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7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章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哲学家如何回答?( 有) 答: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家的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上述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念?观念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答: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对社会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这两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实践的指导原则。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复习,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理论。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对矛盾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和和谐。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这一矛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引发各种次要矛盾,推动社会的不断变革。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指的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和过程中,没有例外;特殊性则强调每个矛盾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最后,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
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得以发展和进步。
矛盾的斗争是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和改造社会的基础。
同时,矛盾的统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
矛盾的统一指的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种认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结构。
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人们在生产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资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哲学及其历史演变1、哲学及其特点: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哲学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学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总体性;哲学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4页)3、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什么?两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9-11)4、哲学的党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它们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唯物主义有哪几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12-13)5、什么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6-17)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有哪些?(27)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第三节的内容。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
)答题思路: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与旧唯物主义哲学一样承认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但是他指出旧唯物主义哲学“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没有”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与唯心主义哲学一样承认人的能动方面,但是他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它与旧唯物主义哲学一样,也不知道现实的实践活动本身。
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动了一场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在马克思看来,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要互换其活动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实践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的开始时就已经在实践者的头脑中作为目的以观念形式存在,并通过实践转化为现实。
哲学部分1.世界的物质性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存在和思维,何者为世界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列宁 马克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这一定义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地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鱼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3.运动 静止 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3.时间 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至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期末复习要点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a、科学技术条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b、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与亚当.斯密。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傅立叶与圣西门。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把握存在的是可知论,否则是不可知论。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列宁提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复习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哲学的含义: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
方法论:方法论就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主要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事物和问题须“怎么办”这个问题,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问题。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和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说“理论化、系统化”这一点,可以把哲学和宗教区别开来。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最普遍本质和规律的学科。
(1)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一方面,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
——本体论2.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
——认识论3.思维怎样反映存在的问题。
——方法论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精神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心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形态凡认为万物的最大共相和本质是物质的哲学家及其哲学理论都叫唯物主义哲学。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万物的本源看作是某种物质具体形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把构成事物的最小单位原子(或分子)等同于物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把从包括“黑马”在内的世界万物中抽象出来最大共性的本质视为物质,即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形而上学:一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
二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思维方式,即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客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客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万物共相、本质是“主观精神”或万 物共相、本质为人心所造) 唯心主义辩证法:进行谈话论辩、在辩论中揭露对话议论中的矛盾并通过克服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是指马克思在哲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理论和方法不仅影响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下面是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和原则的复习资料。
1.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一种有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传承和科技进步等因素交织而成的。
2.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换言之,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3. 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就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由对生产资料的掌控所引起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立。
这种对立表现为社会上不同阶级之间的人际和组织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比较概念。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各种物质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结构和构成的变更。
而生产关系则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这就是说,人们为了获得足够的资源,就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生产关系。
5.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消灭阶级剥削,实现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最广泛的人民群众中展开,只有人民大众群众组成的力量才能打造出全民共同繁荣的社会。
6. 文化自由。
文化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文化自由是指个人和群体可以随意地使用和表述自己的思想和信仰,而不受任何宗教和政治势力的轻视、限制或干预。
总的来说,上述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比较重要、常被提及的概念。
学习这些内容,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思想和理论,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贡献。
