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氏起源来历
- 格式:docx
- 大小:22.87 KB
- 文档页数:6
覃氏起源来历
覃氏起源来历
覃氏的由来[据说是历史家考证]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上,覃氏和谭氏的关系最为深远、密切,最能体现百家姓“敬发千枝归一本,宗朝万水实同源”的本质和特点。
本来,就其产生而言,覃谭并非同源。
覃氏源起于五千年前的母系氏族部落,源基在今河南省武陟、沁阳一带。
当时那里名叫覃怀。
居住着覃部落。
夏宇治水时,封覃怀为国,国民随国而姓,便改为覃怀氏。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覃怀氏依次演绎成皇覃氏、嬴姓、墨胎氏、孤竹氏等。
而谭氏肇起于上古时期夏后的姒姓,肇基是谭地,至今山东省章丘、平陵一喧带。
公元目前1133年,周武王封谭地为诸侯国,称为谭国。
拟姓庶民随国而姓,始称为谭氏。
周武王封谭国,是封给伯益后裔的。
伯举是皇覃氏的始祖,因此谭国的国君及王族都是皇覃氏。
他们也随国而姓,由皇覃氏改为谭氏,由此开创了覃姒共谭的历史。
公元前997年,周穆王又将有一支有竹氏覃民从陕西有褒分配到山东谭国去种地。
有竹氏覃民到谭国,又随国而姓,归宗谭氏。
公元前683年,齐桓公并吞谭国。
谭灭亡之后,许多谭氏族人不愿做齐国的顺民,便相逃忙,西行陕西有褒,并在那里落籍奠基。
他们在逃忙途中换姓,又由谭改为覃。
东汉初年,从山东谭国逃到陕西有褒落籍的覃氏,已发展成一个大家族了,并赫然出现了一位名人,即东汉楼中总兵覃儿健。
由于覃谭合宗共姓多年,又由于古时覃谭同音,故覃儿健到底是皇覃氏后裔,还是原姓姒后裔,也难以考证了,人们大多把覃儿健当作覃氏之祖。
东汉中期,覃儿健蒙冤受难,诛连九族,子孙星散,有一部分逃到桂林北部,这是覃氏南迁入桂到最早的一支,之后又有南梁朝东宁州(今广西罗城)刺史覃家军镇抚东宁、覃万传镇抚柳州、覃友义兵征修仁(今广西荔蒲)等,广西覃氏苗裔才逐渐增多。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反元义军首领谭三耀(自称天下兵马大
元帅)执行朱元璋开疆拓土之命,副廖永忠来到广西宾州(今宾阳),改名覃怀满,后留在东兰洲(今东兰)。
谭三耀是反元将领谭景山之子,谭景山是宋朝理宗明院学士谭端之子。
一般人认为他是谭氏之祖。
谭三耀(覃怀满)子孙昌盛,6百多年来,其后裔散居宾阳、邕宁、东兰、巴马、凤山、都安、大化、武鸣、马山、上林、河池、环江、田东、田阳、百色、西林、荔波、文山、马关等地。
至今,谭三耀后裔大多称覃氏,少部分称谭氏。
也有相隔数代之后又由覃改谭或由谭改覃的现象。
总之,覃谭关系源远留长。
从皇覃氏与姒氏共谭共言,已经三千多年;有竹氏归宗谭氏,也近三千年了。
这么长时间的水乳交融,血缘系统已极难里清,故民间有覃谭共祖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此,覃氏在秦汉前的一千多年中,颠沛流漓,历尽坎坷,发生了七次演绎。
覃氏的演绎过程,可以用下面的链式来概括:覃氏——覃怀氏——皇覃氏——墨胎氏——孤竹氏——有竹氏——谭氏——覃氏。
物本乎天地,两仪之化育无穷;人本乎祖宗,一脉之渊源有绪。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水之远,定浚其泉源。
本固者,千秋不改其秀;源浚者,万派不离其宗。
覃姓一族根植何处,源起何地,流向何方?作为覃氏后裔子孙,理应一一弄清。
但绝不能因一叶障目而妄作定论,也不能因只言片语就妄下结论。
本文只能就手中现有资料,对覃氏源流问题作一次初步探讨。
从历代文献和各地覃氏族谱分析,覃氏肇起之后,累遭式微,波折迭起,演绎多次,且先秦之前,覃氏一族又没有出现全国性的知名人物,故在国家典籍中尚无系统详尽的记载,以至后人对覃氏之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此,对覃氏古老之根基,浩荡之仁德,迂徙之足印,发展之轨迹,有必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给世人。
慎终追远,探本溯源,覃氏历史源远流长,几乎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启文明的上古时代。
据说从伏羲氏起,就开始“定姓氏,别婚姻”,由此看来,姓氏的产生,迄今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了。
