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接入技术调研报告-刘梦龙
- 格式:wps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一、实训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接入技术在通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了解无线接入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无线接入技术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无线接入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训目标1. 掌握无线接入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概念;2. 熟悉无线接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3. 能够独立完成无线接入网络的搭建和调试;4. 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训内容1. 无线接入技术概述(1)无线接入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无线接入技术的分类和特点;(3)无线接入技术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2. 无线接入设备操作(1)无线接入设备的分类和性能指标;(2)无线接入设备的安装和调试;(3)无线接入设备的配置和管理。
3. 无线接入网络搭建与调试(1)无线接入网络的拓扑结构和规划;(2)无线接入设备的配置和参数设置;(3)无线接入网络的调试和优化。
4. 无线接入技术应用案例分析(1)无线局域网(WLAN)的应用案例;(2)无线城域网(WMAN)的应用案例;(3)无线个人域网(WPAN)的应用案例。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讲解等方式,深入学习无线接入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备操作。
2. 实践操作:在实训室,按照实训指导书的要求,进行无线接入设备的安装、配置和调试。
3. 团队协作:在实训过程中,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训任务。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无线接入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五、实训成果1. 掌握了无线接入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设备操作;2. 熟悉了无线接入设备的安装、配置和调试;3. 能够独立完成无线接入网络的搭建和调试;4. 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实训总结本次无线接入技术实训,让我们对无线接入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无线接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无线网络技术调研报告目录1概况 (1)1.1技术调研背景 (1)1.2主要研究机构 (1)2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2)2.1无线网络技术主要方法 (2)2.2国内无线网络技术发展现状 (4)2.2.1国内无线网络技术发展现状 (4)2.2.2国内无线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国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4)3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 (5)4结论与建议 (5)1概况1.1技术调研背景本次调研主要着重于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公司的定位起到一个指导作用。
无线网络(wireless network)是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的网络。
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无线局域网主要设备有:无线接入点和无线网卡。
无线接入点有AP、无线路由器、无线连接器等;无线网卡分台式机的PCI接口、USB接口以及笔记本专用的接口等。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呼吁快速便捷的网络的呼声也越来越来强烈,无线网络必定是未来世界的网络主要发展方向。
而3G时代无线应用的日渐丰富,以及无线终端设备的层出不穷,对于无线网络,尤其是基于802.11技术标准的Wi-Fi无线网络,802.11n产品技术应用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应用。
试想一下,在有线网络时代,用户的活动范围受限于网线,无论到哪里必须要拖着长长的缆线,为寻找宽带接口而苦恼。
为此,无线网络应运而生。
和有线网络相比,虽然无线网络的带宽较小;相对目前的有限网络有较多的等待延迟;稳定性较差;无线接入设备的CPU、内存以及显示屏幕等资源有限等缺陷。
但无线网络可适应复杂的搭建环境,搭建简单,经济性价比强,并且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让人们摆脱网线的束缚,更便捷,更加自由的沟通。
1.2主要研究机构2015年无线路由器品牌排行前十位是:TP-LINK、华为、极路由、NETGEAR、D-Link、Tenda腾达、华硕、360、联想、思科。
MiWAV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于无线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线接入技术,MiWAV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具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MiWAV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一种基于毫米波频段,可提供高速率传输的技术。
无论在商业化还是军事领域的应用,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需求。
本研究拟对MiWAV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探讨其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及市场的前景,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分析的依据,为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MiWAV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研究和分析,探究其技术特性和应用市场的前景,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分析的依据。
具体包括:(1)分析MiWAV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技术特性,深入研究其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并探讨当前该技术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前景。
(2)研究MiWAV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如5G、Wi-Fi6)之间的比较和优劣势分析。
(3)探讨MiWAV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在商业化应用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如应用于宽带接入、视频监控、物联网、汽车通信等领域,并分析其技术及市场前景。
(4)对MiWAV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和分析,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预测其在未来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调研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了解MiWAV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技术特点和应用情况,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其技术优势。
