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1 第5章 第2讲
- 格式:doc
- 大小:445.00 KB
- 文档页数:7
第2课时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分布和生理作用[学习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分布和生理作用,阐释植物生长素作用特点中蕴含的适度与平衡观。
2.根据生长素的作用及特点,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一、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1.合成(1)主要的合成部位: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来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2.运输(1)极性运输①运输方向: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②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2)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通过输导组织进行。
(3)横向运输:根尖、芽尖等生长素产生部位。
3.分布: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判断正误(1)幼芽、幼叶和种子都能大量产生生长素()(2)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发生效应的部位也在尖端()(3)极性运输不需要能量()答案(1)×(2)×(3)×特别提醒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任务一:评价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实验证据1.上述实验的结果是什么?能否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为什么?提示实验结果:B处琼脂块中有生长素。
结论:A处生长素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不能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所以必须得证明生长素不能从b处运输到a处,才可以证明是极性运输。
2.如果要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如何改进实验方案?提示再增设一组实验,如下图:实验结果:B处琼脂块中没有生长素。
结论: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1.下列与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分布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只能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育的种子中产生B.生长素是在核糖体中经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形成的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进行极性运输D.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答案 D解析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A、B错误;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C错误;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D 正确。
第2课时酶的特性[学习目标] 1.阐明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
2.通过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一、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1.酶具有高效性(1)酶的高效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显著。
(2)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说明酶具有________。
2.酶具有专一性(1)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____________化学反应。
而无机催化剂催化的范围比较广,如酸能催化蛋白质、________和________水解。
(2)实例:脲酶只能催化________分解。
判断正误(1)二肽酶能催化多种二肽水解,不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2)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任务一: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糖,但淀粉水解后会生成麦芽糖,蔗糖水解后会产生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都是还原糖。
如表为比较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催化作用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试管编号 1 2可溶性淀粉溶液 2 mL -蔗糖溶液- 2 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2 mL 2 mL60 ℃水浴保温5 min新配制的斐林试剂 2 mL 2 mL水浴加热2 min实验现象有砖红色沉淀没有砖红色沉淀(1)1号试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2号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什么?你能从该实验得到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述实验中能否使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作为鉴定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你还有其他设计思路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酶具有高效性的曲线2.酶具有专一性的曲线1.下列实验或现象能说明酶的高效性的是()①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把唾液稀释10倍后,催化淀粉完全水解的速度仍快于无机催化剂②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然后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淀粉酶溶液,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检测淀粉的分解情况③在两支盛有适量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过氧化氢酶和FeCl3溶液,观察气泡的释放速率A.①②③B.①③C.③D.②③2.下列关于酶的专一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不能催化其他化学反应B.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的进行C.催化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D.二肽酶能催化由不同氨基酸脱水缩合成的二肽的水解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1.酶活性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性,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________表示。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第五章第二节《其他植物激素》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稳态与调节》的第5章第二节《其他植物激素》。
植物与动物在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上具有明显的区别。
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最重要的是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此外,环境因素也参与调节。
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原理在农业、园艺等生产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章内容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第二节课介绍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现从教学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对应于课标上的内容要求是:“1.6 植物生命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植物激素的调节。
1.6.2 举例说明几种主要植物激素的作用,这些激素可通过协同、拮抗等方式共同实现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二、教材分析。
本节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对其他植物激素的关注。
接着教材先叙述了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的发现,然后以图文形式讲解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最后教材以思考讨论、图文结合形式阐述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教材图文并茂,讲解详细。
三、说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的作用。
2.举例说明植物激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二)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植物激素、环境因素,对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来说,都是作为信息而起作用的。
植物激素实质上就是信息分子。
因此,本章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建立生命的信息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无论是植物激素之间,还是植物激素、环境因素,以及基因表达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植物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依赖复杂的调控网络进行调节。
