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实验 突破难点
- 格式:doc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4
《光的折射》重难点突破一、教学内容分析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节课学习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为学习凸透镜的知识打基础,所以本节既是光的传播三种情况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为理解凸透镜知识做好铺垫。
教材中用大量的图片呈现了折射现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时间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领略物理的美妙,体会成功的快乐,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课程标准。
教学中通过奇妙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进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用类比法分析和归纳结论,最后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归纳的结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二、重难点突破1.折射现象突破建议: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相比,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生活积累和感性认识要少得多,“叉鱼”“看彩虹”不要说是城镇学生,连乡村学生见过的也不多,“折射断筷”在小学看见老师做过,“海市蜃楼”少数学生从一些媒体上有所耳闻,因此在折射现象的呈现环节必须充分、直观,以引发学生的疑惑,激发探究的欲望。
这里提供几种引入方案。
方案1:让学生做小实验:“水折断铅笔”──在玻璃杯中盛满水,把铅笔斜插到玻璃杯的底部,从侧面观察杯子,会发现铅笔好像折断了。
“空碗现硬币”──事先在空的碗里放一枚5角硬币,使硬币刚好被碗的边缘挡住而看不到。
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另一名同学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
方案2:列举一些与折射现象有关的短语,如“海市蜃楼”“潭清疑水浅”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道理:海市蜃楼是怎样形成的?出现在眼前的景物是真实的吗?为什么潭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方案3:可以用课本图4.4-1的实验现象引入课题,最好教师现场做,实验现象比图片更真实,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思维。
初中物理难点突破一、理论学习1. 观念理解不够清晰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很多概念是建立在前提知识的基础上的,如果前提知识没有牢固掌握,就很难理解后续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要注重打好基础,理解每一个概念,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大量的例题和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数学运用能力不足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数学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许多物理概念和现象都需要通过数学来描述和推算。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运用能力,如解方程、推导公式等,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内容。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多做相关数学题,提高数学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物理难题。
二、实践应用1. 实验操作困难物理学习强调实践,很多概念和原理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和观察。
由于实验条件和设备的限制,有时学生会遇到实验操作困难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参加实验辅导班等方式,提前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增强实验操作技能,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2. 现象解释困难物理学涉及到很多琐细的现象和原理,有时学生会觉得这些现象解释困难,难以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听取老师的解释、与同学讨论等方式,加深对现象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相关物理知识。
三、解题方法1. 题目理解困难在做物理练习题时,有时学生可能会遇到题目理解困难的情况,不清楚题目要问什么,该从何入手。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题目、总结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画图辅助理解等方式,逐步理解题意,找出解题思路。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初中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主要集中在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和解题方法三个方面。
对于这些难点,学生可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物理学习中的难点。
希望通过学生的不懈努力,能够更好的突破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难点,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初中生物课程重难点突破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课程重难点突破在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因此,针对课程中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突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初中生物课程的重难点进行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突破策略。
一、初中生物课程重难点的梳理1.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与进化是初中生物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历程以及生物的分类。
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生命的起源过程,以及生物的进化机制。
2. 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学生需要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功能以及细胞分裂的过程。
然而,细胞内部的复杂结构以及细胞分裂的细节往往让学生感到困惑。
3. 生态系统及其调节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总体,学生需要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这一部分内容较为复杂,学生难以理解生态系统的实际运作机制。
二、初中生物课程重难点的突破策略1.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这一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通过图片、视频、实例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过程。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2. 借助模型与实验,深化学生对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理解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模型、实验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细胞的内部结构,以及细胞的功能。
此外,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操作,亲身体验细胞分裂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在生态系统及其调节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魅力,提高其环保意识。
三、总结与展望总之,初中生物课程的重难点突破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下功夫。
物理课堂中重难点突破技巧在物理课堂中,以下是一些突破重难点的技巧:
1. 合理组织学习时间:给自己充足的时间来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将时间分配给各个章节和概念,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
2. 系统性学习:物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学科,概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
因此,建议按照系统的顺序学习,逐步扩展和深入理解。
确保对基础概念的理解牢固,再逐渐深入到更复杂的内容。
3. 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物理学习不仅仅要理解概念,还需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做习题,尝试不同类型的物理问题,并学会应用所学的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4. 注重实验与观察:物理是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和观察可以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积极参与实验课程,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之间的对应关系。
5. 寻求帮助和讨论:如果遇到困难或者对某些概念不够明确,主动向老师、同学或者其他资源寻求帮助。
