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355.00 KB
- 文档页数:11
《观书有感》教材解读一、说教材《观书有感》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本单元是来介绍“读书有方”为主题的课文。
元共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篇课文。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
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也接触过一些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三、、说教学流程本诗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新课标2024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典型例题作者:lydia"新课标2024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提纲+典型例题"强势来袭!汇集重点课文解析、核心知识总结,涵盖《春》《济南的冬天》等重点篇目及四首经典古诗。
多维度题型练习,精确匹配考试要求,附详细解答和答题技巧,助你高效备战!无论是阅读理解、写作技巧,还是古诗文解析,都将带你迅速掌握考试核心。
适合考前冲刺,轻松提升语文成绩!复习提纲一、单元主题:四季美景与人文情感的结合本单元通过描写四季的景物,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自然的美妙。
文章多采用抒情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二、课文重点分析第1课《春》——朱自清主题:赞美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美丽,展示了春天带给人的希望与活力。
写作特点:结构:文章按春天的不同景物分段描写,包括草木、花朵、动物、雨、风筝等,描绘出春天的活力四射。
修辞手法:大量使用比喻(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和拟人(如“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增强画面的生动性。
语言风格:文字清新活泼,富有诗意,节奏欢快,充满童趣和希望感。
复习重点:了解文章如何从多个角度描绘春天。
掌握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抒发的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第2课《济南的冬天》——老舍主题:展现济南冬天的温暖、宁静与独特美景。
写作特点:结构:作者由整体到细节描写济南冬天的特点,从无风的天气到阳光明媚的小山,再到温暖的雪景。
修辞手法:运用了拟人手法(如“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让冬天的景物更显得亲切动人。
语言风格:语言平易自然,生动亲切,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抒情色彩。
复习重点:理解文章中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特殊情感。
分析拟人手法在描写自然景物中的作用。
掌握文章的整体布局,如何从不同角度展示济南冬天的特点。
第3课《雨的四季》——刘湛秋主题:通过描写四季中的雨,表现雨的多样性格和它对自然界的影响。
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材解读《课标》对进入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了新的目标。
比如在阅读方面,第二学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能借助字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在第三学段则上升为: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同时在阅读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等等,具体的学段要求,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大家只要参看课标即可明白。
理解这些目标,既要着眼于前两个学段的学生达到的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不能人为提高要求,要把它们看成一个需要经过两年努力才能实现的学习任务。
教学本册教材,我们仍然需要瞻前顾后,[莲山课~件]既要以发展的眼光从整体上把握对比同类、异类文体的写作特点和修辞特点,用文本去说话,而不应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字描写的细节,品词析句、积累精华、灵活运用,做好中高年级的训练衔接。
基于课标的要求,假期我细细地研读了本册教材,研读本册教材,最深的感受就是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呈现方式,力图实现教科书功能的转变,多角度引导语文学习,让学生和老师都动起来,在用教科书的编写方式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课堂。
本册教科书中的很多设计,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参与者、评价者。
整个学习过程,从单元组的整合,从课内外的结合,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从习作的设计,都能够让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
一、教材特点首先是选文上:既突出多元视角,又不失文化品位翻开本册教材,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呈现在大家面前。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解读(提纲)一、《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性质《课程指南》是政府对上海市21世纪初的学前教育课程的整体规划,体现了政府的意志,体现了政府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纲要》的基本文件.《课程指南》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学前教育课程的“质量标准”,同时,为课程理念的落实提供了明确的实施途径。
因此,《课程指南》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行动纲领,是幼儿园和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的依据。
二、《课程指南》的框架结构《课程指南》内容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的结构、课程目标和内容等,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以及几个附件等内容。
三、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对课程的几个基本认识1、确立大课程观—-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是课程。
