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及基本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354.51 KB
- 文档页数:29
高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标准(征求意见稿)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运动训练(670401)二、入学要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三、基本修业年限三年四、职业面向所属专业大类(代码)所属专业类(代码)对应行业(代码)主要职业类别(代码)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举例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举例教育与体育大类(67)体育类(6704)体育(89)教育(83)体育专业人员(2-09-07)中小学教育教师(2-08-03)幼儿教育教师(2-08-04)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小学教育教师、幼儿教育教师教师资格游泳救生员五、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体育、教育等行业的体育专业人员、中小学教育教师、幼儿教育教师等职业群,能够从事教练员、体育教学与训练、赛事组织管理与裁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二)知识1.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2.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相关知识;3.掌握运动训练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4.掌握1-2门专业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原理及基本知识;5.掌握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及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知识。
7703 体育类专业代码770301专业名称体育设施管理与经营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职业面向面向体育场馆管理员等职业,体育设施经营管理、体育用品器材经营与销售、体育器材设备配置与维护等岗位(群)。
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体育设施管理基础理论、体育营销策划、体育设施设备维护等知识,具备体育设施经营与管理等能力,具有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体育设施配备与维护、体育设施服务与管理、体育用品和器材市场调查、销售推广与客户维护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主要专业能力要求1. 具有运动项目的基本功;2. 具有体育场馆设施设备使用的能力;3. 具有体育场馆管理的能力;4. 具有对体育器材进行安装、调试、维护的能力;5. 具有体育用品和器材市场开发和销售推广的能力;6. 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提升管理水平的能力;7. 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专业基础课程:运动生理基础、运动解剖基础、体育营销技巧、体育专项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实务、运动场地维护与管理、场馆设备设施运行与维护、客户关系维护、体育会展服务、健身器材安装与维护。
实习实训: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在校内外进行体育设施运营管理、体育器材安装与调试、体育设施设备使用与指导等实训。
在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有关体育企业等单位或场所进行岗位实习。
466职业类证书举例暂无接续专业举例接续高职专科专业举例:体育运营与管理、社会体育接续高职本科专业举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接续普通本科专业举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代码 770302专业名称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基本修业年限三年职业面向面向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职业,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训练、休闲体育赛事与活动服务等岗位(群)。
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基础、休闲运动装备与器材的使用与维护、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置等知识,具备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技术指导、休闲体育赛事及活动服务等能力,具有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休闲体育运动项目教学与训练、休闲体育赛事和活动组织与实施、休闲运动机构客户服务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中等职业学校 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一、招生对象与学制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3年。
年。
二、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一)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素质、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各级各类运动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后备人才。
(二) 业务范围本专业面向专业运动队、社会优秀运动队和需要高水平运动员的工、矿、企事业单位。
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一)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和拼搏向上的精神。
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和拼搏向上的精神。
(二) 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基本掌握中等学校学生应具备的文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
(三) 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技能和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能力。
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技能和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能力。
(四) 具有一定的组织体育活动和指导专项运动技术训练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组织体育活动和指导专项运动技术训练的能力。
(五) 掌握主修项目的基础理论和训练方法以及其他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主修项目的基础理论和训练方法以及其他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六) 掌握主修项目的裁判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达到国家三级裁判员水平。
掌握主修项目的裁判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达到国家三级裁判员水平。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本专业的课程可分为文化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两大类。
本专业的课程可分为文化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两大类。
(一) 文化基础课程(必修)1. 德育(176学时)(1) 哲学基础知识(48学时)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
及基本观点的教育。
其任务是:其任务是: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休闲体育专项训练》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运动与休闲类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运动项目与体能训练》《体育教学与实践》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高尔夫球运动专项训练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休闲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44学时,8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专业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高尔夫球运动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运动与休闲类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高尔夫球运动专项身体素质、技战术训练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高尔夫球运动专项训练的关键能力,反映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高尔夫项目的专项能力训练、技战术训练、教学比赛等环节为主线,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将高尔夫球运动专项训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从事高尔夫球运动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锻炼的职业习惯。
1.了解高尔夫球运动特点,掌握高尔夫球场地、球具、基本规则、球场礼仪等基础知识。
2.具备高尔夫球运动应有的专项体能基础,能够运用简易体能训练设备进行基础性体能训练。
3.了解高尔夫球挥杆原理,掌握木杆、铁杆、切杆、推杆基本动作技术要领,掌握发球区、球道区、沙坑区、果岭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高尔夫实战技术与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运动训练,代码:050100。
二、入学要求:应往届初中毕业学生及同等学历。
三、修学年限:学制三年。
四、职业面向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竞技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运动训练、竞赛和教学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运动训练与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通过学习,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热爱祖国。
具有改革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个人行为规范,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意识;2.掌握专项运动训练、教学、竞赛、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熟练掌握1-2项运动项目的技术及训练、教学方法;4.具有从事专项运动训练与教学、赛事组织与裁判、体育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5. 了解我国有关竞技体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6. 了解运动训练、竞赛和运动训练管理的理论前沿;7. 具有初步的竞技体育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运动训练素养,具有较扎实的技术技能、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够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管理和运动健身指导等工作,具有广泛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二)、培养规格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