参加讨论小组或
学习小组,与同学共同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和分享学习经验。
6. 多种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除了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教材,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学术论文、视频教程等多种学习资源来辅助理解和巩固知识。
7. 反复复习和总结:物理是需要反复练习和巩固的科目。
定期进行复习,整理笔记,总结重点和难点,加深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重难点突破方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之所以认为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
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
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一、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通过实验演示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
(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
(鼓励学生发表看法,)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
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怎样运动呢?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
(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理想实验-----探究过程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三: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
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
《可能性》重难点突破一、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突破建议: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如在教学例1时,教师可以利用主题图中“联欢会上抽签”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初步感知事件发生有时候不能预先知道结果,从而认识随机事件。
然后模拟抽签的场景,让学生参与由三张卡片逐渐到两张卡片、一张卡片抽签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抽到什么节目是否确定,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同伴交流中充分感知并逐步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如通过“做一做”中摸棋子的游戏活动,学生围绕4个问题(①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②哪个盒子不可能摸出绿棋子;③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④如果从2号盒任意摸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展开分析,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活动过程,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
二、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突破建议:1.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如在教学例1中,通过学生抽签活动,列举“抽到什么节目”这一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以及在“做一做”中,学生在探讨第四个问题“如果从2号盒任意摸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活动中,学会列举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2.通过有趣的有层次的练习进一步感知事件发生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练习,让学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例如:说一说转动指针可能停止哪种颜色上?一个正方体,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6。
掷一掷,可能掷出哪些数字?三、能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突破建议:1.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以及学生对生活中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判断和举例,使学生能结合具体问题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化学难点突破技巧分享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给许多学生带来了很多挑战。
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验操作,都可能成为学习化学的难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突破化学学习中的难点,我将分享一些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帮助你在化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化学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理解,不能仅仅依靠临时抱佛脚。
因此,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非常重要。
你可以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
在这个计划中,留出足够的时间用来解决难点问题,复习知识点和做练习题。
二、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课堂互动是提高化学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课堂上,你可以积极提问,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知识。
同时,互动也能够帮助你发现自己的学习盲点和困惑,及时解决难点问题。
三、多做实验和观察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操作是化学学习的关键。
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你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化学现象和原理。
此外,实验和观察也能够帮助你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提高化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意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化学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是化学学习的基础。
在学习化学时,你应该注重概念的理解,要通过多种角度来思考和探索概念的内涵。
在记忆概念时,可以采用归纳总结、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来帮助记忆。
五、创新学习方法和技巧化学学习中,你可以尝试一些创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比如,利用化学动画和模拟实验软件来帮助理解抽象的化学过程;利用卡片和图表来整理和记忆化学知识;利用化学游戏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等等。
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六、寻求帮助和资源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难点是正常的。
不要害羞,要及时寻求帮助和资源。
你可以向老师请教问题,向同学互相交流学习经验,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教学视频。
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有助于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一、前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面对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如何有效地进行突破,是每位教师和学生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难点分析1.概念抽象:初中物理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力、能量、速度等,学生难以直观理解。
2.公式繁多:物理公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学生往往混淆,难以记忆和运用。
3.实验操作: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环节,但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影响学习效果。
4.问题解决: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创设生活情境: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物理学的魅力。
3.分散教学:将复杂的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小部分,逐步讲解,让学生逐步掌握。
4.注重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
5.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案例以初中物理中的“欧姆定律”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1.利用多媒体展示电流、电压、电阻的直观图像,帮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通过生活实例,如照明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阻等,引导学生感受欧姆定律的实际应用。
