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_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 格式:pdf
- 大小:4.63 MB
- 文档页数:31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学习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和书法成就。
2、通过对“文献资料”、插图的鉴赏,培养审美能力,了解相关历史并理解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通过《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成就,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态度。
学习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学习难点: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文化现象【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自主学习】学生阅读77-81页“导入框”和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体例的书籍?它所记叙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可组内讨论完成)2、宋朝的杰出词人是哪三位?说出他们的代表作及风格?3、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其写作风格怎样?4、宋朝《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谁?这幅画描绘哪里的风光景象?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谁?当时人怎样称颂他的画?书法方面,被称作“宋四家”的是哪些人?课内探究案【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1)你知道《资治通鉴》书名的涵义吗?(2)根据72页“动脑筋”:历史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处?(3)现代词人里还有豪放风格的吗?试举一例。
拓展延伸案1.、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宋代文学美在何处?2、怎样才能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系统总结】1、宋词:人物、作品、风格2、元曲:人物、作品、风格3、绘画和书法【巩固训练】1、宋朝文学最主要的成就是()A、诗B、散文C、词D、小说2、两宋绘画的特色是()A、山水画开始出现B、宗教画占主导地位C、人物、花鸟画占主导地位D、风俗画的出现日益增多3、下列宋朝词人中,风格豪放的是①苏轼②辛弃疾③李清照④柳永()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A、张择端B、吴道子C、苏轼D米芾5、阅读下列材料: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年的历史,将近300卷。
课题: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一、教材内容分析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领先世界的成就,在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也是成果辉煌。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风格多样、思想丰富的宋词,关汉卿的《窦娥冤》,张择端、赵孟頫、宋四家的书画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二、课程标准了解宋词、元曲的流行;欣赏《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城市生活。
三、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认识宋词及三位著名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了解元曲、关汉卿和《窦娥冤》;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五代宋元时期绘画与书法的特色和成就;欣赏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繁荣的都市街景:宋代书法家“宋四家”和元代书画家“赵孟頫”。
2、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图文情境,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资治通鉴》的写作过程,及《资治通鉴》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意志;通过对宋词、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词和元曲。
难点:在介绍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成就时,如何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史学家对宋代社会有如此论述:“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认为宋代文化和科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可称之为成熟时期。
深奥的散文代替了抒情诗,哲学的探讨和科学的描述代替了宗教信仰。
在技术史上,宋代把唐代所设想的许多东西都变成了现实。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课程目标:以宋词为例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成绩。
说出《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绩(宋词、史学、绘画、书法)通过对不同风格作品的了解与比较培育学生的历史明白得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⑵进程与方式:①通过《资治通鉴》和《史记》体例的比较,培育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归纳整理历史知识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讨式学习培育对历史的明白得力。
③采纳列表格的方式帮忙学生经历。
④举行古代名诗、词竞赛。
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学艺术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宋词和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难点: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课前预备:搜集历史典故,闻名词人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程导入:宋元时期我国科技达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时期我国古代文学也呈现空前繁荣局面。
(或多媒体《清明上河图》导入)正文部份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师:中国古代史学高作很多,请大伙儿说说看你能说出几部?(学生试探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明白书名的来历吗?生:司马光。
因此书“鉴于旧事,有资于政道”故名。
师:请两名同窗演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适才两位同窗演出超级出色,同窗们,你明白《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生:先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纪年体进行比较)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羸弱的王朝,什么缘故显现了《资治通鉴》如此一部通史巨著?生:可直抒已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师:从全然缘故和客观缘故两个方面归纳。
全然缘故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中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踊跃寻觅解决问题的方式,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总结,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
客观缘故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的编写提供大量人材,同时印刷术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史学、宋词及杰出的词人、元曲和关汉卿、绘画及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元曲、绘画、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宋元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课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第二课,侧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史学成就及文学艺术成就。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难点是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教学准备搜集历史典故、著名词人作品、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宋元时期是中华古文明最灿烂的发展阶段,在史学家看来,宋元文明的总体成就超越了唐文明,其文化的辉煌成就不仅表现在科技方面,同样显示在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第一课,现在,我们一起接着学习第二课。
屏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二、新授(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有堪称“史学双璧”的两部史书大放光彩,一部是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著的《史记》,另一部是什么?作者又是谁呢?那就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
屏显: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师:哪位同学来讲讲有关司马光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讲《司马光砸缸》)屏显:1司马光简介:(配司马光图像)司马光(1016—1086),自幼勤奋好学,爱读史书,7岁时听老师讲历史名著并能头头是道地讲给大伙听;20岁时中进士。
1066年,宋英宗命他编辑历代君臣事迹;宋神宗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神宗赐其所编史书名为《资治通鉴》;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
元丰七年(1084年)他著成《资治通鉴》,前后共花了19年,耗费了大量心血。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王安石施行变法,朝廷内外有许多人反对,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王安石变法以后,司马光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
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
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
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
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
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
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
所以,司马光在15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20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
神宗赵顼即位以后,年轻年盛,朝气蓬勃,决心振兴祖业。
他在虚心下问、多方征求治国方略以后,感到王安石提出的一整套激进、大胆的变革方案很符合自己的思想,于是在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在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开源,司马光主张节流。
司马光和王安石因政见不同,在一些问题上进行激烈的争辩,有时在皇帝主持的议政会议上也毫不相让,但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也并不一概反对,尤其当变法还未显露明显弊病时,他也并未公开持反对意见。
甚至有人要弹劾王安石时,他还进行劝解和说服。
直到王安石颁发“青苗法”,司马光才表示不同意见,他认为县官靠权柄放钱收息,要比平民放贷收息危害更大,因此表现了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