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素质评价 附答案 (1)
- 格式:doc
- 大小:619.50 KB
- 文档页数:33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素质评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请在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的答案。
1~4题每句1分,第5题(1)~(3)小题每题2分,第
(4)小题3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采葵持作羹。
(《十五从军征》)
2. 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3.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描绘辕门外的雪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苏东坡借用典故表示希望朝廷对自己委以重任,到边疆
抗敌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岁月有时就像一本回忆录,偶然间将其拾起,掸去①yǔn落的尘埃,铺平泛黄的褶皱,心怀素念,一字一句地念完,感动之余,便会觉得即使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日子里,也能将寻常的风景看到泪流满②襟.,叫人不禁慨叹光阴的易逝,欢愉的短暂。
回眸驻足间,沿着来路留下的深浅印记,一路寻去,有花香鸟语,也会有雨雪风霜。
冷暖如流,多少往昔掺杂着【甲】的点滴,悄悄地浸润在这【乙】的岁月里。
纵然时光不语,【丙】。
当你瞬间的蓦然落笔,岁月便帮你填满了最美的期许。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并为②处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只填字母)
①_________(A. 殒 B. 陨) ②_________(A. jīn B. jìn)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
(只填字母)
【甲】_________(A. 微小 B. 琐碎)
【乙】_________(A. 有声有色 B. 无声无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
①也无需担心能否运筹帷幄
②而你依然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让人想起
③无需刻意的起承转合
A. ②③①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①③②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①。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③之时也。
(节选自《后出师表》)
【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吃一天的粮食。
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
③进趋:这里指赶快进兵。
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躬.耕于南阳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卑鄙
(4)而议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谓为非计议者
7. 下面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兴复汉室,还于.旧都②欲报之于.陛下也
B. ①以奉先帝之.遗意也②辍耕之.垄上
C. ①而.议者谓为非计②水落而.石出者
D. ①以.奉先帝之遗意也②以.告先帝之灵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9. 甲文中作者先后回顾了人生中哪三件大事?其作用是什么? (4分)
10.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文中最能体现“老
臣心”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11. 甲、乙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
(2分)
甲文中的有关句子:
乙文中的有关句子: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甲)【2021·长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5分)
关于“书”的故事
汤炳正
据我个人小时候读书的体会来看,人跟书要发生感情,是不容易的。
我父亲是清朝的秀才,据说是在光绪年间停止科举前的最后一场考取的。
“五四”以后,父亲在村里办了一所村塾,我们弟兄在村塾就读。
我那时几岁,记不清。
村塾学生生活的三部曲,就是听书、吵书、背书。
听书,是老师讲,学生听,听不懂,也要装懂;吵书,就是每天晚饭之前,全堂学生都要高声朗诵,听起来有些像塘里的青蛙在吵闹;背书,是定在每天早晨,先把书放在老师桌上,背向老师,面壁而立,把规定的内容背下来。
背
书的声调是有区别的,背诵古文有古文的调子,背诵诗歌有诗歌的调子,都悠扬悦耳。
