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3.96 KB
- 文档页数:6
恩平第一中学课时教案
200 8学年第二学期
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加深理解〞类比推理〞]
声具有波动性,因其具有直线传播,折射,反射等现象.
现在,光也具有直线传播,折射,反射等现象,那么能推断,光也是具有波动性的吗?
实验结果说明,这样的推理是合理的.这样的科学方法就叫类比推理法,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练习]又如a // b, c//a,那么b//c
[新课推进与过渡] 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其正确与否,还需要经过观察与实验的检
验.
正如萨顿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上〞这一
结论,他是如何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让全
世界的人都相信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呢?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证据
证据1:果蝇杂交实验证据
[学生自学讨论与交流]
[设问]美国的科学家摩尔根和他的学生是怎样开展这个实验的.他们选择了什么材料进行实验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材料呢?
[关于果蝇的介绍] 果蝇的生存环境介绍;材料选择的重要性;实验中研究了果蝇的眼色的性状.(红眼[W]为显性性状,白眼[w]为隐性性状);果蝇染色体组成的情况.
[设问]果蝇杂交实验图解的解释:。
高中生物基因位置探究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教学目标:1. 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2. 掌握基因的表达方式及其与基因位置的关系3. 理解基因位置在遗传变异和进化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2. 基因表达方式3. 基因位置与遗传变异的关系教学难点:1. 理解基因位置在遗传变异和进化中的作用2. 掌握基因表达方式及其与基因位置的关系教学准备:1. 讲义、PPT2. 实验器材:显微镜、细胞标本3. 班级白板、彩色粉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基因图谱,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其重要性。
二、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10分钟)1. 基因是DNA上的一段特定序列,位于染色体的特定位置。
2. 不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决定了基因的表达方式和功能。
三、展示实验(15分钟)教师展示染色体标本的显微镜图片,让学生观察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四、探究基因位置与遗传变异的关系(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基因位置对遗传变异的影响,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对遗传变异和进化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撰写一份小论文,探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基因表达方式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实验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其在遗传变异和进化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加深了对基因的认识,并掌握了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概念,知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2.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知道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
3. 让学生掌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事实,了解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染色体的组成2. 基因的概念3. 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难点1. 染色体的组成2. 基因的概念3.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染色体模型3. 基因模型4. 实验材料:显微镜、染色体样本、染色剂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1.2 引入基因的概念: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
2. 学习染色体的组成2.1 通过PPT课件展示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2 展示染色体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染色体的结构。
3. 学习基因的概念3.1 通过PPT课件介绍基因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
3.2 展示基因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基因的结构。
4. 学习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4.1 通过PPT课件展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让学生了解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4.2 进行实验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样本,让学生亲眼见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5. 课堂小结5.1 让学生复述染色体的组成、基因的概念以及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5.2 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6.1 让学生绘制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图,加深对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6.2 选择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后练习。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知道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
2. 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
2、尝试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运用科学方法、大胆推理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三、教学过程
1、观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并回忆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中遗传因子的行为,比较二者
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可得出什么结论?
2、摩尔根选用了什么实验材料?摩尔根做了什么实验?
3、摩尔根的依据实验结果提出的设想是什么?他设计了什么实验来验证设想从而验证基
因在染色体上?
