么白羊座热情冲动,天秤座优雅纠结。
我以前还觉得挺准呢,可这本书告诉我,这都是巴纳姆效应在捣鬼。
那些描述模棱两可,放谁身上好像都能沾点边,就像一个大帽子,谁都能往里套。
这让我恍然大悟,感情之前是被这些小把戏给骗了呀。
书里还特别强调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心理学里的重要性。
就好比盖房子得有个扎实的地基一样,心理学要是想靠谱,就得按照科学的那一套来。
不是靠着瞎猜或者一些神神叨叨的直觉,而是要有严谨的实验、精确的测量和合理的样本选取。
看到那些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从提出假设到设计实验,再到最后的数据分析,就像看一个精密的仪器在运转。
这让我觉得,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特别严谨的科学,和那些街头巷尾的算命占卜可有着天壤之别。
而且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但又不是毫无规律可循。
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拼图,每一块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两个因素就去解释人的所有行为。
比如说,一个人成绩不好,不能就简单地归结为他不努力或者笨。
可能是他的家庭环境、学习方法、心理状态等等很多因素综合起来的结果。
这就像是我们不能看到一个人笑,就觉得他一定是高兴,说不定他是在苦笑或者礼貌性地笑呢。
再说说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人类认知偏差的部分,真是让我笑得肚子疼又觉得特别扎心。
比如说确认偏误,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我们已有观点的证据,而对那些反驳我们的证据视而不见。
就像我觉得某个明星特别好的时候,我就会自动忽略他那些不好的新闻,专门去找那些夸他的文章或者视频来看。
这简直就是自己给自己洗脑啊。
读完这部分,我就一直在提醒自己,以后看问题可不能这么片面了,得尽量全面地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这个词并不陌生。
但你是否真正了解它的独特之处呢?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预测人的行为,或者帮助解决心理问题。
然而,心理学远不止如此。
心理学是一门探索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但它与其他科学领域有着明显的区别。
它不仅仅是对表面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更是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与众不同。
它不像物理学或化学那样,可以在严格控制的实验环境中进行精确的测量和验证。
人的心理是极其复杂且多变的,难以完全掌控所有的变量。
因此,心理学家们常常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调查、观察和个案研究等。
实验法在心理学中被广泛应用,但由于伦理和实际操作的限制,很多时候实验条件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
比如,我们不能为了研究压力对人的影响,而故意将一个人置于极度高压且危险的环境中。
所以,在心理学实验中,常常需要巧妙地设计情境,尽可能模拟真实情况,同时又要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调查法则是通过问卷或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以了解人们的态度、观点和行为习惯。
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缺陷,被调查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提供不准确或不真实的信息。
观察法让研究者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表现,但这也存在观察者的主观偏见和观察误差的问题。
个案研究则是深入研究个别典型的案例,但由于样本量小,其结果的普遍性往往受到质疑。
正是因为这些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其次,心理学所关注的内容也别具一格。
它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如认知、情感、意志等,还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和发展。
例如,认知心理学研究我们是如何获取、加工和存储信息的。
我们是怎样记住事物的?为什么会出现遗忘?情感心理学探讨我们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是如何产生和调节的。
而社会心理学则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比如从众现象、人际关系等。
发展心理学则跟踪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研究人的心理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变化。
小众的心理特征和理论一、异教徒效应(Einstellung)异教徒效应是指当人们对于一些观点或信念形成坚定立场后,会排斥接受与之相悖的信息或证据。
这种心理现象的存在使得人们在进行决策时更加偏向自己已有的观点,而不愿意接受新的信息或观点。
这可能导致人们出现顽固的态度和行为,并对其他意见持有偏见。
二、自我感知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自我感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获取关于自己内在状态的信息。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并非直接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动机,而是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内心状态。