至于背诵经书,则只是一般说话的调子。
这个传统怎么来的,不得而知。
每读一部书,都要能从头到尾一口气背下来才算完成任务。
因为要背书,我每晚就在炕上摆个小桌,读到深夜。
为防止瞌睡袭来,我总是把被子卷得高高的,坐在上面,稍困倦,便会滚跌下来。
我一生没有卧床看书的习惯,也许就是这时养成的。
一部《易经》,其中最难记忆的部分也能背得一字不错。
至于《尚书》,那就更难背了。
我三哥浩正曾发牢骚说:“《尚书》不过是古人练习写字的烂本子,字与字之间毫无关系,为什么要求我们背呢?”的确,小时候对书内的含义不理解,这给记诵带来许多倍的困难。
而村塾的学生们就是这样把“四书”“五经”及历代诗文等,灌了一肚子;至于“食古不化”,乃至“伤脾败胃”,则非所计也。
不过,我今天还能朗朗上口的,多半是那时读的几本书,后来读的,总是记不真切。
尽管读书是人们引以为荣的事,但几千年来,“书”是不断遭到劫难的。
这劫难来自各方,也有各种形式,而最凶的是“焚书”。
“火”好像是“书”的死对头。
我说这段话,是因我忆及读村塾时,曾闯下了一件祸事而引发出来的。
记得每年村塾放了“麦假”,即割麦季节的农忙假,村东龙王庙必演戏。
我们最爱看的是《铁公鸡》,因为它是真刀真枪的武戏,中间还有火烧张家祥的惊险场面。
在演此戏之前,演员们要烧香祷神,据说这样才能避免刀枪误伤之灾,这更增加了此戏的神秘感。
有一年看此戏后,我跟三哥、五弟三人就在村塾里仿演起来。
在火烧张家祥之后,竟把带火的纸丢在纸篓里,又去他处玩耍,不久便听见人们在大喊“救火”。
原来村塾里几个放书的大书架及学生的案头书,早已燃烧起来。
等大火被扑灭,就只剩下几本残书而已。
村塾的藏书虽不算多,乃全村书香人家凑集起来的。
也可以说,这是我村的一次“文化小劫”。
火对书确实是残酷,但水对书则似乎还有些情分。
记得在我能够独立阅读之时,兴趣是广泛的;正课的必读书,已不能满足我的需要。
尤其在火烧塾书之后,更是如此。
故回到家里,往往翻箱倒箧,把抽屉底下的残本《三国演义》《山海经图》,乃至什么《绿牧丹》《太上感应篇》等,全看成珍宝。
有一次,我的塾师竟得在一部《百子全书》,书是干干的,有些页却粘到一起,轻轻地揭开,才能阅读。
我询问书的来由,说是有人在海滩上拣来的。
是一条由上海开往津沽的轮船,满载书籍等物,遇风暴,触礁沉没于近海。
此书包扎严实,被海浪冲到岸上,虽已浸透而未受损。
此事对我这个见闻闭塞的乡下学童,竟是一个巨大的启发。
这部《百子全书》是上海扫叶山房出版的,我从此就成了这家出版社的邮购主顾;后来,我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有正书局等,都取得了联系。
每次买
书,我对父亲总是“先斩后奏”;即借了钱,买了书,书寄到,我才抱书到父亲面前,要求还债。
此时,父亲虽有怒意、有难色,但其中也透露出一丝欣慰之情,我是觉察得出的。
这就使我的买书癖一发而不可收。
有这样多的课外读物,当然也就使我大开眼界。
在我们前后的几个塾师中,张玉堂老先生对我的教益最大。
他经常用“开卷有益”这句古话来教导我。
据他的解释,无论什么书,只要你肯读,就会收到效益。
因此,我看什么书,他不指定,也不禁止。
像原来的老师不准我读《三国演义》之类的事,从未发生过。
他讲书,要使学生坐着听,不像过去那样站立在老师桌边听;而且讲的内容,也深入浅出,生动有味。
原来的老师评改诗文,总是把我的习作涂得黑黑的,几乎剩不下几个字,而张老师却只改不多的几句,余则加上圈圈点点,做出应有的肯定。
因为过去的老师多以己意改换学生的本意,而张老师则是就学生的本意而使之臻于完善或加以深化。
这时我的诗文进步较快,当与此有关。
有一件事,我永不忘,即老师曾以《麦浪》为题考诸生,我有“牧童牛背稳,沧海一扁舟”之句,大受老师奖许,并在我父亲面前夸奖。
此事对我后来的有志于学,影响很大。
读书、背书、焚书、买书,我二十岁以前的生活,算是一段艰辛而崎岖的历程。
而正是这段历程,决定了我的一生。
(摘编自《听罢溪声数落梅》,人民文学出版社) 12. 作者回忆的“吵书”情景也出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吵书”这种读书方
法有哪些特点?(4分)
(1)吵书,就是每天晚饭之前,全堂学生都要高声朗诵,听起来有些像塘里的青蛙在吵
闹。
(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
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13. 对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从理解、感悟等角度做批注。
(3分)
村塾的藏书虽不算多,乃全村书香人家凑集起来的。
14. 根据下面的语句展开想象,描写作者买书“先斩后奏”时父亲的心理活动。
(3分) 此时,父亲虽有怒意、有难色,但其中也透露出一丝欣慰之情,我是觉察得出的。
15. 张玉堂先生的哪些做法使作者受到教益?(3分)
16.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回忆了自己二十岁以前关于“书”的故事。
B.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行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C. 文章的语言平和淡然,字里行间散发书香味道。
D. 这篇文章主要抒发了作者对读书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
(乙)【2021·吉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0分)
呵护创新的“好奇心”
向贤彪
好奇心,可以说是对未知事物特别关注的强烈兴趣,对陌生领域刨根问底的极大热情,对熟悉领域潜心钻研的无限执着。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
