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生物化学学术会议及中国生物化学学会成立大会概况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2
生物化学的发展史[大] [中] [小]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08-01-25 14:18 共1564人浏览大约在19世纪末,德国化学家李比希(J.Liebig)初创了生理化学,在他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新陈代谢”这个词。
以后德国的霍佩赛勒(E.F.Hoppe-seyler)将生理化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于1877年提出“Biochemie”一词,译成英语为“Biochemistry”,即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静态生物化学阶段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静态的描述性阶段。
发现了生物体主要由糖、脂、蛋白质和核酸四大类有机物质组成,并对生物体各种组成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合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1、1929年,德国化学家Fischer Hans发现了血红素是血红蛋白的一部分,但不属于氨基酸,进一步确定了分子中的每一个院子,获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
得很多糖和氨基酸的结构,确定了糖的构型,并指出蛋白质是通过肽键连接的。
2、通过食物的分析和营养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维生素,并阐明了它们的结构。
1911年,Funk 结晶出治疗“脚气病”的复合维生素B,提出“Vitamine”,意即生命胺。
后来由于相继发现的许多维生素并非胺类,又将“Vitamine”改为“Vitamin”。
与此同时,人们又认识到另一类数量少而作用重大的物质--激素。
它和维生素不同,不依赖外界供给,而由动物自身产生并在自身中发挥作用。
肾上腺素、胰岛素及肾上腺皮质所含的甾体激素都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
3、1926年,Sumner从半刀豆中制得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它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此后四、五年间Nothrop等人连续结晶了几种水解蛋白质的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并指出它们都是蛋白质,确立了酶是蛋白质这一概念。
4、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1893~1959)在1931年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
吴宪堪称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他在血液分析、蛋白质变性、食物营养和免疫化学等四个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培养了许多生化学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Society for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简称ASBMB)是一个致力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国际性组织,其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发展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科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ASBMB成立于1906年,总部设在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市,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18,000名会员的组织。
其会员涵盖了从初学者到世界著名专家的各个层次,包括学生、研究人员、教师、科学家、科研管理人员、出版商等。
ASBMB以发表权威的学术刊物、组织国际性学术会议、提供培训及奖励计划、推动科学政策制定等方式促进和发展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
其主要学术刊物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杂志(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蛋白质科学杂志(Protein Science)”等期刊。
这些期刊以高质量的出版物和严格审稿程序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并为ASBMB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组织国际性学术会议方面,ASBMB定期举办各类研讨会、研究生课程、研究所、论坛等活动,为各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互动、分享经验、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
其中,ASBMB年会是其最重要的会议之一,每年举行一次,可以汇聚全球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精英人才,为学界、产业界和政府机构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机会。
在提供培训及奖励计划方面,ASBMB的目标是鼓励和支持年轻科学家的发展,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研究基金、科研奖项等机会。
其提供的奖项包括“ASBMB杰出成就奖(ASBMB Award for Exemplary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ASBMB新面孔奖(ASBMB Award for Exemplary Contributions to Research)”、“ASBMB儿童医院研究奖(ASBMB Children's Hospital Research Award)”等,这些奖项都被认为是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具荣誉和价值的奖项之一。
《生物化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生物化学》是医学类各个专业和与生命学科相关的专业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生物化学与生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等众多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叉。
该课程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课程组立即制定了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包括总体建设目标、实现目标的措施、课程的特色与优势分析、课程的不足之处、建设小组、年度建设计划、年度建设经费预算等内容。
三年来,在学校和医学院的领导的支持下,通过本课程组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在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课程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标志性成果显著,超额完成协议书规定的任务。
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1. 教学队伍1-1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课程负责人唐冬生,教授、博士,医学院院长。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008年被评为学校“三育人”优秀奖。
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
近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2项、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 项。