2、系统地掌握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指导专项运动训练与体有教学实践、运动健身指导、组织体育竞赛和承担裁判工作的能力。
3、了解运动训练的专项教学、训练的发展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且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4、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能使用普通话交流,并达到相应的考核要求。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6、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以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基础,在总结近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并对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第一条: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全称为体育与职业体能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完善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储备、提升体育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具有公共性特点,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所有学生,关注他们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职体育课程同时具有职业专门性特点,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与身体锻炼,在体育基本素养和身体运动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征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职业岗位标准,利用合理的体育手段,促进职业专门性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达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运动营养指导》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运动与休闲类运动训练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运动人体常识》《运动项目与体能训练》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具备运动营养咨询与指导相关工作所需的测试、评估、膳食配餐及运动营养食品合理使用的技能,为后续《专项技能与训练》《体质测量与评价》等课程的学习及日后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专业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运动营养指导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运动与休闲类运动训练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运动营养的调查、评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运动营养师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测、评、练、吃”的关键能力,反映在全民健身领域开展咨询与指导服务的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营养认知、营养评估、营养方案制定”为主线,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运动营养评估与指导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营养理念,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1.了解运动营养的发展趋势,充分理解我国有关营养的政策,建立正确的营养观念,理解运动营养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中的实践运用。
2.掌握运动营养基础知识,可为个人日常食物摄入、体力活动水平提供咨询服务。
3.了解不同项目营养供应的特点、比赛期的营养安排及有关运动饮料的一般知识及控制体重的一般原理,能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体育运动实践中的问题。
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正文:----------------------------------------------------------------------------------------------------------------------------------------------------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令(第14号)《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已于2011年5月5日经国家体育总局第10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并经教育部同意,现予以公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二〇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全面贯彻国家体育、教育方针,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是指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体育专项训练和体育职业技术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运动学校)。
根据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训练需要,运动学校可以招收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第三条运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社会需要的具有体育专项运动技能的中等体育专业人才。
第四条县级以上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各类运动学校建设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检查指导等管理工作。
第五条运动学校由当地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管理,以体育行政部门管理为主。
体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学生训练、参赛,教练员配备和培训等;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与学生文化教育相关事项的管理,包括教学、教师配备和培训等。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民办运动学校。
举办运动学校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运动项目与体能训练》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运动与休闲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类平台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让运动与休闲类各专业学生了解运动项目和一般体能训练的方法,熟悉各种体育项目的基本属性,初步掌握体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运动项目与对应的体能训练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运动项目与训练方法对接。
1.依据运动与休闲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运动与休闲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一般体能训练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以及运动与休闲类从业人员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运动体能、身体素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反映新时代健身理念与现代体育服务相关工作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设置运动项目与体能训练两大类内容,运动项目部分按项目类别设置模块和教学单元,体能训练部分按单项素质训练设置教学单元,将体育项目和体能训练有机融入。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运动经验,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运动项目与体能训练的基本知识,能针对不同运动项目制定对应的体能训练计划,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1.了解运动项目及奥运项目的分类,掌握不同运动项目及奥运项目的特征及体能特点,以及奥运项目分类基础知识。
2.了解田径项目的分类,掌握田赛、径赛、全能项目的运动特点。
3.了解球类项目的分类,掌握篮球、排球、足球等球类项目的运动特点。
中职运动训练专业申报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中职运动训练专业申报的背景和重要性。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中职运动训练专业作为一门培养专业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专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体育运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专业化的运动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职运动训练专业的申报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动训练人才,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中职运动训练专业的设立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体育事业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培养专业化的运动训练人才,可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竞争力,扩大国际影响力。
同时,中职运动训练专业的申报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专业化运动训练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提供更好的培养机会和平台。
另外,中职运动训练专业的申报还与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作为一所教育培训机构,学校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专业发展路径。
中职运动训练专业的设立可以为学生提供接受系统化的运动训练培训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职运动训练专业申报是为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国家发展和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