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特别提及“好奇心”。
没有好奇心,就没有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面对迢迢银河,想象着牛郎织女,演绎出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源自民众的好奇心;创立“日心说”、揭开天体中许多奥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源自科学家的好奇心。
与成年人相比,娃娃们的好
奇心更加丰富多彩。
比如,看到蜻蜓,他们就会联想到飞机,好奇飞行的原理;看到花朵,他们就想到公园,会问如何建造……尽管孩子们很稚嫩,但他们有时所展现出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的确可贵。
从半空中投掷鸡蛋,怎样才能让它完好无损地落地呢?这曾是几个孩子的好奇心。
一位中学老师就此设计了“投蛋竞赛”,要求参赛各队从高处平台上同时投下一个生鸡蛋,落地时不得损坏,取最后落地者为第一名,并强调不准用绳子拴着鸡蛋往下扔,孩子们的办法五花八门,有一个队别出心裁:他们把鸡蛋装在填充着棉花的木盒里,然后绑在一个小降落伞下面。
最终,该队不仅获得第一名,还被评为“最具创意奖”。
事实表明,关注孩子的好奇心,努力搭建探索与展示的平台,能够助其增加对科学的兴趣,有效培育创新精神。
生活中,有些发明创造,正是从孩子们的大胆设想或灵机一动起步,而后再由成年人帮助完成的。
在一些人看来,娃娃们的某些好奇心似乎太过“出奇”,甚至带有某些“破坏性”和“危险性”。
但如果缺乏包容,动辄呵斥一番、下一道禁令,便可能毁掉一个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
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一位朋友的孩子,把家里新买来的一个金表拆坏了,他的朋友就惩罚了孩子。
他听说后,建议这位朋友带着孩子把金表送到修表铺,在钟表师傅修理时,让孩子在一旁跟着学习如何修表。
这样一来,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老师,孩子不仅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还由此获得了新的知识。
涵养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既呵护了珍贵的好奇心,又让好奇心中蕴藏的创造的火花得以迸发,往往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是无限的,蕴含着创造的源泉,寄托着未来的希望。
面对孩子们的好奇心,满腔热忱地予以呵护、积极引导,努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就将脱颖而出,为建设科技强国厚植人才沃土。
17. 文章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8. 下面的名言材料作为论据,适合用于本文哪段文字中?请说明理由。
(4分)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
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
19. 阅读全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主张“呵护创新的‘好奇心’”?(3分)
(三)名著阅读(5分)
20. 阅读《儒林外史》,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儒林”是指封建社会里“士人”这一群体,小说刻画了大批“士人”,请根据“形
象写照”选出相应的人物姓名。
(2分)
A. 周进
B. 王惠
C. 匡超人
D. 庄绍光
(2)小说在刻画“士人”的同时,又将目光投向女性。
请从下列女性中任选一位,结合
.......
小说相关内容
......,简述《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的批判意义。
(3分)
备选人物:沈琼枝鲁小姐(鲁编修之女)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一)综合性学习(10分)
21. 穿越时空、对话先贤,以典籍作舟,畅游华夏文明之河。
2021年初,以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落脚点的《典籍里的中国》
一经推出,深受国人喜爱。
为此某校九年级学生开展了“经典伴我,全民共读”读书会活动,请你完成以下活动内容。
(1)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则标语。
(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6个字)
(2分)
(2)请为本次活动策划两个具体的活动形式。
(4分)
(3)为了更好地举办本次活动,倡导全民阅读,九年级学生会经表决决定使用以下标识
作为本次活动的标识,请用简洁的语言指出它的构图要素及含义。
(4分)
(二)作文(50分)
22. 【2022·吉林】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
生活如诗,岁月如歌。
温馨的家园,欢乐的操场,美丽的田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一定都有你散落的诗行。
教室里你埋头苦学的身影,家庭里你体贴关爱父母的孝行,生活中你帮助他人的故事……都是你书写在时光长河里的美丽诗行。
梳理过往,你会发现自己真棒!