2、课程改革既要改革课程理念,又要改革教育技术.3、课程改革要引导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改革的主体.(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以幼儿发展为本”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发展性现代学习的目的: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
“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副标题.现代学习方式的宗旨:宏扬人的主体性.“为本"主要体现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依据: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课程应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要遵循幼儿发展的逻辑,尊重孩子发展的规律、程序、个性特点等.二期课改的落脚点: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
对教师的挑战: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
2、注重早期幼儿潜能的开发——注重个别性。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证明人的潜能的多面性和开发的可能性.脑科学的发展证明学前期儿童存在许多关键期、最佳期,此时进行智能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是承认差异、发现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让学生获得有差异的发展。
3、以素质的启蒙为核心——注重奠基性.正确理解“启蒙"二字.幼儿园目标指向的全面性,要关注对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加以培养,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要素:兴趣、情感、正确的态度、获取知识的能力等内容.(三)《课程指南》中五条课程理念的内涵:1、确立以幼儿和谐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目标目标是灵魂,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
两个关键词(一)双线组元
人文主题+ 语文要素
(二)三位一体
二
五个显著特点(一)加强单元整合,落实课程目标
(二)加强方法指导,促进素养提升
“交流平台”集中体现方法指导:
练习活动渗透方法学习:
(三)加强语言实践,强调积累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
(四)安排特殊单元,实现特殊功能阅读策略单元:预测
什么是预测策略:读者在阅读中根据有关信息对文本的情节发展、故事结局、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自主的假设,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文本信息来验证自己已有的假设,如此反复假设、验证,不断推进阅读。
预测策略有什么好处:
(1)激活原有知识,产生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2)引导阅读时关注文章的重要内容和细节。
(3)促进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阅读速度。
(4)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5)丰富学生的认知图式。
使学生爱上阅读,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五)重视交际表达,听说读写并重习作:。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的解读一、关于“纲要”教材教学的目的历史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历史知识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教育具有资政、资治的特殊作用。
“夏鉴”、“殷鉴”为代表的历史鉴戒思想。
唐太宗在谈到史籍的作用时说:“不出岩廊,神交千祀之外;穆然旒纩,临睨九皇之表。
是知右史序言,由斯不昧;左官铨事,历兹未远。
发挥文字之本,通达书契之源: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清代的龚自珍:“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近人梁启超:“史学者,学问之最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也。
”又称:“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早在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其史学名著《史学要论》一书中,即以专章阐述“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
他认为:“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为牺牲的地方,……不觉对之感历兴起,自然而然的发生一种敬仰心”,从而激发人们“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
[]毛泽东:“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江泽民:“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教材访谈提纲范文模板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教材的编写者,让我们来听听他对于教材编写的看法和经验。
1. 请简要介绍一下你自己,以及你参与编写过哪些教材?2. 在进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3. 在确定教材内容和结构时,你通常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4. 对于教材编写中遇到的困难,你是如何处理的?5. 你觉得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6. 在教材编写方面,你有什么特别的经验和建议可以分享给其他教育工作者?7. 你认为教材的更新和改进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8. 最后,你能给我们分享一个编写教材的小故事或者经历吗?非常感谢你能抽出时间来和我们分享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见解,相信对于教材编写工作会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
教材编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经验,很高兴能够和大家分享一些见解。