覃氏的产生与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同步,其渊源之久远,历史之漫长,文化之厚重,
已不言而喻。
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覃”的记载,这便是有力的证据。
那么,覃氏一族究竟根在哪里,源在何方呢?《史记·夏本纪第二》在记载夏禹治水的经历时明确指出:“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岳阳,覃怀至功,至于衡漳。
”“覃怀至功”或可作两种解释,一是夏禹到覃怀之地才做出治水的功绩来;二是夏禹到了覃怀之地得到覃怀部落的鼎力相助,才有了治水的功绩,即疏通河道,使漳水有了稳定的流向,最终排除了水患。
“覃怀”一说,也有两层含义:一是“覃怀”是地理名称。
《蔡沈书法》说,“覃怀,地名,地志河内郡有怀县,今怀州是也。
”王鸣盛《尚书后案》说:“今怀县故城,在河南武陟县西,即覃怀也。
”二是“覃怀”是部落称谓。
《左传·襄公八年》说,古人“以生而赐之以姓,胙土而命之以氏”,即在哪里生息,就以那里的地名为姓氏。
这是中国姓氏最初的起源。
由此可知,当时在覃怀土地上居住着一个覃怀部落,这个部落的庶民自然也就姓“覃怀”或是姓“覃”,只不过当时覃怀氏名人未著,史无记载,我们便无法知道当时有谁曾使用过“覃怀氏”。
但“覃怀氏”的存在确是客观的事实。
这属于自然命氏,也自然早于其他任何一种方式命氏。
可以说,
当人类的第一缕炊烟在罩怀地上升起时,覃怀氏就出现了。
重庆大足县《覃氏家史》说:“始于春秋,根底覃怀。
”广西邕宁县《覃氏源流》中说:“考查皇覃氏姓源于覃怀。
”上林、马山、容县等县《覃氏族谱》认为。
……覃姓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覃怀古国,在今河南武陟、沁阳一带。
”新近考证,覃氏肇基于上古时期的覃怀古国,具体地点在现在的河南温县。
温县在历史上属于覃怀古国,覃怀氏肇基于此,在此发祥,这便是覃怀底绩之所在。
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覃氏一族,根在上古“覃怀”,源于河南温县。
温县才是覃氏一族的肇祖摇篮。
知道了覃氏的根和源,那么他的肇祖是谁呢?纵观各地《覃氏族谱》,均有一种共同的说法,即覃氏肇祖是伯益。
说到伯益,不能不涉及到“皇覃氏”。
《湖南覃氏三续谱·序》云:“吾族自因提纪皇覃氏肇姓。
”广西《容县覃氏族谱·姓辨》云“按上古有皇覃氏,出因提
纪。
”另据《覃氏得姓缘起及历史人物志略》云:“我覃氏白皇覃氏而后,系演天潢家称阀日:…及禹有天下,封其后于覃怀,曰覃怀。
即书经覃怀底绩之地也。
?吾族以覃为姓,盖本于此。
”直到5 000多年后的今天,各地覃姓族人还有不少户在祖先神龛上仍朗然书写着“皇覃氏历代祖先考妣之位”十一个大字。
正如湖南《覃氏三续谱·序上》云:“吾族自因提纪皇覃氏肇姓以来,中遭式微,姓氏不著……而春秋命历序称皇覃氏,其世在而不治,天官地府万物信乎!……无般生死,同地不相侵陵,传世七世,史氏谓系古诸侯之国,子孙因以为民,其说尤足为肇姓之泉源,则吾族之祖皇覃氏。
”
皇覃氏是姓氏发展阶段的产物。
在这一时期,姓氏已不仅仅是自然的民族符号,而是身份和门第的象征了。
因此才有帝王赐姓,贵族安姓,平民攀姓和奴隶被迫改姓的风气。
这便是皇覃氏产生的历史背景。
皇覃氏的产生与伯益有直接关系。
从覃氏肇姓与伯益的身世关系看,伯益就是覃氏的肇祖和传人。
据史料记载,“伯益、人名,舜臣,佐舜驯乌兽,赐姓赢。
”
又说:“尧时有伯益者,佐禹治水。
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赐姓赢。
”从以上记载可知,伯益是少皋的后裔,他继承先祖之职,当上了东夷族部落的首领,并且佐禹治水。
这些都与覃怀氏,皇覃氏的历史十分吻合。
可以肯定的说,伯益是随禹治水的覃怀氏部落的头人。
古代部落首领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所以说,伯益不仅是东夷族部落的首领,也是覃怀氏的头人即覃氏的肇祖。
另据历史传说,伯益是黄帝的外昆孙,同时又是炎帝的昆孙。
如此双重的帝族后裔的特殊身份,他将“皇”字冠于覃氏之首,以表示自己的正宗身份和帝族门第,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合情合理的。
正如《风俗通》所说:“皇氏三皇之后,盖古者冠字。
