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范本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3
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范本
一、目的:
为加强对医疗差错、事故的管理和处理,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的所有医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
三、定义:
1. 医疗差错:指医务人员在执行诊疗过程中,由于人为疏忽、技术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患者身体健康遭受无法修复的伤害或事故的事件。
2. 医疗事故:指在医疗过程中,不可预知或无法避免的、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功能的不良事件,包括药物不良反应、手术失败、器械失灵等。
四、登记与报告:
1. 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工作人员应立即登记记录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患者基本信息、事件发生时间、差错、事故的具体情况等。
2. 工作人员在发现医疗差错、事故后,应当及时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并将相关材料提交质控科。
3. 上级主管部门应及时进行初步调查,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做出相应处理决定。
五、处理措施:
1. 对于医疗差错、事故的责任人员,根据情况轻重,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等。
2. 对于医疗差错、事故造成的患者损害,本医疗机构将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包括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赔偿等,确保患者权益。
3. 工作人员对于医疗差错、事故的处理过程中,应当保持严格保密,不得泄露相关信息,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宣传与培训:
本医疗机构将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医疗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培训,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风险意识,提高工作质量和责任意识。
七、监督与评估:
1. 审查部门将定期对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对医疗差错、事故的处理情况进行监督。
2. 患者及其家属可通过投诉渠道对医疗差错、事故进行申诉,医疗机构将积极回应申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八、附则:
1. 本制度经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委员会审定,由院务会议批准后生效。
2. 本制度由医务部门负责解释和修改。
3.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以上仅为医疗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的范本,实际制定时,需根据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规定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