首先,我自我介绍一下,我是XX学校的教师,也是教材编写者。
我参与过小学英语和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也参与过一些教育辅助读物的编写。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特点。
因此,我首先会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科特点,以及教学需求。
这有助于确定教材的内容和难度设置,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确定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时,我会采取多种方法。
我通常会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设计教材的框架和主要内容。
在编写具体内容时,我会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材的质量和实用性。
在教材编写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
我会通过和同事们的讨论交流,寻求专家意见,以及深入调研和阅读,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此外,我也会不断调整和修改教材内容,确保教材的质量和有效性。
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是密切相关的。
我认为,教材编写者需要深入实际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需求,才能更好地编写出贴近实际的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人人皆可为国王教案人人皆可为国王教案教材解读:本篇议论文难度适宜,层次清楚,又有一定的深度,是议论文复习良好的范本。
本篇一共六段,第一段即提出了论点。
各段内容分别为:第一段:提出论点: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国王”一词为比喻,——联系“椅子”一文——暂且不说,留待各段概括好之后)第二段:大有大的好处,但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也有他的局限。
第三段: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立成为国王。
第四段: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
第五段: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
第六段:概括国王的三个精神享受,重申人人皆可为国王的结论——人人在精神都能得到满足。
本文思路结构:总分。
划分层次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人人在精神都能得到满足。
)第二部分:论证过程。
(对照)分为两层,分别为:(1)大有大的好处,但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也有他的局限。
(2)分析“国王”的三个精神享受。
第二层又是层进关系:①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获得成就。
②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有身心的自由,在另一个领域获得成功。
③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拥有崇拜者。
第三部分:总结概括国王的三个精神享受,结论:人人在精神都能得到满足。
教学设计:一、初读文章,把握内容(一)先发下文本,学生阅读,概括段意。
第一段:提出论点: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国王”一词为比喻,——联系“椅子”一文——暂且不说,留待各段概括好之后)第二段:大有大的好处,但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也有他的局限。
第三段: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立成为国王。
第四段: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
第五段: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
第六段:概括国王的三个精神享受,重申人人皆可为国王的结论——人人在精神都能得到满足。
再次总结论点:人人在精神都能得到满足。
(人人都能获得精神享受)(二)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结构,划分层次1、全文思路结构:总分2、划分层次第一部分:提出论点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模块授课提纲
第一讲: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及案例解读
一、新课标在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10个核心理念的变化
(3)明确提出“四基”
(4)课程内容结构上的变化
二、数学基础教育的“双基”如何发展为“四基”
三、“数学思想”的教学举例
四、小学数学若干节课举例(听评课)
第二讲:小学数学教材使用研究-专家讲座
一、如何读懂教材——通读教材、研究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
(2)读懂读懂问题情境中体现的知识点
(3)读懂问题情境的展开过程
(4)读懂教材的提示语、旁注、留白
(5)读懂习题的内容与层次
二、如何读懂教材——深度研读、读透教材
(1)深究核心知识,理解数学本质,把握教材内隐含的学习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2)用整体联系的观点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3)结合课程标准读教材,把握适当的教学目标
(4)结合研究学生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
三、如何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1)依据教材,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充分挖掘,用好教材的教学资源
(3)合理重组,优化教材的教学资源
(4)适度开发,创编合适的学习材料
四、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1.完全照搬教材,把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
2.随意调整教材甚至完全抛开教材,学习资料功能发挥不充分或丢失
3.学习材料追求形式创新,忽视对教材内容知识本质的注重
4.过于追求多样性,堆砌学习材料
思考:1.教材观或教材使用意识问题
2.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水平需要提升
3.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研究不够。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及施建议研读教材一、教材结构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