3.分步讲解欧姆定律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逐步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
4.安排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测量电流、电压、电阻,验证欧姆定律。
5.提出实际问题,如如何计算家庭电路中的电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突破难点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
第二篇范文:示范课课程设计一、前言课程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一节成功课程的基础。
小学科学实验中的难点与突破小学科学实验是培养孩子探索精神、观察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储备限制,小学科学实验常常面临一些难点。
本文将探讨小学科学实验中的难点,并提供相应的突破方法,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克服这些挑战。
一、难点: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还在发展中,很多科学概念和实验原理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
因此,难以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术语和实验步骤成为小学科学实验中的主要难点。
突破方法:1. 渐进式教学:教师在讲解实验过程和原理时,应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科学术语。
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出发,引导他们逐步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概念。
2. 利用图示和实物:教师可以通过绘制示意图或使用实物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和原理。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小组内互相解释理解,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二、难点:操作技能不熟练小学生操作技能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对实验器材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太熟悉,容易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或操作不当的情况。
这些错误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负面影响,或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突破方法:1. 前期练习:在进行正式实验之前,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练习。
可以模拟实验过程,让学生熟悉器材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教授正确的操作技巧。
2. 督促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引导他们正确操作。
可以与学生一同观察实验现象,纠正操作错误,并向学生解释正确的操作方法。
三、难点:实验结果观察和分析能力有限对于小学生而言,观察和分析能力还不够发达,他们往往难以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此外,他们对于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也较为困难。
突破方法:1. 引导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实验现象。
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回答,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 学生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
实验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法实验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和探索各种理论与假设。
然而,实验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经常会遇到各种难点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实验中常见的难点展开讨论,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实验设计难点实验设计是一个实验的基础,它必须能够准确地验证研究问题,并排除干扰因素。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通过详细的实验方案和预先的实验步骤来降低误差。
在实验前,可以进行实验前测验,利用样本数据估计实验的可行性,并预先评估潜在的干扰因素。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方案操作,确保实验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二、样本选择与样本量难点样本选择与样本量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样本选择和足够的样本量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泛化能力。
然而,在实际情况下,获取合适的样本和足够的样本量是很困难的。
解决样本选择和样本量问题的方法是通过合理的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计算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足够的样本量。
针对特定问题,可以采用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方法来选择样本。
对于样本量的确定,可以根据统计学方法进行样本容量计算,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三、数据采集与处理难点实验获得的数据是进一步分析和解读实验结果的重要依据,然而,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
解决数据采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采用科学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数据采集计划,明确数据采集的指标和方法,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如SPSS、Excel等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可解释性。
四、实验结果解读与效度难点实验结果的解读和效度是实验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反映实验的有效性和结果的科学性。
然而,在实验结果的解读和效度评估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
解决实验结果解读和效度问题的方法是采用多种解读角度和评估方法。
如何解决实验技术中的困难与挑战解决实验技术中的困难与挑战实验技术是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面临着各种困难与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解决实验技术中的困难与挑战,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实验工作中的问题。
一、技术难题之一:设备故障和维护在进行实验时,设备故障是最常见的困扰之一。
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而不可预见的故障却会导致实验进展受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做好设备维护与管理。
定期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及时清洁和更换零部件,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
同时,建立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记录,记录下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故障维修过程,以供参考和总结。
其次,了解设备的原理和操作规程。
只有对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对设备故障和维护。
可以通过与专家交流、学习相关技术资料和参加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设备操作技能。
二、技术难题之二:实验设计和执行良好的实验设计是实验成功的基础,而执行实验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合理规划实验流程。
在进行实验前,要结合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制定详细的实验流程。
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和时间,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其次,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要严格按照实验设计要求执行实验,注意实验条件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在实验过程中,如遇突发情况要及时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技术难题之三: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实验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是实验工作中关键而复杂的部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选择适宜的数据处理方法。
要根据实验设计和数据特点选择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解读。
如果对统计学方法不够熟悉,可以请教专家或者参加相关培训。
其次,进行结果讨论和归纳。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结果讨论和归纳总结。
可以对结果进行图表分析,对异议结果进行排查,并探索可能的原因和机制。
小学六年级科学学习中的难点突破小学六年级科学学习中的难点突破在小学六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们常常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难点。
