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西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专题限时训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8
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2015年江苏南京、盐城二模 21)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
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
损其郎中令,秩千石。
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
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材料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
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材料四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
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
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1.【答案】A【点拨】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并且能了解时代背景,唐朝高宗时期门阀和士族都已经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再是政府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以排除BD。
至于C项与题干无关,故而选A。
2.【答案】C【点拨】科举制最早是在隋朝设立的,八股取士是明朝才开始的,所以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史实有问题。
另外,材料中对科举制的评价也有问题,只看到了它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它在历史上的积极方面。
答案选C项。
3.【答案】A【点拨】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削弱地方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A。
4.【答案】D【点拨】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①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③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④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在本题中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
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不再以出身选官,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
因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5.【答案】B【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6.【答案】C【点拨】属于容易题。
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专题检测(一)“中国古代史”政治专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段话重在强调分封制( ) A.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B.有利于巩固西周的统治C.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交流D.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得出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普遍认同的获得”不相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国传统”、“中国文化”不相符,故D项错误。
2.(2019届高三·某某质检)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制法。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解析:选B 根据材料“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说明周天子基本能对诸侯实施有效控制,而材料“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表明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各国不再遵守礼器形制要求,故B项正确;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 )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
由“刺举”“公卿……恐惧莫敢犯禁”可知,监察制度具有震慑百官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答案为B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
这主要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B.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D.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答案】C2.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答案】B3.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D.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答案】C4.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材料反映了行省()A.与都省相互制衡B.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C.代表中央治理地方D.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答案】C5.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与此背离的是()A.汉中外朝制B.唐三省六部制C.宋二府三司制D.元一省制【答案】D6.明朝始设巡抚,“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后来绝大多数巡抚都带有兵部官衔及都察院的官衔。
明朝设立巡抚的主要目的是()A.取代地方的军政长官B.解决军粮供应问题C.发挥地方上的自主性D.加强对“三司”的管理【答案】D7. “(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
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
”作者意在表达()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答案】A8.《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四川省2016届高三二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资料主要汇编四川省成都市、宜宾市、内江市、乐山市、眉山市、南充市、广安市、遂宁市、资阳市、德阳市、绵阳市、巴中市等地级市以及重点名校2015-2016学年高中阶段模拟考试、期末考试、诊断性考试、联考等历史试题,根据2016年最新高考考纲分类整理而成,是二轮复习难得资料。
一、选择题1.(2016·四川眉山高二上学期期末·25)“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反映出()A.该言论鼓励了社会暴力革命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C.中国古代对政治学科的重视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2.(2016·四川内江高一上学期期末·3)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材料中的“府”指的是()A.军机处B.内阁C.唐中书省D.宋提点刑狱司3.(2016·四川内江高一上学期期末·2)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解释说:“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这表明()A.中朝形成于三国时期B.中朝和外朝相得益彰C.中朝的形成削弱了相权D.外朝官员可以随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宫中办公4.(2016·四川内江高一上学期期末·1)朱元璋综合历朝的统治经验,创立新制度。
废中书省,朝政由六部尚书分任,废枢密院,军卫分五府都督分统,皇帝一人总揽大权,不容有第二人偷窃权柄。
这表明()A.封建制度生机勃勃B.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C.明朝权力分配合理D.朱元璋雄才大略5.(2016·四川宜宾一模·24)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
这表明()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6.(2016·四川南充一模·26)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三省制具分权制衡特点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7.(2016·四川南充一模·25)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的人数相同。
【母题来源一】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3第24题【母题原题】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试题解析】【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汉字·西周的宗法制【命题意图】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本题以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的材料为切入点,对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综合考查,命题手法高超,具有相当的难度。