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无产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知识点大全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 •世界观的定义自己对世界观的看法3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A.世界观理论的根本意义,就是在于它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的关系,论证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阐发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激发人的理想与追求B.哲学的世界观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对自身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到理解4 .人生观点核心问题最核心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人类等关系5 .哲学是世界观的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统6 .基本问题A.思维和存在谁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7 .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章1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基础A.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B.人类社会历史开始由地域性的历史转向世界历史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D.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E.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社会科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包括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又包括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现实的个人--第二早1 .世界是物质的2 .物质的定义标准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4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5 .运动是决定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实现的6 .社会存在定义: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人口因素7 .自然存在定义: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存在包括:无机界和生物界8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9 ,社会意识定义:是以观念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心里、科学10 .世界的物质统一I生原理A.物质与意识是统一的B.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C.体现在世界物质多样性的统第四章L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为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2 .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3 .实践是人存在方式的原因A.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B.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C.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4 .实践的内在矛盾A.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B.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C.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5 .实践的基本类型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一物质生产实践B.社会关系的生产实践一社会政治实践C.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实践一科学文化实践6 .实践的结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相互关系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主体一人客体一物中介一物质工具和文化7 .实践的过程A.实践目的的确立8 .主体通过中介或手段作用于客体c.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8.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A.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B.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C.人化自然与人类世界第五章1 .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2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 .联系是普遍的,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过渡而联系的A.指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指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互联系,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4.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产生5 ,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6 .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弟八早1 .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定义同一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斗争性: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定义普遍性:A.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处处有矛盾B.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时时有矛盾特殊性:A.每一种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B.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C.每一个事物中的矛盾及其不同方面的地位都具有特殊性4 .两点论: 在工作、生活中,既要把握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要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5 .重点论:在工作、生活中要着重地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6 .质、量、度质:是指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7 .质变和量变的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8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9 .肯定、否定、扬弃的含义肯定: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既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既促使它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扬弃: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10 否定之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不仅包含肯定的否定,而且包含对否定的否定,既否定之否定11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否定要辩证的否定三个环节:矛盾的开始、展开和解决两度否定:矛盾的展开对开始的否定,以及矛盾的解决对矛盾展开的在否定第七章1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前提2 .现实的人的五个方面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B.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C.人类自身的生产D.社会关系E.人是有意识的人第八章1 .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含义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生产关系:是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制度、设施以及思想体系,主要是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以及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经济基础:同生产力的一定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2 .生产力的核心:劳动者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中间环节:A.分工和生产力相联结,具有生产力的属性B.分工和生产关系相联结,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5 .上层建筑:A.政治上层建筑,指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相关联的方式,核心是国家B.观念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Hi'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是社会形态6 .阶级A.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它是特定时代生产方式的产物B.阶级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C.阶级又是一个政治范畴,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但是阶级一旦形成又必然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尤其是政治地位上有所表现7 .工人出卖的劳动力,工人不能独立完成某项劳动8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2 .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盾引起的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与具体劳动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的存在,科学技术不是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4 .创新的含义生产要素的重新调配第十章1 .英雄史观的含义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唯心史观2 .群主史观的含义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唯物史观3 .群众路线的含义一切为了群主,一切依靠群主,从群主中来,到群众中去1 .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三种基本形态狭义文化: 指文化观念,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艺术、科学、哲学等直觉形态的文化2 .文化的概念是中性的,文明的概念是褒义的3 •唯物主义者不都会具有群众史观4 .文明的概念指文化的进步方面,特指人类文化活动都积极成果5 .文化的作用对人:A.对人的行为的规范B.对人的活动的调控c.对人的能力的培养D.对人的境界的提升对社会:A.为社会提供思想保证B.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C.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D.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6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划分标准A.是否具有科学性B.是否具有时代性C.是否具有创新性第十二章1 .认识活动:主体在观念上能到地把握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3 .认识的基础是实践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5 .认识的运动过程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C.认识和运动的循环和发展6.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是有意志的、有情感的、有认知能力的统一整体,人的知、情、意等各要素都对在观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起作用A. 〃知〃主要是指主体的理性思维等能力,属于人的理性因素B."情"和"意"主要是指情感和意志,被称为非理性因素7 .认识的思维方式A.归纳与演绎8 .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具体D.逻辑与历史第十三章1.真理是一种认识2•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的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共同决定本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特点:A.客观物质性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直接现实性4.真理发展规律:A.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B.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C.在解放中发展真理5.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第十四章1 ,价值的本质(对需要的满足)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直觉地掌握和占有客体,利用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主体对需要,以实现主体的目的2 .价值的基本特性:A.价值的主体性B.价值的相对性C.价值的客观性3 .价值的形态:A.物质价值,指客体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价值B.精神价值,指客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C.交往价值,指客体满足人交往需要的价值4 .评价的含义:评价是一种特殊的观念活动,人们通过评价来揭示和把握价值5 .价值观点含义: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6 .价值观的作用:A.导向功能,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B.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C.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D.激励功能,价值观不仅在理智方面个人以引导,而且能够激发主体的情感和意志,是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7 .价值观的内容:A价值原则,它是关于什么是价值,为什么有价值,以及价值秩序的基本观点B.价值规范,价值原则总是渗透在一定的价值规范中C.价值理想,它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和乎自己愿望的价值目标8 .价值观的社会功能A凝聚功能,价值观是人的社会认同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群体或组织等共同体的黏合剂B.