这个阶段,科学不再是简单的观察和实验,而是需要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
让我们从一个拟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难点,以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突破和克服这些困难。
首先,我们谈谈对许多学生来说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理解抽象概念。
小学六年级的科学开始涉及到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概念,比如能量转换、电路原理等。
这些概念不像简单的物理实验那样可以直接观察和感知,而是需要通过图表、模型和解释来理解。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这仿佛是一座高大的障碍山,需要逐步攀登和征服。
老师们可以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们建立对抽象概念的直观理解,让这些概念不再显得那么遥远和难以捉摸。
其次,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是另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
小学阶段的实验通常是按部就班的,而到了六年级,学生们需要开始自己设计实验、提出问题,并且能够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这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们克服这一难点,老师们可以引导他们逐步从简单的实验开始,例如观察植物生长的条件变化对其生长的影响,然后逐步引导他们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和设计更复杂的实验。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逐步培养起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探索者。
另外,科学语言和文献阅读能力也是六年级学生需要突破的重要难点。
随着科学学习的深入,学生们需要能够理解和运用科学文献中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这对于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们可以通过阅读指导和课堂讨论,帮助学生们逐步掌握科学文献的阅读技巧,理解专业术语的含义,并学会如何将这些语言运用到自己的科学报告和研究中。
最后,小学六年级科学学习中的难点突破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和理解,更是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的培养过程。
通过克服这些难点,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难点突破的实验地转偏向力是指地球自转产生的力,也称为科里奥利力。
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无论是水平运动还是垂直运动的物体都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导致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在高中地理课程中,通常会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直观地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个高中地理地转偏向力实验的难点突破方法。
难点一:实验装置的设计与搭建地转偏向力实验需要用到一个旋转的平台来模拟地球自转,并通过测量物体的偏转情况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在实验中,需要设计和搭建一个能够旋转的平台,并能够准确测量物体的偏转角度。
突破方法:1. 选择稳定性较好的材料,如金属等,来搭建实验装置。
确保装置在旋转过程中不会晃动或变形,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使用精密的仪器来测量物体的偏转角度,如光电门、角度测量仪等。
确保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
难点二:选择合适的物体进行实验地转偏向力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物体来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在实验中,物体的质量、形状和材料等因素都会影响地转偏向力的表现,因此选择合适的物体进行实验是一个难点。
突破方法:1. 选择质量适中的物体,既不能太轻以致于被地转偏向力影响得不够明显,也不能太重以致于无法测量其偏转角度。
2. 选择形状规则、表面光滑的物体,以减小其他因素对地转偏向力的干扰。
可以选择一个小球或方块等形状简单的物体进行实验。
3. 选择材料具有较好导电性,以便使用光电门等仪器来测量物体的偏转情况。
难点三:消除实验误差地转偏向力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均匀性、实验操作的不准确等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消除实验误差是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
突破方法:1. 根据实验要求,控制实验装置的转速和转向,尽量保持稳定和均匀,以减小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实验时应该尽可能减小外部干扰,如避免在强风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何利用实验技术解决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是实际工程项目中经常遇到的挑战,解决这些难题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提高效率至关重要。
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利用实验技术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可行途径。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实验技术解决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
一、实验设计与规划要利用实验技术解决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首先需要进行实验设计与规划。
实验设计是为了验证某一技术或理论的可行性,规划实验过程与步骤并制定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的核心在于明确实验的目的、问题和预期结果,并确保实验过程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实验样本的选择与采集,实验设备和仪器的选择与设置以及实验参数的确定。
同时,实验设计还需要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量和干扰因素,并加以控制和隔离,以确实测量所需的技术参数。
二、实验操作与测量实验操作与测量是实验技术的核心环节。
通过实验操作与测量,可以获取工程领域的技术问题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并验证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
在进行实验操作与测量时,需要根据实验设计的要求进行精确的操作和测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需要注意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不确定性,通过多次重复操作和测量来排除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实验操作与测量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光学测量技术等。
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工程师获取更为精确的实验数据和图像,从而更好地解决技术难题。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评估在实验操作与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结果评估。
数据分析与结果评估是判断实验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工程领域的技术难题的重要步骤。
数据分析与结果评估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模拟和建模等手段来实现。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模型的验证和优化,可以评估实验方案的有效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
同时,数据分析与结果评估中还需要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差进行分析和修正,以确保获得真实可靠的结果。
《声音的特性》重难点突破高垚骏(安徽省宣州区新田中心初中)提供一、教学内容分析这一节内容在整个教材安排中比较重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
教材中“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较为简单,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
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
可设计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
教材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的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感性认识。
本节名词术语比较多,如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等,教学中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应让学生通过听、看、想、做等活动,来感知声音的特性,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性。
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重点: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频率的关系、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振幅的关系。
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音色。