通过培养专业化的运动训练人才,我们可以提升我国的体育竞争力,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因此,中职运动训练专业申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内容。
在概述部分,将对中职运动训练专业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进行说明,使读者能够明确了解文章的内容和脉络。
在目的部分,将明确阐述本文的撰写目的,即为了申报中职运动训练专业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和理由。
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全国普通高等职业(专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以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基础,在总结近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并对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第一条: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全称为体育与职业体能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完善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储备、提升体育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具有公共性特点,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所有学生,关注他们在全面发展体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学习,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实践能力,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职体育课程同时具有职业专门性特点,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与身体锻炼,在体育基本素养和身体运动能力全面提高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特征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职业岗位标准,利用合理的体育手段,促进职业专门性身体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达到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运动健康指导》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运动与休闲类运动训练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运动人体常识》《运动项目与体能训练》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运动促进健康发展的基础理论,掌握运动健康咨询与指导相关基本技能,为后续《体质测量与评价》《社会体育活设计与组织》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能力为本的要求,突出专业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坚持就业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运动训练的职业技能学习和敬业精神培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准,教学过程与训练过程对接。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运动与休闲类运动训练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运动健康咨询与指导人才培养和输送要求,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不同训练项目的特点和职业资格标准,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运动健康咨询与指导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运动健康指导、运动处方制定和健身指导为主线,设计教学模块和单元,把运动健康咨询与指导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融入教学内容。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学生学习、训练和生活实践,序化学习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运动健康评价、健康咨询与指导的基础知识,能完成对从事运动的个体进行运动健康咨询与健身指导等相应工作,养成从事体育行业严谨求实的敬业精神。
1.掌握运动健康指导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并能合理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与健康咨询来访者进行交流,具备科学指导的能力。
2.掌握健康测量与评价能力,具备科学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并能根据目标群体的特点及健康状况针对性、创新性制定相应计划。
中职体育人才培养方案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体育产业的不断重视,中职体育人才培养方案显得愈发重要。
中职体育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从事体育产业、体育竞技等方面的工作做好准备。
本文将就中职体育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进行探讨。
中职体育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训练和竞技等方面的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素质、管理素质等;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际操作。
中职体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三个方面。
体育理论知识包括体育科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方面的知识;体育技能包括各种体育项目的基本动作和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实践操作能力包括体育教学、训练和竞技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同时,中职体育人才培养方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素质的培养和管理素质的培养等。
中职体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方法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选择。
一方面,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应注重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进行针对性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另外,中职体育人才培养方案还应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通过实习、实训、实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职体育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体育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明确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培养内容和灵活运用培养方法,可以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中职体育人才。
学生运动训练制度
1. 目的
本制度旨在规范训练,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学校所有训练,包括体育课、俱乐部活动以及校际比赛等。
3. 运动训练要求
学生参与运动训练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 遵守体育教师和教练的指导和安排;
- 穿着适合的运动装备,包括运动服、运动鞋等;
- 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准备;
- 遵守运动场地和设施的规定和使用要求;
- 注意安全,如发现不适应运动或受伤时应及时报告。
4. 运动训练时间安排
学校将根据课程表和学生日常生活安排,合理安排运动训练时间。
学生必须按照安排参加运动训练。
5. 运动训练考核与评价
学生的运动训练将进行考核与评价,以便了解学生在运动训练
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
考核与评价方式将根据具体项目和要求确定,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6. 违规处理
学生如果违反本制度的规定,将依照学校纪律处分规定进行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停课等措施。
7. 附则
本制度应与学校其他管理制度相配合,如有不同之处,以本制
度为准。
以上为学生运动训练制度的内容,希望学生们能够严格按照制
度要求进行运动训练,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咼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咼职咼专)体育课程在我国咼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课程性质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第三条基本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第五条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 列入课表的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一、招生对象与学制本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与业务范围(一)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素质、具备高中文化水平的各级各类运动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后备人才。
(二) 业务范围本专业面向专业运动队、社会优秀运动队和需要高水平运动员的工、矿、企事业单位。
三、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一)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和拼搏向上的精神。
(二)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基本掌握中等学校学生应具备的文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三)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技能和从事竞技体育运动的能力。
(四)具有一定的组织体育活动和指导专项运动技术训练的能力。
(五)掌握主修项目的基础理论和训练方法以及其他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六)掌握主修项目的裁判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达到国家三级裁判员水平。
四、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本专业的课程可分为文化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两大类。
(一) 文化基础课程(必修)1. 德育(176学时)(1) 哲学基础知识(48学时)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