规范功能,价值观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9 .如何选择价值观A.坚持价值与真理的统一B.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C.坚持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第十五章1.社会发展A.社会发展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B.社会发展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C.社会发展是包含着价值理想的历史运动D.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2.人的发展A.内涵:人的素质的提高B.人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4•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B.社会关系的合理建构C.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5启由: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6 .必然: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规律7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超出必然性所限定的范围去寻求自由8 .为什么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是一致的:A.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8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更不是狭隘的利益集团C.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必须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制度9 .人类解放的内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10 .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纲要: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世界物质统一性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5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着;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着、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纯的..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即概率的大小..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真理客观性、具体性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有原则区别;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认识发展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1、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PS1: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1、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2、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4、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PS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范畴;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与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PS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真理发展律真理发展过程中;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结1、相互区别:a、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绝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3、相互联结: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唯一、时间a、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具体、过程a、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c、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核心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人本质、价值、自由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PS2:真理与价值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3、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自由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PS3:自由与必然1、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2、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4、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社会发展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自发去服务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主动来干预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匹配是关键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PS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阻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P11、13。
时代背景: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交往关系;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凸显,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开辟世界市场,用血与火开路,到处建立殖民地,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等等。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社会背景。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雪茄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这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渊源。
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两个转变”→唯物主义、共产主义。
两个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结果。
他们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
(1)马克思的哲学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如何理解?p19~20。
如何理解:马克思认为,哲学要抓住“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问题“是公开的、无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哲学应该是对人民最关心的时代问题的探究,是对人民根本的意愿、要求和呼声的理论表达。
他主张哲学应该走出书斋,从“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转向考察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哲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在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上的《伦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表明,他已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3)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
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一、哲学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划分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3.划分哲学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4.哲学常见三种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7.马克思主义的组成: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9.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0.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4.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三、唯物论1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9.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尊重客观规律。
2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
23.时间和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
24.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25.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根本途径是实践26.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7.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
28.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意识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四、辩证法29.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正确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重点重点理解记忆的原理(最重要的观点)共有27个,主要是辨证关系。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必然和偶然辩证关系原理(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理(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6)辩证的否定观(原理)(7)否定之否定规律(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9)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0)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2)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和“重点论”的统一(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4)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5)认识发展的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以至无穷(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16)真理发展的规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17)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或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20)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21)人类社会的基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23)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2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25)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6)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原理(27)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单项选择题1.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2.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解析]答好此题先应对“熟知”与“真知”有正确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辅导重点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2.简答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5.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
6.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7.什么是实践?它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8.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9.简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0.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哪些条件?