二、重难点突破1.音调突破建议:音调的探究实验并不难做,器材也比较易得。
实验时,按尺子的手要用力,使尺子比较紧地压在桌面上。
另外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尺子露出桌面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的不同。
课本中的这个实验比较易做,学生活动好开展。
如果学校有发音齿轮,也可用发音齿轮做频率不同、音调不同的实验。
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好,也可只提出问题,至于用什么方法探究、规律如何,都由学生自己完成。
这样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声音波形的演示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这个实验,最好是先让学生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不同频率的声音在波形上是怎么表现的。
重视实验突破难点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多媒体教学逐渐走向普及化,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万金油”。
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本文就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出发,提出了重视实验、突破难点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重视实验突破难点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普及了课堂教学,声、色俱全的多媒体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电子白板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使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最终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但是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的质量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物理教学的效果。
虽然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加快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但与其强调的更加突出实验教学不并矛盾,两者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可以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基本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也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并让学生明白原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重视运用实验可以更好地解决一些学习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笔者认为重视实验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做好教科书上的实验,而是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重视利用实验解决问题,多做实验,多改进实验。
笔者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做成自制教具进行实验,较好地突破了一些教学中的难点和难题。
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为学好物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判断重力方向的实验
器材:一个透明的水槽、重锤线、铁架台
方法:如右图所示进行实验,缓慢改变铁架台底座的倾
角α,观察悬线OA的方向与铁架台底座和水平面的位置
关系。
效果: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把“竖直”和“垂直”搞混。
教科书上的实验中没有水槽,学生观察实验后虽然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重力方向不再与铁架台底座垂直,但对与水平面始终垂直(竖直)的印象却不深刻。
通过加入透明水槽可以很清楚地指出竖直是与水平面的垂直,方向上是不变的;而垂直是与某个特定面的位置关系,是会变化的。
直观地区别了“竖直”与“垂直”,使学生一目了然,解决了思维上困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器材:一根长约1米,宽5厘米的木条、一盒钩码、
双面胶
方法:如右图所示进行实验,将钩码固定在木条
中间,然后从水平位置开始将木条的一端慢慢抬
起,观察木条弯曲程度如何变化。
实验时提问:
1.木条为什么会弯曲?
2.木条弯曲程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压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钩码的重力是否变化?
效果: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往往误以为压力就是重力。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观察到木条弯曲程度逐渐变小,即压力逐渐变小,但钩码的重力是不变的,首先从大小上区别了压力和重力,分散了难点。
在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通过作重力和压力的示意图进一步讨论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通过这个简易的演示实验,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惯性(学生)实验解决难题
例题:把一只生鸡蛋和一只熟鸡蛋都放在水平的桌面上,用同样大小的力使他们绕竖直轴旋转,然后用手按住熟鸡蛋立即释放,发现熟鸡蛋静止了,用手按住生鸡蛋立即释放,发现生鸡蛋沿原来方向继续转了几圈。
请用初中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因为生鸡蛋内部是液体,你按住它以后,蛋壳不运动了,但是蛋液因为惯性还在旋转,当你放手后蛋液就带动蛋壳继续运动,熟鸡蛋是整体,所以停止下
来。
知识上的解释并不难,可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在理解时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怎样解决呢?笔者找了一个熟鸡蛋和一个生鸡蛋进行实验,实验较难操作,效果也不理想。
课堂上向学生说明原因后本打算放弃做这个实验,但一个学生用类似的实验代替了这个实验,让我在教学时大吃一惊,不禁感叹到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课后及时做了记录。
器材:矿泉水瓶、适量的水(矿泉水瓶容积1/3左右)
方法:如右图所示进行实验,用手腕的力量将矿泉水瓶旋转,之后
立刻将其倒放在桌面上。
可以看到瓶子先是静止接着伴随瓶内水又
开始了旋转。
效果:这个实验利用了类比的方法,矿泉水瓶旋转和生鸡蛋旋转的
道理是一样的,然而它的效果更好,更容易操作,每个学生都可以
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
这个实验不仅仅解决了学生思维上的障碍,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动手试一试的欲望。
通过这个实验也展示了物理的实用性,培养了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意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四、热胀冷缩实验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热胀冷缩。
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效果并不明显,我将实验进行了改进。
器材:烧瓶、带孔橡皮塞、长试管、红墨水
方法:如右图所示,用手将烧瓶握住,会发现红墨水迅速向
上移动。
效果: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并不是很难理解,学生在生活中一
定的感受,但是很难举出效果明显的例子。
应用这个实验可
以将液体热胀冷缩的效果放大,使学生在“吓一跳”的情绪
下加深了对此原理的理解。
放大微小的实验效果也是物理实
验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这一方法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也经常会应用到,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利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利用实验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难题的例子还有若干,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经常说:“有意思就想学,想知道为什么。
”实验的直观生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目的明确、明显直观的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很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清除学生学习中的障碍,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来看,物理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相比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探究的能力,它有助于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有益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因此笔者以为,尽管数字化改造是实验教学条件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环,但应该把真实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基础,信息技术装备只是物理实验的有力的辅助设备之一,代替不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
参考文献:
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李小平,新编基础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中学物理》2009年2月第4期总第4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