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35.77 KB
- 文档页数:2
对于病理生理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的几点想法
作者:徐晓杰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03期
【摘要】现阶段,病理生理学主要是根据疾病发生情况,以及疾病发展规律等制定而成的一门学科,作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重要连接桥梁,和外科学、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学,内科学以及生物化学等课程存在直接联系。为了保证病理生物学教学的顺利开展,本文对思维导图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其应用提出几点措施,意在促进思维导图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真正发挥自身价值。
【关键词】思维导图病理生理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3-0089-02
所谓思维导图主要是指:作为教学重要辅助工具之一,利用可视化、直观化与发散化特征,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或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加深知识记忆。而病理生理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思维导图进行合理应用,不仅能帮助教师规范思考流程,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病理生理学的相关学习,引导学生及时掌握教学重点,在强化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病理生理学的教学质量。
一、思维导图在课前准备中的运用
在开展病理生理学教学时,重点教学内容是对疾病发生和发展等情况进行研究,各疾病的发病原因,不仅相互存在联系,而且各自还具有一定特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且相互错综复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清晰教学思路,通过各种教学材料和网络资源等,对教学计划进行详细明确,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多元化学习空间。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将教学内容进行具体明确,并将其合理应用于备课工作中,从而对教学关键、教学重点进行具体展现。首先,绘制图像的主题,之后从中心位置出发,将其划分为几个副主题,从而逐一描述重要信息。例如:在对“休克”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时,教师针对休克二期临床表现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时,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可将其绘制图1所示。
思维导图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摘要】病理生理学概念繁多凌乱,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机制,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对抽象的内容较难理解与记忆,因此改进教学方式对于提高病理生
理学的教学质量及效果尤为重要。我们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运用于病理生理学理
论教学中,综合图片、文字及色彩等多种元素进而使知识条理化、具体化,提高
了学生处理信息能力,进而帮助学生理解与比较相关知识点,有助于教学水平与
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思维导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1752(2015)27-0350-02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学科中的一门“桥梁”学科,由于其主要研究的是疾病
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机制等,因此这门学科尤为强调基础与临床的联系。这也决
定了这门学科的特点,逻辑性强,不同于形态学课程的直观性,其内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依靠填塞式教学或机械性记忆是难以较透彻地理解与记忆的[1]。因此,清晰地讲授思路,条理化地记忆路线可使教师与学生更有效地互动与理解,从而
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率。基于此要求,我们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尝试了运
用思维导图来达到这一目的。
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提出的理念,后来被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从
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工具,近来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思维导图通过运用色彩、
图像、文字与节奏等多重元素对知识点进行整理与归纳,进而建构一个较为系统
且极具条理性的知识架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及学习效率[2]。
1.思维导图运用于病理生理学教学的基础
思维导图被广泛运用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具备较好地信息加工及整合处理优势,由于其运用了多种手段与元素来建立相关知识点的动态联接,强调围绕“中心”进
缺氧2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呼吸系统
代偿性反应
呼吸深、快,肺通气量增加,吸入氧增加
特点
急性缺氧有效,伴有PaO2降低者明显
呼吸功能障碍
急性肺水肿
呼吸困难,咳嗽,血性泡沫痰肺部有湿罗音,紫绀
中枢性呼吸功能衰竭
呼吸抑制,通气量减少
PaO2过低
循环系统
代偿性反应
心率加快
心输出量增加
血流分布改变
皮肤,黏膜,腹腔脏器血管收缩
意义
外周阻力增加,维持血压,保证器官的灌注压
心,脑血管扩张
意义
维持机体代谢的需要
肺血管收缩
调整肺内血流与通气量的比例,获得较高的PaO2
毛细血管增生
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缩短氧弥散至细胞的距离,增加供氧
特点
慢性缺氧明显
循环功能障碍
肺动脉高压
心功能障碍
心律失常
静脉回流减少
血液系统
红细胞增多
增加氧的携带运输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释放
不利
血液粘度增加,增加心脏负担
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
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降低,释放氧增加
