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全国30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全国各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经济发展水平。
为了对全国30个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被广泛应用。
首先,我们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和综合评价。
因子分析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并可以解释这些因子与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
我们选择了GDP总量、人均GDP、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外资吸引等指标作为评价经济发展水平的变量。
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几个综合指标,用于评价各个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接着,我们可以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分类。
聚类分析是将样本划分为几个相似的类别,每个类别内的样本相似度高,而类别间的相似度较低。
我们可以通过聚类分析得到若干个类别,这些类别可以代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将市自治区进行分类,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各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参考。
最后,我们可以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
通过对因子得分和聚类结果的比较,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综合评价。
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各个市自治区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发展机会。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的参考。
在实施全国30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考虑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
指标的选择应当代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权重的确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综合考虑。
另外,我们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及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可以对全国30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这种方法能够降低数据的维度,提取出关键的因子,并对样本进行分类。
通过综合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在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并不能仅仅简单比较一两项指标数据,特别是现在社会经济各行业错综交汇,更应该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方面综合考察,从而描述社会经济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地区经济发展提高政策制定依据。
我对重庆市40个区市县的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各区县市的数据(见附页),并按经济综合实力评价各区市县的地位和发展状况。
在分析过程中,我选取了能足够反映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9 项主要指标(万元) :x1: GDP x2:工业总产值 x3:农业总产值x4:水陆货运总量(万吨) x5:邮电通讯总量 x6:固定资产投资x7:预算内财政收入 x8: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x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一、数据分析:sig值为0,选择a=0.05,由于sig值小于a,则认为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
同时,KMO检验值为0.766,根据KMO度量标准可以得出原有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KMO度量标准:0.9以上表示非常合适;0.8表示合适;0.7表示一般;0.6表示个因子的特征根很高,对解释变量原有的贡献最大,第三个以后的因子特征根3个因子是合适的。
80%甚至90%以上,说明提取的因子已经包含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提取的效果比较理想。
采用主成分法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 ,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可以说明各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即影响程度。
由于初始的因子载荷矩阵系数不是太明显,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中系数向0-1 分化,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下表所示:邮电通讯总量=0.975F1+0F2+0F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902F1+0.336F2+0F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0.828F1+0.311F2+0F3地方财政预算内收=0.815F1+0.451F2+0.119F3GDP=0.707F1+0.608F2+0.273F3固定资产投资=0.660F1+0.651F2+0.165F3水陆货物周转量=0.631F1+0.525F2+0F3工业总产值=0.123F1+0.967F2-0.103F3农业总产值=0F1+0F2+0.993F3由表中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在除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外,在其它变量上都有较大的载荷,主要表现为除工农业外的各经济指标的综合影响,可将其定义为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因子;第二公因子在工业总产值上有很大载荷,体现了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定义为工业发展影响因子;同理,第三公因子在农业总产值上有很大载荷,定义为农业发展影响因子。
经济观察全国各省经济综合实力评价基于因子分析角度摘要:文章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18"中的样本数据,从其中选取了九项经济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市的经济综合实力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各省市经济实力排名,从分析结果中找出各省市发展差异较大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保证各省在新时代下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保证经济能平稳发展,从而稳步提升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关键词:因子分析;经济综合实力;统计分析—、引言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际上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在世界上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
但是在我国整体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需要不断的关注与分析我国各省经济发展,从而发现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各省的经济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政策方针等方面的差异,各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的。
为了各省I 发展不的问题,通过分析的方,了经济综合力价体系,计算出各省的经济实力综合得分以及排名,了解发展不的原,出合理的,从而各省经济同发展。
二、经济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在、,等学的上,从《中国统计年2018》所计的中取了来分析各省经济综合实力,分别是:社、地生、资资、运、运、出、、生、第o三、因子分析(一)运用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spss21.0以上所统计分析o运用KMO和Bartlett检验,结1,KOM的为0.614大于0.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sig为0.000,小于0.05,所以所的以分析。
表1KMO和Bartiett的检验KMO和Bartlett的检验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l^ft00.614Bartlett的近似方390.720df36Sig.0.000表2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成份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旋转平方和载入合计方差的%累积%合计方差的%积%合计方差的%积%1 4.96555.16855.168 4.96555.16855.168 4.70252.24552.2452 2.73830.42285.590 2.73830.42285.590 3.00133.34585.59030.410 4.55790.14840.344 3.82493.97250.304 3.38297.35360.170 1.89399.24670.0350.38899.63580.0300.33099.96590.0030.035100.000(二)总方差解释及载荷阵分析从2,中排的的累计85.59%,所以已上了原妊所的信息。