(2)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当前市场和消费者对于MiWAV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认知度和需求情况,并综合分析市场反馈和企业经验,预测其未来市场需求和趋势。
(3)运用相关理论和数据分析方法,分析MiWAVE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研究其在不同领域应用中的优劣势和市场地位。
无线通信新技术调研报告引言无线通信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电波将信息传播给无线终端设备的一种通信方式。
从最早的2G到如今的5G,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无线通信技术不断创新,新的技术层出不穷,本报告将对无线通信新技术进行调研和分析。
一、5G技术作为当前最为热门的无线通信技术,5G技术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5G技术以其更高的传输速率、更低的时延和更大的连接性能成为了推动无线通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技术。
5G技术将在物联网、智能制造、车联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二、Wi-Fi 6技术Wi-Fi 6是最新一代Wi-Fi技术标准,具有超高速、高密度连接和低时延的特点。
Wi-Fi 6技术在传输速率上比传统技术提高了一倍,并且在高密度设备连接情况下也能保持稳定的性能。
Wi-Fi 6技术的出现将进一步推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场景的拓展。
三、虚拟化无线网络虚拟化无线网络将网络设备从物理设备中解耦,运行在虚拟机上,通过软件定义网络的方式实现网络的虚拟化和管理。
虚拟化无线网络技术能够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网络运维成本,并且具有灵活、可扩展的特点。
虚拟化无线网络技术在大规模部署和网络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光无线通信技术光无线通信技术是将光通信和无线通信相结合的一种新兴通信技术。
通过采用光纤作为主干网络传输介质,将无线信号转换为光信号进行传输,光无线通信技术能够提供更高的传输容量和更低的传输损耗。
光无线通信技术在高速移动通信和无线接入等场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物联网通信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是将物理世界中的各类感知节点和设备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和通信的技术。
物联网通信技术能够实现设备之间的智能互联和信息共享,为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物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发展。
结论本报告调研了当前的无线通信新技术,包括5G技术、Wi-Fi 6技术、虚拟化无线网络、光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通信技术。
人才培养tHe tALented编辑 陈姝宇4.品格素养需求第一,责任意识:工作认真、爱岗敬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处事理智、果断。
第二,吃苦耐劳,诚实可靠:适应倒班和高效的工作环境。
第三,服务意识:有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第四,学习能力:持续学习,有挑战精神。
第五,人际交往:善于沟通、有亲和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六,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注意力、判断力、反应力与执行能力;情绪控制力良好,能够承受较强的工作压力。
四、结论与建议1.通信技术就业岗位通信技术结合了电子、计算机专业两门学科兼有的特点,以现代声、光、电技术为硬件基础,辅以相应软件和网络来达到信息交流目的。
关于通信网络设备相关岗位,在我国,三网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避免,未来移动通信、无线通信、数据通信、包括光缆传输相关岗位需求会继续增加,如设备生产、终端设备的建立、运营与维护及相关服务岗位。
关于通信技术服务相关岗位,通信网络建设服务、通信网络维护服务、通信网络优化服务提供了当今热门的岗位。
2.高职院校通信专业课程设置建议第一,设置涵盖面宽的基础课程。
通信专业属于物理学科的延伸,又与计算机紧密相连,所以基础课涵盖面要从2010年起,笔者所在市启动了中职校学生专业技能抽考制度。
从专业技能抽考系列专题教研活动的开展,到技能抽考标准开发、题库建立、考试的组织与实施、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面都进行了努力的尝试与探索,构建了一套基本完善的技能抽考体系,特别是在标准研制和题库建设方面进行了有力的实践。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开发了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6个专业大类共19个标准及相应的题库。
自这些标准执行以来,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促进了我市中职校的专业建设与改革。
通过技能抽考的实施,有宽。
例如,通信原理、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
还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大数据平台核心技术、物联网技术、宽带接入网、NFC 技术等。
调研报告格式无线网络调研报告精品调研报告格式:无线网络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家中、办公室还是公共场所,无线网络的覆盖和性能都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体验。
为了深入了解无线网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1、了解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信号强度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
2、评估无线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包括掉线频率、连接速度等方面。
3、分析用户对无线网络的满意度和需求,为优化无线网络服务提供依据。
三、调研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我们采用了以下调研方法:1、实地测试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包括居民小区、商业中心、学校、医院等,使用专业的无线网络测试设备,对信号强度、传输速度等进行实地测量。
2、用户问卷调查设计了一份详细的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发放给不同年龄段、职业和地区的用户,收集他们对无线网络的使用感受和意见。
3、专家访谈邀请了无线网络领域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就无线网络的发展趋势、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进行深入交流。
四、调研结果(一)无线网络覆盖情况1、在城市中心区域,无线网络的覆盖较为完善,大部分公共场所都能提供免费的无线网络服务。
然而,在一些老旧小区和偏远地区,信号覆盖存在明显的盲区。
2、商业中心和学校的无线网络覆盖较好,但在高峰时段,由于用户数量过多,网络速度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信号强度和稳定性1、整体来看,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在室内和室外存在较大差异。
室外信号普遍较强,而室内尤其是建筑物内部较深的区域,信号衰减较为严重。
2、稳定性方面,部分无线网络存在频繁掉线和连接不稳定的问题,特别是在移动过程中,切换网络时容易出现中断。
(三)传输速度1、不同地区和网络运营商的无线网络传输速度差异较大。
一些地区的下载速度可以达到几十兆每秒,而在一些网络覆盖较差的区域,速度甚至不足 1 兆每秒。
2、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速度会明显下降,尤其是在晚上和周末等高峰时段。