这一理论对人们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控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苦乐经验失衡(Hedonic Treadmill)苦乐经验失衡是指人们在经历过积极或消极的事件后,最终会返回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幸福水平。
换言之,人们倾向于适应他们所处的情境,无论是好还是坏。
这意味着无论通过赢得彩票、升职或失去亲人等事件,人们在一段时间后都会回到他们习惯的幸福水平,也就是“跑步机效应”。
四、系统思维与直觉思维(Systematic vs. Intuitive Thinking)系统思维与直觉思维是关于决策和问题解决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强调慎重分析、详细考虑和严格推理,而直觉思维则基于直观、快速的决策。
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下都有其优势和限制,对于理解人类决策的过程十分重要。
五、突破传统心理学的新理论(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突破传统心理学的新理论,如超越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强调人的心灵维度,包括个体和集体的超越性经验、宗教、超心理学、人类本性的高级层次,以及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研究和神秘学的交叉。
六、时间感知与时间心理学(Time Perception and Time Psychology)时间感知和时间心理学研究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和体验。
大众心理学——乌合之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似乎与个体独处时大相径庭。
有时候,他们会盲目跟从,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候,他们会变得冲动、激进,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提出。
他在其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深入探讨了群体心理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勒庞认为,当个体融入群体时,他们的个性会被削弱,情感和思想会受到群体的影响而趋于一致。
这种一致性并非是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受到群体氛围、暗示和传染等因素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乌合之众”的现象呢?首先,群体中的个体往往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
他们认为,在群体中,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单独追究责任,从而降低了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比如,在一些群体性的暴力事件中,参与者可能会觉得自己只是众多参与者中的一员,即使行为过激,也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其次,群体的情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在群体中,一旦某种情绪被点燃,就会迅速蔓延开来,使个体失去理智。
比如,在股市中,当大多数人都陷入恐慌性抛售时,原本冷静的投资者也可能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盲目跟风抛售,从而加剧市场的动荡。
再者,群体中的信息传播往往是不准确和片面的。
由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往往是快速而简单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被扭曲和夸大。
这就导致个体在接收到这些不准确的信息后,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乌合之众”现象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屡见不鲜。
例如,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群众运动,原本是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但在群体的狂热情绪下,却演变成了血腥的暴力冲突。
在现代社会,网络上的一些舆论事件也常常能看到“乌合之众”的影子。
一些不实的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大量网民的盲目跟从和攻击,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呢?首先,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诡异的心理学冷知识
1.罗森汉姆效应:人们对于自己认为更美丽或更聪明的人更倾向于对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给予积极的评价,即使这些行为和言语并没有实际表现出更高的质量。
2. 巴纳姆效应: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些非常泛泛的描述,如“你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适用于他们自己,而实际上这些描述适用于任何人。
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有一系列的需求,包括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并且只有在满足了一层需求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4. 外延效应:人们通常会更容易接受先前已经证实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在新的证据面前已经被推翻。
5. 光环效应:人们往往会把一个人的某些优点推广到其他方面,即使这些方面与这些优点没有任何关系。