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专题。
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
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
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
“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
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
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
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
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
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同学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协助同学弄清这一问题。
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
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小朋友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溢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神往。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感受“灯光”的含义(一)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
当写到“灯光”二字,你会想到哪些?(二)生1:我会想到光明、温暖生2:幸福、安宁。
生3:家的温馨,因为我一回家看到家里亮着灯,我知道感到特别温馨。
(三)师:这些“灯光”都跟幸福、美好、安宁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整体把握、提纲契领(一)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中教师插话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通读全文,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由学生回答中的不同处引出本文的叙述顺序——倒叙。
(三)读文后交流:读完课文,你有哪些发现?或者有哪些疑惑?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
(倒叙、前后照应)生1:为什么以“灯光”为课题,它在写“灯光”的什么?师(在“灯光”后打上一个“?”):你能围绕课题为几个为什么,这就是高年级学生所学到的“文题”阅读法。
再读课文,相信读完后,这个问号一定可以擦去。
生2:发现本文中有好几处写到“好多啊!”生3:我也发现了这一点。
师:看来这个“多好啊!”值得我们好好研读。
它在文中反复出现,它就像是乐曲中的主旋律一样,它也是文章的什么?生:文眼。
老师以前说过的。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一)抓住了“文眼”阅读,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
教材解读讲稿1.12.23.3六年级语文一二单元教材解读,教学难点学会制定单元学习计划和学会自读课文的步骤,一二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与教参上大体相同这里就不再陈述,领悟细节描写展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法。
教材解读讲稿2017-08-23 02:06:13 | #1楼六年级语文一、二单元教材解读一、总体感悟。
阅读教材,我发现六年级语文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了质的飞越,将学生的学由横向的学习阅读方法向纵向的学会自主学习推进。
本册四个“金钥匙”均在以往学习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作了综合和概括,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因此,本册教材的教学就不是单纯的习得阅读方法,而是在巩固以往所学能力基础上的总结总结与提高。
二、地位与作用。
“制定单元学习计划”和“自读课文的步骤和方法”是本册教材最重要的并贯穿了全册教材的两个能力训练要点,而恰好又同时出现在一、二单元,这也就决定了一、二单元的学习是全册教材教材的重中之重,是全面达成整册教材目标的关键。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各篇文章的能力训练点。
教学难点:学会“制定单元学习计划”和学会“自读课文的步骤和方法”四、单元整体解读。
第一单元(高尚主题单元)由三篇主体课文和二篇拓展阅读组成,内容有包含了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伟人高官的,普通老百姓的,内容涵盖广泛。
第一课《一夜的工作》由于周总理伟大的人格及其重要的政治地位,理当排在第一,而《杨震暮夜却金》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清官的故事,理应放在一块儿学习。
《穷人》一课,以渔夫和桑娜极其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威名,自然名列第二。
《白桦林的低语》则从普通人的角度去阐释高尚,所以位居第三。
而《尊敬普通人》则是由前面的人物推广来,理应放在最后。
第二主题单元(美与丑)也是由三篇主体课文和二篇拓展阅读组成,美主要包含外表美和心灵美两个层面,以往教材的第一课是《唯一的听众》,现在改成了《丑石》,我想教材这一变动有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单元主题是“美与丑”,而《唯一的听众》只有美而没有丑;二是出于对学生理解层面上的原因,外表美是直观美、形象美,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心灵美是内在的美,要通过多方面的体会才能感悟的到的,所以改成了《丑石》。
《海伦凯勒》教材解读一
这篇文章能够说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教材和经典案例,我们如何去对待那些有些残疾或智障的学生。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是否要去研究这些,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一些教学方法呢?
对学生而言,如此的一篇文章给小孩能带来什么呢?可不能是枯燥的文字应该是一个具有灵性的生命的杰出瞬时,让小孩记住凯勒的坚强和不屈,处在逆境也能有成就,我们这些躯体健康的小孩就不能有成就吗?
在如此的课文中,我们应该注重对比教学,用我们优越的条件和凯勒的困难条件对比
我们学习的良好条件与凯勒的条件对比,只有通过对比,学生的情感上才能有震动!我想如此的一篇文章,学完之后一定要让学生在灵魂深处产生一种震动,而不能仅仅是我们了解了凯勒的历史或了解了凯勒这么一个人,我想编者也是这么一个意图,让学生从凯勒身上学到她的坚强和不屈,不是从表面上而是从心灵上去感悟和明白得!