wifi技术调研报告WiFi技术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WiFi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WiFi技术简化了网络接入的过程,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和灵活的网络连接方式。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WiFi技术进行深入调研,探讨其原理、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WiFi技术原理WiFi技术是基于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WLAN)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实现无线网络接入。
WiFi技术使用了IEEE 802.11无线通信标准,通过无线路由器(Wireless Router)将有线网络转换为无线信号,并通过WiFi适配器(Wireless Adapter)连接到终端设备上。
三、WiFi技术应用1. 家庭网络:WiFi技术为家庭提供了灵活的网络接入方式,使得家庭成员可以在不同房间、不同设备上轻松连接到网络,实现共享资源和信息交流。
2. 商业场所:WiFi技术在商业场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餐厅、咖啡厅、酒店等场所提供免费的WiFi服务,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体验,也为商家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机会。
3. 公共机构:WiFi技术在公共机构如图书馆、学校、医院等地方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公众可以在这些地方通过WiFi接入互联网,获取所需信息,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4. 移动办公:随着移动办公的兴起,WiFi技术也在移动设备上得到广泛应用。
无线路由器和无线热点可以将有线网络转换为无线信号,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连接到网络,实现移动办公和在线协作。
四、WiFi技术的优势1. 灵活性和便携性:WiFi技术无需连接网络线缆,只需通过无线信号即可接入网络,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便携性。
2. 高速性:WiFi技术支持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户对网络速度的需求。
3. 成本效益:相较于有线网络,WiFi技术的安装和维护成本较低,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场所和组织。
无线接入网架构探讨作者:刘亮陈卓金巴黄学艳刘光毅来源:《移动通信》2017年第03期为满足5G多样化的需求,如何设计灵活、鲁棒且支持4G向5G平滑演进的接入网架构是5G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场景和关键能力指标出发,首先分析了5G无线接入网设计面临的挑战,指出了5G接入网应具备的主要技术特征,然后探讨了面向标准化5G接入网架构相关的几个关键功能应如何设计的问题,并针对CU-DU架构分析了各种切分选项的优/劣势,为移动运营商制定5G网络演进策略提供技术依据。
5G 接入网架构集中式单元分布式单元前传接口1 引言移动通信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人们对更高性能移动通信的追求从未停止。
为了应对未来爆炸性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的设备连接以及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第五代移动通信(5G)系统将应运而生[1]。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是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两大主要驱动力。
移动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移动通信业务模式,将为用户提供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超高清(3D)视频、移动云等更为身临其境的极致业务体验。
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将带来未来移动流量的指数增长,据IMT-2020预测[2],我国在2010年到2020年移动数据量将增长300倍以上,2010年到2030年将增长超4万倍。
其中发达城市及热点地区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速更快,2010年到2020年上海市的增长率可达600倍,北京热点区域的增长率达1000倍。
另一方面,物联网扩展了移动通信的服务范围,从人与人通信延伸到了物与物、人与物的智能互联,使移动通信技术渗透至垂直行业,移动医疗、车联网、智能家居、工业控制等将会推动物联网应用的爆发式增长。
根据预测,到2030年,包括物联网设备在内的全球联网设备总数将达到1000亿量级,其中我国超过200亿。
根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业务特征和使用场景,5G主要技术场景可进一步细分为增强移动宽带(包含连续广域覆盖和热点高容量,eMBB)、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和低功耗大连接(mMTC)。
2024年无线接入器市场调研报告一、引言无线接入器是一种用于无线网络接入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家庭、企业和公共场所等各种场景中。
本报告通过市场调研,对无线接入器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二、市场现状2.1 现有产品概述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类型的无线接入器产品,包括家用无线路由器、企业级无线接入点和公共场所的无线热点等。
这些产品在无线信号覆盖范围、接入设备数量、网络速度和管理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2.2 市场规模分析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无线接入器市场在过去几年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这主要得益于快速增长的移动设备用户数量和无线网络需求的持续增加。
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3 市场竞争格局无线接入器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厂商包括华为、小米、TP-Link等。
这些厂商通过不断创新和降低产品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
同时,市场还存在一些小型厂商和新进入者,它们通过特色功能和定位来吸引一部分消费者。
三、市场驱动因素分析3.1 移动设备用户增长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用户对无线网络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无线接入器市场的发展。
3.2 互联网普及促进需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对无线网络接入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逐渐将有线网络替代为无线网络,这进一步拉动了无线接入器市场的增长。
3.3 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线接入器产品不断更新和升级,包括更快的无线传输速度、更大的覆盖范围和更强大的管理功能等。
这些技术创新推动了市场的需求,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市场挑战分析4.1 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市场上的无线接入器产品同质化问题相当突出,很多产品在功能、性能和外观上差异较小,导致消费者在选择时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购买。
4.2 价格竞争压力大市场上存在大量厂商,价格竞争非常激烈。
这对于新进入者和小型厂商而言增加了市场进入门槛,也对原有厂商的盈利能力带来一定压力。
4.3 安全隐患需加强管理无线接入器作为网络接入的关键设备,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WCDMA系统中的高速数据无线接入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用户对于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越来越高。