6. 手段与目的效应:人们往往会认为达到目的的方法比目的本身更重要。
7. 好意偏见:人们通常会对那些他们认为有好意的人更加信任和支持。
8. 当代心理学: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其中许多理论和概念都只是暂时的。
9. 选择关闭:人们有时会主动选择忽略某些信息或选择性地注意某些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个人观点和偏好。
10. 集体幻觉:人们往往会相信或追随某些团体或社会中流行的观点和信仰,即使这些观点和信仰没有任何科学或实证根据。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读后感闽南师范大学管理科学系符汉超11级旅游管理1112000641一提到心理学书,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晦涩难懂的代名词,对于没有什么心理学基础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件艰难的事情。
因为书上有太多心理学上的术语,使人们对书本的理解加大了难度。
读了《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在读之前觉得很奇怪,一本学术书的书名怎么起的像一本生活指导性的读物;在读完之后倒不会觉得奇怪,反而觉得这名起的很贴近现实生活,很实在,使我们对生活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它将心理学的理论性减到最小,而将生活的实际应用放到最大!这本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纵向来看:前几章是按照人的社会化过程(童年、成年、老年)过程来探讨人的心理过程,而后几章依次对自我概念、健康、自我控制、决策、情感、动机、交往、工作、娱乐、性、婚姻、心理疗法、痛苦、死亡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人在此间的心理,提出和评价现有的相关研究理论来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他人;横向来说:在书中每一章都是以一个现实感非常强的故事来作为开头,并把它应用到各个小节之中,非常自然,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而且呢,作者在一些章节里还专门设计一些练习题、自测题供读者思考,来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在章节结尾处的参考信息“网站和互联网”模块下列出很多网址,通过这些网址能更好地扩展阅读。
在本书18页写到:“好的心理学书籍能够提供给读者关于个人发展于成长的切实有效的原则,以及与自我导向和社会责任有关的指引。
在本书中,我们努力向读者展示当代心理学的原则和发展能够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有效地面对环境,发挥出更多的潜能。
” 我认为此书已经做到了这点。
这本书写给那些有兴趣在生活中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生活的读者。
为了这个目的,作者在书中收入了心理学的几个主要观点,包括心理动力学、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等.为使本书更丰富、全面,作者又借鉴了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重要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对同一问题呈现了不同观点,并设计了一些题目来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
美国心理基金会杰出教学奖得主亨利。
格雷特曼(Henry Gleitman)对心理学所作出的描述:“一个松散的联系在一起的学术王国,它横跨了从生命科学为一端到社会科学为另一端的所有领域”。
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来研究人或非人的所有行为,以及把这些研究成果在付诸应用时,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达成。
是心理学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由。
心理学试图给公众两方面的保证。
其一是心理学研究所得的有关行为的结论是从科学实证中得来;其二是心理学的实际应用都源于科学方法。
心理学之所以为心理学,是因为它是一门以数据为根基的行为科学。
市面上鼓吹类似“催眠瘦身法”,“激发你的潜在心理能量”,和“梦中学法语”等的东西,以及其营业额高达数百万元的“心理自助”产业就大行其道了。
对科学心理学产生抗拒的力量是来自一股不想让科学进入原本是由“想当然的权威”和“一般常识”所支配的领域。
历史上提供了许多事实,显示公众对科学的知识是有抗拒的。
也就是说,公众更倾向于用哲学的思辨,神学的预言或是民间的常识来解释世界。
心理自助是指通过阅读或聆听一些包括临床的案例,治疗步骤,鼓励性的书籍,录音及录像带,让读者可以在在家中自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科学是一套理解宇宙的思考。
观察方式及程序,他让我们能更一步的去了解宇宙的运作。
实证主义:基于观察的做法,即科学家是通过探讨世界来发现世界的。
科学观察是系统化的,因为他是有结构的去观察,所以其结果能够揭示世界运行的规律。
科学的观察通常是为了检验理论,他是想透过测试各种不同的说法,来解释我们生活的世界。
科学的这一结构性可以令我们根据观察的结果,去支持一些理论,及否定另一些理论。
任何一个科学发现在没有接收科学界其他人的批评和验证之前,都不能称其为科学知识。
可公开验证的知识,是指可以被科学界任何其他人经过重验,批评和继承发展的这个验证程序,而得到的知识。
科学是用来解决可以解决的,具体明确性的问题。
科学的进展通常是指通过先提出理论假说来对世界上某特定现象进行解释开始,经过有理论展出预测,再经实验来验证,最后到根据实验结果修正理论(理论大于预测大于实验大于修正)。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读后感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今年年初时读到这本书,当时相当兴奋,因为很长时间没有读到这样睿智的读物,顿感醍醐灌顶,相见恨晚。