经济社会学论文基于因子分析的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陕南地区是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其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基于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1. 引言陕南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其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研究陕南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收集陕南地区各城市的相关数据,构建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3. 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特点,本研究构建了包括能源消耗、碳排放、环境质量、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指标体系。
其中,能源消耗指标包括能源消耗总量、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等;碳排放指标包括单位GDP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等;环境质量指标包括空气质量和水质量等;经济增长指标包括GDP增长率和就业率等;创新能力指标包括科研人员和专利数量等。
4. 数据收集与处理本研究收集了陕南地区各城市在上述指标方面的相关数据,并进行了数据处理和归一化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5. 因子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得到了陕南地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对各城市在不同指标方面的表现进行比较和评价。
6. 结果分析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本研究发现陕南地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出较好的态势。
其中,某城市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方面表现突出,但在环境质量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另一城市在环境质量和创新能力方面表现优秀,但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7. 政策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促进陕南地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
首先,应加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管理,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清洁能源的利用。
其次,要注重环境质量的改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空气和水质量。
因子分析法下的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评价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因子分析法来评价。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多变量统计方法,通过将一系列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隐含的因子,从而评价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些相关的指标来进行因子分析。
这些指标应该涵盖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GDP增速、人均收入、失业率、产业结构、投资环境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力、社会福利水平以及资源禀赋情况。
然后,我们需要对选取的指标进行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归一化处理等。
清洗数据是为了去除异常值和缺失值,从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归一化处理是将不同指标的取值范围统一到0-1之间,以便于比较分析。
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来提取主要因子。
通过主成分分析或最大似然估计等方法,将相关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一些隐含因子。
这些隐含因子可以解释原始指标数据中的大部分方差,从而更好地反映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最后,我们可以对提取的主要因子进行解释和评价。
我们可以根据因子载荷矩阵,看看原始指标在每个因子上的权重。
如果一些因子的载荷较高,说明该因子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计算不同地区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从而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因子分析法,我们可以评价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在产业结构、投资环境等因子上得分较高,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健康;如果一个地区在GDP增速、人均收入等因子上得分较低,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因子分析法能够综合考虑多个指标,更全面地评价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总之,通过因子分析法可以评价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选取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处理、提取主要因子,并进行解释和评价,可以得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结果。
因子分析法为评价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和工具。
基于因子分析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
作者:杨又琳
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年第05期
摘要:为客观反映河南省2015年经济发展现状,本文从科研创新、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资源环境三个层面出发,建立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依据搜集的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价,最后针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因子分析;对策建议
在当今绿色发展的理论倡导下,经济结构的转变尤为重要,构建一个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环境破坏少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正确认识一个区域的经济质量状况,对大幅度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避免发展态势的恶劣化,形成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有重要的意义。
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物质资源丰富,但由于环境条件、政策条件、社会发展情况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各地市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不平衡。
客观反映河南省18地市的经济发展质量,对缩短河南省经济发展差距及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具有长远意义。
一、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并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指标的代表性,若要建立合理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需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将量化后的指标合理进行分析,本文尽可能使指标体系在完整全面的基础之上保证其具有客观性和针对性,为考察分析河南省18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本文选取15个指标。
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旨在能够较为清晰的评价出河南省18个地市的经济发展质量,选取的15个指标因素,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科研投入三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
(1)科研创新指标。
科学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科研开发能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指标,因此将之归入经济质量评价体系。
本文选取的反映科研创新的指标有:R&D经费内部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技术市场成交额()、R&D活动人员占比()。
(2)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指标。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要看经济发展水平,本文所选取的反映经济状况的指标由两部分构成。
