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案 5.4地球上的水循环
- 格式:docx
- 大小:379.61 KB
- 文档页数:5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过程,会判断自然现象的物态变化;
会根据学过的六种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态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观察体验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掌握升华凝华的的初状态和末状态,理解直接这个过程。
通过教室自制霜和降雪,让学生真正理解自然界中的露、霜、雪形成的原因。
通过体验和经验积累,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水的循环过程,认识到水资源的现状,从而让学生体会浪费水资源的可耻和懂得节约用水,保护环境,让人类和动物能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升华、凝华的物态变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组讨论,观察法
【教学过程】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的现象,热
2、凝华:物质从态直接变成态的现象,热
二、生活中的升华、凝华现象
1、用久了的白炽灯变黑,灯丝变细,这是为什么?
2、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卫生球)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樟脑丸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
3、哈尔滨的冬天气温通常在-10℃,冰雕为什么变小了?
在寒冷哈尔滨的冬天(-10℃),湿衣服晾在室外会怎样?会干吗?
三、干冰升华的应用
1、观察干冰由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2、瓶子周围的温度为什么会降低?
3、观察瓶口有什么现象?
白雾的形成:
干冰,使周围空气温度,空气中的遇冷发生的物态变化,变成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4、观察瓶底有什么现象?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
(2)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对环境问题和水资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谁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谁资源意识。
(2)树立可持继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
教学难点
建立“水循环”的大图景,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教学器材:酒精灯、火柴、碘升华和凝华装置
教学过程
一、多姿多态的水
(1)升华:情景引入
课件展示南极的图片。
师:这是哪里?
向学生介绍南极地区的自然情况和气候情况。
观看图片及资料:南极地区是冰的世界,冰的厚度平均为2000m,年平均气温是-56℃,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有趣的是这里降水量很小,和撒哈拉沙漠差不多,但这里的空气比北京还要湿润。
提出问题
师:为什么南极的气候比北京还要湿润?南极的水蒸气那里来的?
学生分组讨论。
交流讨论
找几组同学回答。思考讨论后回答:是冰变成的水蒸气。
师:南极空气中的水蒸气是从冰雪而来,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那我们知道的还有哪些现象是升华呢?
生:冰冻的衣服变干,冬天下雪后积雪慢慢减少但没化成水,实际是雪升华了。
师:地球上的水不停地变换着自己的形态,假如你是一滴水,你将怎样在地球上“旅行”?
通过课件展示地球上水的“旅行”,并让学生讨论在旅行过程中都有什么物态变化?
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回答有哪些物态变化。
(2)凝华:
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冰柱的图片,以及雾凇、雪、雪花的形状的图片。
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2.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3.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4.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3.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多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和物态变化.
4.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5.尝试对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奇妙现象.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景.
【教学难点】
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突破】
从生活现象入手,从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学生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并认真观察水的物态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体会,根据物质的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来确定水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从而认识物态变化的名称.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等.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
┃教学过程设计┃
生: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冰冻的衣服变干.
生: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霜、雪的形成.
用图5—4—1的形式小结,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4)问题:水循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地球上的淡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5)阅读教材,并让学生列举产生水资源危机的种种原因,如:①地球上的水97.2%是海洋咸水
第五章物态变化
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讲述的物态变化,是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蒸发、沸腾、水的三态变化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态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而物质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总要吸热或放热,即如果没有“吸热”或“放热”过程,就不会发生物态变化,因此本章知识又是以后学习“能及其转化”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与化学课中的物质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学好本章知识对于以后学习和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1.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讲述温度和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以及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2.第2节“熔化和凝固”,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3.第3节“汽化和液化”,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汽化中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学习了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温;以及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4.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介绍了升华和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本章教学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起学生共鸣.本章内容涉及大量的物理实验,这些实验大多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出现,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初步认识思考和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认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
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案: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四节地球上的
水循环》
一、教学内容
1. 教材章节: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四节地球上的水循环》
2. 详细内容:
(1) 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
(2)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水循环的定义、过程及其意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地球仪、水循环模型、PPT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地球仪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
2. 知识讲解:
(1) 介绍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
(2) 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
(3) 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
3.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讲解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方面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措施。
六、板书设计
1. 水循环的定义和意义
2. 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
七、作业设计
1. 描述水循环的过程,并说明其地理意义和生态环境意义。
2. 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在水循环方面的意义。
3. 提出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视频引入】以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提出问题:黄河水不会返回吗?
