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四 自主检测与反馈 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51 KB
- 文档页数:6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丘的思想言行见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
传世的《论语》共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等20篇。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整理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背景扫描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的最终被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单元导读本单元的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坚守;《有教无类》主要阐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则向我们阐明了孔子对于“学”这一概念的特殊认识。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单元总览】《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语录体是其文体的基本特征。
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篇幅短小。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但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观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单元目标】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翻译其中重要文段。
2.通过学习选文,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学习并借鉴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方法。
【学法指导】1.孔子所处的时代距离我们比较久远,《论语》中一些词语和语言特点与我们今天的用法区别较大,这就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查阅资料,并借助《古代汉语词典》,弄清词语含义及语句所表达的意思。
2.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论语》的思想内涵,并跟我们自身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多作相关性的思考。
比如学习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学说,我们要省察自己有哪些做到了,有哪些还没有做到;学习了孔子关于“学”的思想,我们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看看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吸收。
【导引梳理】本单元共有七课,每一课基本上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的选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五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从中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人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当仁,不让于师》既表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互相尊重、互相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和执著追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集中反映了孔子生存的大智慧,表达了孔子的很多观点。
如:要正视自己的无知,并改变之;要勇于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以诚信为本,取信于人;要坚守高洁操守,经受住考验;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等。
六、有教无类释文题“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即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孔子自己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孔子的这句话是说,那些自己带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来的人,他从未有不教诲的。
平民阶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的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学而不思则罔.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于吾言无所不说.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惘迷惑②悦喜欢(2)一词多义①类⎩⎪⎨⎪⎧ 有教无类.: 举类.迩而见义远: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中绘殿阁,类.兰若: 走卒类.士服: ②殆⎩⎪⎨⎪⎧思而不学则殆.: 农者殆.则土地荒: 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 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答案 ①类别/事例/条例/类似/大都、大多 ②危险/通“怠”,懒惰/大概,恐怕/几乎、接近、差不多(3)古今异义①中人..以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②至于..他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二、当仁,不让于师释文题“当仁,不让于师”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面对仁德之事,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得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对仁义的重视,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尽管绝大多数弟子都比孔子年轻很多,但他从不阻止弟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很值得我们深思,尽管他生活在2 500年前的人类文明发祥时期。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分别是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孔子对待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子形象的,既展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和执著追求。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道.之斯行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夫子矢.之曰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毋吾以.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⑥莫.春者,春服既成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⑦鼓瑟希.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智聪明、智慧②导引导③悦高兴④誓发誓⑤已停止⑥暮晚⑦稀稀疏(2)一词多义①绝⎩⎪⎨⎪⎧ 人虽欲自绝.: 不如早与之绝.: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抢呼欲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②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弥.天大罪: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③莫⎩⎪⎨⎪⎧ 莫.春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莫.须有: ④疾⎩⎪⎨⎪⎧ 伯牛有疾.: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答案 ①断绝/绝交/停止/绝命/横渡/陡峭的 ②越发,更加/满/满,整/弥补 ③同“暮”,晚/没有(谁)/表否定,不/表测度,或许 ④一般的病/忧,患/痛心/强,猛烈/锐利(3)古今异义①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先秦诸子选读》译文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原文】1.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官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说:“到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有不得见面的。
”随行的弟子把他引见给了孔子。
这位官员出来,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夫子来宣扬大道。
”2.【原文】2.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从那儿经过,叫子路去打听渡口。
长沮说:“那个手拉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啊”子路道:“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道:“是的。
”(长沮)说:“这人吗,早就知道渡口在哪儿啦!”(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啊”(子路)道:“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回答说:“是。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改变它况且你与其追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呢”(桀溺)用耰松土,没停下(手中的活儿)。
子路走去把(事情)告诉(老师)。
夫子怅然若失地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3.【原文】3.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说:“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呀过去的不能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劝你)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
(接舆)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法同他说活。
4.【原文】4.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年男子,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
子路问道:“您见到我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锄草。
子路两手在胸前相合(恭敬地)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下来,杀了鸡做了黍米饭来给他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引见给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把(这事儿)告诉(孔子)。
二、当仁,不让于师释文题“当仁,不让于师”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面对仁德之事,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得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对仁义的重视,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尽管绝大多数弟子都比孔子年轻很多,但他从不阻止弟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很值得我们深思,尽管他生活在2 500年前的人类文明发祥时期。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分别是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孔子对待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子形象的,既展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和执著追求。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道.之斯行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夫子矢.之曰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毋吾以.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⑥莫.春者,春服既成 同“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鼓瑟希.通“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智 聪明、智慧 ②导 引导 ③悦 高兴④誓 发誓 ⑤已 停止 ⑥暮 晚 ⑦稀 稀疏(2)一词多义①绝⎩⎪⎨⎪⎧ 人虽欲自绝.: 不如早与之绝.: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抢呼欲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②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弥.天大罪: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 ③莫⎩⎪⎨⎪⎧ 莫.春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莫.须有: ④疾⎩⎪⎨⎪⎧ 伯牛有疾.: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答案 ①断绝/绝交/停止/绝命/横渡/陡峭的 ②越发,更加/满/满,整/弥补 ③同“暮”,晚/没有(谁)/表否定,不/表测度,或许 ④一般的病/忧,患/痛心/强,猛烈/锐利(3)古今异义①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自主检测与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克己复礼为仁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 .举直错诸枉
答案 D
解析 “错”通“措”,译为“安排、安置”。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家.
无怨 B .尧舜其犹病.
诸 C .非礼.
勿视 D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答案 C
解析 A 项“家”古义为“古代大夫的家族”。
B 项古义为“担忧、忧虑”。
D 项古义为“贫困”。
均与今义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举直错诸.枉②尧舜其犹病诸. ⎩⎪⎨⎪⎧
③何谓.也④可谓.仁乎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答案 C
解析①中“诸”用在句中,作兼词“之于”用;②中“诸”用在句末,作兼词“之乎”用;
③中“何谓”是“谓何”的倒装,“谓”作“说的是”讲;④中“谓”作“称为”“叫作”讲。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己欲立而立.人
B.尧舜其犹病.诸
C.不仁者远.矣
D.死而后已.
答案 D
解析D项意为“停止”。
A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
B项名词作动词,担忧、忧虑。
C项形容词作动词,疏远。
5.下列句子为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A.克己复礼为仁
B.仲尼岂贤于子乎
C.仰观宇宙之大
D.“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答案 D
解析A项判断句,“为”表判断。
B项状语后置句,“于子贤”。
C项定语后置句,“大之宇宙”。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
今君有士见过人矣。
”简主曰:“子不知也。
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
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
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C.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