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之家
首页
教学研究
幼儿教育
高等教育
外语考试
建筑/土木
经管营销
自然科学
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
2011届高考语文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复习
2011届高考语文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复习
格式:ppt
大小:220.50 KB
文档页数:30
下载文档原格式
下载原文件
/ 30
下载本文档
合集下载
下载提示
文本预览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精讲
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1.把握诗歌的主旨 任何人写作总是有其目的,都是为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
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作者通过文学作品的 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某一种思想意见,就是作品的主旨,往 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观点。它是作品内容的灵魂,题材的统帅。 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会首先被作品的主旨所震撼与感染, 并从中获得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 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 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 的观点与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 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 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 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 代的烙印,因此,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我们应尽可 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 致、全面的分析。
5.从涵咏诗的意境着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因此,体
味涵咏诗的意境,有助于我们把握诗作的观点与 态度。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 合等来表现。 上面说的是鉴赏古诗词时如何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
度的一些常用方法,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某一首 诗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所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单 一的、孤立的,而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只有这 样才能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诗中作者的观点与 态度。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风尘恶”是词人对“而今”情况的总述,答题时,只要 抓住这一句,仔细阅读其前后语句,并结合全词的思想内 容就能很容易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此题,要 看清题目要求。词作对比了山河的昔盛今衰,表达了作者 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之情,对统治者豪奢误国的悲痛之情, 继而表达收复失地的决心,接着作者想像了胜利归来,重 游黄鹤楼时的心情,它肯定是轻松畅快的。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关键词的含义的能力。解 答时要结合语境,题目是“雪中看梅花”,而且全 词都在说“雪花”和“梅花”,所以“两种”应是 “雪花”和“梅花”。词中说这两种事物同为“一 家制作”,很明显这个“一家”应是“大自然”。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的情感态 度的能力。因为作者提到了两种事物,且词中有 “不是”“不似”的说法,所以“对比”的手法容 易判断出来。在判断情感时,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 向和叙述重点。
鉴赏古代诗歌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甘肃省临洮中学 黄 伟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 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 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 随意穿帘幕。
【注】 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联系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生平经历、 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依人察情。
(3)析意象、品意境。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 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 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 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 联想,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古 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 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相似或相通的感 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 什么感情,表达什么主旨。阅读时要充分调动生活 积累,展开联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美的艺术形象,表现为艺 术美,而通过艺术美的形象,表达作家的人生理想、 健康的思想感情,读了能使人受到教育与启迪,产 生美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而作品表达的思 想感情上的局限,又需要我们鉴别,避免消极的影 响。理解思想感情应多注意以下几点:
(1)情感类别:①忧国伤时。有描写战乱离散的痛 苦的,有表现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反映社会黑暗、 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 的担忧的,有表达对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楚的。 有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的。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菊花——傲岸,圆月—— 思念,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直抒胸臆、融情于景、托物言志、 触景生情。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
优秀的文学作品,或以其形象的典型,或以其 主题的深邃而流传、警世,不仅在当时对人们认 识社会、理解生活、陶冶情操发挥积极影响,而 且对未来思想成果的积淀、文化的发展,也能起 积极作用。
(4)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 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 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诗歌的主旨,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融入主旨、意境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赞成什么、反对 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讥讽什么、赞美什么;在诗人 创造的意境中,诗人是愉悦还是苦恼,是开朗还是抑郁,是 愤激还是平和,是冷眼漠视还是热心关注……所有这些,都 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 古典诗词的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 有引用神话传说的,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就 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物 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 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 感叹。又如辛弃疾的《南乡子》就借用了杜甫 《登高》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的诗句而化出了“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借奔流不息的长江 水喻千古兴亡悠远难追的历史事件,借以抒发 词人心中不尽的愁思和感慨。
(2)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 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我们 常犯的错误是“拔高”分析。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 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 失分寸。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 能随便“套用”某首诗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 防止想当然式的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 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义的现象。要防止这 类错误,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 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 作出特定的分析。
(4)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鉴赏时概 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 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 到,要防止犯以偏赅全的错误。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 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 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 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 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 芳洲。【注】 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 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 种芳草。 (1)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下阕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
4.把握文学作品的情调
文学作品无不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思想 感情是与作者的生活年代、阶级立场、道德操守、 个人经历等分不开的,因而作品的格调就有高雅 与庸俗、奋发与颓废、健康与不健康之分。
5.评价诗歌的内容时应该注意
(1)审视标题,看清注释,推敲诗词意旨。看 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 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 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有不 少诗歌考题的设置和该诗的题目有关,研读 诗题,往往能从中得到提示性的暗示。有些 注释也起着暗示作用,应充分利用。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 或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
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 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对这样的 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 蓄义,由此入手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
2.把握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 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 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 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诗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 的观点态度。如怀古咏史诗,从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来说,大 致上就有两种: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理性的思考,表达诗人 仰慕或惋惜之情。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但 由于两人对项羽的自刎的态度都从自身的处境出发,因此, 对历史的思考、表达出来的情感显然是不一样的。杜牧为项 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表达 了对生活的百折不挠的态度;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是 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 了客观地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二是把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 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对这样的诗我 们就应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出作者在诗中所表 现出来的感情切入点,由此去分析诗作者对生活的观点与态 度。
【答案】 (1)梅花与雪花,大自然。
(2)对比(反衬)。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 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 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①。到而今, 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 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6.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一首诗或词曲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 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 握诗作者的观点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 体去考虑,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 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因为了解了诗的 形式美的内涵就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 【答案】 (1)领起句:“想当年”“到而 今”。修辞方法:借代。
•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 沟壑”,千村寥落。
•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 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 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 到以乐观主义态度想像了“提锐旅”“清河 洛”(即收复了失地)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 心情。
【注】 ①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 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 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 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道 题比较简单,题干要求找领起对比的两个句子,从内容看 是今昔对比。而“想当年”领起对往昔的描述,“到而今” 则领起对现在的描述,从而形成内容上的对比。“万岁山 前珠翠绕”是用“珠翠绕”来形容往昔繁华的景象,从而 借代往昔的美好生活。
②建功报国。有书写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 的豪情的,有表现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 闷的,有表达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的, 有抒发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咏叹的。③思 乡怀人。有羁旅天涯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 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④离愁别绪。有 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鼓励,坦陈心志的告 白。⑤生活杂感。如寄情山水的闲适,弃官归田的 自在,昔盛今衰的慨叹,儿女情长的蜜意等。
文档推荐
最新文档
台灯的人机工程学分析报告
第12讲Unit12复习巩固七升八课本复习(人教版)(教师版)
快递小哥谷聪:做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WBP(S) Aquacoat Plus 水溶性保护胶水说明书
浅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动漫联名营销策略
优衣库漫画IP系列营销策略简析
三国志12——武将能力效用及加成
中药鉴定学模拟试卷2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