【播放视频】
通过水循环视频,学习整个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
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升华和凝华
1.升华:固态→气态(吸热)
常见:樟脑丸等
2.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常见:霜、雾凇等
第五注物恣变化
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
【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2.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工作原理。
3.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行为提示:
1.情景引入新深。
2.解读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
温度概念的理解,如0° C的冰与0° C的水一样冷,温度相同,即冷热程度相同。桥景导入生成问题水覆盖着地球约71%的表面。在地球45亿年的漫长演化中,水扮演了一个神奇的角色。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就没有人类的社会文明……
那么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内容。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女棚究
知识板块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自主阅读教材P见,完成1〜3题:
1.如图所示,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是』—态的水,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如右图所示的冰和雪是固一态的水。随着温度的变化,物体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做一物态变化、
2.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D )
C冬天早晨地上的霜D.将橡皮泥捏成橡皮泥人
3.合作探究:”制造云和雨”。
现象:湿沙子逐渐打,在装冰的盘子底中有上国一出现°
知识板块二温度及测量
自主阅读教材P%~93,完成4〜7题:
A .冬天水结冰 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4. 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 0°C的冰比0℃的水冷些
B. 0℃的水比OC的冰冷些
C. 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相同
D.冰和水之间无法比较
5.气象学里的平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最低气温是一2℃, 一天的温差为平均气温是1.25℃ 。
4.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知道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素养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大自然中水循环时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吸、放热情况,能正确说出云、冰、霜、雪等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准确区别六种物态变化,理解保护水资源的意义.
【教具准备】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水循环挂图、热水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新课引入】
师我们知道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并发言.
学生回答:应该可以吧,比如固态空气清新剂过一段时间后变小了,甚至消
失了.这就是固态的空气清新剂直接变成了气态,并飘到空气中去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固态物质是可以直接变成气态的,那么气态物质是否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呢?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气态物质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比如深秋时出现的霜就是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体小冰晶.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升华和凝华.
4.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掌握水循环的各种方式及其影响;
3.掌握太阳能对水循环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水循环的各种方式;
2.能够分析水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3.能够应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积极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节约用水,防止水的浪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太阳能对水循环的作用。
2.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复杂性,并掌握一定的科学分析能力;
2.让学生意识到水循环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应的节约用水技能。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1.引入话题:从身边的水开始,问学生:水从哪里来?流到哪里去?水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发学生思考;
2.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形成、分布和循环的?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2. 讲解环节
2.1 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1.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水从海洋、湖泊、河流、土壤等地方蒸发,形成水蒸气,升往高空凝结成云,云团接触到凉爽的空气后会下降,水蒸气冷凝成小水滴或冰晶,降落在地面上,形成雨、雪或露水等。
2.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如湿度、降雨、水汽、云等),同时让学生再次理解和确认水循环的过程。
2.2 太阳能对水循环的作用
1.讲解太阳能对水循环的作用: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中,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驱动了水的蒸发和降落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并补充太阳能的其他重要作用(如光合作用)。
第五章物态变化
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讲述的物态变化,是在小学科学课中学过的蒸发、沸腾、水的三态变化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态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而物质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总要吸热或放热,即如果没有“吸热”或“放热”过程,就不会发生物态变化,因此本章知识又是以后学习“能及其转化”的基础,同时本章知识与化学课中的物质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学好本章知识对于以后学习和理解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1.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讲述温度和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以及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2.第2节“熔化和凝固”,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和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3.第3节“汽化和液化”,介绍了物态变化中的汽化和液化,汽化中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学习了液化的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温;以及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4.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介绍了升华和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保护有限的水资源.
