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我与地坛练习题教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0
《我与地坛》
【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58年如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已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个用残疾的身体、坚韧的意志“照亮人类的心灵”的史铁生,在2010年最后一天,迎来了一生“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从21岁就开始瘫痪,后来又患了尿毒症。他曾自我调侃,“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长期的病痛带给他太多苦难。史铁生曾说,他喜欢霍金——另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他用作品照亮了宇宙。而史铁生,他照亮的是人类的心灵。
主要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剥蚀.(shí)恪.守(kè )亘.古(gèn )撅.(juē)肆.意(sì)
坍圮
..(tān pǐ)窸窣
..(yù tiē)猝.然(cù )..(xī sū )譬.如(pì)熨帖
步履.(lǚ )倔.强(jué)隽.永(juàn)颓.墙(tuí)捋.(luō)
任务一预习《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完成任务
1、作者为什么去地坛而不去别处?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的地坛?作者的心境如何?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千四百多年前就坐落在那儿了,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他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常觉得这里面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多年……”②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双腿忽地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写出了作者当时孤独抑郁、颓废迷惘、痛苦自伤的心情。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
坛》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史铁生照片及地坛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三、指导自读: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四、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我与地坛》练习试题及答
案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荫蔽林荫禁锢幽暗
B.璀璨震撼滞留嬉戏
C.穹窿别墅悖谬冰凌
D.盎然肃穆炫目休憩
2.选出加粗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圣地(shèng)尘嚣(xiào)荫蔽(yīn)摇动(yáo)
B.朝拜(cháo)栽种(zāi)坟墓(mù)埋葬(zàng)
C.栅栏(zhà)禁锢(gù)穹窿(qióng)震撼(hàn)
D.温暖(nuǎn)石棺(guān)悼念(diào)谦逊(xùn)
3.加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B.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
C.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
D.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然而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
4.下列各句都用了“居然”一词,用得不对的一项是()
A.王勤出差已有十天了,大家都希望他今天能回来,下午他居然回来了。
B.接连下了七八天大雨,出门不得,今天居然转晴,怎能不叫人高兴呢?
C.他把撒在地里的稻穗一一拾起来,一称,居然有四十多斤。
D.这个虽然只有二十六岁却已作案多次,劳教过两次的罪犯,在他犯罪的过程中,居然每次都能得到庇护。
5.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夏天,___________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的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
7《我与地坛》教案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位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散文的相关知识,初步基本掌握了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所以针对这篇自读课文,我主要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浓郁情感。
《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这篇散文第一部分写地坛,写地坛风景以及我在地坛里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母亲,写对母亲的追思以及对母亲生命的理解。这是一篇感情浓郁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亲情,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以解读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是“感悟生命,体验亲情”。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要点。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作者有“生”到“死”的复杂情感,形成健康的生命观。体验“母爱”的崇高与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
2.感悟母爱的崇高伟大,形成正确的亲情观。
课前准备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散文,掌握了一定的散文知识,但本文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反复诵读,提高阅读能力。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有如此一个年轻人,在他21岁生日那天,因为腿部疾病住进了医院,从此,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虽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然而“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关于一个血气方刚的生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是在轮椅上度过余生,接受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残酷和最长久的伤痛,依然干脆放弃生命,一了百了?他面临着人一辈子最艰难的选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史铁生的内心深处,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吧……
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过渡语)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考虑、为了更真切地
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我们以模拟采访的形式来研读课文。同学们是被采访对象史铁生(有50个史铁生啊),我是采访者。
四。研读课文、
1。师:史铁生,您好!我曾经拜读过您的特别多作品,如《务虚笔记》《老屋小记》《合欢树》《秋天的怀念》等等。您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理性的光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这篇《我与地坛》更是倍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评为“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之一。
请问:当初您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生回答,师板书: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
15我与地坛(节选)
基础过关练
(2019河北保定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古至今,人类无时无刻不浸泡在文化的汁液中。在我国,从商周时期出土的鼎、尊、爵等文物,到园林寺庙等建筑艺术,到唐诗宋词明清小品等文字艺术,再到下围棋、投壶、蹴鞠等娱乐活动,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璀璨繁星。但是,一般来讲,古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引领者、创造者以及高端文化产品的使用者,大都是王侯贵族、文人士子等上流社会中的人,而坐贾行商、市井细民等平头百姓,或是堆金积玉,或是,虽然也在创造着、享用着文化成果,却大都处于文化蒙昧状态,()。这与古代中国落后的物质生产条件和社会制度
是的。而在当下中国,随着国力的强盛、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大力提倡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希望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挖掘精神力量和发展方向;百姓想要为日常生活增添一些美感与意义,让日子过得更有滋有味。这样上下,一起将“文化创意”推到了时代前沿,也推到了巨大的产业链中。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释放和解放。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一而足一文不值休戚相关同心勠力
B.数不胜数一文不名息息相关同心勠力
C.不一而足一文不值息息相关和衷共济
D.数不胜数一文不名休戚相关和衷共济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要等待“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圣贤来承担文化的使命
B.承担文化使命的圣贤来使他们“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我与地坛》(节选)知识点清单
15 我与地坛(节选)
一、重点剖析
1. 文章第一部分第二段开头两句话“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是否啰唆?