现为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协组织教材研究与编写委员会委员、全国动物生物技术学会理事会理事、广东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学遗传学会委员兼秘书。
原湖南医科大学、现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
理论教学讲解条理清晰,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技术技能指导实效实用,并且每一个重点内容都会给学生总结一些适用的记忆方法与学习技巧,这常常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深受学生好评。
2006、2007年教学质量评估为优秀或优秀奖。
张晓林副教授,生物化学硕士研究生,现担任医学院副院长,《检验医学教育》编委,承担和参与多项省市科研课题,近三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学术水平较高,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深入浅出,精益求精,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好。
学术会议的领导讲话稿学术会议领导发言稿大家下午好!xxxx大学xxxx届研究生学术年会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xxxx大学全体研究生向长期以来关注研究生学术年会举办,关心研究生学术科技创新的校党政领导以及校团委、研究生部、学工部、科技处等各职能部门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进行专题讲座的校内外专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来自各兄弟院校研究生会的代表表示诚挚的问候,向参加本次学术年会的所有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xxxx大学研究生学术年会以“活跃学术气氛,启迪科学智慧”为宗旨,已成功举办了三届。
在历届学术年会期间,学校均邀请了国内外著名院士、专家、学者做了生动精彩的学术报告,同时,为集中展示我校研究生对本专业问题的探索与认识成果,历届学术年会均编辑出版了xxxx大学研究生优秀论文集,并对优秀论文的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这些学术论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校研究生在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地质、环境、土木建筑工程和经济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认识和新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对于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学术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届研究生学术年会由校团委、研究生部、学工部、科技处共同主办,校研究生会承办,各院研究生分会协办。
自xxxx年5月启动以来,受到了广大研究生同学的广泛关注,共收到论文投稿300余篇,经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的初审、复审,将最终选录100篇优秀论文编辑成集。
本届研究生学术年会共安排有开幕式、研究生学术论文征集评审与集结出版、校级学术报告会、学院学术报告会、研究生学术沙龙、闭幕式等主要内容和环节。
希望通过本次学术年会的举办,能够更加活跃我校学术科研气氛,激发我校师生的科研热情,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发展与研究生的教育培养。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都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国内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生理化学和动物组织化学等方面。
然而,在1953年丹麦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这使得生物化学的研究方向开始从组织水平转向分子水平。
1961年,陈芳允和史研英为了探究核酸合成中的倒转录酶和RNA聚合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核酸研究室。
随后,中国的生物化学研究逐渐朝着分子生物学方向发展。
1970年代,中国生物科学的研究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当时,学者们已经开始进入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阶段。
1980年代,基因序列分析和蛋白质结构解析成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一些重要的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也开始陆续成立,如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等。
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2001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为研究重点的实验室。
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为该领域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以促进生物分子研究。
当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进展。
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如在2003年成功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中国工程”。
2009年,中国科学家又成功解构出了HIV-1病毒的膜蛋白和核心蛋白复合物的结构,这是该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分子生物学方面,中国科学家主要关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基因调控以及代谢物等方面的研究。
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
同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学术期刊也在不断增加。
国内一些主流学术期刊包括《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等。
此外,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和《Nature》的中文版也在中国出版。
学术会议开幕式领导致辞(推荐6篇)学术会议开幕式领导致辞(篇1)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医学同仁及朋友们:你们好!各位专家将会给本次会议带来国内外临床神经外科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大家通过这次难得的交流对话的平台,可以就医学实践中的体会和困惑求教于专家学者,彼此之间开展真诚而务实的多视角畅谈,零距离接触。
本次大会的演讲内容涉及__神经外科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其中。
为此,各位专家尽管事务繁忙,仍然冒着天气的炎热,怀着一份责任与使命,进行了积极充分的准备工作,作为承办方,我们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无限的敬佩!我国临床神经外科医学的研究与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突破。
多个研究选题走在了世界前列,不少研究成果填补了医学史上的空白。
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临床神经外科医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我们有必要加以不断重视,在研究形式和研究内容上大胆走创新之路,才有可能取得更多的新成果。
今天这次x市临床神经外科医学学术会议,受到了省有关学术机构、x市卫生局领导和__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兄弟单位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各级领导要求我们承办方,要精心策划,科学组织,热情服务,确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取得预期的效果。