听闻在国内外许多高校,本书都被作为心理系学生的必选读物,这点足够证明本书的分量,但也不用因此产生畏惧,书中引入了各种有趣的故事例证说明,将道理解释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借此机会推荐给大家。
本书适合各类读者,如果你对心理学充满好奇,对心理学家都在做什么感兴趣,从书里你能找到答案;如果你准备或者正在进行心理学研究,这本书有助你对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有宏观的理解;如果你认为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学,你对媒体上出现的比算命师傅还厉害的心理咨询师无比崇拜,你必须看看这本书,掌握一些判断真知识和伪科学的工具。
本书都讲了哪些精彩内容,这儿先给大家露露。
1 现代心理学现状介绍在说明现代心理学现状之前,必须说明“声名遐迩”的弗洛伊德,深远地影响了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加之各种媒体对通俗心理学的渲染,导致了人们对现代心理学的许多曲解。
实际上,现代心理学研究的种种研究的论题、数据和理论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只是沧海一粟,在美国心理协会和美国心理系学会这两个学术组织成员中,关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加在一起,分别只占10%和5%。
当代心理学包含了各种多样的内容和层面,跨越了教育、社会、工业、法律、临床等多个领域。
美国心理学会(APA)就包含了多达53个分支,每个分支代表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
看看心理学研究的应用成果可能对它会有更加直观的概念:古典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基本行为原理,通过辨认外界刺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成功应用于对儿童自闭症的治疗、大量数字材料的教训,酗酒、肥胖的治疗,恐怖症的治疗;有关知觉过程的研究成果,应用于雷达监视、接到照明和飞行驾驶员座舱的设计;处理和记忆信息的方式也积累了大量可被反复验证的研究结果,例如衰老对认识效果的影响,帮助设计对认知丧失者进行恢复训练的方案。
初学者可能会产生迷惑,心理学知识怎么是零散的?这种疑惑可能来自于我们所接受的物理学、化学学科教育经历,这些学科都有一套统一又完整的理论,而心理学没有一个套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意识和行为的所有方面。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读后感(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评《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的心理学不是一本正规介绍心理学的书,它没有总结心理学领域已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不是写给即将成为心理学的研究者看的,而是为广大的读者群——应用心理学信息的人们所写。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其中的与众不同主要强调心理学与大众接受的媒体宣传和读者自以为的心理学的不同,从科学角度逐步阐述心理学的科学性,并在书中以案例的方式解释人们对心理学产生误解的原因,其主要目的是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心理学,从而不被媒体宣传的心理学所误导,不被自身内心的心理学所误导,正确地使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
此书对于人们了解批判性思维技巧有着重要作用,使人们正确认识心理学这门科学,更好地去理解心理学的论题和人们周围所发生的事情。
下面我将对我通过阅读此书理解最深的几点进行探讨。
充满活力的心理学这章里让我们对科学到底是什么有了新的认知,科学是一套理解宇宙的思考、观察方式及程序,它让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了解宇宙的运作。
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
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
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
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此书讲到科学有三个紧密相连的核心特征:系统的实证主义,可公开验证的知识:验证性与同行评审,能用实证解决的问题:科学家对具可验证性之理论的探求。
通常我们本科生做科研、搞研究都是做个实验、做个调查,然后根据实验现象或调查结果撰写报告或是论文,这样便得到了“成果”而后申请发表,是作业便提交,一般便没有后续了。
心理学的六种种类
心理学的六种分类
1.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内心理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从婴儿到成年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并研究
这些发展如何受到遗传、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 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致力于了解个体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它探索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并研究人格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影响
我们与他人的互动。
3.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考。
它探讨社会影响力、集体行为、群体心理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互动的原因和机制。
4.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知觉和注意力等认知能力。
