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优质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68.09 KB
- 文档页数:10
《秋水》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水》全文;
(2)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秋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自然资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熟读并背诵《秋水》;
2.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难点:
1.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领悟作者对秋水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
(1)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对秋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秋水的感悟。
5. 课堂小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后的复习和巩固。
四、课后作业:
1. 熟读并背诵《秋水》;
2. 写一篇关于秋水的感悟文章;
3. 分析并总结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对《秋水》的熟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掌握程度;
《秋水》情感理解教案。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秋水》这首诗的内容。这首诗意境主要是通过描述秋水的状态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秋水中叶拂岸,飘然向远方;湖心月照空,影落碧波中。这首诗描述的是秋天的一个下午,湖面上的水在风中荡漾着,让人们感到非常神秘和美丽。诗人用动人的语言来描绘秋水的状态,让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诗歌来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力量。
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在《秋水》这首诗中,诗人试图通过描述秋天的景色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诗人描绘的是一片宁静、美丽而又神秘的湖泊,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秋水》这首诗的思想内涵主要是表达了如下几层含义:
1.自然界的美丽和力量:诗人通过描述秋天的景色来表达自
己对自然的感悟和情感。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
2.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诗人试图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热爱和
敬畏之情。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自己的感受,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紧密的关系。
3.诗歌的韵律和美感:《秋水》这首诗的韵律和语言非常动
人,具有强烈的美感和感染力。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正是通过对这些情感和思想的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诗歌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因此,在文化课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对诗歌的情感理解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欣赏诗歌来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力量,从而更好地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秋水》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水》。
(2)理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
(3)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增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通过《秋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
1. 教学文本:《秋水》(节选)
2. 教学重点:理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3. 教学难点:理解《秋水》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与自然有关的诗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2)向学生介绍《秋水》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秋水》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
(1)让学生朗读《秋水》,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引导学生背诵《秋水》,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 理解诗意:
(1)让学生自由朗读《秋水》,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2)教师讲解《秋水》的诗意和主题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分析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1)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
(2)教师总结并讲解《秋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秋水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庄子秋水教学设计
庄子的《庄子秋水》是一篇哲学思想类的文章,文中描述了一种驾驭自然的方式。为了更好地教授这篇文章,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活动一:情境演绎
1. 教师先讲解庄子的《庄子秋水》的背景和内容。
2.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情景任务,如:以秋水的形式出现并自由驰骋于自然中。
3. 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行动、言语和表情来演绎出庄子秋水的特点,同时理解庄子对于人与自然的态度。
4.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并通过观察和讨论来理解不同小组的演绎方式和观点。
活动二:探究对话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庄子或其他角色。
2. 相互对话,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表达对庄子秋水的理解和见解。
3. 每个小组轮流发言,并互相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4.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庄子秋水的思想,促使学生产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
活动三:创作展示
1.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写作、摄影等进行创作。
2. 学生可以以庄子秋水为主题,表现出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表达。
3.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意,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相互分享与讨论。
4. 教师提供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与思考。
活动四:分析讨论
1. 教师给学生分发《庄子秋水》的原文。
2. 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3.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问题,如:庄子如何通过秋水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秋水的特点有哪些?庄子认为人应该如何对待自然?