同时要求我们,要以研究推进工作,以工作带动研究,加快临床神经外科建设与改革的速度,加大医学教育与科研的力度,从而赢得患者更大的满意度,为医院的整体发展做贡献,为该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做人民满意的科研型医务工作者,为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提高和带动本地区在临床神经外科医学上的研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预祝会议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学术会议开幕式领导致辞(篇2)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大家早安!感谢会议的主办方邀请我参加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研讨会,借这个难得的机会向大家请教、学习。
说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是第一次白语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议将系统深入地总结近百年来白语研究的成就,深入讨论近百年来白语研究的得失,将白语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作者单位:350025福州市,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全军检验医学中心热点・难点・焦点科学与严谨是检验医学的灵魂朱忠勇 检验医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科,是最讲科学、最为严谨的学科。
检验医学发展史表明,目前临床上开展的绝大部分检验项目,都是经过前人发现、发明、无数次实验、论证、研究、改进、筛选之后才应用于临床诊断。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应用中还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随时对工作质量加以检查和监控,并且还要接受本实验室外部的质量评价。
在涉及临床医疗的各个学科中,检验医学这种客观、科学和严谨性是非常突出的学科特点。
然而,近年来,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有背于检验医学优良传统的现象正在检验医学界滋生甚至蔓延。
例如一滴血滴在玻片上,在所谓“超高倍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可以立即诊断各式各样的疾病。
一、历史背景早在20世纪末,用一滴鲜血和平后血滴在“超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立即可以诊断多种疾病的事,已被炒得沸沸扬扬,并在检验医学界引起很大争议。
为此2001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邀请了有关专家和个别该试验的拥护者,在北京小汤山九华山庄开了一个小范围的会议。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检查没有科学根据;所谓“超高倍显微镜”能放大20000倍,有的厂家广告甚至说可以放大30000~35000倍云云,根本不可能。
此后,2002年又就此问题在北戴河召开了规模较大的专题讨论会,到会的除了邀请的专家外,还有“超高倍显微镜”生产厂家和用该显微镜进行检验的论文作者。
在会议交流的论文中,最突出的是肯定用该显微镜可以直接检出支原体(论文作者并有幻灯演示)。
但经专家质疑,认为不能肯定所见到的这种物体就是支原体,建议作者至少要用荧光标记的抗支原体抗体加以证实,因而会议没有得出结论。
笔者是上述两次会议的参加者,会后,笔者专门搜集了一些国内外文献和有关生产厂家的资料,实地考察了这种显微镜,并请开展此项工作的检验人员用现场两个人的鲜血,按他们的方法当面进行检测和报告,其结果摘录如下:祝××,男:(1)活血检查:红细胞正常,白细胞正常,血小板正常,支原体偶见,血黏正常,血脂正常,脂质斑片未见,胆固醇结晶偶见。
院士简介:陈宗懋,男,1933 年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著名茶学家、茶树植保学家。
1954 年毕业于沈阳农学院植保系。
2003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茶叶学会名誉会长,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副主席,农业部食品风险评估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茶学家、茶树植保专家、中国茶叶农药残留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早期从事茶树害虫防治研究,提出中国茶树病虫区系演替规律,创造茶树长白蚧玻管预测技术。
20 世纪60 年代初,开创茶叶中农药残留研究领域,研究和起草多项国家标准,对降低中国茶叶农药残留作出重大贡献,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三等奖2 项。
他主编的《中国茶经》,是茶界最畅销书籍之一,1998 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他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300 万字,辞条10 000 条),是最具权威性的茶叶工具书,2002 年荣获国家辞书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
2007 年被授予中华农业英才奖。
2009 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他治学严谨,潜心钻研,多项研究填补了茶界空白;他求真务实,情系茶农,热忱为茶产业发展奔走呼吁;他为人师表,平易近人,是科研人员的良师益友;他崇高的事业追求,务实的工作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堪称茶界楷模。
硕果累累茶界楷模——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古有茶博士,今有茶院士。
茶对于平常百姓来说,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
作为一种大众饮品,茶叶的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茶产业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
陈宗懋院士在国内外率先开创了茶叶农药残留和茶园化学生态防治研究两个领域,为我国茶叶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技术创新来源于生产实践“科研必须与生产相结合”,这是陈宗懋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奉行的“信念”。
自1960 年到茶叶研究所后,他先后主持过“茶树病虫种类调查”、“茶树病虫害大面积综合防治研究”、“茶树地衣苔藓防治研究”、“茶云纹叶枯病流行规律和防治研究”、“新农药对茶树病虫害的药效鉴定”等多项茶树植保课题,几乎所有课题都与茶叶生产密切相关。
上善若水往亦来者王应睐,生物化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生物化学的主要奠基人和分子生物学的开拓者,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
他组建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生化所),从国内外引进了一批优秀的人才,通过高级生物化学训练班等形式,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生化研究和教学的骨干。
他筹建了中国生物化学会,先后担任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带领学会重新加入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有效推进了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他创办了《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先后担任主编、名誉主编,使其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生物化学学术期刊。
他创建了东风生物化学试剂厂,开拓了我国生物化学试剂工业。
王应睐,1907年11月13日生于福建省金门县一个华侨家庭。
他两岁丧父,六岁丧母,童年艰辛,却养成了坚强发奋的性格。
在兄嫂抚养下,他先在私塾读书,后进入鼓浪屿著名的英华书院,接着进入福州协和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攻读化学,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学校颁发的“金钥匙奖”。