【考试方向】本题以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的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考查要求。
【得分要点】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尤其是题干中铭文记载的内容成为解题的关键,结合题目所要求的正确区分比较西周和商代在各方面的不同。
材料已被翻译成白话文,比较容易理解,迷惑性最大的是D项,需要考生快速理解“青铜器的功用”的含义:盛装物件和陈设布列。
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一定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综合理解主干知识。
【母题来源二】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3第25题【母题原题】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试题解析】【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命题意图】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本题以王充的《论衡》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依托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2.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排查纠错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早期政治制度属于同一个概念。
(×)点拨早期政治制度特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1840年之前中国政治制度的总称。
2.分封制的目的是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维护天子的权威。
(√)3.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周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4.秦推行郡县制,故郡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
(×)点拨郡县制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
5.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与发展。
(√)6.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是决策权与司法权相分离。
(×)点拨在中国君主专制的历史长河中,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均从属于皇帝的意志,谈不上分离。
7.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举”外,对当时的社会意义还在于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每个朝代的相权都受到削弱。
(×)点拨错在“每个朝代相权都受到削弱”,如秦代、元代就不适合。
9.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 点拨宋朝宰相受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的牵制,不可能集决策、审议权于一身。
10.“封建专制”等于“封建制度”。
专题质检卷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15浙江东阳二模)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古代史的等级制度时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
下列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③董仲舒提出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思想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2015浙江杭州二模)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①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②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③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3.周金文显示,当时有许多诸侯通过为母、妻、女作器,来强调自己与姬姓或其他诸侯家族的姻亲关系。
对材料解释不合理的是( )A.是贵族政治的体现B.是宗法制度的体现C.原始社会遗俗对后世政治有一定影响D.有利于周天子强化中央集权4.按宗法制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室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5.《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周王的姻亲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C.周王的亲族D.商朝的王族和贵族6.《史记·周本纪》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江西省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22题;共44分)1. (2分) (2017高二下·南昌期中) 西汉前、中期两个判然对立的社会集团——儒生和“文法吏”在后期渐趋合流,形成了一个全新而有长久生命力的社会阶层——士大夫。
西汉后期“士大夫”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 . “独尊儒术”的提出B . 诸候势力的削弱C . “统制经济”的实施D . 察举制度的实行2. (2分) (2018高一上·长安期末) 宋代丞相吕蒙正曾说:“中书、枢密院,自来难处之地。
唐末帝王,专委臣下,致多缺失,兼家族罕有保全。
今陛下躬决万几,臣下止于奉行圣旨,臣尝与同列等言,实知荣幸。
”这说明()A . 唐末帝王不顾大臣安危B . 宋代中央集权加强C . 藩镇割据削弱唐末皇权D . 宋代君主专制强化3. (2分)(2020·深圳模拟) 忽必烈意取传统经典《易经》中“至哉坤元”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向来以正统皇帝自居的朱元璋称各民族“华夷一家”,雍正帝宣称清朝建立是“尧舜以来中外一家之统也”。
这说明()A . 中华文化凝聚力很强B . 传统华夷观已经被摒弃C . 民族平等思想的发展D . 少数民族融入中原文化4. (2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A . 参加科举考试B . 等待朝廷察举C . 投笔从戎戍边D . 投做官吏幕僚5. (2分)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A . 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 . 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独主C . 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特点D . 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6. (2分) (2017高三上·桂林月考) 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
课时作业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6甘肃天水调研)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
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
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
《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列举了有关夏、商、周三代最高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一些关系,A、C两项与材料无关,可直接排除;夏、商、周三代时期主要的权利纽带是血缘,故D项表述不正确;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低,所以说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答案:B2.(2016江苏南通一模)“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解析:本题考查秦代政治制度。
材料中关键信息为“守”“尉”“监”,结合材料上下文关系可判断是地方官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材料并不涉及贵族政治问题,故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并没有官员人数与效率的信息,无从判断机构臃肿,故排除D项。
答案:B3.商朝早期,“王位继承兄终弟及比较常见,例如阳甲、盘庚、小辛、小乙兄弟4人曾先后为王。
小乙武丁继位后情况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此后,父死子继成为商王继统的常例”。
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反映出( )A.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B.王位世袭制的逐渐完备C.王权的不断加强D.商朝政治的日趋腐朽解析:材料表明,商代的王位继承发生了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成为常例的演变。
第1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选择题1.据《国语》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2.西周时,各诸侯国的青铜器如鼎、簋等大都是周王赐器,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器形、纹饰。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筑炉铸铜,青铜器出现了多种风格。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发展,各诸侯国生产加工能力提高B.王室衰微,失去对象征身份资源的垄断C.战争频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技术交流D.百家争鸣,各国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观念3.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4.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
