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内向与外向
- 格式:pdf
- 大小:363.00 KB
- 文档页数:3
内向与外向
——从荣格到汉语语境中的性格类型学说
内向与外向的概念来自于瑞士心理学家,宗教思想家,弗洛伊德的大弟子荣格的性格理论,他区分了两种性格类型,一种是introversion,即内向,内倾,一种是extroversion,即外向,外倾,内向型人格倾向于内部主观世界,而外向型人格则倾向于外部客观世界,换句话说,内向型人格倾向于宗教精神层面,而外向型人格倾向于世俗社会层面。
内向与外向是直译的方式,更接近的翻译应该是“出世”与“入世”,“出世”对应的是内向,“入世”对应的是外向。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荣格那时候所处的时代,即宗教世俗化进程,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转折点上,在之前,外向型人格少于内向型人格,在之后,内向型人格少于外向型个人,只有在那个时代,两者才会比较均衡。
很多人读了荣格的心理类型学说之后都会有一个感觉,大呼我们日常语言中的“内向”与“外向”与荣格的学说根本不是一回事,有些内向性格的人在荣格学说中找到了坚持内向的理由,没错,作为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宗教思想家,荣格当然会为内向型人格留下一个比较大的地盘,只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内向”与“外向”的概念,已经儒家化了,这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单纯的比较孰优孰劣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在误解的过程中,我们才能了解我们的民族性。
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没有信教的习惯,因此,荣格的性格学说当然没有太大的应用性。翻译过来的“内”与“外”,不是主客体的关系,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近代哲学革命,笛卡尔确立了西方思想界的主体性意识,我们没有,我们仍坚持着“天人合一”的理想,拒斥主体的霸道,担心着尼采的权力意志带来的后果。
那么,“内”与“外”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人格叫做“内方外圆”,内心的原则坚如磐石,外部的表现随遇而安,近年来通过管理学的大众化,我们把唐僧和刘备之类的人美化为这种典型。内外的区分从认知的角度看是模糊的,但从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看却是如此清楚。这种含义的“内”、“外”与荣格的“in-”和“ex-”会接近一点,因为荣格主要是研究个体。
不过,对于我们的文化来说,个体的性格需要在集体中才能实现,因此,我们还有另一个词叫“内外有别”,这是从个人修身即“内方外圆”推及家庭、社会的另一准则,也叫“亲疏有别”,越亲的人,我们越称“内”,比如妻子称为“内人”,家乡人称为“自己人”,家庭以外的人或者当局之外的人称“外人”,因此,“内”就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内心而言,而是包括被划为自己心中的圈子的人。“内”与“外”之间仍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我们心中的一把尺来衡量,因此,在五伦之内的关系,心中有没有对方,有没有把对方当做自己人看待就是一个非常要命的问题,我们靠行为的观察,内心的感应就能明了。
我们现在再来观察我们日常语言中的“内向”与“外向”,一般
认为,内向的人不爱说话,外向的人爱说话,真是如此吗?不是的,被称为内向的人,常常在家里侃侃而谈,在公众场合则默默无语,汕头话叫“房内第一,出厅第七,出外免匹”;或者在社交场合上很安静,当别人问到他的专业知识时他却口若悬河。相比较而言,外向的人则不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因此,内向与外向的区分就不是爱不爱说话的问题,大多数人都不爱倾听,而爱说话,说话是倾诉何发泄的一种方式,只是对象不同而已。真正对谁都不说话的人很少,往往是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所致。那内向与外向的区分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就在于“亲疏”之线的大小,内向的人更倾向于画地为牢,将大多数的人划到外部去,仅仅留几个家庭成员、铁哥们或者闺中密友为内部人士,对这些人吐露心声,而外向的人则更倾向于将自己的“亲疏”之线的范围不断地扩展,这样他们就具有更高的人际交往能力,更有社会适应力,因而也就具有更加圆通的外在表现力,因而更接近于我们传统的完美人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