大学毕业后,王应睐留在金陵大学任教。
后由金大派往燕京大学研究生院化学学科部进修,着重生化与营养。
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到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偏重营养学)博士研究生。
在这以后的60多年里,王应睐以他丰富的创造性、敏锐的洞察力、精确的分析判断,在维生素、血红蛋白、酶的研究方面,在科研组织与管理方面,在促进国内生化学科发展方面,作出了彪炳科技史册的贡献。
一、一线科学家王应睐王应睐先后对营养、维生素、血红蛋白、酶以及物质代谢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维生素研究王应睐早年由工业化学改学生物化学,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赴英国从事维生素研究,他建立的维生素Bl的硫色素荧光测定法,能够简便准确地测定食品及其他生物样品中的维生素Bl含量。
他还建立了其他B族维生素的测定法以及维生素c的电位滴定法。
留学英国期间,他与英国科学家莫尔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合成的纯维生素A过量时有毒性,引起各国学者重视。
国内外植物科学主要期刊简介1.中国生物学文摘(月刊)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系列检索刊物。
该刊收录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生物学论文、专著、会议录等文献,年报道有9000条,并有著者、主题期、年度索引,报道我国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发展。
2.中国科学(月刊)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主要刊载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论文。
根据学科,《中国科学》(中文版)分为A~E, G辑,其中C辑(双月刊)为生命科学, 包括生物学、农学和医学等, 为双月20日出版。
3.科学通报(半月刊)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力求及时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 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 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科学通报》为半月刊, 每月中旬和下旬出版。
该刊主要以“研究简报”和“研究通报”等形式全面及时扼要地报道我国基础科学以及农林、医学和技术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和阶段性的科研成果。
4.植物学报(月刊)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本学报力争全面反映我国植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国际热点、新的学科生长点、前沿研究课题,重视报道重要的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栏目有植物生理生化、植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植物生殖生物学、结构植物学、植物化学与资源植物学、植物系统与进化、植物生态学、古植物学的原始研究论文、综述和快讯。
5.植物分类学报(双月刊)是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植物系统学的学术刊物。
主要刊登具有相当学术价值和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简报,新分类群,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讨论,国内外有关本学科的研究进展及综合评述。
6.植物生理学报(双月刊)是植物生理学方面的学术性刊物。
主要刊登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物化学、植物生物物理学、植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也少量刊登研究简报、简讯和新技术等。
学会透视22/科协论坛/2017.10王一倩拓展学会服务 促进会员发展近年来中国科协在推动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方面加大了对学会的支持力度。
在学会会员发展方面,很多学会可能都遇到了会员发展缓慢、活跃会员占比不足、会员费收缴率不高、会员荣誉感降低等问题。
如何促进学会会员的健康发展是很多学会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学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成立于1979年,从原来的“生理学会”分离出来,是我国成立比较早的生命科学领域学会之一。
经过近40年的推动与发展,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和稳步增长,已经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和有一定竞争力的研究队伍。
截至2016年9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共拥有会员6932人。
但相对于我国生物科学领域的巨大发展和每年约4600名的生物专业毕业人数,学会的会员规模和每年约5%的增长速度,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总体来说,学会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一是随着生命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学会分支越来越精细,研究方向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化。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是我国发展较早的生命科学领域之一,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研究方向都离不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但随着研究方向的不断细化,为了满足研究方向的专业化需求,生物化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反倒容易被忽视。
二是由于学会成立较早,从早期的手工记录会员体系升级到现在的电子化会员体系,很多老会员的活跃状态难以判断,甚至失去了联系,成为了学会的“僵尸会员”。
三是会员的需求不断多样化,而学会能够提供的福利有限。
如何为会员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提供帮助,提高学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亟待解决。
二、针对问题制订的改革方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在学会治理机构改革的基础上,于2016年底进一步启动了会员的发展工作,并针对以上问题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改革方案。
(一)改革发展会员模式以往省市学会和分支机构发展会员主要采用先发展后报送的模式。
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吴宪博士曹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l00010)摘要:吴宪博士(1893-l959年)是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近代生物化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一生共发表163篇研究论文,3部专著,在该学科的临床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6个领域的研究居当时国际前沿地位,并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建立和早期发展做了许多工作。
此外,他还热爱生活,是位博学多才、兴趣广泛的学者,在他身上,东西方文化中的长处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