不利
曲线过度右移,影响肺泡毛细血管氧的交换
中枢神经系统
急性缺氧
头痛,烦躁,记忆力下降,运动不协调
慢性缺氧
疲劳,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抑郁
慢性缺氧
不安,惊厥,昏迷,死亡
组织细胞
代偿反应
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无氧酵解增强
肌红蛋白增加
细胞损伤
细胞膜的变化
膜电位下降,能量不足
线粒体的变化
轻度缺氧早期,线粒体功能加强
严重缺氧,线粒体外用氧障碍
进一步影响线粒体呼吸功能
溶酶体的变化
缺氧,酸中毒,胞内游离Ca2+增加,使磷脂酶活性增高,溶酶体膜损
伤,肿胀,破裂,溶酶体酶释放,组织溶解,坏死
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去除病因
氧疗
防止氧中毒
以上内容整理于幕布文档
肺功能能不全
概述
呼吸衰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通气换气障碍,以致在静息呼吸状态时,吸入空气后,出现低氧血症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诊断必要条件:PaO2<60mmhg,可伴有PaCO2>50mmhg
呼吸衰竭分类
一型呼吸衰竭(PaO2<60mmhg,PaCO2正常)
肺换气障碍
ARDS
二型呼吸衰竭(PaO2<60mmhg,PaCO2>50mmhg)
肺通气障碍
COPD
发病机制
肺通气障碍
(表现为PaO2改变)
肺泡通气不足:1、呼吸机活动障碍2、胸廓顺应性降低3、肺顺应性降低4、胸腔积液、气胸
阻塞性通气不足:1、中央型气道阻塞(阻塞位于胸外呼气性呼吸困难;阻塞位于胸内中央气道)2、外周型气道阻塞(细支气管阻塞,呼气性呼吸困难)II型呼衰
肺换气障碍
(表现为PaO2与PaCO2的差)
弥散障碍:1、肺泡膜面积减少2、肺泡膜厚度增加3、弥散时间缩短
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最常见)【正常比值为0.8】
部分肺泡通气不足(称之为功能性分流,静脉血掺杂,血流太快气体太少没有充分结合后便汇入肺静脉)
部分肺泡血流不足(功能性死腔过多)
解剖分流增加
部分静脉血通过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未经过通气直接汇入肺静脉
I型呼衰
常见疾病导致呼衰
ARDS
机制:
1、致病因子直接作用于肺部,造成广泛性肺损伤
2、通过激活白细胞,巨噬细胞间接导致肺损伤
3、大量中性粒细胞在细胞因子介导下黏附于肺部
4、血管内膜损伤导致微血栓形成通常导致一型呼衰急性呼酸最常见的病因
COPD
机制:
1、阻塞性通气障碍
2、限制性通气障碍
3、弥散功能能障碍
思维导图在病理学预习中的应用
作为医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病理学,它的学习对于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有着非常重要的
意义。在病理学的学习中,思维导图可以使复杂的内容更加直观和清晰,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一、病理学概论:
在病理学概论的学习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制作一个总览图,包括病理学的定义、病因、发生机制、分类、诊断、治疗等主要方面。通过制作这张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建
立病理学知识体系,更好地把握病理学的核心内容。
病理生理学是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在
学习病理生理学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机体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反应和相应的病变
形态进行分类和概括,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不同疾病状态下机体的生理变化。
三、病因与病理变化:
在病变形态学的学习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不同的病因和相应的病理变化进行分类
和概括,例如感染、遗传、代谢异常等不同的病因类型以及相应的细胞和组织的病理变化。通过制作这样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不同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相关病变
形态。
四、病理学与临床医学:
病理学和临床医学是紧密相关的,通过病理学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
展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在学习病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时,可以利用思维导
图将病理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联系进行概括和分类,包括疾病的诊断、分类、治疗等方面。通过制作这样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和价值。
五、病理学的诊断:
总之,思维导图在病理学预习中的应用可以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更加直观
思维导图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
【摘要】目的分析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用思维导图教学发挥的作用。方法在对本医学专科学院学生进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将一个班的60名学生
命名为实验组,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将另外一个班的60名学生命名为对
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哪一种教学方式更能够让学生理解。结果在
应用思维导学方式进行教学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P<
0.05)。结论:将思维导图教学应用于生理学课程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
解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中将知识完整的串联起来,对知识点掌握更加的牢固。
【关键词】思维导图;生理学教学;应用实践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学科,是以研究有机体生命运动过程和身体中不同
部分的活动规律为主要科学研究目标的一种生物学。在生物学教育过程中很多教
师都能够有所感触,生物学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很多知识点比较复杂抽象主义。
他们常常会产生掌握困难的现象,掌握知识点较为片面,常规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和死记硬背又使他们感到学习医学十分枯燥乏味,没有发现学习的兴趣。所以作
为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该注意孩子思维能力的养成,寻找一些途径能够最