4.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吴岚的教学设计《秋⽔》
《秋⽔》教学设计
上海市川沙中学吴岚
教学⽬标
1.掌握有关⽂⾔实词和虚词,积累本⽂出现的⽂⾔特殊句式。
2.探究《秋⽔》的深层寓意,初步理解本⽂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在反复诵读中初步体会本⽂的语⾔特⾊。
说明:
在⽂⾔⽂学习⽅⾯,本校⾼⼆学⽣已经具备利⽤⼯具书和课⽂注释,疏通⽂字,初步读通⽂章的⾃学能⼒。但⽂⾔⽂学习如果只停留在“读通”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本堂课的教学,
除了在“导⼊”部分通过学⽣抢答来检测预习效果外,还应很好利⽤学⽣在预习中提出的阅读
困惑,引导学⽣在知道⽂章“写了什么”的基础上,进⼀步探究作者“怎样写”和“为什么这
样写”的问题,以达到读懂⽂章,把握其思想内涵的⽬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对“于是焉”、“⾃多”等关键词句的理解,初步理解《秋⽔》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难点:庄⼦在⽂章中是如何利⽤“寓⾔”这⼀形式来表现抽象的哲理的。
说明:
从学⽣的预习反馈看,学⽣对《秋⽔》的寓意,普遍只停留在“⼈要谦虚”的认识上,鲜有能通过⾃学,认识到⽂章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我认为,问题就出在学⽣对⽂本的深
⼊探究还很不够。譬如,许多学⽣对庄⼦对伯夷、仲尼的看法,就表现出不理解。所以,我把
教学重点就定在通过对两句“于是焉”,四句“⾃多”句的理解,来引导学⽣深⼊⽂本、研读⽂
本,进⽽初步理解《秋⽔》⼀⽂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另外,鲁迅先⽣曾在《汉⽂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庄⼦作品:“其⽂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晚周诸⼦之作,莫能先也。”因⽽,本⽂汪洋恣肆的语⾔特⾊、仪态万⽅的寓⾔形式,是
秋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秋水》诗文。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能够解释诗中的难词难句,理解诗文的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学生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秋水的赞美之情,体会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
1. 《秋水》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3. 诗文中难词难句的解释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
1. 诗中难词难句的理解和文化背景的把握。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秋水》诗文的朗读录音和相关的PPT演示文稿。
2. 准备诗文的注释和译文,以便学生参考。
3. 准备与诗文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如诗人白居易的生平介绍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秋水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秋水》诗文,注意停顿、语调和节奏。
学生跟读,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文,并提供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3. 难词难句解释(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诗中的难词难句,并提供准确的解释。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并分享解题过程。
4. 意象与修辞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秋水、月色、枫叶等,并解释其象征意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20.秋水
第一篇:20.秋水
秋水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4.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水》全文;
(2)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3)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学会珍惜自然资源,倡导环保意识;
(3)懂得人生无常,学会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秋水》;
(2)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
(1)文本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常识;
(2)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作者司马迁及其作品《秋水》;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秋水》,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
(1)引导学生想象秋水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对文本的感悟。
5. 课堂小结:
四、课后作业
1. 熟读并背诵《秋水》;
2. 搜集有关秋水的资料,了解秋水的文化内涵;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珍惜自然资源”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更好地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初中课文秋水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 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 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学会通过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景。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秋水》,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三、合作学习(15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探究学习(20分钟)
1.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生通过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秋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 根据课堂所学,学生回家后巩固学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学生写一篇关于秋水的作文,表达对秋水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概括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还培养了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秋水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3.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学情分析】
作为初三学生,经过中学两年半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课文、疏通文意的能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不过,其对文意的理解、领悟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秋水》这样的课文,我认为字词、文意类任务,教师可放手交给学生自学完成。自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是完成本教学任务的最好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对比的写法,并使学生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井底之蛙”的图片
1.学生简述“井底之蛙”的故事
2.展示成语含义及出处。
二、揭题,简介庄子
1.揭题,引发思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庄子的《秋水》,看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简介庄子及《庄子》
教师口头做重点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著有《庄子》一书,现存33篇。其文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朗读课文
1.正音
师生就文中需注意的字词的读音进行交流。
径()流两涘()渚()崖之间且夫()