由此,可以进一步领会生命系统的复杂性。
2.科学思维:从问题探讨到思考讨论,从文字到图片,教材无不渗透出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3.科学探究:从问题探讨到思考讨论,从文字到图片,教材无不渗透出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5.2《细胞的能量“货币”—ATP》教学设计义县高中:刘占江2019年11月26日一、教材内容分析:《细胞的能量“货币”—ATP》教学内容包括让学生认识ATP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特点,以及通过了解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来了解到ATP形成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及意义。
通过细胞中能量的利用和供应机制,认同ATP能够作为能量货币。
同时,该节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后面包括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知识。
与老教材不同的地方是,ATP中高能键的供能机制有了明确说法:“由于两个相邻磷酸基团都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等原因,使得这种化学键不稳定-”;“当ATP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时,脱离下来的末端磷酸基团挟能量与其他分子结合,从而使后者发生变化”;“—载体蛋白磷酸化导致其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使Ca2+结合位点转向膜外,将Ca2+释放到膜外”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糖类、脂肪、蛋白质等有机物,已明确了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等知识,这为学习ATP这一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奠定了基础。
学生基于化学课对于官能团和化学键的学习,以及第二章对于DNA和RNA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的学习,对于理解ATP的分子结构难度不会太大,但是对于ATP为何作为能量的通用形式,葡萄糖和脂肪中的能量不能直接为细胞供能有疑问,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困惑,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这部分教学的方式方法探索。
三、设计思想:由于最大的教学难点对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的理解,所以导入新课采取讲故事形式引入萤火虫发光的情境,结合设计一个萤火虫发光原理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物质能够为萤火虫发光直接提供能量。
让学生有个基本正确的思路,然后从结构决定功能开始,进入ATP的分子结构的介绍,了解了ATP与ADP可以相互转化以后,以两个问题入手:1.ATP水解成ADP释放的能量去哪儿了?以教材中Ca2+的主动运输图例讲解。
2.ADP合成ATP过程中需要的能量哪里来?通过讲解ATP水解成ADP释放的能量直接用于各种需能的生命活动,ADP合成ATP过程中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能源物质的氧化分解放能。
必修①第五章第二讲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稻根部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所以能长期适应缺氧环境
B.荔枝在无O2、保持干燥、零下低温和无乙烯环境中,可延长保鲜时间
C.快速登山时人体主要是从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的过程中获得能量
D.葡萄糖经酵母菌发酵可产生酒精,是通过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实现的
解析:水稻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其根部细胞主要进行有氧呼吸;荔枝的保鲜需要避免干燥,以保持应有的水分含量,温度应是零上低温;人体剧烈运动时也主要以有氧呼吸方式获能。
答案:D
2.将质量相同的苹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 h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结果如表所示,由此得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2
B.果肉在O2浓度为3%时每小时分解葡萄糖0.15 mol
C.贮藏苹果的环境中,适宜的O2浓度为5%
D.O2浓度为5%时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强度均最弱
解析:当O2浓度为0时有氧呼吸强度最弱,为0;当O2浓度≥10%时无氧呼吸强度最弱,为0。
答案:D
3.(2013·淄博模拟)如图表示有氧呼吸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④中数值最大的是①B.②代表的物质名称是氧气
C.产生①③的场所是线粒体D.原核生物中也能完成图示全过程
解析:图中表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
①③④分别表示三个阶段合成的ATP,在有
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ATP(图中④)的量最多;②代表的物质是原料中的H2O,参与第二阶段的反应;产生的①属于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进行有氧呼吸的原核生物能够完成有氧呼吸的整个过程。
答案:D
4.第十一届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于2010年9月23日至30日在中国北方著名的果品和蔬菜生产加工基地——烟台举行,当地的苹果果形端正、皮薄甜脆、汁多爽口,享誉全国。
为了尽量延长新鲜苹果的贮藏时间,贮藏条件最好是()
A.低O2、适当的湿度、零上低温B.低O2、适当的湿度、零下低温
C.无O2、保持干燥、零上低温D.无CO2、保持干燥、零下低温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要长时间贮藏水果,就要降低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在低温条件下,呼吸酶活性降低;低氧状态下,细胞有氧呼吸弱,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整个细胞呼吸强度处于最低状态,可以有效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但若温度低于零度,则会冻伤水果。
湿度适中,减少水果中水分丢失,有利于保鲜。
答案:A
5.某同学在研究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取新鲜马铃薯块茎,洗净,切成碎屑。
向锥形瓶中放入适量的马铃薯块茎碎屑,并向瓶中充入N2,装置示意图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向锥形瓶中充入N2的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
B.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不变色,则说明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的是酒精发酵
C.实验前应对马铃薯块茎碎屑消毒
D.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也可以换成澄清的石灰水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故充入N2的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若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不变色,则说明马铃薯块茎细胞进行的是乳酸发酵;为防止马铃薯块茎上杂菌呼吸作用干扰实验结果,实验前需对马铃薯块茎消毒,检验CO2也可用澄清石灰水。
答案:B
6.(2013·南京模拟)奥运会有些项目被称为有氧运动,如马拉松长跑;有些运动被称为无氧运动,如四百米赛跑,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 )
A .运动前是否需要吸氧
B .运动过程中是否需要氧气
C .运动后是否需要吸氧
D .产生能量的主要方式不同
解析:有氧运动是指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主要依赖于骨骼肌细胞的有氧呼吸,而无氧运动是因为运动时间短,运动过程中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于骨骼肌细胞的无氧呼吸。
答案:D
7.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滴管中冒出气泡是反应产生CO 2的结果
B .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
C .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释放速率下降
D .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 ,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
解析: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此过程受温度影响,试管中加水是为了创造无氧环境。
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到A TP 中,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一些存留在酒精中。
答案:D
8.(2013·浙江五校联考)某动物组织,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的比为1∶3,则该组织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是 ( )
A .1∶2
B .2∶1
C .3∶1
D .1∶1
解析:因为动物组织进行无氧呼吸既不消耗氧也不产生CO 2,所以该组织消耗的氧气量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是1∶1。
答案:D
9.(2012·上海单科)如图表示细胞内葡萄糖分解的反应式。
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C 6H 12O 6――→酶 2CH 3COCOOH +4[H]+能量
(葡萄糖) (丙酮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