四、板书设计
萨顿的假说
类比
推理
基因在染色体上
实验证据
摩尔根
果蝇:后代数目多,易培养,繁殖周期短
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P 红眼(雌)X 白眼(雄)
F1 红眼(雌、雄)
F1雌雄交配
F2 红眼(雌、雄)白眼(雄)
3/4 1/4
雌果蝇同型XX
雄果蝇异型XY
摩尔根猜想: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实验现象符合猜想
把一个特定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
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2022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3篇2022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一课程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说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根底知识1、萨顿的假说(1)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原因: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3)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的现象,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4)推理:①独立性: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②存在方式: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③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④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思考:萨顿认为基因和染色体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实验者: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
(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本钱低易饲养、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繁殖率高)(3)实验过程及现象:P 红眼(雌) 某白眼(雄)↓F1 红眼(雌、雄)↓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3/4 1/4(4)提出问题:白眼性状与性别相联系。
(5)作出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某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6)理论解释:SHAPE RMAT(7)设计测交实验:F1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测交。
SHAPE RMAT(8)结论:白眼基因在某染色体上。
摩尔根通过实验,将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白眼的基因w)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某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思考:果蝇的红眼基因在哪里?假设雄果蝇是红眼,与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果蝇中红眼的是什么性别?提示:红眼基因在某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课标点击】学习目标: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重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自主探究】◆复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发生分离,分离后的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再把分离定律念一遍,你觉得这样的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能联想到什么呢?一、萨顿的假说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体细胞中存在形式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_______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_________体细胞中的来源成对中的基因一个来自______一个来自______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______一条来自______形成配子时组合方式非等位基因:___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__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
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摩尔根:他对孟德尔的遗传理论,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持怀疑态度,但他认真钻研,寻找证据解决疑点。
2.实验材料:果蝇选取果蝇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山二高 年级 学科共案时 间: 星 期:主 备 人: 使用人:【教学主题】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能力目标: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知识梳理】【学点1】萨顿的假说1、实验发现: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______与_________的形成过程中,发现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_____________的分离非常相似。
2、推论:基因是由_______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即:基因在_________上。
3、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表现如下:4、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 位于 上的假说。
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 的检验。
〖总结〗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
〖学点1学习情况检测〗1、下列关于基因在细胞中存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B .在体细胞和配子中都成单存在C .在体细胞和配子中都成对存在D .在体细胞中成单存在,在配子中成对存在【学点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果蝇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1)容易饲养,繁殖快;(2)染色体大,且数量少。
2、摩尔根的果蝇实验:请同学们看书上P29的实验过程,回答以下问题:(1)亲本的表现型 × 。
项目 基因 染色体①形态结构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和_______ 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 ②存在形式体细胞中成 存在,配子中只含成对中的 个 ③体细胞中的来源 一个来自 ,一个来自母方 ④在形成配子时(减Ⅰ后) 基因分离, 基因自由组 染色体分开, 染色体自由组合 说明:基因和染色体存在明显的 关系(2)F1的表现型,。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相关联。
1.生命观念:从基因和染色体层面解释新情景下的简单遗传现象。
2.科学思维:尝试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3.社会责任:认同摩尔根等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勇于否定自我的科学精神。
一、萨顿的假说1.假说内容:基因(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项目基因染色体传递中的性质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存在方式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分配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自由组合1.实验者: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②易饲养,繁殖快;③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果蝇体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果蝇体细胞中共有4对染色体,其中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
雌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
3.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4.实验过程(1)实验现象现象分析P红眼(♀)×白眼()↓F1红眼(♀、)↓雌雄交配FF2红眼(♀、)∶白眼()=3∶1 ①红眼为显性性状。
②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③F2中白眼果蝇只有雄果蝇(2)提出问题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何总与性别相关联?(3)实验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5)测交实验①测交预期F2中的白眼雄果蝇和F1中的红眼雌果蝇交配,然后选取子代中的白眼雌果蝇再和F1中的红眼雄果蝇杂交。
课题:《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与解读【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内容要求”是:“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本模块“学业要求”运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释并预测种群内某一遗传性状的分布及变化。
【课标解读】本节按照科学史的顺序进行编排。
科学家对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研究,是从寻找基因的物质实体,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相似现象开始的。
