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4.59 KB
- 文档页数:10
第17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与学法
经过本学期近代史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知识结构形成欠缺,史料分析、整理、概括的能力还不够。
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设问的角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其整理,鼓励其概括,以期达到全面提升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当今的幸福生活,珍惜当下,学会感恩。
(一)自主学习法
通过课前预习,提前知晓课本知识。
大体了解抗战胜利的相关史实。
(二)小组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并且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观点,积极回答。
效果分析
依据中学生好奇、思维活跃等特点,因此:
(一)首先展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回答出抗日战争胜利的背景。
(二)开展学生活动,新闻播报,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师生互动,让学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内容。
(四)知识梳理,活学活用,回归实践,真正体现新课标理念。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
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问题,基本上属于近代史的范畴。
本课是从抗战胜利前夕召开
的团结胜利的大会——中共“七大”,到日本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国收回
台湾及南海诸岛。
(二)内容分析与学法指导
本课由三个子目组成:第一子目介绍了中共“七大”,第二子目主要讲了抗日战争
胜利的相关史实以及抗战胜利的意义。
教材紧紧围绕抗日战争的前后进行展示,不
仅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们在学习中锻炼学生史料
分析的能力,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的基本史实;识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
因。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
意义。
联系所学知识思考、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
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
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四)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评测练习
1.“1945年4月”、“延安”“《论联合政府》”,通过这几组信息,你能联想到中共
哪次重要的会议()
A.中共一大
B.中共五大
C.瓦窑堡会议
D.中共七大
2.武汉中山公园内的“受降堂”,如实记载了日本侵略军在华中地区向中国人民投降的一幕。
依据所学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幕出现在()
A.1943年
B.1944年
C.1945年
D.1946年
3.下列属于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①国际的支援与帮助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③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④日本内部政权的瓦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唯一取得彻底胜利的是()
A. 鸦片战争
B. 解放战争
C. 抗日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5.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大学生传唱着许多歌曲。
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A. 歌颂祖国
B. 追求理想
C. 抨击时弊
D. 抗日救亡
答案:DCBCD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反思
课讲完了,结果并不重要,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才是最重要的!
(一)我的教学设计:以慷慨激昂的《毕业歌》来导入,以梳理总结来结束,中间以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学习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我对重难点的处理:
本节课的重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首先播放歌曲《毕业歌》,通过慷慨激昂的
歌曲把同学们带到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
面对这样的劫难我们的国家没有下跪
没有屈服,而是高傲的屹立着,顽强的抗争着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下
面我们一同走进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关于本节课我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万众瞩目清凉山,介绍了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以及意义。
第二篇章:动
地军歌唱凯旋,通过图片,视频,以及记忆数字的方式,让同学家感受抗日战
争胜利激动的心情。
通过投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过的参与到课堂中
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篇章:国土收复齐欢庆。
设问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有哪些?什么时间收复回来的呢?在这一失一收中你有什么想法请表达出
来。
通过这三个篇章的展示,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抗日战争
胜利的意义。
我通过四段材料的展示,学生们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破了本
节课的难点。
(三)这堂课设计中的一些新的思考:
1、本节课我还是用了过多的语言来展示,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有些材料的展示过于简单,应该更加充实和具体。
(四)设计是想尽善尽美的,然而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动态生成时时刻刻存在。
我详述一下这节课带来的遗憾。
1、一开始上课,我就有点紧张,尽管我一直在调整,但始终没进入最佳状态。
2、因为前面有些问题一直是“启而不发”,又导致后面时间紧张。
(五)今后的方向:
1、每一堂课都要充分准备,只有“心里有谱”才能“表面不慌”,这次就是因为准备不太充分,只认真试讲了一次,所以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弹性预设”。
2、多看一些优秀课例,尤其要多看一些优秀的讲课视频。
3、多与朋友们切磋。
把每一次讲课的缺点,让她们指出来,包括每个细节,朋友永远是财富。
4、最重要的还是多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心灵没有距离,语言才有共鸣。
一堂课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误,但只要坚持:眼睛向内找问题,眼睛向外找差距,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差距也会越来越小。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教科书提供的史料,了解中共七大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等,培养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课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及举行一些课堂活动的方式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选取学生代表发表见解,表达小组自己的观点。
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培养同学间协作学习、交流学习心得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