它研究人类如何感知、理解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索思维的机制和限制。
5. 心理治疗与临床心理学
心理治疗与临床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协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研究心理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式。
6.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探索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原则和应用。
它研究研究和教育的心理机制,包括记忆、研究策略、教学方法和评估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改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研究和发展。
以上是心理学的六种主要分类。
每个分类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方法。
这些分类之间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心理学这一综合学科的研究范围。
教你读懂别人内心的心理学书籍书籍1、《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菲利普·津巴多等进行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关于"态度"的著作,详细讲述了“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你的态度是如何影响他人的?别人的态度和行为又是怎样影响你的?本书包括了社会影响的所有内容:说服,依从,从众,认知不协调和自我归因,条件反射,社会学习,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卷入,偏见,非言语交流等,干货满满,不看后悔!此处安利一个津巴多的TED演讲《普通人如何变成魔鬼或英雄》,详细讲述了“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过程,让你知道人为什么会变坏,以及他们是如何变坏的。
生活非常真实非常残酷,一切就看你选择哪条路。
书籍2、《自控力》,凯利·麦格尼格尔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需要自控力?自控力是一种美德吗?——你认为的自控力,可能不仅没有对你产生任何积极的作用,甚至妨碍了你的成功。
这本书从心理学、经济学和神经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自控力”这个东西,好好读,能改变你的一生。
书籍3、《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凯利·麦格尼格尔你所听到的心理学,可能都是“伪心理学”,是“玄学”,是古老的心理学在发展中普通人对它产生的各种误解。
这本书为你揭开真正的“心理学”的面纱,从一门科学的角度,为你讲述心理学的本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友情提示:这本书刚开始看起来可能有点无聊,但忍过前三页,你会发现一个以前没见过的精彩世界!书籍4、《亲密关系》,莎伦·布雷姆等“我原是世间其中的粒子”一本十分经典的书,让我们对爱情、友情、亲情等亲密关系所带来的一切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用科学的、客观的、甚至是大量引用数据的方法来探讨亲密关系的选择、建立和维持,无论你是想为你找另一半做方法论知道、还是想让你和亲人的相处变得更为顺畅、还是你只是带着偷窥欲想看看别人的亲密生活,这本书都能满足你!书籍5、《与抑郁症相伴的日子》,马修·约翰斯顿觉得抑郁症离你很远?和你的生活没有交集?然而,作为21世纪最难解决的“现代病”,世界上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需要治疗的抑郁症,更可怕的是,这些抑郁症往往都是“隐形”的。
美国心理基金会杰出教学奖得主亨利。
格雷特曼(Henry Gleitman)对心理学所作出的描述:“一个松散的联系在一起的学术王国,它横跨了从生命科学为一端到社会科学为另一端的所有领域”。
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来研究人或非人的所有行为,以及把这些研究成果在付诸应用时,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达成。
是心理学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理由。
心理学试图给公众两方面的保证。
其一是心理学研究所得的有关行为的结论是从科学实证中得来;其二是心理学的实际应用都源于科学方法。
心理学之所以为心理学,是因为它是一门以数据为根基的行为科学。
市面上鼓吹类似“催眠瘦身法”,“激发你的潜在心理能量”,和“梦中学法语”等的东西,以及其营业额高达数百万元的“心理自助”产业就大行其道了。
对科学心理学产生抗拒的力量是来自一股不想让科学进入原本是由“想当然的权威”和“一般常识”所支配的领域。
历史上提供了许多事实,显示公众对科学的知识是有抗拒的。
也就是说,公众更倾向于用哲学的思辨,神学的预言或是民间的常识来解释世界。
心理自助是指通过阅读或聆听一些包括临床的案例,治疗步骤,鼓励性的书籍,录音及录像带,让读者可以在在家中自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科学是一套理解宇宙的思考。
观察方式及程序,他让我们能更一步的去了解宇宙的运作。
实证主义:基于观察的做法,即科学家是通过探讨世界来发现世界的。
科学观察是系统化的,因为他是有结构的去观察,所以其结果能够揭示世界运行的规律。
科学的观察通常是为了检验理论,他是想透过测试各种不同的说法,来解释我们生活的世界。
科学的这一结构性可以令我们根据观察的结果,去支持一些理论,及否定另一些理论。
任何一个科学发现在没有接收科学界其他人的批评和验证之前,都不能称其为科学知识。
可公开验证的知识,是指可以被科学界任何其他人经过重验,批评和继承发展的这个验证程序,而得到的知识。
科学是用来解决可以解决的,具体明确性的问题。
科学的进展通常是指通过先提出理论假说来对世界上某特定现象进行解释开始,经过有理论展出预测,再经实验来验证,最后到根据实验结果修正理论(理论大于预测大于实验大于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