教材首先介绍萨顿基于上述相似现象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教材从四个方面归纳了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这是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的理论依据。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 基因与染色体体都属于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中的核心概念。
在必修二第一章中已经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有了深入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有了充分的掌握.在第二章的第一节教材介绍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形态变化有了- -定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说必修二教材前面关于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介绍已经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首先引导学生利用类比推理,充分理解基因和染色体在行为上存在的平行关系,从而得出萨顿假说的内容。
其次了解相关科学史,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假说演绎法,充分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
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后面如伴性遗传、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等相关内容的学习。
可以说本节内容既是必修二前面内容的总结,也是后面相关内容的开端和基础。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对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画遗传图解、假说演绎法和减数分裂已经掌握,为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析,由于本节内容较为枯燥,而且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可能在开始进行思维探究的时候学生会出现思维发散的现象,对问题的思考不够聚焦,因此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的预设,做好知识铺垫,降低理解难度,保证教学效果的顺利达成。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
染色体分离
阅读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杂交过程中
指导学生学会基因的表示方法: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3对:ⅡⅡ,ⅢⅢ,ⅣⅣ
雌性同型:XX
雄性异型:XY
假设二: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 、假设三: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 染色体上,而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把核心概念形成概念图,如下:色体上,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自由组合。
作业布置
Homework
2.2基因在染色体上作业案
板书设计Blackboard Designs 1、萨顿假说
2、摩尔根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学解释
教学反思Teaching Reflections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重点把握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联系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进一步学习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图解。
课件名称或课件网址
Name or Website of CaseWare
2.2基因在染色体上。
优质课(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沿着遗传学史的开展顺序,在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寻觅并确定基因在细胞内的存在位置,完成整个有关“基因在哪里〞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基因和染色体知识〞的总结和升华,又为第三章说明基因的本质奠定了根底。
同时,本节课所表达出的“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在后续的章节中还会屡次用到,因此本节课具有鲜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处理与安排: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包含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局部,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需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补充有关性染色体的内容,最后对孟德尔定律的升华关键在于应用,容量大,难度高,所以本节课我方案安排两个课时:第—课时通过回忆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觉过程,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感情的体验;第二课时则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新的发觉去深刻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完成知识的升华和应用。
〔本教案为第—课时教案〕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能够理解和阐述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过程;(能力目标):•通过类比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假说演绎,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科学研究的严谨、艰辛和一般过程;•体验和感想“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究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基因和染色体平行关系的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验证;(教学难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验证。
四、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启发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模型演示、PPT课件展示等。
五、教具打算制作PPT课件,制作染色体和基因的模型;六、教学设计思路通过“鲁班的故事〞,介绍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教学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三、自学质疑:1、基因在染色体上是谁提出的?2、为什么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他推论的依据是什么?3、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推论,萨顿的推论的方法是什么?摩尔根的推理方法与谁相同?4、通过图2—8你可得出什么结论?5、通过图2—9你可得出什么结论?6、试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图2—97、用什么方法可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8、谁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和基因在染色体上成线性排列?四、当堂检测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D 、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2、下列各项中,能证明基因与染色体具有平行关系的实验是( )A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B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3、在XY 型性别决定中,对性别起决定作用的细胞是( )A 、精子B 、卵细胞C 、初级精母细胞D 、初级卵母细胞4、豌豆的杂交实验中,高茎与矮茎杂交,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为787:277,上述实验结果的实质是( )A 、高茎基因对矮茎基因是显性的B 、F1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C 、控制高茎和矮茎的基因不在一条染色体上D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5、如图所示某生物卵原细胞中的染色体和染色体上的基因。
请回答(1)同源染色体是 ;(2)非同源染色体是 ;(3)等位基因是 ;(4)非等位基因是 ;(5)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的基因是 ;(6)不能进入同一配子的基因是(7)形成配子时能进行自由组合的基因是;(8)此图除表示卵原细胞外,还可以表示 细胞。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案教案标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3. 掌握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和变异。
教学重点:1. 基因的定义和功能。
2. 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
3.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
4. 基因的传递和变异。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白板和马克笔。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染色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染色体的结构和形状。
2. 引发学生对基因的思考,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基因吗?它在我们的身体中起到什么作用?”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简要介绍基因的定义和功能,强调基因是决定个体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2. 介绍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解释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包含了许多基因。