答案:不啰唆。这两句话的意思看似有点重复,但所强调的内容并不相同,二者的变化实质上体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在双腿残废之前,作者的生活按照常态进行,家是其生活的中心,地坛不过是其居家之外的另一个不远的去处,因此他说“地坛离我家很近”。在双腿残废之后,作者常常独自去地坛,在这里领悟到生命的内涵,从此学会坦然面对人生。可以说,此时的地坛已经成了作者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息地,原本的家则成了这一中心之外的另一个不远的去处,因此他又说“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意在强调作者与地坛之间的关系,表明作者与地坛的不解之缘以及地坛在作者生命中特殊、重要的地位。
2. 本文的题目是“我与地坛”,如果改成“地坛”或“我眼中的地坛”,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不好。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地坛”给予“我”的种种启示,“地坛”在“我”的生活中有特别的意义,“地坛”与“我”有一种不解之缘。如果改成“地坛”或“我眼中的地坛”,那么强调的就只有“地坛”,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文章的内容。
3. 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请分析文章第一部分第三、五、七段中的景物描写及其特点,从中感悟作者的心路历程。
4. 文章第二部分是作者对母亲的回忆。母亲在世的时候和母亲逝世之后,“我”对母亲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母亲在世的时候,“我”并不理解母亲,还给她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而母亲逝世之后,“我”在悔恨中开始理解母亲。渐渐地,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走完了她的一生。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加坚强,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7.15《我与地坛》课时作业(原卷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恪.守(kè) 恍.惚(huǎnɡ) 炫.耀(xuán) 宿.命(sù)
B.蝉蜕.(tuì) 玉砌.(qiè) 灼.烈(zhuó) 坍圮.(pǐ)
C.猝.然(cù) 隽.永(juàn) 熨.帖(yù) 弥.漫(mí)
D.倔强.(jiànɡ) 祷.告(dǎo) 瞬.间(xùn) 独处.(ch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甘之如怡自我安慰哀怨截瘫
B.半途而费窸窸窣窣祭坛雕栏
C.旁征博引九坛八庙安详车辙
D.撕叫不停骄阳高悬倔强羞涩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于在关键时刻只顾个人,不顾集体,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查处。
②每次布置任务,他总要找借口。
③老吴太不会讲话了,本来挺简单的事儿也被他弄复杂了。
④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提前或举行。
A.以致推托未免改期B.以致推脱不免延期
C.以至推脱不免改期D.以至推托未免延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的原因。
B.她不是那种光会理解儿子而不懂得疼爱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
C.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教案
一、自读要求: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但难度又比较大,因此教学中设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关键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理解全文。
三、教学用时:2课时(总2课时)
四、教学日期:
教学过程
一、入题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二、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
1、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
《我与地坛》教案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节选)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5课,本单元的课文体裁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既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情怀。《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课文节选部分讲述的是作者在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学情分析】
作为一篇“生命体验”的散文,其主旨深度值得师生共同探讨。通过前面的学习,高一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技巧,但是,每篇散文每位作者都有其特别的书写特点,还需要教师正确指导,理解内容,体会其中的语言特色和深刻内涵。在课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学会反省和思考和自身有关的一些问题,如如何正确树立生命价值观?树立怎样的生命价值观?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等。
教学目标:
1. 赏析景物描写段落,体会作者眼中地坛。
2. 理解披情入文写法,把握情景交融特点。
3. 知人论世,体悟从自然中参悟汲取力量。
(一)教学导入
人应如何对待死亡?人又该怎样活着?是每个人在生活之中都难免去想又很难有答案的问题,也是历来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忍不住想去探讨和表达的话题。
作家史铁生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年仅21岁的他从此在轮椅.上度过了一生。瘫痪后他曾在附近的工厂做过七年的临时工,后在好友柳青的鼓励下转向写作。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他双腿残废;当辉煌的成功就要走近他的时刻,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这是作家史铁生的人生。
人教版高一上语文15我与地坛(节选)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坍圮
..亘.古
截瘫.窸.窸窣.窣
颓.墙窥.看
荒芜.猝.然
蝉蜕.剥蚀.
炫.耀焦灼.
2.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 怎样理解第二段中“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话的含意?
(2)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入地坛的?
(3) 作者在第五段中说:“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请解释“一个世界”和“另一个
世界”的含义。
(4) 作者在第六段中说“这样想了好几年”,最终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
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启示对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作用?
3.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 在这部分第一段中,作者说自己给母亲出了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这个“难题”是什么吗?
(2) 作者在这部分第八段中说:“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
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课文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
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只是指现实中的“车辙”和“脚印”?
为什么?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叩访地坛
陶晓跃
①我是在一个黄昏走进地坛的。听说地坛,是因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在“活到最
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他用双手把轮椅摇进地坛,也把自己摇进了一个“生”的高度。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十五课《我与地坛》教考融合练习
一、语言文字的运用与表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走在园中,我看到阳光将围墙斜切下的阴影,他曾在那里沉思默想。他在这里度过了狂躁而绝望的青年时光,也在这里积聚起中年的深厚思想,(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他与地坛融为了一体。
我登上方泽坛的青石台阶,这里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坛台,史铁生因无法登临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我想我应替他去拜谒祭坛。坛台上,青铜方鼎默默无语。凝重伫立。此时天空辽阔,四野空旷,微风朗日,如沐慈悲。我忽然感受到一种灵魂的坦荡,一种信念的力量。虽然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站立的人灵魂更高,身影更长。他对生活深沉的爱,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像正午的阳光照亮了许多人幽暗的心灵角落。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熟悉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一切也熟悉他
B.这里的一切熟悉他,他也熟悉这里的一切
C.他和这里的一切互相之间都非常熟悉
D.这里的一切与他,互相之间都非常熟悉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解析】1、A 括号的前后句都是先说“他”,后说地坛。括号中的句子也不应例外。由此排除B、D。C是长句,与A相比,节秦感更差一些,对内容的强调力度更弱一些。所以不如A好。
2、B 画线句的“默默无语”赋予青铜方鼎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A.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杜康”代酒。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排闼送青”赋予山以人的情态。C.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手可摘星辰”夸张地写楼高。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