WCDMA系统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覆盖范围广、多媒体传输等特点,已经成为国际上广泛采用的通信标准之一。
在WCDMA系统中,高速数据无线接入技术是实现高速数据传输的关键,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WCDMA系统中的高速数据无线接入技术,包括其实现原理、性能表现,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化方法,为提高WCDMA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和质量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三、研究问题1. 高速数据无线接入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式是什么?2. 如何评估和优化高速数据无线接入技术的性能?3. 在实际应用中,高速数据无线接入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有哪些解决方法?四、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 WCDMA系统中高速数据无线接入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式;2. 针对高速数据无线接入技术的性能评估方法,比如吞吐量、传输延迟、能量效率等指标,以及实验设计和测试方法;3. 针对高速数据无线接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如信道容量限制、多用户干扰、传输时延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优化策略。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WCDMA系统中高速数据无线接入技术的实现原理和性能评估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确定研究方向。
2. 在模拟仿真平台下,构建高速数据无线接入技术的信号模型,并设计实验,对比不同调制方式、编码技术等参数对信号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场景下的性能表现差异。
3. 在真实网络环境下,采用现场测量的方法,对WCDMA系统中高速数据无线接入技术进行测试和性能评估,并对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和优化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究。
六、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对WCDMA系统中高速数据无线接入技术的实现原理和性能评估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优化方案和建议。
WCDMA网络无线接入覆盖性能的分析与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WCDMA无线接入技术具有高速数据传输、高话音质量和高网络容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3G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
在现实应用场景中,WCDMA网络无线接入覆盖性能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网络的商业利益,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提高网络性能。
二、研究内容1. WCDMA网络无线接入覆盖性能指标的分析:对WCDMA网络无线接入的覆盖性能进行分析,包括覆盖范围、覆盖强度、质量覆盖等指标的定义和相关性分析。
2. WCDMA网络无线接入覆盖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针对WCDMA网络无线接入的测试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在不同情况下的测试需求和测试方法的差异。
主要包括区域测试、路测测试、室内测试等。
3. WCDMA网络无线接入覆盖性能优化方案的研究:对现有WCDMA 网络无线接入覆盖性能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分析及总结,提出适用于不同场景的优化方案,包括调整天线高度、增加基站密度、优化频率规划等。
三、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WCDMA网络无线接入覆盖性能的研究现状,及其相关原理和方法,并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2. 调研法:利用调研方法,采用实地走访、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WCDMA网络无线接入覆盖性能的实际情况,掌握测试方法和数据采集的实用技巧。
3. 理论分析法:对WCDMA网络无线接入覆盖性能进行理论分析和推算,提出合理的优化方案。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有助于分析WCDMA网络无线接入覆盖性能,提出可行性的优化方案,帮助运营商提高网络覆盖质量、优化网络布局,提高用户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进一步增强运营商的商业竞争力。
五、进度安排2022年6月-7月:文献查阅和理论分析2022年8月-10月:实地调研和数据采集2022年11月-2023年2月:研究数据分析和优化方案研究2023年3月-5月:论文撰写和答辩准备。
网络入侵中未知协议识别单元的设计与测试芦彩林;邹恒;何淑贤【摘要】为了提高复杂环境下的网络安全性,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网络入侵中未知协议识别单元.系统通过网络入侵检测模块对网络入侵进行检测并过滤,使得未知协议识别单元的设计不受网络入侵的干扰.利用流量采集模块对网络节点的网络流量进行采集,为后续阶段提供完整的网络数据包以及充分的数据分析样本,将采集的网络数据包以指针的形式返回,发送至流量调度模块.通过流量调度模块将网络数据包的源IP地址作为调度参数,依据用户自定义调度算法将网络数据包传输至指定识别模块,实现整个网络入侵中未知协议识别单元的负载均衡.利用规则匹配模块将从流量调度模块接收到的信息和协议特征库进行匹配,从而实现未知协议的识别.软件设计过程中,对网络入侵中未知协议识别单元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网络入侵中未知协议识别的程序代码.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In order to improve the network security in a complicated environment,an identification unit for unknown proto-cols in network intrusion was designed and realized. System detects and filters network intrusion through the 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 module to make the unknown protocol identification unit unaffected by the interference of network intrusion. The net-work traffic of the network nodes is collected by traffic acquisition module,which provides complete network data packets and sufficient data analysis samples for later stages,and returns the collected network data packets in the pointer form and sends to the traffic scheduling module. The source IP address of the network data packets is taken as scheduling parameters through traf-fic scheduling module. Thenetwork data packets are transmitted to the assigned identification module according to the user-de-fined scheduling algorithm to realize the load balancing of unknown protocol identification unit in the whole network intrusio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traffic scheduling module is matched with the protocol characteristic library by means of the rule matching module,so as to realize the identification of unknown protocol. In the process of software design,the recognition unit of unknown protocol in network intrusion are analyzed in detail. The program code for unknown protocol recognition in network intrusion is offered. The feasi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e system were verified by simulation experiment.