3. 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决定了它们的遗传方式。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个基因传递的案例,例如父母分别携带某一特定基因,让学生分析这个基因是如何从父母传递给子代的。
2.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例如基因突变会导致新的特征产生。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对遗传的影响。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2.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评,解答学生的疑惑。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内容,强调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思考基因研究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科普文章,进一步了解基因和染色体的研究进展。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研究机构或实验室,让他们亲身感受基因研究的现实应用。
教学评估:1. 学生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和答案的准确性。
基因在染色体上
宋翠
一、教学理念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这同样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之一。
此外,新课程理念中还倡导探究性学习,认为只有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才能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努力以这些新课程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层层深入的推理和探究活动,立体推进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使学生亲历并感悟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必修② 《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即基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并确定基因在细胞内的存在位置,完成整个有关“基因在哪里” 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基因和染色体知识” 的总结和升华,又为第三章阐明基因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节课所体现出的“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在后续的章节中还会多次用到,因此本节课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处理与安排: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需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补充有关性染色体的内容,最后对孟德尔定律的升华关键在于应用,容量大,难度高,所以本节课我计划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回顾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第二课时则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新的发现去深入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完成知识的升华和应用。
其中第一课时是我本次要讲的内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
能够概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过程;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研究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够运用“假说演绎
法”验证一种假说的正确与否;
【情感价值观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切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严谨,初步确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努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验证;【教学难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验证。
三、学情分析
1 •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
①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②高一学生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一定的探究水平;
2•分析了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具体对策:
①由于学生尚未学习伴性遗传,在实验探究前应该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
②由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不足,在学生画遗传图解前要给予其一定的提醒和指导;
③由于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欠缺,在探究完成之后,教师要做好总结。
四、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启发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模型演示、PPT课件等。
出一些更为大胆地推测呢?歧,色体上”的理论依【介绍】萨顿及其假说讨论。
据,同时感悟科学
研究的一般过程。
――基因在染色体上。
聆听,感悟。
【提出问题】这样的推进一步理解测一定正确吗?“类比推理”的内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涵,并进行过渡。
过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思考
渡
【过渡】所以,当萨顿
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时,遭到当时很多遗传学家的质
疑,这其中就包括
过摩尔根。
但摩尔根是伟大的,他
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对萨顿假说
体会
的质疑是出于科学的严谨,但好奇
心也在促使
渡他对假说进行验证。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摩尔
根进入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亲身
体验一下假说的整个验证过程。
-——
【介绍】摩尔根等人对聆听通过介绍并分二
假实验材料的选择,通过展示析摩尔根的果蝇杂说“雌雄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交实验,发现问题,演的图解”,给学生介绍有关思考,回答,进入下面的探究。
绎性染色体的知识。
发现问题一一果蝇
描述果蝇杂交实验的整的白眼性状为什么得个过程。
总和性别相关联出【引导】请大家用所学呢?
结论的知识,回答问题:
1.在眼色这对相对性状
中,显性和隐性性状分别是什
么?观看,思考,问题之间层层
2.控制果蝇眼色的理解递进,引导学生探
这对基因的遗传是否符合分离
定律?为什么?
3.观察F2 ,此实验有
何特殊之处?
4.如果基因在染色体
上,那么控制眼色的基因在常
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
为什么?
5.如果控制眼色的基因
在性染色体上,又有哪些可能
呢?
6•你的假设能够解释摩
尔根的实验现象吗?请写出遗
传图解(红眼基因用W表示,
白眼基因用w表示)
7.需要设计实验验证你
的假设吗?设计什么实验?
【引导】再一次运用类
学生思考,并提
出假说控制果蝇眼色
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
上。
究
通过问题驱比推理的方法,针对刚才发思考讨论,得出两动,合作探究,归
假现的问题,提出假说。
种假设。
(或二种)纳总结,学生在一
说
【继续引导】如果这个基
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那么
系列紧张的探究活动
中,动脑思,动
有几种情况呢?分组合作,讨手写,动口讲,知
六、作业布置:以AaBb为例,画出细胞的减数分裂图,尝试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解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七、设计心声
在我刚刚接触新课程时,曾经很轻率地认为,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但是当我真正地去认真阅读新教材,用心去体会新教材的编排时,我深深地被吸引了。
我不敢说自己真正把握住了新课程的精髓,但至少新教材让我看到,它在努力引导教师不仅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不仅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更要掌握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一一科学探究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旧教材中,仅仅简单几句话介绍的结论性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却“大张旗鼓”地介绍了这些知识的整个发现过程,这就为教师设计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鲜活的模板,这也是“为什么新教材总的知识点比旧教材少,而课时安排却有所增加”的原因,这更是很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理念。
当然,这也是这节课吸引我的地方和我设计本节课努力达成的目标
要想真正的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就应该努力还原真实的探究过程,而“真实的探究”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而“不可预见性”就意味着“无法设计”,而“无法设计”就可能显得整个探究不太“完美”。
但摒弃“虚假的完美”,还原“真
实的缺憾”正是新课程努力倡导的“生活化课堂”的重要标准。
但是,我们仍然要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设计出可能并不完美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