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国无公族”。
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说明( )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5.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论( )受朝国鲁国晋国齐国楚国越国纪国次数39次38次11次10次2次1次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6.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
这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7.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
【红对勾】2016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随堂训练新人教版考纲考点一分封制和宗法制1.(2015·某某单科)《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严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故选A项。
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贵族朝会”特征不符。
答案:A2.(2015·某某文综)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解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了分封制,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依托的,故A项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B项“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反映的是宗法制影响下的家谱意识;C 项“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反映了统治权在家族内继承,折射出宗法制观念。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反映了一种用人观念,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考纲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2015·某某单科)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某某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某某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秦琅邪石刻称颂秦始皇功绩,“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某某子》等书中说在秦始皇很久之前大禹就已经“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这种差异说明,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故选C项。
【创新设计】(专题版)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测试一、选择题1.(2016·江西宜春一模)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 )A.农业发展迅猛B.分封制度崩溃C.郡县制度形成D.官吏待遇下降解析根据材料“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反映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并不能表明农业迅猛发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再以土地为标准”,表明原来通过“授土”“授民”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报酬方式的变化,并不能体现行政区划、官员任命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土地和粮食两种报酬方式,并不能简单作比较,其中更多反映的是一种中央集权的萌芽,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6·安徽蚌埠模拟)唐、宋两代都曾规定:官民出卖土地和房产时,应以亲邻为先。
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重树儒学地位B.抑制商业发展C.缓和社会矛盾D.保护宗族制度解析只是在宋代出现理学,重树儒学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业,故B项错误;允许买卖土地,可能造成土地兼并,并不能缓和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官民出卖土地和房产时,应以亲邻为先”说明官民出卖土地和房产时应以血缘亲属为优先考虑,宗族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6·山东潍坊模拟)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解析材料“礼经人为理性化”得出不是人的自觉意识觉醒,故A项错误;礼从敬鬼神节仪到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体现不出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故B项错误;春秋时,理性化的礼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表明礼为社会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孔子的社会地位认可是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时,故D项错误。
限时集训(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B.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C.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2.分封制下的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这一现象说明( )A.分封制瓦解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 B.儒学家积极入仕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C.宗法制构建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嬗变 D.士大夫成为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3.《左传》记载:“史佚之(西周初年太史)《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地域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 B.宗法制度由此确立C.诸侯国离心倾向渐趋强烈 D.“文化认同”是区分种族的主要标准4.周代的乐舞,经常出现在各种政治、宗教仪式中,主要表现武王伐纣、平复南国等史事,是贵族子弟年幼时学习的必修课。
这表明周代的乐舞( )A.具有政治意义和教化作用 B.形成重视传承的社会风尚C.满足官僚政治的文化需要 D.开创乐舞追颂功德的先河5.“乐”原指早期人们用以表达情感的文化活动,如诗歌、音乐、舞蹈等。
西周时出现了严格的乐舞制度。
祭祀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
”这样的变化( )A.遵循血缘政治传统 B.带有鲜明等级色彩C.强化了皇权的专制 D.顺应了儒学的发展6.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
这说明( )A.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 B.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C.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 D.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7.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单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解析:选C “西周初年”,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不能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需要到秦汉中央集权确立,与材料中“西周初年”不符,故D项错误。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解析:选D 根据“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解决权力继承问题,有利于政局稳定,故D项正确。
其他三项不符合商周史实,故排除。
3.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
这一变化反映出(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B.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礼”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解析:选C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孔子,故A项错误;材料“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说明“礼”的传统很久远,但并未提及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对“礼”的重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重在敬神”到“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可知礼的重点由神到人的转变,故C项正确;“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反映出礼乐制度强调人们的认同感,并没有反映出维护社会等级,故D项错误。