”伯益不仅是覃氏肇祖,也历是史许多姓氏的肇祖。
因为伯益本姓皇覃氏,舜帝赐他赢姓。
赢姓后来通过分封又演绎上出十多种姓氏来,所以说伯益又是这十多种姓氏的肇祖。
综上所述,覃姓一族根在上古覃怀,源于河南温县,伯益系覃氏肇祖第一人也。
这已是勿需争辨的历史事实。
覃氏一族
经过了罩怀氏一一皇覃氏一一墨胎氏一一孤竹氏一一有竹氏一一谭氏一一覃氏的漫长历史演绎过程,又经多次迁徙,子孙瓜瓞椒衍,华夏过半,士丁亦众,聚居于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区,散居于全国各地和世界部分国家地区。
居湘、鄂、川、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区属土家族;居广西的属壮族,居海南的属黎族,居西藏的属藏族,居四川梁山的属彝族,居云南的属傣族和仡佬族,居其他各省、区的属汉族。
覃姓一族现已发展成中华民族中拥有数百万人口的泱泱大族。
据各地方志和覃氏族谱记载,覃姓一族分支繁茂,子孙旺发,本文只就其中几宗大的分支简述如下:
覃儿健宗支
覃儿健,东汉武陵郡溇中(今湖南张家界市)人。
是目前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位覃氏传人。
祖籍雍秦,望出关中、陇右,其父(覃屏)汉封武威镇夷将军。
于汉平帝三年,领兵助武陵太守征剿“五溪蛮”,事平,即守漤中、充县及零阳等地(今张家界市辖区范围)。
屯田备战并推行汉化运动,改革陋俗,王莽篡权,施行“新政”,增加民众赋税,众皆不满。
土民公推覃儿健为首领。
与王莽新政抗衡。
覃儿健在漤中淋溪河嘹云寨建立“覃寨”,号称“天子园”。
在此厉兵秣马,待兵强马壮,粮草充裕之时带兵起义。
攻烧零阳、作唐(今安乡)、孱陵(今公安)等澧水流域县城。
朝庭征发荆州七郡及汝南、颖川刑徒5000余人据守零阳,又收买充县五里精夫作内应。
经过两年激战,才在宏下(今沅陵县)打败起义军,覃儿健英勇牺牲。
东汉后期统治集团日趋腐化,豪强势力日益扩张,地方官吏任意压榨,反抗东汉王朝的斗争不断兴起。
永和四年,漤中土民在覃儿健的传人覃戎的统率下,再度起义,攻占“天子园”。
烧毁邮亭,断其交通,诛杀汉吏。
朝庭派遣郡兵镇压,起义再度失败。
覃儿健、覃戎牺牲后,土民失去主帅,溃不成军,纷纷逃往深山野谷。
族众子民为逃朝廷官兵搜索,避全族灭顶之灾,大举向南迂徙,进入广西北部九万大山,其后裔子孙分布在桂北近十余个县市,人口达数十万众。
覃万传宗支
覃万传,三国时人,祖籍陕西南郑,曾任蜀汉羊舸太守和马忠部下总兵官。
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兴师南征,分左、右两路大军进兵滇池(今昆明),七擒孟获。
覃万传南征有功,经马忠推荐,授封武陵君,镇抚“五溪”(今湘西北地区)。
覃万传与民打成一片,被土民推举为总酋长。
以后便落籍五溪蛮地。
其后裔一部分留湘西北地区发展,一部分自贵州思南、思州、
镇远、榕江等县南下广西繁衍。
其后裔子孙已近百万之众。
覃元先宗支
覃元先,南北朝南梁东宁州刺史,陕西南郑人。
覃元先善骑射,多力,齐末反者四起,元先募兵卫乡,梁武帝召见,拜东宁州刺史,累著战功,加云麾将军。
候景反,元先与肖云讨伐,擒斩贼将,所向无前。
后武帝死,元先率军回东宁,不久去逝,享年七十。
其覃家军子弟散居广西罗城周围十余县和广东、海南的部分地区,后裔子孙已有数十万之众。
覃汝先宗支
覃汝先(字如夏),夔州人氏。
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
其先祖曾居陕西汉中府,后因五胡乱华,兵祸迭起而避难徙居夔州,覃汝先家道殷实,甲富夔州。
自幼熟读诗书,天聪敏捷过人,身材魁梧,体魄健壮,潜德乡里,不图仕进,然仗义疏财,锄强扶弱,公正无偏,心直见准,深受乡绅父老敬重,成为当地首领。
安史叛乱,唐玄宗西狩至斜谷栈道,覃汝先率驿卒干余迎驾,并护送玄宗入成都。
玄宗感于覃汝先护驾之功,敕封覃汝先为“施州行军总管”兼“左仆射光禄大夫”,并敕往施州镇抚十八峒蛮,子孙世袭其职。
汝先卒于任,享年九十八岁。
覃汝先后裔分为两大支。
一支为覃伯坚,其子孙分播鄂西施州十数县和川东地区。
还有部分后裔迁湖南石门、谷州等地,子孙甚众。
另一支是覃伯圭,其子孙分播湖南石门、张家界、常德、桃源、汉寿、永顺、龙山、沅陵等十数县,人丁旺发。
覃汝先后裔覃友义奉调镇抚广西柳州,子孙亦多。
据初略统计,覃汝先后裔子孙如今已发展成具有百余万人的庞大支系,成为覃氏一族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