【期刊名称】《现代电子技术》【年(卷),期】2015(038)022【总页数】5页(P25-28,33)【关键词】网络入侵;未知协议;识别单元;网络安全【作者】芦彩林;邹恒;何淑贤【作者单位】晋中学院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山西晋中 030600;陕西省电子信息产品监督检验院,陕西西安 710004;晋中学院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山西晋中030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58-34;TP393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渐推进[1⁃3],网络用户日益增加,网络用户所面对的网络安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各种新的网络危险和抨击方法屡见不鲜[4⁃7]。
无线接入调研报告无线接入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推动了无线接入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无线网络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
无线接入技术以其便捷性和灵活性而受到广泛关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当前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状况、市场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利于相关企业和机构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全国范围内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用户为调研对象。
共有500份问卷被发放出去,并成功回收了4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同时,我们还邀请了5位无线接入技术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以获取更加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领域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无线接入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家庭、企业、公共场所以及移动应用。
约40%的受访者表示在家庭中使用无线接入技术,35%的受访者表示在企业中使用无线接入技术,15%的受访者表示在公共场所使用无线接入技术,而10%的受访者则表示在移动设备上使用无线接入技术。
2.无线接入技术的市场需求调研结果显示,用户对无线接入技术的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更高的网速和更稳定的连接,约60%的受访者表示对此有较高的需求;其次是更广的覆盖范围,约30%的受访者表示对此有较高的需求;最后是更便捷的使用体验,约10%的受访者表示对此有较高需求。
3.无线接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根据专家访谈和市场趋势分析,无线接入技术的未来发展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首先是更高的速度和更低的延迟,以满足用户对于高清视频、在线游戏等高带宽需求的增加;其次是更智能的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技术,以解决用户对于网络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担忧;最后是更灵活的应用场景和更友好的用户体验,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四、调研结论根据以上调研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无线接入技术在家庭、企业、公共场所和移动设备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需求;用户对于无线接入技术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更高的网速、更稳定的连接和更广的覆盖范围;无线接入技术的未来发展将注重提升速度和降低延迟、提升网络管理和安全保障技术、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
基于C3G-A的无线接入及切换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无线通信技术是新一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无线网络数量的增加,人们对无线通信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C3G-A技术是目前无线接入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发展,它可以提高网络容量、兼容多种网络技术、优化网络质量和支持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多项优异特点,成为无线接入网络领域的热门技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C3G-A技术的无线接入和切换技术,重点研究C3G-A技术的无线接入和切换原理、协议和应用,并结合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通过对C3G-A技术的研究,可以对无线网络接入和切换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为网络优化、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用户体验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支持。
三、研究内容1. C3G-A技术的无线接入原理分析2. C3G-A技术的无线接入协议研究3. C3G-A技术的无线切换原理分析4. C3G-A技术的无线切换协议研究5. 基于C3G-A技术的无线接入和切换应用的实际案例分析四、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法:对C3G-A技术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在相关研究领域中收集有关C3G-A技术的资料和研究成果。
2. 实验法:对C3G-A技术的相关设备进行实验和测试,得出实验结果,以验证理论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3. 仿真法:采用仿真软件对C3G-A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分析和模拟,得出理论结论和实际应用的参考结果。
五、预期成果1. 对C3G-A技术的无线接入和切换原理、协议和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2. 系统掌握C3G-A技术的无线接入和切换技术的实验和测试。
3. 通过学术论文的撰写和发布,对无线网络接入和切换技术做出贡献,推动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谈谈无线接入系统
朱云龙
【期刊名称】《电信技术》
【年(卷),期】1996(000)008
【摘要】谈谈无线接入系统朱云龙1什么是无线按入系统1.1接入网概念由于通信技术高速发展,通信网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从非智能型转向智能型,由集中式结构发展成为分布式结构。
从现代网络功能模块来分,通信网可分成接入网、交换网和传输网。
接入网(AN—AccessNet...