其中一部分反映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水平,即人均生产总值指数()、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指数()、恩格尔系数()。
另一部分反映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优化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
保持各产业的协调发展,规避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带来的风险,对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反映产业结构的指标有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指数()、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指数()。
(3)资源环境指标。
经济增速和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以全面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质量。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归入指标体系。
经济的持续性表现为资源的利用率和污染的处理率,严重损坏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在绿色经济的目标指导下,为使经济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该两项指标必须严加控制。
本文选取的反映资源环境的指标有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电耗降低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处理率(()。
以上数据来源于2016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二、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
1.因子分析法简述
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简化资料的技术。
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用少数的几个“抽象”的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用少量的“因子”来反映原数据尽可能多的信息。
在河南省经济质量评价体系中,经济质量的好坏不能直接测量,因此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处理来间接反映。
因子分析就是通过测量原始数据来反映内在信息,通过降维后用简便算法来测评因子的一种统计方法。
评价体系中,众多的指标会使分析过程复杂化,因子分析的前提是众多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依据相关关系提取少数几个因子,简便计算从而可以对经济质量问题进行更深入、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2.数据处理
选取的正指标类型统一,逆指标需要对其进行正向处理,即恩格尔系数、登记失业率两个指标。
同时,因各指标的单位及量纲不同,为了避免出现误差,需要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利用初始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计算公式为:Z=(XX )/ ,其中X为原始数据,X 为原始数据的均值,为原始数据的标准差,Z为标准化之后的新数据。
3.数据分析
本文建立的河南省经济质量评价体系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别为科研创新因子()、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因子()、资源环境因子()。
以科研创新因子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检验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
KMO值代表所有变量的偏相关系数平方和与其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的比值,该比值越接近1,越适合做因子分析。
通常情况下,值大于0.6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小于0.6则不太适合。
巴特利特球体检验通过 2检验变量间是否相互独立,若该值比较大,则适合做因子分析。
通过SPSS计算,值为0.72,大于0.6。
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值为49.856,P值为0,综合两项结果可知通过检验。
变量共同度反映所提取的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程度,结合结果可知所有变量的变量共同度均在80%以上。
公因子方差贡献表示该因子对所有的原始变量的总方差的解释能力,它可衡量公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计算可知,科研投入子系统中提取一个公因子,可以描述原数据总
方差的78.503%,选取该公因子计算因子得分。
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知,科研投入因子的得分方程为:
=0.279€?0.291€?0.264€?0.294€?
由SPSS计算可得科研创新因子综合得分。
同理可计算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因子()和资源环境因子()综合得分。
4.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估
(1)科研创新指标()。
各地市因子得分比较来看,排名前五的地市分别是洛阳、郑州、焦作、新乡、济源。
由统计数据可知,该五市的R&D经费内部支出占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0.87%、0.91%、0.89%、0.88%、0.71%,远大于其他地市,在技术投入上明显高于其他地市。
其余地市综合得分小于0,表明其科研创新能力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该地市需大力投入科研资金,促进科研成果向实体经济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指标()。
计算可知,濮阳市得分最高为1.418475,三门峡市得分最低为1.4546,18个地市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
有效平衡资源,提高配置效率,缩小贫富差距,调整产业结构,是提高经济质量的关键。
(3)资源环境指标()。
计算可知,郑州市排名11,远低于大部分地市的得分。
综合分析统计数据,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为100%、96%,均排在前列,但其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单位GDP电耗降低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分别为8.29%、8.47%、15.9%,均远低于大部分地市。
数据表明,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资源较上年浪费比较多。
作为省会城市,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加大城市绿化建设,保证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才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结论
综合评价河南省18个地市经济发展质量,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地区贫富差距较大,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当前,经济增长质量越来越收受到重视,提高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增长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成立科技研发中心,加大对科技研发项目的支持,提供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潜能。
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融入传统产业的发展,以此带动问题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寻求新的发展格局。
同时加强校企合作战略,促进企业与科研中心、高校的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生产力转变。
(2)提高第三产业占比,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当然,在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各地市的历史背景、自然资源盒社会环境的差异,突出发展适合该地市的特色产业,如此经济发展才有稳定性。
(3)发展绿色经济。
推动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绿色化,需要政府加强污染处理监管,对不合标准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污染处理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节约型方向转变,发展循环经济,这样的发展才更长久。
在正确战略的指引下,各城市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积极打造整体优势,创造绿色环境,为提高利用效率提供必要的扶持、帮助,合理利用各地市的区域资源。
参考文献
1.赵英才,张纯洪,刘海英.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2.陈光潮,邓维.经济增长分析范式扩展解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方迎风.经济增长质量的衡量标准:福利还是效率.宏观质量研究,2014(3).
4.金滨.关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对策研究.民营科技,2010(6).
5.任保平,田丰华.我国地方经济增长质量评价及其战略选择.天津社会科学,2016(7).
(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