二、名词解释
1.上层建筑
2.联系
3.矛盾
4.运动
5.主要矛盾
6.感性认识
7.意识的能动作用
8.垄断
9.理性认识
10.价值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怎样在学习和工作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试论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4.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方面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要点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世界、认识社会和指导实践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对其核心要点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
一、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唯物论的基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具有客观存在性和规律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主观臆断。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物质,而是能够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同时,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等。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这一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发展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我们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定信心,不断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同时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否定之否定规律则表明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总的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最终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复习要点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要点】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成果来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又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⑵从其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⑶从其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是什么?【答案要点】⑴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成果;⑵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成果;⑶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尤其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理论成果。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案要点】见教材P15-18。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共4 点)二、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己经“过时”了。
【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
省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备资料《综合基础知识》核心复习资料第一部分政治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考情分析:2005—2011年期间考马哲题目12道,主要分布在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划分和矛盾定律的基本了解。
知识点一: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典型命题:中国古代,王守仁:“心外无物”,西方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时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典型命题:中国古代朱熹:“理在事先”,西方黑格尔:“绝对精神”。
(二)唯物主义:(三种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源,直观,无理论依据。
典型命题:中国古代:五行说;西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知识点二:对立统一规律注意:1、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定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2、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导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6.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他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包括哪些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水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6.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7.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有统一性8.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重点一、多选1、(语言和劳动)一起促进了人脑的形成和发展。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社会意识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属于非意识形态的,它不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另一部分是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具有阶级性,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4、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5、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社会生产按产品的最终用途划分,可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产品价值可划分为(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7、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经济危机的冲击力相对减弱,经济危机由产品的相对过剩转变为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各个阶段不如过去明显,财政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经常伴侣)。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原则(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二、辨析1、电脑将取代人脑。
答:错。
因为: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电脑不是独立自主的思维主体,它只是一种思维模拟;人工智能虽然具有精确、迅速的运算功能,能贮存大量信息资料,并能部分地代替人脑的功能,但它不具有能动地创造力,它是由人创造的,因而永远不能代替人脑。
2、神话中的美好幻想、宗教迷信中的神灵鬼怪,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它们的原型。
答:对。
因为: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一切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的歪曲或颠倒的反映。
3、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因此,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答:错。
因为:部分与整体反映事物的包含与组合的关系,整体大于部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反映的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二者的含义不同。
2011马克思复习重点分享(这是网上别人写的,与我们学校可能不大同,建议不用理它,打印一份作资料就好)2011马克思复习重点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实意义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2.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现实意义答: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食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3. 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和意义答: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证食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无形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
4.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答: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都顶,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规律性的客观性及其现实意义答: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意义答: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7、矛盾规律的运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转化、矛盾的内外、主次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7(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答: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③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7(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其特点。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她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7(3).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答:两点论和重点论: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
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重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均衡论相对立。
旨在研究复杂的发展进程时要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矛盾。
在研究任何人和一种具体的矛盾时,要着重把握主要方面。
7(4). 试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意义(论述题考)答: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相互制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是:(1)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根据(2)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唯物辨证法关于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是理解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1)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首先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现代化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术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
(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必须从我国的时间出发,借鉴和吸收时间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8.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答:一.生态平衡是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态的建设和生态的承受能力。
二.生态平衡与社会发展表面上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
其实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9.社会史观问题9(1). 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答: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9(2).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问题答: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英雄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个别杰出的人物创造的,他们夸大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广大群众的地位。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又是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人们自己创造作家的历史”的观点,并借此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等唯心史观划清界限。
但唯物史观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承认“人”创造历史的这一点上,而是更深入地考察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的关系,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进而区分了创造历史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为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论题提供了理论前提,而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证明也就是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思想的具体说明。
10.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在有自己的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和社会发展的不平和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1. 社会基本矛盾与中国社会的改革答: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非吐抗性的矛看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②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通过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空间。
③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2.价值规律的内容、形式和作用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有支配商品的流通。
他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德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答:⑴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⑵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14.劳动价值论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劳动价值论,是因为它强调了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任何人对社会的真正贡献是劳动。
它首先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突出的是劳动、劳动者。
“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
”其次,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因此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商品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进行生产,否则,盲目进行生产导致的产品供过于求的部分的价值将不能够得到实现。
第三,复杂劳动是多倍的或自乘的简单劳动,而劳动的复杂性又是与劳动中所含的科技含量成正比的。
因此,劳动价值论要求我们重视科技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劳动的创造性和增强劳动的智能化程度,从而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四,价值决定是社会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