【总页数】1页(P8)
【作者】朱云龙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3.2
【相关文献】
1.安徽经信委完成合肥市1800MHz无线接入系统频率竞争性使用许可试点 [J], 陈东
2.电视台WLAN无线接入系统建设 [J], 宋中楠
3.WRC-19为5GHz频段无线接入系统制定新的操作规范 [J], 邱雨
4.亨鑫科技:“新基建”带来新机遇全力打造全球无线接入系统专家 [J], 甄清岚
5.基于联盟链的无线接入系统中凸优化资源分配算法 [J], 董志鹏;孟庆民;郭海燕;田峰;邹玉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5GHz短距离超宽带广义信道的测量与性能分析
刘梦龙;吕文俊;花昀;朱洪波
【期刊名称】《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12)001
【摘要】在收发天线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对3-5GHz超宽带广义信道进行了频域测量,对所测数据进行了后期处理,得出其时域冲激响应,并且在基于多带UWB提案设计的仿真平台上进行了性能分析.实验表明,采用不同的收发天线对系统的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的测试方法可以用于超宽带天线的性能评估与优选.
【总页数】5页(P8-11,15)
【作者】刘梦龙;吕文俊;花昀;朱洪波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3;南京邮电大学,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3;南京邮电大学,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3;南京邮电大学,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82
【相关文献】
1.基于偶位GOLD码的超宽带多径信道性能分析 [J], 李瑞;张朝霞;王华奎
2.超宽带系统信道噪声的广义似然算法 [J], 何彬;赵红宙;柳平;于赛发
3.Hermite脉冲超宽带系统在多径信道的性能分析 [J], 邓双成;王新梅
4.FM-DCSK超宽带系统设计及其多径信道性能分析 [J], 李辉;宋耀良;杨余旺
5.复杂多径信道下超宽带低位宽通信接收机性能分析 [J], 任尚宗;张电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线接入新技术刘梦龙 11205090716 通信2班近年来,无线技术飞速发展。
无线网络应用日益普及,人们希望提供无处不在、高质量的无线通信。
并对高带宽支持、服务质量保证的需求日益增长。
从而有力推动无线接入网的技术变革。
在有线通信不断发展的同时,无线通信技术以其灵活方便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电信网。
接入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邮电通信、信息交换、接口技术等快速发展,从而带来全新的数字无线接人理念,尤其是宽带无线接人技术。
无线接人技术(又称空中接口)是无线通信的关键问题,它即通过无线介质连接用户终端与网络节点,实现用户与网络间的信息传递。
无线信道传输的信号应遵循一定的协议。
这些协议即构成无线接入技术的主要内容。
无线接人技术与有线接人技术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可向用户提供移动接入业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人们对通信业务的个性化需求,使得传输宽带化、业务多样化成为通信业的发展大趋势。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是基于分组交换结构,是一种点对多点工作方式.由一个中心站和许多用户站组成。
在众多解决方案中.宽带无线接入以其组网灵活快速、升级维护方便以及高速率的双向数据传输等特点构成其竞争中的某些优势。
由此可见。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有着必然的市场发展空间。
1 McWiLL技术简介McWiLL(Multi-Carrier Wireless Information Local Loop)多载波无线信息本地环路)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移动宽带无线接入(BW A)系统,也是SCDMA综合无线接入技术的宽带演进版。
McWiLL是大唐基于SCDMA衍生出来的宽带无线技术,由大唐旗下的信威公司拥有知识产权。
McWiLL立足于新型本地专网,为行业客户提供多种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行业专网应用。
McWiLL与Wi-Fi和CDMA 1XDO的兼容效果都很好,基本符合了标准化组织的要求。