关于如此的课文,我个人觉得只有深度地挖掘课文内在的潜质,才有可能上好这一篇课文。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凯勒的坚强和不屈不是一样的讲解就能作到的,花长时刻的读课文也只是冰山一角的方法,并不能深入地感悟文本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我想抓住课外阅读来进行展开学习,不仅学习课文也学习凯勒的其他方面,使之成为一次综合学习课程,让学生多去了解凯勒,从中去发觉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我的教学提纲是:
一、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二、读课文、谈感受
三、写感受,你给凯勒的一封信。
教材解读提纲:1、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对教材的钻研,2、案例:通过对《两位数乘十位数》教材的认识理解怎样来读教材。
通过对《四边形的认识》怎样来分析教材,根据对教学内容承载的前后知识来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小数的认识》《方程》等来深入地驾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3、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生一天为孩子一生——如何专业地读懂教材万州区电报路小学严勇各位老师,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还是从上上周起就开始紧张了,这么专业的问题我真的无法驾驭,好在今天是抱着向大家学习的态度,我们来共同切磋交流,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关键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学生才能当堂消化,理解,课后才会少些遗漏少些负担,从我们听了很多老师的课来看,一堂课的成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对教材的把握理解是否到位,是否读懂教材要承载的那些东西?一、对话意识1、与《数学课程标准》对话——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及内容标准必然对教师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
特别要全面深入的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的“课程实施建议”,这两部分中的每一句话都隐含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我们来了解新课标的一些新东西,对四个学习领域名称的修改:原课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修改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主要的关键词:——现称为“核心概念”(6个)原课标: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10个)修改后: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修改前:双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修改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经验2、与教材对话教材是什么?张玉仁说:“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
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
”因此正确理解教材、用好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数学教学本质偏离与否。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认为现代数学教学要立足教材,深刻领会教材意图,挖掘教材内涵,从而使课堂教学回归数学教学的本质。
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编者意图理解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首先要读教材分析,弄清这个内容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
有什么良策帮助我们理解编者意图,更好的吃透教材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出现这样的情境图?教材为什么这样安排?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备课时主要思考为什么学?(价值)学什么?(本质)怎么学?(人本)例如,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搭配》,(插入电子课本图)教材就是几件摆放整齐的物品,我们就要思考:难道教材就是这些吗,它背后是什么,是不是学生会这6种搭配就行了,而吴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精彩纷呈,有意凌乱地出示有效信息——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让学生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教材是整齐摆放),然后通过一个问题情境引出新课:每天起床都要做什么,小兰也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黑板上凌乱地贴出了5个图片,一件上衣一件下装有多少种穿法?学生自己独立搭配后,教师组织讨论,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是非常乱的,说着说着就断了就不知道下面怎样摆放了,老师问:弄着弄着就。
这样是问到学生心理去了,学生:糊涂了,乱了,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一点一点看到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怎样建立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如何将实物变成图形再转化成符号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知有三个连续的阶段,即动作认知—图形认知——符号认知。
思维发展有三个阶段,即经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这样去数学化,这样去建立数学模型。
对于教材,你能多挖掘一步你的课就能再往前一步,搭配这节课吴老师没有仅仅满足于学生会6种搭配就够了,而是将符号,将分类都带进来了。
(观看视频前1分钟+10到25分钟的视频)搜:吴正宪+搭配(第一个视频)读教材时,可以把各种版本的甚至国外的都看看,拿来借鉴,这样会拓宽你的视野,你在设计教学时就会眼界更开阔一些,思路清晰一些,比如估算国内一般问:200元买下面的东西够吗?国外的教材是:有下面几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时候估算什么时候精算?①收银员将费用录入计算机②付账③。
经过这样的思考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另一方面就是精心选编练习。
如果你认为教材中配备的练习不合适就要自己选编练习,一定要克服在布置作业上的随意性,因为那样等于在浪费学生的时间,一个优秀的老师就应该具有根据教材灵活编写练习题的能力。