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1]。以某个词或想法为中心,以辐射图形连结所有
的一个词语、思想、任务以及其它相关事项的图解形式。在整个课程中,运用左
右脑的基本机能,运用记忆、阅读、思考的基本原理,启发了人体脑部的无穷潜力。把思维导图运用到生理学等日常课程中,意在提升学生的认知效能,并训练
发散思考的基本功能,从而帮助他们在多方面思考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2]。
浅谈思维导图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于化新,兴 +路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生理学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理论内容繁杂、抽象难理解,如何高效完成生理学教 学目标,搭建好与后续专业课间的桥梁,是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巨大挑战。通过探讨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工具在生理学教 学中的应用价值,为解决目前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关键词:思维导图;生理学;教学辅助工具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46(2017)22-0068-02
1生理学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容)
生理学主要研究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及其规律,学生能否 顺利完成后续专业课程的理解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理学 内容的掌握情况。目前,医学知识日新月异,更新速度迅速,生 理学教材也越来越厚,在这样内容多而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 下,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满堂灌”教学模,教学
,而且忽略了学生的主体 ,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易产生难情在教师前的难‘更有教学,使学生高效率地掌握生理学知识。
1.2 *+脱3
的医学教 模 主要采用 20
的“三”模,也 学生 医学 课程学习,后医学专业课程学习,最后 习。这模的最大 理 教学 目前,高高用目这就要教师理论教学,要 教学,理
1.3 "4 自=9唷待提A
教理学生教学的主体,能其知识 的 动 ,而 成 主动 及 知识的,教师也 的知识 灌 ,而学生
主学习的推动 目前,教师 在尽力传授知识,学生一味 动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依 理别‘主学习能低下。教师 学习知识的方 法 给学生,让学生学会 归纳总,己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
思维导图在专科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及死记硬背使得学生学习病理生理学枯燥乏味,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对图像进行利用,从而来表达思维的工具。通过实践,我们尝试将思维导图的方法融入到“肝性脑病”章节理论教学中,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标签:思维导图病理生理学教学方法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病理生理学逻辑性强,其规律和机制内容直观性差、抽象难理解,单纯依靠机械性记忆难以做到真正理解[1]。思维导图(Mind Map)由“世界记忆之父”英国著名智力开发专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辅助思考和笔记的工具。用一个关键词或想法作为核心,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2]。在整个过程中,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其理念自引入我国教育领域以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思维导图在病理生理学教学甚至是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还比较少。通过实践,我们将思维导图的方法融入到“肝性脑病”章节理论教学中,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充分备课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顺教学思路,病理生理学教材中的概念复杂,逻辑性强,它讲述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且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之间相互联系,错综复杂。教师只有形成了正确清晰的授课思路和教学思路,才能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错综复杂的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质量[3]。肝性脑病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文字、图形和线条精确地表示出来,将内容进行提炼,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及病人的临床表现,防治的原则用一幅图就可以清晰地概括出来,层次分明,各个层次知识之间的联系简单明了,使教学知识点一目了然,教学设计井井有条,教案结构简洁,步骤流畅,从而使课堂授课游刃有余。
思维导图在病理学预习中的应用作者:郭心瑜王飞孙良忠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16期
摘要:阐明思维导图在病理学预习学习中的应用。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在病理学预习,锻炼了医学生联系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整合理解病理学繁杂的知识体系,有效地提升了预习效果,改善记忆。思维导图在病理学预习过程中,医学生应巩固基础知识,并且要加强思考和整合。
关键词:思维导图;病理学;预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6-0310-03
思维导图是由东尼·博赞开发的,这个方法的灵感来自于达·芬奇的笔记。思维导图是一种多感官工具,利用视觉空间定向来整合信息,从而帮助学生组织和记忆信息[1]。思维导图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有一定发展,并有所成效[2,3],但在医学生预习中的应用探讨较少。
病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医学生在预习过程需注意对各学科的联系与病理学知识框架的把握,思维导图是一种激发思维能力,建立联系与框架的思维工具,其在病理学预习中应用,契合其学科特点与学习目的。
一、病理学预习的特点