1.1 McWiLL系统优势(1) 提供宽窄带一体化的业务从测试的业务类型可以看出,McWiLL可以同时支持语音业务、数据业务、多媒体,是语音数据一体化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2) 系统容量高McWiLL单基站占用5 MHz的载频带宽,最高吞吐量为15 Mbit/s,终端最高吞吐量为3 Mbit/s,最多能支持并发300路语音,是目前可商用的、支持移动性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3) 支持终端的高速移动McWiLL支持固定、便携、全移动模式下的各种应用,方便运营商利用一张网络发展不同类型的用户。
(4) 终端形式丰富McWiLL目前可商用的终端有桌面式CPE、PCMCIA卡、M-IAD、无线伴侣、有/无线话机、PDA等类型。
整体上而言,McWiLL终端具有系列化、便携式、傻瓜型、零安装、即插即用等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第三方应用开发的终端通信模块,支持各种固定或移动宽带接入应用,既可以直接与POTS电话、PC等设备直接连接使用,又可以通过IAD、以太网交换机等设备来扩展可连接的终端数量,便于发展家庭用户、中小企业用户和各种行业用户。
1.2 业务发展策略(1) 语音业务基于McWiLL可以开展语音业务,具有容量大、音质好、覆盖广等特点。
采用McWiLL 特有的语音包压缩技术,可以支持高达300路并发的语音容量。
这就意味着在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发展话吧、商业电话等用户时可以不受系统容量的限制。
(2) 无线宽带接入业务McWiLL可以应用于各种宽带数据接入场景中发展宽带接入用户。
(3) 农村信息化应用农村信息化是继村通工程之后又一个意义重大的浩大工程。
从业务发展过程来看,农村信息化将经历语音业务为主、数据业务为辅,到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并重,最后发展到数据业务为主、语音业务为辅三个阶段。
因此,在解决农村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一种能够既支持高容量、广覆盖、低成本的语音业务,又支持高带宽数据业务的、语音和数据业务一体化的接入手段。
(4) 城市信息化应用城市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部分。
作为运营商,如何在城市信息化中发挥作用,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
McWiLL可以在政务信息化、警务信息化、交通信息化等中作为一个支持“随时随地高速接入”的接入网,解决“最后1 km”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电信丰富的光纤传输资源和内容提供平台,可以为城市信息化提供高质量的接入、传输以及端到端的解决方案。
2 WIFI技术全称Wireless Fidelity,又称802.11b标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传输速度较高,可以达到11Mbps,另外它的有效距离也很长,同时也与已有的各种802.11 DSSS设备兼容。
今夏最流行的笔记本电脑技术——迅驰技术就是基于该标准的。
IEEE([美国]电子和电器工程师协会)802.11b无线网络规范是IEEE 802.11网络规范的变种,最高带宽为11 Mbps,在信号较弱或有干扰的情况下,带宽可调整为5.5Mbps、2Mbps和1Mbps,带宽的自动调整,有效地保障了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主要特性为:速度快,可靠性高,在开放性区域,通讯距离可达305米,在封闭性区域,通讯距离为76米到122米,方便与现有的有线以太网络整合,组网的成本更低。
2.1 WIFI的突出优势(1)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基于蓝牙技术的电波覆盖范围非常小,半径大约只有50英尺左右约合15米,而Wi-Fi的半径则可达300英尺左右约合100米,办公室自不用说,就是在整栋大楼中也可使用。
最近,由Vivato公司推出的一款新型交换机。
据悉,该款产品能够把目前Wi-Fi无线网络300英尺接近100米的通信距离扩大到4英里约6.5公里。
(2) 虽然由Wi-Fi技术传输的无线通信质量不是很好,数据安全性能比蓝牙差一些,传输质量也有待改进,但传输速度非常快,可达11mbps,符合个人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3) 厂商进入该领域的门槛比较低。
厂商只要在机场、车站、咖啡店、图书馆等人员较密集的地方设置“热点”,并通过高速线路将因特网接入上述场所。
这样,由于“热点”所发射出的电波可以达到距接入点半径数十米至100米的地方,用户只要将支持无线LAN的笔记本电脑或PDA拿到该区域内,即可高速接入因特网。
也就是说,厂商不用耗费资金来进行网络布线接入,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2.2 WIFI技术的未来发展这两年内,无线AP的数量呈迅猛的增长,无线网络的方便与高效使其能够得到迅速的普及。