3、与同伴对话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教师经常会遇到凭个人的知识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这一点在我们学校体现相当充分,经常会看到老师们为了某一个内容的处理在讨论在争论,我们作为学校教学管理人员非常欣慰,感谢你们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的成长把好学放在第一位!4、与名师网友对话5、与学生对话这是我们目前还要努力的一件事,我们心中学生观还少了些,特别是对学生的知识起点的考虑少了些,学生已经掌握的是哪些,还没掌握的是哪些,掌握的程度如何,我们千万不能当学生是0知识起点。
对教材理解不深入,对学生关注较少,我们更多的关注了这节课学生要会做哪些题,作业尽量少出错,考试考高分这些趋于功利的东西,这些将学生更多的作为机器作为工具的做法使我们的数学课就是缺乏发展性,延展性。
“人课合一”是课堂的最高境界。
树立这样的观念:对数学教学内容的价值判断支配数学教师的全部教育过程!要把学生由操作工变成思想者!对教材本身的认识,对某个知识本质的认识是我们老师最应该补课的,因为我们大多是师范生,不比数学系数学专业的大学生。
行动研究案例一:《四边形的认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电子课本)见小学数学教师2011.7、8合期在意的是“数学思考”——“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解读及思考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
三位教师都执教了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四边形的认识”一节内容。
综观三节课,基本流程相同:找四边形——初步小结特征——分四边形——讨论分法——总结特征——巩固练习。
课中分类的环节都做得比较充分,现将分类环节的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教例一当学生把6个四边形从十多个图形中找出来后,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这些四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哪些四边形的特点是相同的?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学生自主分类。
教师巡视,有选择地请学生在黑板展示分法。
一位学生分成两类:教师请这位学生说说想法。
生:直角的一组,没有直角的一组。
师:这位同学是从哪个角度来观察图形的?生:从角的特征。
师:从角的特征,还可以怎样来分?……教师注意了引导学生关注分类时观察的角度,但对分得的结果却没有加以利用。
笔者以为,仅仅分好类是不够的。
“分”只是基础,引导学生以“角”或“边”的视角进一步认识某些四边形的特殊性,才是分类所需要达成的目标。
教例二当学生从8个图形中找出四边形后,教师又重新出示了6个四边形。
师:你能介绍一下这6个四边形的特点吗?老师先来说一个,比如4号四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
生:3号的四条边、四个角都是一样。
生:2号图形的两条边是一样的,四个角是一样。
生:6号图形的四条边都不一样。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现在请你们把这6个图形分分类吧。
学生自主分类后,反馈交流。
生1:A:1、2一类B:3、4一类C:5、6一类师:这位同学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生2:1、2、3号有直角一类,4、5、6号没有直角一类。
师:还有其他分法吗?生3:1、2、5、6一类,3、4一类。
师:他又是以什么标准来分的?生:四条边不一样长,四条边一样长。
……这位教师注意了分类的标准,但在分类前对每个图形特殊性的观察与判定,给后面分类带来了框框。
因为有了对每个图形特殊性的分析,在学生的认知意识中,自然认为每个图形都可以归为一类。
所以,从分的一开始就有许多类产生。
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节内容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先确认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接着认识一些比较特殊的四边形。
教例三教师请学生在钉板上用橡皮筋围一个四边形。
学生活动后,展示交流。
学生呈现的基本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自己提供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师:你们围的四边形都—样吗?请你们把这些四边形分类吧。
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首先想好分类的标准,需要时可以用尺量,同桌可以合作。
……这位教师出现的问题,则是由于学习材料的不足所造成的,请学生用钉板围四边形,优点是学习材料的产生具有生成性,缺点在于:—、由于钉板的特殊性,学生围的大部分图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学习材料不够丰富;二,由于每个学生只围了一个图形,从心理上更为关注自己所围图形的特征,而缺少对其他图形的观察,从而造成对其他四边形的感知严重不足。
此时,要求学生分类则有关注点分散的弊端了。
当然,从总体上分析,三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似乎都在力求找到分的结果,而对分后结果的应用价值认识不足,课后与三位教师进行了交流,了解到他们的想法:把“分的方法”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方法。
于是。
“分正确”便成为三节课共同的目标了。
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对教材例2“把图形分分类”的误渎。
“四边形的认识”到底是怎样的一节内容?“四边形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中“图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年级“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学习中,初步认识了特殊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
对比北师大版、苏教版、西南师大版和浙教版等多种国内新课程实验教材发现.只有人教版教材单独安排“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
经过研读人教版教材中与四边形有关知识的编排后发现,这与教材自身编排的序列有关。
在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前,单独编排“四边形的认识”一课,可以看作是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前的准备课,体现了人教版教材“步子小、有梯度”的编排特点:又因为在人教版教材四边形内容的编排中。
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周长、面积之前,没有相应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时间,因此,在此安排这节内容,也有弥补教材“四边形内容序列”编排缺陷的作用。
基于此,笔者以为,”四边形的认识”一课的目标定位不应仅仅是四边形基本特征的学习,也不是简单的“把图形分分类”,它还应该承载着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内涵。
1.初步体验认识图形的方法和策略从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图形的认识”除了一年级初步接触一些之外,系统认识是从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