病理学通过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知识[4]。为充分发挥病理学预习效果,预习时应关注两个重点:其一,注意新旧知识整合。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学习后的假期,医学生进行病理学课程的预习应注重把握基础知识和临床的衔接,不仅有利于病理学知识体系的内化,其对本科知识体系的把握也具有积极意义。其二,注意病理学内在知识体系整合。以医学本科教科书《病理学》为例[4],全书共设十八章,第一章至八章为总论,第九至第十七章为病理学各论,第十八章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其中总论与各论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学习时应互相参考,每一章节的知识量繁杂,但亦存在内在逻辑框架。病理学预习过程需注意全书整体框架到各章知识框架,助于知识的内化。
浅谈思维导图在高职医学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在高职医学院校的生理学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掌握复杂的生理学理论和实验技能。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passively 接受知识,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思维导图在高职医学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优势,探讨思维导图在生理学知识整合、实验教学和复习中的作用,分析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以期为高职医学院校的生理学教学提供实用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
引言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讨思维导图在高职医学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为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具体目的包括:
1. 分析思维导图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了解当前教学中已经采用思维导图的程度和效果;
2. 探讨思维导图在高职医学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优势,从而引导
教师更好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
3. 探讨思维导图在生理学知识整合中的作用,探究其在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生理学知识方面的作用;
4. 探讨思维导图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其在实践环节
中的作用和效果;
1.3 研究意义
1.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生理学作为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内容繁杂且抽象,学生往往难以掌握。通过引入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清生理学知识框架,提高学习效率。
3. 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生理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更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和应用。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可以
发热(fever)
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刺激产EP细胞产生EP
致热信号EP传入中枢(位于POAH):1、透过血脑屏障传入2、通过终板血管器传入
发热中枢释放介质
正调节介质:环磷酸腺苷(cAMP)、前列腺素E(PGE)、Na/Ca比值,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一氧化氮(NO)
负调节介质:精氨酸加热素,黑素细胞刺激素,膜联蛋白A1,白细胞介素-10 人体发热一般不会超过41度,由此体温上升的限度称之为热限发热的时像
体温上升期:皮肤温度下降中心温度上升,调定点上移,体温上升,鸡皮疙瘩
高温持续期(高峰期):体温到达调定点水平,酷热感,口干舌燥,尿量减少体温下降期(退热期):调定点恢复,散热增加,大量出汗(可致脱水)易虚脱
代谢功能变化
代谢变化(每上升1度代谢率上升13%):糖分解增强,脂肪分解增加,蛋白质代谢分解增强尿氮增加,水盐维生素消耗增加功能变化:
1、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谵妄,幻觉,小儿惊厥)注射IL-1可以诱导睡眠
2、循环系统加快
3、呼吸系统加快
4、消化系统兴奋性降低
防御功能能变化:1、抗感染力增强 2、抑制杀伤肿瘤细胞
3、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
概述
正常成人体温:37度,一昼夜波动不超过1度,极端气温下波动不超过0.6度
体温上升
生理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
发热(调节性体温上升,与调定点适应)【38.5度以下者不主张退热药】
过热【hyperthermia】(被动性体温上升,超过调定点)【甲亢,鱼鳞病,中暑】
病因
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产生内生致热源,经过一系列环节引起体温上升
酸碱紊乱1
酸碱平衡
机体处理酸碱物质的含量和比例、以维持PH值在恒定范围内的过程
酸碱平衡紊乱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破坏酸碱
酸
能释放出H+的化学物质,H+的供体
类型
挥发性酸
H2CO3=CO2+H2O
来源
体内物质分解代谢产生,呼吸性调节
固定酸
H2SO4 H3PO4丙酮酸乳酸脂肪酸酮体
来源
食物在体内转化或经氧化后生成,肾性调节碱
能接受H+的化学物质,H+的受体
来源
体内物质代谢产生
食物中所含金属元素在体内的氧化产物
酸碱平衡的调节
血液的缓冲作用
缓冲系统
由弱酸和其共扼碱构成的具有缓冲酸或碱能力的混合溶液体系
特点
反应迅速;但缓冲作用不持久
肺
肺通过改变呼吸运动的频率和幅度改变CO2的排出量,调节血浆碳酸浓度,维持血浆pH相对恒定
特点
效能最大,30min达高峰;但仅对CO2有作用
组织细胞
离子交换(细胞膜上有多种离子转运蛋白)
H+-K+和Cl--HCO3-的交换
特点
作用强,3-4h起作用;但易造成电解质紊乱
肾
排酸保碱
肾脏通过排酸(H+或固定酸)以及重吸收碱(HCO3-)对酸碱平衡进行调节调节方式
近曲小管泌 H+和对HCO3-的重吸收
H+ _Na+交换泌H+ ( H+__ Na+反向转运)
远曲小管及集合管泌H+和对NaHCO3的重吸收
由闰细胞(泌氢细胞)H+-ATP酶供能泌H+,伴Cl--HCO3-交换,磷酸盐酸
化(尿液酸化)
NH4+的排出
近曲小管
产NH4的主要场所, H+随NH4+排出
远曲小管
NH3主要通过弥散排出
特点
对排固定酸及保碱作用大;但起效慢(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