除了在目前的一些公共地方有AP之外,国外已经有先例以无线标准来建设城域网,因此,WiFi的无线地位将会日益牢固。
WiFi是目前无线接入的主流标准,但是,WiFi会走多远呢?在Intel的强力支持下,WiFi已经有了接班人。
它就是全面兼容现有WiFi的WiMAX,对比于WiFi的802.11X标准,WiMAX就是802.16x。
与前者相比,WiMAX具有更远的传输距离、更宽的频段选择以及更高的接入速度等等,预计会在未来几年间成为无线网络的一个主流标准,Intel计划将来采用该标准来建设无线广域网络。
这相比于现时的无线局域网或城域网,是质的变革,而且现有设备仍能得到支持,保护人们的每一分钱投资。
总而言之,家庭和小型办公网络用户对移动连接的需求是无线局域网市场增长的动力,虽然到目前为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然是目前WiFi用户最多的地区,但随着电子商务和移动办公的进一步普及,廉价的WiFi,必将成为那些随时需要进行网络连接用户的必然之选。
最近,业界纷纷传出WIFI已出现生存危机的消息。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很多企业仍然在WIFI这方面投入巨资,但从中赢利的企业几乎没有。
据悉很多企业因WIFI而破产,前不久R Wireless公司也放弃了该项业务。
那么WIFI的盈利情况是否真的出现危机了?不可否认,WIFI技术的商用目前碰到了许多困难。
一方面是受制于WIFI技术自身的限制,比如其漫游性、安全性和如何计费等都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另一方面,由于WIFI 的赢利模式不明确,如果将WIFI作为单一网络来经营,商业用户的不足会使网络建设的投资收益比较低,因此也影响了电信运营商的积极性。
但从WIFI技术定位看,我认为,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WIFI技术的定位主要是作为高速有线接入技术的补充,将来逐渐也会成为蜂窝移动通信的补充。
3 WiMax技术简介全称为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联接入。
WiMAX 的另一个名字是802.16。
WiMAX是一项新兴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数据传输距离最远可达50km。
WiMAX还具有QoS保障、传输速率高、业务丰富多样等优点。
WiMAX的技术起点较高,采用了代表未来通信技术发展方向的OFDM/OFDMA、AAS、MIMO等先进技术,随着技术标准的发展,WiMAX将逐步实现宽带业务的移动化,而3G则将实现移动业务的宽带化,两种网络的融合程度将会越来越高。
WiMAX(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是一项基于IEEE 802.16标准的宽带无线城域网接入技术,为了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以适应各类宽带多媒体应用,而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如OFDM/OFDMA、MIMO、自适应编码调制等)。
WiMAX同时也是一种互联网阵营提出的未来公共无线宽带数据网的技术体制,代表着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宽带和智能特征,例如协议结构和网络结构扁平化、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无缝漫游、支持各种类型的业务并在MAC层和物理层保障其QoS等。
WiMAX是一种基于标准的技术,可以替代现有的有线和DSL连接方式,来提供最后一英里的无线宽带接入。
WiMAX将提供固定、移动、便携形式的无线宽带连接,并最终能够在不需要直接视距基站的情况下提供移动无线宽带连接。
在典型的3到10英里半径单元部署中,获得WiMAX论坛认证的系统有望为固定和便携接入应用提供高达每信道40Mbps的容量,可以为同时支持数百使用T-1连接速度的商业用户或数千使用DSL连接速度的家庭用户的需求,并提供足够的带宽。
移动网络部署将能够在典型的(最高)3公里半径单元部署中提供高达15Mbps的容量。
WiMAX技术预期将于2006年用于笔记本电脑和PDA,从而使城区以及城市之间形成“城域地带(MetroZones)”,为用户提供便携的室外宽带无线接入3.1 WiMax的优势(1) 实现更远的传输距离。
WiMax所能实现的50公里的无线信号传输距离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覆盖面积是3G发射塔的10倍,只要少数基站建设就能实现全城覆盖,这样就使得无线网络应用的范围大大扩展。
(2) 提供更高速的宽带接入。
据悉,WiMax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入速度是70M,这个速度是3G所能提供的宽带速度的3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