其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人生实践和职业实践密切相关的哲学基本知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最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从事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2)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64学时)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其任务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经济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常见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提高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为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基础。
(3) 法律基础知识(32学时)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法律基本知识,初步做到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提高对有关法律问题的理解能力,对是与非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护权益、依法同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实践能力,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
(4)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32学时)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与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
2. 语文(285学时)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
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 数学(285学时)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
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
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应用、统计。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像、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4. 英语(285学时)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5. 计算机应用基础(150学时)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6. 综合文科(136学时)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历史、地理及人口、环境、资源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基本掌握观察社会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7. 综合理科(136学时)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的基本内容,了解力、热、光、声、电和生活、生产中常见的有机物与无机物,生命的本质和运动以及生命与环境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地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继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 主干专业课程(必修)1.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68学时)学生通过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的学习,了解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从而掌握科学运动训练的方法,找到提高自身运动训练效率的最佳途径。
掌握人体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以及体育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
2. 运动心理学基础(51学时)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入手施教,使学生了解运动心理的变化过程及在体育训练、竞赛中的作用,从而初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提高竞技应变能力。
同时,本科目也是运动员由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程。
3. 社会体育学基础(51学时)了解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及社会进步对体育的要求,进一步了解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对体育的不同需求。
了解社会体育的活动方式、组织方法和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及体育与娱乐活动结合的特点。
了解作为大文化一部分的社会体育的社会功能、动作规律和作为一名社会体育工作者必需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
4. 运动训练学基础(51学时)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在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并归纳而上升为理论的学科,它吸收和反映了国内外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及相关学科的新的研究成果。
本学科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
学生通过学习,应了解运动训练的过程、规律、并能将其运用到训练实践中。
5. 专项训练(1710学时)专项训练包括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摔跤、柔道、击剑、举重等项目,学生应选修其中一项。
本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以实践课为主。
通过理论学习和训练实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体育事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并使学生获得在本专项上继续发展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掌握本专项的基本理论知识。
经过三年学习,学生应达到要求等级以上的运动员水平(各项目的具体等级要求另定)。
五、时间分配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2号)精神,中等职业学校3年制运动训练专业总的教学时间为106 ~ 111周,总学时约为3 000 ~ 3 300,由于运动训练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故总教学时数约为3 700学时,周学时数为34 ~ 39学时。
学校还可以灵活安排3 ~ 6周的教学或活动时间。
复习考试时间为12周,寒暑假24 ~ 26周。
教学实习及毕业或综合实习每周可安排25学时。
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约为4∶6,其中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比例应大于50%。
毕业或综合实习安排7周。
具体教学活动时间与课时安排范围见表1和表2。
各地可参照执行。
表1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供参考)表2 课程设置与学时安排基本框架注:本专业的特点是以运动训练为中心,特别强调专项技能水平在反复练习基础上的提高,因此在时间安排上“专项训练”时数所占比例为46%。
为了保证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素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适当降低了选修课程比例。
六、课程教学时间安排表3 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供参考)注:1. 专项训练可在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摔跤、柔道、击剑、举重等项目中安排一项。
2. 主干课程为必修课,学校应在三年中安排。
3. 选修课可根据学校情况进行调整,应选两门以上。
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运动人体科学概论教学基本要求(68学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运动中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基本结构;初步掌握其生理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掌握运动医务监督方法、运动伤病的防治及按摩手法在运动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用到运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增强运动训练效果,达到学习专业基础理论、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 知识教学目标了解运动中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知识。
初步掌握运动中人体主要器官系统的功能特点和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掌握医务监督方法和运动伤病防治的有关知识。
(二) 能力培养目标能用简单的医学检查方法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医务监督。
初步掌握按摩手法、常用穴位、止血法和绷带包扎法。
掌握按摩手法在运动中的应用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方法。
(三) 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树立爱岗敬业、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崇高理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 概念和基础知识了解《运动人体科学概论》的概念、意义、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细胞的组成;了解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了解新陈代谢、应激性和兴奋性以及适应性;初步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二) 运动与人体的调节体系1. 了解神经系统的作用及组成;初步掌握少年神经系统的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2. 了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和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
3. 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和促进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因素。
实践内容:反应时的测定(三) 运动与人体的执行体系1. 了解骨的主要构造和功能、人体运动主要骨骼的位置和名称;初步掌握少年骨的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了解关节的主要构造和辅助构造、人体运动主要关节的位置和名称;初步掌握关节的运动及影响因素;掌握少年关节的特点及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