本章教学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最密切的物理现象入手,使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起学生共鸣.本章内容涉及大量的物理实验,这些实验大多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出现,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初步认识思考和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认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知识目标方面: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知道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第五章物态变化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导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
(2)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
重点:升华和凝华
难点:建立“水循环”的大图景,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冰、水、水蒸气可以相互。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
2.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结冰的衣服变干是。哈尔滨的冬季冰雕变小是。
3.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冬天早晨的霜是成的小冰晶。
4.没有水,就没有。各种植物、动物在生命过程中参与的循环。
5.冬季的雪是空中的水蒸气小冰晶。“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是水蒸气
成小冰晶需热量,雪熔化时要热量。
课堂导学
一、多姿多态的水
1.冰、水、水蒸气可以相互。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
2.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结冰的衣服变干是。哈尔滨的冬季冰雕变小是。
3.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冬天早晨的霜是成的小冰晶。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
4.没有水,就没有。各种植物、动物在生命过程中参与的循环。
5.冬季的雪是空中的水蒸气小冰晶。“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是水蒸气
成小冰晶需热量,雪熔化时要热量。
三、来自极地的报告
6.水是宝贵。地球上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7%,而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只有全部淡水的。人类活动在大量水资源的同时,还造成了水的污染,导致水资源的。水资源的危机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大自
然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1. 今年4月份,我郴州市各地陆续下起了冰雹,范围广,颗粒大,在近几十年来十分罕见。冰雹落到地上,不久就“不见了”,这个物态变化过程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4节《地球上的水循环》学案教科版
《地球上的水循环》
学习预设问题与活动规则
与评价
教学(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物态的历程;
2.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多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和物态变化;
3.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认真阅读
明确目标
导入新课复习提问:
1.液体沸腾的特点是:液体在沸腾过程中,热量,温度;液体沸腾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一是,二是
2.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2)(3)
3.汽化(蒸发和沸腾)要热量。液化要热量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气态物质是否也可以直接变成固态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多姿多态的水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07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认识水的三种状态:冰是态,除了冰还有、雪、雹、窗花、雾凇等;
水是态,除了水还有雨、、雾、哈出的白气、烧开水时水壶冒出
的白气等;水蒸汽是态,我们是看不到的。
2.水很容易从一种状态为另一种状态。
举出一例由水转化为水蒸气的例子:;
举出一例由水蒸气转化为水的例子:
3.物质从直接变成的现象叫升华,升华要热。
试举一例:。
4.物质从直接变成的现象叫凝华,凝华要热。
试举一例:。
5.讨论交流:为什么南极的空气很湿润
南极是冰的世界,冰的厚度平均为2000m,年平均气温是-25℃,这里降水量
很小,和撒哈拉沙漠差不多,但空气感觉却很湿润。
原因是: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并能解释对应的生活现象;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状;
3、了解水对人的重要性,同时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身边的物态变化
3、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讨论、分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鬼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播放视频:雾凇
复习:四种物态变化
观看视频
回顾已经学习过的
知识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二、新课教学(升华)师:固态与气态之间
能否直接发生变化
呢?用准备好的器
材进行实验:装有碘
颗粒的试管、一杯热
水,将试管放入热水
中,观察并记录碘的
状态变化
师:请同学分享实验
现象
师:固态加热不是会
熔化吗?有液态碘
出现吗?为什么没
有呢?
师:同学猜测与温度
有关,那我们就来测
测热水的温度。
师:热水多少摄氏
度?
师:老师还去查了碘
的熔点和沸点,同学
们能结合测量的结
生:将装有碘颗粒的
试管放入热水中,观
察并记录碘的状态
变化
生:加热前,碘是固
态
加热时,碘由固
态直接变为了气态,
是吸收热量
生:没有液态碘出
现,可能跟温度有关
生:用温度计测出热
水温度
生:70摄氏度左右
生:碘熔化需要达到
熔点,而热水的温度
只有70℃,低于熔点
学生实验,观察实验
现象,由充分的感性
体验上升为理性思
考
与熔化形成对比,引
发学生思考,有效地
区分熔化和升华,进
一步理解升华
果给老师
解释一下
碘为什么没有熔化吗?(碘的熔点:113.5℃、碘的沸点:184.35℃)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教学教案—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了解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及意义。
2.能用“物态变化”知识分析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的相关现象。
3.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分析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并合理解释云、雨、雹、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三、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境1: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当他醒来开口说话时,第一个字一般会说什么呢?。
情境2: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学生阅读课本、分析插图、进行讨论:
(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
(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
(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
二、新课教学
(一)水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