少()仲尼之闻
2.展示课文(带重点字词的读音)。
3.把握以下句子的朗读停顿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4.学生齐读
四、预习检测——字词练习
1.解释句中红色字体的词。(学生“开火车”形式回答)
2.一词多义。(指名回答)
《秋水》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水》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鸛鹊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庄子在他的文章《秋水》中是如何阐述这个道理的。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秋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道理。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和句式。
4、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重难点:理解文言文词语的活用和特殊句式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提问法、讲授法、朗读法
四,课前准备:预习全文,了解庄子,并找找关于庄子的典故。
教法: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
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五,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有人曾这样下过一个判断: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可见《庄子》一书包罗万象,为研
究中国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
二、展示目标: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体系。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
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庄子》散文是战国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成
果之一。他的文章写的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多端,想象丰富奇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生动形象而幽默。其散文在先秦诸子中文学
价值最高,有“庄骚”之称,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极大。
四、检查预习情况:
五、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学生读课文,学生纠正错误,然后听录音。
正音:灌(ɡuàn,注入) 泾(jīnɡ,同“径”) 涘(sì,水边) 渚(z
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wànɡyánɡ,仰视而望的样子) 难(nán,难以) 旋(xuán,掉转) 殆(dài,危险)
秋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并抒发“秋水”的表现形式与情感内涵
2.培养学生对于自然景色的情感认同与欣赏能力
3.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阅读
教师通过让学生阅读《秋水》课文,带领学生了解秋天的景色和“秋水”的表现
形式。建议让学生家庭阅读后,在课上进行集体讨论和分享。
2. 诗歌创作
教师首先介绍了秋天的景色,并引导学生思考和想象“秋水”的表现形式。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围绕秋天景色,可以围绕“秋水”
表现情感内涵,可以自由创作形式和方式,最终成品可以是短诗、歌曲、配乐等。让学生通过创作,开拓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朗读和演讲
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演讲,让学生在表达自己的作品过程中,进一步锤炼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舞台机会和锻炼机会。
三、教学方法
1.听、说、读、写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联系学生家庭,让学生在家中进行阅读和思考,增强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学习参与度。
3.分组合作,让学生在集体共同创作中提高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
1.学生诗歌创作及其表现形式的评估。
2.学生朗读表现及能否发挥个人独特风格的评估。
3.学生课堂讨论和表现的评估。
五、教学流程
时间活动安排
5分钟课前导入,介绍秋天的景色
10分钟阅读《秋水》课文,解析“秋水”的表现形式
15分钟学生家庭阅读分享和课堂讨论
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诗文创作
15分钟学生朗读和演讲
10分钟课堂总结,评估分析
5分钟课后延伸,推荐相关诗歌阅读
《秋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方面:
1、了解有关《庄子》的常识,了解庄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影响;
2、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独立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
1、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把握文章的哲学意蕴;
2、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庄子的雄放奇幻的思想与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应具备的唯物辩证法的真谛。
二、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1、狠抓基础:
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并通过阅读实践理清文意。
2、思维难点:
联系现实理解庄子的思想意义。
三、教学方法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思想。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结合朗读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感知作者哲理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文章隐含的哲理,以达到内化思想的目标。运用提问法,使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大意,引导学生思考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朗读、指导、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
2、通过学生对孔子、孟子、庄子之间的认知,以闻一多和李泽厚对庄子精神的阐述来引起学生的疑惑,导入新课。
(二)、朗诵《秋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2.放课文朗诵。(放录音的同时出示投影“秋水归至大海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3、学生再度课文。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秋水》教案
1. 《秋水》教案 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2.培养学生阅读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3.德育目标: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难点:
1.理解庄子思想的特点。
2.知人论世,正确解读作品。
教学重点:
1.掌握并巩固“泾、涘、望洋、少、轻、殆、大方”等实词和“于、而、焉”等虚词。
2.理解并掌握庄子文章的主观创作意图和文中蕴含的广泛内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庄子的《秋水》。
初中时我们学过庄子故事两则,还有人记得这两则故事的大概内容么?
……
惠子相梁、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
我们已经对庄子有了初步的感知,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庄子。
1.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他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
2.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3.《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
二.听朗诵,欣赏画面
三.文言知识积累
1.注意下面字的读音:涘(sì)渚(zhǔ)殆(dài)
2.你能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