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9.26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
高中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1、课标的要求,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溶解平衡,知道转化的本质。
2、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平衡后,再介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理论,更好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分析,体现了化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教学功能上这一节起着延伸、拓展和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的作用。
3、教学内容: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作为一种平衡体系,遵从平衡移动原理。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尽管很小,但不会等于零,如Ag2S,难溶≠不溶。
以辩证思维为特征,以溶解与沉淀这两个互逆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论证物质溶解的决对性和物质溶解限度大小的相对性,并且在论证物质的“溶”与“不溶”之间更使水溶液中各种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最终得出结论: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沉淀的转化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的过程。
4、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平衡,对平衡及平衡移动的基本知识,探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因而我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并重,以思考与交流为主线,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了解溶度积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然科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二、说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难点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问题转化→思维方式转化→知识迁移→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教学法。
师生双方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以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并重,以思考与交流为主线,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
学法:主要采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引入,通过补充实验,回顾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为后面将“有难溶物生成的.离子反应”转化为“难溶电解质溶解的问题”来研究作铺垫。
1、实验1:展示室温下NaCl的饱和溶液;并大屏幕显示(1)如何证明是饱和溶液?(2)有何特点?(3)预使该溶液中NaCl析出的方法?;学生讨论回答。
2、实验2:取4mlNaCl的饱和溶液,滴加1-2滴浓HCl可观察到大量白色沉淀。
设置疑问,引发思考:沉淀是什么?沉淀产生说明什么?
3、小结:实验和讨论共同证明溶解在溶液中的Na+和Cl-依然存在相互作用,仍然有机会重新结合,甚至形成NaCl“沉淀”析出。
(1)这与溶液中有难溶电解质生成的离子反应有极大的相似性。
(2)证明NaCl溶解过程是可逆的,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确实存在溶解平衡。
4、引入课题:可溶性电解质的溶解存在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学生回答:尽管难溶电解质难溶于水,但在水中也会建立动态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的复习探究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第二环节:思维模式转化,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作用在于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积极思考,有利于其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突破难点。
1、多媒体播放:[思考与交流1]和资料。
采用思考、讨论交流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
1)问题一:对“溶”与“不溶”的理解?
2 问题二:Ag+和Cl-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否能真正进行到底?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1)溶解度可以很小很小,但仍有度。
“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
(2)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不能真正进行到底。
说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能够完全也是相对的。
(3)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能够发生,在于生成物的溶解度小。
尽管AgCl溶解度很小,但并不是绝对不溶。
溶液中三种有关反应的粒子共存。
Ag+(aq) + Cl- (aq) = AgCl(s)
这样可以将生成沉淀的反应转化成固体AgCl溶解的问题,从固体溶解平衡的角度,AgCl在溶液中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少量Ag+和Cl-脱离AgCl表面溶于水中,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正负离子吸引回到AgCl表面析出。
AgCl(s) = Ag+(aq) + Cl- (aq)
沉淀、溶解之间的动态平衡的存在决定了Ag+和Cl-的反应不能完
全进行到底。
设计意图:问题转化,当需要深入了解事物的变化原因时,常需要摆脱习惯的定势思维模式,学会变换观察问题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思考。
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10分钟)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畅谈收获。
用平衡理论研究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形成重点知识网络。
学生分组总结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通过学生讨论:回顾比较与电离平衡的联系与区别,分清几种平衡的研究对象和平衡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表达式:
AgCl(s) = Ag+(aq) + Cl- (aq)
学生练习BaSO4 , Mg(OH)2等溶解平衡表达式。
3、特征:“逆”,“等”,“动”,“定”,“变”。
4、影响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遵循平衡移动原理
a、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b、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5、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Ksp)学生阅读【科学视野】,复习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表达式、意义。
(1)表达式: Ksp =C(Ag+)、C(Cl-)
(2)Ksp 的意义:Ksp的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离子浓度改变可使平衡移动,但Ksp不变。
相同温度时,Ksp越大,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越大。
(3)Ksp的应用
课堂总结: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作为一种平衡体系,遵从平衡
移动原理。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得出来的要比教师讲出来的好的多,完成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达到了探究的效果,并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
(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20分钟)
第四环节: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通过课后1、2、5、题的练习,加深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理论的认识,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第五环节:科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外研讨,迁移创新。
查找资料:沉淀反应在生产,科研,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