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迟松)
- 格式:ppt
- 大小:348.00 KB
- 文档页数:10
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注释1.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2.而:连词,并且。
卒: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3.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主要包括游记和碑记两种类型。
游记主要记叙游览山川名胜的活动,以写景抒情为主;碑记是一种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记叙中皆有议论。
文章主旨思想:本文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背景:褒禅山亦谓之华(huá)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省略主语“人们”)名之曰“褒禅”。
谓:叫做,称为。
之:代褒禅山,它。
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始:当初。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于:介词,在。
其:代华山。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舍于其址”为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正确的语序为“于其址舍”而: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卒:古义:死;通“猝”,突然;终于、最终(卒胜敌军)。
今义:士兵、完毕(卒岁、卒业-毕业)。
之:代褒禅山麓(山脚)。
以故:以:因为,故:缘故。
因为(这个)缘故,可译为“因此”。
其:指示代词,那,此代指慧褒埋葬之时。
其后:那以后。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之:代华山。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所谓:人们所说的。
慧空禅院:寺院名。
禅院:佛寺。
庐冢(zhǒng):墓旁的小屋。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高一语文必背课文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高一语文必背课文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褒禅山①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②慧褒③始舍④于其址⑤,而卒⑥葬之;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谐禅”。
褒禅山也叫做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已经开始在山麓沛舍坡移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表示这座山为“谐禅”。
①褒禅山:在安徽含山县北十五里,旧名华山,山峦起伏,存有泉存有洞,风景美艳。
寺院即为下文所说的慧空禅院建筑宏大,距院约200米,半山腰除了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摧毁,寺院被拆毁,现仅两洞存。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缩写,意思就是“静思”,指佛家崇尚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例如禅师、禅子、修持、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②浮图:梵语,即为古代印度语,也文学创作“浮屠”或“佛图”,本意就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有时也所指佛塔。
③慧褒:唐代高僧。
据记述,慧褒晴含山县北山麓之大胜,遂结庐其之下,寒暑不出来。
④比涅:用做动词,意思就是筑城比涅移居。
⑤址:基址,指山脚。
⑥卒:终,最后。
⑦名:用做动词,给……命名。
[文章开门见山,结尾紧贴题目记载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先表明褒禅山又叫做华山,接着上溯此山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存有一个名为慧褒的和尚,一已经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这里,所以叫作谐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①也。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为了守墓在慧褒墓旁砌的屋舍。
①庐冢:也并作“庐墓”。
古时为了则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者坟墓而砌的屋舍,叫作“庐冢”。
这里所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砌的屋舍。
庐,屋舍,一说道这“庐”就是慧褒生前住处。
冢,zhǒnɡ,坟墓。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①者,以其实乃②华山之阳③名之也。
距那禅院东边五里,就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谓它。
①华山洞: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文学创作“华阳洞”。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1、《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译文《游褒禅山记》原文和翻译王安石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国平父(fǔ)、安上纯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也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译文及注释1.原文篇一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2.注释篇二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而:连词,并且。
卒:最终。
之:指褒禅山麓。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
名:命名,动词。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游褒禅山记赏析游褒禅山记原文赏析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游褒禅山记原文,欢迎阅读参考。
游褒禅山记原文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
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荆”遂与之俱出。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予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肖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予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赤壁赋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1]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游褒禅山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游褒禅山记》该文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游褒禅山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1)慧褒始舍于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4)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huā)山洞(5)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6),其文(7)漫灭,独(8)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9)。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10),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12)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14)愈奇。
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16)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17)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18)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19),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
既(21)其出,则(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24)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无不在也。
夫(27)夷以(26)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29)又不随(30)以怠,至于(31)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32)至焉,于人(33)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34)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36)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37)也哉!此所以(38)学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游褒禅山记》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赏析一第一部分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游褒禅山记》课文解读《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以记叙的方式描绘了他游玩褒禅山的经历和感受。
这篇散文写得生动真实,描绘了禅山美景和人文氛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心灵的思考。
通过深入解读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思想和他对禅山的独特理解。
一、禅山的自然景观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生动地描绘了禅山的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他首先提到了山上的松树:“青松翠柏,郁葱蔽日。
”这些高耸的松树和苍翠的柏树营造出一种郁葱蔽日的感觉,给人以清凉和宁静之感。
他还描述了绝壁下的奇峰和峡谷:“江声入谷,水激石鸣;夜虹霞蔚,朝霞夕照。
”这些自然景观给人以壮丽和雄奇之感,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二、禅山的文化底蕴禅山不仅仅是一座美景胜地,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提到了许多与文化相关的事物,例如“石着石榴,洞设洞天”和“古人云‘山有峰峦之势’”等。
这些描述暗示了禅山是一个古老而有着灵性的地方。
在禅山中,文人墨客们留下了许多诗词和题跋,使禅山充满了诗情画意。
苏轼自己也写下了许多诗文,如《题西林壁》等,表达了他对禅山的独特情感和境界。
三、苏轼对禅山的思考除了对禅山的描写,苏轼在《游褒禅山记》中还融入了对自然和心灵的思考。
他提到了山水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华章绕行,如琴瑟合鸣。
”他将山比作华章,将水比作琴瑟,以此来形容山水之间的和谐与默契。
他还提到了在山中寻找宁静和自由的愿望:“予尝求古仙之体,或山水之间”。
“仙”在这里指的是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苏轼通过寻求山水中的宁静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四、禅山对现代人的启示《游褒禅山记》虽然是苏轼一篇古代散文,但它对现代人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禅山给予了我们一种寻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方式。
在禅山中,人们可以远离喧嚣的城市,静静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我们可以放松身心,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禅山也提醒我们,生活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内心的富足和满足同样重要。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原文篇一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