一、选择题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答案 D解析学生应注意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作为诸侯,郑庄公的种种行径:“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已被破坏,故选D项。
A项错在“开始”;B项“彻底”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主要体现的不是宗法制,C项不符合题意。
2.《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
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采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
”这表明( )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答案 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
材料大意是:先王为诸侯立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
据此可知,A项错误,诸侯每五年朝见天子一次;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C 项符合材料意思;D项错误,分封制以礼乐制为维系统治的工具,而非基础。
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
”“列强”的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维护了宗法制度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礼崩乐坏答案 B解析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毋易树子”意思是要立嫡长子为接班人,“毋以妾为妻”意思是妻子是正统,两者皆强调不要违背宗法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分封制的内容,故C 项错误;“列强”的做法维护了宗法制度,不能体现促使礼崩乐坏,故D项错误。
古代史专题限时训练检测(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5樟树质检)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历史老师在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让学生再现皇帝处理朝政的情景:①“三公”坐着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皇帝只是听取情况汇报。
②中书省按照皇帝的决定起草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核,通过后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情景①、②分别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制()
A.秦朝、唐朝
B.唐朝、明朝
C.汉朝、宋朝
D.秦朝、汉朝
2、(2015新余期末)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
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
3、(2015浙江模拟)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
那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主要表现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4、(2015南昌期末)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制度
B.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对地方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C.西汉中外朝制度创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完备
D.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
5、(2015重庆模拟)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制度
B.浓厚的宗族色彩
C.皇帝非常勤政
D.权力高度集中
6、(2015宜春质检)秦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赵佗任南海郡郡尉,任嚣任龙川县县令。
赵佗、任嚣()
A.定期朝觐秦始皇 B.负责将地方财政运送中央
C.接受秦始皇任命 D.协助秦始皇处理中央政务
7、(2015泉州模拟)下列措施中,对地方割据势力未能起到限制作用的是()
A.秦始皇推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C.唐朝设置节度使 D.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
8、(2015潍坊模拟)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9、(2015九江期末)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10、(2015杭州质检)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
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
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11、(2015湖南质检)有学者认为:“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学者的观点强调了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12、(2015广州模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
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中朝内阁军机处 B.三省六部三司军机处
C.三衙通判转运使 D.门下省谏院都察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
13、阅读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堕。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
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
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
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⑴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拨的标准是什么?(6分)
⑵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6分)
⑶材料三和材料四中说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简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的影响。
(6分)
14、宗族是指由父系血缘关系连接而成的群体,宗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基层管理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叶到清中叶,是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的时期。
宗族通过修谱、建祠、祭祀、团拜活动,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统治,又通过制定族规家法,把族人的言行限制在宗族规定的范围内。
……宗祠往往置有义仓、义宅,使贫乏的族人不至于饿死,……在乡村修桥、修路、修筑水利设施等项工程上,宗族承担起了组织者的责任,在解决水利设施的纠纷等事务中,宗族的权威和作用实际上要大于保甲。
——摘编自《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制度》
材料二近代宗族组织的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
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
1918年该族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其中规定:族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族首领由选举产生,不再由辈份、年龄等因素决定……近代族学的教育对象从男子变为包括女子;生源从族人子弟扩大到外姓子弟;教学内容从单一读旧书变为谈格物之学,族学从宗族制度中脱离开来。
——摘编自《中国族谱之研究》《戴氏修谱——族约》
材料三建国初期宗族制度开始衰退,其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取消了族田,“耕者有其田”的实行使农民的生存有了基本保障,对家族依附的必要性大大减弱,宗族制度的衰落成为一种必然。
1958年……农民回归向宗主寻求生存保障,使宗族制度获得增强。
1978年后人们对宗族制度的依附减弱。
——摘编自《功能转换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族制度演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政治角度分析宗族制度存在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因角度阐述近代宗族制度出现变化的原因。
(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的宗族作用在1958年后增强和1978年后减弱的经济原因各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A
9、B
10、B
11、B
12、A
13、【答案】
⑴血缘、门第。
⑵打破血缘门第束缚,以德行、学识选拔人才。
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14、(1)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专制统治。
(2)外:侵略战争打开国门;列强经济侵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入。
内:民主运动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反封建思想的传播(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
(3)增强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和三年经济困难使农业生产下降,农民生活困难。
衰退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