请以《这里,我写下最美诗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跬步千里,滴水汪洋;向上一尺,根深一丈。
那种才长半尺就要结穗的谷子,不管穗形多么好看,谷穗肯定不饱满,甚至是瘪的。
根须扎得越深越久,春日才能猛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字和标点的书写要规范、整洁。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及毕业学校名。
期末综合素质评价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 舂谷持作饭
2. 一蓑烟雨任平生
3.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每空1分,共6分)
5. (1)①B ②A(每空1分,共2分) 提示:陨落(yǔn luò):(星体或其他在高空运行的物
体)从高空掉下。
襟(jīn):衣服胸前或背后的部分。
(2)【甲】B 【乙】B(每空1分,共2分) 提示:微小:极小;琐碎:细心而繁多。
在
此形容过往的小事,可用“琐碎”一词;故选B。
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无声无息:没有声音和气息,形容没有动静或没有什么影响、作为;在此形容岁月流逝的悄无声息,应用“无声无息”一词;故选B。
(3)当你蓦然落笔的瞬间,岁月便帮你填满了最美的期许。
(2分) 提示:本题考查病句
修改。
横线处的语病为:语序不当;可将“蓦然落笔”与“瞬间”调换位置。
(4)A(3分)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对阅
读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推敲。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
②句中“而”表转折;
“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让人想起”承接前文“纵然时光不语”,②句应排在首位;应先“无需……”再“也无需……”,应在②句后排③①;故选A。
二、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15 分)
6. (1)托付。
(2)亲自。
(3)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4)议政的人。
(每空0. 5分,共2
分)
提示: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
(1)句意为:所以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寄:托付;(2)句意为:在南阳亲身耕种。
躬:亲自;(3)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4)句意为:而议政的群臣官员,却认为这并不是上策。
议者:议政的人。
7. D (2分) 提示: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
A. 介词,到/介词,向;B. 助词,的/动词,
去、往;C. 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承接;D. 连词,表目的/连词,表目的;故选D。
8. (1)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2分)(2)所以五月率兵渡过
泸水,深入荒芜之地,两天吃一天的粮食。
(2分)
9. 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临危受命 (2分)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忠于刘备
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后主。
(2分)
提示: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可知,回顾了三顾茅庐之事;从“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可知,回顾了白帝城托孤之事;“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知,回顾了临危受命之事;联系文章内容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后主。
10.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分)
11. 甲文中的有关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分)乙文中的有关句子:今贼适疲于西,
又务于东。
(1分) 提示: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思惟北征,宜先入南”可知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是先巩固后方(南方),再出兵北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甲文是第一次北伐的请示报告,文中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是陈述北伐的有利条件;乙文是另一次请示报告,有利条件是“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以此依据“兵法”
的原则——乘劳,可以“进趋”了。
【乙参考译文】
我自接受任命那天起,就每日睡不安稳,食无滋味。
想到要去北伐,应该先南征。
所以五月率兵渡过泸水,深入荒芜之地,两天吃一天的粮食。
我并非不知爱惜自己,但思虑到王室大业不可偏处在蜀地而自安,所以甘冒着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愿,而议政的群臣官员,却认为这并不是上好的计策。
如今敌人正在西面疲于奔命、又忙着应付东方的战事,按兵法中的原则,要抓住敌人疲劳的机会,这正是前去进攻的时机!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12. “吵书”的特点有:①放声朗读。
②大家在同一个空间里读。
③各读各的,不用齐读,
非常吵闹。
④内容可以不统一。
(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比阅读的能力。
通过(1)句中的“都要高声朗诵”
和(2)句中的“放开喉咙读一阵书”可知,“吵书”具有放声朗读的特点;通过(1)句中,“全堂学生都要”和(2)句中的“大家”可知,“吵书”具有大家在同一个空间里读的特点;通过(1)句中的“听起来有些像塘里的青蛙在吵闹”和(2)句中“真是人声鼎沸”可知,“吵书”具有各读各的,不用齐读,非常吵闹的特点;通过(2)句中的“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可知,“吵书”具有内容可以不统一的特点。
13. 示例:①作者用“凑集”一词,表明了书的来之不易,数量虽不算多,但非常珍贵,
它的意外被焚令人痛惜。
②村里人很重视孩子读书,这里有读书的传统。
③村子里的书香人家不止一户,当地人不富裕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④作者回忆当年焚书一事,有懊悔、内疚、自责、负罪之感。
虽是无心之失,但是造成了村塾里的书的劫难,心中有愧。
(3分) 提示: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
解答时,要在全面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句中重点词语,从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等角度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
①“凑集”是凑在一起;聚集的意思。
句中作者用“凑集”一词,表明了书是集大家
之力凑齐的,是来之不易的,数量虽不算多,但非常珍贵,它的意外被焚令人痛惜;
②父亲开办村塾,村里人捐书,可知村里人很重视孩子读书,这里有读书的传统;③
村里人捐书并不是一户一姓,说明村子里的书香人家不止一户,当地人虽然不富裕但是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乐于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帮助;④集全村之力“凑集”的数量不多的书籍,在“我们”的顽皮举动下被焚毁,回忆起此事,作者流露出懊悔、愧疚、自责的情感。
虽然是儿时顽劣的无心之失,但是造成了村塾里的书的劫难,作者心中有一种负罪感。
14. 示例:真气人!这孩子又自作主张地买了书。
这可怎么办?借来的钱还得我还。
不过,
这孩子还真是喜欢读书,将来一定会有一番成就的!(3分) 提示: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和探究人物的心理活动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句中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的词语进行分析作答。
从句中“父亲虽有怒意、有难色”可以看出父亲知道我买书“先斩后奏”时,是很不高兴的;“但其中也透露出一丝欣慰之情”说明父亲虽然生气,但因为孩子买书,又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上进的,心中又觉得欣慰。
作答时,要注意人物身份,以父亲的口吻来叙述。
示例:这孩子真气人!又是自作主张地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