A BI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FA THER OF BIOCHEMlSTRY IN CHINA——INCOMMEMORA TION OF THE l00TH BIRTHDAY OF DR.HSIEN WUCao Y uAbstractHsien Wu(1893—1959)was a biochemist of international renown and the father of biochemistry in China.In all his life,he wrote and published 163 scientific papers,as well as 3 books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in 6 areas of research:Clinical Biochemistry,Gas and Electrolyte Equilibria,Denaturation of Protein,Nutrition,Immunochemistry and Metabolism of Amino Acids.He also did a lot for Chinese science in its early period.Besides,he was a man of multiple interests and hobbies.In him,the best of the Occidental and Oriental merged and achieved perfection.Key Words:Hsien Wu,biography,biochemistry吴宪(1893一l959年)是国际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近代生物化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生物化学专业资料搜集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成分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里,研究者们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不断深化对生物体内化学过程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生物化学专业资料的搜集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资料搜集工作。
一、图书馆资源图书馆是最传统和常见的资料搜集途径之一。
生物化学专业的学术图书馆通常会收藏大量与该领域相关的书籍、期刊和研究报告。
在图书馆中,读者可以利用图书馆目录系统或咨询图书馆员,找到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书籍和期刊。
此外,还可以查阅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以获取更多的学术资源。
二、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生物化学领域有很多著名的学术期刊,如《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等。
读者可以通过订阅这些期刊或定期浏览其网站,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进展。
此外,学术期刊的参考文献部分也是获取其他相关文献的重要途径。
三、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和资料获取的重要平台。
生物化学领域有许多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会议,如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大会等。
参加学术会议可以与同行学者进行交流,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并获取其演讲或展示的相关资料。
此外,一些学术会议还会出版会议论文集,读者可以通过购买或索取这些论文集来获取更多相关资料。
四、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是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来源之一。
许多科研机构和大学会承担各种生物化学相关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通常会产生大量的研究成果和资料。
读者可以通过查阅科研项目的研究报告、论文和成果展示,获取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
此外,一些科研项目还会开展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或培训班,读者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进一步了解和获取相关资料。
五、互联网资源互联网是获取各种信息和资料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生物化学领域,有许多学术网站和数据库提供免费或付费的学术资源。
例如,PubMed、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都是生物化学研究者常用的资源。
生物化学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全球化的趋势,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素质。
除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专业知识外,他们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这篇文章将探讨生物化学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并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在学术方面,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化学和生物学知识。
他们应该熟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有机化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此外,他们还应该具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为此,学校应该提供一流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
其次,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生物化学专业学生需要善于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生物化学在现实应用中通常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医学、药学和生物工程等,因此,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来拓展人际交往的机会。
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团队项目,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第三,创新思维是生物化学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生物科技领域的突破和发展需要持续的创新,因此,学生需要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课程、组织科研竞赛以及提供实践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最后,团队合作能力也是生物化学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在现实工作中,生物化学专业的学生通常需要与其他科学家、工程师和临床医生等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研究项目或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学生需要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的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分组项目和团队作业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综上所述,生物化学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
除了学术基础知识的掌握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校应该提供全面的教育培养,包括优质的教学设施、实验机会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